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显示地图 |
|
|
八都镇,位于浙江省龙泉市西南部,距市区22.3公里,素有“龙泉第二镇”之称。现辖三个管理区,29个行政 村,118个自然村,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总人口近2.5万元。镇政府所在地八都二村。省道丽浦线穿镇而过,属来热带湿润季风气候。
辖八都一、八都二、八都三、八都四、溪坪、大坦、章府会、新村、供际、樟溪、松渠、龙竹、署网、王淤、高大门、青山、石川、吴公、高升、双溪口、际下、安田、野窖、东音、小窖、枫锦、白水、白角、松际2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八都二村青年路17号。丽(水)浦(城)公路过境。八都溪自西南向东过境。
林业资源丰富,森林蓄积量1.17万立方米。森区牧产丰富,出产优质黑木耳、香菇、笋干及项药材资源 厚朴、茯苓等。矿产资源丰富,已开发的矿种主要有莹石、瓷土矿等。其中莹石矿的单矿储量为全省第一。
近年来,在“农业立镇、商贸活镇、科技兴镇”的发展战略指导下,立足现有基础,强化资源优势,促 进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农业以稻粮为基础,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积极推进农业产业现代化,以发展笋竹 两用林、食用菌、大棚蔬菜三大柱产业为龙头,现全镇已开发笋竹两用林基地3.8万亩,袋料香菇800万袋, 大棚蔬菜1400亩,初步形成了新村等六大蔬菜基地村,培育了八都茄子等知名品牌;工业以“三个有利于” 为标准,放手发展个体私营企业,不断扩大工业经济总量,镇政府推行了审批代理制和工作承诺制,加强对 企业服务,全镇现有个(私)企业143家,主要行业为竹木制品加工、太阳伞、矿产等。基础设施建设成效 显著,现全镇已有26个行政村开通程控电话,电视覆盖率达98%,已安装有线电视800余户。 |
|
八都又名龙城,一代伟人毛泽东的祖籍,地处吉水、永丰、峡江三县交界处,是吉水县的北大门,现辖21个行政村2个居委会,总面积19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其中墟镇人口1.5万人,墟镇建成面积2.6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
八都地理位置得天独厚,交通四通八达。105国道、京九铁路线纵贯全镇南北,赣粤高速公路依镇而过,抚八公路、住八公路横贯镇域东西,赣江穿境北去,境内还有三级火车站。镇内建起了通讯、水电、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文化娱乐、体育卫生等一系列完备的基础设施,并在全镇形成了风格各异、功能不同的工业、仓储、市场、住宅、金融、商业、文化、休闲等小区。八都因此先后被评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江西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99年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
八都自然资源十分丰富,盛产杉、松、樟、栎和毛竹等森林资源,煤炭、石灰石、白泥硅石等矿产资源也储量丰富。八都还是江南最大的粮食集散地之一。除粮食之外还盛产柑桔、桃、李、花生、芝麻、油菜籽、大豆、黄麻、黄红麻、黄栀子、茶叶、三原杂交猪、肉牛、红毛鸭等。现在,八都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业产业结构日渐加大,高效农业优势突出。全镇通过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较好地把农业上的主导产业,商品基地与培植乡镇的龙头企业结合起来,依托该镇的粮食、红毛鸭等主导产品,建起了粮食、运输、建材、板鸭等四大集团公司,打造了各自的八都品牌。目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4.5亿元,企业个数达730家。八都还拥有规划面积300亩,总投资300万元的农业科技示范园。通过大力实施“公司+基地+农户”的发展战略,充分发挥科技园的示范作用,带动本地农业经营理念的变革。
为了优化八都的投资环境,镇内兴建了由国家计委立项的八都工业园,园区规划面积1200亩,目前已开发面积400亩,完成基础设施投资790万元,实现了“四通一平”(通路、通水、通电、通下水道、土地平整),修建了通路网络优越的投资环境吸引着各地客商,现有进园投资兴业的企业29家,总投资106165万元;引进外资6590万元。
新兴的旅游业也成为八都镇的一个新的亮点。始建于唐朝的鹫峰寺位于海拔770米的白凫岭,林木葱葱,彩云飞渡,泉水潺潺,可谓是旅游避暑的胜地;呈盘龙形的毛泽东祖籍龙城遗址别具特色,更有投资1600万元新建的毛泽东祖籍浏览苑,融餐饮、娱乐、休闲、观光于一体。另外还有练兵场、权公坪、仓廪等一批遗迹,见证着1947年10月中共闽浙赣区党委江西工作委员会在此设立的工作据点。
蓬勃发展的八都正如一颗璀璨的新星冉冉升起,在这里充满了挑战,更饱藏着机遇。 |
|
八都镇以驻地八都村命名,古称牛川,位于宁德市蕉城区东北部,霍童溪入海口,五虎山东北侧,东临三都澳,东北与福安市接壤。国道104线和省道岙外线贯穿境内,水陆交通便利。历史以来是宁德及周边地区重要的商品集散地之一,素有宁德"北大门"之称。八都地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常年雨量充沛,冬无严寒,夏无酷暑,年平均气温19℃。镇驻地距市区21公里,总面积160平方公里,全镇辖24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2.5万人,其中畲族人口有4000多人。全镇有34个党支部,717名党员。2001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51亿元,人均收入2920元,粮食总产量7257吨。
八都镇充分利用山海结合的优势,并根据本地气候、土壤特点,制定了"一溪两线,山海共鸣,多业并举,搞活流通"的总体思路,促进开发了六大基地:万亩晚熟龙眼基地、绿色茶叶产业化基地、优质枇杷基地、蘑菇产业化栽培基地、中药材生产基地、水产养殖基地。其中尤以晚熟龙眼、中华绒毛蟹、青鱼、鲥鱼、枇杷为八都的名优特色产品。 |
|
八都镇 八都镇位于龙泉市西南部,距市区22千米。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2.5万人(2008年)。辖八都一、八都二、八都三、八都四、溪坪、大坦、章府会、新村、供际、樟溪、松渠、龙竹、署网、王淤、高大门、青山、石川、吴公、高升、双溪口、际下、安田、野窖、东音、小窖、枫锦、白水、白角、松际29个行政村。镇政府驻八都二村青年路17号。丽(水)浦(城)公路过境。八都溪自西南向东过境。
[邮编]323706 [代码]331181100:~200第一村 ~201第二村 ~202第三村 ~203第四村 ~204新村 ~205樟府会村 ~206大坦村~207供际村 ~208樟溪村 ~209溪坪村 ~210野窖村 ~211小窖村 ~212东音村 ~213松际村 ~214枫锦村 ~215白水村~216白角村 ~217松渠村 ~218青山村 ~219王圩村 ~220署网村 ~221龙竹村 ~222吴公村 ~223安田村~224双溪口村 ~225高大门村 ~226石川村 ~227高升村 ~228际下村
[沿革]因驻地八都得名。清属西宁乡七、八、九都,民国为长安镇,属八都区。1947年建八都乡。解放后因之,属八都区。1958年为八都(大)公社八都管理区。1961年改称八都公社。1984年 5月改八都乡。1985年6月撤乡建镇。1992年4月瀑云、南窖2乡并入。1997年,面积143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八都一、八都二、八都三、八都四、溪坪、大坦、章府会、新村、供际、樟溪、松渠、龙竹、署网、王淤、高大门、青山、石川、吴公、高升、双溪口、际下、安田、野窖、东音、小窖、枫锦、白水、白角松际29个行政村。
附:瀑云乡 清属西宁乡十三都、九都地。1938年属瀑溪、凤云2乡。1939年2乡合并,以瀑溪、凤云2 乡名组合取名瀑云乡。解放前后均称瀑云乡,属八都区。1952年划归金龙区。1953年复属八都区。1958年为八都(大)公社瀑云管理区。1961年改称瀑云公社,属八都区。1984年5月改称瀑云乡。1992年并入八都镇。
附:南窖乡 以地处八都区南面,驻在野窖村,取名南窖乡。解放前称南窖乡,属八都区。1949年并入八都乡。1951年分出仍称南窖乡。1956年撤并归八都乡。1958年分出改称八都(大)公社新建管理区。1961年改名南窖公社。1983年改南窖乡。1992年并入八都镇。 |
|
| 龙泉市八都镇地处浙闽边界,距龙泉市区23.6公里,全镇总面积142.8平方公里,人口2.5万,辖29个行政村,118个自然村,是龙泉市第一大镇。该镇交通便捷,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山川秀丽,人才辈出,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是龙泉市重要的产粮区,青瓷的重要产地,萤石矿储量占全国1/4,有毛竹林7.3万亩,是龙泉西南部商品流通的重要集散地。近年来,八都镇党委、政府带领全镇人民紧紧围绕建设“农业大镇、工业强镇、边贸重镇”和“文化名镇”的战略目标,经济迅猛发展,文明之花处处绽放。2002年,全镇实现工农业总产值2.01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008元。 |
|
八都镇 八都镇位于蕉城区东北部,距市区17千米。辖1个居委会、24个行政村。104国道过境。 [代码]350902103:~001居安居委会 ~201八都村 ~202半山村 ~203大坪村 ~204福口村 ~205海星村 ~206韩丹村 ~207红门里村 ~208猴盾村 ~209际山村 ~210金垂村 ~211林洋头村 ~212闽坑村 ~213南岗村 ~214仁后村 ~215水际村 ~216吴山村 ~217溪池村 ~218下汐村 ~219下坂村 ~220新楼村 ~221洋头村 ~222屿头村 ~223云淡村 ~224岙村
[沿革]1958年设八都公社,1984年建镇。1997年,面积106.3平方千米,人口2.4万,辖云淡、金垂、南冈、八都、下坂、溪池、海星、闽坑、猴盾、大坪、吴山、福口、林洋头、韩丹、红门里、新楼、漈山、屿头、仁厚、水漈、岙村、下汐、半山24个村委会和居安居委会。 |
|
| 面积186.3k㎡,人口32413人。 [邮编]331603 [代码]360822106 [区划]辖八都、龙城等2个居委会,城元、长龙、院背、南溪、兰花、江背、太山、大陂上、竹塘、大井、毛家、银村、洋田、东坊、上白沙、宏溪、东村、住歧、金塘、下白沙等20个行政村。 |
|
八都镇位于县境北部偏东,地处吉水、永丰、峡江三县交界处。现辖22个行政村1个居委会,总面积190平方公里,人口3.5万人。其中墟镇人口1.2万人,墟镇建成面积2.61平方公里,规划面积10平方公里,是全镇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八都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年均温度17.9度,年均降水量1311.5毫米,无霜期285天,适宜各种生物繁衍生长。
全镇有耕地5.5万亩,山地13万亩;盛产杉、松、樟、栎和毛竹等森林资源,煤炭、石灰石、白泥硅石等矿产资源储量丰富;旅游资源也极为丰富,海拔770米的白凫岭上有鹫峰寺,建于唐朝,那里林木葱葱,彩云飞渡,泉水潺潺,堪称旅游避暑盛地。海拔587米的阳岭上有练兵场、杀人台、权公坪、仓廪等遗迹。1947年10月中共闽浙赣区党委江西工作委员会曾于上设立工作据点;最有特色的是呈盘龙形的毛泽东祖籍龙城遗址。这些都是游人的最佳去处。
八都是江南最大的粮食集散地之一。除粮食外,还盛产柑桔、桃、李、花生、芝麻、大豆、油菜籽、黄麻、黄红麻、黄栀子、茶叶、三元杂交猪、肉牛、红毛鸭等。98年,该镇被列为国家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农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力度日渐加大,高效农业的趋势日益明显。该镇通过走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极好地把农业上的主导产业,商品基地与培植乡镇企业的龙头企业紧密结合起来,依托本镇的粮食、红毛鸭等主导产品,建起了粮食加工、板鸭加工等龙头企业,成功地组建了粮油、运输、建材、板鸭四大集团公司,并形成了以四大集团公司为龙头的相互促进、共求发展的企业群体。目前,乡镇企业总产值达到4.2亿元,企业个数达730家。粮油集团公司拥有38家粮食加工厂,年产值达2900万元,年上交税金83万元,就业人员达1200余人,曾被评为中国食品行业100家最大规模企业第76名;运输集团公司拥有大型卡车417辆,年上交税金76万元,从业人员达1500余人;板鸭公司年拥有大型板鸭加工企业六家,引进了板鸭真空包装设备和技术,就业人员达200余人;建材公司拥有企业30家,年上交税金162万元。
2001年全镇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65亿元,财政收入达619.5万元,人均纯收入2480元。
八都又名龙城,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镇,昔日她以毛泽东祖籍享誉国内外,今天她以现代化的雄姿展示在世人面前。星移斗转,她始终保持着龙腾虎跃的风采。
105国道、京九铁路纵贯全镇南北,抚八公路、住八公路横穿镇域东西,境内建有三级火车站,赣江穿境北去,实现了电话交换程控化、长途传输数字化和无线传呼自动化,建成了移动电话交换网及中国联通网络;建起了35千伏变电站、日供水5千吨自来水厂和三个专业市场。安装了两盏高杆灯,点亮了多盏霓虹灯和两条街的街道路灯;兴建了街心休闲场所;铺设了街道彩砖、疏通了全镇街道的下水道;新建了一批高档次的宾馆、饭店、商场,并设有舞厅、娱乐厅、音乐茶座;开通了有线电视和调频广播,建起了镇文化娱乐中心。镇内通讯、水电、商业服务、金融贸易、文化卫生等设施日臻完善,并且在全镇形成了风格各异,功能不同的工业、仓储、市场、住宅、金融、商业、文化、休闲等小区,八都镇因此先后被列为全国小城镇建设试点镇,江西省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99年,又被评为全国创建文明村镇工作先进单位、被列为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2000年,又被评为全省依法治理示范点和全国村镇建设先进镇。 |
|
- : Badou Town
|
|
| 八都 |
|
|
|
| 新村村 | 吴山村 | 海星村 | 青山村 | 金塘村 | | 大井村 | 下坂村 | 屿头村 | 新楼村 | 洋头村 | | 半山村 | 南岗村 | 大坪村 | 八都村 | 际山村 | | 大坦村 | 溪坪村 | 白水村 | 王圩村 | 吴公村 | | 安田村 | 双溪口村 | 石川村 | 高升村 | 际下村 | | 长龙村 | 兰溪村 | 江背村 | 太山村 | 竹塘村 | | 毛家村 | 八都村 | 洋田村 | 兰花村 | 南艮 | | 水际村 | 岙村 | 金垂村 | 红门里村 | 闽坑村 | | 猴盾村 | 福口村 | 下汐村 | 溪池村 | 韩丹村 | | 仁后村 | 云淡村 | 林洋头村 | 居安社区 | 第一村 | | 第二村 | 第三村 | 第四村 | 樟府会村 | 供际村 | | 樟溪村 | 野窖村 | 小窖村 | 东音村 | 松际村 | | | | | | | 更多结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