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实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
|
国家预算原则
国家预算原则是指国家选择预算形式和体系应遵循的指导思想,也就是制定政府财政收支计划的方针。即公开性、可靠性、完整性、统一性和年度性。
(一)公开性。国家预算反映政府的活动范围、方向和政策,与全体公民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因此国家预算及其执行情况必须采取一定形式公开,为人民所了解并置于人民的监督之下。
(二)可靠性。每一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依据充分确实的资料,并总结出规律性,进行计算,不得假定。估算,更不能任意编造。
(三)完整性。该列入国家预算的一切财政收支都要列在预算中,不得打埋伏、造假帐、预算外另列预算。国家允许的预算外收支,也应在预算中有所反映。
(四)统一性。虽然一级政府设立一级预算,但所有地方预算连同中央预算一起共同组成统一的国家预算。因此要求设立统一的预算科目,每个科目都应按统一的口径、程序计算和填列
(五)年度性。政府必须按照法定预算年度编制国家预算,这一预算要反映全年的财政收支活动,同时不允许将不属于本年度财政收支的内容列入本年度的国家预算之中。
上述预算原则是就一般意义而言的,不是绝对的。一个国家的预算原则一般是依据预算本身的属性,并与本国的经济实践相结合,通过制定预算法来体现。产生和发展 预算是国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国家则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奴隶制国家的出现,随之也产生了财政收支活动,但当时的国家财政与王室收支没有严格分开;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类似预算的财政管理制度,但由于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王室支用无度,横征暴敛,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国家财政管理很难形成统一的收支计划。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逐渐地要求限制封建帝皇的无限财政,监督国家财政收支。这场斗争最初集中在课税权上,随后逐渐发展到资金支配权,并最终要求取消封建贵族对财政的控制和享有的特权,要求国家财政收支应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迫使封建帝皇承认了资产阶级的部分权利,同意由政府每年制定一个国家财政收支文件,将财政收支作事先安排,向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议会报告,并由议会安排,向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议会报告,并由议会审批,以形成国家财政收支文件。 |
|
国家预算的类别和名称
①单式预算:是指在预算年度内,国家财政收支计划通过统一的一个计划表格来反映,具有全面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单式预算简洁、清楚、全面、便于编制和审批,但只进行总额控制,不便于对不同性质的收支进行区别对待,分别管理。
②复式预算:是在预算年度内将国家财政收支计划按经济性质通过两个以上的计划表格来反映,通常分为经费预算和资本预算。复式预算科学、严谨,便于政府对财政活动进行分析,有利于控制收支规模,并进行动态分析。
③增量预算:是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在以前财政年度的基础上,按新的财政年度的经济发展情况加以调整后确定的一种预算方法。
④零基预算:指财政收支计划指标的确定,只以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预测为依据,不考虑以前的财政收支状况。
⑤总预算:如果从预算项目的分合来看,总预算就是政府财政收支的综合计划,它分列一般经费收支和各类特别收支项目的详细款项。
⑥分预算:如果从预算的部门分合来看,部门预算如国防预算、经济投资预算等就是分预算,各分预算的汇总就是总预算。
⑦充分就业预算:政府按照凯恩斯主义财政思想设计的实现充分就业、缓解经济危机的一种政策措施,事实上是一种预算政策。
以预算形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单式预算和复式预算;以预算分项支出的安排方式的差别为依据,国家预算可分为增量预算和零基预算。
我国的国家预算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的清末宪政改良时期,参酌中西制度,从外国引进的。1889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接受变法,推行新政时,才真正提出“清理财政,筹办预算”;1907年颁布“清理财政章程”;‘1910年宣统皇帝又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同时公布了“统一国库章程”,并逐渐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预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财政预算;1956年社会主义发行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社会主义的国家预算也随之建立。 |
|
不同性质的国家,其预算的性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预算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预算收入主要来自各阶层人民缴纳的税款收,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军政费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经济任务,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反映。中国有预算收入,虽然也主要采取税收形式,但各项税收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缴纳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累。中国的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主义建设,节减军政费用、腾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以及社会福利事业,这是中国安排预算资金的一贯方针。 |
|
国家预算作为财政分配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具有分配、调控和监督职能。国家预算的作用是国家预算职能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财力保证作用。国家预算既是保障国家机器运转的物质条件,又是政府实施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保证。
(2)调节制约作用。国家预算作为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实行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和主要手段。是国家财政实行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国家预算的收支规模可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预算支出的结构可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因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直接的制约作用。
(3)反映监督作用。国家预算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预算收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水平,预算支出反映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因此通过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便于掌握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对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 |
|
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财政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事业行政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基本建设财务管理体制等。由于国家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预算管理体制所进行的中央与地方各级政府收支范围和管理权限的划分,对国家财政以至整个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预算管理体制是财政管理体制的主导环节,占有重要地位。
我国的预算管理体制,自建国以来随着各个时期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经历了多次改革,试行过多种办法。总的趋势是,由建国初期的高度集中,逐步过渡到在中央统一领导下实行不同程度的分级管理。1994年起实施的分税制预算管理体制。这种体制以分税制为主要特征,又称为“分税制”。实行分税制是世界许多国家通行的做法,也是我国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目标模式。 |
|
根据国家政权结构、行政区域划分和财政管理体制要求而确定的国家预算组织结构。我国的国家预算通常实行一级政权一级财政,每级财政都建立一级总预算。我国建国初期,国家财政分为中央、大行政区和省(市)三级财政。1953年大行政区由政权机构变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并于1954年大行政区由政权机构变为中央的派出机构,并于1954年撤销。同时,为适应地方工作发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县、市级财政和民族自治地方财政。1954年至1985年,就全国而言,基本上划分为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县、市、自治县三级财政。1985年4月,国家决定县以下的乡、镇建立一级财政。
我国国家预算现设立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市(自治州)、县(不设区的市、市辖区)、乡(镇)五级预算。由中央预算和地方预算组成。中央预算由中央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地方预算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总预算组成。地方各级总预算由本级政府预算和汇总的下一级总预算组成;没有下一级预算的,总预算即指本级预算。地方各级政府预算由本级各部门(含直属单位)的预算组成。
各部门预算由本部门所属各单位预算组成。单位预算是指列入部门预算的国家机关、社会团体和其它单位的收支预算。 |
|
国家预算——
国家预算是财政政策的主要手段。作为政府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国家预算能够全面反映国家财力规模和平衡状态,并且是各种财政政策手段综合运用结果的反映,因而在宏观调控中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 |
|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实现财政职能的基本手段,反映国家的施政方针和社会经济政策,规定政府活动的范围和方向。
产生和发展预算是国家财政发展到一定阶段适应加强财政管理和监督的需要而产生的。剩余产品是财政产生的经济条件,国家则是财政产生的社会条件。奴隶制国家的出现,随之也产生了财政收支活动,但当时的国家财政与王室收支没有严格分开;封建社会曾经出现过类似预算的财政管理制度,但由于封建君主拥有至高无尚的权力,王室支用无度,横征暴敛,随心所欲,不受约束,国家财政管理很难形成统一的收支计划。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产阶级力量的强大,逐渐地要求限制封建帝皇的无限财政,监督国家财政收支。这场斗争最初集中在课税权上,随后逐渐发展到资金支配权,并最终要求取消封建贵族对财政的控制和享有的特权,要求国家财政收支应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这迫使封建帝皇承认了资产阶级的部分权利,同意由政府每年制定一个国家财政收支文件,将财政收支作事先安排,向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议会报告,并由议会安排,向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的议会报告,并由议会审批,以形成国家财政收支文件。
我国的国家预算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条件下的清末宪政改良时期,参酌中西制度,从外国引进的。1889年6月11日,光绪皇帝接受变法,推行新政时,才真正提出“清理财政,筹办预算”;1907年颁布“清理财政章程”;‘1910年宣统皇帝又拟定“预算册式及例言”,同时公布了“统一国库章程”,并逐渐形成了半封建、半殖民地性质的国家预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正式建立了新民主主义国家财政预算;1956年社会主义发行取得决定性胜利,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已经基本确立,社会主义的国家预算也随之建立。
性质不同性质的国家,其预算的性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预算是维护资产阶级统治的手段,预算收入主要来自各阶层人民缴纳的税款收,预算支出主要用于军政费用。我国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是具有法律效力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为了实现政治经济任务,有计划地集中和分配一部分国民收入的重要工具,是国家经济政策的反映。中国有预算收入,虽然也主要采取税收形式,但各项税收主要是由社会主义经济缴纳的,是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积累。中国的预算支出,主要用于社会主义建设,节减军政费用、腾出资金用于经济建设和文化、教育、科学、卫生以及社会福利事业,这是中国安排预算资金的一贯方针。
作用 国家预算作为财政分配和宏观调控的主要手段,具有分配、调控和监督职能。国家预算的作用是国家预算职能在经济生活中的具体体现,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财力保证作用。国家预算既是保障国家机器运转的物质条件,又是政府实施各项社会经济政策的有效保证。(2)调节制约作用。国家预算作为国家的基本财政计划,是国家财政实行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和主要手段。是国家财政实行宏观控制的主要依据和手段。国家预算的收支规模可调节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预算支出的结构可调节国民经济结构,因而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直接的制约作用。(3)反映监督作用。国家预算是国民经济的综合反映,预算收入反映国民经济发展规模和经济效益水平,预算支出反映各项建设事业发展的基本情况。因此通过国家预算的编制和执行便于掌握国民经济的运行状况、发展趋势以及出现的问题,从而采取对策措施,促进国民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
管理体制财政管理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在中央和地方以及地方各级财政之间,划分预算收支范围和预算管理职责与权限的一项根本制度。财政管理体制主要包括预算管理体制、税收管理体制、企业财务管理体制、事业行政财务管理体制、以及基本建设财 |
|
guojia yusuan
国家预算
state budget
经法定程序批准的国家年度财政收支计划。它规定财政各项收入来源和数量、财政支出的各项用途和数量,反映国家经济与社会的方针、政策和政府活动的范围与方向。不同性质的国家,其预算的性质不同。资本主义国家预算,是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的;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手段。
起源 现代国家预算产生于英国,是资产阶级与封建君主及地主贵族斗争的产物。最初的斗争集中在课税权上。新兴资产阶级出于自身利益,要求限制国王的课税权。17世纪资产阶级革命后,议会完全控制了财政,对皇室的年俸,政府的收支及其权限、责任在法律和制度上作了一系列规定,从而产生了资产阶级的国家预算。
中国国家预算制度产生于清朝末年。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布《清理财政章程》。宣统二年(1910)清理财政局开始主持编制国家预算。
作用 预算是国家的基本财政收支计划,它既是保障国家机器运转的物质条件,又是政府实施政策的有效手段。社会主义国家预算是国民经济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在财力上的主要反映。它除具有预算一般的作用外,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都有直接的制约作用。它的编制和执行情况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有重大影响。
内容 各国预算收支的内容大同小异,然而其结构却有所不同。资本主义国家预算收入包括税收收入、公营企业收入、公共事业收入及其他收入,其中税收占收入的绝大部分。支出包括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经济支出、文教卫生支出等,经济性支出在国家预算支出中所占的比重很小。
中国国家预算结构与资本主义国家不同,预算收入包括各种税收收入、国营企业上缴利润、债务收入、专款收入等,其中税收收入和国营企业上缴利润占国家预算收入的绝大部分;预算支出包括经济建设支出、社会文教支出、国防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其他支出等,其中经济建设支出在国家预算支出中占有很大比重。
(高强 陈新华)
|
|
|
|
国家预算法 | 国家预算学 | 年度国家预算 | 国家预算监督 | 国家预算制度 | 国家预算原则 | 国家预算体系 | 国家预算拨款 | 国家预算科目 | 国家预算资金 | 国家预算内资金 | 国家预算说明书 | 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 资本主义国家预算 | 国家预算收入分类 | 国家预算管理体制 | 国家预算执行反馈体系 | 国家预算收支控制指标 | 国家预算收入收纳报解 | 基本建设完工前应缴国家预算收入 | |
|
|
奖学金 | 经费 | 总预算 | 退库 | 预算拨款 | 国家预算调节基金 | 经常性支出 | 经费支出 | 划拨资金 | 公用经费 | 预算调节 | 预算本位 | 事业单位 | 复式预算 | 国家预算法 | 地方预算 | 教育费附加 | 国家决算 | 预算外收入 | 预算外支出 | 预算年终结余 | 全额预算管理 | 国家金库 | 预算编制 | 预算管理 | 预算会计 | 预算收入 | 预算定额 | 事业收入 | 人民助学金 | 业务费 | 环境费用 | 奖励基金 | 中央预算 | 单式预算 | 预算年度 | 预算调整 | 预算赤字 | 国家预算体系 | 岁入 | 岁出 | 岁计 | 专款收入 | 预算计划期 | 赤字预算 | 基金预算 | 修缮费 | 预算草案 | 预算基期 | 预算报告期 | 国家预算说明书 | 预算审查 | 预算批准 | 预算弹性 | 国家预算资金 | 追加追减预算 | 预算分析 | 预算执行报告制度 | 国家预算科目 | 预算收支科目 | | | | | 更多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