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动物亚门 : 兽孔目 : 脊椎动物 > 哺乳纲
目录
No. 1
  (【拉丁文名称】:mammalia 【英文名称】:mammals )
简介
  脊椎动物亚门的一纲,通称兽类。哺乳动物是全身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的脊椎动物,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行为最为复杂的最高级动物类群。身体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单孔类例外)和哺乳;心脏左、右两室完全分开,左心室将鲜血通过左动脉弓泵至身体各部;脑颅扩大,脑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块听骨;下颌由1块齿骨构成,与头骨为齿-鳞骨关节式;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颊齿;7个颈椎,第1、2颈椎分化为环椎和枢椎。兽类是动物界进化地位最高的自然类群,除南极、北极中心和个别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现存19目123科1042属4237种。中国有11目,都是有胎盘类。中国北方属古北界,哺乳纲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属东洋界,代表科有长臂猿科、懒猴科、大熊猫科、灵猫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猪尾鼠科、竹鼠科等。哺乳纲的先进性表现在:脑高度发展;恒温和胎生哺乳。
  哺乳动物(包括化石和现生种类)可分为原兽亚纲和兽亚纲。原兽亚纲包括已绝灭的中生代哺乳动物和现在的单孔目。单孔目中有针鼹和鸭嘴兽,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现存只有1目2科3属6种。兽亚纲除中生代祖兽、阴兽次亚纲外,还有后兽次亚纲,包括各种有袋类,产于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及其邻近岛屿,共1目 9科81属约 250 种;真兽次亚纲,包括各种有胎盘类,广布世界各地。除已绝灭的目外,共17目112科约958属3981种。
兽类的先进性表现在
  1,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技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在智力和对环境的反应上远远超过其他类群;
   2,恒温(约为25~37℃),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优良隔热性能的体表毛被和其他体温调节的机制,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
  3,胎生哺乳,除最原始的单孔类卵生外,都是胎生。高级种类在胚胎与子宫壁之间形成母子营养交换的组织(即胎盘)。母兽对仔兽进行较长期的哺乳和抚育,从而使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仔兽还可通过学习,获得适应技能;
  4,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5,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6,已经开始形成较为稳固的社会形态和道德体系;
  7,具有学习能力,相应开始出现教育体系,便于知识与经验的传承;
  8,形成了语言,开始能够进行多反面全方位的沟通;
  9,捕猎或抗拒捕食形态开始具有军事化形态,并由高级灵长目完善成为战争;
  10,具有领地领土意识,个别社会性属目开始具有政治意识;
  11,开始出现使用工具。
地理分布
  根据兽类的区系特征,全世界被划分为七个动物地理界:古北界、新北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大洋洲界、南极界。
  各地理界均有自己独特的兽类区系,包括特有的目、科、属、种和亚种。世界各动物地理界之间的兽类区系从北向南差异愈来愈大。在古北界和新北界的北部,有许多共同的种,只有亚种的差异;南部开始有不同的种、属;再向南,各地理界之间则有不同的科、目。中国地跨古北、东洋两界。北方属古北界,哺乳纲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属东洋界,代表科有长臂猿科、懒猴科、大熊猫科、灵猫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猪尾鼠科、竹鼠科等。
对环境的适应
  在环境条件趋于极端化时,兽类的适应十分明显。例如在荒漠环境中,骆驼和跳鼠都有许多保持水分的适应:减少尿中水分,不把水分用于调节体温(出汗),充分利用分解食物产生的水,穴居,夜行等。极地环境的北极狐等都具有十分保暖的毛皮。
对生活方式的适应
  ①运动,原始哺乳动物的适于在地面行走的五趾型四肢随着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衍生出许多特化类型,如营水生生活的鲸类和海牛类的后肢退化,前肢演变为鳍状;适应飞翔生活的翼手类的指骨延长,指和四肢间发展了翼膜;营地下生活的鼹鼠类的前肢呈铲形,在开旷草原奔跑的有蹄类的四肢趾端具蹄,为了减轻四肢的重量,巨大的肌肉位于臀部;树栖的兽类或是具锐爪便于在树干上攀爬,如松鼠类,或是具长指(趾)便于抓握树枝,如灵长类,还有极为特殊的适应树栖运动的兽类,如南美热带森林中的树懒,其趾端具巨大的钩状爪,用以在树上攀爬和悬挂。
  ②食性,原始兽类主要是以昆虫为食的杂食动物。后来,因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演变为:杂食者,以动物和植物为食;草食者以植物为食;肉食者以动物为食。
  每一类又可细分为许多类型。草食动物牙齿和咬肌发生了许多变化,啮齿类和兔形类发展了可终生生长的凿形门齿,以适应啮咬粗硬的树皮、坚果等;牛科和鹿科动物的上门齿消失,代之以厚的皮肤垫,以适应扯断草茎。犬齿在草食兽类中常常消失,而颊齿则扩大成为有效的研磨结构。肉食兽类与草食兽类相反,有着十分发达的犬齿,便于刺穿捕获物。臼齿数倾向减退,由第4上前臼齿和第1下臼齿构成的裂齿是适于撕咬的工具。最特化的是各种食蚁兽类,如穿山甲、食蚁兽、土豚、针鼹、袋食蚁兽等,它们由于生活方式上的趋同,牙齿都极端退化,而发展了适于舔食蚁类的长而富于粘液的舌。
进化史
  最早的哺乳动物化石是发现在中国的吴氏巨颅兽(hadrocodium wui),它生活在2亿年前的侏罗纪。从化石上看,哺乳动物(尤其是早期的哺乳动物)与爬行动物非常重要的区别在于其牙齿。爬行动物的每颗牙齿都是相同的,彼此没有区别,而哺乳动物的牙齿按它们在颌上的不同位置分化成不同的形态。此外爬行动物的牙齿不断更新,哺乳动物的牙齿除乳牙外不再更新。在动物界中只有哺乳动物耳中有三块骨头。它们是由爬行动物的两块颌骨进化而来的。
  中生代时的所有的哺乳动物都很小。在恐龙灭绝后哺乳动物占据了许多生态位。到第四纪时,哺乳动物已经成为陆地上占支配地位的动物了。
分类
  现存哺乳动物分属三个亚纲:
  ①原兽亚纲(prototheria),卵生兽类,包括针鼹和鸭嘴兽,产于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和新几内亚,现存只有1目2科3属6种。
   ②后兽亚纲(metatheria),包括各种有袋类,产于南、北美洲、澳大利亚及其邻近岛屿,共1目9科81属约250种;
   ③真兽亚纲(eutheria),包括各种有胎盘类,广布世界各地,共17目112科约958属3981种。
  哺乳纲包括以下目:
  ①原兽亚纲prototheria单孔目monotremata
  ②后兽亚纲metatheria有袋目marsupialia
  ③真兽亚纲eutheria食虫目insectivora皮翼目dermpotera翼手目chiroptera灵长目primates贫齿目edentata鳞甲目pholidota兔形目lagomorpha啮齿目rodentia鲸目cetacea食肉目carnivora管齿目tubulidentata长鼻目proboscidea蹄兔目hyracoidea海牛目sirenia奇蹄目perissodactyla偶蹄目artiodactyla
兽类的先进性表现在
  1,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能协调复杂的技能活动和适应多变的环境条件,在智力和对环境的反应上远远超过其他类群;
  2,恒温(约为25~37℃),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优良隔热性能的体表毛被和其他体温调节的机制,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区别于冷血动物;
  3,胎生哺乳,除最原始的单孔类卵生外,都是胎生。高级种类在胚胎与子宫壁之间形成母子营养交换的组织(即胎盘)。母兽对仔兽进行较长期的哺乳和抚育,从而使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仔兽还可通过学习,获得适应技能;
  4,出现口腔咀嚼和消化,大大提高了对能量的摄取;
  5,具有在陆地上快速运动的能力;
  6,已经开始形成较为稳固的社会形态和道德体系;
  7,具有学习能力,相应开始出现教育体系,便于知识与经验的传承;
  8,形成了语言,开始能够进行多反面全方位的沟通;
  9,捕猎或抗拒捕食形态开始具有军事化形态,并由高级灵长目完善成为战争;
  10,具有领地领土意识,个别社会性属目开始具有政治意识;
  11,开始出现使用工具。
  当中生代末地壳运动加剧,环境发生重大改变时,恐龙等爬行动物难以适应和生存,而哺乳类则显示了很强的竞争能力。哺乳动物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能力,身体恒温,具有乳腺,可对幼仔哺乳,脑发达,能够支配行动,胎生(单孔类除外),有利于延续后代等等。所有这些,都为它们的壮大发展提供了自身的优势。进入新生代后,有胎盘类成为哺乳动物大家族的主流,化石和现生哺乳动物的绝大多数都属于有胎盘类。有胎盘类哺乳动物约有30个目,人们熟知的就有食肉目(如猫科动物)、啮齿目(如各种鼠类)、偶蹄目(如猪、牛、羊等)、奇蹄目(如马、驴等)、灵长目(如猴和猿类等)、翼手目(如蝙蝠等)、长鼻目(如象等)和鲸目(如海豚等)。
哺乳纲(化石)
  buru gang (huashi)
  哺乳纲(化石)
  在脊椎动物亚门中哺乳纲占有重要地位。古哺乳动物研究在古生物学中也占有特殊的地位。因为人类自身也是一种哺乳动物,而在人类史(古人类学)及第四纪地质研究中,哺乳动物化石对划分对比地层,特别是古环境、古地理方面有重要的意义。
  从生物学研究方面来说,哺乳类是脊椎动物中最晚发生的一个纲,今天仍占重要位置,它有详细而完好的化石记录,可以作为研究生物发展历史的重要材料。在近代脊椎动物发展历史中,从居维叶等的时代开始,哺乳类的研究对认识最近数百万年的地球历史、生物(包括家畜)及人类的发展历史,起了重要的作用。
  古哺乳类的研究,一方面与现代哺乳类的研究密切相连,而在了解其早期的历史时,即对中生代哺乳动物的研究,则与爬行动物的研究紧相衔接。关于哺乳类起源于兽形类爬行动物的问题,已是无可争议的事实,但究竟通过何种方式和从哪个具体类群进化而来,仍有不少争议。关于哺乳类最早起源问题的研究是当前古脊椎动物学上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中国西南(川、滇)三叠系与侏罗系中有丰富的材料,可能有助于有关问题的解决。
  哺乳动物(包括化石和现生种类)可分为原兽亚纲和兽亚纲(过去原兽亚纲曾被分为原兽、始兽、异兽三个亚纲)。兽亚纲包括祖兽、阴兽、后兽、真兽四个次(亚)纲。其中阴兽次亚纲以发现于中国四川的蜀兽为代表。(见中生代哺乳动物、真兽类(化石))
  (周明镇)
百科辞典
  buru gang
  哺乳纲
  Mammalia;mammals
  脊椎动物亚门的 1纲,通称兽类。身体被毛;体温恒定;胎生(单孔类例外)和哺乳;心脏左、右两室完全分开,左心室将鲜血通过左动脉弓泵至身体各部;脑颅扩大,脑容量增加;中耳具有3块听骨;下颌由1块齿骨构成,与头骨为齿-鳞骨关节式;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和颊齿;7个颈椎,第1、2颈椎分化为环椎和枢椎。兽类是动物界进化地位最高的自然类群,除南、北极中心和个别岛屿外,几乎遍布全球,现存 19目123科1042属4237种。中国有11目,都是有胎盘类。
  结构和功能 兽类的先进性表现在:①脑高度发展,在智力和对环境的反应上远远超过其他类群;②恒温,完善的血液循环系统,优良隔热性能的体表毛被和其他体温调节的机制,提供了稳定的内环境,减少了对外界环境的依赖;③胎生哺乳,除最原始的单孔类卵生外,都是胎生。高级种类在胚胎与子宫壁之间形成母子营养交换的组织(即胎盘)。母兽对仔兽进行较长期的哺乳和抚育,从而使后代有较高的成活率,仔兽还可通过学习,获得适应技能。
  地理分布 根据兽类的区系特征,全世界被划分为7 个动物地理界:古北界、新北界、新热带界、埃塞俄比亚界、东洋界、大洋洲界、南极界。各地理界均有自己独特的兽类区系,包括特有的目、科、属、种和亚种。世界各动物地理界之间的兽类区系从北向南差异愈来愈大。在古北界和新北界的北部,有许多共同的种,只有亚种的差异;南部开始有不同的种、属;再向南,各地理界之间则有不同的科、目。中国地跨古北、东洋两界。北方属古北界,哺乳纲的代表科有鼠兔科、河狸科、蹶鼠科、跳鼠科、睡鼠科,南方属东洋界,代表科有长臂猿科、懒猴科、大熊猫科、灵猫科、鼷鹿科、穿山甲科、狐蝠科、象科、猪尾鼠科、竹鼠科等。
  对环境的适应 在环境条件趋于极端化时,兽类的适应十分明显。例如在荒漠环境中,骆驼和跳鼠都有许多保持水分的适应:减少尿中水分,不把水分用于调节体温(出□),充分利用分解食物产生的水,穴居,夜行等。极地环境的北极狐等都具有十分保暖的毛皮。
  对生活方式的适应 ①运动,原始哺乳动物的适于在地面行走的五趾型四肢随着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而衍生出许多特化类型,如营水生生活的鲸类和海牛类的后肢退化,前肢演变为鳍状;适应飞翔生活的翼手类的指骨延长,指和四肢间发展了翼膜;营地下生活的鼹鼠类的前肢呈铲形;在开旷草原奔跑的有蹄类的四肢趾端具蹄,为了减轻四肢的重量,巨大的肌肉位于臀部;树栖的兽类或是具锐爪便于在树干上攀爬,如松鼠类,或是具长指(趾)便于抓握树枝,如灵长类,还有极为特殊的适应树栖运动的兽类,如南美热带森林中的树懒,其趾端具巨大的钩状爪,用以在树上攀爬和悬挂。②食性,原始兽类主要是以昆虫为食的杂食动物。后来,因适应不同的生活方式而演变为:杂食者,以动物和植物为食;草食者以植物为食;肉食者以动物为食。每一类又可细分为许多类型。草食动物牙齿和咬肌发生了许多变化;啮齿类和兔形类发展了可终生生长的凿形门齿,以适应啮咬粗硬的树皮、坚果等;牛科和鹿科动物的上门齿消失,代之以厚的皮肤垫,以适应扯断草茎。犬齿在草食兽类中常常消失,而颊齿则扩大成为有效的研磨结构。肉食兽类与草食兽类相反,有着十分发达的犬齿,便于刺穿捕获物。臼齿数倾向减退,由第4上前臼齿和第1下臼齿构成的裂齿是适于撕咬的工具。最特化的是各种食蚁兽类,如穿山甲、食蚁兽、土豚、针鼹、袋食蚁兽等,它们由于生活方式上的趋同,牙齿都极端退化,而发展了适于舔食蚁类的长而富于粘液的舌。
英文解释
  1. n.:  mammals
  2. lat.:  mammalia
相关词
浣熊科食肉目动物猫科偶蹄目猪科百科辞典
生物哺乳动物生物学百科大全长鼻目象科陆栖动物佛教百科
鼬科水獭鹿科鹿属更多结果...
包含词
哺乳纲-哺乳纲鼩
分类详情
张开翼手目张开真兽亚纲张开偶蹄目张开长鼻目张开食肉目
张开食虫目张开兔形目张开原兽亚纲张开后兽亚纲张开重脚目
张开鳍足目张开异兽亚纲张开尤因塔兽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