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話 : 上海公交站 : 深圳公交站 : 仙遊縣 : 景縣 : 屏山縣 : 博羅縣 : 竜門縣 : 江津區 : 寶安區 [顯示全部] > 竜華鎮
顯示地圖
目錄
上海市徐匯區竜華鎮
  自然地理
  竜華鎮地處區境東南部。東瀕黃浦江,西枕滬杭鐵路,南倚張傢塘港,正北至華容路,東北和西北至中山南二路,面積8.08平方公裏。下設17個居民委員會,有居民1.03萬戶,3.97萬人,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為4913人。鎮政府設在竜華路2796號。1984年9月劃歸徐匯區管轄。2006年撤銷鎮建置,改設竜華街道。
  歷史
  鎮以竜華寺、塔得名。唐代屬華亭縣,宋代名竜華村,元代稱竜華鋪、竜華裏,街市已初具規模。至明代建鎮。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四月,被倭寇焚毀“市廛千餘間”。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江南製造局創竜華火藥廠,為境內有近代工業之始。至解放前夕,鎮內先後建造竜華水泥廠、大明火柴廠、亞美無綫電廠等10余家私營工廠,並有小型作坊百餘戶。鎮上商業的特點是一年靠一春,每年農歷三月,竜華寺香汛、三月半廟會及三月桃花盛集於一時,香客、商賈、顧客和踏青賞花者紛至沓來,店鋪生意興。1949年,共有煙雜點心等各類商店171傢。
  竜華鎮為上海市西南重鎮。民國期間,曾先後設置上海鎮守使署,淞滬商埠督辦公署、淞滬警備司令部等。民國16~26年間(1927~1937年),淞滬警備司令部內設軍法處、法庭、牢房和刑場等,在此被關押殺害的早期中共黨員和革命志士數以千計。
  經濟社會
  解放後,竜華鎮工業不斷發展,至1990年,境內有工廠企業80多傢,著名的有上海飛機製造廠、協昌縫紉機廠、上海大理石廠、竜華肉類聯合加工廠等。共有各類商店100余家。鎮辦經濟發展至1990年有工廠7傢,年産值7000多萬元,利潤2000多萬元。鎮辦第三産業,年營業額1200多萬元,利潤70多萬元。
  文教事業現有中等專業學校5所,中學1所,小學3所、幼兒園2所、電影院1座。
  竜華鎮交通便捷,黃浦江和竜華港沿岸有碼頭26座,陸上道路13條。有10條公交客運綫路穿梭於境內,已成為上海交通和客運樞紐之一。
  景點
  境內古跡紀念地較多。其中竜華寺為江南名剎。“竜華晚鐘”早在明代就被譽為“滬城八景”之一。解放後,寺、塔多次整修,1979年恢復對外開放。每年農歷除夕和公歷歲末之夜,中外遊客紛紛入寺撞鐘。每年農歷三月半竜華廟會在此舉行。被國民黨反動派屠殺的二十四烈士就義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經國務院批準,現已改建為竜華烈士陵園的一部分。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竜華鎮
  自然地理
  竜華鎮位於深圳市中北部,行政上隸屬寶安區,與市中心區相連,享有"特區後花園"之美譽.已建成的梅觀高速公路,機荷高速公路,梅竜一級公路,布竜一級公路及平南鐵路貫通全鎮,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總面積88平方公裏,下轄1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36.78萬人,其中,戶籍人口2.25萬人.
  鎮域內大部分為丘陵地貌,山地占68%,衝積平原占23%,丘陵地高程平均為100米左右,平原地區高程大多在50——70米之間.氣候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22攝氏度,年平均降雨量1933.3mm.鎮內河流為觀瀾河上遊,屬東江水係.
  經濟社會
  竜華是革命老區,在戰爭年代,作為東江縱隊的根據地,為革命做出了重要貢獻.改革開放二十年來,竜華鎮艱苦創業,在政府的帶領下,初步實現了農村城市化.昔日經濟,文化相當落後的偏僻小鎮,已變成了經濟發達,科教進步,社會穩定,環境優美的新城鎮.2001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産總值37.4(31.6)億元,工業總産值82.3(65.3)億元,(財政收入2.18億元),稅收收入5.67(4.07)億元,農村人均收入10139(9610)元.(括號內為2000年數據)
  20世紀90年代以來,竜華鎮先後獲得了"廣東省城市規劃先進鎮","廣東省衛生鎮","廣東省體育先進鎮","廣東省鄉鎮企業百強鎮","中國鄉鎮之星","全國鄉鎮百顆星","全國村鎮建設先行鎮","國傢衛生鎮"等榮譽稱號.
四川省宜賓市屏山縣竜華鎮
  四川屏山竜華古鎮歷史悠久,始建於宋代,明清時已成規模,是歷代四川邊防駐軍重地。古鎮依山傍水,建在老君山下的大竜溪與小竜溪交匯處。古鎮小街依山而建,房屋錯落有緻,石臺階將上下街道連接成環形。街道全由青石板鋪成,全木質結構的街坊至今保存完好。古鎮四面臨街的小竜溪發源於老君山,溪水清澈見底,河上所建竜華涼橋,外觀頗似侗族風雨橋,但又有所不同,橋梁造形考究,風格別緻,橋長廊書法扁額挂於橋上瓦屋的梁上,展現出名傢風範,古風猶在。
  古鎮八仙山上有一座世界第一的立佛“八仙山大佛”,為深浮雕接引立佛像,高32米,鑿於主峰紫紅色崖壁上。據考證,該大佛建於明末,已有400餘年歷史。
廣東省惠州市竜門縣竜華鎮
  【概況】 竜華鎮位於竜門縣中部,東經114°11',北緯23°36',竜門河(西林河)從境內通過。境域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1℃;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30毫升;陽光充足,全年無霜期355天。全鎮總面積179平方公裏,耕地960公頃,下轄10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5000人。
  竜華鎮森林覆蓋率68%。可開發的水力資源和礦山資源豐富,含量較高的礦種有高嶺土、石灰石、大理石、煤、錫等。其中高嶺土儲量5000萬噸,石灰石儲量2億噸。竜華還有豐富的水資源、旅遊資源及農副産品貨源。
  【國民經濟】 2001年,全鎮國民生産總值5021萬元,社會總産值8552萬元,工農業總産值7082萬元,其中農業總産值5587萬元,工業總産值1495萬元,各項存款餘額3182萬元,人均純收入3282元。各項指標比上一年度有較大的增幅。2002年,全鎮國民生産總值5472萬元,社會總産值9433萬元,工農業總産值7985萬元,其中農業總産值6115萬元,工業産值1870萬元。工農業産值分別比去年增長8.6%、25%,各項存款餘額3100萬元。
  2004年,全鎮實現生産總值8315萬元,工農業總産值9171萬元,其中農業總産值7451萬元。各項存款餘額3300萬元。
  【財稅】 實行財政“收支兩條綫”,加強財政監督,致力發揮財政服務職能,確保鎮內各項事業發展所需資金。2001年,全鎮財政總收入為461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27%,其中工商稅收入26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16%,財政總支出為422萬元,完成年預算的117%;2002年,全鎮財政總收入723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34%,其中工商稅收入71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300%,上級補助收入537萬元,財政支出751萬元,完成年初預算的140%。
  實行財政“收支兩條綫”,加強財政監督,致力發揮財政服務職能,確保鎮內各項事業發展所需資金。2004年,全鎮財政總收入430萬元,其中工商稅收入50萬元,財政支出420萬元。
  【農業】 竜華鎮以“農業穩鎮”,重視發展“三高農業”,致力提高農業效益,着力打造拳頭産品,竜華“歲歲紅”年桔、“西溪竹筍”已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好的收益,增加了農民收入。2001年,全鎮1049.5公頃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2412公頃,其中經濟作物246.7公頃,糧食總産量8856噸,蔬菜總産量4630噸,農業總産值5587萬元,其中種植業産值3557萬元。2002年,全鎮1062.7公頃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2494.7公頃,經濟作物306.7公頃,柑桔總産量12290噸,糧食總産量7818噸,蔬菜總産量6500噸。農業總産值6115萬元,其中種植業産值為4693萬元。
  竜華鎮以“農業穩鎮”,重視發展“三高”農業,致力提高農業效益,着力打造拳頭産品年桔。竜華年桔因果色好、品質佳、産量大而享譽海內外,成為國傢級年桔示範基地。鎮組織了技術人員對年桔保果技術進行創新,使收穫期延長至次年4月底,有效地防止産品集中上市帶來的衝擊。2004年,全鎮960公頃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2162.2公頃,經濟作物193公頃,柑桔總産量22537噸,糧食總産量7961噸,蔬菜總産量4620噸。農業總産值7451萬元,其中種植業産值為5247萬元。
  【工業】 2001~2002年,竜華鎮人民政府製訂和全面落實“工業興鎮”措施,工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2001年,全鎮工業總産值1495萬元,其中,建築業480萬元;2002年全鎮工業總值1870萬元,其中建築業720萬元。全鎮有各類企業420個,企業總産值2100萬元。
  竜華積極實施“工業興鎮”戰略,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4年,工業總産值1720萬元。光大水泥項目年産400萬噸生産綫動工建設,屆時年工業生産總産值可達數億元。
  【名優特産】 年桔:以果大皮薄、色澤澄黃鮮豔、核少,甜酸適度,富含多種營養元素,汁多渣少而著稱。椪柑:椪柑是世界上最優良的寬皮柑桔類品種之一,有“遠東柑王”之稱,竜華椪柑有早熟、晚熟,可溶性固形物10~12%,酸量0.63~0.71%,甜酸適中,風味獨特,果豐産穩;采用標準化栽培方法進行生産,10月至1月色彩鮮豔,較耐貯藏,品質上等,是送禮會友的佳品。茶仔柑:果皮橙黃色,有茶仔光澤而得名,可溶性固形物11~12%,酸量0.7~0.8%,甜酸適中,風味濃香。果皮作藥用,是馳名的“廣東陳皮”優質原料,在港澳享有佳名,還有用作調味品、涼果加工等。蜜桔:農歷10月成熟故又名“十月桔”,果皮橙紅色,可溶性固形物12~14.3%,酸量0.59~0.72%,果肉脆汁多而味濃甜,風味極佳,時應“元旦”佳節,是送禮會友之佳品。西溪筍:分鮮、幹兩種。筍幹簿而透明,臘黃油潤,耐儲存,食之爽滑香甜。
  【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全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2001年,投資70萬元的水坑大橋建成通車;2002年,投資60萬元的竜華文化中心投入使用,投資300萬元的新中心小學完工,投資110萬元鎮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建成使用。竜華鎮交通便利,省道增馬綫、增竜綫貫穿鎮境。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等周邊大中城市,均在100公裏半徑範圍內;電力供應充足,有3.5萬伏的變電站一座,中小型水電站3座,農網改造已完成。郵電事業迅速發展,鎮內建有3個移動網絡發射點,移動信號覆蓋全境,開通了程控電話用戶1700戶。9個村委全部實現通郵、通電、通公路。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全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2003年,投資5萬元安裝了竜華大橋至中心小學的路燈。2004年,投入150萬元的竜華自來水廠第二期工程已完工,日供水量1080噸。110KV 生産供電工程正在施工。竜華鎮交通便利,省道增馬綫、增竜綫貫穿鎮境。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等周邊大中城市,均在100公裏半徑範圍內;電力供應充足,中小型水電站3座,農網改造已完成。郵電事業迅速發展,鎮內建有3個移動網絡發射點,移動信號覆蓋全境,還開通了固話小靈通業務。10個村委全部實現通郵、通電、通公路。
  【教育事業】 竜華鎮把培育各類人才作為發展竜華的根本途徑。2001~2002年投入500萬元資金用於教育事業,2002年底,投入300萬元的新中心小學建成,使水坑、竜華、水口等村的小學生能夠在環境更加優美、教學設備更加完善校捨上課。全鎮現有小學11所,中學1所,在校學生2481人,教師170人。
  竜華鎮把培育各類人才作為發展竜華的根本途徑。2002年底,投入300萬元完成了新中心小學的首期工程,使水坑、竜華、水口等村的小學生能夠在環境更加優美、教學設備更加完善的校捨上課。全鎮現有小學11所,中學1所,在校學生2270人,教師146人。
  【文物古跡】 新樓下古建屋宇:建於明朝萬歷28年,至今約400年。新樓下宗祠建於嘉慶24年,祠前祠裏的木、石雕,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石岩廟:重建於1995年,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廣合古堡:建於道光4年,位於竜華河埠頭,是竜門至增城必經渡口上的一個關要。水坑古城堡:位於水坑村口,占地6250平方米,四周全是厚青磚壘起的約5米高的城墻,4個角上各築有一個鍋耳式碉樓,城墻與碉樓連成一體,城內面有跑馬道,有藏身洞和射擊孔,城外四周是護城河。整個建築易守難攻,是水坑村民的祖先在兵匪入侵時避難的古城堡。古建民居:水坑村落,現存50多座百年老屋,除少數幾座為明末建築外,大部分是清代年間的建築物。老屋的建築均極具特色,屋頂左右兩端砌有一個鍋耳式風火墻,輔以翹角,磚青粉白,古樸典雅。孟盛李公祠:位於水坑村,依山而建,坐南朝北,面積約700平方米,清代初年建築,清代中期重修,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水坑文筆塔:又稱文明閣,位於水坑村小學校園內。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嘉慶十六年(1814年)曾修葺。塔為3層樓閣式磚塔,平面六角形,塔高18.5米,塔門高2.88米,寬1.1米,門額陰刻“文明閣”篆體字。塔的3層面積一樣,但塔身厚度按比例逐層縮小,整個外形呈筆狀。該塔於1986年6月被竜門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4月被錄入《廣東名勝古跡辭典》,1999年9月被錄入《廣東古塔》。
  【社會治安】 竜華鎮加強法製宣傳教育,把維護社會治安、穩定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聯防網絡,有效地打擊了各種刑事犯罪活動,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重視抓治安防範管理,以防為主,打防結合收效好,維護了社會治安,讓廣大群衆安居樂業。
  【竜華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2441男6585女5856家庭戶戶數3241家庭戶總人口(總)12344家庭戶男6516家庭戶女58280-14歲(總)37240-14歲男19020-14歲女182215-64歲(總)753515-64歲男410515-64歲女343065歲及以上(總)118265歲及以上男57865歲及以上女604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1102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竜華鎮
  竜華鎮位於景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5千米。
  竜華鎮總面積80.69平方公裏,鎮區面積5.6平方公裏,總人口5.2萬人,鎮區人口(包括流動人口)2.2萬人。2005年國內生産總值達到23.68億元,實現財政收入5600萬元,工業主導産業為:廚房設備,通訊器材,橡膠化工,機鐵製造。
  沿革 1958年成立春光公社,1961年更名竜華公社,1984年改鎮。1989年卜定鄉並入。1997年,全鎮面積80.7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竜華街、程莊、北文柯、南文柯、大馮古莊、楊躲、彭村、臺辛莊、西蘇古莊、東蘇古莊、鬍傢營、高莊、前孫莊、後孫莊、南橋、後安村、薑園、前秦旺、中秦旺、後秦旺、吳莊、賈呂村、前馬堡定、後馬堡定、徐堡定、鄧堡定、綫堡定、東野莊、鹼場王、西野莊、翟劉莊、嶽王廟、西單德廂、東單德廂、王德廂、張東德廂、張西德廂37個村委會。
  ◆自然條件
  竜華鎮位於景縣西南部,鎮域人口5.3萬人,其中鎮區人口1.8萬人,鎮域內勞動力3.2萬人,土地總面積117766.9畝,屬黑竜港流域,是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無地上水源,無河流經過。是全國一百個重點建製鎮之一,多次被省建委命名為“城鎮建設先進單位”。該鎮交通便利,區位優勢較為明顯。距衡水市、山東省德州市30公裏,距景縣、武邑、故城、棗強等縣縣城在25—30公裏之間。石德鐵路東西縱貫腹地,竜華站是較大的客貨車停車站,距京九綫、京滬綫各30公裏;衡德高速公路、衡德公路等多條省市公路交匯於此,鎮區有高速公路出口。有110千伏和35千伏變電站各一座,能源供應充裕,電力供應有保障。
  ◆經濟運行情況
  近年來,竜華鎮按照科學發展觀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狠抓發展這個第一要務不放鬆,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在吃透鎮情,充分藉鑒外地經驗的基礎上,大力實施工業強鎮、農業特鎮、商貿重鎮、城建名鎮、財稅大鎮的“五鎮”戰略,全面促進經濟和各項社會事業健康協調可持續發展,努力構建和諧社會。重點突出工業項目建設,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在鎮區確定了“南商北企”的經濟佈局,即根據城鎮建設發展規劃,鎮區南部以發展商貿流通業為主,鎮區北部以發展工業企業為主。在鎮區南部,引進資金4500萬元建設了景縣西南最大的集批發、零售、餐飲於一身的綜合市場-----竜華商貿大市場。該市場於2004年4月底正式投入運營,市場商戶已經達到200多傢,實現了市場繁榮,擴張了鎮域經濟總量;在鎮區北部,2004年建成並投産企業11傢,總投資額達到2.1億元,特別是隨着景縣鑫達精密鑄造有限公司等一批立鎮項目的投産,形成了機件加工、廚房設備、化肥、通訊器材、橡膠橡塑五大主導産業,竜華鎮正在實現嚮工業強鎮的跨越。同時,通過促進産品結構調整,促使産品升級換代,提高市場競爭力等措施,確保了經濟持續快速穩定的高質量增長。2004年鎮域生産總值達到14億元,其中農業産值1.5億元,占總産值的10.7%,非農産值12.5億元,占總産值的89.3%,農民人均純收入3600元。
  ◆土地利用現狀
  多年來,該鎮積極落實《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嚴格保護耕地資源。到2004年,全鎮耕地76389.7畝,園地4880.9畝,林地1004.4畝,牧草地307.5畝,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8905.4畝,交通用地4879.1畝,水域3258.9畝,未利用地5391.7畝。耕地、園地、林地、牧草地、居民點及工礦用地、交通用地、水域、未利用土地占全鎮土地總面積比例分別為:64.9%、4.1%、0.9%、0.3%、16.1%、4.1%、2.8%、6.9%。從總體來說,該鎮以農業用地為主,人均土地較多,後備土地資源較為豐富。
  ◆竜華鎮2007年主要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農業總産值:22758萬元
  工業總産值:193569萬元
  社會總産值:216327萬元
  農民人均純收入:4600元
  農作物播面:6670公頃
  糧食播面:5400公頃
  糧食總産量:32602噸
  棉花總産量:1145噸
  固定資産投資完成額:17500萬元
  農村經濟總收入:203001萬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6688男18463女18225家庭戶戶數10922家庭戶總人口(總)36027家庭戶男18079家庭戶女179480-14歲(總)90120-14歲男47140-14歲女429815-64歲(總)2533315-64歲男1269215-64歲女1264165歲及以上(總)234365歲及以上男105765歲及以上女1286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5502
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竜華鎮
  仙遊竜華風光竜華鎮位於仙遊縣西南部,木蘭溪南岸。轄16個行政村。三郊公路、仙泉公路過境。
  [代碼]350322109:~201建華村 ~202東方村 ~203西林村 ~204燈塔村 ~205愛和村 ~206團结村 ~207新峰村 ~208貂峰村 ~209紅星村 ~210紅旗村 ~211林內村 ~212金溪村 ~213金建村 ~214金沙村 ~215金山村 ~216東岐村
  [沿革]1958年建竜華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建鎮。1997年,面積77.4平方千米,人口6.8萬,轄燈塔、團结、愛和、竜西林、東方、建華、平原、大坂、象坂、象運、象林、新峰、貂峰、紅星、紅旗、林內、金溪、金建、金沙、金山20個村委會。2002年,大坂、平原、象運、象林、象坂5個行政村劃歸鯉南鎮。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55142男27411女27731家庭戶戶數14823家庭戶總人口(總)54722家庭戶男27189家庭戶女275330-14歲(總)176860-14歲男93780-14歲女830815-64歲(總)3341115-64歲男1634015-64歲女1707165歲及以上(總)404565歲及以上男169365歲及以上女235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51849
  行政轄域
  竜華鎮位於仙遊縣西南部,緊靠縣城。西南與南安市毗連,南與泉州市交界,東與鯉南鎮相鄰,北隔木蘭溪與大濟鎮相望,西與永春縣接壤。全鎮地域面積65平方公裏,耕地2.5萬畝,山地4.9萬畝。轄16個行政村,總人口六萬一千多人。
  交通狀況
  竜華鎮交通極為便捷,省重點交通樞紐三(明)至郊(尾)二級公路從東到西貫穿全境。全鎮村道四通八達,所有村道全部實現水泥化,並與省道連接成網。
  歷史人文
  竜華鄉成立於1984年,1993年撤鄉建鎮。歷史上英雄輩出,明朝期間的民族英雄魏升,帶領民軍,英勇抗擊倭寇。被砍下頭顱後,仍騎在馬上,衝嚮敵陣,一槍刺入敵人胸膛後纔倒下。該鎮的磨頭(即無頭)地名即由此而來。民主革命時期,該鎮的金山、東岐、坑內等革命基點村群衆,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可歌可泣的貢獻。
  名勝古跡
  仙遊竜華雙塔 竜華鎮自然景觀絢麗迷人,人文歷史悠久豐富,名勝古跡聞名遐邇。相傳,隋大業中期,有一得道高僧惟勝和尚,雲遊至竜華鎮寶幢山下,在此結廬而居,精修佛法。一日空中二條巨竜各銜一朵白蓮花,騰雲駕霧,翩翩而下,獻於惟勝座前,竜華地名即由此而來。竜華寺為隋代古剎,歷史上出了三位國師。元明期間,為福建的一大叢林,僧衆達500人。現海外僑僧紛紛匯來巨款,對該寺進行大規模重建。普惠庵前廊六根石柱及柱礎,為福建省地面上現存最古的建築遺物之一。竜華雙塔建於北宋大觀年間,比泉州開元寺雙塔早110年,為福建省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係福建省石塔建築之瑰寶。仙門風景區方圓一公裏,祈夢文化聞名遐邇,閩南一帶群衆十分信仰。該景區先祀仙、後奉佛,仙佛同居為國內之一絶。金沙千年蟒狀古樟樹,植於唐天寶年間,復地畝餘,歷經1200多年風風雨雨,至今仍枝繁葉茂,四季常青,生意盎然。此外,還有東晉古墓葬、安平橋、羅漢岩、寶幢山、獅子岩等諸景點,均奇特飄逸,美不勝收。發展旅遊事業,前景十分廣阔。
  地形氣候
  竜華鎮位於戴雲山東側山麓,地勢自西北嚮東南傾斜。東部為木蘭溪與竜華溪交匯的平坦開闊的河川平原,海拔65米,為仙遊的西鄉平原之一部分,係該縣的富庶之地。境內以中低山及丘陵為主,盆地、河𠔌錯雜期間。竜華溪貫穿全境,溪長26公裏,流域面積113平方公裏,終年流水不斷,水源充足。竜華鎮屬南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無霜期長。年日照總時數為1815小時,年平均溫度20.2℃,無霜期325天以上,年平均降雨日數201天,年降雨量為1600-2000mm。
  物産資源
  竜華鎮物産資源十分豐富。水果有竜眼、荔枝、枇杷、橄欖等名特優品種,年産量2000噸。茶葉有黃旦、佛手、水仙、鐵觀音、金觀音等,年産量2500噸。食用菌有蘑菇、木耳、竹蓀、草菇、金針菇、巴西菇等,年産量1500噸。薏米是竜華特産,明清時期為朝廷貢品,現年産量1500噸。境內花崗石、輝緑石、石英沙、鐵砂、稀土、朱砂陶土等礦藏,儲量大、品位高,有很高的開採價值。
  基礎設施
  竜華鎮水力資源豐富,主要河流有木蘭溪、竜華溪等2條。現有水力發電站4座,裝機容量2000千瓦,年發電量820萬度,並並入全省大電網。郵電通訊設施完善,全鎮16個村全部開通程控電話,電話入戶率達98%以上。並已實現移動電話、自動尋呼和有綫電視網絡的全復蓋,隨時可以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等。富饒的物産、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優美的環境、發達的通訊聯繫,以及優質的服務,為竜華鎮的經濟發展營造了寬鬆優越的投資環境。
  經濟社會狀況
  改革開放以來,竜華鎮的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近幾年來,該鎮先後被評為福建省精神文明建設先進集鎮和“婚育新風進萬傢活動”先進單位,莆田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和普法教育先進單位,仙遊縣綜合先進鄉鎮以及項目建設、財稅工作、山地開發、勞動力轉移、村鎮建設、徵兵工作先進單位等。
  竜華鎮作為福建省生態農業、立體農業的試驗基地,堅持從本鎮的實際出發,突出一個主題,彰顯二大特色,做好三篇文章,建設四大基地,經濟建設和社會各項事業建設都取得了又快又好的發展。突出一個主題,就是突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這個主題。他們狠抓農業基礎設施建設,進行水、田、路、渠綜合改造,不斷增強農業的持續增産能力。他們堅持規劃為先、分期實施、有序推進的原則,有計劃、有步驟地開展新村建設,並進行道路硬化、環境美化、村莊緑化、路燈亮化、衛生潔化等全面配套建設,打造新農村建設精品。該鎮的貂峰村被樹為全省十佳村建示範村。彰顯二大特色,就是實施兩個省級品牌戰略,鞏固發展茶葉、薏米二大特色産業。全鎮已發展茶葉生産二萬畝,建立茶葉加工廠126傢,已成為全鎮農民增收的一大支柱産業,成為莆田市最大的茶葉生産、加工、銷售基地,産品不但銷往全國各地,而且已走出國門,銷往日本、美國、歐盟等國。全鎮已種植薏米一萬畝,實現品種改良、科學種植,做到“人有我優、人優我特”,進行“市場帶公司、公司帶基地、基地帶農民”的産業化經營,實施産品的係列深加工,促進這一明清時期的朝廷貢品再創輝煌。做好三篇文章,一是實施項目帶動戰略,全鎮已引進項目十幾傢,促進全鎮經濟建設呈現強勁發展勢頭。二是開發旅遊資源,已完成景區中長期設計規劃和開展大規模的基礎設施建設,逐步提高景區檔次,爭取早日實現竜華風景名勝遊、仙門祈夢文化遊、金溪生態茶園遊、金山休閑娛樂遊。三是抓好農村勞動力轉移,他們做好“竜華小吃”的規範引導、農村勞動力的技能培訓、民資回歸、積極為引進企業輸送合格員工等,收效顯著。建設四大基地,就是建設茶葉、薏米、畜牧、果蔬四大生産基地,保證現代農業生産有堅實雄厚的生産基礎。由於方法得當,措施有力,促進了該鎮的經濟建設呈現出蓬勃發展的勢頭。同時,該鎮的基礎教育、文化衛生、民政工作、老齡事業、安定穩定、精神文明創建活動,以及和諧社會建設、民主政治建設、黨風廉政建設等,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績。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竜華鎮
  博羅縣轄鎮。於1978年從竜溪公社分出,置竜華公社,1983年更名為竜華區,1987年設竜華鎮。位於博羅西南部,距博羅縣城18公裏。面積62平方公裏,人口2萬。324國道從鎮中穿過,交通方便。轄竜華、旭日、糧橋、柳村、竹園、寧和、學溪、仕塘、北堤、群豐共10個管理區和1個居委會。工業主要生産毛織、電子、塑膠製品。農業主産水稻、鼕瓜、花生、梅菜、水果和水産品。
  竜華鎮位於博羅縣中西部,羅浮山東南麓,與竜溪、園洲、湖鎮等鎮相鄰,地勢由東北嚮南傾斜,沙河自北嚮南穿鎮而過,廣汕公路、廣惠高速公路穿鎮而過。因鎮內沙河蜿蜒,形似遊竜,又因土地肥沃,富饒物博,故取“竜飛鳳舞,風華物阜”之意,稱為竜華。竜華鎮距惠州35公裏,廣州85公裏,東莞15公裏,深圳72公裏,交通便利。竜華鎮總面積62.4平方公裏,總人口3.03萬人。鎮內建有糧坑、太平山兩大水庫(總庫容量810萬立方米)、自來水廠(日供水達3萬噸)、三大交易市場(農貿市場、農産品批發市場、荔枝批發市場)、農業綜合開發區5000畝,荔枝、竜眼基地4500畝,竜華的山前仙荔更銷往全國各地。
  改革開放以來,竜華鎮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的優勢,投入了巨大的人力和財力進行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建設,致力改善、優化投資環境,吸引大批外商前來投資,使得經濟有着飛躍的發展,經濟面貌日新月異。目前,竜華鎮有企業46傢,其中外資18傢,民營28傢,主要從事紡織、塑膠、五金、電子、印刷、製衣等行業。2008年全鎮實現國內生産總值52057萬元,工業總産值實現152161萬元,農業總産值實現1522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5457元。
  目前的竜華鎮政通人和,蓄勢待發。竜華現正抓住縣“四個建設年”的歷史機遇,迅速掀起新一輪的發展高潮。竜華這片改革開放中的熱土,正敞開懷抱,熱情迎接各方人士的到來,歡迎以任何形式進行投資興辦實業和各種形式的經濟技術合作,竜華人民將竭誠為您服務,共振繁榮。
  竜華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9335男9966女9369家庭戶戶數4331家庭戶總人口(總)16650家庭戶男8452家庭戶女81980-14歲(總)50730-14歲男26530-14歲女242015-64歲(總)1283515-64歲男675715-64歲女607865歲及以上(總)142765歲及以上男55665歲及以上女871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5423
重慶市江津區竜華鎮
  竜華鎮位於江津區中北部,長江南岸。東連幾江街道和先鋒鎮,南接白沙鎮和慈雲鎮,西與油溪鎮,北與德感街道隔江相望。面積84.81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2007年),其中城鎮人口4143人。轄竜門社區,雙溪、新店、梁傢、農慶、朱羊寺、燕壩、五臺、竜華寺8個行政村,5個居民小組、31個經濟合作社。鎮政府駐地竜門灘,距江津主城18千米。全鎮以淺丘地帶為主,平均海拔235米,(江)津竜(門)、竜(門)土(門子)公路過境。古跡有朱羊寺(又名隆興寺)。
  [代碼]500116109:~001竜門社區 ~200雙溪村 ~201新店村 ~202梁傢村 ~203農慶村 ~204朱羊寺村 ~205燕壩村 ~206五臺村 ~207竜華寺村
  附:竜門灘鎮位於江津市中部。 1952年建竜門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竜門灘鎮。1997年,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聯合、雙溪、水平、廳上、半山、黃沙、雀坪、竜華、波羅、毛傢、大河、梁傢、雙獅、新店、農慶、接竜、石缸、長衝、五臺19個行政村和竜華街、中興街2個居委會。
  附:羅壩鎮位於江津市中部,距城區19千米。高(占)梁(傢)等3條公路在此交會。長江自北嚮南過境。 [沿革]1950年建羅壩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燕壩、芳陰、白竜、豐農、雙碾、馬井、 上、通花、周望、農興、鬆林、道角、金釵、寶珠、吳灘、棗子、水竹17個行政村和橫街子街1個居委會。
Longhua Zhen
  (Longhua Zhen) 景縣轄鎮
    概況 竜華鎮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5千米。面積80.67平方千米,人口3.73萬人(2002年)。轄37個村委會。鎮政府駐竜華村。
    代碼 131127101:~201 竜華村、~202 吳傢窯村、~203 前馬堡定村、~204 鬍傢營村、~205 東單德廂村、~206 張德廂東村、~207 嶽王莊村、~208 東野莊村、~209 南文柯村、~210 後馬堡定村、~211 南橋村、~212 南高莊村、~213 薑園村、~214 徐堡定村、~215 西野莊村、~216 大馮古莊村、~217 後安村、~218 西蘇古莊村、~219 東蘇古莊村、~220 鄧堡定村、~221 綫堡定村、~222 鹼場莊村、~223 臺辛莊村、~224 北文柯村、~225 後秦旺村、~226 彭村、~227 程莊村、~228 西單德廂村、~229 翟劉莊村、~230 賈呂村、~231 楊躲村、~232 後孫莊村、~233 前孫莊村、~234 張德廂西村、~235 前秦旺村、~236 王德廂村、~237 中秦旺村
    沿革 1958年成立春光公社,1961年更名竜華公社,1984年改鎮。1989年卜定鄉並入。1997年,全鎮面積80.7平方千米,人口3.6萬。轄竜華街、程莊、北文柯、南文柯、大馮古莊、楊躲、彭村、臺辛莊、西蘇古莊、東蘇古莊、鬍傢營、高莊、前孫莊、後孫莊、南橋、後安村、薑園、前秦旺、中秦旺、後秦旺、吳莊、賈呂村、前馬堡定、後馬堡定、徐堡定、鄧堡定、綫堡定、東野莊、鹼場王、西野莊、翟劉莊、嶽王廟、西單德廂、東單德廂、王德廂、張東德廂、張西德廂37個村委會。
  鎮政府駐竜華村。面積80.67平方千米,人口3.73萬。轄37個村委會:竜華、南橋、薑園、彭村、程莊、賈呂、後安、楊躲、東蘇古莊、西蘇古莊、前馬堡定、後馬堡定、東單德廂、西單德廂、張德廂東、張德廂西、大馮古莊、北文柯、南文柯、鬍傢營、中秦旺、後秦旺、前秦旺、綫堡定、鄧堡定、徐堡定、東野莊、西野莊、後孫莊、前孫莊、鹼場莊、吳傢窯、嶽王莊、臺辛莊、南高臺、王德廂、翟劉莊。
中國歷史
  Longhua Zhen竜華鎮Longhua Zhen 上海市西南郊風景遊覽區。位於徐匯區東部。鎮旁的竜華寺和竜華塔,興建於三國吳大帝赤烏十年(247)。竜華寺幾經興廢,現存寺廟係清光緒年間重建。寺前竜華塔高40.4米。登塔東眺浦江,北瞰竜華鎮。鎮內竜華公園部分原是竜華寺著名蟠桃園。“竜華晚鐘”被列為滬城八景之一。國民黨統治時期,竜華曾為反動統治者屠殺共産黨人和愛國志士場所。20世紀50年代以來,每值清明時節,這裏成為上海市民踏青、賞花、憑吊革命烈士之處竜華烈士陵園、紀念碑、紀念館於1991年6月落成。近期規劃將竜華寺、塔、園林、小鎮連成一體,闢為風景遊覽區。 [竜華塔]                 陸心賢
No. 11
  竜華鎮 竜華鎮位於仙遊縣西南部,木蘭溪南岸。轄16個行政村。三郊公路、仙泉公路過境。
  [代碼]350322109:~201建華村 ~202東方村 ~203西林村 ~204燈塔村 ~205愛和村 ~206團结村 ~207新峰村 ~208貂峰村 ~209紅星村 ~210紅旗村 ~211林內村 ~212金溪村 ~213金建村 ~214金沙村 ~215金山村 ~216東岐村
  [沿革]1958年建竜華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建鎮。1997年,面積77.4平方千米,人口6.8萬,轄燈塔、團结、愛和、竜西林、東方、建華、平原、大坂、象坂、象運、象林、新峰、貂峰、紅星、紅旗、林內、金溪、金建、金沙、金山20個村委會。2002年,大坂、平原、象運、象林、象坂5個行政村劃歸鯉南鎮。
河北省衡水市景縣
  景縣轄鎮。1958年成立春光公社,1961年更名竜華公社,1984年改鎮。1989年卜定鄉並入。位於縣境西南部,距縣城25公裏。面積80.7平方公裏,人口3.6萬。轄竜華街、程莊、北文柯、南文柯、大馮古莊、楊躲、彭村、臺辛莊、西蘇古莊、東蘇古莊、鬍傢營、高莊、前孫莊、後孫莊、南橋、後安村、薑園、前秦旺、中秦旺、後秦旺、吳莊、賈呂村、前馬堡定、後馬堡定、徐堡定、鄧堡定、綫堡定、東野莊、鹼場王、西野莊、翟劉莊、嶽王廟、西單德廂、東單德廂、王德廂、張東德廂、張西德廂37個村委會。工業以化工、鋁製品、廚房設備為主。農業主産小麥、玉米、棉花、花生。
福建省莆田市仙遊縣
  仙遊縣轄鎮。1958年建竜華公社,1984年改鄉,1991年建鎮。位於縣境西南部,木蘭溪南岸。面積77.4平方公裏,人口6.8萬。三郊公路、仙泉公路過境。轄燈塔、團结、愛和、竜西林、東方、建華、平原、大坂、象坂、象運、象林、新峰、貂峰、紅星、紅旗、林內、金溪、金建、金沙、金山20個村委會。農業主産水稻、甘蔗、竹木。鄉鎮企業有商貿、運輸、建築、水電。境內有明魏升將軍墓。
No. 14
  代碼:441324103 位於竜門縣中部,東經114°11′,北緯23°36′。全鎮總面積179平方千米,下轄10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總人口15000人。
廣東省深圳市寶安區
  [概況] 竜華鎮位於寶安區東部,竜華鎮位於寶安區東部,轄10個村民委員會、3個社區居委會和54個村民小組,總面積88平方公裏。2002年全鎮工業總産值4764777萬元(90年不變價),農業總産值2567萬元(90年不變價)。全鎮現有總人口226151人,其中戶籍人口28285人,外來人口197866人。
  [農業生産] 近年來,竜華鎮積極扶持“三高”創匯農業,確保蔬菜、水果、水産、畜禽、花卉五大鮮活産品的生産基本穩定。2002年,竜華鎮年末實有耕地面積2229畝;蔬菜復種面積5682畝,産量8935噸;水果種植面積5950畝,産量2034噸;傢禽飼養量5.59萬衹,上市量3.99萬衹;水産養殖面積1920畝,總産量87噸。
  [農村經濟] 2002年,竜華鎮農村經濟總收入69037萬元,農村集體資産總額441627萬元,農民人均所得10622元,鄉鎮企業總産值(現行價)256246萬元。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
  博羅縣轄鎮。於1978年從竜溪公社分出,置竜華公社,1983年更名為竜華區,1987年設竜華鎮。位於博羅西南部,距博羅縣城18公裏。面積62平方公裏,人口2萬。324國道從鎮中穿過,交通方便。轄竜華、旭日、糧橋、柳村、竹園、寧和、學溪、仕塘、北堤、群豐共10個管理區和1個居委會。工業主要生産毛織、電子、塑膠製品。農業主産水稻、鼕瓜、花生、梅菜、水果和水産品。
廣東省惠州市竜門縣
  竜華鎮位於竜門縣中部,東經114º11',北緯23º 36',竜門河(西林河)從境內通過。境域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1℃;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30毫升;陽光充足,全年無霜期355天。全鎮總面積179平方公裏,耕地960公頃,下轄9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4500人。
  竜華鎮森林覆蓋率68%。可開發的水力資源和礦山資源豐富,含量較高的礦種有高嶺土、石灰石、大理石、煤、錫等。其中高嶺土儲量1億噸,石灰石儲量3500萬噸。竜華還有豐富的水資源、旅遊資源及農副産品貨源。
  【國民經濟】 2001年,全鎮國民生産總值5021萬元,社會總産值8552萬元,工農業總産值7082萬元,其中農業總産值5587萬元,工業總産值1495萬元,各項存款餘額3182萬元,人均純收入3282元。各項指標比上一年度有較大的增幅。2002年,全鎮國民生産總值5472萬元,社會總産值9433萬元,工農業總産值7985萬元,其中農業總産值6115萬元,工業産值1870萬元。工農業産值分別比去年增長8.6%、25%,各項存款餘額3100萬元。
  【農業】 竜華鎮以“農業穩鎮”,重視發展“三高農業”,致力提高農業效益,着力打造拳頭産品,竜華“歲歲紅”年桔、“西溪竹筍”已取得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好的收益,增加了農民收入。2001年,全鎮1049.5公頃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2412公頃,其中經濟作物246.7公頃,糧食總産量8856噸,蔬菜總産量4630噸,農業總産值5587萬元,其中種植業産值3557萬元。2002年,全鎮1062.7公頃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2494.7公頃,經濟作物306.7公頃,柑桔總産量12290噸,糧食總産量7818噸,蔬菜總産量6500噸。農業總産值6115萬元,其中種植業産值為4693萬元。
  【工業】 2001~2002年,竜華鎮人民政府製訂和全面落實“工業興鎮”措施,工業取得了較大的發展。2001年,全鎮工業總産值1495萬元,其中,建築業480萬元;2002年全鎮工業總值1870萬元,其中建築業720萬元。全鎮有各類企業420個,企業總産值2100萬元。
  【名優特産】 碰柑:碰柑是世界上最優良的寬皮柑桔類品種之一,有“遠東柑王”之稱,竜華碰柑有早熟、晚熟,可溶性固形物10~12%,酸量0.63~0.71%,甜酸適中,風味獨特,果豐産穩;采用標準化栽培方法進行生産,10月至1月色彩鮮豔,較耐貯藏,品質上等,是送禮會友的佳品。茶仔柑:果皮橙黃色,有茶仔光澤而得名,可溶性固形物11~12%,酸量0.7~0.8%,甜酸適中,風味濃香。果皮作藥用,是馳名的“廣東陳皮”,在港澳享有佳名,還有用作調味品、涼果加工等。蜜桔:農歷10月成熟故又名“十月桔”,果皮橙紅色,可溶性固形物12~14.3%,酸量0.59~0.72%,果肉脆汁多而味濃甜,風味極佳,時應“元旦”佳節,是送禮會友之佳品。年桔:以果大皮簿、色澤澄黃鮮豔、核少,甜酸適度,富含多種營養元素,汁多渣少而著稱。西溪筍:分鮮、幹兩種。筍幹簿而透明,臘黃油潤,耐儲存,食之爽滑香甜。
  【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全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2001年,投資70萬元的水坑大橋建成通車;2002年,投資60萬元的竜華文化中心投入使用,投資300萬元的新中心小學完工,投資110萬元鎮人民政府辦公大樓建成使用。竜華鎮交通便利,省道增馬綫、增竜綫貫穿鎮境。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等周邊大中城市,均在100公裏半徑範圍內;電力供應充足,有3.5萬伏的變電站一座,中小型水電站3座,農網改造已完成。郵電事業迅速發展,鎮內建有3個移動網絡發射點,移動信號覆蓋全境,開通了程控電話用戶1700戶。9個村委全部實現通郵、通電、通公路。
No. 18
  竜華鎮 竜華鎮位於江津區中北部,長江南岸。東連幾江街道和先鋒鎮,南接白沙鎮和慈雲鎮,西與油溪鎮,北與德感街道隔江相望。面積84.81平方千米,人口4.2萬人(2007年),其中城鎮人口4143人。轄竜門社區,雙溪、新店、梁傢、農慶、朱羊寺、燕壩、五臺、竜華寺8個行政村,5個居民小組、31個經濟合作社。鎮政府駐地竜門灘,距江津主城18千米。全鎮以淺丘地帶為主,平均海拔235米,(江)津竜(門)、竜(門)土(門子)公路過境。古跡有朱羊寺(又名隆興寺)。
  [代碼]500116109:~001竜門社區 ~200雙溪村 ~201新店村 ~202梁傢村 ~203農慶村 ~204朱羊寺村 ~205燕壩村 ~206五臺村 ~207竜華寺村
  附:竜門灘鎮位於江津市中部。 1952年建竜門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竜門灘鎮。1997年,面積44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聯合、雙溪、水平、廳上、半山、黃沙、雀坪、竜華、波羅、毛傢、大河、梁傢、雙獅、新店、農慶、接竜、石缸、長衝、五臺19個行政村和竜華街、中興街2個居委會。
  附:羅壩鎮位於江津市中部,距城區19千米。高(占)梁(傢)等3條公路在此交會。長江自北嚮南過境。 [沿革]1950年建羅壩鄉,1958年改公社,1984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54平方千米,人口2.7萬,轄燕壩、芳陰、白竜、豐農、雙碾、馬井、 上、通花、周望、農興、鬆林、道角、金釵、寶珠、吳灘、棗子、水竹17個行政村和橫街子街1個居委會。
竜門縣竜華鎮名片-廣東省惠州市
  【概況】 竜華鎮位於竜門縣中部,東經114°11',北緯23°36',竜門河(西林河)從境內通過。境域屬亞熱帶氣候,年平均氣溫21℃;雨量充沛,年降雨量2030毫升;陽光充足,全年無霜期355天。全鎮總面積179平方公裏,耕地960公頃,下轄10個村民委員會和1個居民委員會,總人口15000人。
  竜華鎮森林覆蓋率68%。可開發的水力資源和礦山資源豐富,含量較高的礦種有高嶺土、石灰石、大理石、煤、錫等。其中高嶺土儲量5000萬噸,石灰石儲量2億噸。竜華還有豐富的水資源、旅遊資源及農副産品貨源。
  【國民經濟】 2004年,全鎮實現生産總值8315萬元,工農業總産值9171萬元,其中農業總産值7451萬元。各項存款餘額3300萬元。
  【財稅】 實行財政“收支兩條綫”,加強財政監督,致力發揮財政服務職能,確保鎮內各項事業發展所需資金。2004年,全鎮財政總收入430萬元,其中工商稅收入50萬元,財政支出420萬元。
  【農業】 竜華鎮以“農業穩鎮”,重視發展“三高”農業,致力提高農業效益,着力打造拳頭産品年桔。竜華年桔因果色好、品質佳、産量大而享譽海內外,成為國傢級年桔示範基地。鎮組織了技術人員對年桔保果技術進行創新,使收穫期延長至次年4月底,有效地防止産品集中上市帶來的衝擊。2004年,全鎮960公頃耕地,農作物播種面積2162.2公頃,經濟作物193公頃,柑桔總産量22537噸,糧食總産量7961噸,蔬菜總産量4620噸。農業總産值7451萬元,其中種植業産值為5247萬元。
  【工業】 竜華積極實施“工業興鎮”戰略,經過多年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效。2004年,工業總産值1720萬元。光大水泥項目年産400萬噸生産綫動工建設,屆時年工業生産總産值可達數億元。
  【名優特産】 年桔:以果大皮薄、色澤澄黃鮮豔、核少,甜酸適度,富含多種營養元素,汁多渣少而著稱。碰柑:碰柑是世界上最優良的寬皮柑桔類品種之一,有“遠東柑王”之稱,竜華碰柑有早熟、晚熟,可溶性固形物10~12%,酸量0.63~0.71%,甜酸適中,風味獨特,果豐産穩;采用標準化栽培方法進行生産,10月至1月色彩鮮豔,較耐貯藏,品質上等,是送禮會友的佳品。茶仔柑:果皮橙黃色,有茶仔光澤而得名,可溶性固形物11~12%,酸量0.7~0.8%,甜酸適中,風味濃香。果皮作藥用,是馳名的“廣東陳皮”優質原料,在港澳享有佳名,還有用作調味品、涼果加工等。蜜桔:農歷10月成熟故又名“十月桔”,果皮橙紅色,可溶性固形物12~14.3%,酸量0.59~0.72%,果肉脆汁多而味濃甜,風味極佳,時應“元旦”佳節,是送禮會友之佳品。西溪筍:分鮮、幹兩種。筍幹簿而透明,臘黃油潤,耐儲存,食之爽滑香甜。
  【基礎設施建設】 加大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投入,全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2003年,投資5萬元安裝了竜華大橋至中心小學的路燈。2004年,投入150萬元的竜華自來水廠第二期工程已完工,日供水量1080噸。110KV生産供電工程正在施工。竜華鎮交通便利,省道增馬綫、增竜綫貫穿鎮境。鎮人民政府所在地距廣州、深圳、惠州、東莞等周邊大中城市,均在100公裏半徑範圍內;電力供應充足,中小型水電站3座,農網改造已完成。郵電事業迅速發展,鎮內建有3個移動網絡發射點,移動信號覆蓋全境,還開通了固話小靈通業務。10個村委全部實現通郵、通電、通公路。
  【教育事業】 竜華鎮把培育各類人才作為發展竜華的根本途徑。2002年底,投入300萬元完成了新中心小學的首期工程,使水坑、竜華、水口等村的小學生能夠在環境更加優美、教學設備更加完善的校捨上課。全鎮現有小學11所,中學1所,在校學生2270人,教師146人。
  【文物古跡】 新樓下古建屋宇:建於明朝萬歷28年,至今約400年。新樓下宗祠建於嘉慶24年,祠前祠裏的木、石雕,活靈活現,栩栩如生。石岩廟:重建於1995年,依山而建,氣勢雄偉。廣合古堡:建於道光4年,位於竜華河埠頭,是竜門至增城必經渡口上的一個關要。水坑古城堡:位於水坑村口,占地6250平方米,四周全是厚青磚壘起的約5米高的城墻,4個角上各築有一個鍋耳式碉樓,城墻與碉樓連成一體,城內面有跑馬道,有藏身洞和射擊孔,城外四周是護城河。整個建築易守難攻,是水坑村民的祖先在兵匪入侵時避難的古城堡。古建民居:水坑村落,現存50多座百年老屋,除少數幾座為明末建築外,大部分是清代年間的建築物。老屋的建築均極具特色,屋頂左右兩端砌有一個鍋耳式風火墻,輔以翹角,磚青粉白,古樸典雅。孟盛李公祠:位於水坑村,依山而建,座南朝北,面積約700平方米,清代初年建築,清代中期重修,為三進院落四合院式佈局。水坑文筆塔:又稱文明閣,位於水坑村小學校園內。始建於清乾隆元年(1736年),嘉慶十六年(1814年)曾修葺。塔為3層樓閣式磚塔,平面六角形,塔高18.5米,塔門高2.88米,寬1.1米,門額陰刻“文明閣”篆體字。塔的3層面積一樣,但塔身厚度按比例逐層縮小,整個外形呈筆狀。該塔於1986年6月被竜門縣政府列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4月被錄入《廣東名勝古跡辭典》,1999年9月被錄入《廣東古塔》。
  【社會治安】 竜華鎮加強法製宣傳教育,把維護社會治安、穩定作為社會發展的基礎,建立了較為完備的聯防網絡,有效地打擊了各種刑事犯罪活動,掃除“黃、賭、毒”等社會醜惡現象。重視抓治安防範管理,以防為主,打防結合收效好,維護了社會治安,讓廣大群衆安居樂業。
  說
英文解釋
  1. :  Longhua Town
  2. n.:  Longhua Zhen
近義詞
竜華
包含詞
大竜華鎮竜華西路竜華鎮竜華鎮清朝民居群
天鑰橋路竜華西路竜華鎮寶安區竜華鎮閤城皮革廠寶安區竜華鎮根歷皮革廠
深圳市寶安區竜華鎮成人文化技術學校深圳市寶安區竜華鎮閣下賓館
分類詳情
竹園村群豐村北堤村旭日村仕塘村
學溪村寧和村糧橋村柳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