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 : 谋略 > 兵法
目录
兵法 Bingfa  

bīngfǎ bīngfǎ
  中国古代指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战略战术和治军理论等。研究兵法的学者称为兵家,代表人物有孙武、吴起、孙膑、尉缭、韩信等。论述兵法的著作称为兵书,故兵法”一词往往与兵书”通用。
No. 3
  用兵作战的方法、策略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三国演义》
No. 4
  指《孙子兵法
  故兵法忌之。——《资治通鉴》
No. 5
  用兵作战的策略和方法。《战国策·秦策一》:“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孙子·形》:“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郭沫若 《洪波曲》第七章一:“这是我们的传统兵法--‘水淹六军’。”
No. 6
  兵书。《汉书·艺文志》:“ 汉 兴, 张良 、 韩信 序次兵法,凡百八十二家,删取要用,定著三十五家。”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诗文一·山农刺时》:“﹝ 王冕 ﹞少明经不偶,即焚书读古兵法。”特指《孙子》。 汉 荀悦 《汉纪·武帝纪三》:“军正 閎 、长史 安 曰:‘不然。《兵法》:“小敌之坚,大敌擒也。” 建 以数千当单于数万,力战百餘,士尽死,无二心。自归而斩之,是示后人无返意也。’”
No. 7
  兵法 bīngfǎ
  (1) [military tactics;art of war]
  (2) 用兵作战的方法、策略
  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三国演义》
  (3) 指古兵书阐述的内容
  故兵法忌之。——《资治通鉴》
  《孙子兵法》是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是中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内容博大精深,思想精邃富赡,逻辑缜密严谨。作者为春秋时期军事家孙武,大约成书于春秋末年。该书自问世以来,对中国古代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被人们尊奉为“兵经”、“百世谈兵之祖”。历代兵学家、军事家无不从中汲取养料,用于指导战争实践和发展军事理论。三国时的曹操第一个为《孙子兵法》作了注解,为后人研究运用《孙子兵法》打开了方便之门。《孙子兵法》不仅是中国的谋略宝库,在世界上也久负盛名。8世纪传入日本,18世纪传入欧洲。现今已翻译成29种文字,在世界上广为流传。英国著名军事理论家利德尔.哈特向人透露:他的军事著作中所阐述的观点,其实在2500年前的《孙子兵法》中就可以找到。他也确实对孙武及其著作深感兴趣,不仅为《孙子兵法》英译本作序,还在自己的得意之作《战略论》前面大段引述孙武的格言。
  中国先秦、汉初研究军事理论7,从事军事活动的学派。诸子百家之一。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又分为兵权谋家、兵形势家、兵阴阳家和兵技巧家四类。兵家的代表人物有春秋时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时孙膑、吴起、尉缭、公孙鞅、赵奢、白起,汉初张良、韩信等。今有兵家著作《孙子兵法》、 《孙膑兵法》、 《吴子》、 《六韬》、《尉缭子》等。兵家著作中含有丰富的朴素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
  春秋战国时代,诸侯之间不断暴发战争,从事军事的智谋有识之士,总结军事方面的经验教训,研究制胜的规律,这一类学者,古称之为兵家。凡论述军事的兵家著作,称为兵书。《汉书·艺文志·兵书略》著录汉以前兵家著作五十三家,七百九十篇,图四十三卷,分为权谋、形势、阴阳、技巧四家。吕思勉《先秦学术概论·兵家》谓:“阴阳、技巧之书,今已尽亡。权谋、形势之书,亦所存无凡。大约兵阴阳家言,当有关天时,亦必涉迷信。兵技巧家言,最切实用。然今古异宜,故不传于后。兵形势之言,亦今古不同。惟其理多相通,故其存在,仍多后人所能解。至兵权谋,则专论用兵之理,凡无今古之异。兵家言之可考见古代学术思想者,断推此家矣。”
  兵家主要代表人物,春秋末有孙武、司马穰苴;战国有孙膑、吴起、尉缭、魏无忌、白起等;汉初有张良、韩信等。今存兵家著作有《黄帝阴符经》、《六韬》、《三略》、《孙子兵法》、《司马法》、《孙膑兵法》、《吴子》、《尉缭子》、《将苑》、《百战奇略》、《唐太宗李卫公问对》等。各家学说虽有异同,然其中包含丰富的朴素唯物论与辩证法因素。兵家的实践活动与理论,影响当时及后世甚大,为我国古代宝贵的军事思想遗产。
  《黄帝阴符经》,简称《阴符经》,关于其作者和成书年代历来有争议,今人陈撄宁认为是战国时代作品,王明认为,作者是北朝一个久经世的隐者。书中继承发扬老庄哲学思想,阐发了天人相盗的盗机论以及道教神仙长生学说。“阴符”的含义为暗合天道,天人合一。书中含有比较丰富的朴素辩证法思想,不仅在道教思想史,而且在中国哲学史上都有一定地位。历代注本繁多,见解不一。著名者有唐道士李筌、张果的《阴符经注》,宋朱熹的《阴符经考异》。後世道教定其为必诵经书,为《玄门功课经》中的主要内容之一。收入《正统道藏》洞真部本文类。
  《六韬》,旧本题周.吕望撰。《庄子·徐无鬼篇》,称《金版六弢》。《经典释文》曰:“司马彪、崔撰云:《金版六弢》皆《周书》篇名,本又作《六韬》,谓太公六韬:文、武、虎、豹、龙、犬也。”则战国之初,原有是名。然即以为《太公六韬》,未知所据。《汉书·艺文志》兵家不着录,惟儒家有《周史六弢》六篇,班固自注曰:“惠、襄之闲,或曰显王时,或曰孔子问焉。”则《六弢》别为一书。颜师古注,以今之《六韬》当之,毋亦因陆德明之说,而牵合附会欤?《三国志·先主传》注,始称“闲暇历观诸子及 《六韬》、《商君书》,益人志意。”《隋志》始载《太公六韬》五卷,注曰:“梁六卷,周文王师姜望撰。”唐宋诸《志》皆因之。今考其文,大抵词意浅近,不类古书,中闲如避正殿,乃战国以后之事。将军二字,始见《左传》,周初亦无此名。其依托之迹,灼然可验。又《龙韬》中有《阴符》篇云:“主与将有阴符,凡八等,克敌之符长一尺,破军之符长九寸 ,至失利之符长三寸而止。”盖伪撰者不知阴符之义,误以为符节之符,遂粉饰以为此言 ,尤为鄙陋,殊未必汉时旧本。故周氏《涉笔》谓:“其书并缘吴起,渔猎其词,而缀辑以近代军政之浮谈,浅驳无可施用。”胡应麟《笔丛》亦谓:“其《文伐》、《阴书》等篇为孙、吴、尉缭所不屑道。”然晁公武《读书志》称:“元丰中,以《六韬》、《孙子》、 《吴子》、《司马法》、《黄石公三略》、《尉缭子》《李卫公问对》,颁武学,号曰『七书』。”则其来已久,谈兵之家,恒相称述。今故仍录存之,而备论其踳驳如右。
  《三略》,又称《黄石公三略》,是中国古代著名兵书,宋神宗元丰年间被列《武经七书》之一。旧题黄石公撰,传与汉初张良得以问世(据《史记·留侯世家》记载,黄石公传与张良的书为《太公兵法》,而非《三略》)。据当今学者考证,《三略》成书于西汉末年,其真实作者已不可考。《三略》是中国古代第一部专讲战略的兵书,以论述政治战略为主,兼及军事战略。该书问世以来,受到历代政治家、兵家和学者的重视。南宋晁公武称其:“论用兵机之妙、严明之决,军可以死易生,国可以存易亡。”该书还先后传入日本和朝鲜,并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三略》分上略、中略、下略3卷,共3800余字。现存之最早的刊本为南宋孝宗、光宗年间所刻《武经七书》本,本电子版以《续古逸丛书》影宋《五经七书》为底本,对底本上明显的错、衍、脱、误之处,则参照《五经七书讲义》、《五经七书汇解》、《五经七书直解》等进行校改。文中假借字和古体字一般随文用现代字替代,未替代的在注释中注明。
百科辞典 Encyclopedia
  兵法
  art of war
    bingfa
  兵法(ar’tofwar)中国古代兵学,
  一般指治军用兵的原则和方法,包括
  理论和战略战术等。“兵法之教”(《
  策·秦策一苏秦始将连横})),“孙胺
  庞涓俱学兵法”(《史记·孙子吴起列丫
  “阴以兵法部勒宾客”(《史记·项
  纪)}),“兵法九人,主讲论异同,行
  败,简练兵器,刺举非法”(《六韬·力
  王翼)})等,即为此意。在古籍中,有
  专指兵书,如“吴起兵法,世多有”
  记·孙子吴起列传))),“张良、韩信序
  法”(《汉书·艺文志)})等,即指兵书。
  也指某一部兵书,尤多指《孙子》,女「
  记·淮阴侯列传》:“吾闻兵法十则[
  倍则战。”后世有的综合性图书分类祛
  兵法作为兵书的类名,《条竹堂书目
  “兵法”类。而在兵书分类法中,兵祛
  专收军事理论方面的兵书,以《武经
  及对其注释之作为代表,重在揭示战
  军事的一般规律,富有哲理,具有重要
  事学术价值。(许保:
  五︸浑泅当吐体诚含叹使洪耐使么以有测抑咖挥)
    
英文解释
  1. :  tactics,  military science,  Bingfa
  2. n.:  strategics,  strategy,  military tactics,  art of war,  military strategy and tactics,  military tactics and strategy
法文解释
  1. n.  l'Art de la guerre
近义词
战术
相关词
历史文化图书春秋百科辞典军事书籍战争
战国百科大全三十六计世界历史计谋战术军队兵书
古书成语典故成语词典游戏影视文学成语典故
中国文化史更多结果...
包含词
兵法家兵法的
分类详情
张开三十六计张开孙子兵法四面楚歌同舟共济杀一儆百
将计就计草木皆兵兵贵神速坚壁清野出其不意
火中取栗不劳而获见风使舵毛遂自荐双管齐下
打草惊蛇出尔反尔同甘共苦先声夺人先斩后奏
里应外合出奇制胜张冠李戴金蝉脱壳狐假虎威
釜底抽薪破釜沉舟虚张声势偷梁换柱因隙间亲
以迂为直以弱为弱以弱示强以敌借敌驱虎吞狼
二虎竞食十面埋伏以假乱真民以食为天先声后实
见可而进空城计怯防勇战苦肉计反劳为逸
反间计始计第一不战而屈人之兵围师必阙假道伐虢
上屋抽梯见好就收走为上距堙蓄盈待竭
奇正相生治乱强弱践墨随敌袖手旁观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