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傳統手工藝之一。用綉針引彩色絲綫在絲織品或棉布上綉出花卉、蟲魚、鳥獸等圖形。技法有數十種,各具特色。既可作為生活用品,也可作為陳設品。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廣東的粵綉並稱中國四大名綉”。 |
|
用彩綫在紡織品上綉出圖畫,也指刺綉的産品 |
|
以針穿引彩綫,在織物上刺出字畫的美術工藝。 漢 王充 《論衡·程材》:“ 齊 部世刺綉,恆女無不能。” 唐 元稹 《春六十韻》:“挑鬟玉釵髻,刺綉寳裝攏。”《京本通俗小說·碾玉觀音》:“不做東君造化,金針刺綉羣芳樣。”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瘦馬》:“夫見其舉止端方,喜而留之,命伴女公子刺綉。” |
|
刺綉:1.一種美術工藝。 宋 羅大經 《鶴林玉露》捲一:“巧女之刺綉,雖精妙絢爛,纔可人目,初無補於實用,後世之文似之。” 清 吳熾昌 《客窗閑話初集·張慧仙寄外詩記》:“問女年幾何,曰:十二歲矣。問近習何事,曰:刺綉耳。” 冰心 《寄小讀者》十三:“這裏的女孩子,衹知低頭刺綉,靜極的時候,連針穿過布帛的聲音都可以聽見。” 孫犁 《澹定集·<善闇室紀年>摘抄》:“她做的刺綉手工和畫的桃花,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
|
指刺綉工藝的産品。如蘇綉、湘綉等。參見“ 刺綉 ”。 |
|
在身體上刺花紋,即文身。 聞一多 《端節的歷史教育》:“你們課本中有過 海南島 黎 人的插圖嗎?他們正是那樣,渾身刺綉着花紋。” |
|
刺綉,古稱針綉,是用綉針引彩綫,按設計的花紋在紡織品上刺綉運針,以綉跡構成花紋圖案的一種工藝。古代稱“黹”、“針黹”。因刺綉多為婦女所作,故又名"女紅"。刺綉是中國古老的手工技藝之一,我國的手工刺綉工藝,已經有2000多年歷史了。據《尚書》載,遠在4000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至周代,有“綉繢共職”的記載。湖北和湖南出土的戰國、兩漢的綉品,水平都很高。唐宋刺綉施針勻細,設色豐富,盛行用刺綉作書畫,飾件等。明清時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很大,民間刺綉也得到進一步發展,先後産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號稱“四大名綉”。此外尚有顧綉,京綉、甌綉、魯綉、閩綉、汴綉、漢綉、麻綉和苗綉等,都各具風格,沿傳迄今,歷久不衰。刺綉的針法有:齊針、套針、紮針、長短針、打子針、平金、戳沙等幾十種,豐富多彩,各有特色。綉品的用途包括:生活服裝,歌舞或戲麯服飾,臺布、枕套、靠墊等生活日用品及屏風、壁挂等陳設品。民代刺綉種最著名的是顧綉。
刺綉在渭南世代相傳,遍及全市。花色品種達上百個。主要有枕、童帽、裹肚、門簾、鞋墊、床圍、針綫包、荷包、動物玩具等,其內容多為花鳥蟲魚和風俗畫面,潼關一帶的婦女,將象徵富貴的牡丹和素雅的荷花綉於布馬鐙兩端,做工精巧,十分耐看,人稱“東府刺綉一絶”。隨着時代的變化,鄉品內容有所更新。同時一些傳統綉品已進入外貿市場。 |
|
刺綉起源很早。黼黻絺綉對鳳對竜紋綉淺絹面衾之文,見於尚書。虞舜之時,已有刺綉。東周已設官專司其職,至漢已有宮廷刺綉。三國吳孫權使趙夫人綉山川地勢軍陣圖,唐永貞元年(公元805年)盧眉娘以法華經七捲,綉於尺絹之上,因刺綉聞名,見於前者著錄。自漢以來,刺綉逐漸成為閨中絶藝,有名刺綉傢在美術史上也占了一席之地。
在原始社會,人們用紋身、紋面來進行裝飾。自從有了麻布、毛紡織品、絲織品,有了衣服,人們就開始在衣服上刺綉圖騰等各式紋樣。據《尚書》記載,早在四千多年前的章服制度就規定"衣畫而裳綉"。在先秦文獻中有用朱砂塗染絲綫,在素白的衣服上刺綉朱紅的花紋的記載及所謂"素衣朱綉"、"袞衣綉裳"、"黻衣綉裳"之說。在當時既有綉畫並用,也有先綉紋形後填彩做法。
戰國時期的刺綉已很精美,這時期的刺綉用的都是辮子綉針法,也稱辮子綉,鎖綉。湖北江陵馬山硅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綉品,有對鳳、對竜紋綉、飛鳳紋綉、竜鳳虎紋綉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綉而成,並且不加畫填彩,這標志此時的刺綉工藝已發展到成熟階段。這些綉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佈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竜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並用,穿插蟠疊,刺綉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綉紋樣的重要特徵。
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綉,為戰國時期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綉品。觀其針法,完全用辮子股針法(即鎖綉)綉成於帛和羅上,針腳整齊,配色清雅,綫條流暢,將圖案竜遊鳳舞,猛虎瑞獸,表現得自然生動,活潑有力,充分顯示出楚國刺綉藝術之成就。漢代綉品,在敦煌千佛洞、河北五鹿充墓、內蒙古北部地方、新疆的吐魯番阿斯塔那北古墓中皆有出土,尤其1972年在長沙馬王堆出土的大批種類繁多而完整的綉品,更有助於瞭解漢代刺綉風格。從這些綉品看,漢綉圖案主題,多為波狀之雲紋,翺翔之鳳鳥、奔馳之神獸,以及漢鏡紋飾中常見之帶狀花紋、幾何圖案等。刺綉新采用的底本質材,則為當時流行的織品,如織成“延年益壽大宜子孫”、“長樂光明”等吉祥文字之絲綢錦絹。其技法以鎖綉為主,將圖案填滿,構圖緊密,針法整齊,綫條極為流暢。
刺綉佛像供養人東晉到北朝的絲織物,出土於甘肅敦煌以及新疆和田、巴楚、吐魯番等地,所見殘片綉品無論圖案或留白,整幅都用細密的鎖綉全部綉出,成為滿地施綉的特色。傳世及出土的唐代刺綉,與唐代宗教藝術有着密切的關係,其中有不少唐綉佛像,如大英博物館藏有東方敦煌千佛洞發現之綉帳靈鷲山釋迦說經圖,日本奈良國立博物館所藏釋迦說法圖等,都與當對佛敦隆盛的信仰,有直接關聯。此時刺綉技法仍沿襲漢代鎖綉,但針法已開始轉變運用平綉為主,並采用多種不同針法,多種色綫。所用綉底質料亦不限於錦帛和平絹。刺綉所用圖案,與繪畫有密切關係,唐代繪畫除了佛像人物,山水花鳥也漸興盛。因此佛像人物,山水樓閣,花卉禽鳥,也成為刺綉圖樣,構圖活潑,設色明亮。使用微細平綉之綉法,以各種色綫和針法之運用,替代顔料描寫之繪畫形成一門特殊的藝術,也是唐綉獨特的風格。至於運用金銀綫盤繞圖案的輪廓,加強實物之立體感,更可視為唐代刺綉的一項創新。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綉之作風。歷代迄清各時代之綉畫與繪畫應有不可分離之關係。
宋代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奬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綫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綉品傳世極少,臺灣雇故宮博物院僅有一幅作品,由作品觀之,仍承繼宋代遺風。元人用絨稍粗,落針不密,不如宋綉之精工。 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綉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於製作佛像,經捲,幡幢,僧帽,以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綉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綉,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綉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貼綢料並加以綴綉的做法,富有立體感。
明代刺綉以灑綫綉最為新穎突出。灑綫綉用雙股捻綫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綉製,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灑綫綉是納綫的前身,屬北方綉種,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后灑綫綉蹙金竜百子戲女夾衣為例,它用三股綫、絨綫、捻綫、包梗綫、孔雀羽綫、花夾綫6種綫、12種針法製成,是明代刺綉的精品。屬北方綉係的還有山東魯綉、衣綫綉和輯綫綉。
明代刺綉始於嘉靖年間上海顧氏露香園,以綉傳傢,名媛輩出。至顧名世次孫顧壽潛及其妻韓希孟,深通六法,遠紹唐宋發綉之真傳。摹綉古今名人書畫,劈絲配色,別有秘傳,故能點染成文,所綉山水人物花鳥,無不精妙,世稱露香園顧氏綉,蓋所謂畫綉也。此即傳世聞名之顧綉。
顧綉針法,最主要繼承了宋代最完備之已成綉法,更加以變化而運用之,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用綫主要仍多數用平綫,有時亦用捻綫,絲細如發,針腳平整,而所用色綫種類之多,則非宋綉所能比擬。同時又使用中間色綫,藉色與補色,綉繪並用,力求逼真原稿。又視圖案所需,可以隨意取材,不拘成法,真草、暹羅鬥雞尾毛,薄金、頭髮均可入綉別創新意,尤其利用發綉完成繪畫之製作,於世界染織史上從未一見,即此可知顧綉有極其巧妙精微之刺綉技術。
清代刺綉,多為宮廷御用的刺綉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製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綉作坊,照樣綉製,綉品極工整精美。除了御用的宮廷刺綉,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綉,著名的有魯綉、粵綉、湘綉等、京綉、蘇綉、蜀綉等,各具地方特色。蘇、蜀、粵、湘四種地方綉,後又稱為“四大名綉”,其中蘇綉最負盛名。蘇綉全盛時期,流派繁衍,名手競秀,刺綉運用普及於日常生活,造成刺綉針法的多種變化,綉工更為精細,綉綫配色更具巧思。所作圖案多為喜慶、長壽、吉祥之意,尤其花鳥綉品,深受人們喜愛,享盛名的刺綉大傢相繼而出,如丁佩、瀋壽等。
清末民初,西學東漸,蘇綉出現了創新作品。光緒年間,餘覺之妻瀋雲芝綉技精湛,聞名蘇州綉壇。瀋氏30歲時,逢慈嬉太後70壽辰,瀋氏綉了“八仙慶壽”的八幀作品祝壽,獲賜贈“福”“壽”兩字,因而改名瀋壽。瀋綉以新意運舊法,顯光弄色,參用寫實,將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表現於刺綉之中,新創“仿真綉”,或稱“藝術綉”,針法多變,富立體感。
近代刺綉藝術傢瀋壽,不但綉藝高超,還分類整理歷代刺綉針法,繼承顧綉、蘇綉傳統技藝,並引用西方素描、油畫、攝影的表現方法,創造散針、旋針、以表現物體的明暗虛實。她綉製的意大利帝王肖像,在意大利都朗世界博覽會中國工藝美術會展出,獲世界榮譽最高級之卓越奬。
1911她在年天津開設自立女工傳習所,傳授綉藝,組辦女子師範學校傳習所,培養專業人才,晚年病中寫成《雪宧綉譜》,總結中國自唐宋畫綉、明代顧綉以及她的美術綉所刺綉針法,為我國刺綉藝術作出了卓越貢獻。
隨着蘇綉的發達與創新,延至今日,又形成許多新的刺綉,如亂針綉、束綉、雙面綉、雙面異色綉、精微綉、彩錦綉等。另外還有許多邊疆少數民族的織綉,亦充分表現原始風格的自然美與拙樸之美。刺綉最早多為實用,及至宋元廣及書畫之製作,漸乃成為藝術珍賞之用。故宮所藏之刺綉,多屬此類。時代最早者為五代,而用品最多者為清代。經歷代的創新發展,各具特色,皆有高度的成就。臺灣故宮博物院藏品幾乎皆為精品,綉工勻整,針綫細密,設色精妙,深得書法精髓,且均裱裝成册軸捲,使觀賞者往往誤以為書畫,欣賞珍藏藝術價值極高。
1958年,在中國長沙楚墓中出土了竜鳳圖案的刺綉品,這是二千多年前中國古代戰國時期的刺綉品,是現在已經發現的中國最早的刺綉實物之一。 到了漢代,刺綉品的應用更加廣泛,出土的實物也較多。
明代刺綉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先後産生號稱"四大名綉"的蘇綉、粵綉、湘綉、蜀綉。上海的露香園顧綉,就是當時最出名的刺綉。顧氏傢族世襲相傳,善於刺綉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綉不僅震海內,而且蜚聲海外,吸引了不少國外商人來上海,大量訂購顧派刺綉品,一時顧綉成為刺綉的通稱了。
中國古代的刺綉,很長一段時間內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不走銷,價格平平。直至1993年起在香港、新加坡等地,纔開始有人專門收集。據市場分析傢推論,要使刺綉品成為國際市場上的新寵兒,還需收藏傢們10年時間的努力。近兩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綉拍品,價格競現高攀,非常吸引買傢競爭。
刺綉在國外也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外國人眼裏,刺綉是中國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
2006年,揚州刺綉技藝被省政府批準為首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産項目保護名錄。 |
|
戰國刺綉
中國刺綉起源很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綉”,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常可見到刺綉品,早期的刺綉遺物顯示:周代尚屬簡單粗糙;戰國漸趨工緻精美,這時期的刺綉用的都是辮子綉針法,也稱辮子綉,鎖綉。湖北江陵馬山硅廠一號戰國楚墓出土的綉品,有對鳳、對竜紋綉、飛鳳紋綉、竜鳳虎紋綉禪衣等,都是用辮子股施綉而成,並且不加畫填彩,這標志此時的刺綉工藝已發展到相當成熟階段。這些綉品在圖案的結構上非常嚴謹,有明確的幾何佈局,大量運用了花草紋、鳥紋、竜紋、獸紋,並且浪漫地將動植物形象結合在一起,手法上寫實與抽象並用,穿插蟠疊,刺綉形象細長清晰,留白較多,體現了春秋戰國時期刺綉紋樣的重要特徵。
漢代刺綉
漢代,刺綉開始展露藝術之美。因為經濟繁榮,百業興盛,絲織造業尤稱發達;又當社會富豪崛起,形成新消費階層,刺綉供需應運而興,不僅已成民間崇尚廣用的服飾,手工刺綉製作也邁嚮專業化,尤其技藝突飛猛進。從出土實物看,綉工精巧,圖案多樣,呈現繁美縟麗的景象,堪稱為這項民族工藝奠定優秀的傳統。
漢代王充《論衡》記有“齊郡世刺綉,恆女無不能”,足以說明當時刺綉技藝和生産的普及。因為刺綉工藝的成熟,漢代已經在無形中開始區分使用刺綉的人群等級和種類,刺綉雖然是在勞動中由勞動人民創作産生,但是絶大部分的勞動人民是享用不起高檔絲織刺綉品的。普通的勞動人民衹能在生活中用簡單的刺綉工藝來點綴服飾鞋帽等實用品。
最具代表性的是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刺綉殘片,它們雖已在地下埋藏了幾千年,但出土時仍然精美絶倫,配色、針工都運用得恰到好處,讓我們這些現代的綉工們都汗顔。漢代的刺綉工藝在山東一帶也很發達,並早已成為民間婦女的普遍勞動。而四川成都的蜀綉在漢代也很精美。由此可見刺綉工藝在漢代就已經很普及了。
唐代刺綉
唐代刺綉應用很廣,針法也有新的發展。刺綉一般用作服飾用品的裝飾,做工精巧,色彩華美,在唐代的文獻和詩文中都有所反映。如李白詩“翡翠黃金縷,綉成歌舞衣”、白居易詩“紅樓富傢女,金縷刺羅襦”等,都是對於刺綉的詠頌。唐代的刺綉除了作為服飾用品外,還用於綉作佛經和佛像,為宗教服務。唐代刺綉的針法,除了運用戰國以來傳統的辮綉外,還采用了平綉、打點綉、紜襇綉等多種針法。紜襇綉又稱退暈綉 ,即現代所稱的戧針綉。它可以表現出具有深淺變化的不同的色階,使描寫的對象色彩富麗堂皇,具有濃厚的裝飾效果。
宋代刺綉
刺綉工藝發展到唐宋時期已有數十種針法,其風格也逐漸形成了各個地域的不同特色。刺綉已不單單是綉在服飾上,而是從服飾上的花花草草發展到了純欣賞性的刺綉畫、刺綉佛經、刺綉佛像等等。據傳武則天時,曾下令綉佛像四百餘幅,贈予寺院及鄰國,由此可見唐代綉佛像已非常盛行。
唐以前之綉品,多為實用及裝飾之用,刺綉內容與生活上的需要和風俗有關。宋代刺綉之作,除為實用品外,尤致力於綉畫。自晉唐以來,文人士大夫嗜愛書法並及於繪畫,書畫乃當時最高的藝術表現,至宋更及於絲綉,書畫風格直接影響到刺綉之作風。
宋代是我國手工刺綉發達臻至高峰的時期,無論産品質量均屬空前,特別是在開創純審美的藝術綉方面,更堪稱絶後。宋代手工刺綉之發達,由於當時朝廷奬勵提倡之故。據《宋史.職官志》載,宮中文綉院掌纂綉。徽宗年間又設綉畫專科,使綉畫分類為山水、樓閣,人物、花鳥,因而名綉工相繼輩出,使繪畫發展至最高境界,並由實用進而為藝術欣賞,將書畫帶入手工刺綉之中,形成獨特之觀賞性綉作。
朝廷的提倡,使原有的手工刺綉工藝顯著的有了幾個方面的提高: 1、「平針綉」法富變化,鑽研發明出許多新針法; 2、改良工具和材料,使用精製鋼針和發細絲綫; 3、結合書畫藝術,以名人作品為題材,追求繪畫趣緻和境界。為使作品達到書畫之傳神意境,綉前需先有計劃,綉時需度其形勢,乃趨於精巧。構圖必須簡單化,紋樣的取捨留白非常重要,與唐代無論有無圖案之滿地施綉截然不同,明代董其昌《筠清軒秘錄》載:“宋人之綉,針綫細密,用絨止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為之設色精妙光彩射目。山水分遠近之趣,樓閣待深邃之體,人物具瞻眺生動之情,花鳥極綽約讒唼之態。佳者較畫更勝,望之三趣悉備,十指春風,蓋至此乎”。此段描述,大致說明了宋綉之特色。
元代刺綉
元代刺綉的觀賞性製作雖遠不及宋代,但也繼承了宋代寫實的綉理風格。入主中原的元人,在全國各地廣設綉局和羅局,刺綉的審美和功用,越趨於美術化。佛教題材的出現,始自隋唐,主要圖案是寶相花。宋綉獨尚名人書畫,偶有佛像綉品。元世祖忽必烈為了否定儒傢的首一地位,崇推出藏傳佛教,中原拜佛信教之風復興。
元代統治者信奉喇嘛教,刺綉除了作一般的服飾點綴外,更多的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被用於製作佛像,經捲,幡幢,僧帽,以西藏布達拉宮保存的元代《刺綉密集金剛像》為其代表,具有強烈的裝飾風格。山東元代李裕庵墓出土的刺綉,除各種針法外,還發現了貼綾的作法。它是在一條裙帶上綉出梅花,花瓣是采用加貼綢料並加以綴綉的做法,富有立體感。
然而,各地綉局仍沿着宋人路子,刺綉名人書畫或花卉寫生,且工不如宋人。《清秘藏》中則道:“元人用綫稍粗,落針不密,間用墨描眉目,不復宋人精工矣!”可見,元代的刺綉工藝較之宋代無多大進步
明代刺綉
明代是我國手工藝極度發達的時代,承繼宋代優良基礎的刺綉,順應時代熱烈風氣,繼續蓬勃昌盛,而且更上層樓。
明代刺綉工藝也表現了多項特色:
一是用途方面,廣用流行社會各階層,製作無所不有,與後來的清代,成為我國歷史上刺綉流行風氣最盛的時期;
二是綉藝方面,一般實用綉作,品質普遍提高,材料改進精良,技巧嫻熟洗練,而且趨嚮迥異宋代的繁縟華麗的風尚;藝術綉作,承襲宋綉優秀傳統下,能夠推陳出新有新發明,特別是明代已經出現以刺綉專業的鳴世傢族和個人如有名的「露香園」綉,為上海顧傢所創,發明繪畫刺綉結合的「綉畫」作品風靡至清不歇;這種刺綉傢紛然崛起廣受社會推崇的風氣,也以明末清初最盛。
三是衍生其它綉類方面,刺綉原本僅以絲綫為材料,明代開始有人嘗試利用別的素材,於是有透綉、發綉、紙綉、貼絨綉、戳紗綉、平金綉等出現,大大擴張了刺綉藝術的範疇。
明代刺綉以灑綫綉最為新穎突出。灑綫綉用雙股捻綫計數,按方孔紗的紗孔綉製,以幾何紋為主,或配以鋪絨主花。灑綫綉是納綫的前身,屬北方綉種,以定陵出土明孝靖皇后灑綫綉蹙金竜百子戲女夾衣為例,它用三股綫、絨綫、捻綫、包梗綫、孔雀羽綫、花夾綫6種綫、12種針法製成,是明代刺綉的精品。屬北方綉係的還有山東魯綉、衣綫綉和輯綫綉。
清 雪青緞地彩綉百鳥朝鳳緊身料(前身)清代刺綉
清代初中時期,國傢繁榮,百姓生活安定,刺綉工藝得到了進一步地發展和提高,所綉物像變化較大,富於很高的寫實性和裝飾效果;又由於它用色和諧和喜用金針及墊綉技法,故使綉品紋飾具有題材廣泛、造型生動、形象傳神、獨具異彩、秀麗典雅、沉穩莊重的藝術效果。折射出設計者及使用者的巧思和品味,體現了清代刺綉所具有的豐富內涵和藝術價值。
清代刺綉,另有兩點值得視為突出成就:
一是地方性綉派如雨後春筍般興起,着名的除有“四大名綉”蘇綉、粵綉、蜀綉、湘綉,還有京綉、魯綉等,各自樹立自我特色,形成爭奇鬥妍的局面。
二是晚清吸收日本繪畫長處,甚至融和西洋繪畫觀點入綉,江蘇蘇州瀋壽首創的「仿真綉」,為傳統刺綉註入新血和新面目。
民國刺綉
民國刺綉,存世量極少,因晚清政府腐敗帶來的國傢百姓生活困苦還未得到改善,隨即又面臨國民新政府的上臺,新政府政治上缺乏收拾爛攤子的能力,空虛的國庫更是沒有能力迅速的帶領百姓從困苦的邊緣解脫。龐大國傢的經過這麽多年的國外列強欺凌和內部軍閥的混戰,再加上國民政府的四大傢族瘋狂斂財,百姓的生活確實的處於水深火熱之中,藝人們也都在顛沛流離中疲於解决生存問題,根本無暇顧及業餘的生活和藝術創作的追求。因此,民國刺綉的發展幾乎停頓,流傳至今所見綉品基本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從藝術和觀賞角度出發的刺綉藝術精品非常罕見,而做為刺綉收藏的作品更是難得。
文革刺綉
解放後,人民生活剛剛穩定,物質和精神的追求僅僅滿足在最底的需求上,國傢的發展趨勢以及國際的局勢都不容樂觀。時代精神與社會局勢,部分解决了溫飽地區的人民群衆沒有迫切的建設和發展的需求,文化藝術創作成了業餘生活的主要目標,大量的優秀刺綉作品應運而生,刺綉針法的運用與實踐上也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在刺綉技術的革新與成熟度又提高到了歷史以來又一個新的層面上。
雖然,解放初期的手工刺綉工藝到達一個新的歷史高點,但是,由於國傢局勢與各種條件的限製,所有綉品的題材選擇基本帶有鮮明的時代特色,作品題材局限於描寫國傢的建設、政治人物或者突出解放初期人民群衆政治生活與政治精神面貌的作品。
自1966年-1976年,刺綉又遭遇了十年文革運動,全國的經濟建設停止,刺綉行業也無例外的停止了前進的步伐,創新以及創作幾乎為零,其間少有新做問世,也還是與政治有關。
解放初期至文革結束,為刺綉的又一個歷史時期。這些少量存世的題材單一、技藝優秀的綉品,隨着時間的遷移,應該可以做為刺綉收藏的一個熱點,相信有着大幅度的價值提升空間,有刺綉收藏愛好的投資者機會適當可多加關註。
十字綉
十字綉(cross stitch)是一種起源於歐洲的手藝,具有悠久的歷史,廣泛流行於歐洲和美國以及亞洲等國傢和地區,由於它是一項易學易懂的手工藝愛好,因此流行非常廣泛,受到不同年齡的人們的喜愛。近年來,十字綉來到了中國。 在中國這個傳統的刺綉大國,更加深受人們的喜愛。 |
|
蘇綉蘇綉
蘇綉已有兩千六百多年歷史,在宋代已具相當規模,在蘇州就出現有綉衣坊、綉花弄、滾綉坊、綉綫巷等生産集中的坊巷。明代蘇綉已逐步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影響較廣。清代為盛期,當時的皇室綉品,多出自蘇綉藝人之手;民間刺綉更是豐富多彩。清末時瀋壽首創“仿真綉”,飲譽中外,她曾先後在蘇州、北京、天津、南通等地收徒傳藝,培養了一代新人。30年代,丹陽正則女子職業學校繪綉科主任楊守玉,創始亂針綉,豐富了蘇綉針法。蘇州刺綉,素以精細、雅潔著稱。圖案秀麗,色澤文靜,針法靈活,綉工細緻,形象傳神。技巧特點可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綉、紗綉等。綉品分兩大類:一類是實用品,有被面、枕套、綉衣、戲衣、臺毯、靠墊等;一類是欣賞品,有臺屏、挂軸、屏風等。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雙面綉《金魚》、《小貓》是蘇綉的代表作。蘇綉先後有80多次作為饋贈國傢元首級禮品,在近百個國傢和地區展出,有100多人次赴國外作刺綉表演。在1982年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奬金杯奬,雙面綉《金魚》雜1984年第56屆“波茲南國際博覽會”上獲金質奬。在蘇綉的近代史上,有一位傑出的蘇綉藝術傢---瀋壽。其作品震驚海內外。瀋壽代表作:《萬年青圖》 《仕女圖》 《三馬圖》等。湘綉
湘綉
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是在湖南民間刺綉的基礎上,吸取了蘇綉和粵綉的優點而發展起來的。清代嘉慶年間,長沙縣就有很多婦女從事刺綉,光緒二十四年(1898),優秀綉工鬍蓮仙的兒子吳漢臣,在長沙開設第一傢自綉自銷的“吳彩霞綉坊”,作品精良,流傳各地,湘綉從而聞名全國。清光緒年間,寧鄉楊世焯倡導湖南民間刺綉,長期深入綉坊,繪製綉稿,還了創造了多種針法,提高了湘綉藝術水平。早期湘綉以綉製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綫(無拈絨綫)綉花,劈絲細緻,綉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豔,十分強調顔色的陰陽濃淡,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能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以特殊的鬅毛針綉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1982年,在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奬評比中,湘綉榮獲金杯奬。
粵綉《八仙圖》粵綉
亦稱“廣綉”。泛指廣東近2、3個世紀的刺綉品而言。粵綉歷史悠久,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製織錦同出一源。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朱啓鈐《存素堂絲綉錄》都描述:遠在明代,粵綉就用孔雀羽編綫為綉,使綉品金翠奪目,又用馬尾毛纏絨作勒綫,使粵綉勾勒技法有更好表現;“鋪針細於毫芒,下筆不忘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至清代粵綉得到了更大發展。國內收藏以故宮藏為最多而有代表性。構圖繁而不亂,色彩富麗奪目,針步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善留水路。粵綉品類繁多,欣賞品主要有條幅、挂屏、臺屏等;實用品有被面、枕套、床楣、披巾、頭巾、臺帷和綉服等。一般多作寫生花鳥,富於裝飾味,常以鳳凰、牡丹、鬆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面。婦女衣袖、裙面,則多作滿地折枝花,鋪絨極薄,平貼紬面。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綫,常用紅緑相間,眩耀人眼,宜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18世紀納絲綉,則底層多用羊皮金(廣東稱“皮金綉”)作襯,金光閃爍,格外精美。1982年粵綉以《晨曦》、《百鳥朝鳳》等作品,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奬金杯奬。
蜀綉蜀綉
又名“川綉”。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綉品的總稱。歷史悠久。據晉代常璩《華陽國志》載,當時蜀中刺綉已很聞名,同蜀錦齊名,都被譽為蜀中之寶。清代道光時期,蜀綉已形成專業生産,成都市內發展有很多綉花鋪,既綉又賣。蜀綉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題材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針法經初步整理,有套針、暈針、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100多種。品種有被面、枕套、綉衣、鞋面等日用品和臺屏、挂屏等欣賞品。以綉製竜鳳軟緞被面和傳統産品《芙蓉鯉魚》最為著名。蜀綉的特點:形象生動,色彩鮮豔,富有立體感,短針細密,針腳平齊,片綫光亮,變化豐富,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1982年,蜀綉榮獲全國工藝美術品百花奬銀杯奬。
隴綉
慶陽刺綉也就是隴綉,可以說散布在慶陽人民生活的各個角落。炎炎夏日,在山鄉的路旁、河邊,你會看到一群群玩皮戲耍的孩童,他們光着屁股,不穿衣裳,胸前挂着一個花裹肚。那紅紅的裹肚上,巧針細綫地綉着各種各樣的花鳥蟲魚,陽光下,紅如火,豔似錦。茶餘飯後,勞動休息或是聊天閑談的時候,你會看到那些三五成群的老人們煙桿上都吊着一個綉花煙袋。如果遇到誰傢孩子過“滿月”,那刺綉品就更多了。親戚朋友,左鄰右捨嚮孩子賀喜,都要拿自己刺綉的東西做禮品,有虎氣生生的虎頭鞋,有紅花緑葉的荷花帽,有描竜綉鳳的花裹肚,還有獅子枕、虎頭枕、金魚枕、竜枕、鳳枕等等。這些禮品要擺在喜桌上,讓大傢觀賞、評論。過去重男輕女,衹給男孩做滿月,現在不同了,男孩女孩都一樣,可是男女有別。給男孩的禮品,綉的不是“望子成竜”、“狀元進宅”,就是“馬上封侯”、“二竜戲珠”,還有石榴、桃、鹿、雞、魚之類的動植物,象徵多子多福,大福大貴;給女孩綉的則以“丹鳳朝陽”、“蓮生太子”、“胖娃坐蓮”居多,還有荷花、牡丹、鳳凰、百鳥等,表示子孫綿延,永保平安。慶陽刺綉是節日民俗文化的典型體現,深入慶陽鄉村,你深深體驗到美源於生活,美就是生活。 |
|
民間刺綉在我國有着悠久的歷史。從出土的漢代文物中,就發現很多挑花刺綉品,說明早在漢代以前,刺綉已在我國流行。
山西民間刺綉
山西省民間,是民間刺綉藝術品的生長地。民間刺綉,在山西不獨歷史悠久,而且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具有反映山西風土人情的特色。
山西民間刺綉,有着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圖案純樸、色彩豔麗、構圖簡潔、造型誇張、針法多樣、綉工精緻。這些來自民間的刺綉藝術品,大都出自農村勞動婦女之手。
山西刺綉,以忻州、晉南地區的刺綉工藝品最有影響。
忻州刺綉
忻州民間,刺綉在群衆中頗為普遍。代縣一帶,刺綉品有着嚴謹、華麗、雅緻的特色;五臺縣境內以及附近城鄉,刺綉風格呈現美厚端莊;忻州、定襄、原平等地,刺綉産品風格較為淳樸秀麗。
忻州刺綉,大致可以分為服飾、生活用品、祭獻物品三大類。
民間服飾,傳統的民間刺綉主要是作為穿戴的裝飾。這些裝飾,又多在婦女兒童身上。婦女服裝刺綉中,不同部位有着不同的花樣。“腕袖”( 上衣袖口 ),通常情況下多飾以含有平安、吉祥、如意的二方連續圖案。“領口”,刺綉中大多是如意雲,飾以花卉圖案。“裙子”,是古今婦女常用的衣服,前後各一片,常常嵌邊、綉花,而顔色多為黑、藍、紅色的底。“上衣”,綉花多在胸口,常用圖案有魚戲蓮、牡丹花等。“頂子”,常在上面堆綉蝴蝶、蓮花等圖案。“鞋”幫子上,多綉以蝶戀花、蟾宮折桂等圖案。“涼冠”是婦女夏天束發用的,常常以黑底綉花,甚為精緻。農村兒童的“兜肚”,多是紅色鑲邊的綉花,一般飾有蓮生貴子、富貴長春等寓意吉祥 、繁衍的圖案 。也有綉五毒蟲,以取毒不近身的意思。男孩子身上的“圍嘴”,常綉有雙虎對頭、雙獅對頭、五福捧壽的圖案。女孩身上的“ 圍嘴” ,則綉以五蝶捧花、五蓮坐子、五魚戲蓮等圖案。鼕天護耳的耳套,以桃形較多,常綉有吉祥動物花鳥紋飾。“童鞋”,男孩多為老虎鞋、前為虎頭、側有虎足、後有虎尾,嚮上掀起。在前面綉一緑色蟾蜍的名為蟾鞋,含有“蟾宮折桂金錢落地”的意念。忻州鄉村中,還有小豬鞋、小狗鞋等等,都與當地民情風俗有關。女孩子的鞋子造型與男孩子相同,衹是鞋前綉花圖案取吉祥、歡快、飾以含有寓意的花鳥圖案。
舊時嬰兒滿月時,親友都要綉製童帽作為贈禮。在這些刺綉中,贈男孩的以虎帽為多,分成單面虎、雙面虎、獅虎合身等等。而送給女嬰戴的是蓮花帽、女冠等刺綉品。
生活用品:忻州一帶,常見的有枕頭花、虎枕頭。虎枕頭裏又有雙頭虎、人面頭虎、虎頭魚尾等,還有蛤蟆枕頭。這些枕頭縫製精湛,紋飾、造型別緻。既是幼兒枕頭,又是兒童玩具。
男女結婚時縫製的方型合枕,兩頭綉以魚採蓮,魚徵婚配性愛。
“砌花”,是忻州一帶婦女利用各種彩色碎布條布片依形連製的各種生活用品。像墊子、書包、馬搭等。
“鞋墊”常常作為未婚女青年贈送未婚夫的禮物,常綉有福海無邊、事事如意、蓮花童子等圖案花紋。
“荷包”,有裝錢、裝煙等不同用途。一般情況下,“荷包”綉工都比較精細,常常作為男女訂情的信物,而往往是女子送給男子的信物。
“針敝”,是供婦女插針使用的日用品。常分為上 、下兩部分 ,有魚、豬、虎、兔不同造型,也分外別緻。
“粉綫袋”,是城鄉農村婦女們剪裁衣服用的打綫印工具,大多造型是動物,綉工一般也分外別緻。
“鑰匙套”,是婦女外出時常常佩帶在身上的日用品。上面常常綉以各種圖案,既有實用價值,又是隨身佩帶的飾物,綉工也多別緻。
還有,每當傳統節日時,忻州地界內的許多地方,也為孩子們綉製一些節日用品。
端午節,母親為子女綉製佩於胸前背後的五穀“香袋”。
平時,還有人們綉製給老人坐靠使用的“靠枕”;以綉花、割花、砌花多種手法製作的坐飾物“坐墊”;以及迎娶新人用的轎、車上裝飾的綉花“轎簾”、“車衣”等等。
祭獻物品:這一類綉製品,常常用幹祭掃禮儀的靈堂、殿宇中的供桌裙幃、神龕帷幔等飾有竜鳳仙鶴、福祿壽禧、明暗八仙等精工綉物。還有的,綉製送葬禮議用的“棺罩”和亡人的“壽在”、“壽褲”上的刺綉,用料和綉工都甚為講究。
晉南刺綉
在山西南部的農村裏,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多以刺綉來裝飾,像衣服的領口、袖口、裙邊、披肩、帽子、鞋子和被面、枕頭、喜帳、壽帳、桌圍、椅墊等,都有不同紋樣的刺綉圖案。
晉南民間刺綉,在臨汾、運城兩個地區的臨猗縣、萬榮縣、襄汾縣、洪洞縣、吉縣、臨汾市、運城市較為普遍。這些地方的刺綉圖案,多以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為題材,像孔雀開屏、喜鵲登梅、鬆鶴延年、二竜戲珠、鳳凰牡丹等,是晉南民間刺綉的一般題材。而瓜果蔬菜、飛禽走獸、山川風景、亭臺樓閣等,更是生活中百見不厭的刺綉體裁。
晉南的民間刺綉,大都出自普通農傢婦女之手,這種傳統的刺綉技藝往往是通過傢傳、互相之間的交流而得以延續的。這裏的女孩子,在少年時代就受到家庭的熏陶,開始學着刺綉了。隨着年齡的增長,綉花在她們的成長中自然成為一項重要的藝術活動。她們在實踐中不斷積纍了經驗和技能,又在長輩的影響教導下,從模仿進而獨立地去創造新的花樣,形成了晉南民間刺綉的獨特風格。
晉南民間刺綉的作者,很善於運用多種手法表現自己設想的題材。有的寫實,有的浪漫,有的誇張,創造出無數既富有裝飾趣味又有濃郁的鄉土氣息的刺綉工藝品來。
晉南民間刺綉在表現方法上,取材範圍很寬,而且造型生動、有些刺綉藝術品達到了栩栩如生的境界。以晉南農村兒童頭上戴的花帽子為例,這種帽子是根據兒童的年齡、節令的變換而設計的。不獨造型優美,色彩豔麗,綉工精細,而且帽子的耳朵、眼睛、舌頭都能晃動。加之以刺綉和披肩,非常引人,是一件難得的民間工藝品。
在色彩運用上,采用強烈的對比色,用大紅大緑、大藍大黑等顔色作為底色,所綉的紋樣則用淡雅的顔色,使綉品形成鮮明的對比,在對比中求得顔色的和諧。晉南刺綉,在綉品中雖然衹用幾種顔色調配,卻顯得五彩繽紛,絢麗多姿。
在刺綉針法的運用上,晉南民間刺綉主要用斜針、平針、散針綉和打子綉、套扣綉、盤金綉等多種針法,根據所要表現的內容,使用不同的針法,形成許多不同風格的綉品,反映了晉南農村豐富多彩的民間生活情趣。
晉南民間刺綉,歷史悠久,地方色彩濃重,構圖嚴謹,具有強烈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 靈寶民間刺綉
靈寶民間刺綉歷經數代人的延綿傳續,並不斷發展創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地方風格,概括起來大致有以下幾點:
豐富多樣,寓意吉祥
靈寶的民間刺綉多屬生活實用型。凡日常生活用品和衣帽服裝(以婦女、兒童為主),都以刺綉加以裝飾。如衣服的袖口、衣領、裙邊、圍裙、窗簾、被面、帳沿、幼兒兜肚、童帽、手帕、襪底等等。這類物品,都被各種不同寓意的吉祥紋樣所裝飾,表現出婦女們對親人的祝福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靈寶民間刺綉的圖案紋樣,一般多采用喜慶、吉利的象徵。或是通過字音相同的“諧音”。表達對生活的美好祝願。它融合了群衆的欣賞習慣,滲透着豫西地區的民間風情。如“蓮生貴子”、“喜鵲登梅”、“麒麟送子”、“鴛鴦戲水”、“並蒂蓮花”、“鳳凰戲牡丹”、“鯉魚穿蓮”、“百鳥朝鳳”、“獅滾綉球”、“鳳戲牡丹”等等。
傳播愛情,表現母愛
靈寶又是戲麯藝術之鄉,各種民間戲麯如“道情”、河南梆子”,還有“皮影戲”等,深受當地群衆所喜愛。因此,民間戲麯、皮影藝術中故事情節,服裝、色彩和人物造型,都被直接或間接地移植到民間綉品中。最突出的內容是愛情故事.如“拾玉鐲”、“櫃中緣”、“梁山伯與祝英臺”等,均被姑娘們精心綉製在荷包,枕頭頂、門簾、帳沿、被面、床沿上。綉出的男女人物,形象樸實純真,色彩豔麗明快,寄托着姑娘們對愛情生活、美滿婚姻的快樂心情。婦女們給子女們綉製的童帽、兜肚、布老虎、香布袋等,更是傾註了全都的母愛。
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密不可分
民問的風俗習慣給靈寶民間刺綉刨造提供了充分顯示婦女勤勞、智慧的機會和條件(婚喪嫁娶和重大節日),過來說,民聞刺綉又給當地的民風、民俗埔承了美好、神秘的色彩。
在靈寶縣,根據不同的節令和時尚,婦女們根據婚姻愛情和子女健康這兩件大事,綉製出具有不同內涵、不同內容的綉品和玩具。姑娘出嫁是大喜臨門,因此必須是“藍緞鞋、綉紅花.過了門就當傢”。新郎、新娘的新房必須要佈置得紅火、喜慶。又是什麽樣兒呢?“鴛鴦枕、竜鳳帳,紅綢子門簾綉鳳凰”。新娘子的嫁表更是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有民謠為證:王小姣作新娘,趕綉嫁農忙又忙.一更綉完前大襟,牡丹富貴開胸膛;二更綉完表四角,彩雲朵朵飄四方;三更綉完羅衫邊,喜鵲登梅送吉祥;四更綉完並蒂蓮,夫妻恩愛喜洋洋;五更綉完竜戲鳳,比翼雙飛是鴛鴦。婦女生育“作滿月”也非常隆重。姥姥傢要送虎頭靴,虎頭帽,綉花兜肚,相公帽(都離不開刺綉)。五月“端陽節”是漢民族的重要節日。民謠說:“五月端陽太陽紅,做個香袋驅毒蟲。”靈寶農村傢傢戶戶的大姑娘、小媳婦和巧手婆婆們一齊動手,綉出各式各樣兒的“香布袋”,什麽“八仙”、“十二生肖”、“孫悟空”、“搬腳娃”、“抱桃娃”,以及“雞心”、“壽桃”、“佛手”、“蝴蝶”等等。香袋裏裝滿蒼術、白芷等芳香藥料,既能驅除蚊、蠅毒蟲,又香氣襲人。姑娘們精心綉製是為了送給情人,作為愛情的信物。母親們精心綉製,是為了保佑子女們平安、健康。
完整地保留、繼承了刺綉的傳統技法
靈寶民間刺綉代表性的針法是“拉鎖子”、“辮子綉”和“打子綉”。除此以外,經常使用的針法還有“包針綉”、“納紗綉”、“平針”、“盤金”、“補綉一”等等傳統技法。其中特別引人註目的是“綳花”和“補綉”技法。綳花,是以針引單綫,廖廖數針作放射狀,綉出生動的花朵,雖屬輔助技法,但卻在綉品中起畫竜點睛的作用。這種針法,一般多用在布製玩具上,如在威嚴的虎的額頭上和兩肋處各綳一朵小花,使兇猛的獅虎露出幾分憨態,形象十分逗人喜愛。“補綉”,在綉品中運用更為廣泛。其特點是能使綉出的物品,産生一種浮雕的效果。“補綉”又細分為以下幾種類型:“填補綉”,其手法類似“疊綉”,是采用布、綢或其它材料剪成所需要的圖案,以棉花填入底料中,再用針將圖案花邊周圍鎖邊綉牢,從而使圖案紋樣凸起,出現立體的效果。這類綉品多見於兒童兜肚、枕頭頂、童帽上;“挖補綉”,技法較為復雜,通常以白色為底,再以黑、青色布剪成所需紋樣,用刀刻去圖案不需要的部位,並在縷空處襯以鮮豔的各種布料,這種挖補綉法,在黑色紋樣中襯托出色彩鮮豔的圖案,對比強烈、明快,根出效果。這種綉法多使用在綉製鞋墊、襪底等生活用品中;“留邊疊綉”,此種綉法技法繁雜.其手法是先將剪好的原樣一片一片地用布包貼起來,再拼貼到底料上(底料色彩仍以黑青為主),再用各種色彩綫,由圖案中心嚮外用平針綉實。綉製時,在紋樣的邊沿均勻地留出一條細綫,白色的輪廓襯托在色彩繽紛的圖案底料上顯得十分別緻。
民間瑰寶:錫伯族刺綉捕捉生活美景
錫伯族民間刺綉歷史悠久、內涵豐富,錫伯族婦女更是心靈手巧、善於捕捉生活中的美好景緻。在祖國西部生活的200多年中,錫伯族婦女的刺綉作品,贏得了各族群衆的贊賞和認同。錫伯族刺綉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我來到伊犁察布爾縣愛新捨裏鎮和納達齊牛錄鄉,有幸看到了錫伯族婦女的刺綉過程。
無處不在刺綉是錫伯族人民普及廣泛的傳統手工技術,錫伯族人民在長期的實踐中,將大自然賦予他們的美好事物,用靈巧的雙手綉到自己的作品裏。刺綉的圖案有人物、山河、樹木、花卉、飛禽走獸等。其中,蝴蝶和菊花已成為錫伯族的吉祥物,象徵着自由、寧靜、和平、美麗,也給予錫伯族人一種精神力量,激勵着他們在艱苦的環境中繁衍生息。錫伯族婦女刺綉的作品出現在生活中的各個角落,服裝、頭巾、枕套、鞋子、窗簾等,也包括桌布、挂飾和香包等一些小物品。
傳統與現代最近,我走訪了愛新捨裏鎮和納達齊牛錄鄉,觀看到錫伯族婦女刺綉的過程。愛新捨裏鎮有一個由鎮婦聯組織的刺綉坊,由身有殘疾的民間刺綉藝人佟雪蘭負責。這裏的刺綉全部用手工製作,製作過程非常緩慢。她們主要以製作錫伯族傳統服裝為主,也兼作其他一些生活用品,這些婦女大多是利用農閑期間進行刺綉。在納達齊牛錄鄉,我們走進一間刺綉坊,這是在該鄉政府扶持下成立的又一個民間刺綉協會。
這裏除了傳統的手工刺綉以外,還有機綉。負責人楊秀玉女士說,這裏的手工刺綉産品較少,一般都是采用機綉。機綉要比手工刺綉速度快,她們除了製作一些手提包、裝飾畫、香包等小物品以外,也有客戶來這裏訂做服飾等。由於這裏的刺綉作品大部分都迎合了市場的需求,所以吸引了許多外地來的遊客,和一些商傢前來購買或者訂貨。今年,鄉政府還專門買來蘇綉的樣品,組織民間刺綉藝人進行學習,準備擴大刺綉作坊的規模。在綉坊的作品中,我發現這裏刺綉較多的人物圖案是毛澤東的畫像,可以看出,錫伯族人民對毛主席有一種特殊的情愫,他們把內心對領袖的崇敬與愛戴,都融入到這一針一綫裏。
青海民間刺綉
青海刺綉的歷史,可以追溯到遠古。隨着絲綢之路南路的開通,唐代隨着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後進藏路過青海和弘化公主嫁給青海吐𠔌渾王,中原絲綢源源涌入,人們開始用刺綉裝飾自己,美化生活,傳遞友誼,寄托感情,使得這種民間藝術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世代相傳,不斷發展。
青海刺綉應用十分廣泛,其品種豐富,花樣繁多,綜觀各種綉品,大體上可分為四種類型:一是實用類,主要有鞋、襪子、腰帶、辮筒、枕頭,這是刺綉的實體;二是觀賞類,主要有錢褡、衣領、衣袖、荷包、口袋片等;三是禮儀類,主要有錢包、筆包、褲帶、壽帳、輓聯、字畫等;四是宗教用品類,用刺綉塑造佛像和裝飾寺廟殿堂。這衹是從大的方面區分,實際上許多東西既是實用品,又是禮儀觀賞品,很難嚴格區分。
民族特色
民族性是青海民間刺綉的顯著特點。青海刺綉在漫長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各民族自己的獨特風硌。一個民族由於語言、宗教信仰、節慶禮儀、文化娛樂、生活習俗的內容和形式以及習慣愛好的一致性,在民間藝術,特別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刺綉中必然反映出其特有的精神和意識。
藏族、蒙古族、土族,由於信仰藏傳佛教,他們的刺綉多反映吉祥八寶、獅象瑞雲等宗教內容,而且相當一部分刺綉直接為宗教服務。
蒙古族
藏族刺綉吸收唐卡的構圖手法,又學習漢族刺綉的技藝,綉品講究觀賞價值,追求淺浮雕和富麗堂皇的藝術效果。藏族刺綉裝飾性極強,許多圖案巧妙地組合成互相纏繞、互相紐套的和諧佈局,反映出團结友愛、互不分離的民族性格。
土族刺綉
土族刺綉做工精細,針針見功底,綫綫出效果。綉品講究整體關係,以盤綉為主體,以密集的綉法為基調,以大面積繁綉為特色,件件綉品舒展大氣,光彩奪目,由於精工耗時,綉品經久耐用。土族刺綉應用十分廣泛,民間刺綉非常活躍,時至今日,土族婦女從頭到腳 用刺綉裝扮,看上去花枝招展。
回族
回族、撒拉族刺綉則講究高雅、秀麗,針法精巧飄逸,綉品精美淡雅,並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少用動物圖案,多以植物花卉為主。
青海漢族刺綉博採衆長,既受中原刺綉又藉鑒少民族構圖色彩,還收宮庭刺綉的技藝,從構圖、題材、色彩,綉法諸方面刻意追求,全面發展,綉品樸實中見華麗。
撒拉族
地域特色
地域環境對刺綉的形成和發展起着很大的作用。我國著名的刺綉有蘇綉、湘綉、蜀綉、廣綉、京綉、顧綉、苗綉等,都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中誕生,並形成獨特的綉種。
青海民間刺綉雖不能與其他地區的專業綉種完全相類比,但由於高原文化與中原文化的結合,形成異麯同工之美。青刺綉最大的特點是原始古樸、件件綉品似乎都體現着遠古的印記。
就本省而言,由於地域遼闊,在刺綉上就反映出了地區差異。草原牧民的刺綉以誇張的造型、莊重的色彩、潑辣的筆觸、強烈的對比、簡練的構圖、粗獷的綫條,展現出豪放的草原氣質。青海東部從事農業的各民族,不但刺綉種類繁多,應用廣泛,而且講究構圖飽滿、形象生動、渾厚樸實、色彩純真、手法多樣,並以做工精細而著稱。
民間刺綉滲透了無數婦女的聰明智慧和美好的願望,十指春風,充滿了熾熱的生命力和美好的情感。技藝高超的綉女,手中的針綫猶如畫傢手中的筆墨丹青,可以綉出璀璨精美的圖畫,並能表達綉女的個性,顯示出不同時代的文化風貌和藝術成就。
早期刺綉重在實用,直到紡織品出現之後,刺綉藝術纔得到長足的發展,民間刺綉也就更加活躍起來。為了適應刺綉藝術發展的需要,各種刺綉針法應運而生,伴隨着綉女的孜孜不倦和執着追求,刺綉針法不斷完善豐富,形成了刺綉藝術品類萬千、百花爭豔的嶄新局面。 |
|
類別:直綉、盤針、套針、擻和針、搶針、平針、散錯針、編綉、施針、輔助針、變體綉
直針
完全用垂直綫綉成形體,綫路起落針全在邊緣,全是平行排比,邊口齊整。配色是一個單位一種色綫,沒有和色。針腳太長的地方就加綫釘住,後來就演變成鋪針加刻的針法了。
盤針
表現彎麯形體的針法。包括切針、接針、滾針、旋針四種。其中切針最早,以後發展到旋針。
套針
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至明代的露香園顧綉,清帶的瀋壽時,就進一步發展了。
單套 :又名平套。其綉法是:第一批從邊上起針,邊口齊整;第二批在第一批之中落針,第一批需留一綫空隙,以容第二批之針;第三批需轉入第一批尾一釐許,爾後留第四批針的空隙;第四批又接入第二批尾一釐許……;其後,依此類推。
擻和針
有稱長短針。這種針法是長短針參差互用的,後針從前針的中間羼出,邊口不齊,有調色和順的長處,可用來綉仿真形象。
搶針
又叫戧針,是用短直針順着形體的姿勢,以後針繼前針,一批一批地搶上去的針法。可以說,這種針法是直針的發展。
平針
是用金銀綫代替絲綫的綉法。其方法:先用金綫或銀綫平鋪在綉地上面,再以絲綫短針紮上,每針距離一分到一分半,依所綉紋樣而迴旋填滿,有二、三排的,也有多排的。紮的綫要對花如十字紋,如同紮鞋底花紋。
散錯針
它以多種針法變化運用,達到陰陽濃淡適度,力求所綉的形體逼真。
散整針:是套針、施針、接針、長短針兼用的混合針法。
編綉
是一種類似編織的綉法。它包括戳紗、打點、鋪絨、網綉、夾錦、十字桃花、絨綫綉等。這些針法都適用於綉圖案花紋,所以也可將它們稱為“圖案綉”。
饒綉
是一種針綫相繞、扣結成綉的針法。打籽、拉鎖子、扣綉、辮子股和雞毛針,都屬於這一類。 打籽:它是蘇綉傳統針法之一。可以用它綉花蕊,也可以獨立地綉圖案畫。
施針
是加於他針的針法。這種針法要求疏而不密,歧而不並,活而不滯,參差而不齊。
輔助針
這類針法不是獨立綉形體的針法,而是為了增強所綉景物形似程度和神情的生動性所采用的輔助性針法。歸入這一類的針法有:輔針、紮針、刻鱗針等。
變體綉
刺綉中,有一些藉助於其它工具、材料和工藝方法,使常規刺綉發生變化的特殊綉法,就是變體綉,其中包括染綉、補畫綉、藉色綉、高綉、摘綾和剪絨等。 染綉:元代綉品中的人物、花鳥多用墨描眉目,以畫代綉。染綉的方法,就是從這兒開始的,至今仍在沿用。 |
|
手工刺綉的主要藝術特點是圖案工整絹秀,色彩清新高雅,針法豐富,雅豔相宜,綉工精巧細膩絶倫。就刺綉的針法而言,極其豐富而變化無窮,共有9 大類43種,主要有齊針、掄針、套針、施針、亂針、滾針、切針、平金、打點、打子、結子、網綉、冰紋針、挑花、納錦、刻鱗針、施毛針、穿珠針等等,采用不同的針法可以生産不同的綫條組織和獨特的手工刺綉藝術表現效果。例如,運用施針、滾針綉的珍禽異獸,毛絲頌順,活靈活現,栩栩如生;采用散套針綉的花卉,活色生香,香味樸鼻,盡態盡妍;使用亂針綉的人像和風景,絨條組織多變,裝飾味濃,藝術效果強,富有濃郁的民間、民族特色;使用打點綉的綉品,則清靜淡雅,極富詩情畫意;運用打子綉的綉品,則具有古色古香、淳樸渾厚的藝術效果與技巧上的平、齊、細、密、和、光、勻、順的特色。
刺綉是中國優秀的傳統工藝,有着悠久的歷史。刺綉是一種在織物上用各種綫料織出種種圖案的工藝。根據各種古墓出土的帛畫和刺綉等實物可知,遠在3000多年前的殷周時代,中國就已有華美的暗花綢和多彩刺綉。目前在河南發現的商代刺綉實物,是中國最早的刺綉工藝品。這種刺綉花紋為菱形紋和折角波浪紋,在花紋綫條的邊緣使用加絞拈的絲綫,工藝達到了相當高的水平。西周(公元前1100~前771年)的刺綉印痕發現於陝西省寶雞茹傢莊的西周墓中。這種刺綉采用今天還在使用的辮子股綉的針法,運用了雙綫條,綫條舒捲自如,針腳也相當均勻齊整,說明刺綉技巧是很熟練的。
這種絲織刺綉工藝品的生産,不僅對中國社會起了很大的作用,而且在國際文化生活中也産生了很大的作用與影響。到了秦漢時期(公元前221~公元220年)刺綉已發展到了較高的水平,綉品也成為對外輸出的主要商品。由於中國是絲綢的故鄉,自古以來,富者以“閨房綉樓”為貞,貧者以“善織巧綉”為業。清代(公元1644~1911年),各地的民間綉品皆有傳統的風味,形成了著名的四大名綉,即蘇州的蘇綉、湖南的湘綉、四川的蜀綉、廣東的粵綉。此外還有北京的京綉、溫州的甌綉、上海的顧綉、苗族的苗綉等,産地不同,風格各異。刺綉的針法有錯針綉、亂針綉、網綉、滿地綉等。刺綉的花卉不聞猶香,飛禽栩栩如生。走獸神態逼真。解放後,中國將油畫、中國畫、照片等藝術形式運用於刺綉,使之達到遠看是畫、近看地綉的絶妙效果。刺綉品的用途也進一步擴大,從戲劇服裝到日常生活中的枕套、臺布、屏風、壁挂及生活服裝等。此外,刺綉品還是中國傳統的外貿産品,經濟價值很高。
中國刺綉的特色和藝術價值,直接體現在四大名綉上。
蘇綉以針腳細密、色彩淡雅、綉品精細而著名,具有平、光、齊、勻、和、細、密等特點。題材以小動物為主。如《貓戲圖》、《風穿花》、《魚蝦圖》等。近年來出現的雙面綉,兩面有同有異。如貓的眼睛,兩面顔色不一樣,十分引人入勝,其刺綉技藝之高超,是刺綉中的精品。湘綉以寫實居多,色彩明快,以中國畫為底,襯上相應的雲霧山水、亭臺樓閣、飛禽走獸,風格豪放。特點是綉虎、獅等,以獨特的針法綉出的動物毛絲根根有力。人稱湘綉“綉花能生香,綉鳥能聞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
蜀綉構圖簡練,大都采用方格、花條等傳統的民族圖案,富有裝飾性。色彩豐富鮮豔,針法嚴謹,虛實適宜,立體感強,平整光滑。所綉對象有花蝶、鯉魚、熊貓等。
粵綉采用金銀綫盤金刺綉,綉綫平整光亮。構圖佈局緊密,裝飾性強,富有立體感。綉面富麗堂皇、璀璨奪目,多用於戲裝、婚禮服等。荔枝和孔雀是粵綉的傳統題材。 |
|
古董收藏發燒友陳先生,19年前在福州跳蚤市場花1萬多元購得一件絲綢刺綉,這寶貝到2008年至少值30多絲綢刺綉局部圖案萬元。”這幅刺綉,它長約1.8米,底色暗紅,以蝶舞牡丹花為主體,兩側伴有一對五彩鳳凰。正反兩面都是平整圖案,是蜀綉的手法,這不是尋常人傢的物件,“至少也是官宦人傢的裝飾品。”此前,陳先生在廣州一傢古董店看到,一幅圖案相仿但大小衹有其藏品二分之一的刺綉,售價高達18萬元。 |
|
cixiu
刺綉
embroidery
用針將絲綫或其他纖維或紗綫以一定圖案和色彩在綉料(底布)上穿刺,以縫跡構成花紋的裝飾織物。
中國刺綉起源很早,相傳“舜令禹刺五彩綉”,夏、商、周三代和秦漢時期得到發展,但多用於衣飾。《書經》和《詩經》中均提到刺綉的服飾。從早期出土的紡織品中,常可見到刺綉品,如湖北省江陵出土戰國晚期絲織品中,以多種彩色絲綉出蟠竜飛鳳、竜鳳相蟠紋和竜鳳虎紋(見彩圖戰國竜鳳虎紋綉羅)。漢代刺綉已有很高水平,在馬王堆出土的大量西漢絲織品中有不少刺綉用絹、羅作綉料,用鎖綉法綉成“信期綉”(見彩圖西漢“信期綉”手套上的“千金縧”、西漢“信期綉”手套)、“長壽綉”、“乘雲綉”等紋樣。三國時有用刺綉作地圖的記載,如孫權使趙逵之妹綉山川地勢圖。唐永貞元年(805),南海少女盧眉娘,在一尺絹上綉《法華經》七捲。宋代創造了平綫綉法,逐步形成絲綉準則,在綉品風格上設色豐富,施針勻細,同時盛行用刺綉作書畫、擺飾等。元、明兩代,刺綉規模繼續擴大,封建王朝的宮廷綉工規模更大,並且嚮民間勒索大量的刺綉貢品,刺綉的藝術水平又有進一步的提高。元代時已將人物故事題材刺綉於民間服裝上。北京定陵博物館保存有明代刺綉百子圖的綉衣,其中百子遊戲形態萬千,綉紋細膩。明、清之際,民間刺綉藝術也得到進一步的發展,先後産生了蘇綉、粵綉、湘綉、蜀綉(見彩圖侗族刺綉、苗族刺綉、蜀綉:鸚鵡海棠、蘇綉:白孔雀、蘇綉操作)等名綉,各具獨特風格,沿傳至今,歷久不衰。
蘇綉 蘇州地區的代表性刺綉,特點是圖案秀麗,色彩文靜,針法靈活,綉工精緻。在刺綉技術上,有“平、光、齊、勻、和、順、細、密”的特點,綉出的動物栩栩如生,例如,“金魚”、“孔雀”、“小貓”等都是它的傳統作品。蘇綉是在顧綉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顧綉是明嘉靖年間進士顧名世傢的刺綉技術。他在上海建築露香園,因其傢綉工刺綉巧奪天工而聞名。顧綉的特點是以畫作綉,摹綉古今名人書畫,無不傳神,配色能點染成文,不但翎毛花卉意巧工妙,山水人物亦表達得體。顧綉作品中有佛像、八仙、花鳥、人物、鬆鶴等,多為畫幅類綉品。
湘綉 湖南地區的代表性刺綉。最先為民間刺綉,至清代末葉得到發展,在藝術上也臻於成熟。湘綉的特點是用絲絨綫(無拈絨綫)綉花,綉件絨面花型具有真實感。常以中國畫為藍本,色彩豐富鮮豔,形態生動逼真,風格豪放,曾有“綉花能生香,綉鳥能聽聲,綉虎能奔跑,綉人能傳神”的美譽。湘綉以特殊的□毛針綉出的獅、虎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湘綉將圖案裝飾應用到日常用品中去,擴大了綉品的應用範圍。
粵綉 廣東地區的代表性刺綉。相傳最初創始於少數民族,與黎族所製織錦同出一源。粵綉的特點在於用綫種類繁多,根據藝術造型的需要而不受限製。在刺綉中施針簡單,劈綫粗而鬆,針腳長短參差,且常用金綫圍繞掩蓋,針紋重疊隆起,配色選用反差強烈的色綫,往往紅緑相間,眩耀人眼,宜用於渲染歡樂熱鬧氣氛。
蜀綉 又名川綉,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代表性刺綉。相傳晉時在川蜀地區已有刺綉。川綉的特點是以套針為主,且分色清楚,在針法上采用斜滾針、旋流針、參針、棚參針、編織針等,綉品色彩鮮豔,富有立體感。
蘇綉、湘綉、粵綉、蜀綉被稱為中國四大名綉。除此之外,還有北京的灑綫綉,東北的緝綫綉,山東的魯綉,開封的汴綉,杭州的杭綉,溫州的甌綉,福建的閩綉,貴州的苗綉,也都久有淵源,各具特色。在中國維吾爾族、□族、傣族、布依族、哈薩剋族、瑤族、景頗族、侗族、白族、壯族、藏族等少數 |
|
- : stitchwork
- n.: embroidery, needlework, Java canvas, tent stitch, decoration with needlework
- v.: embroider
- vt.: broider
|
|
- n. broderie
|
|
縫紉, 縫 |
|
工藝 | 繪畫 | 美術 | 紡織 | 歷史 | 服裝 | 廣西 | 壯族 | 文物 | 工藝品 | 百科大全 | 廣東 | 四大名綉 | 民間美術 | 非物質文化遺産 | 手工藝 | 音樂 | 專輯 | 更多結果... |
|
|
|
|
錦綉 | 絲路 | 絨綫 | 綉花 | 鬆針 | 水路 | 蘇綉 | 湘綉 | 粵綉 | 蜀綉 | 發綉 | 針腳 | 紋綉 | 魯綉 | 插針 | 亂針綉 | 彩錦綉 | 乘雲綉 | 針綉 | 絺綉 | 廣綉 | 蹙金 | 絨綉 | 珠綉 | 綉綳 | 手綳 | 畫樣 | 落綳 | 劈綫 | 針法 | 堆綾 | 滾針 | 網綉 | 納錦 | 戳紗 | 穿紗 | 納紗 | 納綉 | 紮針 | 鋪針 | 貼綾 | 穿珠 | 迭綉 | 高綉 | 凸綉 | 簾綉 | 蓋針 | 遊針 | 毛針 | 隱針 | 花針 | 捆針 | 續針 | 撕針 | 舒針 | 旋針 | 捫針 | 勒針 | 滲針 | 珠針 | | | | | | | 更多結果... |
鈎針 | 抽紗 | 花邊 | 上手 | 補花 | 挑花 | 煙臺抽紗 | 常熟花邊 | 捏綉 | 雕綉 | 抽絲 | 扒絲 | 挑織 | 補綉 | 扣邊 | 扣雕 | 方塊 | 霎針綉 | 雕補花 | 對扣針 | 直拼法 | 斜拼法 | 對拼法 | 蕭山花邊 | 千絲珍珠 | 十字花綉 | 十字挑花 | 手拿花邊 | 棒槌花邊 | 梭子花邊 | 鈎針花邊 | 針結花邊 | 盤帶花邊 | 生絲鑲邊 | 絨綫綉花 | 滌綸突花 | 升籮底拼 | 唐綉法華經 | 玻璃紗綉花 | 唐綉觀世音像 | 元代刺綉詔書 | 明代刺綉唐卡 | 四川民間挑花 | 雕綉鑲嵌編結 | 編結嵌布綉花 | 雕綉編結拼方 | 抽紗基本針法 | 宋綉瑤臺跨鶴圖 | 宋綉梅竹鸚鵡圖 | 山水三壽圖顧綉 | 南通女工傳習所 | 春秋鳳鳥穿花紋綉 | 長沙楚墓出土刺綉 | 天鹿錦戳紗綉 | 繞針 | 雙綫回針 | 抽紗手帕 | 杏花村顧綉 | 打丁邊網扣 | 婦好墓出土綉跡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