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文正名:魚綱
拉丁學名:pisces
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魚綱種類最多,有24000種左右,分佈在全世界各個水域中,其中中國約有2500>種,絶大多數生活在海水中,海水魚有1,500多種,淡水魚僅800種左右。通常根據魚類骨骼性質的異同,將魚類分為軟骨魚係和硬骨魚係兩大類。以前把這兩類作為兩個係,隸屬於魚綱。軟骨魚和硬骨魚從有化石記錄開始,就是兩股道上發展來的,目前較新的材料都將這兩類升為兩個獨立的綱,即軟骨魚綱和硬骨魚綱。
魚綱是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一綱,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本綱是有頜類的開始,故為有頜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綱。這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分類類群,遠在泥盆紀就已派生出很多的邊緣支係,發展和演變至今成為各種復雜體形的魚類。現存魚類分為軟骨魚係(綱)和硬骨魚係(綱)。
1. |
|
chondrichthyes本係是現存魚類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全世界約有200多種,我國有140多種,絶大多數生活在海裏。
其主要特徵是
①終生無硬骨,內骨骼由軟骨構成。
②體表大都被榡鱗。
③鰓間隔發達,無鰓蓋。
④歪型尾鰭。本係共分兩個亞綱,即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
(1)板鰓亞綱elasmobranchii兩鰓瓣之間的鰓間隔特別發達,甚至與體表相連,形成寬大的板狀,故名板鰓類,鰓裂5~7對,不具鰓蓋。口位於頭部吻的腹面,寬大而橫裂,亦有橫口魚類之稱,大多數眼後有噴水孔1個。皮膚鰭條為角質鰭條,歪尾形,不具鰾。輸卵管前端開口於體腔。具泄殖腔,體內受精,卵生或卵胎生。本綱現存魚類有鯊目和鰩目。
1)鯊目squa1ifomes鯊又叫鯊魚或鮫,是本目的統稱。為一群比較兇猛的大型食肉型軟骨魚類,共分14科,約有250~300種,我國海域中約有130多種,最大的鯨鯊體重可達5000kg左右,長可達20m。多數鯊魚身體呈長紡錘形,鰓裂5對(極少數6~7對),開口子頭部兩側,又稱側孔類。鯊魚類的肝髒是製魚肝油的主要原料之一,鯊魚鰭叫做魚翅,是具有較高經濟價值的海味。有些鯊魚的膽、卵、肝、肉、魚胎等能作藥用。現將有藥用價值的七個科介紹如下:
a.須鯊科orectolobidae:頭形稍尖,眼無瞬膜。有口鼻溝。鰓裂5對。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上方或後方,第2背鰭常位於臀鰭前面。椎骨內的石灰質片,圍繞椎體成放射狀。多棲於近海海底,以魚類、軟體動物或甲殼動物等為食。我國海域境內有5屬,常見豹紋鯊屬steg0stoma、須鯊屬orectoloous和斑竹鯊屬chiloscyllium,其中少數可入藥,如條紋斑竹鯊(又名狗鯊、大鯊)chiloscylliumplagiosum(bennett)。
b.皺唇鯊科triakidae:普通魚頭形,眼具瞬膜。牙齒細小,呈帶狀或鋪石狀排列。噴水孔顯著。鰓裂5對,最後的鰓裂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尾鰭歪尾形,上葉遠較下葉為長,尾柄無側棱。近海棲息,我國沿海一帶有産。主食蝦、蟹及其他底棲無脊椎動物。我國有3屬,即星鯊屬mustelus、麗鯊屬ca11iscyllium和皺唇鯊屬triakis。供藥用的有灰星鯊mustelusgriseus(pietschmann)、白斑星鯊m.manzobleeker等。
c.真鯊科carcharhinidae:頭部稍尖,眼具瞬膜。牙側扁而大;使用1~3行。噴水孔細小或無。鰓裂5對,最後的鰓裂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前方。歪形尾鰭,尾柄無側棱。常生活在暖水性海域,廣布於太平洋、大西洋及印度洋。我國東海、南海有産。本科分11屬。具藥用價值的有黑鰭基齒鯊(明鯊)hypoprionatripinnisohu、闊口真鯊carcharhinuslatistomusfangetwang、黑印真鯊c.menisorrah(mullerethenle)、側條真鯊c.pleurotaenia(blkr)、烏翅真鯊c.melanopterus(quoyetgaimard)、沙拉真鯊c.sorrah(mulleeethenle)等。
d.貓鯊科scyliorhinidae:頭形稍尖,眼無瞬膜。無口鼻溝。鰓裂5對。背鰭2個,無棘,第1第背鰭位於腹鰭上方或後方,第2背鰭常位於臀鰭後面。椎骨內的石灰質片,圍繞椎體成放射狀。我國産6屬。供藥用的有梅花鯊halaurusburgeri(mullerethenle)。
e.多鰓鯊科hexanchidae:本科主要特徵是背鰭單個,鰓裂6~7對。如扁頭哈那鯊(又稱扁頭七鰓鯊)heptranchiasplatycealus(tenore),為黃海主産的經濟魚類,肉食用,皮製革,肝能提魚肝油,鯊胎入藥能養血調經。
f.雙髻鯊科sphyrnidae:頭呈丁字形,似雙髻而得名。眼位於髻的末端,具瞬膜。鰓裂5對,最後1對位於胸鰭基部上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於腹鰭前方,尾鰭歪形,上葉較下葉長。如錘頭雙髻鯊sphyrnazygaena(linnaeus),是我國重要的經濟魚類。
g.鯨鯊科rhincodontidae:體形較大。鼻孔位於上唇的兩側,出現於口內。牙多而細小,排成多行。鰓裂5對,鰓裂基大,幾乎達身體的背緣與腹緣,最後1對鰓裂位於胸鰭基部的前方。背鰭2個,無棘,第1背鰭位在腹鰭前方,有臀鰭。尾柄具側棱,尾鰭呈新月形,下葉短於上葉。如鯨鯊rhincodontypussmith.,可供藥用,長可達20m。
2)鰩目(魟)rajiformes本目魚類身體扁平形、菱形或圓盤形。胸鰭極度擴張,沿體側直達頭部,並與頭部和軀幹鬱相互愈合,使魚體構成菱形或圓盤形。口和鼻孔位於腹面,鰓裂5對,開口在頭部之腹面,故又稱下孔類。眼和噴水孔在背面,軀幹和尾退化成細鞭狀。是一類營海底棲生活的軟骨魚類,遊泳能力不強,以貝殼或其他底棲動物為食。本目分9科,具藥用價值的有以下3科。
a.魟科dasyatidae:身體扁平菱形或扁圓盤形。頭部與軀幹愈合。胸鰭前部不分化為吻鰭或頭鰭,背鰭單個或缺。尾較細長,似長鞭,尾上常具鋸齒狀長棘。由尾刺、外包皮膜和皮膜中的毒腺構成毒器,能刺傷人。營海底棲。我國産有5屬,沿海均有分佈。供藥用的有花點魟dasyatisuarnak(forskal)、赤魟d.akajei(mullerethenle)。
b.鋸鰩科pristidae:形體似鯊,不具圓盤。吻長而呈鋸齒狀故名。背鰭2個。尾較短,後尾上無鋸樣長棘。本科僅1屬。我國南海和東海産的尖齒鋸鰩pristiscuspiatuslatham可入藥。
(2)全頭亞綱holocephali頭大而側扁,兩側有鰓裂4對,有鰓蓋狀的皮膜遮着,外面衹見1對鰓孔。體光滑無鱗,側綫發達。尾細長成鞭狀,歪型尾。本亞綱因上頜骨與腦顱互相愈合而得名全頭類,是一原始的、為數不多的深海魚類群。共分2目,即軟鱔目chondrenchelyiformes(化石)和艮鮫目chimaeriformes。我國沿海及日本、朝鮮産的黑綫艮鮫。chimaeraphantasmajordanetsnyder,就屬艮鮫目科動物,它的背鰭和胸鰭是有名的“魚翅”。
2. |
|
osteichthyes硬骨魚係是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最多的一類,有2萬種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部分生活在淡水中。其主要特徵是:
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為硬骨。
②體表被硬鱗、圓鱗或櫛鱗,少數種類退化無鱗。皮膚的粘液腺發達,
③鰓間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鰓不直接開口於體外,有骨質的鰓蓋遮護,從鰓裂流出的水,經鰓蓋後緣排走,多數有鰾。
④魚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
⑤大多數體外受精,卵生,少數在發育中有變態。
硬骨魚係共分3個亞綱,即總鰭亞綱crossopherygii、肺鰭亞綱dipnoi和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其中輻鰭亞綱有多數種類可供藥用。 |
|
actinopterygii
占世界上觀存魚類總數的90%以上,是魚類中數量最多的一個類群。其主要特徵是:①偶鰭和奇鰭的鰭葉均由真皮性的輻射狀鰭條支持。②幾乎全為硬骨。③一般被的骨鱗為圓鱗或櫛鱗。④多數為正形尾。⑤無內鼻孔。③無泄殖腔,肛門開口於泄殖孔的前方。輻鰭亞綱分為古鱈總目pa1atonisci、多鰭總目brachiopterygii、硬鱗總目chondrostei、全骨總目ho1ostei和真骨總目teleostei。現將有藥用價值的硬鱗總目和真骨總目介紹如下:
(1)硬鱗總目chondrostei
本總目是輻鰭亞綱中較原始的魚群。骨骼多為軟骨,體表被硬鱗(或裸露),又叫軟骨硬鱗魚。體形呈紡錘形,似鯊魚。頭骨中腦顱為軟骨組成,外表覆蓋膜骨並形成鰓蓋。吻發達,口腹位。終生具脊索。歪形尾。肛門和泄殖孔分開。現僅存鱘形目。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為輻鰭亞綱中比較古老的類群,體形較大,呈紡錘形。皮膚裸露或被覆5行硬甲(硬鱗)。我國有鱘科和白鱘科。
1)白鱘科po1ydontidae:體表皮光滑無鱗。吻較長,頭長為身長的一半。齒多而形小,觸須1對。尾鰭具支鰭板。如白鱘psephurusgladius(martens),為我國特産魚種,吻形長如象鼻而得名象魚,重可達千斤以上,肉味肥美,分佈在長江和錢塘江。
2)鱘科acipenseridae:體表有5行硬鱗。吻較短。頭長不到體長的1/3。無齒。口前具觸須2對。奇鰭悉具支鰭板。本科分2屬。其中東北鱘(史氏鱘)acipenserschrelicki(brandt).、中華鱘a.sinensisgray.、長江鱘(達氏鱘)a.dabryanusdumeri1.、鰉魚husodaztricas(georgi)等的鰾可作中藥魚嫖膠;肉和卵可食,尤以為名貴;骨可製高級塗料,是我國大型經濟魚類。
(2)真骨總目tdeostei
是輻鰭亞綱中最高等的種類,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數量最多(魚類中96屬此總目),經濟價值最高的一總目。主要特徵是:①體表被圓鱗或柿鱗(有少數種類無鱗)。②骨骼高度骨化,具有特殊的單個犁骨、續骨、尾舌骨、齒骨及隅骨等。③奇鰭鱗質鰭條的數目與骨鰭條數目相等。④動脈圓錐退化,代以動脈球。⑤腸內不具蠃旋瓣。⑥有鰾,與食道相通或不相通。⑦大腦半球不發達,中腦及後腦發達。⑧卵巢與輸卵管相連,輸尿管和生殖導管分開或形成共同管,開口於肛門後方。⑨正型尾鰭。全總目共分40餘目,4h多科,2萬種,下面介紹其中具有藥用價值或常見有經濟價值的11目。
1)鯡形目clupeiformes
本目是現代真骨魚總目中最原始的類群,體表被圓鱗,頭骨骨化比較差;膜骨仍保留原始的表面位置,下咽骨不呈鐮狀;背鰭及臀鰭無堅棘,腹鰭腹位,鰭條柔軟分節;脊椎由若幹個相同的椎體組成,大多骨化,中央有孔,無口須;鰾管發達,與食道相聯通。多數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為海生,其中也有淡水生活的,或生殖期進入河湖産卵受精而為洄遊性的魚類,本目中供藥用的主要有4科。
(a)鯡科clupeidae:主要特徵是無脂鰭;無側綫;口裂適中,不達眼後;上頜具2附骨,形大,犬齒狀小或缺。本科現有160多種,隸屬50餘屬,主産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熱帶水域,其次是北大西洋,以及非洲淡水域中。可供入藥的有鰳魚i1ishaelongata(bennett)、青鱗魚harengu1azunasi(bleeker)、中華青鱗魚h.nymphaea(richardson)、大眼青鱗魚h.ovalis(bennett)、太平洋鯡clupeapallasi(cuvieretvalenciennes、鰣魚macrurareevesii(richardson)等。
(b)鯷科engraulidae:本科與鯡魚科主要特徵相似,不同點是鯷科魚類口裂甚大,遠達眼後方;上頜附骨狹長。為小型成群的海濱魚類,共分5屬。我國沿海一帶和長江中下遊以及附近湖泊中均有分佈。可供入藥的有刀鱭coiliaectenesjordanetseale、風鱭c.mystus(linnaeus)等。
(c)銀魚科salangidae:有脂鰭;體無鱗(僅雄魚臀鰭基底有鱗一行);背鰭在腹蠟後;上頜前端無吻鈎,口底無大褶膜;幽門和育囊不存在,多生活在近海及海河口。可供入藥的有尖頭銀魚salanxacuticepsregan、長鰭銀魚salanxlongianalis(regan)等。
(d)鮭科salmonidae:為最重要的世界性經濟魚類之一。本科動物的主義特徵是體表被鱗;上頜前端無吻鈎;口底無大褶膜;有脂鱗,背鰭與腹鰭相對或稍前;幽門育囊存在。全科有2亞科9屬,我國産6屬,分佈在北半球的淡水和海水中。可供入藥的有大麻哈魚oncorhynchusreta(walbaum)等。
2)鯉形目cypriniformes
為魚類中最大目之一。體表被圓鱗或裸露,頭部無鱗;有中喙骨弧,下咽骨呈鐮狀,脊椎的最前四枚常愈結,且兩側附有4對鰾骨(帶狀骨,舟狀骨、間插骨及三腳骨等)構成韋伯氏器連接鰾的前端和內耳,有保持魚體平衡的作用:背鰭1個,腹鰭腹位,鰭多無硬棘,即使有也是沒有超過3根的假棘。目前已發現本目有5千種以上,多分佈在溫帶和熱帶淡水域,衹有2科為海産,我國約有600種。藥用價值較高的有鯉科、鮎科、鰍科,鬍子鯰科、鮡科,鮠科等。
(a)鯉科cyprinidae:體側扁,呈棱形,體表多被圓鱗,頭不被鱗;唇須1~2對或不存在,上、下頷無齒,特有咽齒1~3行,至多不超過8個;下頜骨形大而呈鐮形;無脂鰭。分佈在世界各地淡水中。本科占鯉形目總數的70%~80%,現有2千多種,隸屬200多屬,我國有100多屬500種左右,可供藥用的有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bu魚acanthorhodeuselongatusregan、白魚anabariliusalburnops(regan)、金綫魚(小鱸鯉)sinocyclocheilusgrahami(regan)、倒刺䰾barbosdenticulatusdenticulatus(oshima)等。
(b)鮎科(鯰科)siluridae:體粘滑無鱗,表面裸出或具骨板;有須4~6條;口大,兩頜有利齒,下咽骨正常具細齒;鰓蓋下骨不存在;無脂鰭,背鰭甚小或缺,無棘;臀鰭大而長,分枝的鰭條約50~85,尾鰭亦小。本種分2屬,普遍分佈在我國各地,為食肉性底層魚。可入藥的有鯰魚parasilurusasotus(linnaeus)等。
(c)鬍子鯰科clariidae:主要特徵與鯰科相同,但背鰭甚長,有8條須。主産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以非洲的種類最多,我國分佈1屬兩種。如鬍子鯰clariasfuscus(lacepede)可供藥用。
(d)鰍科cobitidae:體呈筒狀,鱗細或退化,上頜邊緣僅由前頜骨形成,咽喉齒1排,齒數常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須,其中常有一或兩對吻須,一或兩對頜須,還常有鼻須或頤須。胸鰭與腹鰭均不嚮左右平展。鰾形小,外包以骨質殼。本科魚的最大耳石在橢圓囊中。本科共分3個亞科10餘屬50多種。常作藥用的有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大鱗泥鰍m.mizo1epis(gunther)、滇泥鰍m.mohoityyunnannichols等。
(e)鮡科sisoridae:本科魚類的兩鼻孔很靠近,共有須8枚,鼻須生在兩鼻孔之間,頜須的基部有皮片連吻部,故基部甚寬。鰓孔在下方兩邊相距很遠。脂鰭存在,有時可發展為有鰭條的第2脊鰭。多分佈在我國南方山𠔌溪流之中。共分4屬。可供入藥的有藏鮡glyptosternonmaculatus(regan)。
(f)鮠科bagridae:鮠科魚類有2個背鰭,第1個前背鰭短,有鋸齒狀的棘,第2個為脂鰭。鰓膜與峽部相連。有須4對,1對鼻須,1對頜須及2對頤須。我國有6屬50多種,各地均可見到,為最普通的一類。可入藥的有中臀黃顙魚pseudobagrusmebianalis(regan)。
3) |
|
angviliformes本目魚類體形圓而長。一般無腹鰭,背、尾、臀三種鰭連為一體不能區分,鱗極細或退化。脊椎骨數目甚多,最多可達260枚。本目分2亞目25科,有100多種。我國主産在南海。常見藥用的有以下3科。
(a)鰻鱺科anguillidae:頭部圓錐形,體有鱗退化後埋於皮中,排成斜行。鰓蓋骨發達,鰓孔顯著。舌明顯。齒針狀。胸鰭發達。本科有1屬3種,主産在溫熱帶海域。入藥的有鰻鱺anguillajaponicatemmincketschlege1、花鰻a.marmorataquoyetgamard等。
(b)海鱔科muraenidae:本科魚均無鱗。體長或很長(身長可達體高的40~50倍)無舌。鰓孔小,呈圓形或水平裂縫樣。無胸鰭。為溫熱帶珊瑚叢、洞中生活的近海淺水魚類。本科分6~7屬,有60~70種。可入藥的有網紋裸胸鱔g.ymnothoraxreticularis(bloch)、斑條裸胸鱔g.punctatafosciata(bleeker)、斑點裸胸鱔g.meleagris(shaw)、花斑裸胸鱔c.pictusah1.、波斑裸胸鱔g.undulatus(lacepede)等。
(c)海鰻科muraenesoceidae:體長,無鱗,前部近圓而後部側扁,尾部與體軀幾乎等長或稍短。心髒近在鰓後。頭長眼大,鰓孔顯著,鰓蓋發達。舌形狹,尖端稍遊離。犁齒形大,無側綫。本科僅有1屬3種。廣布於東南亞一帶,為兇猛底層海中肉食性魚類。例如灰海鰻muraenesoxcinereus(forsk)。
4) |
|
syngnathiformes
口前位,口裂上緣僅由前頜骨或前頜骨與頜骨共同組成管狀吻。無顱頂骨和後耳骨。咽骨退化。鰓常呈簇狀。脊鰭、臀鰭及胸鰭均不分枝,衹有腹鰭與尾鰭部分分枝,若有第1脊鰭存在必為刺鰭,腹鰭如存在必為腹位或前腹位。雄性腹部有由皮褶形成的育卵袋。本目為體形特殊的小型海魚。僅介紹供藥用的海竜科。
海竜科syngnathidae:全體被膜質骨片。鰓呈叢簇圓葉狀。脊鰭1個,全由軟條組成,無腹鰭。尾細長,適於捲附在海藻上。腎小管及尿管均在體腔的右側,隨右主靜脈而行。本科分10餘屬,廣布於世界各處,我國産有9屬。本科魚類無食用價值,但為名貴中藥,例如粗吻海竜trachyrhamphusserratus(temmincketschlegel)、刁海竜solenognathushardwickii(gray)、擬海竜syngnathoidesbiaculeatus(bloch)、刺海馬hippocampushistrixkaup.等。
5) |
|
perciformes無鰾管。鱗片多為櫛鱗。鰭有棘,背鰭通常由鰭棘和鰭條兩部分組成。腹鰭多為胸位,也有喉位,多為1鰭棘5鰭條。口先端常呈斜裂狀,銳齒着生在頜骨、犁骨和齶骨上形成齒帶。鰓蓋發達。本科為硬骨魚係中最大的一目,有8千多種,我國産並入藥的常見以下7科。
(a)鮨科serranidae:全體(連頭部)被鱗,鱗片表面稍粗糙,猶如氈毛一樣。側綫完全。下咽骨不結合,上頜骨不被眼前骨所覆着。犁骨與齶骨通常具齒。胸鰭的鰭條大都相似而多分歧。背鰭單個,其軟鰭部臀鰭較長,臀棘3。我國有18屬63種,多産於溫熱帶海域。入藥的有鱸魚lateo1abraxjaponicus(cuvieretvalenciennes)。
(b)石首魚科sciaenidae:上頜骨多少被眼前骨所覆着,下頜不具觸須。或間有1單獨短須。下咽骨不結合。齶通常無齒。胸鰭或具腋鱗。本科有13屬37種,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魚類。可供入藥的有大黃魚pseudosciaenacrocea(richardson)、黃姑魚nibeaalbeflora(richardson)、鮸魚miichthysmiiuy(basilewsky)等。
(c)鰏科leiognathidae:本科魚類身體方長而隆起,多少側扁,體被圓鱗。前頜骨具有強度延伸性,當完全伸出時成一水平、嚮上或嚮下的管。我國有4屬20種。人藥的有黃斑鰏leiognathusbindus(cuvieretvalenciennes)等。
(d)石鱸科pomadasyidae:體形方長而側扁。被中或小形櫛鱗,眼前有鱗。側綫完全,綫上鱗片較小。兩頜長短相差不多,稍能伸縮,上下頜具分離齒,側齒不作臼齒狀。鰓蓋骨不具刺。背鰭不呈深凹狀,或具硬長而扁平的棘,臀鰭棘3,第2棘最長。本科為生長在熱帶或亞熱帶的中型肉食魚類,我國有5屬21種。可入藥的有縱帶髭鯛hapalogenysrishinouyeismithetpope.、橫髭鯛h.mucronatus(eydouxetsouleyet)等。
(e)金綫魚科scatophagidae:體形側扁菱形。全體(包括頭、脊鰭、臀鰭的鰭條部)均被細小的櫛鱗,僅眼前無鰭。側綫完全而隆起,依背部的外廓嚮後行。頭小,口小,前位,不能伸縮。有1屬9種,廣布於印度洋、太平洋及各大河口中。可藥用的如金綫魚scatophagidusargus(linn)。
(f)帶魚科trichiuridae:體形扁長如帶故名。脊椎骨100以上。背鰭與臀鰭很長,並彼此連續看不出分界,腹鰭退化或不存在。無尾鰭。牙齒銳長。我國有2屬4種,分佈在暖海域,是我國最重要的經濟魚類之一。能入藥的有帶魚trichiurushaumela(forskal)、小帶魚t.multicusgray.、沙帶魚t.savala(guvieretvalenciennes)等。
(g)鯖科scombridae:體呈梭形而稍側扁。被細小圓鱗。脂臉發達。兩頜上的牙齒細弱。舌小而光滑。脊鰭兩個,彼此分離很遠,鰭條低於刺部。臀鰭與鰭條相似而相對。尾鰭深叉,尾柄上有上下兩條較小的棱。本科有2屬2種,例如鮐魚pneumatophorusjaponicushouttuyn.,可人藥亦能食用。
6) |
|
ophicoephaliformes體被圓鱗。頜舌弓與第1鰓弓的上鰓骨形成褶鰓呼吸器,副鰓腔及咽喉分佈有很多微血管,也可進行呼吸。鰓很長,無鰾管。鰭無棘。若有腹鰭則為前腹位。本目僅一鱧科ophicephalidae。其中烏鱧(烏魚)ophicephalusarguscantor。既可人藥亦可食用。
7) |
|
tetraodontiformes本目魚類頜骨與頭骨固結。鰓孔小,鰓腔上無氣室。體表裸出,或被粗鱗,硬盾或密生硬刺。前背脊不具吸盤。腹鰭左右不相並。有側綫。尾鱗形狀不一。全世界有200多種,我國産60多種。通常分佈於溫帶及熱帶的海域或河裏。
(a)蘭子魚科siganidae:體方長而側扁。被很細小的薄圓鱗。側綫完全而簡單。口小,前位,不能伸縮。腹鰭具外棘與內棘各一。尾柄形細而稍圓。為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水區域的食草魚類。我國産1屬10種。入藥的有黃斑蘭子魚siganusaramin(blochetschneider)。
(b)三刺魨科triacanthidae:體側扁,多少被細小而粗糙的鱗,鱗上多少有小刺。口小。各頜齒排列成2列,前列齒呈門齒狀,後列齒稍圓。腰帶不具活動性。背鰭棘部具3棘。可供入藥的有短吻三刺魨triacanthusbrevirostristemmincketschlege1.、尖吻三刺魨t.strigilifercantor等。
(c)魨科(河魨科)tetraodontidae:體圓形,有時很寬。裸露無鱗,光滑或有小刺,體軀能鼓氣膨脹如球。兩頜齒愈合成一片,中央有一縫。鰓孔小,緊位於胸鰭的前方。鼻孔形狀特殊。胸鰭短寬。尾鰭明顯。本科魚類大多有毒,特別是産卵期中,其毒多含在肝髒與卵巢中,可致人死亡。能藥用的有黑免頭魨lagocephalusinermis(temmincketschlegel)、大眼免頭魨l.lunaris(blochetschneider)、棕斑免頭魨l.lunacisspddiceus(richordson)、蟲紋東方魨fuguvernicularis(temmincketschlege)等。
(d)刺魨科diodontidae:體寬而短,背部平扁。腹部能鼓氣。全身除唇部和尾柄外,被有長刺而得名。上下頜骨齒板成鳥喙狀。背鰭不具棘部。為生活在炎熱淺海水草和珊瑚礁的魚類。供藥用的有九斑刺魨diodonnovemaculatusbleeker.、刺額短刺魨chilomycterusechinatus(gronow)等。
(e)翻車魨科molidae:體短而側扁,後部平直,被皮質。體軀不能膨脹。口很小,前位。齒愈合成齒板,無中縫。背鰭與臀鰭甚高。無尾柄。為大海中飄流生活的魚類。供藥用的有翻車魨molamola(linnaeus)、矛尾翻車魨masturuslanceolatus(lienard)等。
8) |
|
pleuronectiformes成魚體側扁,左右不對稱。被小圓鱗或櫛鱗。兩眼位於頭部的一側。有眼的一側有色素。頭骨不對稱。背鰭與臀鰭的基底均長,一般無棘。腹鰭胸部或喉位,鰭條通常不超過6枚。成魚無鰾。為近海的淺水魚類,少數進入淡水域,全身平臥狀營底棲生活。可入藥的有牙鮃paralichtysolivacus(temmincketschlegel)、馬來斑鮃pseudorhombusmalayanusbleeker等。
9) |
|
pegasiformes:體形似蛾而得名。體表被骨板。前鼻骨前部合併成一突起而呈齒狀的吻部。後顳顬骨和頭骨愈合。鰓呈梳狀。胸鰭發達作水平狀,有10~18枚不分支的鰭條,鰭條下部堅硬如刺,但末端軟而分節。脊椎骨19~24枚,其中最前端的6枚固結不能活動,無肋骨。無鰾。為海濱小型魚類。本目衹有1科,其中能入藥的有長海蛾pegasusnatanslinne。、竜海蛾p.draconislinne。、飛海蛾p.volauslinne。、海蛾魚p.laternariuscuvier。等。
10) |
|
scopeliformes本目似鯡形目,但口裂上緣僅由前頜骨組成。無中鳥喙骨。眼楔骨或有或無。脂鰭常存。腹鰭腹位,有時移至胸鰭之下。但腰骨塊不與肩弧相連。發光器有或無。鰾若存在必有管。能入藥的有大頭狗母魚trachinocephalusmyops(blochetschneider)、多齒蛇鯔sauridatumbil(blochetschneider)、花斑蛇鯔s.undosquamis(richardson)、長條蛇鯔s.filamentosaogilby.、長蛇鯔s.elongata(temmincketschlegel)等。
11) |
|
symbranchiformes體形似鰻,光滑無鱗。鰓常退化,鰓裂移至頭部腹面,左右兩鰓孔連接在一起形成一橫縫,故稱合鰓目。無鰾。奇鰭變為皮褶。口裂上緣由前頜骨組成。例如黃鱔monopterusalba(zuiew),既能入藥,也可食用。 |
|
Actinopterygii
占世界上觀存魚類總數的90%以上,是魚類中數量最多的一個類群。其主要特徵是:①偶鰭和奇鰭的鰭葉均由真皮性的輻射狀鰭條支持。②幾乎全為硬骨。③一般被的骨鱗為圓鱗或櫛鱗。④多數為正形尾。⑤無內鼻孔。③無泄殖腔,肛門開口於泄殖孔的前方。輻鰭亞綱分為古鱈總目Pa1atonisci、多鰭總目Brachiopterygii、硬鱗總目Chondrostei、全骨總目Ho1ostei和真骨總目Teleostei。現將有藥用價值的硬鱗總目和真骨總目介紹如下:
(1)硬鱗總目Chondrostei
本總目是輻鰭亞綱中較原始的魚群。骨骼多為軟骨,體表被硬鱗(或裸露),又叫軟骨硬鱗魚。體形呈紡錘形,似鯊魚。頭骨中腦顱為軟骨組成,外表覆蓋膜骨並形成鰓蓋。吻發達,口腹位。終生具脊索。歪形尾。肛門和泄殖孔分開。現僅存鱘形目。鱘形目Acipenseriformes為輻鰭亞綱中比較古老的類群,體形較大,呈紡錘形。皮膚裸露或被覆5行硬甲(硬鱗)。我國有鱘科和白鱘科。
1)白鱘科Po1ydontidae:體表皮光滑無鱗。吻較長,頭長為身長的一半。齒多而形小,觸須1對。尾鰭具支鰭板。如白鱘Psephurusgladius(Martens),為我國特産魚種,吻形長如象鼻而得名象魚,重可達千斤以上,肉味肥美,分佈在長江和錢塘江。
2)鱘科Acipenseridae:體表有5行硬鱗。吻較短。頭長不到體長的1/3。無齒。口前具觸須2對。奇鰭悉具支鰭板。本科分2屬。其中東北鱘(史氏鱘)Acipenserschrelicki(Brandt).、中華鱘A.sinensisGray.、長江鱘(達氏鱘)A.dabryanusDumeri1.、鰉魚 Huso daztricas(Georgi)等的鰾可作中藥魚嫖膠;肉和卵可食,尤以為名貴;骨可製高級塗料,是我國大型經濟魚類。
(2)真骨總目Tdeostei
是輻鰭亞綱中最高等的種類,也是當今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數量最多(魚類中96屬此總目),經濟價值最高的一總目。主要特徵是:①體表被圓鱗或柿鱗(有少數種類無鱗)。②骨骼高度骨化,具有特殊的單個犁骨、續骨、尾舌骨、齒骨及隅骨等。③奇鰭鱗質鰭條的數目與骨鰭條數目相等。④動脈圓錐退化,代以動脈球。⑤腸內不具蠃旋瓣。⑥有鰾,與食道相通或不相通。⑦大腦半球不發達,中腦及後腦發達。⑧卵巢與輸卵管相連,輸尿管和生殖導管分開或形成共同管,開口於肛門後方。⑨正型尾鰭。全總目共分40餘目,4H多科,2萬種,下面介紹其中具有藥用價值或常見有經濟價值的11目。
1)鯡形目Clupeiformes
本目是現代真骨魚總目中最原始的類群,體表被圓鱗,頭骨骨化比較差;膜骨仍保留原始的表面位置,下咽骨不呈鐮狀;背鰭及臀鰭無堅棘,腹鰭腹位,鰭條柔軟分節;脊椎由若幹個相同的椎體組成,大多骨化,中央有孔,無口須;鰾管發達,與食道相聯通。多數分佈在熱帶及亞熱帶地區,主要為海生,其中也有淡水生活的,或生殖期進入河湖産卵受精而為洄遊性的魚類,本目中供藥用的主要有4科。
(A)鯡科Clupeidae:主要特徵是無脂鰭;無側綫;口裂適中,不達眼後;上頜具2附骨,形大,犬齒狀小或缺。本科現有160多種,隸屬50餘屬,主産在印度洋及太平洋的熱帶水域,其次是北大西洋,以及非洲淡水域中。可供入藥的有鰳魚I1ishaelongata(Bennett)、青鱗魚Harengu1azunasi(Bleeker)、中華青鱗魚H.nymphaea(Richardson)、大眼青鱗魚 H.ovalis(Bennett)、太平洋鯡Clupeapallasi(CuvieretValenciennes、鰣魚 Macrurareevesii(Richardson)等。
(B)鯷科Engraulidae:本科與鯡魚科主要特徵相似,不同點是鯷科魚類口裂甚大,遠達眼後方;上頜附骨狹長。為小型成群的海濱魚類,共分5屬。我國沿海一帶和長江中下遊以及附近湖泊中均有分佈。可供入藥的有刀鱭CoiliaectenesJordanetSeale、風鱭C.mystus(Linnaeus)等。
(C)銀魚科 Salangidae:有脂鰭;體無鱗(僅雄魚臀鰭基底有鱗一行);背鰭在腹蠟後;上頜前端無吻鈎,口底無大褶膜;幽門和育囊不存在,多生活在近海及海河口。可供入藥的有尖頭銀魚 SalanxacuticepsRegan、長鰭銀魚SalanxLongianalis(Regan)等。
(D)鮭科Salmonidae:為最重要的世界性經濟魚類之一。本科動物的主義特徵是體表被鱗;上頜前端無吻鈎;口底無大褶膜;有脂鱗,背鰭與腹鰭相對或稍前;幽門育囊存在。全科有2亞科9屬,我國産6屬,分佈在北半球的淡水和海水中。可供入藥的有大麻哈魚 OncorhynchusReta(Walbaum)等。
2)鯉形目Cypriniformes
為魚類中最大目之一。體表被圓鱗或裸露,頭部無鱗;有中喙骨弧,下咽骨呈鐮狀,脊椎的最前四枚常愈結,且兩側附有4對鰾骨(帶狀骨,舟狀骨、間插骨及三腳骨等)構成韋伯氏器連接鰾的前端和內耳,有保持魚體平衡的作用:背鰭1個,腹鰭腹位,鰭多無硬棘,即使有也是沒有超過3根的假棘。目前已發現本目有5千種以上,多分佈在溫帶和熱帶淡水域,衹有2科為海産,我國約有600種。藥用價值較高的有鯉科、鮎科、鰍科,鬍子鯰科、鮡科,鮠科等。
(A)鯉科Cyprinidae:體側扁,呈棱形,體表多被圓鱗,頭不被鱗;唇須1~2對或不存在,上、下頷無齒,特有咽齒1~3行,至多不超過8個;下頜骨形大而呈鐮形;無脂鰭。分佈在世界各地淡水中。本科占鯉形目總數的70%~80%,現有2千多種,隸屬200多屬,我國有100多屬500種左右,可供藥用的有青魚Mylopharyngodonpiceus(Rich)、草魚Ctenopharyngodonidellus(CuvieretValenciennes)、bu魚AcanthorhodeuselongatusRegan、白魚Anabariliusalburnops(Regan)、金綫魚(小鱸鯉)Sinocyclocheilusgrahami(Regan)、倒刺䰾Barbosdenticulatusdenticulatus(Oshima)等。
(B)鮎科(鯰科)Siluridae:體粘滑無鱗,表面裸出或具骨板;有須4~6條;口大,兩頜有利齒,下咽骨正常具細齒;鰓蓋下骨不存在;無脂鰭,背鰭甚小或缺,無棘;臀鰭大而長,分枝的鰭條約50~85,尾鰭亦小。本種分2屬,普遍分佈在我國各地,為食肉性底層魚。可入藥的有鯰魚Parasilurusasotus(Linnaeus)等。
(C)鬍子鯰科Clariidae:主要特徵與鯰科相同,但背鰭甚長,有8條須。主産熱帶和亞熱帶地區,尤以非洲的種類最多,我國分佈1屬兩種。如鬍子鯰Clariasfuscus(Lacepede)可供藥用。
(D)鰍科Cobitidae:體呈筒狀,鱗細或退化,上頜邊緣僅由前頜骨形成,咽喉齒1排,齒數常較多,有6至8或更多的須,其中常有一或兩對吻須,一或兩對頜須,還常有鼻須或頤須。胸鰭與腹鰭均不嚮左右平展。鰾形小,外包以骨質殼。本科魚的最大耳石在橢圓囊中。本科共分3個亞科10餘屬50多種。常作藥用的有泥鰍Misgurnusanguillicaudatus(Cantor)、大鱗泥鰍M.mizo1epis(Gunther)、滇泥鰍M.mohoityyunnanNichols等。
(E)鮡科Sisoridae:本科魚類的兩鼻孔很靠近,共有須8枚,鼻須生在兩鼻孔之間,頜須的基部有皮片連吻部,故基部甚寬。鰓孔在下方兩邊相距很遠。脂鰭存在,有時可發展為有鰭條的第2脊鰭。多分佈在我國南方山𠔌溪流之中。共分4屬。可供入藥的有藏鮡Glyptosternonmaculatus(Regan)。
(F)鮠科Bagridae:鮠科魚類有2個背鰭,第1個前背鰭短,有鋸齒狀的棘,第2個為脂鰭。鰓膜與峽部相連。有須4對,1對鼻須,1對頜須及2對頤須。我國有6屬50多種,各地均可見到,為最普通的一類。可入藥的有中臀黃顙魚Pseudobagrusmebianalis(Regan)。
3) |
|
Angviliformes本目魚類體形圓而長。一般無腹鰭,背、尾、臀三種鰭連為一體不能區分,鱗極細或退化。脊椎骨數目甚多,最多可達260枚。本目分2亞目25科,有100多種。我國主産在南海。常見藥用的有以下3科。
(A)鰻鱺科Anguillidae:頭部圓錐形,體有鱗退化後埋於皮中,排成斜行。鰓蓋骨發達,鰓孔顯著。舌明顯。齒針狀。胸鰭發達。本科有1屬3種,主産在溫熱帶海域。入藥的有鰻鱺AnguillajaponicaTemmincketSchlege1、花鰻A.MarmorataQuoyetGamard等。
(B)海鱔科Muraenidae:本科魚均無鱗。體長或很長(身長可達體高的40~50倍)無舌。鰓孔小,呈圓形或水平裂縫樣。無胸鰭。為溫熱帶珊瑚叢、洞中生活的近海淺水魚類。本科分6~7屬,有60~70種。可入藥的有網紋裸胸鱔G.ymnothoraxreticularis(Bloch)、斑條裸胸鱔G.punctatafosciata(Bleeker)、斑點裸胸鱔G.meleagris(Shaw)、花斑裸胸鱔C.pictusAh1.、波斑裸胸鱔G.undulatus(Lacepede)等。
(C)海鰻科Muraenesoceidae:體長,無鱗,前部近圓而後部側扁,尾部與體軀幾乎等長或稍短。心髒近在鰓後。頭長眼大,鰓孔顯著,鰓蓋發達。舌形狹,尖端稍遊離。犁齒形大,無側綫。本科僅有1屬3種。廣布於東南亞一帶,為兇猛底層海中肉食性魚類。例如灰海鰻Muraenesoxcinereus(Forsk)。
4) |
|
Syngnathiformes
口前位,口裂上緣僅由前頜骨或前頜骨與頜骨共同組成管狀吻。無顱頂骨和後耳骨。咽骨退化。鰓常呈簇狀。脊鰭、臀鰭及胸鰭均不分枝,衹有腹鰭與尾鰭部分分枝,若有第1脊鰭存在必為刺鰭,腹鰭如存在必為腹位或前腹位。雄性腹部有由皮褶形成的育卵袋。本目為體形特殊的小型海魚。僅介紹供藥用的海竜科。
海竜科Syngnathidae:全體被膜質骨片。鰓呈叢簇圓葉狀。脊鰭1個,全由軟條組成,無腹鰭。尾細長,適於捲附在海藻上。腎小管及尿管均在體腔的右側,隨右主靜脈而行。本科分10餘屬,廣布於世界各處,我國産有9屬。本科魚類無食用價值,但為名貴中藥,例如粗吻海竜Trachyrhamphusserratus(TemmincketSchlegel)、刁海竜Solenognathush ardwickii(Gray)、擬海竜Syngnathoidesbiaculeatus(Bloch)、刺海馬 HippocampushistrixKaup.等。
5) |
|
Tetraodontiformes本目魚類頜骨與頭骨固結。鰓孔小,鰓腔上無氣室。體表裸出,或被粗鱗,硬盾或密生硬刺。前背脊不具吸盤。腹鰭左右不相並。有側綫。尾鱗形狀不一。全世界有200多種,我國産60多種。通常分佈於溫帶及熱帶的海域或河裏。
(A)蘭子魚科Siganidae:體方長而側扁。被很細小的薄圓鱗。側綫完全而簡單。口小,前位,不能伸縮。腹鰭具外棘與內棘各一。尾柄形細而稍圓。為印度洋、太平洋的暖水區域的食草魚類。我國産1屬10種。入藥的有黃斑蘭子魚Siganusaramin(BlochetSchneider)。
(B)三刺魨科Triacanthidae:體側扁,多少被細小而粗糙的鱗,鱗上多少有小刺。口小。各頜齒排列成2列,前列齒呈門齒狀,後列齒稍圓。腰帶不具活動性。背鰭棘部具3棘。可供入藥的有短吻三刺魨TriacanthusbrevirostrisTemmincketSchlege1.、尖吻三刺魨T.strigiliferCantor等。
(C)魨科(河魨科)Tetraodontidae:體圓形,有時很寬。裸露無鱗,光滑或有小刺,體軀能鼓氣膨脹如球。兩頜齒愈合成一片,中央有一縫。鰓孔小,緊位於胸鰭的前方。鼻孔形狀特殊。胸鰭短寬。尾鰭明顯。本科魚類大多有毒,特別是産卵期中,其毒多含在肝髒與卵巢中,可致人死亡。能藥用的有黑免頭魨Lagocephalusinermis(TemmincketSchlegel)、大眼免頭魨L.lunaris(BlochetSchneider)、棕斑免頭魨L.lunacisspddiceus(richordson)、蟲紋東方魨Fuguvernicularis(TemmincketSchlege)等。
(D)刺魨科Diodontidae:體寬而短,背部平扁。腹部能鼓氣。全身除唇部和尾柄外,被有長刺而得名。上下頜骨齒板成鳥喙狀。背鰭不具棘部。為生活在炎熱淺海水草和珊瑚礁的魚類。供藥用的有九斑刺魨DiodonnovemaculatusBleeker.、刺額短刺魨Chilomycterusechinatus(Gronow)等。
(E)翻車魨科Molidae:體短而側扁,後部平直,被皮質。體軀不能膨脹。口很小,前位。齒愈合成齒板,無中縫。背鰭與臀鰭甚高。無尾柄。為大海中飄流生活的魚類。供藥用的有翻車魨Molamola(Linnaeus)、矛尾翻車魨Masturuslanceolatus(Lienard)等。
8) |
|
Pleuronectiformes成魚體側扁,左右不對稱。被小圓鱗或櫛鱗。兩眼位於頭部的一側。有眼的一側有色素。頭骨不對稱。背鰭與臀鰭的基底均長,一般無棘。腹鰭胸部或喉位,鰭條通常不超過6枚。成魚無鰾。為近海的淺水魚類,少數進入淡水域,全身平臥狀營底棲生活。可入藥的有牙鮃Paralichtysolivacus(TemmincketSchlegel)、馬來斑鮃PseudorhombusmalayanusBleeker等。
9) |
|
Pegasiformes:體形似蛾而得名。體表被骨板。前鼻骨前部合併成一突起而呈齒狀的吻部。後顳顬骨和頭骨愈合。鰓呈梳狀。胸鰭發達作水平狀,有10~18枚不分支的鰭條,鰭條下部堅硬如刺,但末端軟而分節。脊椎骨19~24枚,其中最前端的6枚固結不能活動,無肋骨。無鰾。為海濱小型魚類。本目衹有1科,其中能入藥的有長海蛾PegasusnatansLinne。、竜海蛾P.draconisLinne。、飛海蛾P.volausLinne。、海蛾魚P.laternariusCuvier。等。
10) |
|
Scopeliformes本目似鯡形目,但口裂上緣僅由前頜骨組成。無中鳥喙骨。眼楔骨或有或無。脂鰭常存。腹鰭腹位,有時移至胸鰭之下。但腰骨塊不與肩弧相連。發光器有或無。鰾若存在必有管。能入藥的有大頭狗母魚Trachinocephalusmyops(BlochetSchneider)、多齒蛇鯔sauridatumbil(BlochetSchneider)、花斑蛇鯔S.undosquamis(Richardson)、長條蛇鯔S.filamentosaOgilby.、長蛇鯔S.elongata(TemmincketSchlegel)等。
11) |
|
- n.: pisces
|
|
蝠鱝科 | 自然 | 魚 | 海洋生物 | 軟骨魚亞綱 | 動物 | 魚類 | 燈籠魚科 | 神奇寶貝 | 海洋動物 | 鱸形目 | 雀鯛科 | 鮋形目 | 圓鰭魚科 | 鯡科 | 生物學 | 海鱔科 | 刺魚目 | 刺魚科 | 旗魚科 | 潛魚科 | 箱魨科 | 更多結果...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