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耕作土壤、收获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科学和技艺 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 Means the cultivation of crops and livestock production business 指栽培农作物和饲养牲畜的生产事业。《亢仓子·农道》:“古先圣主之所以理人者,先务农业 。”《汉书·儿宽传》:“ 宽 既治民,劝农业 ,缓刑罚,理狱讼,卑体下士,务在於得人心。”《魏书·良吏传·鹿生》:“时三 齐 始附,人怀苟且,蒲博终朝,颇废农业 。” 毛泽东 《论人民民主专政》:“没有农业 社会化,就没有全部的巩固的社会主义。”按,现代在国民经济中的农业 ,还包括林业、渔业和农村副业等项生产在内。 农业 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 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 的科学是农学。 农业 的劳动对象是有生命的动植物,获得的产品是动植物本身.我们把利用动物植物等生物的生长发育规律,通过人工培育来获得产品的各部门,统称为农业 .农业 是支撑国民经济建设与发展的基础产品。
农业 是人们利用动植物体的生活机能,把自然界的物质和能转化为人类需要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现阶段的农业 分为植物栽培和动物饲养两大类。土地是农业 中不可替代的在基本生产资料,劳动对象主要是有生命的动植物,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受自然条件影响大,有明显的区域性和季节性。农业 是人类衣食之源、生存之本,是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它为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提供粮食、副食品、工业原料、资金和出口物资。农村又是工业品的最大市场和劳动力的来源。
以有生命的动植物为主要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依靠生物的生长发育来取得动植物产品的社会生产部门。由于各国的国情不同,农业 包括的范围也不同。狭义的农业 仅指种植业或农作物栽培业;广义的农业 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有的经济发达国家,还包括为农业 提供生产资料的前部门和农产品加工、储藏、运输、销售等后部门。现阶段,中国农业 包括农业 (农作物栽培,包括大田作物和园艺作物的生产)、林业(林木的培育和采伐)、牧业(畜禽饲养)、副业(采集野生植物、捕猎野兽以及农民家庭手工业生产)、渔业(水生动植物的采集、捕捞和养殖)。
根据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农业 可分为原始农业 、古代农业 、近代农业 和现代农业 。近代农业 指手工工具和畜力农具向机械化农具转变、由劳动者直接经验向近代科学技术转变、由自给自足的生产向商品化生产转变的农业 。现代农业 指广泛应用现代科学技术、现代工业提供的生产资料和现代生产管理方法的社会化农业 。农业 的根本特点是经济再生产与自然再生产交织在一起,受生物的生长繁育规律和自然条件的制约,具有强烈的季节性和地域性;生产时间与劳动时间不一致;生产周期长,资金周转慢;产品大多具有鲜活性,不便运输和储藏,单位产品的价值较低。中国幅员辽阔,从南到北跨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农作物类型和作物栽培制度都不相同,从一年三季、一年二季到一年一季,区域间差异十分显著。按地理、气候条件和栽培制度的不同,可分为热带农业 、亚热带农业 、温带农业 和寒温带农业 ;从东南沿海到西北高原,随着自然条件和资源类型的变化,又可分为农区农业 、半农半牧区农业 和牧区农业 。农业 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的基本生活资料的来源,是社会分工和国民经济其他部门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的前提和进一步发展的基础,也是一切非生产部门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国民经济其他部门发展的规模和速度,都要受到农业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农业 劳动生产率高低的制约。 生产结构和产量变化 Changes in production structure and production 中国农业 的生产结构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但数千年来一直以种植业为主。由于人口多,耕地面积相对较少,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在传统观念中,种植五谷,几乎就是农业 生产的同义语。种植业 即狭义农业 。50年代以后,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但它们在农业 总产值构成中的比重,总的变化不大。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1979年以后由于农村进行经济体制改革,并确定了“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农村经济从较为单一的经营向多种经营的商品经济转化林业、畜牧业、渔业和副业等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增长,情况才开始出现引人注目的变化。
种植业 即狭义农业 。包括粮食作物、经济作物、饲料作物和绿肥等的生产。种植五谷,其具体项目,通常用“十二个字”即粮、棉、油、麻、丝(桑)、茶、糖、菜、烟、果、药、杂来代表。粮食生产尤占主要地位。种植业在农业 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50年代为80%以上;60年代为75%以上;70年代前期为75%左右,由于人口多,后期为66%左右;80年代中期已降到60%上下。
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粮食作物播种面积所占的比重,1986年农村用电量为586.7亿千瓦小时。从50~70年代始终高达80%左右,其中有9年超过85%;1979年以后适当调整了作物布局。与此相应,粮食作物的播种面积由1978年的18亿亩减少到1986年的16.6亿亩,比重下降到76.9%。但由于亩产量增加,总产量反由30475万吨增至 39151.2万吨。1986年粮食总产量的大致构成为:稻谷44%拖拉机的拥有量还微不足道; 1986年已有大中型拖拉机86.65万台,小麦23%,50年代初期,玉米18%,薯类6.5%,其他8.5%。
经济作物播种面积,在农作物的总播种面积中一直偏小,冷冻精液和人工授精繁殖体系也已形成。但总的趋势是上升的,从50年代至1978年大体为8~9%;进入80年代后,并通过纯种繁殖和杂交,连续上升至14%左右。从经济作物的不同种类看,1952~1986年间棉花的播种面积在农作物播种总面积中的比重由3.9%减少到3.0%左右,
在家畜育种方面,产量则由130.35万吨增加到354万吨,30余年中虽有起伏或停滞,但总的说还是增长较快的。油料包括花生、油菜子和芝麻等的产量起伏很大。对提高产量、改进品质、增加抵抗病虫害的能力等都起了重要作用。1952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4%,产量为419.3万吨;此后有升有降。1978年以后又发展很快。1986年的播种面积占农作物播种总面积的7.9%;产量1473.8万吨,1949~1979年间,约为1952年的3.5倍。是农业 增产的又一重要原因。
其他经济作物的发展情况,以1986年的产量与1952年比较,其增长幅度约为:烤烟6倍,中国研制的猪瘟、牛痘、羊痘等疫苗,糖料(甘蔗、甜菜)7倍,气肿疽、牛肺疫、羊痘等传染病和一些寄生虫病也得到有效控制。茶叶6倍,黄红麻5倍,水果18倍。
林业 40年代末期,林业产值在全国农业 总产值中仅占0.7%的微小比重。50年代以后,林业建设有了发展。1986年林业的产值比重增加到 5%。但林业生产起伏较大,总的发展速度不快。植物病虫害防治也取得重大成就。30余年来,全国累计造林面积18多亿亩,居世界中等水平。因抚育管理跟不上,每亩耕地平均施用量13千克,实际保存面积不足三分之一;加以采伐多于更新,1985年的森林面积仅为17.3亿亩,1986年化肥用量(折纯量)1930.6万吨,每人平均1.7亩,按有效成分计算,森林覆盖率为12%,且分布很不平衡,但在继续广泛施用人畜粪和绿肥等有机肥料的同时,多集中在东北、西南和浙江、福建等地区。为了改变林业生产与国家和人民需要严重不适应的状况,为中国农业 生产的稳定发展创造了条件。1978年以来已采取措施加强林业建设,提高了抗御水旱灾害的能力,从而使抚育管理不断改进,农田基本建设的巨大成就,造林面积和木材产量有所增加,用材林、经济林和防护林的构成也日趋合理。
畜牧业 在农业 总产值构成中,畜牧业产值在50~60年代初期所占比重总的呈下降趋势。以后逐渐回升。1952年的畜牧业比重为11.5%,1986年增至21.8%。其占耕地面积的比重约为44.5%,种植业和畜牧业之间的产值比例,则因种植业所占的比重逐步减少,二者的差距有所缩小。大体上50年代初为7:1,80年代中期为3:1。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家畜头数有较大幅度的增加。1986年末的存栏数大牲畜(包括牛、马、驴、骡、骆驼)为 11896.1万头(其中役畜约占58%),30余年来,猪为33719.1万头,又使农业 技术改造工作走上了健康发展的轨道。羊为16622.9万头,二靠科学”的方针,分别比1952年增加了55.6%、2.75倍和1.69倍。中共中央确定发展农业 “一靠政策,其中猪的数量增加最快。在全世界猪的存栏总数中,以后这一进程因工作的失误发生曲折。中国约占40%。大牲畜则因部分役畜为农业 机械所取代,比重有所降低。中国于50年代中期提出农业 技术改造任务。此外,家兔和野生动物的饲养利用,大牲畜(年底头数)从2439万头增至4749万头。近年来也有较大发展。但和社会需求相比,以1985年与1952年相比,畜牧业的发展不快,特别是出栏率较低。1986年肉猪的出栏率为77.6%,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羊为31.5%,农牧业生产总的处于相当低的水平。牛仅6.1%。但由于落后的生产关系的束缚,其原因在于饲养方法落后和饲料工业不发达。牛羊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草原建设不相适应。他们的某些独特的传统生产技艺,因此中国肉类产量虽由50年代的 300多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112万吨,牛奶产量由1978年的88万吨增加到1986年的289.9万吨,但按人平均占有量低于一般经济发达的国家。由于肉类产量中猪肉占90%以上,而猪的饲养又集中在农区,因而95%的肉类产自农区,无论农区或牧区畜牧业都有很大的发展潜力。
除家畜、家禽饲养业以外,以桑蚕和蜜蜂等昆虫为对象的动物生产也有很大发展。特别是养蚕业,但所拥有的草原和森林资源分别约占全国的90%和40%,不仅历史上一贯占有重要地位,至今仍有较高的经济价值。1986年蚕茧产量36.9万吨(其中桑蚕茧产量为33.6万吨),中国国营农场的经营体制已逐步地进行了改革国营农场。比1952年增加近2倍。
水产业 即渔业。1952年的产值仅占农业 总产值的0.3%,1985年为398元,1986年的比重已增至4.1%,而1953~1978年间仅为3.2%;每一农民的年平均纯收入1978年为134元,30余年有了较大的发展。水产品总产量1952年为166.6万吨,按可比价格计算,1986年增至823.6万吨,有力地促进了农业 生产的迅速增长。提高了近4倍。从水产品的产量构成看,农业 中集体经营与承包农户分散经营相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逐步形成,1986年,海水产品约占57.7%,淡水产品约占42.3%。海水产品中绝大部分来自捕捞,主要是近海捕捞,海水养殖和远洋捕捞尚未得到应有的发展。近年来淡水产品的养殖业则有一定发展。
副业 中国农业 中的副业,在不同时期有不同性质和内容(见农村副业)。60年代以前的副业,是指农民利用业余时间或家庭中的辅助劳力所从事的生产活动,包括采集、渔猎以及家庭手工业如编织、刺绣等,大多属于自给、半自给性质。又于1956年基本完成了农业 合作化,其在农业 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约为 4%强。至于后来由人民公社和生产大队举办的企业,首先以3年时间完成了土地改革。它们虽在一个时期仍被当作副业,实质上已是相对独立于农业 之外的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等,突破了副业的范围;到80年代,又进一步演变成为乡镇企业。 农学家、农学、农业 科学
农村、农民
联合国粮农组织
农业 税、农业 补贴
农业 机械、农具
农业 生产
农业 合作社、农工商联合体
农场、屯垦
农业 标准化、农业 产业化
高效农业 、绿色农业 、生态农业 、外向型农业 、订单农业
粮食、饲料、水果、农产品、水产品、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转基因
农药、生物农药
肥料、化肥、有机肥
农作物、经济作物
蔬菜、花卉、种子、植物、植被
病虫害、植物保护
畜牧业、林业
生产资料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三农:农业 、农民、农村
农业 现代化的前提是规模化和集约化。
灌溉农业 指相对缺水的地方引水灌溉,像黄土高原之类。绿洲农业 是沙漠中的农业 ,水源一般是地下水,像塔里木盆地边上,河谷农业 比如湟水谷底的就叫河谷农业 。 农业污染 Agricultural pollution 农业 所用的药物和化肥虽然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好处,但是它一旦流入河流就会造成不好的后果,这就是农业 污染。 农业生产活动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activities (一)地域性
农业 生产的对象是动植物,需要热量、光照、水、地形、土壤等自然条件。不同的生物,生长发育要求的自然条件不同。世界各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技术条件和国家政策差别很大。因此,农业 生产具有明显的地域性。
(二)季节性
(三)周期性
动植物的生长大于有着一定的规律,并且受自然因素的影响。自然因素(尤其是气候因素)随季节而变化,并有一定的周期。所以,农业 生产的一切活动都与季节有关,必须按季节顺序安排,季节性和周期性很明显。 农业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Agriculture (一)按生产对象分类
通常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副业。
(二)按投入多少分类
投入少:粗放农业
投入多:密集农业
(三)按产品用途分类
自给农业 (发展中国家)
商品农业 (发达国家) 农业的英文及解释 Agriculture and explanations in English agriculture: Agriculture is the process of producing food, feed, fiber and other desired products by the cultivation of certain plants and the raising of domesticated animals (livestock). The practice of agriculture is also known as "farming", while scientists, inventors and others devoted to improving farming methods and implements are also said to be engaged in agriculture.
地方军南京 袁隆平:“杂交水稻之父” Yuan Longping: "Father of Hybrid Rice" 袁隆平,一个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的名字,他发起的“第二次绿色革命”,给整个人类带来了福音。
现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的袁隆平,从60年代开始致力于杂交水稻的研究,经过12年的努力,成功培育出了“三系杂交稻”。1976至1987年间,他培育的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累计达到11亿亩,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1979年,杂交水稻作为我国第一个农业 技术专利转让美国。以后,他又研制出一批比现有三系杂交水稻增产5%—10%的两系品种间杂交组合。
如今,我国大江南北的农田普遍种上了袁隆平研制的杂交水稻。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应用,为我国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袁隆平的杂交水稻引起了世界的关注,许多国家的专家到中国来取经,印度、越南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还引种了杂交水稻。袁隆平的努力,也为解决世界粮食短缺问题作出了贡献。
为此,我国政府授予袁隆平“全国先进科技工作者”、“全国劳动模范”和“全国先进工作者”等光荣称号。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授予他金质奖章和“杰出的发明家”荣誉称号。国际同行称他为“杂交水稻之父”。 “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艰难的研究历程 "Father of hybrid rice world" Yuan Longping of course difficult 1960年袁隆平从一些学报上获悉杂交高粱、杂交玉米、无籽西瓜等,都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外生产中。这使袁隆平认识到:遗传学家孟德尔、摩尔根及其追随者们提出的基因分离、自由组合和连锁互换等规律对作物育种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于是,袁隆平跳出了无性杂交学说圈,开始进行水稻的有性杂交试验。
1960年7月,他在早稻常规品种试验田里,发现了一株与众不同的水稻植株。第二年春天,他把这株变异株的种子播到试验田里,结果证明了上年发现的那个“鹤立鸡群”的稻株,是地地道道的“天然杂交稻”。他想:既然自然界客观存在着“天然杂交稻”,只要我们能探索其中的规律与奥秘,就一定可以按照我们的要求,培育出人工杂交稻来,从而利用其杂交优势,提高水稻的产量。这样,袁隆平从实践及推理中突破了水稻为自花传粉植物而无杂种优势的传统观念的束缚。于是,袁隆平立即把精力转到培育人工杂交水稻这一崭新课题上来。
在1964年到1965年两年的水稻开花季节里,他和助手们每天头顶烈日,脚踩烂泥,低头弯腰,终于在稻田里找到了6株天然雄性不育的植株。经过两个春秋的观察试验,对水稻雄性不育材料有了较丰富的认识,他根据所积累的科学数据,撰写成了论文《水稻的雄性不孕性》,发表在《科学通报》上。这是国内第一次论述水稻雄性不育性的论文,不仅详尽叙述水稻雄性不育株的特点,并就当时发现的材料区分为无花粉、花粉败育和部分雄性不育三种类型。从1964年发现“天然雄性不育株”算起,袁隆平和助手们整整花了6年时间,先后用1000多个品种,做了3000多个杂交组合,仍然没有培育出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100%的不育系来。袁隆平总结了6年来的经验教训,并根据自己观察到的不育现象,认识到必须跳出栽培稻的小圈子,重新选用亲本材料,提出利用“远缘的野生稻与栽培稻杂交”的新设想。在这一思想指导下,袁隆平带领助手李必湖于1970年11月23日在海南岛的普通野生稻群落中,发现一株雄花败育株,并用广场矮、京引66等品种测交,发现其对野败不育株有保持能力,这就为培育水稻不育系和随后的“三系”配套打开了突破口,给杂交稻研究带来了新的转机。
是将“野败”这一珍贵材料封闭起来,自己关起门来研究,还是发动更多的科技人员协作攻关呢?在这个重大的原则问题上,袁隆平毫不含糊、毫无保留地及时向全国育种专家和技术人员通报了他们的最新发现,并慷慨地把历尽艰辛才发现的“野败”奉献出来,分送给有关单位进行研究,协作攻克“三系”配套关。
1972年,农业 部把杂交稻列为全国重点科研项目,组成了全国范围的攻关协作网。1973年,广大科技人员在突破“不育系”和“保持系”的基础上,选用1000多个品种进行测交筛选,找到了1000多个具有恢复能力的品种。张先程、袁隆平等率先找到了一批以IR24为代表的优势强、花粉量大、恢复度在90%以上的“恢复系”。
1973年10月,袁隆平发表了题为《利用野败选育三系的进展》的论文,正式宣告我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这是我国水稻育种的一个重大突破。紧接着,他和同事们又相继攻克了杂种“优势关”和“制种关”,为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铺平了道路。
九十年代后期,美国学者布朗抛出“中国威胁论”,撰文说到下世纪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6亿,到时谁来养活中国,谁来拯救由此引发的全球性粮食短缺和动荡危机?这时,袁隆平向世界宣布:“中国完全能解决自己的吃饭问题,中国还能帮助世界人民解决吃饭问题”。其实,袁隆平早有此虑。早在1986年,就在其论文《杂交水稻的育种战略》中提出将杂交稻的育种从选育方法上分为三系法、两系法和一系法三个发展阶段,即育种程序朝着由繁至简且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1995年8月,袁隆平郑重宣布:我国历经9年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研究已取得突破性进展,可以在生产上大面积推广。正如袁隆平在育种战略上所设想的,两系法杂交水稻确实表现出更好的增产效果,普遍比同期的三系杂交稻每公顷增产750-1500公斤,且米质有了较大的提高。至今,在生产示范中,全国已累计种植两系杂交水稻1800余万亩。目前,国家“863”计划已将培矮系列组合作为两系法杂交水稻先锋组合,加大力度在全国推广。
1998年8月,袁隆平又向新的制高点发起冲击。他向朱总理提出选育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课题。朱总理闻讯后非常高兴,当即划拨1000万元予以支持。袁隆平为此深受鼓舞。在海南三亚农场基地,袁隆平率领着一支由全国十多个省、区成员单位参加的协作攻关大军,日夜奋战,攻克了两系法杂交水稻难关。经过近一年的艰苦努力,超级杂交稻在小面积试种获得成功,亩产达到800公斤,并在西南农业 大学等地引种成功。目前,超级杂交稻正走向大面积试种推广中。
农业 部 部长:孙政才
农业 部副部长:牛盾
中国农业 与世界农业 合作交流
中国作为世界文化发祥地。农业 有着悠久历史。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的农业 发展如同高速发展的中国经济, 一日千里。为进一步实施招商引资, 引进先进技术和走出国门的战略,中国有必要加强同世界先进国家合作与交流。作为世界农业 ,食品与生命科学最发达之一的加拿大农业 具有与中国传统的友谊和悠久的合作历史。为切实推动中加农业 与食品伙伴合作关系, 加拿大-中国农业 与食品发展交流中心目前正在建立中国-加拿大农业 ,食品业三大合作伙伴数据库.
1. AA-学术合作伙伴数据库 (Academic-Academic): 包括科技与高等教育管理机构, 大学, 研究院, 所, 高新技术开发区, 高科技公司,学术协会等。 比如两所中国-加拿大农业 ,加拿大食品业大学的合作, 或两个加中农业 食品及生物高新技术开发区, 两所中加农业 , 中加食品研究机构的伙伴合作。
2. BB -产业合作伙伴数据库 (Business-Business): 包括大中型中国, 加拿大农场, 农业 开发区, 食品加工公司等。比如中加两个大型温室公司, 大型加拿大花卉公司, 两个奶牛公司, 两大中加食品加工公司的伙伴合作。
3. CC -地方政府合作伙伴数据库(City-City, County-County): 包括市-市, 县-县 政府部门之间合作。比方中国-加拿大两个城市都有相同特色产业, 如花卉产业, 有机食品产业 , 农业 观光产业等;
详细请看 农业 税(nónɡ yè shuì) Agricultural tax (nónɡ yè shuì) 农业 税是国家对一切从事农业 生产、有农业 收入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的一种税,俗称“公粮”。1958年6月3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96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 税条例》,1994年1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对农业 特产收入征收农业 税的规定》。 精准农业 Precision Agriculture 精准农业 是由信息技术支持的根据空间变异,定位、定时、定量地实施一整套现代化农事操作技术与管理的系统,其基本涵义是根据作物生长的土壤性状,调节对作物的投入,即一方面查清田块内部的土壤性状与生产力空间变异,另一方面确定农作物的生产目标,进行定位的“系统诊断、优化配方、技术组装、科学管理”,调动土壤生产力,以最少的或最节省的投入达到同等收入或更高的收入,并改善环境,高效地利用各类农业 资源,取得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它分别由十个系统组成,即全球定位系统、农田信息采集系统、农田遥感监测系统、农田地理信息系统、农业 专家系统、智能化农机具系统、环境监测系统、系统集成、网络化管理系统和培训系统。其核心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农田地理信息系统(GIS),可以说是信息技术与农业 生产全面结合的一种新型农业 。 在农业 门类中,分为农业 、林业、牧业和渔业四大类。
目前中国农业 结构处于调整之中。2002年全年粮食种植面积10399万公顷,棉花种植面积418万公顷,分别比上年减少209万公顷和63万公顷;油料面积1487万公顷,增加24万公顷;糖料面积180万公顷,增加15万公顷;蔬菜面积1728万公顷,增加88万公顷。
粮食、油料、糖料等主要农产品增产,蔬菜生产在提高品质的基础上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棉花因种植面积下降较多而减产。全年粮食产量45711万吨,比上年增长1%。
中国农业 发展正在进入新的阶段,农产品供求关系发生了重大变化。农业 的发展必须适应市场需求,调整生产结构,优化生产力布局。从应对入世和促进新阶段农业 结构战略性调整的要求出发,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实施扶优扶强的非均衡发展战略,坚持以质取胜,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的同时,加强宏观调控,实施政策倾斜,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 生产要素, 重点培育优势农产品和优势产区,做大做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产品产业带区,形成合理的区域布局和专业分工,力争在较短时期显著提高我国农业 的国际竞争力。
林业建设取得新进展。2002年完成造林面积747万公顷,比上年增长51%, 其中退耕还林工程完成退耕地造林和宜林荒山荒地造林540万公顷。这表明退耕还林工程取得重大进展。其他如天然林保护工程深入发展,三北和长江中下游等防护林工程建设继续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全面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取得明显成效,速生丰产用材林基地建设工程发展势头强劲。 这些工程的全面启动,标志着中国林业正在加速实现由以木材生产为主向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历史性转变。
畜牧业得到很大发展。2002年肉类总产量达6590万吨,比上年增长4%。中国具有丰富的肉牛、肉羊品种资源和饲草、饲料资源,近年来引进、培育了一批优良品种,形成了配套饲养技术体系,肉类加工业和加工技术也有了很大提高。当前正按照饲养上水平、上规模,质量上档次、保安全的要求,加大肉牛、肉羊优良品种的推广力度,加快无规定疫病区建设,发展规模化、标准化饲养,改进加工工艺,全面提高单产和质量安全水平,在增加高档牛羊肉的国内市场份额的同时,进一步扩大出口。
2002年渔业生产稳步发展。全年水产品产量达4513万吨,增长3%。中国是世界渔业大国,更是水产养殖大国,养殖产量占世界养殖总产量的70%,形成了先进的养殖技术体系,扩大出口的潜力很大,目前水产品出口在中国农产品出口中居首位。当前重点抓好水产品质量安全、种苗繁育和精深加工三个关键环节, 使水产品良种覆盖率、水产品加工率持续上升,重大养殖病害得到有效预防和控制,养殖产品的出口比重明显提高。
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方面,2002年农业 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数为975个,占全部项目数的2.85%,合同外资金额为16.88亿美元,占总合同外资金额的2.04%,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为10.28亿美元,占全部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总额的1.95%。
根据中国加入WTO的承诺,农产品的关税水平将由目前的19.9%降至2005年的15.5%。中国根据《农业 协定》的规定,承诺今后不对农产品提供出口补贴,但保留了提供特定支持和非特定支持支持以及绿箱支持的权利。 会计百科 Accounting Wikipedia 农业 为通过培育动植物生产食品及工业原料的产业。农业 属于第一产业,研究农业 的科学是农学。农业 有广泛的定义和狭义的定义。广泛的定义包括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水产。种植业为狭义的农业 。
农业 可分为:
种植业
林业
畜牧业
水产业
相关术语:
农学家、农学、农业 科学
农村、农民
联合国粮农组织
农业 税、农业 补贴
农业 机械、农具
农业 生产
农业 合作社、农工商联合体
农场、屯垦
农业 标准化、农业 产业化
高效农业 、绿色农业 、生态农业 、外向型农业 、订单农业
粮食、饲料、水果、农产品、水产品、食品、绿色食品(无公害食品)
转基因
农药、生物农药
肥料、化肥、有机肥
农作物、经济作物
蔬菜、花卉、种子、植物、植被
病虫害、植物保护
畜牧业、林业
生产资料
自给自足、小农经济 nongye
农业
agriculture
以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为劳动对象,以土地为基本生产资料,通过人工培育和饲养,以取得满足人们需要的产品的物质生产部门。
在社会经济生活中,农业 包括的范围在不同国家或在一个国家的不同时期,因划分国民经济部门所采用的标准不同而有别。在中国现阶段,农业 包括的范围有广狭之分。狭义的农业 仅指种植业;广义的农业 除种植业外,还包括林业、畜牧业、副业和渔业。在国外,通常只包括种植业和畜牧业。
起源与发展阶段 农业 是人类社会中产生最早、历史最悠久的物质生产部门。它的产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据考古学家断定,农业 约产生于距今1万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即原始社会的后期。在此以前的长达 200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和中石器时代,生产力极其低下,人类只是利用自然界的野生植物和野生动物来维持生存,即只使用木棒、石块等非常简陋的工具,从事采集和狩猎来获取生活资料。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人类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步提高。他们从长期的狩猎和采集的实践中,逐渐懂得了有些动物,例如牛、羊、马、骆驼等经过驯服、繁殖,可以比较稳定地为人类提供乳、肉、皮、毛等生活资料;逐渐了解了某些植物的生活习性,掌握了它们的栽培技术。原始人对动植物的认识上这一飞跃,促使他们改变单纯靠狩猎和采集为生,开始经营原始的畜牧业和农业 。
畜牧业和农业 的出现,使人们的生活资料来源有了比较可靠的保障,也增强了人们适应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更快发展。因此,畜牧业和农业 的产生,是人类经济史上的第一次革命,它标志着人类进入了依靠自己的活动来增加天然生产物的新时期。
从新石器时代农业 产生至今已有1万年之久,在此期间,与人类社会的巨大变革和迅速发展相适应,农业 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从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划分,有原始农业 、古代农业 、近代农业 和现代农业 ;从生产关系的性质划分,有氏族制农业 、奴隶制农业 、封建制农业 、资本主义农业 和社会主义农业 。
农业 再生产 指农业 周而复始,不断更新,形成一个川流不息的再生产过程。这种再生产可以是在原有规模上进行的简单再生产,也可以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扩大再生产。而在扩大再生产中,有的是依靠增加投入物的数量实现的,即外延的扩大再生产;有的是靠提高投入物的质量和利用效率实现的,即内涵的扩大再生产。农业 生产发展的总趋势是,扩大规模的再生产居于主导地位;技术越进步,内涵的扩大再生产越来越成为扩大再生产的重要途径。
农业 再生产同工业和其他物质生产部门的再生产相比较,其显著特点是:农业 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不管它的社会性质如何,总是同农业 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农业 经济再生产一般是指农业 通过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四个环节来实现农产品、劳动力和生产关系等三个方面的再生产。农业 自然再生产是指各种农作物和畜禽等在一定的自然条件下,依靠其特有的新陈代谢机能,通过生长、发育和繁殖等一系列生命活动,不断更新其后代的过程。农业 再生产的这两个过程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农业 自然再生产是农业 再生产的基础,而人们的经济活动则是推进或指导自然再生产,尽可能使自然再生产沿着人们预期的目标来进行。各种农作物和各种畜禽等的自然再生产同野生动植物的自然再生产有重大区别:①进行自然再生产的主体──农作物和畜禽是经过人类加工过的,是由人类培育和驯化出来的;②各种农作物和畜禽再生产赖以进行的物质条件大都或多或少经过人类的改造。
与上述的根本特点密切相关的农业 再 物理百科 Physics Encyclopedia 农 业
农业 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物质生产部门。农业 生产的对象,是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都是有生命的有机体,都依赖一定的环境条件而生长繁殖。人类通过社会劳动,对它们的生长繁殖过程及其所处的环境条件进行干预,从而取得生活所必需的食物和其他物质资料。
早在公元前一世纪,中国史学家班固(公元32~92)在其所撰《汉书·食货志》中,就有“辟土殖谷曰农”之说。这反映了古代黄河流域的汉族人民以种植业为主的朴素的农业 概念,亦即当今所称的“狭义农业 ”。其实,原始农业 是从采集、狩猎野生动、植物的活动孕育而产生的。后来,种植业和畜牧业也相依发展,至今仍以种植业和以它为基础的饲养业作为农业 的主体。天然森林的采伐和野生植物的采集、天然水产物的捕捞和野生动物的狩猎,主要是利用自然界原有的生物资源;但由于这些活动后来仍长期伴随种植业和饲养业而存在,并不断地转化为人工的种植(如造林)和饲养(如水产养殖),故也被许多国家列入农业 的范围。至于农业 劳动者附带从事的农产品加工等活动,则历来被当作副业。这样,就形成了以种植业(有时称农业 )、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为其结构的广义农业 概念。
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加强了农业 内部各部门之间的专业分工和相互依存,同时也促进了农业 与工业、交通运输业和商业的密切联系,促进了农业 生产的社会化,从而形成了多专业、多方面联系的农业 生产与农业 经济体系。生态学的发展,还揭示了农业 的每一构成部分实际上都是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循环、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说明,随着社会经济和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农业 的认识还必然会进一步拓宽、深化。
作为国民经济基础的农业
在人类的一切生活资料中,居于首要地位的是食物。中国有句古语,叫“民以食为天”(《汉书》郦食其传)。马克思的论断是“食物的生产是直接生产者的生存和一切生产的首要条件”。按营养学的基本知识,人只有从食物中摄取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和维生素等营养物质,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才能维持生命、从事劳动和繁衍后代。而历史上的饥荒和当今世界部分地区的缺粮危机,则从反面说明了食物生产的重要性,它的不足,势必导致社会动乱,产生严重的政治经济后果。可以认为,在人类尚不能用化学方法合成比农产品更为廉价优质的全部营养物质以前,农业 作为最基本、最主要的食物生产部门的职能,将不可能被别的生产部门所取代。
当然,人类的生活需要是多方面的,除了食物以外,还需要衣着、住房等等。随着时代的进步,人的生活需要不但更趋多样化,而且要求优质、方便、舒适。手工业和商业,以及现代工业和可称之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等的发展,适应了人类生活的多方面的需要。同时,除了物质资料之外,各种“精神产品”的生产也日益发展起来。然而,不但许多工业,如食品工业、纺织工业等的原料直接来自农业 ,而且工、商业赖以发展的市场和一部分资金来源,也离不开农业 。从历史上寻根溯源,只是由于农业 生产力的发展和农业 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由于农业 劳动者所生产的食物除了满足自身需要之外逐渐地有了剩余,才有可能使一部分人从农业 中脱离出来,专门从事其他生产活动。这是手工业、工业、交通运输业、商业、服务业、科学文化卫生事业以及其他一切社会上层建筑得以产生和发展的根本前提。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马克思十分精辟地指出:“超过劳动者个人需要的农业 劳动产生率是一切社会的基础。”历史已经证明了这一论断的正确性。
世界的现实也仍然表明这一论断的无比正确。当今的经济发达国家,几乎都是农业 技术比较先进、农业 生产水平比较高的国家。也有少数发达国家农业 并不发达,但它们都必需进口农产品,才能满足发展本国经济的需求。这种情况说明,任何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繁荣和发展,都必须以农业 为基础,不是以本国农业 为基础,就必然要依赖他国农业 为基础。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摆脱了殖民主义枷锁而赢得独立的一些发展中国家,有的曾经一度把发展工业放在优先地位而忽视农业 ;或者仅仅注意发展经济作物,用以出口换取工业品,而关系国计民生的粮食却依靠进口。这些国家在国际保护主义和不等价交换的情况下,不但本国的农村经济不能振兴,工业也难发展,有的甚至负债累累,一遇天灾人祸,便饥荒频仍。这说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如果依赖外国农业 为基础,是很不牢靠的。
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1亿人口的大国里,农业 的极端重要性更加显而易见。建国近四十年来的经验证明,只有实现农业 的稳定发展,才会有全国政治、经济和社会的稳定,才会有整个国民经济的持续协调发展。正如毛泽东曾经指出的:农业 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农业 的特性和发展阶段
农业 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它又怎样逐步迈向更高的水平?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分析农业 的性质和特点。
农业 生产,如同一切社会生产一样,也是一个经济再生产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农产品由结成一定生产关系的社会成员,凭借一定的生产手段和劳动对象生产出来;然后通过交换和分配,部分投入消费领域,部分又重新成为劳动对象而回到下一个生产过程,如此周而复始。就这一方面来说,农业 生产具有一切社会生产的共性,即按照经济再生产的客观规律而发展。
但农业 生产又有不同于其他社会生产的特殊性质,即它是有生命物质的再生产。它的经济再生产过程总是同自然再生产过程交织在一起的。
所谓自然再生产,是指生物有机体通过同它所处自然环境之间物质、能量的交换、转化,而不断生长、繁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绿色植物依靠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矿物质养料转化成为有机物,用于自身生长,并繁殖后代,由此构成自然界的“第一性生产”,构成生生不息的植物世界。种类繁多的植物产品又可为动物提供它们赖以生长、繁殖的食物,由此构成自然界的“第二性生产”,构成生生不息的动物世界。植物、动物的残体和排泄物回复到土壤中以后,可以再一次成为植物的养料来源,如此循环不已。这个自然再生产的过程,按照自然界生命运动的客观规律而发展。
显然,单纯的自然再生产过程构成自然界的生态循环,但并不是农业 生产。作为农业 生产,还要有人类生产劳动对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这种干预必须既符合生物生长发育的自然规律,又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这种干预的有效性,一方面取决于人类对自然界生命运动规律的认识程度和干预手段的先进程度;另一方面又必然要受社会经济条件的制约。这样就构成了农业 生产的二重性。把握了这种二重性去观察农业 ,就可以发现:农业 的经济再生产的规模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不断扩大的,人类对农业 的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能力是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而不断提高的,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农业 生产正是在经济发展和科技进步二大因素的相互作用下不断地由较低水平上升到较高水平的。
从农业 生产力的性质和状况看,农业 的发展历程,可以大体概括为原始农业 —古代农业 —近代农业 —现代农业 4个阶段。
在距今约七八千年前的新石器时期,当原始农业 在亚洲西部肥沃的新月形地带(即今伊拉克、叙利亚一带)、中国的黄河流域以及其他一些被誉为古代文明起源的地区开始形成的时候,人类对自然界的干预能力是极其微弱的。凭借的生产手段,只是石刀、石铲、木棒等最简陋的工具。单个劳动者力量不足,就靠许多人集合劳动。他们砍倒并放火烧掉地面的植物,将种子播到地里,靠草木灰和土壤中固有的肥力而生长发育。这里的地力耗尽了,就易地栽种,到另一块土地上再放火烧荒。这种所谓“刀耕火种”的耕作方法,比起纯粹依靠从自然界采集现成生物资源的活动来说,虽有所进步,但生产力水平相距不远。因为起决定作用的,仍是各种自然因素。在原始农业 时期,在更为广泛的地区还产生了从捕猎动物到驯养动物的原始畜牧业,有许多民族部落开始长期过着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这一阶段由于生产力水平极低,农畜等产品多在氏族公社内部分配和消费,很少有剩余可用以进行商品交换。
到了古代农业 (也称传统农业 )时期,人类对自然条件如季节变化、土壤肥瘠等与农业 生产的关系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农产品由于因时因地种植而获得增加。但初期受奴隶制的束缚,生产的发展是缓慢的。在奴隶制解体并进入封建社会的过程中,铁制农具的出现和畜力的使用,促使生产力发生了质的变化。凭借铁犁、畜耕等新的生产手段,人们有了改善动植物生育环境的较大能力。长期生产经验的积累,又使人们有可能摒弃“刀耕火种”而采取新的耕作方法。在欧洲,出现了以休闲轮作为主要内容的二制或三制农业 ;在中国,则较早地形成了以耕、锄、选种、施肥、浇水、轮作、复种等措施紧密配合的精耕细作的农业 技术体系。与之同时,在有的地区还出现了以放牧或游牧为主的畜牧业生产方式。剩余农畜产品的增加,又促进了手工业和商业,商品交换逐渐发展起来。这种情况,反过来又要求农业 提供更多可供交换的农产品,从而推动农业 生产和农业 技术的继续进步。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古代农业 突破了原始农业 的局限,导致了农业 生产力的一次飞跃。
但古代农业 仍然有很大的局限性。作为基本动力来源的人畜力,是靠农业 生产的食物所提供的能量维持的;施入土壤的自然肥包括绿肥和动物排泄物等,也来自农业 本身。因此,在生产过程中,物质和能量主要是在农业 系统内部周而复始地循环着。这种半封闭式的循环由于不能从其他物质生产部门取得更多的物质和能量补给而限制了农业 的发展。同时,封建地主阶级对农业 劳动者实行残酷的压迫和剥削,更是严重地束缚了农业 生产力。商品经济的发展也仍很缓慢,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古代农业 的这种局限性,只是由于18世纪60年代的产业革命,以及随之而来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勃兴和科学技术的进步才得以被打破,从而促成了向现代农业 的转变,使生产力出现了又一次飞跃。
现代农业 是以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市场条件为前提的。纺织和其他工业的发展,工商业人口的大量增加,促使农产品市场不断扩大,对农业 生产提供了强大的经济刺激。率先出现的,是畜力牵引的改良农具和化学肥料,这是机械工业和化学工业发展的成果。相应发生的是农业 经营规模的扩大或生产集约程度的提高。这可以说是现代农业 的先行阶段,也可以说是农业 发展的近代阶段。随着内燃机的发明、石油等矿物能源的开发利用以及化学工业的进一步发达,人畜力农具为动力机械所取代,多种化学肥料和农药被广泛使用,农业 中投入的物质能量大大增加。农业 同工业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了,从而打破了古代农业 的半封闭式循环。尤其重要的是,各门自然科学纷纷被引入农业 领域,形成了栽培、饲养、育种、病虫害和兽疫防治、农业 工程以至生物工程等应用学科。这不仅使人们在调节控制作物和畜禽的生产环境方面逐渐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主动权,而且获得了“改造”动植物本身遗传特性的能力。再加上电子计算机、原子能、遥感等先进技术手段在农业 中的应用,人们对农业 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干预能力,达到了空前的广度和深度。同时,农村经济向发达的商品经济转化,农业 的专业化、社会化程度更加提高;农业 生产同农产品的加工、销售以及同农业 生产资料的制造、供应之间的联系日趋紧密,又促进了各种农、工、商一体化的经济形式的产生。所有这一切,都为农业 的扩大再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使现代农业 的生产水平远远超越了古代农业 。
在当今经济发达的国家,农业 现代化的效果是十分显著的,以美国为例,每公顷玉米的产量在1800~1940年的140年间,始终停留在1.5吨的水平上,而1941~1981年的41年间却增加了近4倍。美国的农业 劳动生产率,在1870~1910年和1910~1950年的前后两个40年间,分别增长0.5倍和1.4倍,而1950~1975年的25年间增长了2.4倍;每个农业 劳动力所能供养的人数,1840年为 3.9人,1910年为 7.1人,1975年增加到54人。农产品的商品率1910年为70%,1979年已达到99.1%。再从世界范围看,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农业 也在加速发展。1950~1981年的世界谷物总产量增加了1.5倍,已经超过了同期世界人口增加77%的增长速度。农业 加速发展的事实,否定了 180多年前马尔萨斯关于粮食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的预言。
然而,世界农业 的发展很不平衡。广大的第三世界国家仍处于传统农业 向现代农业 转化的过程中,而且不同国家转化的程度和所需条件的完备程度还相差悬殊。1981年世界按人口平均的谷物产量达 368.5千克,但占世界人口74%的发展中国家的人均谷物产量只有 243.5千克。营养不良还在影响着广大人民的健康,饥荒还在剥夺许多人的生命。资本主义国家的农业 ,则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而不断地出现危机、停滞和农产品的大量浪费;而过度地使用矿物能源和化肥、农药,还导致生态平衡的破坏和环境污染的加剧。社会主义制度为进一步发展农业 生产提供了新的条件,但它也还存在许多不完善之处,社会主义农业 都还处在改革的进程之中。这都说明,已经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的农业 ,还将继续按照其经济的和自然的规律性,不断前进,迈向新的高峰。
多门类、多层次的农业 知 n.: agriculture, farming, geoponics, crop failure n. agriculture 农学 农业村 城市 都市 甘肃 大学 高等教育 甘农大 节气 农历 二十四节气 历法 青岛 教育机构 养生 气象术语 佛教百科 气候 自然现象 中医词典 河南 农业大学 蔬菜 十字花科 保健食品 园艺 文化 黑龙江省 马家花园 211重点大学 河北 教育 名校 更多结果...
小学 专科学校 农业广播电视学校 云南大学 云南农业大学 高级中学 农村中小学 民族中学 第一中学 工业学校 职业中学 商业学校 走读学校 农机化学校 幼儿学校 县农机化学校 农业机械化干部学校
种畜场 污染 博士 不动产 工作 海绵 面积 生产 服务 公司 道路 粮食 会议 农产品 家禽 威士忌 鸡尾酒 熔岩 农药 温家宝 土肥站 大气 艺术家 双子叶植物 人口学 农行 自然景观 聚丙烯 食用菌 建设局 村民委员会 监测 畜禽 农业环境保护 常乐镇 证券交易所 电脑 毛皮 肥料 牲畜 羽毛 白兰地 矿泉水 蚕茧 蚕丝 羊绒 干草 农业电气化 麻类 农科所 植物保护 氢氧化物 蠕虫 坚果 干果 生皮 肠衣 热带作物 农村能源 植物提取物更多结果...
农业生产 烟草灌溉 除草剂 谷物 杀虫剂 畜产品 养蜂业 等高耕作 饮料工业 食品辐照 营养物 堆肥 硝酸盐 有机农业 化学肥料 滴灌 植物病害 水产养殖 生物固氮 农用化学品 亚硝酸盐 亚硝胺 灌溉农业 动物疾病 灌溉渠 林产品 农业害虫 农业设备 动物营养 鱼类养殖 渔业管理 家禽饲养 农工业 农业方式 农业管理 农业方法 农业储藏 害虫的生物控制 受控燃烧 作物保护 挽畜 作物虫害传染 粮食虫害传染 天然肥料 病虫害控制 杀虫剂标准控制 林农轮作 树木苗圃 酿造业 蒸馏业 食品保存 食品贮藏 食品运输 杀真菌剂 杀虫剂的代谢 有机磷化物 杀虫剂的持久性 杀虫剂路径 杀虫剂的毒性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