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黃橋鄉:面積40.60平方公裏,人口0.21萬人,轄1個行政村。鄉政府駐黃橋村,郵政編碼:325501。 行政村:黃橋 |
|
區域概況
浙江省溫州市泰順縣黃橋鄉位於泰順縣城西北部,東北與文成、景寧兩縣接壤,西南與司前鎮、竹裏鄉毗鄰。境內多山,屬山地地貌,是溫州珊溪水庫的源頭,是泰順三插溪水庫的集雨區,庫容6400萬立方米。有鄉屬電站一個,水庫庫容30萬立方米,裝機容量640千瓦。境內有豐富旅遊資源待開發,有水域 2000多畝景泰湖,植被豐富次原始森林及珍稀的名木古樹,有獨特峽𠔌和瀑布,與文成銅鈴山森林公園衹有一山之隔,還有黃橋獨特的民俗風情。全鄉總面積40.86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88畝,林地面積5.4萬畝,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4.1萬畝,毛竹林面積1.8萬畝,被譽為“毛竹之鄉”。鄉政府駐地園橋村,海拔380米,下轄1個行政村(黃橋),27個自然村。鄉政府駐黃橋村,郵編:325501。2006年,總人口635戶,2157人。司(前)黃(橋)公路、臺(邊)黃公路穿鄉而過。
2007年,黃橋鄉以創建省級生態鄉為目標,堅持走“一個融入、一個依托、一個保障、兩個重點”(融入集鎮,依托資源,組織保障,交通道路建設和下山移民兩個重點)的發展思路,實施“交通立鄉、林業興鄉、集聚富鄉”三大戰略,更加註重基礎設施建設,更加註重林業基地建設,更加註重居住環境改善,更加註重社會穩定,全面推進經濟社會跨越式發展。
農村經濟總收入908萬元,人均純收入2460元,年比增長10%。農作物播種面積2521.5畝,其中糧食作物2022畝,總産量600.7噸。農村經濟總收入1427.19萬元,其中農工業收入640.74萬元,財政收入53萬元,村集體經濟收入均年2.72萬元,人均純收入4330元,比增19.7%。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533男835女698家庭戶戶數574家庭戶總人口(總)1523家庭戶男825家庭戶女6980-14歲(總)2750-14歲男1310-14歲女14415-64歲(總)105115-64歲男57815-64歲女47365歲及以上(總)20765歲及以上男12665歲及以上女81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388
基礎設施
境內擁有6400萬立方米三插溪水庫和40萬立方米黃橋水庫各一座。2004年,有小學1所,附屬幼兒園1所,教師9人;衛生院1所,衛生技術人員2人,其中醫師1人,病床2張。
農業經濟
泰順黃橋筍竹兩用林【筍竹兩用林基地】
全鄉毛竹林面積1.8萬畝,立竹量270萬支。2003年投入支農資金25萬元,新栽毛竹600多畝,撫育毛竹林面積達2300多畝。年銷售毛竹12萬支,産筍210噸,年收入135萬元。2006年投入專項及扶貧資金40萬元,低改撫育竹林3200多畝。建成150畝鞭筍試驗基地,着手建立5000畝竹子現代示範園區,年創經濟收入270萬元,切實走出了一條“以竹興鄉、以竹富農”的脫貧致富路子。
【食草動物養殖基地】
健全黃橋養殖發展基金,完善10萬元資金的放貸機製,采取“一戶一策一幹部”幫扶和以貸代扶、以奬代扶的方法,大力發展以養牛、羊為主的山地養殖業,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2006年山羊存欄數達850多頭,牛存欄數達370多頭。
【泰順縣三插溪甜柿合作社】
利用山地優勢,發展山上文章,提高農民收入增幅為目的,黃山村8位農民以股份製形式成立泰順縣三插溪甜柿合作社,開發甜柿基地400畝1萬多株。2006年投入資金2.5萬元,對基地進行全墾和施用有機肥3噸。
【淡水魚養殖】
利用三插溪水庫水域面積2000畝發展淡水魚養殖,2003年投入3.2萬元,投放魚苗1.2萬多尾,架設1條防洪攔魚網設施,2004年有水庫存魚量達21多萬尾,年産值3.65萬元。
搬遷工程
按照“跳出黃橋發展黃橋”的發展思路,從2006年開始,計劃用5-7年的時間分期分批將全鄉人口遷移到司前中心集鎮居住,以解决農民讀書難、就醫難、行路難、致富難、娶親難等“五大難”問題。至2006年,一期工程的180戶750多人的搬遷任務已基本完成,小區的水、電、路、排污、緑化等配套設施功能健全,一個嶄新的黃橋新村在泰順重點集鎮司前濱江小區崛起。一期工程大坪山18間地基交付農民建房,2006年底18戶75人實現搬遷入居;二期工程留田洋住宅小區正式啓動,已完成小區的立項、勘查、設計、規劃、土地報批、土地徵用政策處理等前期準備工作,於2008年6月施工。 |
|
區域概況
河南省周口市西華縣黃橋鄉位於西華縣城西5公裏,黃泛區農場東2公裏處。東與城關毗鄰,西隔穎河與泛區相望,南與遲營接壤,北與紅花相連。漯雙公路穿境而過,交通便利。轄17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125個村民組,32000口人(2005年),鄉域面積46平方公裏(含西華縣國營農場、縣園藝場)耕地面積50000畝。
黃橋鄉地理位置優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潁河、東風運河穿境而過,地下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省道南石公路從鄉區通過,東距阿深高速公路8公裏、西距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107國道僅50公裏。
人文歷史
黃橋鄉歷史文化悠久,人民勤勞,境內有春秋戰國時期陳令公墓遺址和漢墓群遺址。歷史名人有湖廣黃安縣令王云明(王猴)出生於後石羊村,其墓被列為縣級文物。相傳,前、後石羊和東、西斧柯村名因魯班用斧頭傳羊而得。黃橋大閘、大橋並肩坐落於此,大閘上題有“春風楊柳萬仟條,六意神州盡舜堯”的詩句,描述了黃橋人民艱苦奮鬥,敢於創業的精神。
經濟發展
國民經濟快速發展,經濟實力顯著增強。自1975年建鄉以來,全鄉人民在歷屆黨委、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路綫、方針、政策,勵精圖治,艱苦創業,取得了經濟建設的巨大成就。2000年來,黃橋鄉黨委、政府堅持“強化工業,優化農業,多策並舉,整體推進”的工作思路,積極調整産業結構,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使經濟和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進入了一個全面發展的嶄新時期。已建成萬畝無公害大桃、萬畝無公害蘋果、萬畝無公害黃金梨、萬畝無公害蔬菜和優質無公害畜産品五大生産基地。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以服裝加工、棉花加工、橋梁加工、果酒釀造、板材加工、彩印包裝、塑料製品、冷庫儲藏八大支柱産業。
2001年,全鄉完成工農業總産值2.9億元,人均純收入2160元,實現鄉財政收入430萬元。
黃橋鄉農業發展迅速。路、溝、井、渠配套合理,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境內有潁河和東風運河,節制閘4座,路、溝、渠數十條,水源充足,灌溉方便,旱澇保收田4.4萬畝。農作物以小麥、雜果、蔬菜、棉花、花生、玉米為主。2001年,農業結構調整效果明顯,糧經比例調整到45︰55,復種指數達到280%,種植模式以麥棉套種和洋蔥套種春玉米、西瓜、花生為主;同時,積極發展以桃為主的雜果面積有1.5萬畝,遠銷廣西、廣東、江西、浙江等省市,畝均效益在2600元以上;畜禽養殖以生豬養殖為主,年可出欄生豬5萬頭,並形成了以肖橫為主的波爾山羊養殖基地。
鄉鎮企業發展較快。鄉鎮黨委、政府按照“淨化環境,優化政策”的企業發展思路,大力發展個體私營經濟,形成了釀酒、板材加工、冷凍儲藏、塑膜生産、果品加工、石油經營等6大支柱産業;2001年,以泰然塑料製品廠、珊妮果品公司、金鑫木板廠等為主的企業有121個。
社會事業
科技教育蓬勃發展,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基礎設施完備,通訊便捷,程控電話有數百部,可與國內、國際聯網;架設了寬帶光纜,修建了加油站、修通了前石羊、肖橫、三所樓的村級柏油路。臨漯雙公路沿綫的有9個村,村村交通便利。強化基礎教育,提高教學水平,中小學教學水平邁入全縣先進行列。計生工作水平不斷提高,1996年至2000年保持了全市一類鄉鎮。全鄉政治穩定,社會安定,為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環境。 |
|
黃橋鄉位於西華縣城西5公裏,黃泛區農場東2公裏處。轄17個行政村,32個自然村,32000口人,鄉域面積46平方公裏(含西華縣國營農場、縣園藝場)耕地面積50000畝。
黃橋鄉地理位置優越、地勢平坦、土壤肥沃。潁河、東風運河穿境而過,地下水資源豐富。交通便利,省道南石公路從鄉區通過,東距阿深高速公路8公裏、西距京珠高速公路、京廣鐵路、107國道僅50公裏。
近年來,勤勞、務實的黃橋人民在上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緊緊圍繞“特色農業上規模、強化企業上項目”的發展思路,積極調整産業結構,人均收入逐年增加、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已建成萬畝無公害大桃、萬畝無公害蘋果、萬畝無公害黃金梨、萬畝無公害蔬菜和優質無公害畜産品五大生産基地。民營企業蓬勃發展,形成了以服裝加工、棉花加工、橋梁加工、果酒釀造、板材加工、彩印包裝、塑料製品、冷庫儲藏八大支柱産業。 |
|
- : Huangqiao township
|
|
黃橋 |
|
|
|
黃橋村 | 聯盟村 | 新增村 | 圓橋村 | 蒼展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