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文化 : 中国 > 中华文化
显示地图
目录
中华文化 Chinese Culture
  亦称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也是世界上持续时间最长的文明。一般认为,中华文明的直接源头有三个,即黄河文明、长江文明和北方草原文明,中华文明是三种区域文明交流、融合、升华的果实。在黄河流域产生的农业文明,受到历史时期自然地理因素的影响,不断向长江流域农业文明过渡、发展。长江流域农业文明是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继承和发展。黄河流域早期农业一般主要是种植粟,长江流域农业主要是种植水稻。北方草原游牧文明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黄河流域农业文明区域和北方草原游牧文明区域有一过渡地带,这一地带也是历史时期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主要是汉族)相互争夺的主要区域,在这一区域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也不断获得直接的交流、融合。
  中华文化的起源。来源:康永盛世文化传播
  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现在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白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主要是为了打猎。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一直延用到殷朝。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早期文化 Early culture
  近代考古在中原地区发现的裴李岗文化、贾湖文化等,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已经进入以原始农业、畜禽饲养业和手工业生产为主,以渔猎业为辅的原始氏族社会,其中出土的龟甲契刻符号与约3000年前的殷商甲骨文有类同和相似之处,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发现最早与文字起源有关的实物资料。当华夏文明在中原发展的时候,现在的中国疆域内还分布着其他各种文化。其中,距今5000年到10000年的文化,近代以来考古发现的金陵北阴阳营文化、高邮龙虬庄文化、嘉兴马家浜文化、余姚河姆渡文化、含山凌家滩文化、潜山薛家岗文化、天门石家河文化、巫山大溪文化等,分布于长江下游、中游和上游等地。三星堆遗址发现的古蜀文明,更是达到了非常高的程度。
地域文化 Local Culture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逐渐带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并且具有中华文化的共性。除了主体民族汉族外,藏族、满族、蒙古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也拥有具有自己特色的地方文化。中华文化主要可分为几个地区: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一带的黄河流域;四川、云南、贵州一带的长江上游;湖南、湖北、江西一带的长江中游;安徽、浙江、江苏一带的长江下游;东北地区;内蒙古地区;新疆地区;西藏、青海以及四川西部等地的藏区;广东、广西一带的珠江流域,福建的闽江流域等。
诸子百家 Philosophers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朝的封建制度崩溃,诸侯们互相讨伐。中国的知识份子或探讨救世的学问,或发明各种学术以利诸侯争霸。造就了中国思想史上最活跃的年代。那时期产生的各学术,总称为诸子百家。
符号图腾 Totem Symbols
  一只龙与一只凤组成,意思代表阴阳,也就是男女,由于汉族人口众多,占据了中国历史发展大部分,所以延续了中国最古老的动物龙,作为自己民族的标志。龙飞凤舞,是中原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民族标志。
  中国人自称是“龙的传人”。中国的帝王自称“真龙天子”,具有权威的象征。龙是一种在中国传说中虚构的动物,具有蛇身、蜥腿、鹰爪、蛇尾、鹿角、鱼鳞、口角有须、额下有珠的形象。龙在十二生肖中排列第五。龙与凤凰、麒麟、龟一起并称“四瑞兽”。(也有许多典籍和史书著作中提到“四瑞兽”分别为:猰貐、居、貔、狻猊。)青龙与白虎、朱雀、玄武是中国天文的四象。
服饰 Clothing
  汉服为中国汉族传统的民族服装,各个朝代的汉服都有不同的特征。清朝满族统治者入主中原后,要求所有民众必须身穿满族服饰,传统汉服也就此灭亡。近年来开始了一轮复兴汉服的运动,发起者多为崇尚中华文化的年轻人。另外也有不少民众认为满族服饰也应该归纳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服装。
教育 Education
  自从汉朝开始独尊儒术后,中国开始了2000多年的儒学教育。隋朝时确立科举制度,宋朝时开始兴建书院。清朝末年科举制度取消。如今大陆地区主要实行高考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台湾地区则是以学力测验制度来选拔学生进入大学。
  科举
  中国古代的考试制度。也是政府选拔官吏的一种方式。开始于隋朝(公元518年——公元618年),一直到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共延续了1000多年。 读书人要先参加“童试”,参加的人不论年龄多大都叫“儒童”或“童生”,考试合格被录取“入学”后称为“生员”,俗称“秀才”。 秀才分三等,成绩最好的称“禀生”,由国家按月发给粮食;二等的叫“增生”不供给粮食,“禀生”和“增生”是有一定名额的;三等是“附生”,即才入学的附学生员。取得秀才资格的人,才可参加正式科举。 正式科举分“乡试”、“会试”、“殿试”三级。 乡试:每三年在省城举行一次,称“大比”。考上的叫“举人”。考试第一名称为“解元”,第二名称为“亚元”。 会试:在乡试后的第二年春天在首都的“礼部”(政府的一个管理机构)举行,考上的叫“贡士”,第一名称“会元”。 殿试:由皇帝亲自主持,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分“三甲”录取。 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称“状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鼎甲”; 二甲赐“进土出身”,第一名称“传胪”。 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科举简史
  隋朝的科举情况 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建立后,广大中小地主的势力得到加强,要求做官参政的愿望也愈加强烈。科举制度不但能满足这种愿望,而且能更广泛地发掘、笼络人才,因此成为政府选拔官吏的方式之一。 唐朝的科举情况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科举制度开始系统和完善起来。 在政府各级学馆学习的生徒和不在学馆的普通读书人都可参加科举,此外还有现任官员参加的科考等。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明经、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等科,稍后又开设了制举和武举。 考中进士只是具备了做官的资格,下一步还要经过吏部选试合格,才被授予官职。 宋朝的科举情况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科举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变化、发展。 科举考试中,常见的科目有进士科、制科、词科、明经、三史、明法、童子、武举以及“三舍法”取士等。 宋朝进士、明经等科考试一般分为州试、省试、殿试三级。省试、殿试通过以后,朝廷便立即授予考生官职。 元朝的科举情况 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蒙古统治者实行的科举制度带有明显的民族歧视色彩。 科举考试每三年举行一次,分为乡试(行省考试)、会试(礼部考试)、御试(殿试)三级。在乡试、会试时蒙古人和西北各少数民族只考两场,而汉人则须考三场。御试时,虽然考生都考策问一道,但前两种人仅限五百字以上,而汉人必须在千字以上。在考试内容上,汉人的题目也比较难。 明朝的科举情况 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科举考试以进士科考试最为重要。考生通过县试和府试后称为童生,就可以参加进士科的正式考试,考试中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 院试是国家科举正式考试的最初一级,在府城或直属省的州治所举行。院试之后是乡试,在京城及各省省城举行,三年考试一次,乡试取中的称举人,已经具备了做官的资格。 会试和殿试是最高一级的考试。会试由礼部主办,在京城的贡院举行,一般在乡试的第二年。会试被录取的人,称为贡士,第一名叫做会元。贡士还要参加名义上由皇帝亲自主持的殿试,出榜分三甲,其中一甲赐进士及第,就是大家熟悉的状元、榜眼、探花。中了进士,功名就到了尽头。 清朝的科举情况 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科举基本上沿袭了明朝的制度和考试程序。 在清朝,每逢遇到皇帝生日、登基等庆典时,还额外有加科乡试,叫做恩科。二甲、三甲的进士殿试以后还要进行一次考试,叫朝考。 清朝科举考试中也必须用八股文作文章。乾隆年间考试内容增加了诗赋,以后院试、乡试、会试都必须考诗,称为试帖诗。
  古代考试内容
  在古代中国两千多年的考试史中,古人几乎尝试过各种可能想到的考试内容。 从西汉到南北朝的察举时代,以推荐为主,考试还只是一种辅助手段。那时的考试内容有两项:读书人考试经学,在朝官吏考试章奏。此后荐选时代的考试内容变化不多。 到了以考选为主的科举时代,旧的考试内容被逐渐丰富。唐朝进士录取以诗赋为重,从而促成了唐诗的空前繁荣。到了宋元两朝,经义逐渐取代诗赋成为一种主要的考试内容。明、清科举考试分量和难度都有所增加,八股文作为一种考试的文体格式逐渐发展定型。 总之,中国古代选举考试的主要内容不外乎经学(家法、帖经墨义,经疑、经义)与文学(诗赋)。在察举时代,经学、文学分途;科举时代,两者渐渐合一。
  古代学校的名称
  中国在4000多年前就有了学校。那时学校的名字叫“痒”。高一级的大学叫“上痒”,低一级的小学叫“下痒”。到了夏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把学校又分成了四个等级,按级别叫做:“学”、“东序”、“西序”、“校”。 到商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66年)时,又把这四种学校的名字给为:“学”、“右学”、“左学”、“序”。 后来的朝代还有在王府里设立的学校,叫“辟雍”、“成均”等。 到汉代(公元206年——公元23年),最高一级的学校称做“太学”,下面分别称做“东学”“西学”“南学”“北学”。再后来把“太学”改为“国子学”,“国子寺”,“国子监”。汉代,是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一个比较昌盛的时期。汉代的学校分为官学与私学两种。其中私学的书馆,亦称蒙学,系私塾性质,相当于小学程度。 到离现在最近的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国子监”已经不是学校的性质了,成为国家专门管理教育的机构。而这时候一般的学校称为“书院”、“书堂”、“私塾”等。 光绪二十九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不但明确了整个学校教育制度,还规定了各级学校的课程。《奏定学堂章程》里公布的小学课程是我国第一套正式的小学课程。
  八股文
  是中国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和清朝(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时期,科举考试时所采用的专门文体。因为它要求文章中应有四段对偶排比的文字,一共八部分,所以叫八股文。“股”是对偶的意思。 八股文的题目都出于中国古代的两本很古老的教科书《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五经》,论述内容以中国古代的哲学家的注解为准,结构体裁有一套硬性的规格。全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题、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大结等各部分组成,作用互不相同。八股文对字数有也有一定的限制,文中要求点句、格式等都有很严格的要求。
宗教 Religion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 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春秋战国之时,思想进步,人文理性精神勃发,上古嬗变而来之宗教观念革新。季梁曰:“民,神之主也,是以圣人先成民而后致力于神。”神为人创,民为神主,则前古神秘观念渐消。上古“上帝”之概念渐由自然之“天”取代,天为道德民意之化身,这构成了后世中国文化信仰的一个基础。“敬天祭祖”是中国文化中最基本的信仰要素。
  道教是中国本土产生的宗教形式,佛教自从东汉时期传入中国后,在不断和中华文化交流中融合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的一部分。儒家不是纯粹的宗教形式,儒家学者关心的是现实世界。
文字 Text
  中国所使用的汉字是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也是唯一至今还在广泛使用的意音文字,大约已经使用了近4000年。
  汉字不仅在中文中存在,也被日本和朝鲜,和越南等国家使用。汉字是在图形符号的简化过程中形成的。商朝的殷墟出土的动物甲骨上的甲骨文为现在所发现的最早的成熟的汉字。同时青铜器上的钟鼎文也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先秦的文字颇不统一,春秋战国时期各国都不同程度地将汉字发展分化,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改秦国的大篆为小篆,结束了文字分化的历史。
  小篆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形声会意字出现,让文字记载更为准确精密。小篆笔画以曲线为主,后来逐步变得直线特征较多、更容易书写。到汉代,隶书取代小篆成为主要书体。隶书的出现是汉字的一大进步,奠定了现代汉字字形结构的基础,成为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今天人们书写方式有隶书、楷书、宋书、行书等等。由于中国进行过简化字的改革,如今的华人社会里存在简体中文和繁体中文(或称正体中文)两种主要书写系统。
华人社会文化 Chinese social and cultural
  华人的社会关系是一个典型的互惠型的社会关系。通常社会关系的不同是通过类似家庭称呼来表达的。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被称作“关系”,而这种联系里面的情感被称作“感情”。华人的社会关系通常是通过互相送礼来进行。在华人的社会关系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面子的概念和其它一些与东方人的文化有关的概念。例如与佛教有关的概念“缘分”就是其中之一。亦因此影响了华人对事情及人物的观感,往往以利害关系来判断事情好坏。
  和其他民族、社会习惯于把个人和社会的关系比喻大小箱子关系的观点为不同,华人更趋向于把社会关系比喻为“网”。因此,华人评价与他人的社会关系的好坏是亲疏远近而不是里外。
  在中国大陆经历文化大革命等对文化的破坏后,台湾成为保存中华文化最完好的地方之一,包括传统的文字、地方戏剧、文物收藏、传统节日等等。
传统文化 Traditional Culture
  参看中国古代文化 。
  农历 - 武术 - 二十八宿 - 对联 - 龙 - 五行学说 - 八卦 - 中国传统节日 - 中国古代哲学 - 儒家 - 气- 道 - 茶艺
传统学科 Traditional disciplines
  数学 :《周髀算经》; 《九章算术》(三国时刘徽著); 祖冲之; 算盘 。
  天文学:天象观察记录, 发明观测仪器:圭表;浑仪;简仪;高表;仰仪,制定历法(农历)。
  医学 :中医,藏医,蒙药 。
  农学 :《齐民要术》,贾思勰著 《水经注》,郦道元著
  四大发明 :造纸术 ,印刷术 ,火药 ,指南针 。
  建筑:参见中国建筑 ,园林 ,庙宇 ,宫殿 ,故宫 ,阿房宫 ,塔 ,万里长城 ,墓葬建筑 。
  绘画:中国画 ,清明上河图 。
  书法 :金文—篆文—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硬笔书法 。
  音乐:中国民族音乐 ,中国戏曲 ,传统民歌 。
  手工艺:剪纸,中国刺绣.
  舞蹈:古代舞蹈,周朝雅乐 ,大舞 ,小舞 ,汉朝乐府 ,唐朝乐舞 ,现代舞蹈,彩带舞,武功 ,扇子舞 。
  戏曲:京剧 ,评剧 ,越剧 ,粤剧 ,花鼓戏 ,湖南花鼓戏 。
  曲艺 :相声 ,歌仔戏 ,皮影戏 ,布袋戏 ,南曲 ,高甲戏 。
  戏曲影视:中国电影 ,中国电影史 ,中国电视 ,中国电视史 。
  服饰:参见中国服饰 。
  饮食:请参照中国菜 。
  八大菜系 :川菜 (四川菜)
  湘菜 (湖南菜)
  粤菜 (广东菜)
  苏菜 (江苏菜)
  鲁菜 (山东菜)
  浙菜 (浙江菜)
  闽菜 (福建菜)
  徽菜 (安徽菜)
  筷子
  教育:国子监 ,太学 ,科举制 ,私塾 ,书院 ,翰林院 。
  文学:参见中国古典文学 。
  中国神话 。
  中国寓言 。
  中国典故 。
  中国小说 。
  中国诗词 。
  体育:象棋 -- 围棋 -- 武术(功夫) -- 气功-- 蹴鞠--麻将。
  华夏文明的文化逻辑与“天圆地方”说存在密切关系当然,如果我们认识到井田制度的文化来源——“疆理”农业和“疆理”规划对土地产权初始界定的作用和意义。那么,从“天圆地方”和“疆理”农业的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与文明起源的历史脉络是非常清晰的,而这种文化关系甚至可以追溯到距今8000年左右的河南省贾湖文化时代。所以,井田制度的破解不仅可以解决中国夏、商、周三代基本政治经济制度的问题,同时也可以进一步认识到中国文化与文明的起源问题。文化、政治、经济及其制度安排之间本来就存在整体性的结构关系,只是传统经济学理论没有予以必要的揭示而已。实际上,重商主义并非谁试图摆脱就可以摆脱得了的。制度安排应当是探讨文明的一条重要路径,同时也是讨论一定社会结构经济性质的一种重要方法。宏观价值理论的建立也许有助于这些问题的讨论并得到比较令人信服的解释,也可以为传统经济学与新制度经济学提供共同的解释基础。
范围 Range
  中华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中华文化指有中华文化圈共同创造,继承,延续和发展的文明,她包括东北亚,东亚,东南亚和中亚的一部分地区和范围.这个范围在汉朝开始形成,唐朝和元命时代达到鼎盛.狭义的指有我们国家国土内继承,延续和发展的文明.
中华文化对世界的影响 Impact on the world of Chinese culture
  自古以来,中华文化对中国周边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形成了相对独立的中华文化圈、儒家文化圈,这一地区除了中国,还包括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地。
  中华文化也对世界其他地区产生了重要影响。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文化,是欧洲近代启蒙运动的重要思想源泉。
  科举制度、四大发明、航海造船
  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就一定要增强中华文明的生命力,不仅要扩大范围,更要通过继承发扬和创新提高其吸引力。
英文解释
  1. n.:  Chinese culture
近义词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文化
相关词
神话传说中国古代史中国历史人文始祖远古人物艺术国技国粹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百科大全兰科兰花草本植物中国国花食品店鸟类
作家地名小说人物长生界三皇五帝体育武术中医
百科辞典更多结果...
包含词
中华文化史中华文化园中华文化区
中华文化撷英中华文化辞典中华文化学院
中华文化读本中华文化通志中华文化之歌
中华文化体系中华文化词汇中华文化艺术
汉语中华文化中华文化论坛中华文化复兴节
中华文化大讲堂中华文化联谊会中华文化促进会
中华文化标志城中华文化常识全典中华文化承传(上册)
中华文化承传(中册)中华文化承传(下册)中华文化原典选读
中华文化艺术在线红楼梦与中华文化英国中华文化中心
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天津中华文化学院明春苑中华文化园
中华文化与民族凝聚力南京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加拿大温哥华中华文化中心
中华文化国际交流发展协会澳洲中华文化促进会大多伦多中华文化中心
加拿大中华文化研究协会留尼汪中华文化促进会意大利中华文化协会
庐江中华文化教育中心北京中华文化促进会伊斯兰教对中华文化之影响
湖北中华文化研修学院中华文化名著典籍精华册幼儿园中华文化启蒙教育课程
中华文化艺术传承与发展战略研究会禁忌与惰性(中华文化风情探密丛书)中华文化促进会玉文化工作委员会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生中华文化新学会傅佩荣解读中华文化精髓:儒家与现代人生傅佩荣解读中华文化精髓
傅佩荣解读中华文化精髓儒家与现代人生云南省社会主义学院云南中华文化学院
分类详情
张开武术张开历法张开中国神话张开中国服饰张开百家姓
张开中国文学张开中国音乐张开中国饮食张开中国哲学张开中国方言
张开中国艺术张开中国节日张开中华美学中国民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