潮汕話 : 汝城縣 : 鎮安縣 : 南部縣 : 麻慄坡縣 : 普寧市 : 梅縣 : 興寧市 : 連南瑤族自治縣 : 都勻市 :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永定區 [顯示全部] > 大坪鎮
顯示地圖
目錄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大坪鎮·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大坪鎮·廣東省普寧市大坪鎮
·陝西省鎮安縣大坪鎮·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四川省南部縣大坪鎮
·湖南省汝城縣大坪鎮·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大坪鎮·湖南省張傢界市永定區大坪鎮
·貴州省都勻市大坪鎮·雲南省文山州麻慄坡縣大坪鎮·No. 12
·No. 13·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廣東省梅州市梅縣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
·No. 22·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南部縣大坪鎮名片-四川省南充市
·普寧市大坪鎮名片-廣東省揭陽市·英文解釋·近義詞
·包含詞·分類詳情·更多結果...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大坪鎮
  鎮情概述
  東鄰坪洋、合水、南連葉塘、葉南、西接竜川縣,北靠羅崗。總面積155.08平方公裏,全鎮總人口56807人,轄30個村和1個居委會。圩鎮距興寧市區29公裏,全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南北長,東西窄,省道甘赤綫穿過境內24公裏,全鎮實現村村通機動車輛。
  截止至2008年7月全鎮總面積187.09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30428畝,山地面積222740畝。下轄37個行政村和1個社區居委會,總戶數15999戶,總人口71208人。
  該鎮自然資源豐富,主要礦産有稀土、鈾、螢石、瓷土、煤炭等10多種。其中稀土遍及20個村,品位高,儲量大,易開採;螢品品位高,儲量大,含氟化鈣90%,2002年全鄉鎮企業總收入4331萬元。
  大坪鎮有一個村子以烈士命名的叫屏漢村。羅屏漢1907~1935)原名慶良,別名志鴻,興寧大坪鎮白雲村人。土地革命時期閩粵贛邊區主要領導人之一。歷任中共興寧、江西會昌縣委書記、粵贛省蘇维埃執行委員。閩粵贛邊區遊擊縱隊司令員、粵贛邊區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1929年前後創建興(寧)、五(華)、竜(川)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會昌獲得解放,中共會昌中心縣委成立,鄧小平任中心縣委書記,羅屏漢任組織部長兼會昌縣委書記,在擴軍支前、發展蘇區生産,特別在黨的思想、組織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羅屏漢協助鄧小平組織江西軍區第三作戰區軍民,多次打退進犯閩、粵之敵,為保衛紅都瑞金、鞏固中央蘇區貢獻了力量。爾後,率領閩粵贛邊區遊擊縱隊配合主力紅軍粉碎蔣介石的圍剿,有效地牽製粵軍北上“圍剿”中央蘇區的兵力,保衛了中央蘇區南大門。為此,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曾撰文表彰羅屏漢所立戰功。
  經濟狀況
  大坪鎮黨委、政府堅持以招商引資為突破口,以發展民營經濟為主攻方向,以誠招商,全力做好服務工作。主要投資企業有:
  1、廣東海豐鞋業有限公司大坪分廠。該廠現有生産車間11個,生産綫14條,員工2500多人,有效地轉移了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增加了農民收入,促進了地方經濟發展。
  2、興寧市竜母嶂山泉水廠。年産30萬桶優質天然礦物質水,年産值100多萬元,該廠被梅州市衛生防疫部門評定的A級企業。
  3、興寧市東森林産化工廠。年産鬆香1500多噸,鬆節油300多噸,年産值達600萬元左右,該企業為中國林化網會員單位。
  典型的農業大鎮。鎮黨委、政府着力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發展特色農業,增加農民收入。
  一是發展種植優質高山油茶,目前已在蘭塘村黃竜坑和大福村八鬥種建成2個千畝高山油茶示範基地,並帶動全鎮種植油茶面積達7800畝。
  二是扶強做大梅州市農業竜頭企業——“八鬥種”果林場。該企業位於大坪鎮上河嶺村。現有多品種結構果樹(柚類柑類)300多畝,養殖魚塘80畝,有杜洛剋純種公豬6條,種豬30多條,二元雜母豬300多條,年産三元雜豬仔5000多條,上市肉豬3500多條,年産值500多萬元,並成功種植了優質高山油茶3000多畝。
  領導名單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練勝紅
  黨委副書記、鎮 長:曾巨文
  專職副書記:餘偉勝
  常務副鎮長:周小勇
  副鎮長:楊偉連
  副鎮長:餘彬朋
  副鎮長:巫遠清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朱碧鋒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黃衛東
  黨委委員:鐘在明、王玉芳
  黨委委員:羅國晶、羅遠輝
  黨委委員:黃愛中、朱文彬
  黨委委員:楊偉區
  黨校校長:羅志雄
  婦聯主席:黃文芳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大坪鎮
  基本概況
  大坪鎮位於梅縣西北部,南端與南口鎮相鄰,北面與平遠縣接壤,東端與梅江區城北鎮相連,西鄰梅西水庫管理局,過去,大坪石灰廠廠房前有棵大榕樹,樹下平坦寬闊,故名大坪。距梅城25公裏,總面積79.13平方公裏,轄12個村委會、1個圩鎮社區居委會,16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750人。
  歷史沿革
  清代為大平堡,民國20年(1931年)為第五區的一部分,民國30年為第二區大坪鄉,建國初屬梅西,1956年為大坪鄉,1958年屬梅西人民公社,1960年從梅西分出成立大坪人民公社,1983年鼕改為區,1987年設為鎮。
  農業狀況
  總面積76.7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9860畝,山地面積8.44萬畝,魚塘35畝。至2006年底統計,總人口1.8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6萬人,農村勞動力8000多人,工農業總産值0.39億元,糧食總産1177噸,水稻畝産514公斤,農民人均收入達4292元。
  自然資源
  大坪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優質石灰石(儲量2億噸、可開採1億噸)、煤炭、溫泉(水溫高達42℃、含多種微量元素)、民用石材等。
  基礎設施
  206國道途徑鎮內,縣道X020綫貫穿全境,實現村村通水泥路;電力供應充足;通訊覆蓋率和傳輸質量高;市場街道寬暢整潔;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日趨完善。
  經濟狀況
  大坪鎮一、二、三産業結構合理,工農業産值比例達到59:41。工業圍繞“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促發展”的方針,合理利用和開發本地資源,以石灰石、水泥、電力開發為主,新興一批朝陽企業;農業産業化進程加快,形成以泰和園農業竜頭企業帶動,以臍橙、金柚為主導水果産品的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經濟佈局。
  環境條件
  1、境內丘陵山地與盆𠔌交錯,地勢中間高、四周低,水源比較缺乏,有“架上金盆”之稱。有鈷、錳、煤、石灰石和礦泉水等資源,石灰石儲量豐富,湯源村有兩處天然溫泉。
  2、全鎮範圍位於北回歸綫北面,氣候溫和,雨量充沛,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降雨量1500毫米左右。建國後,興建有上管塘(中型)、清徑、黃泥塘、梯子岌、大嶺、黎坑塘水庫(蓄水庫容為5236萬立方米)和上墩、上振、溫坑電灌站等小型水利設施。農田有效灌溉面積達6128畝,占水田面積的89%。年平均氣溫18.5—22.3攝氏度之間,無霜期長,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率52%,十分適宜水稻、柑桔、沙田柚、茶葉等亞熱帶、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
  3、土壤條件,全鎮大部分山坡地為赤紅壤沙質土,土質疏鬆肥沃,酸鹼度適中,對於水稻、木薯、馬鈴薯、玉米等糧食作物和茶葉、甘蔗、大豆、花生等經濟作物及沙田柚、柑桔、香蕉、李等水果的生長提供了很好的天然條件。
  大坪鎮經過多年的開發建設,基礎設施日臻完善,水泥公路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省管縣道X020綫貫穿全境,電力供應充足,通訊快捷方便,市場建設配套完善。
  領導機構
  鐘匡仁書記:主持黨委人大的全面工作,挂點秀湖村。
  丘德俊副書記、鎮長:主持政府的全面工作,挂點上和村。
  洪召強副書記:協助書記處理日常事務,受書記委托負責有關工作,分管黨群、政法、農業、林業、水 利、信訪工作,挂點平中村。
  曾繁桂委員、常務副鎮長:協助鎮長負責政府日常工作,分管國土、村鎮辦、安全生産、民政、扶貧工作,挂點居委。
  彭光明副鎮長:分管文化、教育、科技、衛生、體育、合醫辦工作,挂點大坪村。
  塗啓文副鎮長:分管計劃生育、公路建設、交通工作,挂點湯湖村。
  張碧文委員、紀委書記:負責紀委全面工作,分管紀檢、監察、企業、環保工作,挂點清連村。
  餘維錦委員、人大副主席:分管人大、老人會、關工委工作,挂點三臺村。
  洪石金委員:分管武裝、民兵、消防、財貿、畜牧水産、生協、物價工作,挂點育豪村。
  李建新委員:分管工會、黨校、旅遊、僑務、統戰工作,挂點營裏村。
  鄭永青委員:分管宣傳、精神文明建設、新農村建設、廣播電視、文化站工作,挂點雷甘村。
  葉友委員:分管黨政辦、組織、共青團、婦聯、保密、社保、人才所工作,挂點坪畲村。
  宋裕榮委員:協管黨政辦、招商引資工作,挂點守臺村。
廣東省普寧市大坪鎮
  位於東經115°50′29″,北緯23°10′52″,南與陸豐市陂洋交界,北與陸河縣水唇鎮為鄰,總面積76.6平方公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4℃,年均降水量2615.9毫米。林木、水力、礦産資源豐富,花崗岩石遍布多個山頭,儲量約有1億立方米。大坪鎮下轄12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人口26000多人,鎮區面積2.5平方公裏。
  大坪鎮經濟發展迅猛,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2.46億元。鎮內主要工業企業有32傢,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雪源食品廠、工藝製品廠、久昌製衣廠、高湖電站等工業企業。農業朝生産基地化方向發展,有青梅、油甘、青欖等4.2萬畝的生産基地,發展勢頭喜人。
  大坪鎮交通發達,鎮內有多條公路直通國道324綫、普(寧)惠(來)高速公路出入口,每天有多班大、中巴客車開往流沙、揭陽、東莞、深圳、廣州等地。
  大坪鎮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城鎮化水平得到較好的發展,有“小山城”的美譽,現大坪鎮已成為普寧市南陽山區最重要的商品集地。
  隨着經濟的發展,大坪鎮的文化、衛生、教育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全鎮現有完中1所,完小12所,在校學生6000多人,文化、衛生事業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大坪鎮的文物古跡有位於大坪鎮新福村的歐公陂窯址和位於大坪圩北面的七鬥凸窖址;大坪鬧元宵是當地有名的文化風俗,每到節日來時,吸引了衆多鄉親遊人前來觀賞。
陝西省鎮安縣大坪鎮
  位於鎮安縣東部,東與靈竜鄉相連,南與張家乡、米糧鎮相鄰,西與鐵廠鎮相接,北與柞水縣鳳鎮相毗鄰;最高處玉皇頂1762、6米,最低點小河子698.6米。人口密度為每平方千米149人。總面積154.8平方千米。2003年底,全鎮總人口17985人,轄小河子、岩屋、廟溝、鳳凰、葦園、紅旗、竜池、西河、全勝、竜灣、白橡、旗幟12個村、53個組。鎮政府駐大坪街,東經109°26′、北緯33°23′,海拔797米,距縣城56千米。
  1949年11月建鄉,1958年設大坪人民公社,1961年改設大坪區,1962年改稱大坪公社,1984年更名大坪鄉。1996年底,全鄉面積62平方千米,人口5394人,轄東河、園山、五星、金獅、東紅、紅旗、興合7個村、31個組。1997年5月,縣行政區劃調整大坪、岩屋、竜灣三個鄉合併設立大坪鎮,鎮政府駐大坪街。
  原竜灣鄉 1949年11月建青山鄉,1958年設為青山管理區,1962年設青山人民公社,1980年更名竜灣公社,1984年更名竜灣鄉。位於鎮安縣東部,總面積46.2平方千米。1996年底,全鄉人口5180人,轄白橡、安全、竜灣、大樹、旗幟、全勝、三成7個村、41個組。鄉政府駐李傢集,距縣城63千米。1997年5月,撤銷竜灣鄉,將其與大坪、岩屋鄉合併設立大坪鎮
  原岩屋鄉 1949年11月建岩屋鄉,1958年設為岩屋管理區,1961年設岩屋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岩屋鄉。位於鎮安縣東部。面積44.6平方千米。1996年底,全鄉人口7995人,轄應溝、岩屋、小河子、金星、倉房、益民、鳳凰、鴿子、葦園、廟溝10個村、45個組。鄉政府駐岩屋河口,距縣城52千米。1997年5月,將竜灣鄉、大坪鄉、岩屋鄉合併設立大坪鎮
貴州省務川縣大坪鎮
  素有“丹砂古鎮、仡佬之源”美譽的大坪鎮,是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的15個鄉鎮之一,位於縣城的東面,距縣城5公裏。大坪鎮地理位置優越,基礎設施完善,資源豐富,交通便利。全鎮轄7個行政村,5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1312人,地域面積195.16平方公裏。境內居民以仡佬族為主體。
  大坪鎮歷史悠久、物阜民豐。早在殷周時期,仡佬族先民濮人就在這塊土地上開荒闢草,采砂煉丹,創造了燦爛悠久的仡佬族文化——丹砂文化。曾聞名全國的務川汞礦就坐落在這裏。境內有洪渡河省級風景名勝區;有甕溪橋、邊江漢墓群、竜潭仡佬族古建築群等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全省唯一的仡佬族民族文化村——竜潭仡佬族民族文化村;有小塘石筍、隘溪渡疊翠、竜井坡間歇泉、黃洋坪草場和石林等自然景觀。
  大坪鎮黨委、政府大力實施 “農業穩鎮、生態立鎮、科教興鎮、旅遊富鎮、工業強鎮”發展戰略,努力構建“特色大坪、秀美大坪、開放大坪、和諧大坪”。全鎮政治文化、經濟社會建設均取得較大發展。全鎮財政收入穩步增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如今的大坪,社會祥和、百姓安樂、百業興旺,一個千年古鎮正煥發出盎然生機;一個歷史古鎮、旅遊強鎮正在崛起。
  大坪的山層巒疊嶂、秀峰林立、各具風姿;大坪的水蜿蜒於崇山峻嶺,奔騰穿瀉於深峽幽𠔌,處處風光旖旎、美不勝收。
四川省南部縣大坪鎮
  【區位概況】
  大坪鎮位於縣西北邊陲,距縣城110公裏,東與神壩鎮接壤,南與丘埡鄉相連,西與桐坪鄉毗鄰,北與太霞鄉相接。全鎮幅員面積33.3平方公裏,海拔高度540米。耕地面積9763畝,總人口12750人,其中農業人口9802人,轄上遊、七一、天台、青春、天馬、五一、紅光、紅星、八一9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主要民族漢族。鎮內有高完中1所,教師60人,教學班23個,其中獲得中級以上職稱的45人,嚮上級學校輸送新生85人,全鎮小學7所,教師75地理位置人,獲得中級職稱29人,全鎮在校學生共3865人,入學率100%,已普級九年製義務教育。有大坪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9個,村級醫療點15個,共有醫務工作者105人。有“五保”老人37人,本年支出瞻養費24568元。民政救濟35戶,110人,發放救濟金5500元,發放救濟物資折合人民幣2850元。鎮有宣傳文化中心1個,村級文化室9個,綜合性娛樂場所6傢,農業服務中心1個,計生服務中心1 個,村建環衛中心1個。
  【經濟發展】
  大坪鎮以糧、油為主兼多種經營,是南部縣生豬、蠶桑、山羊的生産基地,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為主,小雜糧以豌豆、緑豆、黃豆為主。2007年全鄉農業生産總值2500萬元,糧食年生産5000多噸,農民人均經濟建設純收入2250元。全鎮國內生産總值3148萬元,農業總産值2354.9萬元,其中種植業1142.6萬元,養殖業902萬元。全年糧食總産量6042.1噸,油料1310.8噸,生豬出欄8826頭,存欄4957頭,全年農村集市貿易成交額2700萬元,商品零售總額2500萬元,財政收入115萬元,支出1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31元,比2003年增加201元,增長11.6%。
  全鎮以糧、油為主兼多種經營,是南部縣生豬、蠶桑、山羊的生産基地,已基本形成産業化。到2004年止,農作物復種面積16101畝,地膜壟作花生1500畝,蔬菜種植1600畝,糧經比例為6:4。鎮政府依托“中農合創”項目發展DLY、LY優質肉豬,建立了LY母豬養殖基地2個。利用“西河山羊”註册商標形成國際品牌的優勢,規模推進種草養羊,全年出欄山羊1.4萬衹。抓住省絲綢緑神公司改製經營和絲綢價格回升的契機,推行科技養蠶,全年養蠶4000張,産繭14萬公斤,人均增收120多元。
  2004年,勞務輸出2690人,創收693萬元,招商引資工作成績顯著,全年共引進企業8個,引進資金510萬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860萬元。
  【社會事業】
  大坪鎮有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9個,有高完中一所、鄉完小1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開通光纜電信,安通程控電話2989門,閉路電視用戶2858餘戶,建電信、移動、聯通通訊基站三座,手機用戶6000餘人。場鎮建設面積2。5平方公裏,居民2300餘人,集市貿易十分活活躍。全鎮基層組織建設健全,共有16個黨支部,2007年底有黨員人數340人。教育事業取得顯著進步。進一步鞏固“普九”教育成果,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鞏固率100%,小學、初中普級100%,小學畢業升學率達100%。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2004年投資78萬元,修建了鎮小學生公寓,2003年投資85萬元修建了綜合辦公大樓,2000年投資115萬元修建了教學樓。全鎮計劃生育率、綜合節育率、人口出生率均在控製範圍內,計生“三結合”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完成率達100%,對8戶符合計劃生育奬勵政策的農戶實行了奬勵。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開通光纜電視,安通程控電話2050門,閉路電視用戶1500餘戶,建電信、移動、聯通通訊基站三座,手機用戶4560餘人。農業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鎮政府采取“一路一籌”、“一事一議”的辦法破土動工了????(亭)劍(閣)公路大坪段改造工程,整治村道公路38公裏,治理病害水庫3座,完善紅星村集雨節灌工程收尾工作。鎮政府組建安全生産綜合執法組,對社會治安、安全生産和場鎮秩序進行定期檢查和規範,切實杜絶重大事故隱患和治安案件發生,2004年被縣委、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鎮政府重視環境保護,加強對場鎮環境衛生的整治,搞好水土保持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被縣委、政府評為環境保護先進單位。鎮政府還嚮農民兌現了降低農業稅率、發放糧食直補金等一係列惠農政策。
  【文明建設】
  創建文明單位取得成效。全鎮有縣級文明單位2個,鎮團委深入實施跨世紀“青年人才”和“青年文明”工程,引導廣大青年積極從事三個文明建設,為全鎮經濟發展作出貢獻。鎮婦聯積極開展家庭文明建設。鎮綜治辦積極開展“四五”普法宣傳。鎮人民調解委員會積極調解人民內部矛盾,將矛盾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被縣委、政府評為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鎮宣傳文化中心和農業服務中心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以及實用科學技術。
  【人口數據】
  大坪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2062男6263女5799家庭戶戶數3597家庭戶總人口(總)11533家庭戶男5937家庭戶女55960-14歲(總)24550-14歲男12490-14歲女120615-64歲(總)884315-64歲男468215-64歲女416165歲及以上(總)76465歲及以上男33265歲及以上女43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475
湖南省汝城縣大坪鎮
  區概況位
  該鎮位於汝城縣縣境南部,西南鄰廣東樂昌,南接廣東仁化。距縣城11公裏,截止2003年底,該鎮轄20個村委會和大坪居委會該鎮街道一覽,面積136平方公裏,人口2.9萬。鄉政府駐大坪圩。該鎮盛産雜交水稻、鬆杉木。境內地勢開闊平坦,自古便是湘、粵、、贛三省經濟往來之要衝,交通運輸之咽喉,人稱“雞鳴三省、兩廣門戶”,圩鎮因此而得名。
  歷史沿革
  1950年屬第二區,1956年稱大坪鄉,1958年10月與井坡、泉水合併成立東風公社,同年12 月改稱井坡人民公社,1959年劃分為大坪人民公社,1984年更名為大坪鄉,1996年撤鄉建鎮改大坪鎮
  行政區劃
  大坪鎮下轄村:黃屋村東漚村上祝村聯村魯塘村平灣村譚屋村毛傢村城溪村李屋村新南村五桂村下祝村大坪村官路村歐村村山口村竜興村堆上村溪頭村産業經濟
  2008年底,該鎮發展訂單農業8000畝,鞏固發展了2000畝雜交製種、7000畝優質瓜菜、2000畝優質水果、1.5萬畝超級水稻、2008年養殖加工板鴨10萬羽等五大特色産業基地,培育新增了麻羊、奶牛、菜牛、雞、九凝山兔等20餘戶特種養殖大戶,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村多品、多村一品,村村有特色、村村有産業的格局,2008年20個行政村通過招商引資辦廠15個,村級集體年收入過2萬元的村19個,過5萬元的6個,過20萬元的1個。
  社會事業
  2008年該鎮機關企事業單位的85名在崗黨員與171戶貧睏戶結成幫扶“對子”,為群衆為好事實事381件,扶持資金12700餘元,走訪睏難群衆210戶803人,幫助18個村落實項目23個,落實基金385萬元。
  2008年該鎮開展了義務植樹,加大了宜林荒山緑化力度,實施了退耕還林、生態公益林,積極組織村民在村旁、宅旁、路旁、河旁等“四旁”義務植樹。通過“三清六改”工作,村容村貌大有改觀,人民的社會道德和文明意識進一步提高,該鎮呈現出經濟快速發展、農民穩步增收、各項事業全面發展的欣欣嚮榮景象。通過開展“創緑色傢園建富裕新村”行動,上祝村以緑化促美化、緑化促文明、緑化促致富,逐步走上了生産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
  人口數據
  2002年底該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7889男14931女12958家庭戶戶數7574家庭戶總人口(總)27515家庭戶男14631家庭戶女128840-14歲(總)65950-14歲男37860-14歲女280915-64歲(總)1924015-64歲男1012215-64歲女911865歲及以上(總)205465歲及以上男102365歲及以上女1031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7445
廣東省清遠市連南縣大坪鎮
  大坪鎮位於連南縣西北部,南與渦水鎮相接,西與香坪鎮毗鄰,北與連山縣太保鎮接壤,距離縣城24公裏,是個半農半林的瑤族聚居鎮。總面積92.8平方公裏,轄5個村民委員會,總人口11104人。
  由於重視發展農業經濟,目前該鎮耕地面積達10763畝,其中水田4479畝,旱地6284畝。該鎮主産水稻。2001年全鎮水稻拋秧面積達3000多畝,創高産面積達2850畝。主要農作物有山禾、山糯、大薯、黃豆、玉米、茶葉、辣椒等。在1998年的"兩大會戰"中全鎮農民實現人均半畝"保命田"。山地資源得到較好開發,並發展"一鄉一品"的辣椒産品,2001年種植辣椒面積1200畝,産值達65萬元。此外,種植百合300畝、蠶桑60多畝。在林業方面,結合本地實際大力發展以竹子為主的經濟林,開發種植2300多畝竹子基地,實現經濟和社會效益兩者兼得。
  全鎮建有小水電站9座,總裝機容量2080多千瓦。323國道距大坪鎮3公裏,各村已通電、通郵、通電視、通路。
湖南省張傢界市永定區大坪鎮
  大坪鎮位於永定區西南部,天門山國傢森林公園南麓,北接三岔鄉,南與四都坪鄉相鄰,距城區26公裏,s228綫貫穿全境;版圖面積95.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7649畝,下轄2個居委會、9個行政村,20個居民小組、60個村民小組,總人口7501人,集鎮人口3230人。大坪鎮於1984年設立建製鎮,是永定區較早的四個建製鎮之一,也是永定區建設中的旅遊小城鎮。境內地理環境獨特,中部平坦,周圍有天門山、堡子界、七星山三山環繞,平均海拔700米,氣候宜人,雨水充足,土壤肥沃,適合各種農作物的生長。
  境內自然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主要物産有:香菇、各種山野菜、各種蔬菜、紅薯、馬鈴薯、金秋梨、玉米、油菜、煙草、豬、牛、羊、傢禽和豐富的野生動物。其中以香菇、山野菜、土傢幹菜最為有名,僅香菇一項,每年可創産值200萬元。2005年國民生産總值2300萬元; 農牧林漁業收入1161.1萬元; 農民人均收入1991.0元。
貴州省都勻市大坪鎮
  大坪鎮位於都勻市東部,總面積140多平方公裏,距市區約18公裏,轄18個村,3個居(傢)委會,全鎮共6020餘戶總人中2.33萬人,(其中:農村4990餘戶,2.17萬人),行政區域內聚居着布依、苗、水等少數民族,2003年,工農業總産值完成27454萬元,同比增長36.6%;財政收入完成1044.45萬元,同比增長271.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07元招商引資250萬元,勞務輸出1546人,匯回資金580萬元。大坪鎮轄區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屬典型的季風氣候,年無霜期在260天—300天,年平均氣溫15.5℃,鼕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雨量1413毫米,年日照期1208小時,溫度19℃,海拔高度在550—1250米之間,適應各種農作物的生長和畜牧業的發展。大坪鎮區域面積140.61平方公裏,全鎮有耕地在測面積1013.8公頃,土220.67公頃。貴廣快速鐵路都勻段通過大坪鎮馬寨村、營盤村和五星村,並在東衝設有匝道口,鎮境內有321國道綫、901縣道、都勻至三都公路貫穿全鎮。
雲南省文山州麻慄坡縣大坪鎮
  鄉鎮概況
  大坪全景大坪鎮位於麻慄坡縣境西北部,東北接麻慄鎮,西南連天保鎮,西北鄰西疇縣新馬街鄉。鎮人民政府位於大坪村委會所在地,距省會昆明約380公裏,距州府文山約80公裏,全鎮國土面積235.49平方公裏,轄9個村民委員會163個村民小組121個自然村,居住着漢、壯、苗、彝等9個民族。
  氣候特點
  阿老、新地房、戈令、瓦渣、高筧梁沿盤竜河一帶處於北亞熱帶氣候,大坪、大石洞、涼水井、馬達氣候較涼。海拔,大坪街1550米,大石洞小寨1560米,上涼水井下寨1540米,馬達小寨1530米,新地房鼕瓜樹1400米,阿老小寨1100米。年平均氣溫為15℃;年平均最高氣溫為20.7℃;年平均最低氣溫為11.8℃。在大暑時節,年極端高溫32.8℃,在大寒時節年極端低溫零下4.9℃。年積溫為5810.9℃,大於10℃,積溫為4905.3℃,乾燥度為0.67℃。
  自然資源
  1、林木。林木主要有松樹、尖頂杉、水杉、毛木樹、椎慄、麻慄、鼕瓜樹等;果樹有桃、李、梨、板慄、核桃、柿子、花紅,以及亞熱帶地區的橙子、芭蕉、香蕉、西瓜、黃果等。
  2、礦産。礦産主要有銅、鐵、銀、鋅、鉛、錫、鎢等,銅礦藴藏在銅廠坡一帶;鐵礦分佈在六位廠、江西衝一帶;銀、鋅分佈在三保一帶;鉛礦分佈在大坪的雞冠山及二臺坡一帶;錫礦分佈在南臘新寨一帶;鎢分佈在高筧梁、戈令、瓦渣等地帶。
  3、中藥主要有:糯米藤、魔芋、薄荷、薤白(頭)、樟子草、蜘蛛香、稀奮草、小半夏、錦燈籠、蓖麻、蒲公英、夏桔草、番石榴(蕉桃)、紫蘇、酸江草、野棉花根、緑葡萄、斷腸草、豬鬃草、狗死花、枸杞子、魚腥草(碧色菜)、金銀花、苦參、花酸桿、何首烏、雞血藤、小山羊、光石韋、羊耳菊、茅草根、大麻藥、馬鞭稍、雞屎臭、接骨丹、杜仲等。
  4、動物藥:有穿山甲、烏龜、蟬蛻、斑蝥、蜈蚣、草鞋蟲、滾山蟲(滾山珠)、僵蟲、癩蛤蟆(蟾蜍)等。
  農村經濟
  2006年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703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538元,完成糧食總産量965.5萬公斤,人均産糧有413公斤,農民人均有糧331公斤。
  2007年1-7月份,鎮黨委、政府努力踐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全鎮經濟發展實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加快發展為第一要務,按照依托兩大優勢(土地、礦産資源)、打牢兩個基礎(科技、教育)、做強兩個産業(種植業、礦産品加工業)、實現兩大目標(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2222”經濟發展思路,團结和帶領全鎮各族人民銳意進取、務實創新、真抓實幹,切實抓好各項經濟工作,社會事業發展順利,全鎮民族團结,社會穩定,農業和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2007年上半年,完成農業總産值2030.6萬元,占計劃數6820萬元的29.8%;工業總産值2360萬元,占計劃數6501萬元的36.3%; 農村經濟總收入2365.2萬元,占計劃數7893萬元的30%,各行各業都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基礎設施
  2006年全鎮通水、通電、通路的村民小組155個,達95%;71個村民小組實施了村內道路硬化,占43.6%;建設科技文化活動室及娛樂為一體的公共設施11個,占8.9%;有公厠的村民小組12個,占9.1%;建有沼氣池 2701口,普及率達46.4%;建有小水窖2501口;建有綜合批發市場1個,占地面積1087平方米;建有停車場1個,占地面積600平方米;全鎮水利化程度達46%;建有村組地面衛星接收站127座,電視差轉臺2530座,調頻廣播差轉臺1230座,電視普及率達92%,電話交換機總容量1360門,電話機用戶2687戶,城鎮電話普及率達98%,移動電話通訊覆蓋率達95%,年末有移動電話13752部。
  人口衛生
  2006年末總人口23587人,農戶數5783戶,農業人口23387人,少數民族8393人,其中少數民族以壯民族居多。
  通過廣泛宣傳,將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及農村合作醫療等黨在農村的政策宣傳到戶,經動員到2006年底,全鎮參加農村社會養老保險538人,農村五保戶供養人數90人,享受低保人數317人;參加農村合作醫療共計20325人,參合率達86.91%。
  鎮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辦公室從籌資到補償堅持規範運行,做到臺帳完善,收支明晰,截至9月20日止,大坪鎮參合人員就診纍计9713人次,合計發生醫療總費768684.30元,補償了218489.99元,其中門診補償9212人次,住院補償501人次。(大坪衛生院門診補償3897人次,住院補償420人次,各村衛生室補償5315人次,縣外住院補償81人次),鎮衛生院纍计參合農民就診總費用378280.59元,衛生院現場減免129081.45元;村衛生室纍计參合農民就診總費用137027.14元,衛生室現場減免了43520.79元。住院補償最高金額為3365.42元,最低金額為2.68元,門診補償最低金額為0.60元。
  大坪鎮所在地共有1所醫院,即大坪衛生院。各村委會建有9家乡村衛生室,可以解决村委會農民群衆看病難的問題。
  文化教育
  大坪鎮2006年末共有農村初級中學1所,完小11所,初小1所,教學點16個,幼兒園1所。1-6年級2107人,7-9年級690人。有文化站1個,職工5人。大坪鎮共有村文藝隊4支,分佈在大石洞、梁水井、分水嶺、大坪等4個自然村,參加人員48人。
No. 12
  轄:大坪、柏樹2個居委會;頂豐埡、郭傢峪、唐傢、黃莊、姚傢界、王姓埡、天門溪、余家山、七星山9個村委會。
No. 13
  轄:黃屋、東漚、上祝、聯村、魯塘、平灣、譚屋、毛傢、城溪、李屋、新南、五桂、下祝、大坪、官路、歐村、山口、竜興、堆上、溪頭20個村委會。
湖南省郴州市汝城縣
  汝城縣轄鄉。1949年屬二區,1956年設大坪鄉,1958年屬東風公社,1959年改大坪公社,1984年復改鄉。位於縣境南部,西南鄰廣東樂昌,南接廣東仁化。距縣城11公裏,面積136平方公裏,人口2.9萬。鄉政府駐大坪圩。106國道經此。轄溪頭、隆興、官路、五桂、上祝、下祝、歐村、大坪、聯村、堆上、山口、新南、東漚、毛傢、黃屋、李屋、譚屋、魯塘、城溪、坪灣20個村委會和大坪居委會。鄉鎮企業有鐵礦開採、軋鋼、礦産加工和小水電站等。盛産雜交水稻、鬆杉木。
廣東省梅州市梅縣
  大坪鎮位於梅縣西北部,距梅城25公裏,總面積76.7平方公裏,轄12個村委會、1個圩鎮社區居委會,161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550人。
  大坪資源豐富,交通便利,通訊發達,基礎設施完善,環境優美。已探明的資源主要有:優質石灰石(儲量2億噸、可開採1億噸)、煤炭、溫泉(水溫高達42 0C、含多種微量元素)、民用石材等。206國道途徑鎮內,縣道X020綫及梅隆鐵路貫穿全境,實現村村通水泥路;電力供應充足;通信覆蓋率和傳輸質量高;市場街道寬暢整潔;文化教育、醫療衛生等配套設施日趨完善。
  全鎮一、二、三産業結構合理,工農業産值比例達到59:41。工業圍繞“以質量求生存,以效益促發展”的方針,合理利用和開發本地資源,以石灰石、水泥、電力開發、煤炭采掘業為主,新興一批朝陽企業;農業産業化進程加快,形成以泰和園農業竜頭企業帶動,以臍橙、金柚為主導水果産品的具有區域比較優勢的特色農業經濟佈局。
廣東省梅州市興寧市
  大坪鎮位於興寧市西北部,東鄰崗背、合水、南連葉塘、西接竜川縣,北靠羅崗。總面積155.08平方公裏,全鎮總人口69807人,轄37個村和2個居委會。圩鎮距興寧市區29公裏,全鎮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地形南北長,東西窄,省道甘赤綫穿過境內24公裏,全鎮實現村村道路水泥硬底化。
廣東省揭陽市普寧市
  大坪鎮位於普寧市西南部,東經115o50`29``,北緯23o10`52``,南與陸豐市陂洋交界,北與陸河縣水唇鎮為鄰,總面積76.6平方公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4oC,年均降水量2615.9毫米。林木、水力、礦産資源豐富,花崗岩石遍布多個山頭,儲量約有1億立方米。大坪鎮下轄12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人口26000多人,鎮區面積2.5平方公裏。近幾年來,大坪鎮經濟發展迅猛,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2.46億元。鎮內主要工業企業有32傢,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雪源食品廠、工藝製品廠、久昌製衣廠、高湖電站等工業企業。農業朝生産基地化方向發展,有青梅、油甘、青欖等4.2萬畝的生産基地,發展勢頭喜人。大坪鎮交通發達,鎮內有多條公路直通國道324綫、普(寧)惠(來)高速公路出入口,每天有多班大、中巴客車開往流沙、揭陽、東莞、深圳、廣州等地。大坪鎮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城鎮化水平得到較好的發展,有“小山城”的美譽,現大坪鎮已成為普寧市南陽山區最重要的商品集地。隨着經濟的發展,大坪鎮的文化、衛生、教育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全鎮現有完中1所,完小12所,在校學生6000多人,文化、衛生事業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大坪鎮的文物古跡有位於大坪鎮新福村的歐公陂窯址和位於大坪圩北面的七鬥凸窖址;大坪鬧元宵是當地有名的文化風俗,每到節日來時,吸引了衆多鄉親遊人前來觀賞。大坪鎮黨政班子團结務實,正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繼續描繪着大坪的燦爛明天。
四川省南充市南部縣
  【概況】大坪鎮位於縣西北邊陲,距縣城110公裏,東與神壩鎮接壤,南與丘埡鄉相連,西與桐坪鄉毗鄰,北與太霞鄉相接。全鎮幅員面積33.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9763畝,總人口12750人,其中農業人口9802人,轄上遊、七一、天台、青春、天馬、五一、紅光、紅星、八一9個行政村,1個街道居民委員會,主要民族漢族。鎮內有高完中1所,教師60人,教學班23個,其中獲得中級以上職稱的45人,嚮上級學校輸送新生85人,全鎮小學7所,教師75人,獲得中級職稱29人,全鎮在校學生共3865人,入學率100%,已普級九年製義務教育。有大坪中心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9個,村級醫療點15個,共有醫務工作者105人。有“五保”老人37人,本年支出瞻養費24568元。民政救濟35戶,110人,發放救濟金5500元,發放救濟物資折合人民幣2850元。鎮有宣傳文化中心1個,村級文化室9個,綜合性娛樂場所6傢,農業服務中心1個,計生服務中心1 個,村建環衛中心1個。
  【經濟發展】全鎮國內生産總值3148萬元,農業總産值2354.9萬元,其中種植業1142.6萬元,養殖業902萬元。全年糧食總産量6042.1噸,油料1310.8噸,生豬出欄8826頭,存欄4957頭,全年農村集市貿易成交額2700萬元,商品零售總額2500萬元,財政收入115萬元,支出1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931元,比2003年增加201元,增長11.6%。
  全鎮以糧、油為主兼多種經營,是南部縣生豬、蠶桑、山羊的生産基地,已基本形成産業化。到2004年止,農作物復種面積16101畝,地膜壟作花生1500畝,蔬菜種植1600畝,糧經比例為6:4。鎮政府依托“中農合創”項目發展DLY、LY優質肉豬,建立了LY母豬養殖基地2個。利用“西河山羊”註册商標形成國際品牌的優勢,規模推進種草養羊,全年出欄山羊1.4萬衹。抓住省絲綢緑神公司改製經營和絲綢價格回升的契機,推行科技養蠶,全年養蠶4000張,産繭14萬公斤,人均增收120多元。
  2004年,勞務輸出2690人,創收693萬元,招商引資工作成績顯著,全年共引進企業8個,引進資金510萬元,完成固定資産投資860萬元。
  【社會事業】教育事業取得顯著進步。進一步鞏固“普九”教育成果,全鎮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在校鞏固率100%,小學、初中普級100%,小學畢業升學率達100%。教育基礎設施投入力度進一步加大,2004年投資78萬元,修建了鎮小學生公寓,2003年投資85萬元修建了綜合辦公大樓,2000年投資115萬元修建了教學樓。全鎮計劃生育率、綜合節育率、人口出生率均在控製範圍內,計生“三結合”幫扶工作落到實處,完成率達100%,對8戶符合計劃生育奬勵政策的農戶實行了奬勵。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開通光纜電視,安通程控電話2050門,閉路電視用戶1500餘戶,建電信、移動、聯通通訊基站三座,手機用戶4560餘人。農業基礎條件進一步改善,鎮政府采取“一路一籌”、“一事一議”的辦法破土動工了????(亭)劍(閣)公路大坪段改造工程,整治村道公路38公裏,治理病害水庫3座,完善紅星村集雨節灌工程收尾工作。鎮政府組建安全生産綜合執法組,對社會治安、安全生産和場鎮秩序進行定期檢查和規範,切實杜絶重大事故隱患和治安案件發生,2004年被縣委、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鎮政府重視環境保護,加強對場鎮環境衛生的整治,搞好水土保持和退耕還林還草工程,被縣委、政府評為環境保護先進單位。鎮政府還嚮農民兌現了降低農業稅率、發放糧食直補金等一係列惠農政策。
  【精神文明建設】創建文明單位取得成效。全鎮有縣級文明單位2個,鎮團委深入實施跨世紀“青年人才”和“青年文明”工程,引導廣大青年積極從事三個文明建設,為全鎮經濟發展作出貢獻。鎮婦聯積極開展家庭文明建設。鎮綜治辦積極開展“四五”普法宣傳。鎮人民調解委員會積極調解人民內部矛盾,將矛盾及時化解在萌芽狀態,被縣委、政府評為人民調解工作先進集體。鎮宣傳文化中心和農業服務中心大力宣傳黨的方針政策以及實用科學技術。
  稿件來源:南部縣縣志辦 供稿:劉正芬
貴州省遵義市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大坪鎮位於貴州省務川自治縣東部的大坪鎮,距縣城10公裏,東連德江縣,總面積195平方公裏,是一個典型的山區農業鎮,盛産水銀、朱砂,素有汞都之稱,有旅遊景點金魚寺、小塘石筍、焦岩溫泉等,出土的珍貴文物有蒜頭壺、銅鍪、提梁鼎、青銅箭族、繩文陶片、雙面銅印、漢墓群等。該鎮正以竜潭仡佬文化村為竜頭,傾力打造集洪渡河自然景觀、黃洋坪草原風光、甕溪橋古建築、漢墓群文化、丹砂文化等為一體的務川東綫旅遊圈,力爭使其成為黔北乃至整個貴州旅遊的亮點。
貴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
  大坪鎮位於都勻市東部,總面積140多平方公裏,距市區約18公裏,轄18個村,3個居(傢)委會,全鎮共6020餘戶總人中2.33萬人,(其中:農村4990餘戶,2.17萬人),行政區域內聚居着布依、苗、水等少數民族,2003年,工農業總産值完成27454萬元,同比增長36.6%;財政收入完成1044.45萬元,同比增長271.7%;農民人均純收入達1907元招商引資250萬元,勞務輸出1546人,匯回資金580萬元。
雲南省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麻慄坡縣
  麻慄坡縣轄鎮。解放前屬麻慄坡特別區第一區,1950年為鎮,大坪鎮先後幾次改鄉、公社、區,1988年復改大坪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11.5公裏,面積130平方公裏,人口1.7萬。有公路過境。轄大坪、新地房、阿老、大石洞、上涼水井、馬達6個行政村。農産玉米、稻穀、小麥、花生。經濟林木有油茶、油桐,礦藏有鎢、錫。
No. 22
  611025103000  大坪鎮
  611025103200 紅旗村
  611025103201 廟溝村
  611025103204 園山村
  611025103208  岩屋村
  611025103209 旗幟村
  611025103213 小河子村
  611025103216 芋園村
  611025103217  竜灣村
  611025103218 鳳凰村
  611025103220 全勝村
  611025103222 白相村
  611025103224  竜池村
陝西省商洛市鎮安縣
  大坪鎮位於鎮安縣城東部,全鎮總面積127平萬公裏,轄12個行政村5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18726人,屬鎮安第三大鎮。境內山清水秀,人傑地靈。名勝古跡有香火鼎盛的竜王廟、四神廟,奇峰峻峭的藤花寨。是古代通往西安的交通要塞,遺留大坪街、小河子兩處雄偉的騾馬店遺址,歷經風雨仍顯氣勢,當年商賈雲集,人喊馬嘶的繁榮景象可見一斑。礦産資源豐富,已探明的有金礦、冰川石、鉛鋅、鐵礦等。森林覆蓋率高,各種天然藥材如天麻、黃薑、豬苓岑、五味子等儲量豐富,品質地道。板慄、核桃等特産為饋贈親友之佳品。
  建鎮以來,大坪鎮人民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下,依托當地資源,搶抓發展機遇,調整産業結構,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經濟社會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輝煌成就。“十五”以來,人均純收入1665元,全鎮糧食總量達到9213噸,人均保有量492公斤。産業調整邁出新步伐,畜牧、勞務、烤煙、核桃等四大優勢主導産業初具規模。高標準實施了岩屋河流域的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和扶貧移民搬遷項目。農民參加合作醫療保險率達到95%以上,“看病難、看病貴”得到初步解决。全鎮12個村全部通公路,通組公路率達到95%以上。電信、移動、聯通等通信網絡覆蓋全鎮。人居環境大改善,精神文明建設取得重大發展。
  “十一五”期間,大坪鎮的發展思路是:堅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把發展作為第一要務,實施集鎮帶動和産業帶動,穩定農業結構,強化基礎抓三産,改善環境爭投入,力爭通過五至十年的努力,把大坪鎮建設成為綜合實力處於全縣前列、對外有一定影響力的山區經濟強鎮,鎮安的東大門。
  二00六年,全鎮的工作重點:一是以扶貧開發總攬工作全局,積極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按照“生産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文明”的要求,結合各村 實際,製定規劃,強化領導,集中抓好3個不同類型的重 點村。二是推動産業結構調整,認真抓好糧食産業,鞏固 提高果、畜、桑等主導産業,大力發展煙、藥、菜等特色 産業,力爭2006年全鎮種植烤煙1000畝,加快核桃、 慄、種草養羊基地建設,力爭2006年養羊6000衹,打造特色品牌。三是做大做強勞務産業,提高勞動技能;加強有組織勞務輸出。四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着力大坪街道硬化工程和集鎮人畜飲水工程,解决“髒、亂、差”現象,整合農貿市場的繁榮和市場競爭力。完善集鎮功能,使大坪鎮成為一個充滿活力的商貿、文化和經濟中心。五是堅持經濟社會統籌發展,實現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建立節約型機關,切實搞好增收節支,保證機關正常運行,加快“五改三建步伐,保持生育水平,改善教學環境,提高教育質量,大力發展文化事業,豐富群衆精神生活,保持社會穩定,創建“平安大坪”。抓大事,辦實事,全體幹部發揚艱苦奮鬥和團隊精神,積極解决群衆關心的熱點和難點問題,樹立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新型政府形象。
南部縣大坪鎮名片-四川省南充市
  大坪鎮位於縣西北邊陲,距縣城110公裏,東與神壩鎮接壤,南與丘埡鄉相連,西與桐坪鄉毗鄰,北與太霞鄉相接。書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地貌以丘陵為主,土壤尤以小麥,花生和水稻分佈最廣,面積最大。全鎮幅員面積33.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9763畝,轄9個村和一個居委會,84個村民小組,2858戶,總人口12750人,其中農業人9802人。人均耕地不到1畝。
  全鎮以糧、油為主兼多種經營,是南部縣生豬、蠶桑、山羊的生産基地,主要糧食作物有水稻、小麥、玉米、紅苕等,經濟作物以油菜、花生、海椒為主,小雜糧以豌豆、緑豆、黃豆為主。2007年全鄉農業生産總值2500萬元,糧食年生産5000多噸,農民人均純收入2250元。
  有衛生院1所、村級醫療站9個,有高完中一所、鄉完小1所。文化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加強,開通光纜電信,安通程控電話2989門,閉路電視用戶2858餘戶,建電信、移動、聯通通訊基站三座,手機用戶6000餘人。場鎮建設面積2。5平方公裏,居民2300餘人,集市貿易十分活活躍.
普寧市大坪鎮名片-廣東省揭陽市
  東經115o50`29``,北緯23o10`52``,南與陸豐市陂洋交界,北與陸河縣水唇鎮為鄰,總面積76.6平方公裏。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年均氣溫21.4oC,年均降水量2615.9毫米。林木、水力、礦産資源豐富,花崗岩石遍布多個山頭,儲量約有1億立方米。大坪鎮下轄12個村委會、1個社區居委會,人口26000多人,鎮區面積2.5平方公裏。
  近幾年來,大坪鎮經濟發展迅猛,2002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2.46億元。鎮內主要工業企業有32傢,其中規模較大的有雪源食品廠、工藝製品廠、久昌製衣廠、高湖電站等工業企業。農業朝生産基地化方向發展,有青梅、油甘、青欖等4.2萬畝的生産基地,發展勢頭喜人。
  大坪鎮交通發達,鎮內有多條公路直通國道324綫、普(寧)惠(來)高速公路出入口,每天有多班大、中巴客車開往流沙、揭陽、東莞、深圳、廣州等地。
  大坪鎮交通便利、區位優越,城鎮化水平得到較好的發展,有“小山城”的美譽,現大坪鎮已成為普寧市南陽山區最重要的商品集地。
  隨着經濟的發展,大坪鎮的文化、衛生、教育事業也有了長足的發展。全鎮現有完中1所,完小12所,在校學生6000多人,文化、衛生事業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
  大坪鎮的文物古跡有位於大坪鎮新福村的歐公陂窯址和位於大坪圩北面的七鬥凸窖址;大坪鬧元宵是當地有名的文化風俗,每到節日來時,吸引了衆多鄉親遊人前來觀賞。
  大坪鎮黨政班子團结務實,正以飽滿的精神狀態繼續描繪着大坪的燦爛明天。
  大坪鎮地處普寧市西南邊陲,毗鄰陸河、陸豐、惠來等縣(市),與本市的後溪鄉、大坪農場、高埔鎮、船埔鎮為鄰。改革開放以來,大坪鎮歷屆黨政主要領導高度重視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工作,致力抓好市政規劃和各項基礎設施建設,大大改善了大坪的投資環境,大坪已成為普寧市南陽山區的商貿集散中心,是在改革開放浪潮中新堀起的“小山城”。2002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産值2.46億元,其中工業産值2.0億元,農業産值4605萬元,農民人年均收入2185元。
  基礎設施日趨完善:全鎮已開通程控電話4000多門,已建成多個數字移動電話交換基地站,轄區內移動和聯通手機信號充足,可以提供數碼通訊、傳真和信息網絡等電訊服務;有1座3.5萬伏變電站,而且水力資源豐富,共有8個小水電站,年可發電量1000萬千瓦;境內有裏坪公路、高坪公路、坪半公路,鎮區距離普惠高速公路(高埔百徑出口處)和廣汕公路僅20多公裏,而且已實現村村通機動車輛,交通十分便利。有農業銀行、信用社等金融單位,可提供國際國內的各種金融業務。
  工業發展迅速:全鎮共有工業企業32傢,初步形成了以緑色食品加工、竹木工藝、水力發電、石資源、服裝等為支柱的資源型工業企業,其中雪源食品有限公司、工藝製品有限公司、久昌服裝廠、高湖水庫是大坪鎮上規模的重點企業。
  農業地位鞏固:林果業是大坪鎮農業的主導,是當地群衆經濟收入的主要支柱。全鎮現有森林面積6.9萬畝,活立木儲積量4.5萬立方米;水果種植有青梅、青欖、竜眼、荔枝、菠蘿、馬來西亞楊桃等品種,纍计全鎮種植面積達4.2萬畝,年生産水果可達6000多噸;大坪鎮水果種植主要以青梅、青欖為主,是中國“青梅之鄉”青梅的主産地,産出的軟枝大粒梅、白粉梅、青竹梅品種優、質量好,是青梅加工企業的“搶手貨”,現纍计全鎮種植青梅的面積達2.5萬畝,年可收青梅4000多噸,是興辦緑色食品加工企業的首選地方。
  第三産業蓬勃發展:本地居民和外來客商經營的個體商戶達1500多傢。有服裝市場、魚肉菜市場、綜合市場,有多傢酒店、卡拉OK舞廳、美容美發中心,是普寧南陽山區商品貿易的集散中心。
  改革開放以來,大坪鎮在抓好經濟建設的同時,高度重視精神文明建設,經過多年的努力,大坪鎮在教育、文化、衛生等方面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教育方面:全鎮有完全中學1所、小學12所,成人文化技術學校1所,在校學生有6000多人。近年來,鎮委、鎮政府投入了大量的資金,以分期分批的形式對全鎮的學校進行了改擴建,基本實現了校捨的樓房化,大大地改善、優化了教學環境,多年來,該鎮先後被揭陽市、普寧市評為“尊師重教”先進單位和普九義務教育達標鎮等稱號。
  衛生方面:大坪鎮有鎮級衛生院一所,鄉村衛生站十二個,該衛生院於1997年被揭陽市評為“一級甲等”醫院,有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有優秀的醫務骨幹,醫生技術高明、醫風醫德好,深受群衆好評。
  文化方面:有衛星電視地面接收站、電視差轉臺、廣播調頻臺及有綫電視等,村村實現通有綫電視。大坪鎮人民群衆重視文娛體育活動,“發展體育運動,增強人民體質”是該鎮三年一屆“振興杯”籃球賽的主題,一年一度鬧元宵是大坪遠近聞名民間風俗。近年來,大坪鎮在文化體育事業上取得了較大的成就,為國傢輸送了多名籃球、遊泳等方面的人才。2003年9月1日普寧市第二屆運動會上,大坪鎮體育健兒奮力拼搏,取得了金牌13枚、銀牌4枚、銅牌5枚的好成績,名列金牌榜第三名,總積分第七名的好成績。
英文解釋
  1. :  Daping Town
近義詞
大坪
包含詞
大坪鎮社區
分類詳情
張開白雲村張開長塘村張開建華村中心村山口村
永豐村三閤村幸福村鳳凰村前進村
五星村黃坑村大坪社區勝利村紅星村
勝利村金星村紅光村新春村竜灣村
紅旗村大坪村溪頭村大坪村竜塘村
大坪村天馬村大坪村新寨村新橋村
大坪村廟溝村大坪湯湖村陳傢山村
黃莊村中站村七一村竜潭村道塘村
平莊村頂豐埡村郭傢峪村唐傢村姚傢界村
王姓埡村天門溪村余家山村七星山村黃屋村
東漚村上祝村聯村魯塘村平灣村
譚屋村毛傢村城溪村李屋村新南村
更多結果...
甲湖村埔心村新竹村埔嶺村新福村
竜坑村善德村粘田村稔尾村三溪壩村
塘唇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