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椎動物 : 海洋環境 > 魚類
目錄
No. 1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
  世界上現存的魚類約2萬4千種。在海水裏生活者占三分之二,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25百種,其中可供藥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藥用動物有海馬、海竜、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鯊魚等等。另外,還常用作醫藥工業的原料,例如鱈魚、鯊魚或鰩的肝是提取魚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從各種魚肉裏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魨的肝髒和卵巢裏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癥。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製“膽色素鈣????”,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
  魚類終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適於遊泳的體形和鰭。用鰓呼吸,以上下頜捕食。出現了能跳動的心髒分為一心房和一心室。血液循環為單循環。脊椎和頭部的出現,使魚綱發展進化成最能適應水中生活的一類脊椎動物。這是因為水有深淺之分,各處所承受的壓力有差異,海平面為1個大氣壓,而深海區可達1000個大氣壓。淡水和海水????的含量幅度從淡水到鹹水是0 .001~7%。此外,隨地理環境的不同,水溫差和含氧量的差別也很大。由於這些水域、水層、水質及水裏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等水環境的多樣性,故魚類的體態結構為適應外界不同變化産生了不同的變化。較圓口綱更高等。
  魚綱是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一綱,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本綱是有頜類的開始,故為有頜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綱。這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分類類群,遠在泥盆紀就已派生出很多的邊緣支係,發展和演變至今成為各種復雜體形的魚類。現存魚類分為軟骨魚係和硬骨魚係。
  一.軟骨魚係(chondrichthyes)
  本係是現存魚類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全世界約有200多種,我國有140多種,絶大多數生活在海裏。
  其主要特徵是:
  ①終生無硬骨,內骨骼由軟骨構成。
  ②體表大都被榡鱗。
  ③鰓間隔發達,無鰓蓋。
  ④歪型尾鰭。本係共分兩個亞綱,即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
  二.硬骨魚係(osteichthyes)
  硬骨魚係是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最多的一類,有2萬種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部分生活在淡水中。
  其主要特徵是:
  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為硬骨。
  ②體表被硬鱗、圓鱗或櫛鱗,少數種類退化無鱗。皮膚的粘液腺發達。
  ③鰓間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鰓不直接開口於體外,有骨質的鰓蓋遮護,從鰓裂流出的水,經鰓蓋後緣排走,多數有鰾。
  ④魚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
  ⑤大多數體外受精,卵生,少數在發育中有變態。
  最早的魚是4.5 億年前寒武紀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的圓嘴無頜的魚。魚類很容易從外表上區分開來,它們組成了脊椎動物中最大的類群:在總數為5萬種的脊椎動物中,魚類有2萬2千餘種。
  並不是所有生活在水裏的動物都是魚類。例如:鯨,就是哺乳動物。然而,所有的魚類都能很好地適應水中的生活。它們用鰭運動。魚有兩對鰭━━胸鰭和腹鰭,分別位於身體的兩則;還有一個尾鰭,生長於尾部;並且根據種類的不同,在背上生有一個或兩個背鰭,在臀上生有一個臀鰭。它們有一個充滿氣體的囊,叫做鰾,它使魚能夠在水中沉降、上浮和保持位置。衹有鰩魚和鯊魚沒有這個器官。魚類還有用來呼吸的鰓,大多數種類的鰓被鰓蓋骨覆蓋。鰓位於頭的兩側,嘴的後方,用來過濾從嘴吞入的水,從水中獲取氧,然後從被稱為鰓裂的開口處將水排出。不同種類的魚的大小差異很大。它們的身體由3部分組成:頭部、軀幹部和尾部。皮膚上覆蓋着鱗片,其大小和數目不同。在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綫叫做側綫,是感覺器官,用來確定方向。一些硬骨魚的肌肉被一些細小的骨頭分隔開。
  地球上出現的第一種魚類有圓形無頜的嘴,現在衹有70種這樣的魚存在,形成無頜魚類。在這些魚中,七鰓鰻最為著名,它們沒有鱗片,細長的體型圓圓的,很像鰻鱺。七鰓鰻通過帶吸盤的嘴附在別的魚身上,吸食寄主的血液為生。其他的魚分為兩大類:硬骨魚和軟骨魚。
  硬骨魚有一副骨骼。這類魚中有原生的硬骨魚,骨骼中衹有一部分是硬骨。例如總鰭亞綱魚類(包括空棘目魚),肺魚和鱘魚類(例如鱘魚),這些魚和更進化的硬骨魚的區別是:硬骨魚的骨骼完全由硬骨構成。海鱔、鰨和刺蓋魚作為硬骨魚的代表,外形各異,但都有極對稱的尾鰭,並履蓋着細小的鱗片(衹有少數例外,包括鰻鱺和一些鯉魚)。硬骨魚分為幾類。鰻鱺類是一些幼體看上去與成體差異很大的魚。鯡魚類是一些過着群居生活的魚。鯉魚類包含幾乎所有的淡水魚。河鱸和金槍魚類是尾鰭有堅硬的輻條支撐的魚類。它們被稱為“刺鰭類”,構成硬骨魚類中最大的類群。
  軟骨魚有一副完全由軟骨組成的骨架,並由鈣加固。這類魚主要是鯊魚和鰩目魚。
  鰻鱺出生時是一種身體扁平的小魚,稱作“小鰻鱺”。成熟時它們有一個很長的光滑的身體,一般無鱗,沿着背部是一條連續的鰭。鰻鱺生活在歐洲和美洲的河流和湖泊中,它們遷徙到北大西洋西印度群島東北部的藻海,在那裏繁殖後代。幼仔出生後它們便死去。小鰻鱺在穿過大西洋返回的途中,呈現出成體的形態,在歸途中,它們也開始在馬尾藻海中生育。
  鯡魚生活在北海、英吉利海峽和波羅的海。成魚有一個淡色的腹部和一個深藍色或近黑色的背。像沙丁魚和西鯡一樣,它們過着群居生活,有時幾千條魚生活在一起。對於每條魚來說,這是有效的自衛方法,因為對一個捕食者來說,衹能在許多魚中選擇一個目標。當被襲擊時,魚群幾乎立即消失。
  屬於鯉魚類的魚有幾千種,幾乎遍布全球。這些淡水魚有很大的鱗片,它們的牙齒不是固定在頜上而是固定在咽喉上。它們的嘴能夠嚮前移動吸住食物。鯉屬中許多種類主要生活在亞洲和歐洲平靜的江河、小池塘和湖泊中,各個種類的形狀和色澤的差異很大。有些種類衹有很少幾個大鱗片(鏡鯉魚)或幾乎沒有鱗片(草鯉)。這些魚很容易養殖,養殖者已創造了許多變種。鯉魚主要以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産卵季節要看水的溫度,不能太冷(至少20℃)。雌魚生産成百上千個卵,但大多數小魚苗一出生,就成為其他魚甚至成年鯉魚的食物。
  刺鰭類大約出現在6千萬年以前。鱸魚是這類魚的典型代表,它們的鰭都由堅硬、鋒利的輻條地撐,巨大的尾鰭有刺。鱸魚生活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湖泊和河流中,它們吃無脊椎動物和小魚,包括它們自己的幼魚。這些魚的其他種類生活在海洋中,例如金槍魚和劍魚,它們都是強有力的遊泳能手,每小時可以遊100公裏。 金槍魚的體重能達500公斤,是食肉動物。在魚類中,它們具有獨特的能力, 即能保持高於水溫的體溫,它們的種類包括太平洋的長鰭金槍魚以及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藍鰭金槍魚。
  鯊魚和鰩魚是現代軟骨魚類動物的主要代表,軟骨魚類可能在4.1 億年前就已出現。正像它們的名字所表明的,它們有一副由軟骨組成的骨架。軟骨是一種充滿鈣時變硬的柔韌的材料,是像骨一樣的固體。軟骨魚在溫帶和熱海洋中大量生長。它們在水中用鰓呼吸。鰓通過頭部後面的幾個鰓裂直接同外界交流。軟骨魚大約有550種,其中370種是鯊魚,其他基本上由身體扁平的鰩魚和電鰩組成。
   魚類動物作為生物醫學、環境保護科學等領域的實驗研究對象或材料,已在世界各地獲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1950年gordon氏、1968年klontz和smith二氏等的研究,僅在1968年以前十二年中,各國主要生物科學的雜志就發表有關報告達2,500篇,近20餘年來,有關文獻就更多了,在已知的脊椎動物種屬中,魚類達30,000種(估計有40,000種),而鳥類為8,600種,哺乳類(即現今常用的小鼠、大鼠、傢兔、傢犬等屬之)卻衹有4,500種。可見將魚類動物作為實驗材料確係取之不盡的資源,這促使人們對如此豐富的潛在資源廣為開發研究和嘗試應用。
  選用魚類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特別是藥物的毒理學和藥理學試驗,具有很多獨特的優點:魚對某些藥物、毒氣十分敏感,衹要含有極微量的成分就可引起很強的反應;以魚進行藥理、毒理試驗,除以死亡為指標外,對其習性的影響可能更為靈敏;以體型較小的魚直接放入不同濃度的適宜;這對研究某些含量低或藥理作用弱而需長期口服給藥的中草藥可能更為適宜;魚對某些中樞神經興奮或抑製藥的反應比較敏感;魚試驗法結果判斷明確並易於掌握;在飼養管理上,魚是一種比較經濟的實驗動物。
  至今,已有近交超過20代的純係魚類實驗動物(gordon氏,1950);無菌魚類實驗動物的開發也在探索中(luckey氏,1936)。魚類實驗動物已被廣泛應用於胚胎學、遺傳學、內分泌學、毒理學、行為科學、比較病理學、環境保護科學等實驗研究領域(mitruka氏等,1976)。魚類動物獨具某些無可取代的優點和特點,其生物學性狀完全可以與人類的相應性狀所類比。中國內,對魚類學科及其養殖方面研究不少,但作為實驗動物而加以開發研究和應用的則做得很欠缺(朱洗氏等,1960、1962)。
  魚類實驗動物的應用成果纍纍,已將魚類動物(特別是小型淡水魚)用於腫瘤學領域的癌癥研究之中,做了大量觀察和實驗工作。已知淡水魚類動物機體的所有組織都會發生新生物性病變,其臨床經過和形態學表現與其它綱目的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腫瘤相似。故魚類實驗動物成了實驗腫瘤學,尤其是其中的比較腫瘤腫瘤學和環境(特別是水源中的)可疑緻癌物探索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實際上,關於魚類腫瘤學的研究歷經係統分類、實驗分析等階段,已達到了防治研究的新階段(squire氏等,1978),前景寬廣。
  金魚(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應用已有報導。以二乙基亞硝胺(diethylnitrosamine)投於金魚缸水中(低於120ppm)歷時4個月,再存養6個月後發現:在13尾實驗組動物中,1尾魚的肝髒發生肝癌;另有4尾魚的肝髒出現癌前性細胞病竈(bannsch,1976)。對照組動物的肝髒均為陰性。提示有可能應用金魚作為實驗用動物建立誘發性腫瘤的模型。
  魚類在毒理學上有獨特的用途。常選用魚作急性毒性實驗,進行這類實驗時,試驗前和實驗中必須嚴格各種實驗條件:必須選拔在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試驗魚,此魚種對有害物質較為敏感。餌料生物等也必須符合實驗要求。試驗過程中盡量保持有害物質在水中濃度穩定,力求在規定的濃度中能發現毒性反應。進行毒性檢驗時,要求無論淡水魚、海淡水魚或海水魚,供試驗時的平均體長最好在50毫米以下。剛採集到的魚,最好馴養一周以下,直至逐漸適應實驗條件。馴養過程投餌量要少,進行實驗前2天停止投餌。實驗前4天內,馴養魚的死亡率及發病率必須在10%以上。水溫保持在一定的範圍。溫水性魚類要求20~28℃,冷水性魚類保持12~18℃,一般變動範圍不要超過4℃。每個實驗濃度組如放10尾以上的試驗魚,應采用流水式試驗裝置,連續更換試驗槽內的水,每天換水6~10次。若采用靜水式試驗方法,則實驗濃度每1升淡水水體保持1剋以下;海水水體保持0.3剋以下,至少每24小時需將全部水更換一次,應用等對數間距選擇100、75、56、42、32、24、18、13.5、10毫升/升的5~10等級試驗濃度。予先要進行探索試驗,初選濃度必須包括在24~96小時內有50%左右死亡率的濃度。實驗水中溶解氧含量,溫水性魚類不得小於4毫剋/升;冷水性魚類不得小於5毫剋/升。試驗魚類死亡與否,可用玻璃棒輕擊魚尾柄部,如魚不動,即判定死亡。要求同時設對照實驗,當對照組中死亡魚超過10%或有不健康魚時,所得出實驗結果就不能采用。
  岐山鬥魚(macropolecs opercularis)或泰國鬥魚(betta splendens)是測定藥物抑製本能行為的敏感動物。鬥魚生長在東南亞,我國廣東省有飼養供應。飼養溫度為27~29℃。飼養時如用自來水,需露天放置24小時以上,應避免放入未稀釋的藥物,以兔魚飲入高濃度藥物而中毒。雌魚雄魚群居時並不打鬥。飼養時如將隔離一天後的成熟雄魚與另一雄魚相遇時就會發生打鬥動作。若兩條雄魚分別養在方形玻璃缸中,兩缸中間用紙板隔開,抽去紙板時可見到兩魚鰓蓋張開,撐開背鰭、尾鰭,嚮對方衝擊。如將????酸氯丙嗪放入中,含量為2毫剋/升,可終止鬥魚的打鬥動作。如某一藥物有抑製本能行為,則即可使兩鬥魚不發生打鬥。有人根據藥物抑製鬥魚的打鬥作用程度而分為五期:0期為不抑製打鬥;1期為馴服,抑製打鬥動作,取食如常;2期為平衡失調或側身;3期為麻醉,側身,觸之反應輕微或消失;4期為死亡。
  鯰魚(ictalurus nebulous)沒有發電器官,但有靈敏電感覺,已發現4個電感覺中樞,即延腦的後側綫葉、小腦的後側葉、中腦的半圓突以及前隆核團。適宜作電感覺中樞對靜止和偶極子電場的反應研究。
  鯰魚體長為15~20cm,降溫(1~4℃)使其麻醉,然後在頭頂部開一小孔,顯露欲記錄的腦部,手術後肌註0.5mg/kg的筒箭毒,將鯰魚沉入實驗水槽中,唯手術部位露出水面,用一乳膠管把含有飽和空氣的水引入口中,進行人工呼吸,用玻璃微電極(35~60mΩ)或鎢絲微電極(3~12mΩ)作細胞外記錄,記錄部位是小腦後側葉和前隆核團。
簡介 Introduction
  魚類是最古老的脊椎動物。它們幾乎棲居於地球上所有的水生環境━━從淡水的湖泊、河流到鹹水的大海和大洋。
  魚類是終年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已探明的約20000餘種,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原始最低級的一群。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易被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魚體的其他部分可製成魚肝油、魚膠、魚粉等。 有些魚類如金魚、熱帶魚等體態多姿、色彩豔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釣魚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運動,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此外,某些魚類如食蚊魚等對消滅瘧疾、黃熱病等傳染媒介,有益人類健康。
分類 Classification
  魚類一般分無頜和有頜兩大類。
  無頜類 脊椎呈圓柱狀,終身存在,無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故又名囊鰓類;腦發達,一般具10對腦神經;有成對的視覺器和聽覺器。內耳具1或2個半規管。有心髒,血液紅色;表皮由多層細胞組成。偶鰭發育不全,有的古生骨甲魚類具胸鰭。對無頜類的分類不一,一般將其分為:盲鰻綱、頭甲魚綱、七鰓鰻綱、鰭甲魚綱。
  有頜類 具上下頜。多數具胸鰭和腹鰭;內骨骼發達,成體脊索退化,具脊椎,很少具骨質外骨骼。內耳具3個半規管。鰓由外胚層組織形成。由盾皮魚綱、軟骨魚綱、棘魚綱及硬骨魚綱組成。其中盾皮魚綱和棘魚綱衹有化石種類。分佈在世界各地,主要棲息於低緯度海區,個別種類棲於淡水。現存種類分屬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板鰓亞綱約 600餘種,中國約180種,以南海為多。全頭亞綱有3科6屬約30餘種,中國約2科3屬約5種。硬骨魚綱內骨骼已骨化,具骨縫,頭部常被膜骨,體被硬鱗或骨鱗。是現生魚類最繁茂的一大分支,可分為總鰭亞綱、肺魚亞綱和輻鰭亞綱等 3亞綱。輻鰭亞綱是最多的一個類群。其中鱸形目種類最多,除鯉形目分佈於淡水、鮭形目多為溯河性魚類外,其他各目主要分佈在海洋。當今世界漁業生産中以鯡形目和鱈形目的産量最高,鱈類次之,兩者産量接近當年世界漁業總産量的一半。中國近海的硬骨魚類有2000多種,淡水硬骨魚類有700多種。
魚體構造和生命活動 Structure and fish life activities
  魚類雖是最低等的脊椎動物,但已具有骨骼、肌肉及消化、循環、呼吸、排泄、生殖、神經感覺等相當完備的器官係統,能夠進行極其多樣化的生命活動。其形態構造除與係統發育有關外,更反映了對水環境的適應性。
  外部形態和運動 魚類的體型對其生活環境的適應性主要表現在:在水體上層生活的魚一般呈紡錘形,在海底生活的魚呈扁平型,珊瑚礁魚類多為側扁型,營潛居生活的呈圓筒型。某些在海藻中生活的魚表現為擬態體型,金槍魚呈魚雷形體型,適宜快速遊泳。魚類的運動主要靠按節排列於身體兩側的肌肉交替收縮,使體軀與尾鰭左右擺動而前進,其他鰭起平衡與轉嚮作用。某些魚的鰭經變態後還具有攻擊、自衛、攝食、生殖、發聲、爬行、滑翔、跳躍、攀緣、呼吸等功能。鰾能調節魚體比重,幫助浮沉。
  皮膚、鱗和體色 魚的皮膚包括表皮和真皮兩部分。表皮由幾層活細胞組成,其間分佈粘液細胞,以減少摩擦和保護機體。珠星是局部表皮細胞角質化的産物,與繁殖活動有關。少數魚類的毒腺和發光器是表皮的衍生物。
  魚鱗分盾鱗、硬鱗和骨鱗。軟骨魚的鱗片稱盾鱗。硬鱗與骨鱗通常由真皮産生而來。骨鱗覆瓦式排列便於行動和保護魚體。不少快速遊泳與營潛居生活的魚,鱗片常退化或消失。
  魚類的體色常是背部深腹部淺,這是與環境相適應的保護色。但生活在珊瑚礁中的魚類往往有豔麗的色彩和斑紋,一般分保護色和警戒色兩種。
  骨骼和肌肉 魚類具有發達的中軸與附肢骨骼,對於保護中樞神經、感覺器官與內臟,支持體驅以及整個身體的活動有重要作用。中軸骨骼由頭骨(胸顱與咽顱)和脊柱組成。咽顱是圍繞消化道最前端的一組骨骼,用來支持口和鰓。脊柱由許多塊椎骨組成。
  魚類的平滑肌和心髒肌與高等動物無大差別,但橫紋肌分節現象明顯,分為體節肌和鰓節肌。軀幹部肌肉按節排列呈弓形。
  攝食和消化 魚類的食性通常分為4種類型。濾食性,如鰱、鱅、沙丁魚等食浮遊生物;草食性,以草魚為典型;肉食性 ,如鱤、狗魚、烏鱧、帶魚、青魚等 ;雜食性,如鯉魚。
  魚類的消化器官分為口、口咽腔、食道、骨、腸、直腸、肛門等幾部分。魚類食物的消化除與胃腸的收縮運動有關外,還受外界的水溫、溶氧量、攝食量、食物的理化性狀等因素有關。
  循環、呼吸和排泄 魚類的心髒一般由靜脈竇、心耳、心室、動脈圓錐組成。血液由心髒經腹側主動脈進入鰓區,經氣體交換後的血液,離開鰓區分頭嚮全身各處組織供血。全身血液通過靜脈係統返回心髒。鰓是魚類特有的呼吸器官。鰓的呼吸面就是鰓小片,其面積很大。魚的排泄器官主要是中腎,由許多腎小管連接腎小體組成。液態代謝廢物經腎小囊過濾後由中腎管排出體外。
  繁殖和發育 魚類一般為雌雄異體,生殖腺通常成對。軟骨魚類一般為體內受精,行卵胎生、胎生或卵生,多數硬骨魚為體外受精。所産之卵淡水魚為沉性或浮性,海水魚均為浮性。魚類的性成熟與種類、營養、水溫、光照等有很大關係,並由促性腺激素調節。受精卵經一定時間後孵化,仔魚脫膜而出。魚的一生分為胚胎期、仔魚期、未成熟期與成魚期。其中仔魚期死亡率最高。
  神經和感覺 神經係統對魚類的生命活動很重要,它由腦、腦神經、脊髓與脊神經構成,腦和脊髓為中樞神經,腦神經與脊神經為外周神經。腦分化為端腦與間腦,小腦與延腦。端腦是嗅覺中樞;間腦又稱丘腦,與腦垂體相連。中腦是視覺中樞,小腦管理運動,延腦管理呼吸、循環等生理活動的多元中樞。脊神經又稱混合神經。魚的感覺器官構造具有適應水棲生活的特點。皮膚具有觸覺、溫覺、感知水流和測定方位的功能,側綫主要作用是測定方向和感知水流。魚類內耳起聽覺和平衡魚體作用。魚眼與人眼構造差別不大,無上下眼瞼和淚腺,是視覺器官。嗅囊通常由許多嗅粘膜褶組成並産生嗅覺,對魚類覓食、生殖、夜間集群、警戒反應和洄遊等有重要作用。味蕾産生味覺,但一般不太靈敏。
地理分佈 Geographic distribution
  世界現存魚類的分佈極廣,近4000米的高山水域與6000餘米的深海均有蹤跡,其中海水魚與淡水魚的種數之比為2∶1。影響魚類地理分佈的因素很多,包括????度、溫度、水深、海流、含氧量、營養????、光照、底形底質、食物資源量與食物鏈結構,以及歷史上的海陸變遷等。
  海洋魚類 約80%分佈在淺海大陸架區 ,特別是印度洋-太平洋的熱帶、亞熱帶海區。等溫綫與海魚的分佈關係極大。在寒帶與亞寒帶海區分佈的主要經濟魚類有鯡、鱈、鮭、鰈和鯖等;在亞熱帶海區分佈的主要是沙丁魚、、鯵和鮐;在熱帶、亞熱帶海區則分佈金槍魚等。
  中國近海區的海洋魚類區係可劃分為5個分區:①渤海、北黃海分區,以暖溫性魚類為主。②南黃海、東海近海分區,以暖水性魚類為主。③東海外海分區,處於黑潮主幹流經海區,主要為暖水性魚類。④南海大陸沿岸分區,以暖水性魚類為主。⑤南海外海分區,多為熱帶性珊瑚礁魚類,總數近千種。
  淡水魚類 通常分原生和次生兩大類,前者如鯉形目等魚類,後者如麗魚科以及其他由海洋進入淡水生活的魚類,比較能耐半鹹水環境。中國的淡水魚類區係可分為5個分區:①北方山麓分區,分佈冷水性魚類,如茴魚、狗魚、江鱈與杜父魚等。②華西高原分區,以冷水性、地嚮性魚類為主,如鯉科的條鰍、河鱸等。③寧蒙分區,以冷溫性、古老性魚類為主,如刺魚與雅羅魚。④江河平原分區,以暖水性、靜水性魚類為主,如胭脂魚科與鯉科的大部分種類。⑤華南分區,以南方暖水性、急流性魚類為主,如鯉科的䰾亞科與平鰭鰍科等。中國的內陸水域不僅有豐富的鯉科魚類,並且有青魚、草魚、鰱、鱅、團頭魴、鯪等優良養殖魚種。多數地區氣候溫和、水面衆多,雨量充足是發展淡水養魚的優越條件。
  世界上現存的魚類約2萬4千種。在海水裏生活者占三分之二,其餘的生活在淡水中。中國計有25百種,其中可供藥用的有百種以上,常見的藥用動物有海馬、海竜、黃鱔、鯉魚、鯽魚、鱘魚(鰾為魚鰾膠)、大黃魚(耳石為魚腦石)、鯊魚等等。另外,還常用作醫藥工業的原料,例如鱈魚、鯊魚或鰩的肝是提取魚肝油(維生素A和維生素D)的主要原料。從各種魚肉裏可提取水解蛋白、細胞色素C、卵磷脂、腦磷脂等。河魨的肝髒和卵巢裏含有大量的河豚毒素,可以提取出來治療神經病、痙攣、腫瘤等病癥。大型魚類的膽汁可以提製“膽色素鈣????”,為人工製造牛黃的原料。
  魚類終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適於遊泳的體形和鰭。用鰓呼吸,以上下頜捕食。出現了能跳動的心髒分為一心房和一心室。血液循環為單循環。脊椎和頭部的出現,使魚綱發展進化成最能適應水中生活的一類脊椎動物。這是因為水有深淺之分,各處所承受的壓力有差異,海平面為1個大氣壓,而深海區可達1000個大氣壓。淡水和海水????的含量幅度從淡水到鹹水是0 .001~7%。此外,隨地理環境的不同,水溫差和含氧量的差別也很大。由於這些水域、水層、水質及水裏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等水環境的多樣性,故魚類的體態結構為適應外界不同變化産生了不同的變化。較圓口綱更高等。
  魚綱是現存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一綱,從動物進化的角度看,本綱是有頜類的開始,故為有頜類中最原始、最古老的一綱。這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大的分類類群,遠在泥盆紀就已派生出很多的邊緣支係,發展和演變至今成為各種復雜體形的魚類。現存魚類分為軟骨魚係和硬骨魚係。
  一.軟骨魚係(Chondrichthyes)
  本係是現存魚類中最低級的一個類群,全世界約有200多種,我國有140多種,絶大多數生活在海裏。
  其主要特徵是:
  ①終生無硬骨,內骨骼由軟骨構成。
  ②體表大都被楯鱗。
  ③鰓間隔發達,無鰓蓋。
  ④歪型尾鰭。本係共分兩個亞綱,即板鰓亞綱和全頭亞綱。
  二.硬骨魚係(Osteichthyes)
  硬骨魚係是世界上現存魚類中最多的一類,有2萬種以上,大部分生活在海水域,部分生活在淡水中。
  其主要特徵是:
  ①骨骼不同程度地硬化為硬骨。
  ②體表被硬鱗、圓鱗或櫛鱗,少數種類退化無鱗。皮膚的粘液腺發達。
  ③鰓間隔部分或全部退化,鰓不直接開口於體外,有骨質的鰓蓋遮護,從鰓裂流出的水,經鰓蓋後緣排走,多數有鰾。
  ④魚尾常呈正型尾,亦有原尾或歪尾。
  ⑤大多數體外受精,卵生,少數在發育中有變態。
  最早的魚是4.5 億年前寒武紀時期出現在地球上的圓嘴無頜的魚。魚類很容易從外表上區分開來,它們組成了脊椎動物中最大的類群:在總數為5萬種的脊椎動物中,魚類有2萬2千餘種。
  並不是所有生活在水裏的動物都是魚類。例如:鯨,就是哺乳動物。然而,所有的魚類都能很好地適應水中的生活。它們用鰭運動。魚有兩對鰭━━胸鰭和腹鰭,分別位於身體的兩則;還有一個尾鰭,生長於尾部;並且根據種類的不同,在背上生有一個或兩個背鰭,在臀上生有一個臀鰭。它們有一個充滿氣體的囊,叫做鰾,它使魚能夠在水中沉降、上浮和保持位置。衹有鰩魚和鯊魚沒有這個器官。魚類還有用來呼吸的鰓,大多數種類的鰓被鰓蓋骨覆蓋。鰓位於頭的兩側,嘴的後方,用來過濾從嘴吞入的水,從水中獲取氧,然後從被稱為鰓裂的開口處將水排出。不同種類的魚的大小差異很大。它們的身體由3部分組成:頭部、軀幹部和尾部。皮膚上覆蓋着鱗片,其大小和數目不同。在兩側各有一條明顯的綫叫做側綫,是感覺器官,用來確定方向。一些硬骨魚的肌肉被一些細小的骨頭分隔開。
  地球上出現的第一種魚類有圓形無頜的嘴,現在衹有70種這樣的魚存在,形成無頜魚類。在這些魚中,七鰓鰻最為著名,它們沒有鱗片,細長的體型圓圓的,很像鰻鱺。七鰓鰻通過帶吸盤的嘴附在別的魚身上,吸食寄主的血液為生。其他的魚分為兩大類:硬骨魚和軟骨魚。
  硬骨魚有一副骨骼。這類魚中有原生的硬骨魚,骨骼中衹有一部分是硬骨。例如總鰭亞綱魚類(包括空棘目魚),肺魚和鱘魚類(例如鱘魚),這些魚和更進化的硬骨魚的區別是:硬骨魚的骨骼完全由硬骨構成。海鱔、鰨和刺蓋魚作為硬骨魚的代表,外形各異,但都有極對稱的尾鰭,並履蓋着細小的鱗片(衹有少數例外,包括鰻鱺和一些鯉魚)。硬骨魚分為幾類。鰻鱺類是一些幼體看上去與成體差異很大的魚。鯡魚類是一些過着群居生活的魚。鯉魚類包含幾乎所有的淡水魚。河鱸和金槍魚類是尾鰭有堅硬的輻條支撐的魚類。它們被稱為“刺鰭類”,構成硬骨魚類中最大的類群。
  軟骨魚有一副完全由軟骨組成的骨架,並由鈣加固。這類魚主要是鯊魚和鰩目魚。
  鰻鱺出生時是一種身體扁平的小魚,稱作“小鰻鱺”。成熟時它們有一個很長的光滑的身體,一般無鱗,沿着背部是一條連續的鰭。鰻鱺生活在歐洲和美洲的河流和湖泊中,它們遷徙到北大西洋西印度群島東北部的藻海,在那裏繁殖後代。幼仔出生後它們便死去。小鰻鱺在穿過大西洋返回的途中,呈現出成體的形態,在歸途中,它們也開始在馬尾藻海中生育。
  鯡魚生活在北海、英吉利海峽和波羅的海。成魚有一個淡色的腹部和一個深藍色或近黑色的背。像沙丁魚和西鯡一樣,它們過着群居生活,有時幾千條魚生活在一起。對於每條魚來說,這是有效的自衛方法,因為對一個捕食者來說,衹能在許多魚中選擇一個目標。當被襲擊時,魚群幾乎立即消失。
  屬於鯉魚類的魚有幾千種,幾乎遍布全球。這些淡水魚有很大的鱗片,它們的牙齒不是固定在頜上而是固定在咽喉上。它們的嘴能夠嚮前移動吸住食物。鯉屬中許多種類主要生活在亞洲和歐洲平靜的江河、小池塘和湖泊中,各個種類的形狀和色澤的差異很大。有些種類衹有很少幾個大鱗片(鏡鯉魚)或幾乎沒有鱗片(草鯉)。這些魚很容易養殖,養殖者已創造了許多變種。鯉魚主要以植物和無脊椎動物為食。産卵季節要看水的溫度,不能太冷(至少20℃)。雌魚生産成百上千個卵,但大多數小魚苗一出生,就成為其他魚甚至成年鯉魚的食物。
  刺鰭類大約出現在6千萬年以前。鱸魚是這類魚的典型代表,它們的鰭都由堅硬、鋒利的輻條地撐,巨大的尾鰭有刺。鱸魚生活在歐洲和北美洲的湖泊和河流中,它們吃無脊椎動物和小魚,包括它們自己的幼魚。這些魚的其他種類生活在海洋中,例如金槍魚和劍魚,它們都是強有力的遊泳能手,每小時可以遊100公裏。 金槍魚的體重能達500公斤,是食肉動物。在魚類中,它們具有獨特的能力, 即能保持高於水溫的體溫,它們的種類包括太平洋的長鰭金槍魚以及地中海和大西洋的藍鰭金槍魚。
  鯊魚和鰩魚是現代軟骨魚類動物的主要代表,軟骨魚類可能在4.1 億年前就已出現。正像它們的名字所表明的,它們有一副由軟骨組成的骨架。軟骨是一種充滿鈣時變硬的柔韌的材料,是像骨一樣的固體。軟骨魚在溫帶和熱海洋中大量生長。它們在水中用鰓呼吸。鰓通過頭部後面的幾個鰓裂直接同外界交流。軟骨魚大約有550種,其中370種是鯊魚,其他基本上由身體扁平的鰩魚和電鰩組成。
醫學作用 Medical role
  魚類動物作為生物醫學、環境保護科學等領域的實驗研究對象或材料,已在世界各地獲得了不少科研成果,如1950年Gordon氏、1968年Klontz和Smith二氏等的研究,僅在1968年以前十二年中,各國主要生物科學的雜志就發表有關報告達2,500篇,近20餘年來,有關文獻就更多了,在已知的脊椎動物種屬中,魚類達30,000種(估計有40,000種),而鳥類為8,600種,哺乳類(即現今常用的小鼠、大鼠、傢兔、傢犬等屬之)卻衹有4,500種。可見將魚類動物作為實驗材料確係取之不盡的資源,這促使人們對如此豐富的潛在資源廣為開發研究和嘗試應用。
  選用魚類進行生物醫學研究,特別是藥物的毒理學和藥理學試驗,具有很多獨特的優點:魚對某些藥物、毒氣十分敏感,衹要含有極微量的成分就可引起很強的反應;以魚進行藥理、毒理試驗,除以死亡為指標外,對其習性的影響可能更為靈敏;以體型較小的魚直接放入不同濃度的適宜;這對研究某些含量低或藥理作用弱而需長期口服給藥的中草藥可能更為適宜;魚對某些中樞神經興奮或抑製藥的反應比較敏感;魚試驗法結果判斷明確並易於掌握;在飼養管理上,魚是一種比較經濟的實驗動物。
  至今,已有近交超過20代的純係魚類實驗動物(Gordon氏,1950);無菌魚類實驗動物的開發也在探索中(Luckey氏,1936)。魚類實驗動物已被廣泛應用於胚胎學、遺傳學、內分泌學、毒理學、行為科學、比較病理學、環境保護科學等實驗研究領域(Mitruka氏等,1976)。魚類動物獨具某些無可取代的優點和特點,其生物學性狀完全可以與人類的相應性狀所類比。中國內,對魚類學科及其養殖方面研究不少,但作為實驗動物而加以開發研究和應用的則做得很欠缺(朱洗氏等,1960、1962)。
  魚類實驗動物的應用成果纍纍,已將魚類動物(特別是小型淡水魚)用於腫瘤學領域的癌癥研究之中,做了大量觀察和實驗工作。已知淡水魚類動物機體的所有組織都會發生新生物性病變,其臨床經過和形態學表現與其它綱目的脊椎動物(包括人類)的腫瘤相似。故魚類實驗動物成了實驗腫瘤學,尤其是其中的比較腫瘤腫瘤學和環境(特別是水源中的)可疑緻癌物探索等研究中不可缺少的材料。實際上,關於魚類腫瘤學的研究歷經係統分類、實驗分析等階段,已達到了防治研究的新階段(Squire氏等,1978),前景寬廣。
  金魚(Carassius Auratus Linnaeus)在生物醫學研究中應用已有報導。以二乙基亞硝胺(Diethylnitrosamine)投於金魚缸水中(低於120ppm)歷時4個月,再存養6個月後發現:在13尾實驗組動物中,1尾魚的肝髒發生肝癌;另有4尾魚的肝髒出現癌前性細胞病竈(Bannsch,1976)。對照組動物的肝髒均為陰性。提示有可能應用金魚作為實驗用動物建立誘發性腫瘤的模型。
  魚類在毒理學上有獨特的用途。常選用魚作急性毒性實驗,進行這類實驗時,試驗前和實驗中必須嚴格各種實驗條件:必須選拔在本地區具有代表性的試驗魚,此魚種對有害物質較為敏感。餌料生物等也必須符合實驗要求。試驗過程中盡量保持有害物質在水中濃度穩定,力求在規定的濃度中能發現毒性反應。進行毒性檢驗時,要求無論淡水魚、海淡水魚或海水魚,供試驗時的平均體長最好在50毫米以下。剛採集到的魚,最好馴養一周以下,直至逐漸適應實驗條件。馴養過程投餌量要少,進行實驗前2天停止投餌。實驗前4天內,馴養魚的死亡率及發病率必須在10%以上。水溫保持在一定的範圍。溫水性魚類要求20~28℃,冷水性魚類保持12~18℃,一般變動範圍不要超過4℃。每個實驗濃度組如放10尾以上的試驗魚,應采用流水式試驗裝置,連續更換試驗槽內的水,每天換水6~10次。若采用靜水式試驗方法,則實驗濃度每1升淡水水體保持1剋以下;海水水體保持0.3剋以下,至少每24小時需將全部水更換一次,應用等對數間距選擇100、75、56、42、32、24、18、13.5、10毫升/升的5~10等級試驗濃度。予先要進行探索試驗,初選濃度必須包括在24~96小時內有50%左右死亡率的濃度。實驗水中溶解氧含量,溫水性魚類不得小於4毫剋/升;冷水性魚類不得小於5毫剋/升。試驗魚類死亡與否,可用玻璃棒輕擊魚尾柄部,如魚不動,即判定死亡。要求同時設對照實驗,當對照組中死亡魚超過10%或有不健康魚時,所得出實驗結果就不能采用。
  岐山鬥魚(Macropolecs Opercularis)或泰國鬥魚(Betta Splendens)是測定藥物抑製本能行為的敏感動物。鬥魚生長在東南亞,我國廣東省有飼養供應。飼養溫度為27~29℃。飼養時如用自來水,需露天放置24小時以上,應避免放入未稀釋的藥物,以兔魚飲入高濃度藥物而中毒。雌魚雄魚群居時並不打鬥。飼養時如將隔離一天後的成熟雄魚與另一雄魚相遇時就會發生打鬥動作。若兩條雄魚分別養在方形玻璃缸中,兩缸中間用紙板隔開,抽去紙板時可見到兩魚鰓蓋張開,撐開背鰭、尾鰭,嚮對方衝擊。如將????酸氯丙嗪放入中,含量為2毫剋/升,可終止鬥魚的打鬥動作。如某一藥物有抑製本能行為,則即可使兩鬥魚不發生打鬥。有人根據藥物抑製鬥魚的打鬥作用程度而分為五期:0期為不抑製打鬥;1期為馴服,抑製打鬥動作,取食如常;2期為平衡失調或側身;3期為麻醉,側身,觸之反應輕微或消失;4期為死亡。
  鯰魚(Ictalurus Nebulous)沒有發電器官,但有靈敏電感覺,已發現4個電感覺中樞,即延腦的後側綫葉、小腦的後側葉、中腦的半圓突以及前隆核團。適宜作電感覺中樞對靜止和偶極子電場的反應研究。
  鯰魚體長為15~20cm,降溫(1~4℃)使其麻醉,然後在頭頂部開一小孔,顯露欲記錄的腦部,手術後肌註0.5mg/kg的筒箭毒,將鯰魚沉入實驗水槽中,唯手術部位露出水面,用一乳膠管把含有飽和空氣的水引入口中,進行人工呼吸,用玻璃微電極(35~60MΩ)或鎢絲微電極(3~12MΩ)作細胞外記錄,記錄部位是小腦後側葉和前隆核團。
魚類的生理特徵 Phys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fish
  魚類終生生活在海水或淡水中,大都具有適於遊泳的體形和鰭。用鰓呼吸,以上下頜捕食。出現了能跳動的心髒分為一心房和一心室。血液循環為單循環。脊椎和頭部的出現,使魚綱發展進化成最能適應水中生活的一類脊椎動物。這是因為水有深淺之分,各處所承受的壓力有差異,海平面為1個大氣壓,而深海區可達1000個大氣壓。淡水和海水????的含量幅度從淡水到鹹水是0 .001~7%。此外,隨地理環境的不同,水溫差和含氧量的差別也很大。由於這些水域、水層、水質及水裏的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等水環境的多樣性,故魚類的體態結構為適應外界不同變化産生了不同的變化。較圓口綱更高等。
  魚綱的主要特徵:
  -外形
  -運動
  -皮膚及衍生物
  -骨骼
  -消化
  -呼吸
  -循環魚類的血液循環
  -排泄與滲透調節
  -生殖魚類的生殖係統
  -神經與感覺
  -內分泌
  1.外形
  (1)紡錘形
  也稱基本型,是一般魚類的體形,適於在水中遊泳,整個身體呈紡錘形而稍扁。在三個體軸中,頭尾軸最長,背腹軸次之,左右軸最短,使整個身體呈流綫型或稍側扁,以利於水中運動前進時減少阻力,故這類魚善於遊泳。常棲息於水的中、上層。可作長途遷移。如鯉魚、草魚、鯊魚、始魚等。
  (2)側扁型
  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最短,頭尾軸和背腹軸的比例差不太多,形成左右兩側對稱的扁平形,使整個體型顯及扁寬,因此,遊泳的能力較紡錘型差,生活在水的中、下層。很少作長途遷移。如鯧魚、蝴蝶魚、鯿魚、胭脂魚、燕魚等。
  (3)平扁型這類魚的三個體軸中,左右軸特別長,背腹軸很短,使體型呈上下扁平,行動遲緩,不如前兩型靈活,多營底棲生活。例如魟、鰩、鮟鱇和鮎等。
  (4)棍棒型
  又稱鰻魚型。這類魚頭尾軸特別長,而左右軸和腹軸幾乎相等,都很短,使整個體形呈棍棒狀。其遊泳能力較側扁型和平扁型強。適於在水底泥土中穴居和水底砂石中生活。如黃鱔、鰻鱺及多種海鰻。
  此外,還有一些魚類由於適應特殊的生活環境和生活方式,而呈現出特殊的體型,例如海馬、海竜、翻車魚、河魨、比目魚、箱魚等。無論哪一種體型的魚,均可分為頭、軀幹和尾三部分。無頸為其特點,頭和軀幹相互聯結固定不動,是魚類和陸生脊椎動物的區別之一,頭和軀幹的分界綫是鰓蓋的後緣(硬骨魚類)或最後一對鰓裂(軟骨魚類)。軀幹和尾部一般以肛門後緣或臀鰭的起點為分界綫,準確地講,是以體腔末端或最前一枚尾椎椎體為界。
  2.運動
  魚類的附肢為鰭,是遊泳和維持身體平衡的運動器官。鰭由支鰭擔骨和鰭條組成,鰭條分為兩種類型,一種角鰭條不分節,也不分枝,由表皮發生,見於軟骨魚類;另一種是鱗質鰭條或稱骨質鰭條,由鱗片衍生而來,有分節、分枝或不分枝,見於硬骨魚類,鰭條間以薄的鰭條相聯。骨質鰭條分鰭棘和軟條兩種類型,鰭棘由一種鰭條變形形成,是既不分支也不分節的硬棘,為高等魚類所具有。軟條柔軟有節,其遠端分支(叫分支鰭條)或不分支(叫不分支鰭條),都由左右兩半合併而成。魚鰭分為奇鰭和偶鰭兩類。偶鰭為成對的鰭,包括胸鰭和腹鰭各1對,相當於陸生脊椎動物的前後肢;奇鰭為不成對的鰭,包括背鰭、尾鰭、臀鰭(肛鰭)。背鰭和臀鰭的基本功能是維持身體平衡,防止傾斜搖擺,幫助遊泳,尾鰭如船舵一樣,控製方向和推動魚體前進。一般常見的魚類都具有上述的胸、腹、背、臀、尾等五種鰭。但也有少數例外,如黃鱔無偶鰭,奇鰭也退化;鰻鱺無腹鰭;電鰻無背鰭等等。
  (1)尾鰭
  依據外形和尾椎骨末端位置的關係,尾鰭可分為三種類型。
  1)圓形尾鰭:尾鰭為1葉,尾椎骨一直伸到尾鰭後端,將鰭分成背腹對稱,尾鰭末端尖,多見於魚類的胚胎期及仔魚期。
  2)歪形尾鰭:尾鰭分上下兩葉,尾椎末端稍麯嚮上伸展到尾鰭的上葉內。上葉較長,下葉小而略為突出,形成內外上下均不對稱的歪形尾鰭。常見於現代軟骨魚類和少數硬骨魚類。如鯊、鱘等。
  3)正形尾鰭:分為上下對稱的兩葉,尾椎末端僅達尾鰭的基部,而稍上翹,保留有歪形尾椎的痕跡,尾鰭外形完全對稱,下葉由增加的尾下骨片支持着。正形尾鰭是高等魚類的特徵之一。據鰭形的變化,又包括了多種鰭形。
  4)原形尾鰭:尾椎的末端平直伸展至尾的末端呈圓形,不象圓形尾那樣尖,尾鰭上下葉大致相等,這是一種原始的尾型,見於圓口綱,魚綱僅見於幼魚。
  (2)胸鰭
  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前肢,着生於鰓蓋後緣的胸部。對魚類具有運動、平衡和掌握運動方向的機能。當魚停止前進時,胸鰭用於控製魚體的平衡;緩慢地遊動時,胸鰭又起着船槳的作用;高速行進時,胸鰭緊貼魚體,當它舉起時,則可減速和製動;當胸鰭一側緊貼魚體,一側舉起,則魚體朝舉起的一側拐彎前進,協助尾鰭起舵的作用。
  (3)腹鰭
  相當於陸生動物的後肢,具有協助背鰭、臀鰭維持魚體平衡和輔助魚體升降拐彎。腹鰭着生的位置隨不同的魚類而異,軟骨魚類的腹鰭一般位於泄殖孔的兩側。形狀和胸鰭相似而稍小。硬骨魚的腹鰭位於軀幹腹側的叫腹鰭腹位。這是一類較原始的種,如鯉魚,鮭魚、鮎魚、鯡魚等;位於胸鰭前方,在腮蓋之後的胸部者叫腹鰭胸位,如鱸魚、黃魚和鯛魚等;位於兩腮蓋之間的喉部者叫腹鰭喉位,如鮎科和鰧科的魚類。腹鰭胸位和喉位是魚類進化後出現的高級特徵。這些位置各異的腹鰭,在魚類演化史上是一重要的標志,在動物分類學上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4)背鰭和臀鰭
  主要對魚體起平衡的作用。但也有些體形長的魚類,背鰭和臀鰭可以協助身體運動,並推動機體急速前進。如帶魚的背鰭、電鰻的臀鰭、海鰻的背鰭和臀鰭都能推動機體嚮前運動。又如特殊體形的海馬,也是靠細小的背鰭運動來推動機體前進。鰭式,是表示鰭的組成和鰭條數目的記載形式。各鰭拉丁文的第一個字母代表鰭的類別名稱,如“D”代表背鰭,“A”代表臀鰭(肛鰭),“V”代表腹鰭,“P”代表胸鰭,“C”代表尾鰭。大寫的羅馬數字代表棘的數目。阿拉伯數字代表軟條的數目,棘或軟條的數目範圍以“一”表示,棘與軟條相連時用“一”表示,分離時用“,”隔開。例如鯉魚的鰭式:D..Ⅲ一Ⅳ一17一22;P.Ⅰ一15一16;VⅡ一8一9;A...Ⅲ一5一6;C.20一22。
  以上表示鯉魚有一個背鰭,3~4根硬棘和17至22根軟條;胸鰭1根硬棘和15至16根軟條;腹鰭2根硬棘和8至9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5至6條軟條;尾鰭20至22根軟條。鱸魚的鰭式為D..Ⅻ一Ⅰ一13;A..Ⅲ一7一8;P.15一18;V.Ⅰ一5。表示鱸魚有兩個背鰭,第一背鰭由12根硬棘組成,無軟條;第二背鰭包括1根硬棘和13根軟條;臀鰭3根硬棘和7至8根軟條;胸鰭15至18根軟條;腹鰭1根硬棘和5根軟條。魚類的運動與體形和鰭的變化有着非常密切的關係,其遊泳的動力主要依靠以下三種方式:①利用軀幹部和尾部的肌肉收縮波浪式運動。②依靠鰭的擺動劃水運動。③利用鰓孔嚮後噴水引起的反作用力使魚體前進。魚類運動的方式除遊泳外,少數魚還具有一種特殊的運動形式,即跳躍或飛翔,如鰱能斜嚮躍出水面很高,隨後垂直落入水中。飛魚用力跳躍斜出水面後,還能張開寬大的胸鰭,在空中翔達300m左右。鮭魚能反復跳越過河中多種阻障,從海裏洄遊到河流的中上遊産卵。另外,還有極個別的魚能爬行,如鮟鱇、彈跳塗。
  3.皮膚及衍生物
  魚類的皮膚由表皮和真皮組成,表皮甚薄,由數層上皮細胞和生發層組成,表皮中富有單細胞的粘液腺,能不斷分泌粘滑的液體,使體表形成粘液層,潤滑和保護魚體,如減少皮膚的摩擦阻力;提高運動能力;清除附着在魚體的細菌和污物。同時,使體表滑溜易逃脫敵害。所以,表皮對魚類的生活及生存都有着重要意義。表皮下是真皮層,內部除分佈有豐富的血管、神經、皮膚感受器和結締組織外,真皮深層和鱗片中還有色素細胞、光彩細胞,以及脂肪細胞。色素細胞有黑、黃、紅三種,黑色素細胞和黃色素細胞存在於普遍魚類的皮膚中,紅色素細胞多見於熱帶奇異的魚類局部皮膚中,光彩細胞中不含色素而含鳥糞素的晶體,有強烈的反光性,使魚類能顯示出銀白色閃光,有些魚類生活在海洋深處或昏暗水層,具有另一種皮膚衍生物—發光器腺細胞,能分泌富含磷的物質,氧化後發熒光,以誘捕趨光性生物,或作同種和異性間的聯繫信號,如深海蛇鯔、竜頭魚和角鮟鱇中的一些種類。
  在表皮與真皮之間,或者真皮中有很多鱗片,魚鱗是魚類特有的皮膚衍生物,由鈣質組成,被覆在魚類體表全身或部分(一定部位),能保護魚體免受機械損傷和外界不利因素的刺激,故有“外骨骼”之稱。也是魚類的主要特徵之一。現存魚類的魚鱗,根據外形,構造和發生特點,可分為三種類型。
  (1)楯鱗由真皮和表皮聯合形成,包括真皮演化的基板和板上的齒質部分,即埋藏在真皮中的硬骨質的圓形或菱形基板和突出於表皮以外尖鋒朝嚮體後而中央隆起的圓錐形的棘(齒質)。齒質的表面有由表皮演化而來的琺琅質被覆着,齒質部分的中央為髓腔,整個髓腔開口於基板的底部,並有血管、神經通到腔內。鯊魚體表的楯鱗與牙齒的發生和構造相同應屬同源器官,故鯊魚的牙齒又叫皮齒。楯鱗的構造較原始,見於軟骨魚類鱗。
  (2)硬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斜方形骨質板鱗片,表面有一層鈣化的具特殊亮光的硬鱗質,叫做閃光質。硬鱗是硬骨魚中最原始的鱗片,如雀鱔和鱘魚的鱗。
  (3)骨鱗由真皮演化而來的骨質結構,類圓形,前端插入鱗襄中,後端露出皮膚外呈遊離態,相互排列成復瓦狀。根據遊離後緣的形狀不同分為圓鱗和櫛鱗。圓鱗的遊離後緣光滑圓鈍,常見於鯉形目、鯡形目等較低級的硬骨魚類。櫛鱗的後緣有鋸齒狀突起,多見於鱸形目等高級魚類。不管圓鱗或櫛鱗,表面均有同心圓的環紋,稱年輪。與植物莖的年輪一樣,可依此推測魚的年齡、生長速度及生殖季節等等。
  魚類身體兩側大都有一條或數條從單獨小窩演變成為一條管狀的綫,稱為側綫鱗,每片側綫鱗有側綫孔,能感受水的低頻率振動。硬骨魚的鱗片通常根據其數目、大小、排列形狀來鑒定魚種,記載鱗片數目的排列方式,常用一個帶分數式來表示,稱為鱗式:例如鯽魚的鱗式為28一30表示鯽魚的側綫鱗為28至30片,側綫上鱗為5至6片,側綫下鱗為5至7片。
  4.骨骼
  魚類的骨骼按性質分軟骨和硬骨兩類。軟骨魚類終生保持軟骨,軟質中因有石灰質的沉澱物,又叫鈣化軟骨。硬骨魚的骨骼主要為硬骨,按照形式不同又分為軟化硬骨和骨膜兩種:在軟骨的原基上骨化形成的硬骨就是軟化硬骨,如脊椎骨、耳骨、枕骨等;由真皮和結締組織直接骨化形成的硬骨叫膜骨,如額骨、頂骨、鰓蓋骨等。魚類的骨骼按部位不同,分中軸骨骼和附肢骨骼兩部分。
  (1)中軸骨骼分頭骨和脊椎
  1)頭骨數目最多:硬骨魚類的頭骨由130塊左右骨片組成(指現存魚類,古代的原始魚類頭骨可多達180塊),是脊椎動物中腦骨數目最多的一類動物。魚類的頭骨分為腦顱和咽顱兩部分。
  ①軟骨魚的腦顱為一軟骨腔保護着腦部,構造簡單,無分界和縫合,僅背面留有腦囟由膜覆蓋,這樣的腦顱稱軟顱。有軟骨魚類的軟顱骨骨化成的幾塊枕骨、耳骨、蝶骨、篩骨,還有由膜骨來源的鼻骨、額骨、頂骨、犁骨等膜顱部分,因而結構非常復雜。硬骨魚類的腦顱由許多塊骨片合成,形成頭骨的主要部分。
  ②脊椎動物自魚類開始,咽弓分化成上、下頜,井形成咽顱,魚類的咽顱最為發達,由7對“>”形的咽弓形成,第一對增大成頜弓,頜弓背段叫齶方軟骨,腹段叫麥剋爾氏軟骨。二者構成軟骨魚的上、下頜。上、下頜的出現較圓口綱更先進,能積極主動攝取食物。而硬骨魚類進化為膜性硬骨前頜骨和上頜骨,代替了軟骨上頜(齶方軟骨),麥氏軟骨進化為軟骨性硬骨的關節骨、齒骨和隅骨等,第二對舌弓由兩側舌頜軟骨、角舌軟骨和中央、的基舌軟骨組成,主要為舌的支持物,也協助支持上、下頜,第3~7對為鰓弓,支持鰓和鰓隔,讓鰓裂彼此分開,利於呼吸。
  2)脊柱代替了脊索:魚類的脊柱由許多塊椎骨彼此連結成1條柱狀骨,以取代部分或全部的脊索,具支撐身體,保護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較圓口類更為進步。魚類的脊椎骨具有前後兩面都嚮內凹陷的特點,稱為兩凹椎體或雙凹椎體,為魚類特有,在相鄰的兩個椎體間隙及貫穿椎體中的小管內可見殘存的脊索。脊椎動物從魚類開始,脊椎的基本結構已形成。軟骨魚和硬骨魚的脊椎骨都分為椎體、髓弓、髓棘、脈弓和脈棘。其中椎體為主要部分,肋骨與脊椎骨的橫突相連,硬骨魚類的肋骨大都較發達。
  (2)附肢骨為鰭骨骼
  附肢骨分奇鰭骨骼和偶鰭骨骼。奇鰭中的背鰭、臀鰭和尾鰭骨骼都由插入肌肉中的支鰭骨(輻鰭骨)支持鰭條,硬骨魚的支鰭骨又叫鰭擔骨。偶鰭骨骼包括帶骨(肩帶和腰骨)和鰭骨(鰭擔骨和鰭條)兩部分。魚類中除硬骨魚的肩帶與頭骨相連以外,所有的附肢骨與脊柱均沒有直接聯繫,這也是魚類的特徵之一,這是由於魚類的運動方式是遊泳而决定的。
  5.消化
  魚類的消化係統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組成,消化道己有胃腸的分化,還有明顯的胰腺。魚類由於終生生活在水中,故消化器官和食性都適應水中生活。口位於上、下頜之間,口內無唾液腺,魚類的口咽腔內有真正的牙齒,能積極主動地攝取和捕食,較圓口綱更高級。板鰓魚類頜骨上的牙齒由盾鱗轉化而成,硬骨魚的牙齒因着生部位不同而分為口腔齒和咽喉齒。一般以浮遊生物為食的魚類牙齒細弱而呈絨毛狀排列成齒帶;食肉性魚類的牙齒大而呈圓錐形、犬齒狀、臼齒狀或門齒狀;雜食性魚類的牙齒呈切割形、磨形、刷形或缺刻形等。魚類的牙齒具切斷和壓碎食物等功能。多數魚類的鰓弓內緣着生鰓耙,起着保護魚鰓和咽部濾食的作用。魚類的牙齒和鰓耙的形態、着生部位及數目等,常作魚分類的依據之一。
  6.呼吸
  在脊推動物中,衹有魚類和圓口綱是終生用鰓呼吸的水生動物,但魚類的鰓是由外胚層發生形成,圓口類的鰓起源於內胚層。魚類一般具有5對鰓弓(少數魚有6~7對),在咽部兩側各有5個鰓裂。鰓主要由鰓弓、鰓隔、鰓瓣等幾部分組成。鰓弓起支持作用,它的內側緣着生鰓耙,進出鰓的血管都從鰓弓上通過,鰓弓的外側緣是鰓隔,鰓隔前後突起形成鰓經,無數鰓經緊密排列成櫛狀鰓瓣,鰓絲上的無數小突起稱鰓小葉,是氣體交換之處。鰓小葉上布滿毛細血管,血液最後流入竇狀隙內,竇狀隙的壁由結締組織組成,起支持作用,鰓小葉的表層為單層上皮細胞,故魚鰓呈鮮紅色。硬骨魚類的鰓較原始,鰓裂開口於體內,鰓隔發達,前後各有1個半鰓,這兩個半鰓總稱全鰓,外側有鰓蓋保護,鰓蓋下面的內側為鰓腔或鰓室,以一個總鰓孔嚮後開口於體外。鰓蓋後緣延伸有柔軟的鰓蓋膜,能將鰓孔緊緊地封住。軟骨魚類有4個全鰓,1個半鰓,共九對半鰓,無鰓蓋。
  魚類除用鰓呼吸外,還有輔助呼吸的器官,如泥鰍等利用腸吞入氣體行腸呼吸;彈塗魚、鮎魚等能進行皮膚呼吸;黃鱔等能利用口腔呼吸;烏魚、鬍子鮎等能進行褶鰓呼吸;肺魚等用鰾呼吸。魚類有兩個鼻孔,但不通口腔(僅肺魚和總鰭兩個亞綱除外)。
  鰾是胚胎發育時從消化區分出來的,位於體腔背面消化道與腎髒之間的一膜狀束,形狀據各種魚而異,有一室、二室或多室。鰾的主要機能是調節魚體的沉浮或停留在一定的水層,當鰾體積膨脹增大,魚體在水中比重變小,魚則上浮,當要停留在一定水層時,鰾就需放出部分氣體。當鰾體積減小時,魚體在水中比重加大,魚下沉。由淺到深需停留在一定水層時,就需要吸進一部分氣體。總之,鰓內氣體的增減與水中的壓力有關。鰾體積的改變是一個比較緩慢的過程,故無鰾魚類衹宜生活在比較固定的水層中。生活在深海、急流中或營底棲生活,或遊速特快的魚等,鰾對它們的生活已失去了作用。例如遊速很快的鯊魚、鮐魚、金槍魚等就沒有鰾。因此,它們必須始終保持運動狀態,須停息衹能在水底。鰾的另一動能是進行氣體交換,軟骨魚類和少數硬骨魚就是用鰾協助呼吸,例如非洲的多鰭魚,在旱季時,就用1對類似肺的鰾進行氣體交換。肺魚、雀鱔等也能用鰾呼吸。
  7.循環魚類的血液循環
  是單循環,心髒主要由一靜脈竇、一心房和一心室組成。心髒在血液循環中起着泵的作用,它的收縮將血液(缺氧血)壓入腹大動脈,舒張時又從靜脈竇的後方吸進血液。進入腹大動脈的血液,在咽部下方前行並列嚮兩側分支成動脈弓,沿鰓束間嚮背部延伸。由動脈弓分出進入鰓褶的血管為入鰓動脈,離開鰓褶的是出鰓動脈,入鰓和出鰓動脈間以鰓動脈毛細血管相連,氣體交換就在此進行。帶氧的新鮮血液經出鰓動脈,通過鰓束背面的鰓上動脈匯入背大動脈,由背大動脈再分送到身體各部分和內臟器官,包括頭部動脈、腹腔動脈、腎動脈和尾部動脈,在這些部位的毛細血管網又將頭部靜脈血輸入前主靜脈,前後兩條主靜脈匯合成總主靜脈。另一群內臟(消化管壁)的毛細血管網將靜脈血輸入肝門靜脈,肝門靜脈內的血液和肝動脈血者都經過肝毛細血管,最後匯入肝靜脈,肝靜脈又和總主靜脈血都進入靜脈竇,最後流回心髒,從而完成血液循環。硬骨魚類還具動脈球,不能搏動。軟骨魚類具動脈圓錐,可隨心室自動有節律地收縮。動脈球和動脈圓錐的作用在於使血液均勻地流入腹大動脈,以減輕心髒強烈搏動而對鰓血管所産生的壓力。魚類的血液循環為非混血循環,動脈搏中的血液含氧量較高,循環效率較混血循環高。但是,魚類的心髒很小,僅占體重的0.2%,而哺乳類的心髒占體重的0,59%,烏類的心髒更大,占體重的0.82%。所以,魚類血壓低,血流速度慢,如鯊魚腹大動脈中的平均血壓為28mmHg。這樣,魚類在水中的代謝也就較低了。
  8.排泄與滲透調節
  魚體內代謝産物的排泄由腎和鰓來完成。泌尿器官是腎髒,魚類的腎髒是1條長的紫紅色條狀物,位於腹腔的背部,屬於中腎,在排泄廢物方面,中腎的主要功能就是形成尿液。血液中溶解的代謝産物、水和營養物質等,經過腎髒內腎小球過濾,其中的水分和營養物質(如葡萄糖、氨基酸,以及鈉、鈣、鎂、氯等離子)大部分回到血液中去,剩下的濾液和多餘的有害物質形成尿液,由輸尿管排除體外。除腎以外,鰓也進行氮化物和????分的排泄,如排泄氨和尿素。實驗證明,鯉魚和金魚由鰓排泄的含氮物質是腎排氮物的5~9倍。魚類的腎髒除有泌尿功能外,還能調節體內水????的滲透,因為魚類生存在淡水和海水中,外環境與體內組織液和血液通常不是等滲的。海水中????濃度高達3%以上,淡水中????分濃度在0.3%以下,魚類在這樣的環境中生活,就有可能造成脫水或吸水。但是,事實並非如此,魚類仍能終生在這樣的水中生活,主要是依靠腎贓的調節,以及鰓部一些特殊細胞來進行補償和調節。淡水魚類有由數目衆多的大型腎小體和腎小球組成的腎髒,當它們的體液和血液的濃度高於水環境時,腎髒能不斷地排出尿液(體內過多的水分),與此同時,鰓部的吸????細胞又嚮血液中補充????分,以保持淡水魚類水????平衡。海水魚類與此相反,由於血液和體液中的????分濃度大大低於海水濃度,就存在着體內水分不斷嚮體外滲透的趨勢,為適應環境,海産硬骨魚類大量吞飲海水,被吞入的海水中所含大量的????分由鰓部的一些泌????細胞排出體外。同時,為防止體內失水,海産魚類的腎小球多退化或完全消失。使排出與體液等滲的尿量減少。從而,以這幾種方式來調節和保持體內的水????平衡。
  有些魚類能由海中遊到河內或由河中遊到海裏,能迅速適應不同含????濃度的水環境,如大麻哈魚從海中徊遊到淡水河流中生殖;鰻鱺從淡水域遊到海洋中去生殖等,這些魚為什麽能迅速適應不同????分濃度的水環境。是怎樣調節體內滲透壓?這是一個很復雜的問題,還有待於進一步研究。
  9.生殖魚類的生殖係統
  由生殖腺和生殖導管組成。生殖腺包括精巢和卵巢,生殖導管由輸精管和輸卵管組成,生殖導管的出現較圓口綱又進化了一步。大多數魚類是雌雄異體,卵生。多為體外受精,雌魚的生殖腺為卵巢,平時呈扁平的帶狀,呈現出青灰、黃、粉紅等色澤,到生殖季節發育長大後可占體腔的大部分。雄魚的生殖腺一般為白色綫形的睾丸,仍在生殖季節增大叫魚白,是産生精子的場所。軟骨魚類和低等硬骨魚類的生殖腺裸露。高等的硬骨魚類的生殖腺呈封閉式,由腹膜分化成的束狀膜包裹着,形成囊狀卵巢或囊狀睾丸。另外,還有少數魚類為雌雄同體,如鮨屬的多種魚,能自體受精。黃鱔可産生性逆轉,即生殖腺從胚胎到成體都是卵巢,衹能産生卵子,發育到成體産卵後的卵巢逐漸轉化為精巢,産生精子,從而變成雄性。
  魚類受精和發育的方式有以下四種:①體外受精,體外發育。②體外受精,體內發育,如鮎科的Tachysurusbarbus的雄體在生殖期間停食,把受精卵吞入胃中孵化。③體內受精,體外發育。卵未産出前,雄魚通過特殊的交接器官。如鰭腳、短管等,使精液流入雌魚生殖孔內,卵在體內受精後不久,卵成熟後,排出體外發育,如軟骨魚中的虎鯊即是。④體內受精,體內發育,如真鯊科的軟骨魚及柳條魚等硬骨魚,卵受精後就開始發育,如受精的鯉魚卵在20℃時,一周即可孵化,此階段稱孵化期。剛孵出的稚魚體長約1.2mm,體透明,含色素,骨骼未硬化,鰭也不十分發達,腹部還有卵黃囊此稱稚魚期。當卵黃囊縮小後,稚魚開始進食,經過成長期(第三期)長成魚形。鯉魚從幼魚長成成魚,約需2~3年,其壽命可達數十年。
  10.神經與感覺
  (1)神經係統魚類的神經係統主要分中樞神經係統和周圍係統包括腦和脊髓。魚類的腦雖和其他脊椎動物一樣分為明顯的5個部分,但很小,總的說來還是較原始的,因為有的硬骨魚類的大腦背面沒有神經細胞,衹有上皮組織。脊髓圓柱形,呈乳白色,分節明顯,每節都發出傳出和傳入神經,與脊神經、交感神經係統和腦起着傳導與聯絡作用。周圍神經係統包括腦神經和脊神經。腦神經與兩棲類一樣,由腦部發出共有10對,即嗅神經、視神經、動眼神經、滑車神經、三叉神經、對展神經、顔面神經、聽神經、舌咽神經和迷走神經,而其他各綱脊椎動物都有12對腦神經。脊神經是由脊髓兩側發出的神經,在背根和腹根愈合而成。背根內包含來自感覺器官或背神經節的感覺神經纖維,通入脊髓,故也叫感覺根。腹根包含發自脊髓的運動神經纖維,通嚮身體各部分,又叫運動根。魚類和其他綱的脊椎動物一樣,感覺根和運動根在髓弓之處結合在一起而成為混合神經,比大多數感覺根和運動根沒有結合成脊神經的無頜類動物更高級。魚類的混合神經又重新分為三支:背支為感覺神經,主要分佈在皮膚,分佈在肌肉部分者為運動神經;腹支主為運動神經,分佈在肌肉,也有分佈在皮膚的為感覺神經;髒支則到達交感神經節,與交感神經係統聯通。魚類雖有屬植物神經係統的交感神經和副交感神經,但是相當原始,說明魚類在脊椎動物中仍是很低等的。
  (2)感覺器官魚類的感覺器官有嗅覺、視覺、聽覺、味覺以及水生脊椎動物特有的側綫器官。魚類的感覺器官與陸生脊椎動物的不同點在於:
  1)魚類的眼睛視力弱:在水中看不遠,晶狀體呈球形,沒有彈性,角膜扁平為其顯著特點。另外,大多數魚類沒有眼瞼和淚腺,故魚眼經常是張開的不能閉合。僅有少數能離水上岸爬行的魚有限臉,如彈塗魚等。
  2)魚類體表無耳痕,衹有內耳:內耳中有耳斑(感受音響)和耳石(調節平衡)。硬骨魚類的耳石通常為三塊,隨年齡的增長而生長,因此,可以此石來研究魚類的年齡和生長情況。
  3)魚類特有的側綫:是一條伸展於軀幹和尾部的縱行管道,它和布滿頭部的管道分支構成側綫器官,此器官能察知低頻率的振動,從而能判斷水波的方向及大小,感知水流方向和壓力的改變,以及周圍生物的活動情況。水中障礙物的有無等等。側綫受迷走神經支配,頭部的分支側綫受神經支配。
  1)腦垂體
  位於間腦腹面,由漏鬥柄連於第三腦室(間腦室)的底部。硬骨魚類的腦垂體由前葉、間葉、過渡葉及神經部組成,前三部分稱為腺垂體或主葉,神經部稱神經垂體或後葉。前葉的後方為間葉,間葉的後方為過渡葉。腦垂體是內分泌中最重要的1個腺體,它分泌的激素作用於機體各種組織,起着調節其他內分泌腺的作用,如促生殖腺激素,能促進生殖腺成熟及産卵,除此外,腦垂體分泌的激素還能促進生長和調節糖代謝等。神經垂體主要起傳遞下丘腦對腦垂體分泌機能的調節作用。
  2)甲狀腺
  鯉魚的甲狀腺係由鰓籠底部發生,成零星小塊(小囊)分散在咽喉區腹主動脈的腹面、基鰓骨和胸骨甲狀肌處。
  3)後鰓體
  由最後鰓裂的上皮細胞發生,位於食道及靜脈竇之間。後鰓體能産生降血鈣素,預防血鈣含量過高,還能抑製破骨細胞對骨組織的解體。
  總結:魚類的特徵是表面布滿魚鱗,用腮呼吸,終身在水中生活。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yulei
  魚類
  fish
    終生生活於水中,用鰓呼吸,用鰭輔助身體的平衡與運動的變溫脊椎動物。共有20000餘種,是脊椎動物亞門中最原始最低級的一群。魚肉富含動物蛋白質和磷質等,營養豐富,滋味鮮美,易為人體消化吸收,對人類體力和智力的發展具有重大作用。魚體的其他部分可製成魚肝油、魚膠、魚粉等作為工業原料、飼料和藥品。有些魚類如金魚、熱帶魚等體態多姿、色彩豔麗,具有較高的觀賞價值。釣魚是有益於身心健康的運動,受到世界各國人民的喜愛。此外,某些魚類如食蚊魚等還能消滅瘧疾、黃熱病等的傳染媒介,有益人類健康。
     分類與演化
    魚類一般分為無頜和有頜兩大類,而在魚類分類學上則還常將頭索類的文昌魚綱(Amphioxi)(見文昌魚)作為魚形動物歸入魚類的範疇內進行研究。
    無頜類(Agnatha) 脊索呈圓柱狀,終身存在,無上下頜。起源於內胚層的鰓呈囊狀,故又名囊鰓類(Marsip-obranchii);腦發達,一般具10對腦神經;有成對的視覺器和聽覺器。內耳具1或2個半規管。有心髒,血液紅色;表皮由多層細胞組成。偶鰭發育不全(有的古生骨甲魚類具胸鰭)。對無頜類的分類,有的將化石的和現生的無頜類全歸入圓口綱;有的將其劃分為甲胄魚綱和圓口綱;也有的將它分為頭甲魚綱、七鰓鰻綱、鰭甲魚綱及盲鰻綱;有的將其劃分為單鼻孔的頭甲魚綱和雙鼻孔的鰭甲魚綱;也有的則劃分為盲鰻綱、鰭甲魚綱和頭甲魚綱等3個綱。
    盲鰻綱(Myxini) 無外骨骼。具1個半規管。每側10~15個鰓囊,有1咽皮管,鼻孔衹1個,開口於頭的前端,並有內鼻孔與口腔相通。脊神經背根和腹根相連。無化石記錄。盲鰻是一群海生、營寄生生活的魚類,全世界約有6屬32種,太平洋、大西洋均有分佈,在北大西洋為害漁業甚烈,中國産2屬5種。
    頭甲魚綱(Cephalaspides) 具2個半規管。許多種類的骨骼具真正的骨細胞。單一的鼻孔開口於兩眼之間及頂器的前方。具6~15對鰓囊,鰓孔開口於頭的側面或腹面。成體的脊神經背根和腹根不相連。出現在中志留紀至上泥盆紀。
    七鰓鰻綱(Petromyzones) 化石見於晚石炭紀。無外骨骼。具7對鰓囊,鼻孔1個,位於頭的背面,不與口相通。脊神經背根和腹根不相連。淡水、海水均有分佈,是營半寄生生活的種類。現存七鰓鰻約30餘種,中國産 3種,見於東北的淡水江河中。
    鰭甲魚綱(Pteraspides) 具2個半規管。骨骼無真正骨細胞,頭部披有骨片。尾或為逆歪形尾。頭側有7個鰓囊,由1個鰓孔開口於外;鼻孔成對,與口腔不通。脊神經背根和腹根相連。分3個目,約40屬,無現存種,全為古生魚類。大多為中小型,大者可逾1米。奧陶紀的鰭甲魚可能起源於海水,以後嚮鹹淡水與淡水擴散分佈,中國雲南下泥盆紀的多鰓魚 (Polyzanchiaspis)即類似於這類魚。
    無頜類的化石最早出現在下寒武紀,到中奧陶紀已有較多的化石種類出現。對無頜類之間的係統關係,E.A.斯丹雪認為盲鰻是由鰭甲類及七鰓鰻由頭甲類演化而來;但不少學者則認為盲鰻是最原始的無頜類,而七鰓鰻則與古生頭甲類的關係較密切。
    有頜類(Gnatha) 具上下頜。多數具胸鰭和腹鰭;內骨骼發達,成體脊索退化,具脊椎,很少具骨質外骨骼。內耳具 3個半規管。鰓由外胚層組織形成。最早的有頜類出現在中志留紀。由盾皮魚綱(Placodermi)、軟骨魚綱(Chondrichthyes)、棘魚綱(Acanthodii)及硬骨魚綱(Osteichthyes)組成,其中第1、3綱衹有化石種類,第2、4綱則既有豐富的古生類群,又有衆多的現生類群。
    盾皮魚綱 頭及肩帶部被以膜質骨板,頭甲能活動,與軀甲間以關節相接。脊索存在,脊椎僅由髓弓、脈弓及棘組成。
英文解釋
  1. n.:  Fish,  fin, fur and feather
法文解釋
  1. n.  les poissons
近義詞
棕魚, , 魚鮓, 魚師, 魚羹
相關詞
生物動物物種水産品慈鯛熱帶魚花羅漢
觀賞魚中國寵物金魚淡水魚鱘魚長江鮭形目
生物學海洋生物食品魚綱燈籠魚科神奇寶貝自然魚類
更多結果...
包含詞
棘魚類魚類學
分類詳情
張開大西洋張開珊瑚張開海水魚類張開淡水魚類張開熱帶魚類
張開有頜總綱張開魚類海鮮張開無足類張開硬骨張開無頜總綱
德瓦安汶百慕大不解之緣南方
斑點斑馬泥鰍毛鱗魚捕魚
狼鱸閃光細鱗魚駝背魚沉雁杳
魚腸尺素鯔銀漢魚爪哇裸胸鱔中華小公魚中華馬鮫
中華鬍椒鯛針牙脂鯉雲紋鰻鱺圓擬鱸印度星衫魚
印度小公魚印度狗母魚印度斑竹鯊銀復齒脂鯉銀大眼脂鯉
許氏犁頭鰩兇猛砂錐齒鯊星斑川鰈星斑叉鼻魨小眼高原鰍
小鰭刺鯊小鰾高原鰍綫蚓鰻細須雅鯊細尾蛇鮈
細蛇鯔西方胸棘鯛五點斑鮃無齒鰶烏耳鰻鱺
尾紋九棘鱸尾點非洲攀鱸瓦氏長須鯊條紋短攀鱸條尾鳶魟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