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界 : 後口動物總門 > 半索動物門
目錄
No. 1
  半索動物門hemichordata
  動物界的一門,分類地位僅次於脊索動物門。以腸體腔法形成體腔,因口腔背側嚮前方吻部突出一個小盲管,有些學者稱它為口索,認為相當於脊索構造,因而得名。全世界現生種不到100種,均為海生,營底棲生活。
  體呈蠕蟲形或甕狀,營個體自由 生活或群體固着生活。 體腔和身體均區分為吻 、領和軀幹3部分。 具有表皮神經係統中樞位於領部的領神經索和軀幹部的背、腹神經索。通常具有能收縮的圍心囊的循環係統。具特有的口索或稱吻盲管。大多數種具成對鰓裂。觸手腕有或無。
  半索類包括 3個綱:①腸鰓綱:俗稱柱頭蟲,營個體生活,雌雄異體。多為穴棲,以藻類、原生動物等為食。以潮間帶或潮下帶種類較多。約有70餘種,中國已報道 6種。②羽鰓綱:包括頭盤蟲、桿壁蟲和無管蟲3 屬,是群小形的半索動物。營聚生或群體生活,軀幹呈囊狀,具“u” 形消化管和具1對觸手腕(桿壁蟲)或4~9對觸手腕(頭盤蟲和無管蟲)。無吻骨骼。雌雄異體或無性生殖。這類動物較為罕見,在中國尚未發現。③ planctosphaeroidea 綱:幼蟲蟲體透明、呈球狀。體表具有一些弧形分支纖毛帶,其 “u”形消化管,具帶膠質的體腔囊,生活在深海。這類動物的成蟲尚未發現。
  半索動物有一些特徵與脊索動物的原始類相似,因此該門動物實是研究動物進化的重要環節,從它的分類地位上看,學術上頗具重要意義。
  .
  . 半索動物在動物界的位置
  半索動物在動物界究竟處在什麽地位?[u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是有爭論的[。
  有人認為:半索動物應該列入動物界中最高等的一個門即脊索動物門裏面去。因為半索動物的主要特徵與脊索動物的主要特徵基本符合。它的口索相當於脊索動物的脊索:它的背神經索前端有空腔,相當於脊索動物的背神經管;它也有咽鰓裂。當然,在脊索動物中,半索類仍然是最原始的一群。
  不同意上述觀點的人則認為:把口索直接看成是與脊索相當的構造,還欠說服力,因為根據一些研究報告,口索很可能是一種內分泌器官。在另一方面,半索動物卻具有一些非脊索動物的結構,例如腹神經索、開管式循環、肛門位於身體末端等等。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資料來看,把半索類作為脊索動物中的一個類群,不如把它作為無脊索動物中的一個獨立的門較為合適。現有的動物學文獻表明:半索類和棘皮動物的親緣更近,它們可能是由一類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進化而成。根據是:
  1.半索動物和棘皮動物都是後口動物。
  2.兩者的中胚層都是由原腸凸出形成。
  3.柱頭蟲的幼體(柱頭幼蟲)與棘皮動物的幼體(例如短腕幼蟲)形態結構非常相似。
  4.有人認為,脊索動物肌肉中的磷肌酸(phosphagen)含有肌酸[creatine,nh:c(nh2)n(ch3)(ch2co2h)]的化合物,非脊索動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arginine,h2nc(∶nh)nh(ch2)3·ch(nh2)co2h)]的化合物。但海膽和柱頭蟲的肌肉中都同時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說這兩類動物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從生化方面也可以得到證明。
  半索動物門的兩個綱,在外形上差別很大。腸鰓綱的動物像蚯蚓,羽鰓綱的動物像苔蘚蟲。這是因為它們各自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而産生的結果,凡是分類地位很近的動物,由於分別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經長期演變終於在形態結構上造成明顯差異的現象,特稱為適應輻射(adaptiveradiation)。在動物界,這樣的例子很多。
  . 半索動物門的代表動物及其主要特徵
  (一)柱頭蟲的外形和生活習性
  柱頭蟲(balanoglossus)屬於腸鰓綱(enteropneusta),是半索動物門中分佈甚廣的類群,産於我國的三崎柱頭蟲(b.misakiansis)具有本門動物的主要特徵。體呈蠕蟲形,兩側對稱而背腹明顯,全身由吻(proboscis)、領(collar)和軀幹(trunk)三部分組成,吻位於最前端,稍後是指環狀的領,軀幹部最長,又可分為鰓裂區、生殖區、肝囊區和腸區,末端為肛門。蟲體內的各部均有空腔,即由體腔分化而成的吻腔、領腔和軀幹腔。柱頭蟲憑藉富含肌肉和腔內充滿海水的圓錐形吻部,在淺海沙灘中運動和挖掘成u字形洞道,並藏身在洞道內營少動的生活,人們可在退潮時於其洞口看到盤麯成條的糞便(圖13-2)。
  (二)主要特徵
  1.體壁和體腔 體壁由表皮、肌肉層和體腔膜構成。表皮的外層是單層較厚的上皮,外被纖毛,除肝囊區外,上皮內含有形狀各異的多種腺細胞,均可分泌粘液至體表,粘牢洞道壁上的沙粒,使之不致坍塌。外層下為神經細胞體及神經纖維交織而成的神經層,底部則為薄而無結構的基膜(圖13-3)。基膜的深處是環肌、縱肌和結締組織合成的平滑肌層,緊貼其內的為體腔膜。
  吻內有一吻腔,後背部以吻孔與外界相通,可容水流進入和廢液排出,當吻腔充水時,吻部變得堅挺有力,形似柱頭,可用於穿洞鑿穴,柱頭蟲即因此而得名。領和軀幹部被背、腹隔膜分為成對的領腔及軀幹腔,這5個腔都是由體腔分化而來。
  2.消化和呼吸 柱頭蟲的消化道是從前往後縱貫於領和軀幹末端之間的一條直管。口位於吻、領的腹面交界處,口腔背壁嚮前突出一個短盲管至吻腔基部,盲管的腹側有膠質吻骨(pro-boscis skeleton),但尚無堅硬結構,因此過去曾被視作雛形脊索而稱為口索(stomochord),也有人認為短育管可能是脊椎動物腦垂體前葉的前身。由於口索形甚短小,所以把具有這一結構的動物稱為半索動物。口後是咽部,在外形上相當於鰓裂區,其背側排列着許多(7~700)成對的外鰓裂,每個外鰓裂各與一u字形內鰓裂相通,然後再由此通嚮體表。彼此相鄰的鰓裂間布有豐富的微血管,蟲體在泥沙掘進過程中,水和富含有機物質的泥沙被攝入口內,水經內鰓裂從外鰓裂排出時,就完成了氣體交換的呼吸作用(圖13-4),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情形,則與蚯蚓大致相同。胃的分化不顯著,在腸管靠後段的背側有若幹對黃、褐、緑等混合色彩的突起為肝盲囊(he-patic caecum),故稱肝囊區,肝盲囊是柱頭蟲的主要消化腺。腸管直達蟲體末端,開口於肛門。
  3.循環和排泄 循環係統屬於原始的開管係,主要由縱走於背、腹隔膜間的背血管、腹血管和血竇組成。血液循環方式與蚯蚓類似,背血管的血液嚮前流動,腹血管的流嚮往後。背血管在吻腔基部略為膨大呈靜脈竇,再往前則進入中央竇。中央竇內的血液通過附近的心囊搏動,註入其前方的血管球(脈球 glomer-ulus),由此過濾排出新陳代謝廢物至吻腔,再從吻孔流出體外。自血管球導出4條血管,其中有2條分佈到吻部,另2條為後行的動脈血管,在領部腹面兩者匯合成腹血管,將血管球中的大部分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
  4.神經 除身體表皮基部滿布神經感覺細胞外,還有2條緊連表皮的神經索,即沿着背中綫的一條背神經索和沿着腹中綫的一條腹神經索。背、腹神經索在領部相聯成環。背神經索在伸入領部處出現有狹窄的空隙,由此發出的神經纖維聚集成叢,這種結構曾被認為是雛形的背神經管,該特點表明它們似與更高等的脊索動物具有一定親緣關係(圖13-5)。
  5.生殖和發育雌雄異體。生殖腺的外形相似,均呈小囊狀,成對地排列於軀幹前半部至肝囊區之間的背側。性成熟時卵巢呈現灰褐色,精巢呈黃色。體外受精,卵和精子由鰓裂外側的生殖孔排至海水中。柱頭蟲的卵小,卵黃含量也少,受精卵為均等全裂,胚體先發育成柱頭幼蟲(tornaria),然後經變態為柱頭蟲。柱頭幼蟲體小而透明,體表布有粗細不等的纖毛帶,營自由遊泳生活,它們不論在形態或生活習性方面均酷似棘皮動物海參的短腕幼蟲(bipinnaria)(圖13-6)。變態時期,幼蟲沉至海底,身體逐漸轉為黃色,纖毛帶也相繼消失,前後兩端分別延伸成吻部和軀幹部,最終發育成柱頭蟲。美國沿海的有些種類(纖吻柱頭蟲 saccoglossus)於胚胎發育過程中不經幼蟲時期和變態,即可直接發育為柱頭蟲。
  我國北部沿海分佈的柱頭蟲有殖翼柱頭蟲科(ptyroboderidae)的三崎柱頭蟲及玉鈎蟲科(harrimaniidae)的黃島長吻柱頭蟲(dolichoglossus hwangtauensis)等(圖13-7)。
簡介
  半索動物門 Hemichordata
  動物界的一門,分類地位僅次於脊索動物門。以腸體腔法形成體腔,因口腔背側嚮前方吻部突出一個小盲管,有些學者稱它為口索,認為相當於脊索構造,因而得名。全世界現生種不到100種,均為海生,營底棲生活。
  體呈蠕蟲形或甕狀 ,營個體自由 生活或群體固着生活。 體腔和身體均區分為吻 、領和軀幹3部分。 具有表皮神經係統中樞 位於領部的領神經索和軀幹部的背、腹神經索。通常具有能收縮的圍心囊的循環係統。具特有的口索或稱吻盲管。大多數種具成對鰓裂。觸手腕有或無。
  半索類包括 3個綱:①腸鰓綱:俗稱柱頭蟲,營個體生活,雌雄異體。多為穴棲,以藻類、原生動物等為食。以潮間帶或潮下帶種類較多。約有70餘種,中國已報道 6種。②羽鰓綱:包括頭盤蟲、桿壁蟲和無管蟲3 屬,是群小形的半索動物。營聚生或群體生活,軀幹呈囊狀,具“U” 形消化管和具1對觸手腕(桿壁蟲)或4~9對觸手腕(頭盤蟲和無管蟲)。無吻骨骼。雌雄異體或無性生殖。這類動物較為罕見,在中國尚未發現。③ 浮球綱:幼蟲蟲體透明、呈球狀。體表具有一些弧形分支纖毛帶,其 “U”形消化管,具帶膠質的體腔囊,生活在深海。這類動物的成蟲尚未發現。
  半索動物有一些特徵與脊索動物的原始類相似,因此該門動物實是研究動物進化的重要環節,從它的分類地位上看,學術上頗具重要意義。
  .
. 半索動物在動物界的位置
  半索動物在動物界究竟處在什麽地位?[u這個問題直到現在還是有爭論的[。
  有人認為:半索動物應該列入動物界中最高等的一個門即脊索動物門裏面去。因為半索動物的主要特徵與脊索動物的主要特徵基本符合。它的口索相當於脊索動物的脊索:它的背神經索前端有空腔,相當於脊索動物的背神經管;它也有咽鰓裂。當然,在脊索動物中,半索類仍然是最原始的一群。
  不同意上述觀點的人則認為:把口索直接看成是與脊索相當的構造,還欠說服力,因為根據一些研究報告,口索很可能是一種內分泌器官。在另一方面,半索動物卻具有一些非脊索動物的結構,例如腹神經索、開管式循環、肛門位於身體末端等等。
  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資料來看,把半索類作為脊索動物中的一個類群,不如把它作為無脊索動物中的一個獨立的門較為合適。現有的動物學文獻表明:半索類和棘皮動物的親緣更近,它們可能是由一類共同的原始祖先分支進化而成。根據是:
  1.半索動物和棘皮動物都是後口動物。
  2.兩者的中胚層都是由原腸凸出形成。
  3.柱頭蟲的幼體(柱頭幼蟲)與棘皮動物的幼體(例如短腕幼蟲)形態結構非常相似。
  4.有人認為,脊索動物肌肉中的磷肌酸(phosphagen)含有肌酸[creatine,NH:C(NH2)N(CH3)(CH2CO2H)]的化合物,非脊索動物肌肉中的磷肌酸含有精氨酸[(arginine,H2NC(∶NH)NH(CH2)3·CH(NH2)CO2H)]的化合物。但海膽和柱頭蟲的肌肉中都同時含有肌酸和精氨酸。說這兩類動物有較近的親緣關係,從生化方面也可以得到證明。
  半索動物門的兩個綱,在外形上差別很大。腸鰓綱的動物像蚯蚓,羽鰓綱的動物像苔蘚蟲。這是因為它們各自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而産生的結果,凡是分類地位很近的動物,由於分別適應各種生活環境,經長期演變終於在形態結構上造成明顯差異的現象,特稱為適應輻射(adaptiveradiation)。在動物界,這樣的例子很多。
  .
半索動物門的代表動物及其主要特徵
  (一)柱頭蟲的外形和生活習性
  柱頭蟲(Balanoglossus)屬於腸鰓綱(Enteropneusta),是半索動物門中分佈甚廣的類群,産於我國的三崎柱頭蟲(B.misakiansis)具有本門動物的主要特徵。體呈蠕蟲形,兩側對稱而背腹明顯,全身由吻(proboscis)、領(collar)和軀幹(trunk)三部分組成,吻位於最前端,稍後是指環狀的領,軀幹部最長,又可分為鰓裂區、生殖區、肝囊區和腸區,末端為肛門。蟲體內的各部均有空腔,即由體腔分化而成的吻腔、領腔和軀幹腔。柱頭蟲憑藉富含肌肉和腔內充滿海水的圓錐形吻部,在淺海沙灘中運動和挖掘成U字形洞道,並藏身在洞道內營少動的生活,人們可在退潮時於其洞口看到盤麯成條的糞便(圖13-2)。
  (二)主要特徵
  1.體壁和體腔 體壁由表皮、肌肉層和體腔膜構成。表皮的外層是單層較厚的上皮,外被纖毛,除肝囊區外,上皮內含有形狀各異的多種腺細胞,均可分泌粘液至體表,粘牢洞道壁上的沙粒,使之不致坍塌。外層下為神經細胞體及神經纖維交織而成的神經層,底部則為薄而無結構的基膜(圖13-3)。基膜的深處是環肌、縱肌和結締組織合成的平滑肌層,緊貼其內的為體腔膜。
  吻內有一吻腔,後背部以吻孔與外界相通,可容水流進入和廢液排出,當吻腔充水時,吻部變得堅挺有力,形似柱頭,可用於穿洞鑿穴,柱頭蟲即因此而得名。領和軀幹部被背、腹隔膜分為成對的領腔及軀幹腔,這5個腔都是由體腔分化而來。
  2.消化和呼吸 柱頭蟲的消化道是從前往後縱貫於領和軀幹末端之間的一條直管。口位於吻、領的腹面交界處,口腔背壁嚮前突出一個短盲管至吻腔基部,盲管的腹側有膠質吻骨(pro-boscis skeleton),但尚無堅硬結構,因此過去曾被視作雛形脊索而稱為口索(stomochord),也有人認為短育管可能是脊椎動物腦垂體前葉的前身。由於口索形甚短小,所以把具有這一結構的動物稱為半索動物。口後是咽部,在外形上相當於鰓裂區,其背側排列着許多(7~700)成對的外鰓裂,每個外鰓裂各與一U字形內鰓裂相通,然後再由此通嚮體表。彼此相鄰的鰓裂間布有豐富的微血管,蟲體在泥沙掘進過程中,水和富含有機物質的泥沙被攝入口內,水經內鰓裂從外鰓裂排出時,就完成了氣體交換的呼吸作用(圖13-4),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情形,則與蚯蚓大致相同。胃的分化不顯著,在腸管靠後段的背側有若幹對黃、褐、緑等混合色彩的突起為肝盲囊(he-patic caecum),故稱肝囊區,肝盲囊是柱頭蟲的主要消化腺。腸管直達蟲體末端,開口於肛門。
  3.循環和排泄 循環係統屬於原始的開管係,主要由縱走於背、腹隔膜間的背血管、腹血管和血竇組成。血液循環方式與蚯蚓類似,背血管的血液嚮前流動,腹血管的流嚮往後。背血管在吻腔基部略為膨大呈靜脈竇,再往前則進入中央竇。中央竇內的血液通過附近的心囊搏動,註入其前方的血管球(脈球 glomer-ulus),由此過濾排出新陳代謝廢物至吻腔,再從吻孔流出體外。自血管球導出4條血管,其中有2條分佈到吻部,另2條為後行的動脈血管,在領部腹面兩者匯合成腹血管,將血管球中的大部分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
  4.神經 除身體表皮基部滿布神經感覺細胞外,還有2條緊連表皮的神經索,即沿着背中綫的一條背神經索和沿着腹中綫的一條腹神經索。背、腹神經索在領部相聯成環。背神經索在伸入領部處出現有狹窄的空隙,由此發出的神經纖維聚集成叢,這種結構曾被認為是雛形的背神經管,該特點表明它們似與更高等的脊索動物具有一定親緣關係(圖13-5)。
  5.生殖和發育雌雄異體。生殖腺的外形相似,均呈小囊狀,成對地排列於軀幹前半部至肝囊區之間的背側。性成熟時卵巢呈現灰褐色,精巢呈黃色。體外受精,卵和精子由鰓裂外側的生殖孔排至海水中。柱頭蟲的卵小,卵黃含量也少,受精卵為均等全裂,胚體先發育成柱頭幼蟲(tornaria),然後經變態為柱頭蟲。柱頭幼蟲體小而透明,體表布有粗細不等的纖毛帶,營自由遊泳生活,它們不論在形態或生活習性方面均酷似棘皮動物海參的短腕幼蟲(bipinnaria)(圖13-6)。變態時期,幼蟲沉至海底,身體逐漸轉為黃色,纖毛帶也相繼消失,前後兩端分別延伸成吻部和軀幹部,最終發育成柱頭蟲。美國沿海的有些種類(纖吻柱頭蟲 Saccoglossus)於胚胎發育過程中不經幼蟲時期和變態,即可直接發育為柱頭蟲。
  我國北部沿海分佈的柱頭蟲有殖翼柱頭蟲科(Ptyroboderidae)的三崎柱頭蟲及玉鈎蟲科(Harrimaniidae)的黃島長吻柱頭蟲(Dolichoglossus hwangtauensis)等(圖13-7)。
No. 5
  又稱隱索動物。主要特徵是:除腹神經索外,還具有背神經索,並且在其前端出現空腔,呈管狀,一般認為這是早期背神經管的雛形;呼吸器官為咽鰓裂;由口腔背面嚮前伸出一條較短的盲管,稱“口索” ,過去曾被認為是原始的脊索,現在研究證明,它與脊椎動物的脊索既不同功,又不同源,可能是一種內分泌器官。棲息於淺海和潮間帶,身體蠕蟲狀,多穴居在泥沙中,體長2.3毫米~2.5米,已知90餘種。包括體呈蠕蟲狀的腸鰓綱Enteropneusta和形似苔蘚動物的羽鰓綱Pterobranchia兩大類,77%以上屬前者,最常見的就是各種柱頭蟲。
英文解釋
  1. lat.:  Hemichordata
相關詞
動物筆石古生物生物學自然腸鰓綱百科大全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筆石綱張開腸鰓綱羽鰓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