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书法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 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 ”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 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 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 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 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 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 。它是在传统书法 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 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 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 的起源】
书法 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著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 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绳汕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 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 艺术。
【各种书法 体简介】
1:甲骨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 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 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 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 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 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 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 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 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甲骨文
甲骨文是商朝(约公元前17世纪-公元前11世纪)的文化产物,距今约3600多年的历史。商代统治者迷信鬼神,其行事以前往往用龟甲兽骨占卜吉凶,以后又在甲骨上刻记所占事项及事后应验的卜辞或有关记事,其文字称甲骨文。自清末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有文字之甲骨,整整100年了,目前出土数量在15万片之上,大多为盘庚迁殷至纣亡王室遗物。以出至殷墟,故又称殷墟文字;因所刻多为卜辞,故又称贞卜文字。甲骨文目前出土的单字共有4500个,已识2000余字,公认千余字。它记载了三千多年前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是现存最早最珍贵的历史文物。
契文
甲骨文之别称。契通栔,因以契刀刻于龟甲、兽骨上,故名。清代孙诒让著有〈契文举例〉二卷,为考释甲骨文之始。
刻符
秦代一种有特殊用途的篆书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秦书有八体,三曰刻符。用于符信。 ”段玉裁注:“《魏书·江式表》符下有书字符者,周制六节之一,汉制竹,长六寸,分而相合。”这类篆体专刻于符节上,因系用刀刻在金属上,不能婉转如意,故笔画近于平直,形体近于方正,如现存阳陵虎符上的文字。
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
金文比甲骨文稍晚出现的是金文,金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以,钟鼎文或金文就是指铸在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
金文的内容是关于当时祀典、赐命、诏书、征战、围猎、盟约等活动或事件的记录,都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金文字体整齐遒丽,古朴厚重,和甲骨文相比,脱去板滞,变化多样,更加丰富了。金文基本上属于籀篆体。这些文字,在汉武帝时就已被发现,当时有人将在汾阳发掘出的一尊鼎送进宫中,汉武帝因此将年号定为元鼎(前116)。以后金文又陆续有所发现。宋代文人欧阳修、赵明诚都善书,对金文作过研究和记载。
周宣王时铸成的《毛公鼎》上的金文很具有代表性,其铭文共32行,497字,是出土的青铜器铭文最长者。《毛公鼎》铭文的字体结构严整,瘦劲流畅,布局不驰不急,行止得当,是金文作品中的佼佼者。此外,《大盂鼎》铭、《散氏盘》铭也是金文中的上乘之作。
籀文是古代秦国使用的文字,是小篆的前身,由于在春秋时秦人作的《史籀篇》中收藏有223个字,因此叫籀文,据说“籀”的意思是“诵读”。唐朝时出土的“石鼓文”据考证是秦襄公时所刻,和《史籀篇》中文字相同,是籀文的代表。
小篆
秦权上刻制的小篆,据说是李斯书写的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 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康熙字典上对所有的字还注有小篆写法。
鸟虫书
亦称“虫书”。篆书中的花体。春秋战国时就有这种字体,大都铸或刻在兵器和钟镈上。往往用动物的雏形组成笔画,似书似画,饶有情趣。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秦书八体,“四曰虫书”;新莽六书,“六曰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段玉裁注:“幡,当作幡,书幡,谓书旗帜;书信,谓书符节。”说明此类书体多用于旗帜和符信,在汉印中也不乏鸟虫书入印的实例。
署书
亦称“榜书”。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秦书有八体,“六曰署书”。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载:“检者,书署也,凡一切封检题字,皆曰署,题榜曰署。”
石鼓文
石鼓文比金文规范、严正,但仍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金文的特征,它是从金文向小篆发展的一种过渡性书体。传说在石鼓文之前,周宣王太史籀曾经对金文进行改造和整理,著有大篆十五篇,故大篆又称“籀文”。石鼓文是大篆留传后世,保存比较完整且字数较多的书迹之一。
石鼓文,亦称猎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刻石文字。无具体年月,唐人韦应物和韩愈的《石鼓歌》都认为是周宣王时期的刻石。宋人欧阳修的《石鼓跋尾》虽设了三个疑点,但还是认为属周宣王时史籀所作。宋人郑樵《通志略》则认为《石鼓》系先秦之物,作于惠文王之后,始皇之前。近人罗振玉《石鼓文考释》和马叙伦《石鼓文疏记》都认为是秦文公时物,与韦、韩说法出入不大,只相差十七年。据郭沫若考证,《石鼓》作于秦襄公八年,距宣王更近。所不同者,出于宣王时史籀手笔或秦臣手笔罢了。
《石鼓》于唐代初出土于天兴三畴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三畴原),以后被迁入凤翔孔庙。五代战乱,石鼓散于民间,至宋代几经周折,终又收齐,放置于凤翔学府。宋徽宗素有金石之癖,尤其喜欢《石鼓》,于大观二年(公元1108年),将其迁到忭京国学,用金符字嵌起来。后因宋金战争,复迁《石鼓》于临安(今杭州),金兵进入汴京后,见到石鼓以为是“奇物”,将其运回燕京(今北京)。此后,石鼓又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抗日战争爆发,为防止国宝被日寇掠走,由当时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主持,将石鼓迁到江南,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北京,1956年在北京故宫展出。清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清高宗为更好地保护原鼓,曾令人仿刻了十鼓,放置于辟雍(大学)。现仿鼓在北京国子监。其形状与刻字部位和原石鼓有不少差别。
石鼓共十只,高二尺,直径一尺多,形象鼓而上细下粗顶微圆(实为碣状),因铭文中多言渔猎之事,故又称它为《猎碣》。以籀文分刻十首为一组的四言诗。目前其字已多有磨灭,其第九鼓已无一存字。其书传为史籀手笔,体态堂皇大度、圆活奔放,气质雄浑,刚柔相济,古茂遒朴而有逸气。横平竖直,严谨而工整,善用中锋,笔划粗细基本一致,有的结体对称平正,有的字则参差错落,近于小篆而又没有小篆的拘谨。在章法布局上,虽字字独立,但又注意到了上下左右之间的偃仰向背关系、其笔力之强劲在石刻中极为突出,在古文字书法 中,是堪称别具奇彩和独具风神的。康有为称其“如金钿委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我,自有奇采。”其书体为大篆向小篆过渡时期的文字,学《石鼓文》可上追大篆,下学小篆,百无一失。后世学篆者皆奉为正宗,无不临习。杨沂孙、吴大澄、吴昌硕、王福庵等皆得力于此。
石鼓文的拓本,唐代就有,但没有流传下来。宋安国所藏石鼓宋拓本,被民国秦文锦售给日本东京河井荃庐氏。此外,社会上所流传的早期拓本有北宋的《先锋》、《中权》、《后劲》三种,其中天一阁藏北宋拓存四百二十二字本为最。然原拓己失,现只能见到郭沫若30年代在日本收集的此三种拓本的照片。安国所藏的宋拓本《先锋》本,旧商务印书馆、文物出版社有影印本,收在郭沫若所著《石鼓文研究》一书中。上海艺苑真赏社、日本鳹堂有《中权》本影印本。中华书局、日本二玄社出版的《书迹名品丛刊》中,有《后劲》本影印本。上海书画出版社《书法 》1984年第三期,也刊有石鼓文的宋拓影印本。
石鼓为中国第一古物,亦为书家第一法则,具有很高的文史价值和艺术收藏价值。
玉筋篆
亦称“玉箸篆”。篆书的一种。其书写笔道,圆润温厚,形如玉筋(筷子),故名。始于秦代,唐代齐已《谢昙城大师玉筋篆书》诗称:“玉筋真文久不兴,李斯传到李阳冰。”后人论书,将用笔圆浑遒劲的其他字体亦称为“玉筋”。如明代王世贞评论颜真卿书:“《家庙》、《茅山碑》正书中玉筋笔者。”
铁线篆
小篆的一种。由秦代《泰山刻石》、《琅琊台刻石》等玉筋书风中脱出。用笔圆活,细硬似铁,划一首尾如线,故名。后世称唐代李阳冰的篆书为“钱线篆”。
隶书
亦称“佐书”、“吏书”。字体名。形体扁平方折,便于书写。始于秦代,通用于汉魏。唐代张怀瓘《书断》引东汉蔡邕《圣皇篇》:“程邈删古立隶文。”晋代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胥吏)佐书,曰隶字。”程邈将当时这种书写体加以搜集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之说。秦隶出于秦篆,字形构造仍有较多的篆书形迹,后在汉代通用中不断发展完善,成为笔势、结构与秦篆完全不同的字体。隶书的出现,冲破六书的造字原则,奠定楷书基础,标志汉字演进史和书法 史上的转折。魏晋时曾混称楷书为隶书,因别称有波磔的隶书为“八分”。湖北云梦出土的《秦律简》和汉《五凤元年十二月简》,即是秦汉手写隶书的代表作。
草篆
书体名。飞白的别称。东汉蔡邕称:“何草篆之足冥,而斯文之未宣。”《金石林·绪论》:“一曰飞白,篆貌隶骨,杂用古今之法,勉作草篆,为器所使,自我作之,不得不然也。”指以草书笔法书写的篆字。《书史会要》称:“(赵)宦光笃意仓史文学,创作草篆,盖《天玺碑》而小变焉,繇其人品已超,书亦不蹑遗迹。”傅山等都擅长草篆书。
科斗文
亦称“科斗书”、“科斗篆”。篆字(包括古,籀)手写体的俗称。因以笔蘸墨或漆作书,笔道起笔处粗,收笔处细,状如蝌蚪,故名。此名初见于汉末,卢植上书称“古文科斗,近于为实”。郑康成〈尚书赞〉称:“书初出屋壁,皆周时象形文字,今所谓科斗书。”元代吾丘衍论证科斗书形体的形成是:“上古无笔墨,以竹挺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
缪篆
汉代摹制印章用的一种篆书体。王莽六书之一。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记新莽六书称:“五曰缪篆,所以摹印也。”形体平方匀整,饶有隶意,而笔势由小篆的圆匀婉转演变为屈曲缠绕。具绸缪之义,故名。清代桂馥《缪篆分韵》则将汉魏印采用的多体篆文统称为“缪篆”。亦称“摹印篆”。
楷书
楷书有两个问题难以定位:一是其名称与正书、隶书、今隶、八分书、章程书混淆而难分;二是其起源定于何时众说纷纭。一般而言楷书的标准在于方正端齐,有别于长纵形的小篆书和横扁形的隶书,有勾起而无波挑。笔画转折处不用转而用折等。另外,行书的行式,甲骨、钟鼎中不固定,左右行不拘。自秦以后,一律从右至左,无不例外。孙过庭《书谱》中说:"真以点画为形质,使转为情性。"可说是一种概括。
自秦汉之际产生笔画至三国楷书成型,两晋南北朝是楷书发展的勃兴时期,王羲之楷书为其代表之一。以魏楷为代表,北朝书法 的勃兴是楷书兴旺的标志。其质朴雄强的艺术风格,与南方的秀丽典雅,双峰对峙。楷书鼎盛期在盛唐,书家辈出,风格多样,蔚为大观,以"唐楷"称之。初唐楷书承隋楷风格之变;各书家各显其个性体貌,中唐颜真卿以雄风创新;晚唐柳公权以"柳骨"相媲美于"颜筋",凡此三变,形成唐楷之大貌。五代、宋、元、明、清是楷书式微期。书家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未能突破晋唐楷书已有的格局。楷书式微的另一些原因还有:印刷文化的兴起,楷书的审美表现性和抒情性均不及行草书。
瘦金书
亦称“瘦金体”。楷书的一种。宋徵宗赵佶楷书学褚遂良、薛曜、薛稷而出以新意,运笔挺劲犀利,笔道瘦细峭硬而有腴润洒脱的风神,成一家法,自号“瘦金书”。明代陶宗仪《书史会要》称其“初学薛稷,变其法度,自号瘦金书。”近人叶昌炽《语石》称其书:“出于古铜甬书,而参以褚登善、薛少保,瘦硬通神,有如切玉,世称瘦金书也。”存世作品有《楷书千字文》、《神霄玉清宫碑》。今之仿宋体,亦是从此中脱出。
草书
字体名。别称“藁书”。广义指不论时代、字体、凡写法潦草者;狭义专指笔画连绵、书写便捷的字体。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叙》称“汉兴有草书”。汉初通行的手写体是草隶(即草率的隶书)。后逐渐发展成“章草”。至汉末,相传张芝脱去“章草”中蕴有隶书波磔的笔画和字字不相联缀的形迹,成为编旁相互假借,笔画连绵便捷的“今草”,即后世所称的草书。至东晋王羲之而臻于完善。唐代中期张旭、怀素将“今草 ”写得更为放纵奇诡,笔走龙蛇,被称为“狂草”,以别于“今草”。
狂草
亦称“大草”。草书中最放纵的一种。摆脱东晋王羲之一路草书温文尔雅风格,笔势连绵奔突,字形变化多端,极龙飞蛇舞之致。得名于唐代张旭、怀素。传世的张旭《古诗四帖》及怀素《自叙帖》即为代表。
行书
亦称“行押书”。书体名。相传为汉末刘德升所创。行书一般在楷书形体的基础上,作流畅便捷的书写,既不象草书纵放难辨,又较楷书生动简便,是社会上广泛使用的手写书体。书写行书湏行笔而不停,著纸而不刻,轻转而重按,如水流云行,无少间断,永存乎生意也。南宋姜夔认为行书“以笔老为贵,少有误失,亦可晖映。所贵浓纤间出,血脉相连,筋骨老健,风神洒落,姿态俱全。”
非汉字书法
[越南书法 家书写的非汉字书法 ]
越南书法 家书写的非汉字书法
“阿拉伯书法 ”,梵文字母书写的书法 ,越南国语字书法 ,都属于“非汉字书法 ”的范畴,其中,越南国语字书法 是越南特有的一门艺术,近几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越南各地都有越南国语字书法 俱乐部,其中有不少书法 家国语字都写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价值。越南国语字,就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越南国语字书法 的特点就经常是在画中题词。左图为钱文忠的梵文书法 ,梵文书法 有点象中国的行书,虽然是手写体,却字迹容易辨认。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
中国的书法 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 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 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 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 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 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 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 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 ,在我国书法 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 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 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鲨的《嘉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法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 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 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 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 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张芝被后人称之为“草圣”。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 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 。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 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 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 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 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 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 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 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 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 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 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 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 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 ,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 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 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 作品。整个唐代书法 ,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 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 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 ”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 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 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 代书法 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 家和书法 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 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 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 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 ,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 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 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 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 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 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介导书法 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 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期了宋代,书法 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认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 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 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 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 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 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才强调有意之意。 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 ,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 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 对王派书法 的精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 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 ,然在书法 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 ,元代书法 的特徵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 ,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 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明朝书法 艺术
明朝书法 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 “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 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2: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 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 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3: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 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 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 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 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 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 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 法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 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 现代化。书法 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 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书法 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学书法 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有些人认为写字用毛笔不如用硬笔方便,硬笔完全可以代替毛笔,只有写毛笔字才学书法 ;有些人认为书法 是"天才"的专利,"咱不是学书法 的料"。特别是一些年岁稍高些的朋友,受"人过三十不学艺的"陈腐思想的束缚,认为学书法 为时己晚。也有人认为书法 及神秘,高深莫测,神不可征,形乃难表,好事难成。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只要写字就有法则可言,特别是有不少场合没有书法 "门面",绝对不行。例如,商标、广告、标语、对联、字画条幅等都离不开书法 。不可否认,使用钢笔、圆珠笔及其他工具定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么工具写字其法则基本与使用毛笔相同,所以无论在何种方式写字都应该学习书法 。关于学书法 年龄问题,从幼年或少年开始学,无疑优势很大,但上了年岁的人学书法 ,也有不少长处;有知识、有生活、有阅历、理解快、感受深、善抒发等,年轻人是无法可比的。至于"天才",是专指"有这种才能的人",任何聪明智慧都是靠热情、勤奋和科学的学习换来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狠下一条心,不怕事不成"。有位书法 家答学生问时几句短语很有教益,言简意明,回味无穷。问"什么年龄学书法 最适合?"答:"从识字起,任何年龄都适合。"问:"我能成为书法 家吗?"答:"你认为你能---你准能!"学习书法 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只要我们不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热情,加上方法得当,定会获得成功。千万不要被一些垄断者的玄学所吓倒。他们把书法 说得神乎其神,传授抽象,舍本求末,昧于闭合圈内循环,贻误后学。其实书法 也像"窗户纸",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韵可征,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达。"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书法 具有艺术性
中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与外文不同。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意趣迥异。"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有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书法 己是民族艺术中一枝永开不败的鲜花,世人赏以欣慰,可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时代气息·······这样一种观之激人感奋,聊以励精自慰的艺术,何乐而不为呢!
书法 有益健康
“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书时,须绝虑疑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心焕发,无疾而寿。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过练习写字,养心愈疾,畅达延年。古往今来说书法 能使人健康长寿,并非虚传。如历史上欧阳询、颜真卿、大书法 家平均寿命79.2岁,其中颜真卿76岁时遭杀害,不然寿命会更长。另据资料介绍,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书画相通)同高僧比较,28人中,书画家比高僧长寿12.7岁,说明书画活动可能比高僧修行还有利健康,己为世人共识。现己76岁高龄的“将军书法 家”李真先生,通过练习写字,心脏病好转,并不再为失眠而苦恼。他深有体会地说,学习书法 ,“时间一久,必有所得。这“得”不仅在书法 上,对身体健康尤为有益”。可见临池泼墨,确属健身之功,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便可变“书法 ”为美妙的“养生之道”。
书法 可陶冶情操
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 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联系。书法 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胸中有书,下笔不俗。”学习书法 ,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 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写字。书法 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 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 。”书法 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来潮,半途而废;必须深入生活,扩大视野,防止狂妄虚伪,恃才傲物;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防止墨守成规,舍本逐末;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丑;必须贪恋欣赏,鉴往创新,防止陈陈相因,依然故我。否则,会虚度年华,将一事无成。总之,临池泼墨,快乐无涯,愿我们积人类之聪明才智于笔下生花吧!
中国书法 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 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 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 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书法 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 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徵。 书法 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 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 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 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于是书法 家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并非只有中国才有书法 ,日本,韩国,朝鲜,这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都有书法 。
日本的书法 称书道。一开始是从中国而来。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58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汉字传人日本的开始(具体年份不详)。但比它更早的时候,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已明显知道汉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达了日本,带去了系统的汉字和汉文的典籍,因此这算是日本人学汉文的真正开始。后来阿直竣、王仁的子孙到日本后同化为日本人,作为东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内之地,任祭扫、出纳等职。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与隋朝建立了邦交,随着留学生和留学僧的归国而带去了中国书法 。
日本后又崇拜起王羲之,这对于日本的书法 的形成起了很大影响。到后期的假名书法 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特色。
韩国书法 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每一个字都是在一个想象的方块中由一些形状不同的线组合而成,都是为了表达一个特有的意义。书法 在韩国始终与绘画关系密切,他们认为从笔法安排的有力与和谐的角度而言,绘画是受到书法 的影响。所以在韩国,书法 艺术比绘画艺术更受人们的重视,人们常把书法 作品像绘画一样挂在墙上欣赏,而且像对画一样赞赏它的每一笔独到之处,赞赏它用墨的韵味,赞赏它整幅布局的功力、骨格、神韵等等。
韩国的书法 有悠久的传统,韩国人从大约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开始使用汉字表达意愿或行为,即使在 1446年韩国字母韩字创造出来以后,汉字仍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据了解,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室的书院和国家办的高等学堂里讲授中国文学。书法 的历史如此悠久,无数贵族阶层的人和艺术家又在许多世纪里为促进书法 艺术作了显著努力,可惜在经过多次外国入侵和内部纷争之后古代书法 作品保存到今的极少。特别是 16世纪末同日本丰臣秀吉军队之间的七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死亡自不待言,而且还在韩半岛各地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属于那场战争以前年代的残存的书法 作品现在不到20件。
能藉以了解位于西南部的百济王国的书法 艺术所达到的高度的资料更少。根据这个王国的学者水平高、艺术品精致这两点看来,它在书法 上很可能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韩国中部百济古都公州偶然发现的武宁王和王后的王陵内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块方形石碑对书法 家和碑铭学家说来是稀世奇珍。这方石碑置于这座六世纪时的墓的入口处,类似为建造这座陵墓而向地下神祗购买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汉字字体优美,表现出很高的技术。
接下来的统一新罗时代,由于崇尚中国唐朝文化,因而产生了许多书法 家,如金生、崔致远。他们的字体基本上追随书法 大师欧阳询和虞世南。另一位书法 大师王羲之也备受仰慕,他的行草书为人们普遍临摹。但是,从新罗王国开始流传的字体方正的欧阳询体在高丽时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朝鲜时代最著名的书法 家是实学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杰出的书法 家和学者,他建立了人称“秋史派 ”的风格。他的书法 脱胎于中国隶书,但是他在布局上富于画感,善于在不对称中见和谐,而且笔触有力无比,使笔下的字充满活力。由于这些才能,他终于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动有力的风格。
在韩国,学书法 被认为是有修养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过程。书法 作为书写或者传递信息手段的实际功用往往不如字写得优劣所含有的哲学意义更重要。在韩国如同在中国和日本一样,书法 被认为是一种高雅艺术,书法 家也受到人们的尊重。韩国的书法 组织虽不象中国具有完整的体系,但韩国书法 的民间组织却非常普及,而且活动频繁。接待我们访韩的韩国海东研书会就是一个出色的民间组织。海东研书会于1971年8月1 日创立,很具规模的书法 活动就组织了200多次,并组织多次国际间的书法 交流,这对于一个民间组织来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会长金东渊先生是一个有成就的书法 家,在韩国书法 界很有影响。金先生崇尚传统,重视基础,他的字有时近乎于篆书,有时近乎于隶书,或在两者之间斟酌取舍,可谓变化奇谲、仪态万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详解书法 “米”字格】
爱新觉罗·启骧
“米”字格的用法历来在书法 学习者和爱好者中有分歧和争议。启功先生主编的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书法 概论》中第48页对“米”字格的说明就有误差。启功先生既是我的堂兄,又是我的老师,因而有机会同他面谈这个问题,得到他反复的教授。今天把启功对我所讲和实践的经验详细成文,为后来者在练习书法 结构时少走弯路。
启功先生所讲的“米”字格是书法 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规律,也是对书法 艺术的重大贡献,它不同于描红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描红模子上的格子是为初学者安排笔划的位置作参考的。“米”字格的结构规律是指写米字时,∠为∠1要小于∠3,∠2要小于∠4,∠5要小于∠7,∠6要小于∠8。
也就是说米字上半部的两点要稍立一点儿,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一点儿,这个字才显得好看。
最常见的错误理解是把米字的两点和一撇一捺都写在描红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认为这样才标准。这同所谓的写字要横平竖直一样是要不得的,这样写出来的字没有美感。
《书法 概论》写道:如米字,1、2小于3、4,3、4小于5、6,5、6又小于7、8,如反过来效果不问可知了。这里明显地犯了几何上的错误,因为如果∠1<∠3<∠5<∠7且∠2<∠4<∠6<∠8成立,那么就得出 ∠1+∠2+∠3+∠4<∠5+∠6+∠7+∠8的结论,这就显然违背了∠1+∠2+∠3+∠4=∠5+∠6+∠7+∠8=180°这一基本几何定律。这大概是编撰人的笔误,或对启功先生这个理论有所误解。这里应当是;∠1<∠3,∠2<∠4,∠5<∠7,∠6<∠8,而∠3和∠5,∠4和∠6之间没有关系,就像附图中的米字,看上去十分漂亮。
汉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规律。
第一类是上半部有两点一竖的字,如:光、尚、当、肖。
第二类是下半部有一撇一捺中点一竖的字,如:木、东等等。违反了“米”字格规律去写这些字,效果一看便知。
由此延伸出去,有两点对研究书法 结构有事半功倍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汉字结构中有很多雷同之处,如果找到一个结构的规律,又把它推广到别的字,便能更快地掌握更多字的写法。
二、汉字结构的美感是有规可循的,在认真研究掌握这些规律之前,不要急忙追求创新革旧。在融会贯通了书法 的基本功和结构之后,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是会自然成就的。 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书法 书法
中国之画与书法 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蔡元培《图画》书法 书法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 ,古之良史也,书法 不隐。”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 无捨者矣。”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四:“《论语》书法 之严,即《春秋》书法 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盖与 郑 伐 许 、 郑伯 伐 许 之书法 同矣。”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 作品。《南齐书·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 臧质 家得 卫恒 散隶书法 ,学之甚工。” 宋 钱愐 《钱氏私志》:“ 元章 书法 之妙,今日可谓第一。”《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诗的从古也没有这好的。又且书法 絶妙,天下没有第三个。” 周扬 《在中国书法 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书法 作为一门 中国 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 书法 书法
指汉字形体。 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壹贰叁肆等字》:“至如 秦 汉 碑,惟一二三书法 不同。”书法 书法
措辞方式。 吕叔湘 《<通鉴>标点琐议》:“《通鉴》书法 ,‘夜’一字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说何日之事,‘夜’字连下读,‘夜’字点断,意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断,意为‘趁夜里’。”
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书法的简介 Calligraphy introduction
书法 ,又称“中国书法 ”,另分为“软笔书法 ”和“硬笔书法 ”,是中国特有的一种传统艺术。中国汉字是劳动人民创造的,开始以图画记事,经过几千年的发展,演变成了当今的文字,又因祖先发明了用毛笔书写,便产生了书法 ,古往今来,均以毛笔书写汉字为主,至于其他书写形式,如硬笔、指书等,其书写规律与毛笔书写规律相比,并非迥然不同,而是基本相通。基于索本求源(指甲骨文之后),这里重点介绍毛笔书写汉字的规律。只要我们对书法 有了“狭义”的理解,那么对领会“广义的书法 ”也会大有裨益。
从狭义讲,书法 是指用毛笔书写汉字的方法和规律。包括执笔、运笔、点画、结构、布局(分布、行次、章法)等内容。例如,执笔指实掌虚,五指齐力;运笔中锋铺毫;点画意到笔随,润峭相同;结构以字立形,相安呼应;分布错综复杂,疏密得宜,虚实相生,全章贯气;款识字古款今,字大款小,宁高勿低等。
从广义讲,书法 是指语言符号的书写法则。换言之,书法 是指按照文字特点及其涵义,以其书体笔法、结构和章法写字,使之成为富有美感的艺术作品,随着文化事业的发展,书法 己不仅仅限于使用毛笔和书写汉字,其内涵己大大增加。例如,从使用工具上讲,仅笔这一项就五花八门,毛笔、硬笔、电脑仪器、喷枪烙具、日常工具等种类繁多。颜料也不单是使用黑墨块,墨汁、粘合剂、化学剂、喷漆釉彩等五彩缤纷,无奇不有。过去的文房四宝——笔、墨、纸、砚,其涵义也大有扩展,品种之多,不胜枚举;从执笔方式上看,有的用手执笔,有的用脚执笔,就是用其他器官执笔的也不乏其人,甚至有的人写字根本就不用笔,如“指书”“挤漏书”等;从书写文种上说,并非汉字一种,有的少数民族文字也登上了书法 艺坛,蒙文就是一例;从书体和章法上看,除了正宗的传统书派以外,在我国又出现了曲直(线)相同、动静结合的“意向”派,即所谓现代书法 。它是在传统书法 基础上,加以创新,突出"变"字,融诗书画为一体,力求形式和内容统一,使作品成为“意美、音美、形美”的三美佳作。在日本不少书家摒弃文字的语言性,树立文字的“形象性”,出现了“墨象”派,以用笔的轻重和徐疾、笔锋的开合及落笔位置的变化等,写出各种形象的文字。这一书派,虽突出“意象”,其字赏之也新颖,但汉字并非都是“形象”字,因此步履艰难,发展受到限制。所有这些(当然不仅是这些),可以看出书法 和其他事物一样,也是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着。这一点必须引起书法 界人士的高度重视。 书法的解释 Calligraphy explanation书法的解释 书法的解释
书法 ,是一门有法度的高级艺术。重在“法度”!有“法”无“法”,就是书匠和书法 家的区别。传统艺术之一。指用毛笔书写篆、隶、正、行、草各体汉字的艺术。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艺术关系密切。有三千多年历史,以商周的金文为萌芽;其后秦篆、汉隶、晋草、魏碑、唐楷、宋行,各擅其胜。
(1)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
(2)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 作品。
(3) 指汉字形体。
(4) 措辞方式。
【英语】calligraphy, penmanship[法]chirography
【日语】书道.书法 家书家.
【韩语】[명사](1) 서도(书道). 서예의 필법.(2) 사가(史家)의 기록 필법.(3) 한자(汉字)의 형체.(4) (시가·문장 또는 말에 있어서) 문자의 용법과 사구(辞句)의 배치.
【法语】[n.] calligraphie
【德语】[Kunst] Chinesische Kalligrafie[S] Kalligraphie
【意大利语】[名] calligrafia; serittura
【世界语】belskribado,kaligrano
【西班牙语】caligrafía;escritura
【葡萄牙语】[f] caligrafia
【阿拉伯语】خط ، علم الخط ، خط اليد
【维吾尔语】خەتتاتلىق،خۇش خەت، ھۆسن خەت، خەتتاتلىق
【俄语】почеркподрисованныйписчийསུག་བྲིས། ལག་བྲིས། 书法的起源 Origin of Calligraphy
书法 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而且在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独放异采。汉字在漫长的演变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一方面起着思想交流、文化继承等重要的社会作用, 另一方面它本身又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造型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000-6000年左右中国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仰韶文化因1921年首先在河南渑池仰韶村发现而得名的。近40余年,又陆续有许多发现。
世界上各民族的文字,概括起来有三大类型,即表形文字;表意文字;表音文字。汉字则是典型的在表形文字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表意文字。象形的造字方法即是把实物画出来。不过画图更趋于简单化、抽象化,成为突出实物特点的一种符号,代表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读音…… 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 艺术。 各种书法体简介 Introduction of Calligraphy body 1:甲骨文 (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也是现存中国最古的文字。刻在甲骨上,先用于卜辞(殷代人用龟甲、兽骨占卜。占卜后把占卜时期、占卜者的名字、所占卜的事情用刀刻在卜兆的旁边,有的还 把过若干日后的吉凶应验也刻上去。学者称这种记录为卜辞),是对未来事情结果的占卜,盛于殷商。甲骨文发现于1889年,是殷商晚期王室占卜时的记录,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小屯村一带,距今已 3000多年。甲骨文是中国书法 史上的第一块瑰宝,其笔法已有粗细、轻重、疾徐的变化,下笔轻而疾,行笔粗而重,收笔快而捷,具有一定的节奏感。笔画转折处方圆皆有,方者动峭,圆者柔润。其线条比陶文更为和谐流畅,为中国书法 特有的线的艺术奠定了基调和韵律。甲骨文结体长方,奠定汉字的字型。甲骨文的结体随体异形,任其自然。其章法大小不一,方圆多异,长扁随形,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后人所谓参差错落、穿插避让、朝揖呼应、天覆地载等汉字书写原则,在甲骨文上已经大体具备。
2:金文
古汉字一种书体的名称。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铜器上铭文字体的总称。兴盛于周代。 金文为中国书法 史上的又一丰碑。依附于青铜器,铸鼎意在“使民知神奸”故是一种宗教祭祀的礼器。金文也被称为钟鼎文,器文,古金文。和青铜器一起铸成的铭文线条较之于甲骨文更为粗壮有力,文字的象形意味也更为浓重,最早的金文见于商代中期出土的青铜器上, 资料虽不多,年代都比殷墟甲骨文早。周代是金文的黄金时代,出土铭文最多。
此时期主要作品有:《利簋》《天亡簋》《大盂鼎》《墙盘》《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尤以《司母戊鼎》《散氏盘》《毛公鼎》最为著名,艺术成就也最高。
3:石刻文
石刻文产生于周代,兴盛于秦代。东周时期秦国刻石文字。在10块花岗岩质的鼓形石上,各 刻四言诗一首,内容歌咏秦国君狩猎情况,故又称猎碣。传说中的最早的石刻是夏朝时的《嵝碑》,刻诗文体格调与《诗经》大小雅相近。字体近于《说文解字》所载籀文,历来对其书法 评价甚高 。主要作品有:《石鼓文》《峄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等。
4:简帛墨迹
书法 艺术最重真迹,但秦汉以前的书法 中的真迹,一般只有在简帛盟书中才能见到。古代的简册,以竹质为主,编简的绳用牛筋、丝线、麻绳。考古发现最早的简帛墨迹,有湖北云梦出土的秦简,山西侯马出土的战国盟书(盟书即写于石策或玉策上的文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战国帛书。中国书法 经甲骨文、金文,至春秋战国时期,由于诸侯割据,因此殷商以来的文字,在诸侯各国走上了不同的发展道路,这一时期,书法 的形态和技巧亦呈现了一种百家争鸣的局面。如北方的晋国的"蝌蚪文",吴、越、楚、蔡等国的"鸟书",笔画多加曲折和拖长尾。春秋战国时期的金文已不似西周金文那种浓厚的形态,替之以修长的体态,显示出一种圆润秀美,如《攻吴 王夫差鉴 》。这时期留存的大量墨迹,为简、帛、盟书等。 非汉字书法 Non-Chinese calligraphy “阿拉伯书法 ”,梵文字母书写的书法 ,越南国语字书法 ,都属于“非汉字书法 ”的范畴,其中,越南国语字书法 是越南特有的一门艺术,近几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越南各地都有越南国语字书法 俱乐部,其中有不少书法 家国语字都写得很好,作品很有收藏价值。越南国语字,就是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拼音文字,越南国语字书法 的特点就经常是在画中题词。左图为钱文忠的梵文书法 ,梵文书法 有点象中国的行书,虽然是手写体,却字迹容易辨认。 乌尔都文书法介绍 Urdu instrument method introduced 乌尔都语(Urdu,及“营房语言”的意思)是南亚次大陆的主要语言之一,是巴基斯坦国语,但在印度也广为通行,是宪法承认的官方语言之一。它属于印欧语系伊朗语族印度语支。乌尔都语是由原来德里附近讲了几个世纪的印地语的一种方言独立发展起来,故跟印地语非常相似,它们之间的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前者用波斯-阿拉伯文字母书写,而后者用梵文字母书写,且各自的文学语言发展出较大差异。乌尔都语是一种有文学传统的语言,有教养的穆斯林以能用乌尔都语写诗为时尚。
乌尔都语虽然是巴基斯坦的官方语言,但实际上是印度次大陆上大部分地区的交际语,通行于印度、孟加拉的一些地区。近年来,随着前去西方、阿拉伯国家求学、务工的南亚地区人数的增加,乌尔都语还流行于世界其他一些国家。
乌尔都文字是在波斯 -阿拉伯字母的基础上加以改变而制定的,自右向左横写。它用阿拉伯语文字和一些附加字母书写。那些附加字母用来表示印度和波斯语词种某些特殊的音。
乌尔都文字的书法 在世界上非常有名,直到20世纪80年代,乌尔都语的报纸都是邀请著名的书法 家手写报章的文字然后再印刷出版,因此这些报纸实际上都是书法 艺术品。在巴基斯坦,几乎人人都能写出一手好字。
乌尔都文的书法 特点:
①乌尔都文共35个字母,书写时为了使得版面更加整齐和美观,词与词之间没有空隔隔开。
②乌尔都文的单词是连续书写的,大部分字母有四种写法即词首、词中、词末、及“独用”四种,但有时书写文章时为了使字母与附近的字母整合得更加美观,有的字母会变换为另一种写法,最多时同一个字母有25种写法。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Prehistoric to the summer - Chaos initiation of calligraphy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史前至夏—混沌萌生的书法
中国的书法 艺术来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声不能传于异地,留于异时,于是乎文字生。 文字者,所以为意与声之迹。”因此,产生了文字。书法 艺术的第一批作品不是文字,而是一些刻画符号--象形文字或图画文字。
汉字的刻画符号,首先出现在陶器上。最初的刻画符号只表示一个大概的混沌的概念,没有确切的含义。
距今八千多年前,黄河流域出现了磁山、斐李岗文化,在斐李岗出土的手制陶瓷上,有较多的符号,这种符号,是先民们的交际功能、记事功能与图案装饰功能的混沌结合,这些虽不是真正的汉字,但确是汉字的雏形。
紧接着距今约六千年前的仰绍文化的半坡遗址,出土了有一些类似文字的简单刻画的彩陶。这些符号已区别于花纹图案,把汉文字的发展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这可以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
接着有二里头文化和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考古发掘中发现有刻画记号的陶片,其记号共有二十四种,有的类似殷墟甲骨文字,都是单个独立的字。二里岗文化已发现有文字制度。这里曾发现过三个有字的骨头,两件各一个字,一件十个字,似为练习刻字而刻。这使得文明向前又迈进了一大步。
原始文字的起源,是一种模仿的本能,用于形象某个具体事物。它尽管简单而又混沌,但它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审美情趣。这种简单的文字因此可以称之为史前的书法 。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Business to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 totally into the sequence of calligraphy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商至西汉—浑然入序的书法
从夏商周,经过春秋战国,到秦汉王朝,二千多年的历史地发展也带动了书法 艺术地发展。 这个时期内各种书法 体相续出现,有甲骨文、金文、石刻文、简帛朱墨手迹等,其中篆书、隶书 、草书、行书、楷书等字体在数百种杂体的筛选淘汰中定型,书法 艺术开始了有序发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Precedent of the Qin Dynasty Calligraphy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开创先河的秦代书法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文字差异很大,是发展经济文化的一大障碍。秦始皇统一国家后,丞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秦统一后的文字称为秦篆,又叫小篆,是在金文和石鼓文的基础上删繁就简而来。著名书法 家李斯主持整理出了小篆。《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秦代是继承与创新的变革时期。《说文解字序》说:“秦书有八体,一曰 大篆,二曰小篆,三曰刻符,四曰虫书,五曰摹印,六曰署书,七曰书,八曰隶书。”基本概括了此时字体的面貌。由李斯秦之小篆,篆法苛刻,书写不便,于是隶书出现了。“隶书,篆之捷也”。其目的就是为了书写方便。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书写的一大进步,是书法 史上的一次革命,不但使汉字趋于方正楷模,而且在笔法上也突破了单一的中锋运笔,为以后各种书体流派奠定了基础。秦代除以上书法 杰作外 ,尚有诏版、权量、瓦当、货币等文字,风格各异。秦代书法 ,在我国书法 史上留下了辉煌灿烂的一页,气魄宏大,堪称开创先河。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Degree seeking to recover rhyme -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书法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书法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书法 求度追韵—东汉至南北朝
两汉书法
两汉书法 分为两大表现形式,一为主流系统的汉石刻;一为次流系统的瓦当玺印文和简帛盟书墨迹。“后汉以来,碑碣云起,”是汉隶成熟的标记。在摩崖石刻中(刻在山崖上的文字)尤 以《石门颂》等为最著名,书法 家视为“神品”。于此同时蔡邕的《熹平石经》达到了恢复古隶 ,胎息楷则的要求。而碑刻是体现时代度与韵的最主要的艺术形式,中以《封龙山》、《西狭颂》、《孔宙》、《乙瑛》、《史晨》、《张迁》、《曹全》诸碑尤为后人称道仿效。可以说, 每碑各出一奇,莫有同者。北书雄丽,南书朴古,体现了“士”、“庶”阶层的不同美学追求。至于瓦当玺印、简帛盟书则体现了艺术性与实用性的联姻。
书法 艺术的繁荣期,是从东汉开始的。东汉时期出现了专门的书法 理论著作,最早的书法 理论提出者是东西汉之交的扬雄。第一部书法 理论专著是东汉时期崔瑗的《草书势》。
汉代书法 家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汉隶书家,以蔡邕为代表。一类是草书家,以杜度、崔瑗、 张芝为代表。
最能代表汉代书法 特色的,莫过于是碑刻和简牍上的书法 。东汉碑刻林立,这一时期的碑刻,以汉隶刻之,字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峰造极。
汉代创兴草书,草书的诞生,在书法 艺术的发展史上有著重大意义。它标志著书法 开始成为 一种能够高度自由的抒发情感,表现书法 家个性的艺术。草书的最初阶段是草隶,到了东汉时期,草隶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章草,后由张芝创立了今草,即草书。
魏晋南北朝书法 艺术
1:三国时期
三国时期,隶书开始由汉代的高峰地位降落衍变出楷书,楷书成为书法 艺术的又一主体。楷书又名正书、真书,由钟繇所创。正是在三国时期,楷书进入刻石的历史。三国(魏)时期的 《荐季直表》。《宣示表》等成了雄视百代的珍品。
2:两晋时期
晋时,在生活处事上倡导“雅量”“品目”艺术上追求中和居淡之美,书法 大家辈出,简牍为多二王(王羲之。王献之)妍放疏妙的艺术品味迎合了士大夫们的要求,人们愈发认识到,书写文字,还有一种审美价值。最能代表魏晋精神、在书法 史上最具影响力的书法 家当属王羲之, 人称“书圣”。王羲之的行书《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论者称其笔势以为飘若浮云,矫若惊龙,其子王献之的《洛神赋》字法端劲,所创“破体”与“一笔书”为书法 史一大贡献。加 以陆机、卫瑾、索靖、王导、谢安、 鉴亮、等书法 世家之烘托,南派书法 相当繁荣。南朝宋之羊欣、齐之王僧虔、梁之萧子云、陈之智永皆步其后尘。
两晋书法 最盛时,主要表现在行书上,行书是介于草书和楷书之间的一种字体。其代表作“三希”,即《伯远帖》《快雪时晴帖》《中秋帖》。
3:南北朝时期
南北朝时期,中国书法 艺术进入北碑南帖时代。
北朝碑刻书法 ,以北魏、东魏最精,风格亦多资多彩。代表作有《张猛龙碑》《敬使君碑》。碑帖之中代表作有:《真草千子文》。北朝褒扬先世,显露家业,刻石为多,余如北碑南帖,北楷南行,北民南土,北雄南秀皆是基差异之处。
如论南北两派之代表作,则是南梁《 瘗鹤铭》。北魏《郑文公碑》可谓南北双星,北派书写者多为庶人,书不具名,故书法 时冠冕,被誉为“书中之圣”,北派王右军。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Long seek regulatory law - Five Dynasties Sui书法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书法 求规隆法—隋唐五代
隋朝书法
隋结束南北朝的混乱局面,统一中国,和之后的唐都是较为安定的时期,南帖北碑之发展至隋而混合同流,正式完成楷书之形式,居书史承先启后之地位。隋楷上承两晋南北朝沿革。下开唐代规范的新局,隋有碑版遗世,多为真书,分四种风格:
1:平正淳和如丁道护的《启法寺碑》等
2:峻严方饬如《董美人墓志铭》等
3:深厚圆劲如《信行禅师 塔铭》等
4:秀朗细挺如《龙藏寺碑》等。 书学鼎盛的唐代 Books in the heyday of the Tang Dynasty书法 书学鼎盛的唐代 书法 书学鼎盛的唐代 书法 书学鼎盛的唐代
1:唐朝书法 简介
唐代文化博大精深、辉煌灿烂,达到了中国封建文化的最高峰,可谓“书至初唐而极盛”。唐代墨迹流传至今者也比前代为多,大量碑版留下了宝贵的书法 作品。整个唐代书法 ,对前代既有继承又有革新。楷书、行书、草书发展到唐代都跨入了一个新的境地,时代特点十分突出,对后代的影响远远超过了以前任何一个时代。
唐初,国力强盛,书法 从六朝遗法中蝉脱而出楷书大家以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薛稷,欧阳通四家为书法 主流。总特点结构严谨整洁,故后代论 书有“唐重间架”之说,一时尊为“翰墨之冠”延至盛唐歌舞升平,儒道结合,李邕变右军行法,独树一帜,张旭,怀素以颠狂醉态将草书表现形式推向极致,张旭史称“草圣”,孙过庭草书则以儒雅见长,余如贺知章,李隆基亦力创真率夷旷,风骨丰丽之新境界。而颜真卿一出纳古法于新意之中,生新法于古意之外。董其昌谓唐人书取法,鲁公大备。到晚唐五代,国势转衰,沈传师。柳公权再变楷法。以瘦劲露骨自矜。进一步丰富了唐楷之法,到了五代,杨凝式兼采颜柳之长。上蒴二王,侧锋取态,铺毫著力,遂于离乱之际独饶承平之象,也为唐书之回光。五代之际,狂禅之风大炽,此亦影响到书坛,“狂禅书法 ”虽未在五代一显规模,然对宋代书法 影响不小。
唐代书法 艺术,可分初唐、中唐、晚唐三个时期。初唐以继承为主,尊重法度,刻意追求晋代书法 的劲美。中唐不断创新,极为昌盛。晚唐书艺亦有进展。
唐代最高学府有六种,即国子监、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其中书学,专门语养书法 家和书法 理论家,是唐代的创举。历朝名家辈出,灿若繁星。如初唐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等;中唐的颜真卿、柳公权等,都是书法 大家。晚唐有王文秉的篆书,李鹗的楷书和杨凝式 的“二王颜柳”余韵。
隋唐五代书法 可分为三个阶段
(1)隋至唐初
隋统一中国,将南北朝文化艺术相容包蓄,至唐初,政治昌盛,书法 艺术逐渐从六朝的的遗法中蝉蜕出来,以一种新的姿态显现出来。唐初以楷书为主流,总特点是结构谨严整饬。
(2)盛唐、中唐阶段
盛唐时期书法 ,如当时的社会形态追求一种浪漫忘形的方式。如“颠张醉素”(张旭、怀素)之狂草,李邕之行书。到了中唐,楷书再度有新的突破。以颜真卿为代表为楷书奠定了标准,树立了楷模,形成为正统。至此中国书法 文体已全部确定下来。
(3)晚唐五代阶段存唐遗风
西元九零七年,割据者朱全忠灭唐,建立后梁,由此历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称五代。由于国势衰弱和离乱,文化艺术亦呈下坡之势。书法 艺术虽承唐末之余续,但因兵火战乱的影响, 形成了凋落衰败的总趋势。五代之际,在书法 上值得称道的,当推杨凝式。他的书法 在书道衰微的五代,可谓中流砥柱。另外还有李煜、彦修等有成就的书家。至此,唐代平正严谨的书风已告消歇,以后北宋"四家" 继之而起,又掀起了新的时代波澜。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Still declare Italian Love - Song Zhiming in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书法 尚意宣情—宋至明中
宋朝的书法
宋朝书法 尚意,此乃朱大倡理学所致,意之内涵,包含有四点:一重哲理性,二重书卷气,三重风格化,四重意境表现,同时倡导书法 创作中个性化和独创性。这些在书法 上有所体现,如果说隋唐五代的尚法,是求“工”的体现,那么到了宋代,书法 开始以一种尚意抒情的新面目出现在世人面前。这就是要墀书家除了具有“天然”、“工夫”两个层次外,还需具有“学识”即“书卷气”,北宋四家一改唐楷面貌,直接晋帖行书遗风。
无论是天资既高的蔡襄和自出新意的苏东坡,还是高视古人的黄庭坚和萧散奇险的米芾,都力图在表现自己的书法 风貌的同时,凸现出一种标新立异的姿态,使学问之气郁郁芊芊发于笔墨之间,并给人以一种新的审美意境,这在南宋的吴说、赵佶、陆游、范成大、朱熹、文天祥等书家中进一步得到延伸,然南宋书家的学问和笔墨功底已不能和北宋四家相比了。宋代书法 家代表人物是苏、黄、米、蔡。
元代书法 艺术
元初经济文化发展不大,书法 总的情况是崇尚复古,宗法晋、唐而少创新。虽然在政治上元朝是异族统治,然而在文化上却被汉文化所同化,与宋不拘常法的意境追求不同,元朝之意表现为刻意求工的开式美的追求,所以苏轼标榜的是“我书意造本无法”,赵孟頫鼓吹的是“用笔千古不易”前者追求率意之意,后者才强调有意之意。元朝书坛的核心人物是赵孟頫,他所创立的楷书“赵体”与唐楷之欧体、颜体、柳体并称四体,成为后代规摹的主要书体。由于赵孟頫的书法 思想绝对不逾越二王一步,所以,他的书法 对王派书法 的精妙之处颇有独到的领悟,表现为“温润闲雅”、“秀研飘逸”的风格面貌,这也和他信佛教、审美观趋向飘逸的超然之态而获得一种精神解脱有一定联系。在元朝书坛也享有盛名的还有鲜于枢、邓文原,虽然成就不及赵孟頫,然在书法 风格上也有自己独到之处。他们主张书画同法,注重结字的体态。
纵观元代书法 ,元代书法 的特征是“尚古尊帖”,其成就大者还在行草书方面。至于篆隶,虽有几位名家,但并不怎么出色。这种以行、草书为主流的书法 ,发展到了清代才得到改变。有元一代书风,仍沿宋习盛于帖学,宗唐宗晋,虽各有其妙,亦不能以一家之法立于书坛,较之文学,绘画等艺术门类,尚显冷落无成得多。
明朝书法 艺术
明朝书法 的发展表现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明初
明初书法 “一字万同”,“台阁体”盛行。沈度学粲兄弟推波助澜将工稳的小楷推向极致。“凡金版玉册,用之朝廷,藏秘府,颁属国,必命之书”,二沈书法 被推为科举楷则。明初书法 家有擅行草书的刘基、工小楷的宋潦、精篆隶的宋遂和名满天下的章草名家朱克。和祝允明、文徽明、王宠"三子"。
第二阶段──明中
明中期吴中四家崛起,书法 开始朝尚态方向发展。祝允明、文征明、唐寅、王宠四子依赵孟頫而上通晋唐,取法弥高;笔调亦绝代,这和当时思想观念的开拓解放有关,书法 开始迈入倡导个性化的新境域。
第三阶段──明末
晚明书坛兴起一股批判思潮,书法 上追求大尺幅,震荡的视觉效果,侧锋取势,横涂竖抹,满纸烟云,使书法 原先的秩序开始瓦解;这些代表书家有张瑞图、黄道周、王铎、倪元瑞等。而帖学殿军董其昌仍坚持传统立场。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Lyric Yang Li - Ming and Qing dynasties书法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书法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书法 抒情扬理—明中至清
明末与清,美学主潮以抒情扬理为旗帜,追求个性与发扬理性互相结合,正统的古典美学与求异的的新型美学并盛。清代书法 的总体倾向是尚质,同时分为帖学与碑学两大发展时期。
明末书坛的放浪笔墨,狂放不 。愤世疾俗的风气在清初进一步延伸,如朱傅山等人的作品仍表现出自我内在的生命和一种不可遇止的情绪表现。这一点在中期“扬州八怪”的身上又一次 复现。于此同时,晚明的帖学统也同时进一步光大发扬,姜英,张照,刘墉,王文治,梁同书翁 方纲等人在刻意尊 传统的时候,力图表现出新面貌,或以淡墨书写,或改变章法结构等。但由于帖学长时期传承,未有很好地加以清理,认识,调整,某种积弊也日益加深,这就使帖学的颓势不可避免地出现了。
正此时,金石出土日多,士大夫从热衷于尺牍转而从事金石考据之学,一时朝野内外,学碑才趋之若鹜,最后成为清朝书坛的发民主流,加之阮元,包世臣。康有为大力张扬,碑学作为一种 与帖学相抗衡的书学系统而存在。当时著名的书家如金农、邓石如、何绍基、赵之谦、吴昌硕、 张裕钊、康有为等纷纷用碑意写字作画,达到了尽性尽理。璀璨夺目的境地。可谓是中国书法 文化的一在景观。如果说,帖学家们力图寻找质的愿望没有实现的话,那么这种愿望在碑学那里实现了。 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Modern fashion - today's calligraphy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现代时尚—今天的书法
在书坛走向多元化的今天,书法 艺术升华到观念变革的高层次,这无疑是迈了一大步。书法 现代性并不是简单地取决于书法 艺术的形式、结构、线条等外在面貌,而是取决于内在精神的现代化。书法 现代性的精神是指当代书法 艺术所体现、传导的现代社会的价值趋向。
书法 具有广泛的实用性
学书法 最基本的活动是写字,而写字首要的目的是为了记事和交流感情,起码的要求是把字写得规范、整洁、清楚,使人看了乐于接受,如果把字写得杂乱无章,甚至随心所欲,胡乱造字,读者如释"天书",无法辨认,就失去了它的实用价值。有些人认为写字用毛笔不如用硬笔方便,硬笔完全可以代替毛笔,只有写毛笔字才学书法 ;有些人认为书法 是"天才"的专利,"咱不是学书法 的料"。特别是一些年岁稍高些的朋友,受"人过三十不学艺的"陈腐思想的束缚,认为学书法 为时己晚。也有人认为书法 及神秘,高深莫测,神不可征,形乃难表,好事难成。所有这些想法都是不可取的,因为只要写字就有法则可言,特别是有不少场合没有书法 "门面",绝对不行。例如,商标、广告、标语、对联、字画条幅等都离不开书法 。不可否认,使用钢笔、圆珠笔及其他工具写字是方便快捷,但不管用什么工具写字其法则基本与使用毛笔相同,所以无论用何种方式写字都应该学习书法 。关于学书法 年龄问题,从幼年或少年开始学,无疑优势很大,但上了年岁的人学书法 ,也有不少长处;有知识、有生活、有阅历、理解快、感受深、善抒发等,年轻人是无法可比的。书法 家梅湘涵答:至于"天才",是专指"有这种才能的人",任何聪明智慧都是靠热情、勤奋和科学的学习换来的。"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狠下一条心,不怕事不成"。梅湘涵书法 家答学生问时几句短语很有教益,言简意明,回味无穷。问"什么年龄学书法 最适合?"答:"从识字起,任何年龄都适合"问:"我能成为书法 家吗?"答:"你认为你能---你准能!"学习书法 和学习其他艺术一样,只要我们不怀疑自己的能力,有信心,有热情,加上方法得当,定会获得成功。千万不要被一些垄断者的玄学所吓倒。他们把书法 说得神乎其神,传授抽象,舍本求末,昧于闭合圈内循环,贻误后学。其实书法 也像"窗户纸",也是"一捅就破"。它的神韵可征,形象可表,技法可取,章法可达。"升堂入室",望而可及。
书法 具有艺术性
中国文字的点画、结构和形体与外文不同。它变化微妙,形态不一,意趣迥异。"通过点画线条的强弱、浓淡、粗细等丰富变化,以书写的内容和思想感情的起伏变化,以字形字距和行间的分布,构成优美的章法布局,有的似玉龙琢雕,有的似奇峰突起,有的俊秀俏丽,有的气势豪放,这些都有使书写文字带上了强烈的艺术色彩。"书法 己是民族艺术中一枝永开不败的鲜花,世人赏以欣慰,可从中领略其精神风度,心灵意境,生活情趣,审美追求,时代气息·······这样一种观之激人感奋,聊以励精自慰的艺术,何乐而不为呢!
书法 有益健康
“作书能养气,也能助气。”练书时,须绝虑疑神,全躯启动,力送毫端,注于纸上,抒胸中气,散心中郁。这样,对人的心理和生理方面都有一定的调节和锻炼作用,久而久之,可使人灵心焕发,无疾而寿。即便不幸患病,也可通过练习写字,养心愈疾,畅达延年。古往今来说书法 能使人健康长寿,并非虚传。如历史上欧阳询、颜真卿、大书法 家平均寿命79.2岁,其中颜真卿76岁时遭杀害,不然寿命会更长。另据资料介绍,明清两代著名书画家(书画相通)同高僧比较,28人中,书画家比高僧长寿12.7岁,说明书画活动可能比高僧修行还有利健康,己为世人共识。现己76岁高龄的“将军书法 家”李真先生,通过练习写字,心脏病好转,并不再为失眠而苦恼。他深有体会地说,学习书法 ,“时间一久,必有所得。这“得”不仅在书法 上,对身体健康尤为有益”。可见临池泼墨,确属健身之功,只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便可变“书法 ”为美妙的“养生之道”。
书法 可陶冶情操
情操是感情和思维的综合,书法 是一门学问,一种艺术。其美感来源于大自然,来源于生活,来源于社会实践,与其他事物有着密切的互为表里联系。书法 的特点、技巧、理论、表达意境极其广泛。“胸中有书,下笔不俗。”学习书法 ,对文学、哲学、美学、天文、地理、历史等知识无所不及。很显然,我们不能把书法 简单地理解为就是写字。书法 家吴善茂先生说得好:“书法 是写字,但写字不都是书法 。”书法 的内在规律决定了习书的严肃性。这就要求习书者必须具备良好的心理状态,以高度的学习热情,旺盛的进取精神科学的思维活动,俨然诚恳的态度来对待。必须勤奋不息,孜孜不倦,防止心血来潮,半途而废;必须深入生活,扩大视野,防止狂妄虚伪,恃才傲物;必须加强修养,拓宽意境,防止墨守成规,舍本逐末;必须丰富学识,博古通今,防止不求甚解,出乖露丑;必须贪恋欣赏,鉴往创新,防止陈陈相因,依然故我。否则,会虚度年华,将一事无成。总之,临池泼墨,快乐无涯,愿我们积人类之聪明才智于笔下生花吧!
中国书法 是一门古老的艺术,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大篆、小篆、隶书,至定型于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 一直散发著艺术的魅力。
中国书法 历史悠久,以不同的风貌反映出时代的精神,艺术青春常在。浏览历代书法 ,“晋人尚韵,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态”。追寻三千年书法 发展的轨迹,我们清晰地看到他与 中国社会的法发展同步,强烈的反映出每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书法 艺术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瑰宝,是中华文化的灿烂之花。书法 艺术最典型的体现了东方艺术之美和东方文化的优秀,是我们民族永远值得自豪的艺术瑰宝。它具有世界上任何艺术都无与伦比的深厚群众基础和艺术特征。书法 艺术愈加受到大家的青睐。
中国书法 史的分期,从总的划分,可将唐代的颜真卿作为一个分界点,以前称作“书体沿革时期”,以后称作“风格流变时期”。书体沿革时期,书法 的发展主要倾向为书体的沿革,书法 家艺术风格的展现往往与书体相联。风格流变时期的书体已经具备,无须再创一种新的字体。于是书法 家梅湘涵就提出“尚意”的主张,“书体”已经固定,而“意”是活的,这就进一步加强了作者的主体作用。
并非只有中国才有书法 ,日本,韩国,朝鲜,这些受中国文化影响的国家都有书法 。
日本的书法 称书道。一开始是从中国而来。据《日本书纪》记载,应神天皇58年,朝鲜百济国使王仁进献了《论语》十卷、《千字文》一卷,是汉字传人日本的开始(具体年份不详)。但比它更早的时候,在与中国的交往中已明显知道汉字。是一名叫王仁的到达了日本,带去了系统的汉字和汉文的典籍,因此这算是日本人学汉文的真正开始。后来阿直竣、王仁的子孙到日本后同化为日本人,作为东西文部住在大和、河内之地,任祭扫、出纳等职。到了推古天皇朝代,日本与隋朝建立了邦交,随着留学生和留学僧的归国而带去了中国书法 。
日本后又崇拜起王羲之,这对于日本的书法 的形成起了很大影响。到后期的假名书法 时终于有了自己的特色。
韩国书法 源出于汉字的书写形式,每一个字都是在一个想象的方块中由一些形状不同的线组合而成,都是为了表达一个特有的意义。书法 在韩国始终与绘画关系密切,他们认为从笔法安排的有力与和谐的角度而言,绘画是受到书法 的影响。所以在韩国,书法 艺术比绘画艺术更受人们的重视,人们常把书法 作品像绘画一样挂在墙上欣赏,而且像对画一样赞赏它的每一笔独到之处,赞赏它用墨的韵味,赞赏它整幅布局的功力、骨格、神韵等等。
韩国的书法 有悠久的传统,韩国人从大约公元二世纪或三世纪开始使用汉字表达意愿或行为,即使在1446年韩国字母韩字创造出来以后,汉字仍然作为官方文字使用。据了解,从那个时候开始,王室的书院和国家办的高等学堂里讲授中国文学。书法 的历史如此悠久,无数贵族阶层的人和艺术家又在许多世纪里为促进书法 艺术作了显著努力,可惜在经过多次外国入侵和内部纷争之后古代书法 作品保存到今的极少。特别是16世纪末同日本丰臣秀吉军队之间的七年战争,造成的人员死亡自不待言,而且还在韩半岛各地对具有历史意义的石碑和文物造成了严重破坏。因此,属于那场战争以前年代的残存的书法 作品现在不到20件。
能藉以了解位于西南部的百济王国的书法 艺术所达到的高度的资料更少。根据这个王国的学者水平高、艺术品精致这两点看来,它在书法 上很可能也达到相当成熟的程度。1972年在韩国中部百济古都公州偶然发现的武宁王和王后的王陵内发现了许多具有重要考古价值的文物,其中有一块方形石碑对书法 家和碑铭学家说来是稀世奇珍。这方石碑置于这座六世纪时的墓的入口处,类似为建造这座陵墓而向地下神祗购买一片土地所立的文契。石碑上所刻的汉字字体优美,表现出很高的技术。
接下来的统一新罗时代,由于崇尚中国唐朝文化,因而产生了许多书法 家,如金生、崔致远。他们的字体基本上追随书法 大师欧阳询和虞世南。另一位书法 大师王羲之也备受仰慕,他的行草书为人们普遍临摹。但是,从新罗王国开始流传的字体方正的欧阳询体在高丽时代仍占主要地位,直到1350年左右。
朝鲜时代最著名的书法 家是实学派的金正喜。金正喜是杰出的书法 家和学者,他建立了人称“秋史派”的风格。他的书法 脱胎于中国隶书,但是他在布局上富于画感,善于在不对称中见和谐,而且笔触有力无比,使笔下的字充满活力。由于这些才能,他终于创造了自己特有的生动有力的风格。
在韩国,学书法 被认为是有修养人士陶冶情操的必要过程。书法 作为书写或者传递信息手段的实际功用往往不如字写得优劣所含有的哲学意义更重要。在韩国如同在中国和日本一样,书法 被认为是一种高雅艺术,书法 家也受到人们的尊重。韩国的书法 组织虽不象中国具有完整的体系,但韩国书法 的民间组织却非常普及,而且活动频繁。接待我们访韩的韩国海东研书会就是一个出色的民间组织。海东研书会于1971年8月1日创立,很具规模的书法 活动就组织了200多次,并组织多次国际间的书法 交流,这对于一个民间组织来讲,确实是难能可贵的。会长金东渊先生是一个有成就的书法 家,在韩国书法 界很有影响。金先生崇尚传统,重视基础,他的字有时近乎于篆书,有时近乎于隶书,或在两者之间斟酌取舍,可谓变化奇谲、仪态万方,随心所欲而不逾矩。 历代书法家 Ancient calligrapher历代书法家 历代书法家
先秦
甲骨文 金文 郭店楚墓竹简 大盂鼎 毛公鼎 虢季子白盘 攻吴王夫差鉴 侯马盟书 散氏盘 墙盘 石鼓文 青川木牍 大克鼎 陈曼簠 战国越王剑铭
秦汉
李斯 张芝 篆书 汉隶 草书 楷书 行书 皇象 蔡邕 石门颂 乙瑛碑 曹全碑 张迁碑 鲜于璜碑 秦诏量铭文 莱子侯刻石 天发神谶碑 阳陵虎符
魏晋南北朝
王羲之 王献之 钟繇 索靖 王珣 陆机 泰山经石峪 张猛龙碑 张黑女墓志 敦煌书法 元怀墓志 元晖墓志
隋唐五代
张旭 颜真卿 欧阳询 虞世南 褚遂良 薛稷 孙过庭 李阳冰 贺知章 张旭 怀素 李邕 智永 徐浩 柳公权 杨凝式 董美人墓志
宋辽金
苏 轼 黄庭坚 米芾 蔡襄 赵佶 蔡京 朱熹 欧阳修 李建中 林逋 薛绍彭 张即之 吴琚 白玉蟾
元代
赵孟頫 鲜于枢 康里巎巎 倪瓒 饶介 张雨 杨维桢 邓文原
明代
董其昌 祝允明 文徵明 陈 淳 王宠 王铎 倪元璐 黄道周 徐渭 张瑞图 宋克 陈洪绶 沈粲 陈献章 姚绶 陈继儒 张弼 邢侗 文彭 蔡羽 米万钟 沈度 唐寅 憨山 解缙 释担当 莫是龙 孙慎行
清代
傅山 金农 吴昌硕 邓石如 蒲华 黄慎 郑簠 石涛 赵之谦 吴熙载 姚鼐 何绍基 宋曹 查士标 杨守敬 万经 巴慰祖 翁同龢 沈曾植 吴大徵 汪士慎 李鱓 梁巘 莫友芝 刘墉 黄易 钱沣 徐三庚 翁方纲 伊秉绶 俞樾 张裕钊 郑燮 周亮工 高凤翰
包世臣 张照 铁保 王文治 陈鸿寿 龚贤 丁敬 曾国藩 梁启超 康有为
近现代
李叔同 毛泽东 郭沫若 于右任 沈尹默 舒同 林散之 赵朴初 沙孟海 启功 康殷 傅伯庚 刘炳森 张海 沈鹏 欧阳中石 钟致帅
张荣庆 宁兰智 邹德忠 李振凯 王镛 吕伟涛 张四平 范强 吴轼夫 钟小平 马兰生 张东金 杨成 南陵人 鲁艺 刘宗卫 高峰超 陈启元 马华林 张海 朱关田 详解书法“米”字格 Detailed calligraphy "m" word format “米”字格的用法历来在书法 学习者和爱好者中有分歧和争议。启功先生主编的一九八六年出版的《书法 概论》中第48页对“米”字格的说明就有误差。启功先生既是我的堂兄,又是我的老师,因而有机会同他面谈这个问题,得到他反复的教授。今天把启功对我所讲和实践的经验详细成文,为后来者在练习书法 结构时少走弯路。
启功先生所讲的“米”字格是书法 结构的一个重要的规律,也是对书法 艺术的重大贡献,它不同于描红模子上打的“米”字或“井”字的格子。描红模子上的格子是为初学者安排笔划的位置作参考的。“米”字格的结构规律是指写米字时,∠为∠1要小于∠3,∠2要小于∠4,∠5要小于∠7,∠6要小于∠8。
也就是说米字上半部的两点要稍立一点儿,下半部的撇和捺要稍平一点儿,这个字才显得好看。
最常见的错误理解是把米字的两点和一撇一捺都写在描红格子上的45度角的斜格上,认为这样才标准。这同所谓的写字要横平竖直一样是要不得的,这样写出来的字没有美感。
《书法 概论》写道:如米字,1、2小于3、4,3、4小于5、6,5、6又小于7、8,如反过来效果不问可知了。这里明显地犯了几何上的错误,因为如果∠1<∠3<∠5<∠7且∠2<∠4<∠6<∠8成立,那么就得出∠1+∠2+∠3+∠4<∠5+∠6+∠7+∠8的结论,这就显然违背了∠1+∠2+∠3+∠4=∠5+∠6+∠7+∠8=180°这一基本几何定律。这大概是编撰人的笔误,或对启功先生这个理论有所误解。这里应当是;∠1<∠3,∠2<∠4,∠5<∠7,∠6<∠8,而∠3和∠5,∠4和∠6之间没有关系,就像附图中的米字,看上去十分漂亮。
汉字中有很多字都可以用到“米”字格的规律。
第一类是上半部有两点一竖的字,如:光、尚、当、肖。
第二类是下半部有一撇一捺中点一竖的字,如:木、东等等。违反了“米”字格规律去写这些字,效果一看便知。
由此延伸出去,有两点对研究书法 结构有事半功倍的认识与大家共勉。
一、汉字结构中有很多雷同之处,如果找到一个结构的规律,又把它推广到别的字,便能更快地掌握更多字的写法。
二、汉字结构的美感是有规可循的,在认真研究掌握这些规律之前,不要急忙追求创新革旧。在融会贯通了书法 的基本功和结构之后,属于你自己的独特的东西是会自然成就的。
近代书法
一个全新的时代开始了。社会的革命,必然影响到文化艺术的变迁,作为其中之一的书法 艺术,当然也不例外。书法 艺术史,流衍数千年之后,已然蔚为大观,尤其在历清而至民国之际,更是百川竟奔而归于大海。
很多书法 大家(如林散之,刘海粟,萧娴,沙孟海,陆维钊等等〕在1949年之前即已从事书法 创作,但直至文化大革命之后他们已近耄耋之年才以书法 闻名。1949年之后到毛泽东去世的近三十年时间内,书法 基本上不受重视。当时的人们正以极大的热情建设一个新中国。书法 被认为是旧传统的代表。有趣的是毛泽东本人是一位非常优秀的书法 家。他的书法 受怀素狂草和北碑书体影响大度开张富于浪漫气质与领袖风。在这三十年间,中国大体上有三位最著名的书法 家,毛泽东,郭沫若,舒同。郭沫若以行草为胜,是典型的文人才子书法 。舒同是军队高级官员,1981年任中国书法 家协会首任主席。他的书法 出自颜真卿和何绍基雄健豪放。
近代书法 艺术的色彩斑斓,与其书家队伍的空前复杂有直接干系。或许因距离太近,这段风景比此前任何时期都清晰明透。这一时期知名的书家实在太多,而又各臻其极,在此仅拈取其重者,当有:齐白石、黄宾虹、启功,毛泽东.罗振玉、王世镗、梁启超、徐悲鸿、吴湖帆、林纾、徐生翁、于右任、叶恭绰、李叔同、蔡元培、郭沫若、沈尹默、吕凤子、马一浮、谢无量、胡小石、郑诵先、刘孟伉、吴玉如、林散之、邓散木、张大千、陆维钊、王蘧常、沙孟海、萧娴、高二适、来楚生、赵朴初等人。现代书法 家有沈鹏、张飙、申万胜、杨成、南陵人、王炜、朱关田、张济海、旭宇、刘炳森、何应辉、张海、陈永正、林岫、周慧珺、梅湘涵钟明善、段成桂、聂成文、尉天池、黄学江等。 shufa
书法
calligraphy
文字的书写艺术。特指以毛笔表现汉字的艺术。它是中国文字在书法 家审美观的长期运用和发展形成的特有艺术。书法 既有语言文字所具有的实用价值,也具有其欣赏性的艺术价值。它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之一,公元前后流行到日本等国,至今不衰。
表现手段 书法 成为一门艺术,与通常写字有一定的区别,书法 必须具备用笔、结构、章法、墨法等艺术表现手段。
用笔 毛笔是书法 的最主要工具。中国毛笔起源很早,在原始社会时就有有弹性的毛笔,人们能自如地在陶器上画出粗细不同、流畅美观的各种线条。用毛笔来书写文字,逐渐演变成书法 用笔的艺术技巧,从而构成书法 艺术的要素。书法 的用笔,主要包括笔法、笔力、笔势、笔意等艺术技巧。①笔法,指用笔的方法。用笔的方法有:起笔、收笔、圆笔、方笔、中锋、侧锋、露锋、藏锋、提按、转折等。②笔力,指笔画的内在力量。无论是刚健或柔软的笔画线条,在用笔中要表现出有一种内在的力量感。③笔势,指用笔时所形成的气势。笔势有笔断而气势不断,点画形状虽各不相同,但其势则浑然一体。④笔意,即笔画线条所表现的感情、意趣等。这种意趣往往是作者的感情在书法 中的流露和表现。
西周散氏盘
结构 汉字是由各种不同的笔画构成的,笔画如何组合才能美观,产生结构的艺术技巧。结构又称结字、结体或间架。书法 的结构往往就文字的结构规律和作者的审美情趣做合适的艺术安排。这些艺术规律有疏密、虚实、欹侧、匀称、和谐、聚散、呼应等。书法 的结构是根据这些规律和技巧表现文字的形式美,给观者以丰富的美感、情趣,借以引起无穷的意境和趣味。书法 艺术的结构,很早就引起书法 家的研究和探索,隋代僧智果的《心成颂》和传为唐代欧阳询的《结体三十六法》,都是研究书法 艺术结构的著名著作。
章法 字与字、行与行之间的整体关系和安排。这种安排除了疏密、均衡等关系外,一幅书法 还必须字字上下顾盼、左右相映,行行相互联系、气脉连贯,使之成为一个既完美和谐又有变化的整体。特别是草书和行书,它常增加笔画的牵丝、引带,彼此呼应,使整幅书法 作品具有一种音乐般的韵律以及节奏感。
墨法 书法 的用具除笔外,还有墨和纸。笔、墨、纸三者相互产生变化不同的效果,因此墨法也常为书法 家所重视。用墨的方法有:浓墨、淡墨、干墨、渴墨、湿墨、枯墨、涨墨等。淡墨,古人作书多不采用,明董其昌爱用淡墨,及到近代便大量采用,并在一字之中,浓淡互用,笔画之间,彼此渗透产生丰富的意趣。
书体 书法 字体主要有篆、隶、草、楷、行等,这些字体一直为古今书法 家所采用。各种字体的形成,彼此有不可分割的关系,但又有各自的体貌和特点,因此书写的方法也有所不同。
篆书 篆书通常包括商代的甲骨文、周代的金文、战国篆书和秦代小篆。①甲骨文,又称卜辞,是殷商时代刻(一般是先书写后刻成)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甲骨文已出现书法 艺术的要素,如整齐美观的观念。它的笔画组合匀称,结构活泼而富于变化,行与行之间匀整美观,可见它是经过书、刻者的精心组合和安排。甲骨文已出现不同的艺术风格,其书法 有的秀丽,有的雄浑;笔画有的粗犷,有的纤细,这标志着甲骨文的书写镌刻已上升到艺术阶段。②金文,又称钟鼎文,是铸或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金文起源于商代,盛行于周代,其文字是在甲骨文的基础上演变来的。金文比甲骨文更趋规范化,形体也较甲骨文方正整齐,笔画的分布更求均匀对称,用笔技巧也要丰富多样。商末周初用笔比较方折,到西周中晚期,线条渐趋圆浑 n.: brushwork, calligraphy, chirography, graphics, hand, handwriting, penmanship, writing, hand of writ, hand of write, beautiful handwriting, style of handwriting, person's particular style of this n. calligraphie 笔迹 , 书写的技巧或风格 , 个人的 百科辞典 唐代 人物 艺术家 名人 绘画 历史 文化 艺术 植物 歌曲 中草药 茶叶 佛教百科 风格 文言文 名篇 晋朝 流行歌 中国文化 书法家 文学 颜体 成功 奋斗 励志 勤奋 更多结果...
印章 汉字 黄易 颠张醉素墨迹 文字 布局 描写 大家 手法 名家 装潢 王冠 陶然 图章 款式 屏风 周密 笔顺 简化字 偏旁 部首 拓本 匾额 大篆 毛笔 甲骨文 行书 金文 临摹 篆书 败笔 六书 楹联 门联 正宗 史书 边锋 字画 笔头 笔筒 善本 矫健 笔墨 篆刻 张扬 字帖 挽联 对于 落款 墓志 齐心 摹本 帛书 笔触 真迹 题跋 竹帛 穿插 笔锋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