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目錄
什麽是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和二級保護動物 What is the national level to protect animals and the secondary protection of animals
  《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九條將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劃分為國傢一級保護動物和國傢二級保護動物兩種,並在其他條文中規定了不同的管理措施,但它們的法律地位是相同的。《國傢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已於1988年12月10日經國務院批準,1989年1月14日由林業部、農業部發佈施行。名錄中列入陸生野生動物330多種,其中,國傢一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長臂猿、丹頂鶴等共90多種;國傢二級保護陸生野生動物有小熊貓、穿山甲、黑熊、天鵝、鸚鵡等共230多種。
我國的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First-class protected animals in China
  (包括所有種以及其亞種)
  蜂猴、熊猴、臺灣猴、豚尾猴、葉猴、金絲猴、長臂猿、馬來熊、大熊貓、紫貂、貂熊、熊狸、雲豹、豹、虎、雪豹、儒艮、白鰭豚、中華白海豚、亞洲象、蒙古野驢、西藏野驢、野馬、野駱駝、鼷鹿、黑麂、白唇鹿、坡鹿、梅花鹿、豚鹿、麋鹿、野牛、野氂牛、普氏原羚、藏羚羊、高鼻羚羊、扭角羚、臺灣鬣羚、赤斑羚、塔爾羊、北山羊、河狸、短尾信天翁、白腹軍艦鳥、白鸛、黑鸛、朱䴉、中華秋沙鴨、金雕、白肩雕、玉帶海雕、白尾海雕、虎頭海雕、擬兀鷲、鬍兀鷲、細嘴鬆雞、斑尾榛雞、雉鶉、四川山鷓鴣、海南山鷓鴣、黑頭角雉、紅胸角雉、灰腹角雉、黃腹角雉、虹雉、褐馬雞、藍鷳、黑頸長尾雉、白頸長尾雉、黑長尾雉、孔雀雉、緑孔雀、黑頸鶴、白頭鶴、丹頂鶴、白鶴、赤頸鶴、鴇、遺鷗、四爪陸龜、黿、鰐蜥、巨蜥、蟒、揚子鰐、新疆大頭魚、中華鱘、達氏鱘、白鱘、紅珊瑚、庫氏硨磲、鸚鵡蠃、中華蛩蠊、金斑喙鳳蝶、多鰓孔舌形蟲、黃島長吻蟲。
獸類 Beasts
  大熊貓
  屬於哺乳綱 食肉目 大熊貓科 大熊貓屬。
  體形似黑熊,頭圓而大,尾極短。軀幹和尾白色,兩耳、眼及四肢全黑色。常在竹林內臥睡,平時單獨活動,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聽、視覺較差、自衛能力較弱。
  棲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內,主要以竹筍、竹葉及嫩竹尖為食,亦喜吃野果或一些動物性食物。
  衹産於中國的四川、甘肅、陝西,是世界級珍貴物種。
  馬來熊
  別名狗熊、太陽熊,屬於熊科,學名為 helarctos malayanus。
  馬來熊是熊類中體型最小的種類,體長100釐米左右,體重約50千克。體胖頸短,頭部短圓,眼小,鼻、唇裸露無毛,耳小而頸部寬。全身毛短絨稀,烏黑光滑;鼻與唇周為棕黃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黃色的馬蹄形塊斑。兩肩有對稱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個毛旋。尾約與耳等長;趾基部連有短蹼。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佈在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緬甸等地。1972年在我國雲南南部邊境山地首次發現,數量極少。
  産于云南南部。
  紫貂
  別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葉子,屬於鼬科,學名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體軀細長,四肢短健,體型似黃鼬而稍大,體長40釐米左右,尾長12釐米左右,體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彎麯。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鬆。體色黑褐,稍摻有白色針毛;頭部淡灰褐色,耳緣污白色,具黃色或黃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氣候寒冷的亞寒帶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樹洞中或石堆上築巢。除交配期外,多獨居;其視、聽敏銳,行動快捷,一受驚擾,瞬間便消失在樹林中。多在夜間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時,白天也出來獵食,以小型鼠類、鳥類、鬆子、野果、鳥卵等為食,活動範圍在5~10平方公裏之內。每年4~5月份為發情期,妊娠期9~10個月,每胎2~4仔,3歲後達到性成熟,主要天敵是黃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鼕毛皮以絨毛細密豐厚,皮板富彈性,顔色滑潤為毛皮上品。
  産於黑竜江、吉林、遼寧及新疆。
  貂熊
  別名狼灌、飛熊、月熊,屬於鼬科,學名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於熊與貂之間,體長80~100釐米,體重8~14千克,尾長18釐米左右。頭大耳小,背部彎麯,四肢短健,彎而長的爪不能伸縮,尾毛蓬鬆。身體兩側有一淺棕色橫帶,從肩部開始至尾基匯合,狀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稱。
  貂熊為寒溫帶動物,除繁殖期外,多單獨活動,活動範圍廣,溪流、河𠔌、林帶以上的凍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跡。無固定巢穴,洞穴多有兩個出口,便於遇險逃遁。屬夜行性動物。貂熊生性機警,行動隱蔽,善遊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竄,故又名之為“飛熊”。在自然界中幾乎無天敵,肛門附近有發達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禦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適應環境的獨特方式之一。食勝雜,包括有蹄類、嚙齒類、鳥類及林木漿果等。有半鼕眠的習慣。繁殖時築巢於樹洞、懸崖、石縫中,或占據其他小動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發情,以吼聲吸引異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數量很少,現已處於瀕危狀況,應加以嚴格保護。
  産於黑竜江與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新疆部分地區。
  熊狸
  別名熊靈貓,屬於靈貓科,學名為 arctictis binturong。
  貌似小黑熊的熊狸,長着一條與身長差不多長(70~80釐米)的粗壯尾巴。其體毛黑色蓬鬆,雜有淺棕黃色。耳端具長達5釐米的簇毛,耳緣白色。四肢粗壯,五趾有堅強銳利的爪;尾具有纏繞性。頭、眼周、前額及下頦部呈暗灰色,唇旁長着白色長須。
  熊狸棲息於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中,尖銳的爪及能抓能纏的尾巴使其在高大樹上攀爬自如,成為典型的樹棲動物。熊狸晨昏活動較頻繁,主要以果實、鳥卵、小鳥及小型獸類為食。常年可繁殖,每年2~3月份交配,5月中旬産仔,每胎2~3仔,壽命力10~15年。
  産于云南南部。
  雲豹
  別名龜紋豹、荷葉豹、柳葉豹、樟豹,屬於貓科,學名為 neofelis nebulosa。
  雲豹比金貓略大,體重15~20千克,體長1米左右,比豹要小。體側由數個狹長黑斑連接成雲塊狀大斑,故名之為,“雲豹”。雲豹體毛灰黃,眼周具黑環。頸背有4條黑紋,中間兩條止於肩部,外側兩條則繼續嚮後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內側灰白色,具暗褐色條紋;尾長80釐米左右,末端有幾個黑環。
  雲豹屬夜行性動物,清晨與傍晚最為活躍。棲息在山地常緑闊葉林內,毛色與周圍環境形成良好的保護及隱蔽效果。爬樹本領高,比在地面活動靈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樹上活動和睡眠。發情期多在晚間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
  産於長江以南各省及陝西、甘肅、臺灣。
  豹
  別名金錢豹、豹子、文豹,屬於貓科,學名為 panthera pardus。
  體型與虎相似,但較小,為大中型食肉獸類。體重50千克左右,體長在1米以上,尾長超過體長之半。頭圓、耳短、四肢強健有力,爪銳利伸縮性強。豹全身顔色鮮亮,毛色棕黃,遍布黑色斑點和環紋,形成古錢狀斑紋,故稱之為“金錢豹”。其背部顔色較深,腹部為乳白色。
  豹棲息環境多種多樣,從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叢均有分佈,具有隱蔽性強的固定巢穴。豹的體能極強,視覺和嗅覺靈敏異常,性情機警,既會遊泳,又善於爬樹,成為食性廣泛、膽大兇猛的食肉類。繁殖時爭雌行為激烈,3~4月份發情交配,6~7月份産仔,每胎2~3仔,幼豹於當年秋季就離開母豹,獨立生活。
  亞種有:華北豹、華南豹、遠東豹
  産於廣東、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的山地森林地區。
  虎
  屬於哺乳綱 食肉目 貓科 豹亞科 豹屬。
  體大頭圓,四肢粗大,體魄強健。通體毛色橘黃,有橫列的黑色條紋;腹白色,黑紋明顯;尾部黑紋橫列,尾尖黑色。生活於山地森林,多夜間單獨活動。行動敏捷,善於遊泳。以部分草食性動物為食。我國有幾個亞種,分別分佈於黑竜江、吉林,華南部分地區及雲南。
  亞種:華南虎、東北虎、孟加拉虎、東南亞虎(印支虎)
  雪豹
  屬於 哺乳綱 食肉目 貓科 豹亞科 豹屬。
  全身毛色灰白,通體布滿黑色斑點;尾長,尾毛長且蓬鬆,是豹類中最美麗的一種。
  棲息地海拔在2000—6000米以上,常活動於高山裸岩。性兇猛、機敏,行動靈巧,以岩 羊、盤羊等為主食,也捕食野兔、旱獺及雉類等小動物。
  在我國分佈於青藏高原、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
水生動物 Aquatic
  白暨豚
  別名白暨、白鰭豚,屬於喙豚科,學名為 lipotes vexillifer。
  白暨豚是一種類似海豚而生活於江湖中的淡水哺乳動物,身體呈紡錘形,全身皮膚裸露無毛,具長吻,眼小而退化;聲納係統特別靈敏,能在水中探測和識別物體。背鰭呈鈍三角形,鰭肢與尾鰭均嚮水平方向平展。體背部青灰色,腹部白色,新生幼獸的體色比成體深。雌體腹部生殖裂兩側各有一個乳裂,雄體肛門前方有一個盲狀小孔。截至目前,已發現的最大雌性個體長253釐米,重237千克;最大雄性個體長216釐米,重125千克。
  白暨豚生活於長江中下遊附近多沙洲、邊灘並有大、小支流與幹流相連的地段。喜歡群居,尤其在春天交配季節,集群行為就更明顯。每群一般2~6頭。其活動範圍廣,但對水文條件要求較高,經常在一個固定區域停留一段時間,待水文條件發生改變後,又遷入另一地域。以魚類為食。白暨豚兩年繁殖一次,每胎1仔,出生時體長80釐米左右。白暨豚種群數量很小,為我國特有的珍稀水生獸類,待加強保護。
  産於長江中下遊湖北、安徽、江蘇段的幹流之中,已宣佈滅絶。
  儒艮
  別名人魚,屬於儒艮科,學名為 dugong dugong。
  儒艮的身體呈紡錘型,長約3米,體重300~500千克。全身有稀疏的短細體毛。沒有明顯的頸部,頭部較小,上嘴唇似馬蹄形,吻端突出有剛毛,兩個近似圓形的呼吸孔並列於頭頂前端;無外耳廓,耳孔位於眼後。無背鰭,鰭肢為橢圓形。尾鰭寬大,左右兩側扁平對稱,後緣為叉形,無缺刻。鰭肢的下方具一對乳房。背部以深灰色為主,腹部稍淡。
  儒艮為海生草食性獸類。其分佈與水溫、海流以及作為主要食品的海草分佈有密切關係。多在距海岸20米左右的海草叢中出沒,有時隨潮水進入河口,取食後又隨退潮回到海中,很少遊嚮外海。以2~3頭的傢族群活動,在隱蔽條件良好的海草區底部生活,定期浮出水面呼吸,常被認作“美人魚”浮出水面,給人們留下了很多美麗的傳說。
  儒艮是由陸生草食動物演化而來的海生動物,曾遭到嚴重捕殺,資源受到破壞,亟待加強保護。
  産於廣東、廣西、海南和臺灣南部沿海。
草食類動物 Grazing animals
  亞洲象
  別名印度象、大象、野象,屬於象科,學名為 elephas maximus。
  象是現存的最大陸生動物,最為引人註目的特證,也是最富傳奇色彩的就是那根長約二米、彎麯、纏捲自如、感覺十分靈敏的肉質長鼻,鼻端有一個肉突。長達1米多的象牙,是雄象上頜突出口外的門齒,也是強有力的防衛武器。象的眼小耳大,耳朵嚮後可遮蓋頸部兩側。四肢粗大強壯,前肢5趾,後肢4趾。尾短而細,皮厚多褶皺,全身被稀疏短毛。頭頂為最高點,體長5~6米,身高2.5米,體重達4~6噸。
  亞洲象棲息於熱帶地區。常在海拔1000米以下的溝𠔌、河邊、竹林、闊葉混交林中遊蕩。營群居生活,每群數頭或數十頭不等,由一頭成年公象作為群體的首領帶着活動,沒有固定的住所,活動範圍很廣。主食竹筍、嫩葉、野芭蕉和棕葉蘆等。大象對破壞其生存環境,傷害其同類及冒犯其尊嚴的挑釁部有自衛、報復行為。妊娠期600~640天,每胎産1仔,8~12歲才能達到性成熟。壽命50~60歲。
  野生象現已很少,在東南亞一些國傢馴養的傢象、役象很多。我國的野生象僅分佈于云南省南部與緬甸、老撾相鄰的邊境地區,數量十分稀少,屢遭措殺,破壞十分嚴重。在其分佈地區國傢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對隨意獵殺野象的兇手,國傢按法律予以嚴厲製裁。
  蒙古野驢
  別名亞洲野驢、餓驢子、野驢,屬於馬科,學名為 equus hemionus。
  大型有蹄類。外形似騾,體長可達260釐米,肩高約120釐米,尾長80釐米左右,體重約250千克。吻部稍細長,耳長而尖。尾細長,尖端毛較長,棕黃色。四肢剛勁有力,蹄比馬小但略大於傢驢。頸背具短鬃,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淺黃棕色,背中央有一條棕褐色的背綫延伸到尾的基部,頸下、胸部、體側、腹部黃白色,與背側毛色無明顯的分界綫。
  屬典型荒漠動物,生活於海拔3800米左右的高原開闊草甸和半荒漠、荒漠地帶。營遊蕩生活,耐幹渴,鼕季主要吃積雪解渴。以禾本科、莎草科和百合科草類為食。叫聲像傢驢,但短促而嘶啞。8~9月份發情交配,雄驢間爭雌激烈,勝者擁有交配權。懷孕期約11個月,每胎1仔。
  産於甘肅、新疆、內蒙古。
  西藏野驢
  別名野驢、騫驢,屬於馬科,學名為 equus kiang。
  大型有蹄類。外形與蒙古野驢相似,頸的背側、肩部、背部為黃棕色,在鼕季則變成淺棕色或棕褐色;頸的腹側、胸、體側、腹均為白色,與背側毛色有明顯的分界綫。
  生活於高寒荒漠地帶,夏季到海拔5000多米的高山上生活,鼕季則到海拔較低的地方。好集群生活,擅長奔跑,警惕性高。喜歡吃茅草、苔草和蒿類。在於旱的環境中會找到合適的地方用蹄刨坑挖出水來飲用,還可以供藏羚等有蹄類動物飲水。
  産於西藏、甘肅、青海、新疆和四川。
  野馬
  別名普氏野馬,屬於馬科,學名為 equus przewalskii。
  大型有蹄類,體長220~280釐米,肩高120釐米以上,體重200多千克。頭部長大,頸粗,其耳比驢耳短,蹄寬圓。整體外形象馬,但額部無長毛,頸鬃短而直立。夏毛淺棕色,兩側及四肢內側色淡,腹部乳黃色;鼕毛略長而粗,色變淺,兩頰有赤褐色長毛。
  棲息於緩坡上的山地草原、荒漠及水草條件略好的沙漠、戈壁。野馬性機警,善奔馳;一般由強壯的雄馬為首領結成5~20衹馬群,營遊移生活。多在晨昏沿固定的路綫到泉、溪邊飲水。喜食芨芨草、梭梭、蘆葦,鼕天能刨開積雪覓食枯草。6月份發情交配,次年4~5月份産仔,每胎1仔,幼駒出生後幾小時就能隨群奔跑。
  野馬原分佈於我國新疆北部準葛爾盆地北塔山及甘肅、內蒙古交界的馬鬃山一帶。最後一次發現野馬是在1957年,估計野生種群已經滅絶,目前還有一定數量的野馬生活在人工圈養或半散放狀態下,80年代末期以來,野馬從歐洲引回我國新疆奇臺、甘肅武威半散放養殖,為野馬重返大自然而進行科學實驗和研究工作。
  原産於新疆北部,甘肅、內蒙古交界處。
  野駱駝
  別名雙峰駝、野駝,屬於駱駝科,學名為 camelus bactrianus。
  大型偶蹄類。體軀高大,和傢養雙峰駝十分相似。頭小,耳短,上唇中央有裂,鼻孔內有瓣膜可防風沙。背具雙駝峰,尾較短。四肢細長,腳掌下有寬厚的肉墊。全身被以細密而柔軟的絨毛,毛色多為淡棕黃色,吻部毛色稍灰,肘關節處的毛尖棕黑色,尾毛棕黃色。
  生活於戈壁荒漠地帶。駱駝性情溫順,機警頑強,反應靈敏,奔跑速度較快且有持久性,能耐饑渴及冷熱,故有“沙漠之舟”的稱號。野駱駝有季節性遷移及晝夜遊移現象。主要采食紅柳、駱駝刺、芨芨草、白刺等植物,吃飽後找一個比較安靜的地方臥息反芻。發情期在3月份,孕期13個月,每胎1仔。早在二千多年前,傢養雙峰駝就是我國著名的古代“絲綢之路”上的交通工具。
  産於內蒙古、甘肅、青海和新疆。
  鼷鹿
  別名小鼷鹿,屬於鼷鹿科,學名為 tragulus JAVAnicus。
  偶蹄類中最小的動物,大小似兔,體長47釐米左右,體重僅二千克左右。兩性均無角,雄性有發達的撩牙。四肢細長,主蹄尖窄。喉部有白色縱行條紋,腹部為白色。背、腿側及體側等陽光能直射到的部位,毛色黃褐。
  生活在熱帶次生林、灌叢、草坡,常在河𠔌灌叢和深草叢中活動,有時也進入農田。性情孤獨,在草、灌叢中十分靈敏,善於隱蔽,一般不遠離棲息地。主要在晨昏活動,以植物嫩葉、莖和
  漿果為食。全年繁殖,孕期5~6個月,每胎1仔,偶爾也産2仔,幼仔出生半小時後就能活動。
  鼷鹿是保留着許多原始特徵的鹿類動物,在進化生物學研究中很有價值。
  産于云南南部勐臘縣。
  黑麂
  別名紅頭青麂、烏金麂、蓬頭麂,屬於鹿科,學名為 muntiacus crinifrons。
  黑麂是麂類中體型較大的種類。體長100~110釐米,肩高60釐米左右,體重21~26千克。雄性具角,角柄較長,頭頂部和兩角之間有一簇長達5~7釐米的棕色冠毛。鼕毛上體暗褐色;夏毛棕色成分增加。尾較長,一般超過20釐米,背面黑色,尾腹及尾側毛色純白,白尾十分醒目。
  棲息在山地叢林中。膽小怯懦,恐懼感強,大多營獨居生活。有遊走覓食的習性,在一定的範圍內來回覓食,直到吃飽為止;以喬、灌木嫩枝葉、花果或草本植物為食。繁殖期不固定。孕期約6個月,每胎1仔。
  黑鹿是我國特産動物,有較高的研究、經濟價值。
  産於安徽、浙江、江西和福建。
  白唇鹿
  別名岩鹿、白鼻鹿、黃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albirostris。
  白唇鹿的體型大小與水鹿、馬鹿相似。頭骨淚窩大而深。唇的周圍和下頜為白色,故名“白唇鹿”,為我國特産動物。成年雄鹿角的直綫長可達1米,有4~6個分叉,雌性無角。蹄較寬大。
  通體呈黃褐色,臀斑淡棕色,沒有黑色背綫和白斑。
  棲息在海拔3500~5000米的高寒灌叢或草原上。白天常隱於林緣或其他灌木叢中,也攀登流石灘和裸岩峭壁,善於爬山奔跑。喜歡集群生活。主要采食禾本科、蓼科、景天科植物,也吃多種樹葉,有食????的習性。發情交配多在9~11月份,雄性間有激烈的爭偶格鬥,孕期8個月左右,每胎1仔,幼鹿身上有白斑。鹿茸産量較高,是名貴中藥材。
  産於青海、甘肅及四川西部、西藏東部。
  坡鹿
  別名海南坡鹿、澤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eldi。
  體型與梅花鹿相似而稍小,但頸、軀體和四肢更為細長,顯得格外矯健。雄鹿具角,第一眉叉自基部嚮前側平伸出,與主幹幾乎成彎弓形。毛被黃棕、紅棕或棕褐色,背中綫黑褐色。背脊兩側各有一列白色斑點,仔鹿的斑點尤為明顯,成年鹿鼕毛斑點不明顯。
  棲息在海拔200米以下的低丘、平原地區。性喜群居,但長茸雄鹿多單獨行動。坡鹿喜集聚於小河𠔌活動,警覺性高,每吃幾口便擡頭張望,稍有動靜便疾走狂奔,幾米寬的溝壑一躍而過。取食草和嫩樹枝葉,也喜歡到火燒跡地舔食草木灰。發情交配多在4~5月份。在發情期,雄性之間為獨霸雌鹿群而發生激烈格鬥。孕期7~8個月,每胎1仔。
  産於海南島。分佈範圍狹窄,數量很少。
  梅花鹿
  別名花鹿、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nippon。
  梅花鹿是一種中型鹿,體長140~170釐米,肩高85~100釐米,成年體重100~150千克,雌鹿較小。雄鹿有角,一般四叉。背中央有暗褐色背綫。尾短,背面黑色,腹面白色。夏毛棕黃色,遍布鮮明的白色梅花斑點,故稱“梅花鹿”。臀斑白色。
  生活於森林邊緣或山地草原地區。季節不同,棲息地也有所改變。雄鹿平時獨居,發情交配時歸群。晨昏活動,以青草樹葉為食,好舔食????鹼。9~11月份發情交配,雄鹿間爭雌很激烈,各自占有一定的地盤範圍,次年4~6月份産仔,每胎1仔,幼仔身上有白色斑點。
  産於東北、安徽、江西和四川。梅花鹿具有很高的經濟價值,歷史上捕捉獵殺過度,野生數量極少,現人工養殖種群己達數十萬衹。
  豚鹿
  別名蘆蒿鹿,屬於鹿科,學名為 cervus porcinus。
  矮小粗壯的豚鹿,體長100~115匣米,肩高60~70釐米,尾長約17釐米,體重35~50千克,雄性有三叉型角;四肢相對較短。全身淡褐色,腹部灰色,夏毛背脊兩側具灰白色斑點,體側斑點不規則。臀部鈍圓且較低,看似豬臀部,故名“豚鹿”。
  棲息於沿河兩岸的濕地。晝伏夜出,既善穿越灌草叢,也能跳躍障礙。多單獨活動,在發情交配期臨時集成小群。喜歡吃燒荒後再生的嫩草,也吃蘆葦葉和其他水生的植物,偶爾偷食大豆、玉米苗和瓜類等作物。9~10月份發情交配,孕期7~8個月,每胎1仔,偶産二仔,幼仔身上有白斑點。
  産于云南南部。我國的野生種群已瀕臨滅絶,亟侍加強保護。
  麋鹿
  別名四不象,屬於鹿科,學名為 elaphurus davidianus。
  體長約200釐米,體重100(雌)~200(雄)千克,因其頭似馬、角似鹿、尾似驢、蹄似牛而俗稱四不象。僅雄鹿有角,頸和背比較粗壯,四肢粗大。主蹄寬大能分開,趾間有皮健膜,側蹄發達,適宜在沼澤地行走。夏毛紅棕色,鼕毛灰棕色;初生幼仔毛色橘紅,並有白斑。
  由化石資料推測,麋鹿原産於我國東部濕潤的平原、盆地,北起遼寧,南到海南,西自山西、湖南,東抵東海都有分佈。為草食動物,取食多種禾草、苔草及鮮嫩樹葉。喜群居,發情期一雄多雌;通常7月份開始交配,懷孕期315~350天,每胎産1仔。
  原産於遼寧、華北、黃河和長江中下遊。18世紀我國野生麋鹿種群已經滅絶,僅在北京南苑養着專供皇傢狩獵的鹿群,後被八國聯軍洗劫一空,盜運國外。1985年以來,我國分批從國外引回80多衹,飼養於北京南苑和江蘇大豐縣。在散放的江蘇省大豐縣已建立麋鹿自然保護區,為麋鹿在自然界恢復野生種群而開展保護管理和科學研究工作。
  野牛
  別名白襪子、白肢野牛,屬於牛科,學名為 bos gaurus。
  野牛體型巨大,體長200釐米左右,體重1500千克左右。兩角粗大而尖銳呈弧形。頭額上部有一塊白色的斑。肩部到前背有一個像瘤子一樣的隆起。體毛大部是棕褐色、黑色,四肢膝蓋以下的毛白色,故又名“白襪子”。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闊葉林、竹林或稀樹草原,通常每群10餘頭。一般在晨昏活動,也有的在夜間活動。嗅覺靈敏,性情兇猛,遇見敵害時毫不畏懼。以各種草、樹葉、嫩枝、樹皮等為食。4歲時性成熟,交配期一般在9~10月份,孕期9個月左右,每胎1仔。
  産于云南南部和西藏南部。
  野氂牛
  別名氂牛,屬於牛科,學名為 bos mutus。
  體型似傢氂牛,但要大得多,肩部也特別高聳。體長200~280釐米,肩高160~180釐米,體重在500千克以上,雌雄均具角,四肢粗短,蹄大而圓,蹄甲尖小,但特別強硬。頭和軀體背面的毛短而光滑,喉、頸、腹、體側及尾部均具長毛,腹毛可長達70釐米。除鼻吻部周圍有少許白毛以外,全身呈暗褐黑色。
  典型的高原動物,生活於海拔3000~6000米的高原地帶。鼕季到較低的地方,夏季又回到高山地帶。集群生活,數十頭一群,有時甚至達幾百頭,晨昏活動。既耐寒,又耐饑,以草和地衣為食。9月份發情交配,這時公牛間為爭奪母牛發生激烈的格鬥。孕期9個月左右,每胎1仔。發情期時有雄野氂牛闖入傢氂牛群中進行交配,並可産犢。有時乘機“拐”走傢氂牛,使之野化。
  産於四川、甘肅、青海、新疆和西藏。
  藏羚
  別名藏羚羊、長角羊、羚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pantholops hodgsoni。
  藏羚為我國特有動物,體長135釐米,肩高80釐米左右,體重達45~60千克。形體健壯。頭形寬長,吻部粗壯。雄性角長而直,烏黑發亮,一般長約60釐米,雌性無角。鼻部寬闊略隆起,尾短,四肢強健而勻稱。全身除臉頰、四肢下部以及尾外,其餘各處被毛豐厚絨密,通體淡褐色。
  棲息在4000~5300米的高原地帶。特別喜歡在有水源的草灘上活動。營群居生活,平時雌雄分群活動,一般2~6衹或10餘衹結成小群,或數百衹以上的大群。晨昏活動。性怯懦機警,聽覺和視覺發達,常出沒在人跡罕至的地方,極難接近。有長距離季節遷移現象。食物以禾本科和莎草科植物為主。發情期為鼕未春初,雄性間有激烈的爭雌現象,1衹雄羊可帶領幾衹雌羊組成一個家庭,6~8月份産仔,每胎1仔。
  産於四川、青海、新疆和西藏。
  高鼻羚羊
  別名賽加羚羊、大鼻羚羊,屬於牛科,學名為 saiga tatarica。
  體長100~150釐米,肩高63~83釐米,雄性成年體重37~60千克,雌性29~37千克。雄性具角,長28~37釐米,基部約3/4具環棱,呈琥珀色。因鼻部特別隆大而膨起,嚮下彎,鼻孔長在最尖端,因而得名“高鼻羚羊”。體毛濃密棕黃色,腹部和四肢內側帶白色,鼕毛灰白色。
  生活於荒漠、半荒漠地帶。結成小群生活。有時也有成百上千衹的大群遷移。鼕季多在白天活動,夏季主要在晨昏活動。有季節性遷移現象,鼕季嚮南移到嚮陽的溫暖山坡地帶。跑得很快且有耐力,被牧民稱為“長跑健將”。食物以草和灌叢為主。於秋末鼕初發情交配。雄性間有激烈的爭雌現象,但時間不長。孕期6個多月,每胎1~2仔。我國的野生種群已經滅絶,現已引種回國,在甘肅和新疆半散養,為恢復野外種群進行實驗和研究。
  人們通常所說的名貴藥用羚羊角,就是出自高鼻羚羊。
  原産新疆準葛爾盆地。
  扭角羚
  別名羚牛、金毛扭角羚、牛羚,屬於牛科,學名為 budorcas taxicolor。
  體型粗壯,體長200釐米左右,肩高150釐米左右,體重250千克左右。雌雄均具角,角形彎麯特殊,呈扭麯狀,故而稱之“扭角羚”。其吻鼻部裸露,並以一明顯的鼻中縫分開,前額隆起。尾短,四肢強健,前肢特發達,肩高大於臀高。被毛短而鬆,但體側下方披毛特長。我國分佈的四個亞種毛色均不同,秦嶺亞種為白色或金黃色;不丹亞種則為淺棕色,且有一明顯的黑色背中綫,初生牛犢為咖啡色。
  棲息於海拔1500~4000米的山地森林中。營群居生活,少者3~5衹,多者數十衹或上百衹。群中都有“哨牛”,職責是站在高處警戒。扭角羚看上去又粗又笨,但反應很敏銳,攀爬能力較強。以各種樹枝、樹葉、竹葉、青草等為食,隨着季節和食物基地的變化而遷移。繁殖期6~8月份,孕期8個月左右,每胎1仔。
  産於陝西、甘肅、四川、雲南及西藏。
  赤斑羚
  別名紅青羊、紅山羊、紅斑羚,屬於牛科,學名為 naemorhedus cranbrooki。
  我國是1979年發現赤斑羚的。體長95—105釐米,肩高60~70釐米。雌雄均具一對黑色角。四肢粗壯,蹄較大。體型與斑羚相似,但頭部、頸、體背以及四肢(除外側上段污白色外)均為紅棕色,腹面黃褐色,體側稍顯淺淡。上、下唇灰白色。尾褐黑色,長度不超過10釐米。
  是典型的林棲動物,多生活在海拔1500~4000米林內較空曠處或林緣多巨岩陡坡的地方。活動範圍較固定,性機警,步履輕盈,受驚後迅速竄入附近躲藏。多成對或集群活動,早晨和午後覓食,主要以植物的嫩芽、緑葉為食。鼕季為繁殖期,6~8月份産仔,每胎1~2仔。數量極稀少。
  産于云南西部及西藏東南部。
獸類 Beasts
  大熊貓
  屬於哺乳綱 食肉目 大熊貓科 大熊貓屬。
  體形似黑熊,頭圓而大,尾極短。軀幹和尾白色,兩耳、眼及四肢全黑色。常在竹林內臥睡,平時單獨活動,行動緩慢,性情溫順,聽、視覺較差、自衛能力較弱。
  棲息在海拔1400—3500米的高山竹林內,主要以竹筍、竹葉及嫩竹尖為食,亦喜吃野果或一些動物性食物。
  衹産於中國的四川、甘肅、陝西,是世界級珍貴物種。
  馬來熊
  別名狗熊、太陽熊,屬於熊科,學名為 helarctos malayanus。
  馬來熊是熊類中體型最小的種類,體長100釐米左右,體重約50千克。體胖頸短,頭部短圓,眼小,鼻、唇裸露無毛,耳小而頸部寬。全身毛短絨稀,烏黑光滑;鼻與唇周為棕黃色,眼圈灰褐;胸部有一棕黃色的馬蹄形塊斑。兩肩有對稱的毛旋,胸斑中央也有一個毛旋。尾約與耳等長;趾基部連有短蹼。
  棲息於熱帶、亞熱帶雨林、季雨林中,主要分佈在印度尼西亞、馬來半島、緬甸等地。1972年在我國雲南南部邊境山地首次發現,數量極少。
  産于云南南部。
  紫貂
  別名貂、貂鼠、赤貂、黑貂、大葉子,屬於鼬科,學名為 martes zibellina。
  紫貂體軀細長,四肢短健,體型似黃鼬而稍大,體長40釐米左右,尾長12釐米左右,體重0.5~1.0千克。雄性一般比雌性大;具5趾。爪尖利彎麯。耳大直立,略呈三角形。尾毛蓬鬆。體色黑褐,稍摻有白色針毛;頭部淡灰褐色,耳緣污白色,具黃色或黃白色喉斑;胸部有棕褐色毛,腹部色淡。
  紫貂生活在氣候寒冷的亞寒帶針葉林或針闊混交林中,多在樹洞中或石堆上築巢。除交配期外,多獨居;其視、聽敏銳,行動快捷,一受驚擾,瞬間便消失在樹林中。多在夜間到地面或雪下取食,食物短缺時,白天也出來獵食,以小型鼠類、鳥類、鬆子、野果、鳥卵等為食,活動範圍在5~10平方公裏之內。每年4~5月份為發情期,妊娠期9~10個月,每胎2~4仔,3歲後達到性成熟,主要天敵是黃喉貂和猛禽。
  紫貂的鼕毛皮以絨毛細密豐厚,皮板富彈性,顔色滑潤為毛皮上品。
  産於黑竜江、吉林、遼寧及新疆。
  貂熊
  別名狼灌、飛熊、月熊,屬於鼬科,學名為 gulo gulo。
  貂熊外形介於熊與貂之間,體長80~100釐米,體重8~14千克,尾長18釐米左右。頭大耳小,背部彎麯,四肢短健,彎而長的爪不能伸縮,尾毛蓬鬆。身體兩側有一淺棕色橫帶,從肩部開始至尾基匯合,狀似“月牙”,故有“月熊”之稱。
  貂熊為寒溫帶動物,除繁殖期外,多單獨活動,活動範圍廣,溪流、河𠔌、林帶以上的凍土及裸岩都有它的足跡。無固定巢穴,洞穴多有兩個出口,便於遇險逃遁。屬夜行性動物。貂熊生性機警,行動隱蔽,善遊泳、攀爬,可在密林中自由跳竄,故又名之為“飛熊”。在自然界中幾乎無天敵,肛門附近有發達的臭腺,具有一定的防禦功能,利用尿液保存食物是其適應環境的獨特方式之一。食勝雜,包括有蹄類、嚙齒類、鳥類及林木漿果等。有半鼕眠的習慣。繁殖時築巢於樹洞、懸崖、石縫中,或占據其他小動物巢穴。每年10~11月份發情,以吼聲吸引異性,翌年2~4月份繁殖,每胎1~5仔。
  貂熊數量很少,現已處於瀕危狀況,應加以嚴格保護。
  産於黑竜江與內蒙古的大興安嶺,新疆部分地區。
  熊狸
  別名熊靈貓,屬於靈貓科,學名為 arctictis binturong。
  貌似小黑熊的熊狸,長着一條與身長差不多長(70~80釐米)的粗壯尾巴。其體毛黑色蓬鬆,雜有淺棕黃色。耳端具長達5釐米的簇毛,耳緣白色。四肢粗壯,五趾有堅強銳利的爪;尾具有纏繞性。頭、眼周、前額及下頦部呈暗灰色,唇旁長着白色長須。
  熊狸棲息於熱帶雨林或季雨林中,尖銳的爪及能抓能纏的尾巴使其在高大樹上攀爬自如,成為典型的樹棲動物。熊狸晨昏活動較頻繁,主要以果實、鳥卵、小鳥及小型獸類為食。常年可繁殖,每年2~3月份交配,5月中旬産仔,每胎2~3仔,壽命10~15年。
  産于云南南部。
  雲豹
  別名龜紋豹、荷葉豹、柳葉豹、樟豹,屬於貓科,學名為 neofelis nebulosa。
  雲豹比金貓略大,體重15~20千克,體長1米左右,比豹要小。體側由數個狹長黑斑連接成雲塊狀大斑,故名之為,“雲豹”。雲豹體毛灰黃,眼周具黑環。頸背有4條黑紋,中間兩條止於肩部,外側兩條則繼續嚮後延伸至尾部;胸、腹部及四內側灰白色,具暗褐色條紋;尾長80釐米左右,末端有幾個黑環。
  雲豹屬夜行性動物,清晨與傍晚最為活躍。棲息在山地常緑闊葉林內,毛色與周圍環境形成良好的保護及隱蔽效果。爬樹本領高,比在地面活動靈巧,尾巴成了有效的平衡器官,在樹上活動和睡眠。發情期多在晚間交配,孕期90天左右,每胎2~4仔。
  産於長江以南各省及陝西、甘肅、臺灣。
  豹
  別名金錢豹、豹子、文豹,屬於貓科,學名為 panthera pardus。
  體型與虎相似,但較小,為大中型食肉獸類。體重50千克左右,體長在1米以上,尾長超過體長之半。頭圓、耳短、四肢強健有力,爪銳利伸縮性強。豹全身顔色鮮亮,毛色棕黃,遍布黑色斑點和環紋,形成古錢狀斑紋,故稱之為“金錢豹”。其背部顔色較深,腹部為乳白色。
  豹棲息環境多種多樣,從低山、丘陵至高山森林、灌叢均有分佈,具有隱蔽性強的固定巢穴。豹的體能極強,視覺和嗅覺靈敏異常,性情機警,既會遊泳,又善於爬樹,成為食性廣泛、膽大兇猛的食肉類。繁殖時爭雌行為激烈,3~4月份發情交配,6~7月份産仔,每胎2~3仔,幼豹於當年秋季就離開母豹,獨立生活。
  亞種有:華北豹、華南豹、遠東豹
  産於廣東、華北地區、東北地區的山地森林地區。
  虎
  屬於哺乳綱 食肉目 貓科 豹亞科 豹屬。
  體大頭圓,四肢粗大,體魄強健。通體毛色橘黃,有橫列的黑色條紋;腹白色,黑紋明顯;尾部黑紋橫列,尾尖黑色。生活於山地森林,多夜間單獨活動。行動敏捷,善於遊泳。以部分草食性動物為食。我國有幾個亞種,分別分佈於黑竜江、吉林,華南部分地區及雲南。
  亞種:華南虎、東北虎、孟加拉虎、東南亞虎(印支虎)
  雪豹
  屬於 哺乳綱 食肉目 貓科 豹亞科 豹屬。
  全身毛色灰白,通體布滿黑色斑點;尾長,尾毛長且蓬鬆,是豹類中最美麗的一種。
  棲息地海拔在2000—6000米以上,常活動於高山裸岩。性兇猛、機敏,行動靈巧,以岩 羊、盤羊等為主食,也捕食野兔、旱獺及雉類等小動物。
  在我國分佈於青藏高原、新疆、甘肅、內蒙古等地。
相關詞
動物鳥類雉科雞形目長尾雉屬鷳屬虹雉屬角雉屬
百科大全貓科動物瀕危動物豹屬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麋鹿蟒蛇大熊貓河狸丹頂鶴
野馬白鶴儒艮坡鹿塔爾羊
白頭鶴鸚鵡蠃中華鱘揚子鰐野牛
雲豹雪豹梅花鹿褐馬雞金斑喙鳳蝶
阿薩姆猴四爪陸龜中華蛩蠊侏蜂猴亞洲象
鼷鹿普氏原羚朱䴉金雕緑孔雀
波斑鴇巨蜥達氏鱘紅珊瑚扭角羚
紫貂臺灣猴白鱀豚中華秋沙鴨白尾海雕
虎頭海雕貂熊北山羊白鸛鰐蜥
白頰長臂猿黃島長吻蟲野駱駝新疆大頭魚庫氏硨磲
西藏野驢擬兀鷲細嘴鬆雞臺灣鬣羚蒙古野驢
多鰓孔舌形蟲野氂牛孔雀雉豚尾猴蜂猴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