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馬路鎮位於岑溪市西面,距市區5公裏,東與樟木鎮相接,南連南渡鎮,西鄰曇容鎮,北與波塘鎮相連,東北鄰三堡鎮,324國道和容岑一級公路及在建207國道輔助綫穿越境內,地理位置優越,交通方便。屬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區,氣候溫暖,光、熱、水資源和森林資源充足,地下礦藏豐富,主要品種“岑溪紅”花崗岩聞名中外,其儲量達11億立方米。有日供水量3000噸水廠一座,水電站一座,並與梧州電網聯網,程控電話、移動電話覆蓋全鎮,村村通電視。鎮區開通了寬帶網,基礎設施日趨完善。馬路鎮工農業發展較快,商貿繁榮,是桂東南地區的投資熱土。是全國最大的桂圓肉加工集散地之一。全鎮面積117.8平方公裏,耕地848公頃,其中水田719公頃。轄9個村(社區),年末人口34809人,其中鎮區人口8132人。 |
|
馬路鎮位於廣西東興市西北部,距東興市16公裏,是防城區西部和北部與東興市聯繫的交通樞紐。相傳古時這裏有個財主養了兩匹馬,常在此地練習跑馬,故名馬路。解放前稱鎮平鄉。1950年解放後稱馬路鄉。1958年10月後復稱馬路鄉。1990年12月改鎮至今。1996年前歸防城區管轄,1996年4月劃為東興市管轄。
全鎮總面積165.3平方公裏,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84個自然屯,135個村民小組,2004年總人口13550人,耕地面積1.4萬畝。 馬路鎮背靠十萬大山,資源豐富,享有東興市"緑色後院"之稱。全鎮有林面積16.2萬畝,其中肉桂林9.5萬畝,年産幹桂100萬斤以上;八角林1.2萬畝,年産40萬斤。橡膠林2.4萬畝,茶葉900畝,年産緑茶100噸;森林覆蓋率65%。盛産的"東興桂"、"大紅八角"馳名中外,"皇帝果"遠近聞名。儲量大,質量上乘的花崗岩有待進一步開發。
近年來,馬路鎮更新觀念為保證,科技發展為動力,農業結構調整為重點,資源開發為着力點"的工作思路,全面實施"農業穩鎮、企業強鎮、緑色富鎮、科技興鎮、依法治鎮"的發展戰略,帶領全鎮人民奔小康。2004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 億元,財政收入 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 元。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建設同步發展。 |
|
馬路鎮原為馬轡市,1960年因柘溪庫區移民,鎮治遷馬路口,建馬路鎮。1986年,馬路鄉並入。1995年,嶽溪、湖南坡鄉並入。2006年2月17日,安化縣人民政府《關於調整部分鄉鎮行政區劃的通知》,撤並蒼場鄉和馬路鎮,設立新的馬路鎮。以原蒼場鄉和馬路鎮的行政區域為新的馬路鎮的行政區域,鎮人民政府駐馬路口(原馬路鎮人民政府駐地)。
區位規劃
馬路鎮下轄村:硐山村馬隍村黃婆村嚴莊村八門村小溪村四房村白羊村梓木村靛溪村易傢村朝山村潺坪村雲臺山村長堤村飛躍村雷山村雙井村欣騰村嶽溪村雙溪村澄坪村朱衝村馬路溪村青雲山村古樓坡村鳥兒尖村金星村黃興村黃石村鬆柏村橋邊村旺興村大美村楊桃村株樹山村竜棲村同心村同意村管坪村新屋村和目村三門村吊藤村和民村聯盟村板溪村南坪村
境內山勢綿亙,群峰聳翠,有800米以上山峰11座,最高峰鐵山嶺,海拔1008.8米。1964年,曾有鄉民2人死於虎口。人均山地10畝,稻田不足3分。資源豐富,素稱木材之鄉、茶葉之鄉、油桐之鄉 、柑橘之鄉、礦産之鄉。有銻、鋁、鐵、釩、金、銀、硫磺、石灰礦、煙煤等10餘種礦,以唐傢溪、橋邊村、長堤村銻礦藏量多,品位高,其中已勘探的同心礦山金屬銻儲量達3萬噸。
糧食 全鎮有稻田9043畝,常年作土16000畝,主産稻穀、紅薯、玉米、黃豆。稻穀産量一般占糧食總産的一半。2000年産糧9187噸,比1986年增加286.6噸。由於食品結構的改善,人民已不吃雜糧,紅薯玉米多作飼料。茶葉 歷為大宗産品,清代即有茶莊100余家,“雲霧茶”為欽定貢茶。“雲臺大葉”為省定優良品種。1955年曾寄“雲峰緑茶”請毛澤東主席品嚐,中央辦公廳回信:“寄主席茶已收到,內質很好,望努力發展”。1983年普查,有茶園15295畝。1989年起,曾連續7年産量突破10000擔,産值500~800萬元。1996~2000年,因市場變化,産量降至6000~8000擔,産值在500萬元 以下。
林業 1984年林業清查,全鎮共有林地35萬畝,森林蓄積量76.68萬立方,年産木材1萬立方米左右。1993年林業收入高達534.44萬元,人平179元。由於嚴重過伐,成熟林和過熟林所剩無幾,木材産量産值銳減,至2000年,林業收入降至288萬元。1986~2000年,造林面積突破10萬畝。水果 全鎮有桔園2224畝,年産柑橘2萬擔左右。
馬路鎮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3065男17367女15698家庭戶戶數9409家庭戶總人口(總)32315家庭戶男16939家庭戶女153760-14歲(總)71870-14歲男36860-14歲女350115-64歲(總)2308915-64歲男1224915-64歲女1084065歲及以上(總)278965歲及以上男143265歲及以上女1357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2662 |
|
轄:一~五5個居委會;硐山、馬隍、黃婆、嚴莊、八門、小溪、四房、白羊、梓木、靛溪、易傢、朝山、潺坪、雲臺山、長堤、飛躍、雷山、雙井、欣騰、嶽溪、雙溪、澄坪、朱衝、馬路溪、青雲山、古樓坡、鳥兒尖、金星、黃興、黃石、鬆柏、橋邊、旺興、大美、楊桃、株樹山、竜棲、同心、同意、管坪、新屋、和目、三門、吊藤、和民、聯盟、板溪、南坪、馬路、八角塘、常房 51個村委會。 |
|
馬路鎮概述
馬路鎮原為馬轡市,1960年因柘溪庫區移民,鎮治遷馬路口,建馬路鎮。1986年,馬路鄉並入。1995年,嶽溪、湖南坡鄉並入。總面積284.92平方公裏,轄51個 村、5個居委、一個園藝場。2000年總人口34419人,其中非農業人口5450人。境內山勢綿亙,群峰聳翠,有800米以上山峰11座,最高峰鐵山嶺,海拔1008.8米。1964年,曾有鄉民2人死於虎口。人均山地10畝,稻田不足3分。資源豐富,素稱木材之鄉、茶葉之鄉、油桐之鄉 、柑橘之鄉、礦産之鄉。有銻、鋁、鐵、釩、金、銀、硫磺、石灰礦、煙煤等10餘種礦,以唐傢溪、橋邊村、長堤村銻礦藏量多,品位高,其中已勘探的同心礦山金屬銻儲量達3萬噸。2000年,鎮財政收入7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121元。
1995~2000年,先後由陳超剛、劉震任書記,唐吉祥、諶章和、陳和清、羅亞平任鎮 長。現任黨委書記張書田、鎮長王有恆。
主要産業
糧食 全鎮有稻田9043畝,常年作土16000畝,主産稻穀、紅薯、玉米、黃豆。稻穀産量一般占糧食總産的一半。2000年産糧9187噸,比1986年增加286.6噸。由於食品結構的改善,人民已不吃雜糧,紅薯玉米多作飼料。
茶葉 歷為大宗産品,清代即有茶莊100余家,“雲霧茶”為欽定貢茶。“雲臺大葉”為省定優良品種。1955年曾寄“雲峰緑茶”請毛澤東主席品嚐,中央辦公廳回信:“寄主席茶已收到,內質很好,望努力發展”。1983年普查,有茶園15295畝。1989年起,曾連續7年産量突破10000擔,産值500~800萬元。1996~2000年,因市場變化,産量降至6000~8000擔,産值在500萬元 以下。
林業 1984年林業清查,全鎮共有林〖HJ*3/5〗地35萬畝,森林蓄積量76.68萬立方,年産木材1萬立方米左右。1993年林業收入高達534.44萬元,人平179元。由於嚴重過伐,成熟林和過熟林所剩無幾,木材産量産值銳減,至2000年,林業收入降至288萬元。1986~2000年,造林面積突破10萬畝。
水果 全鎮有桔園2224畝,年産柑橘2萬擔左右。
畜牧水産 1986~2〖HJ*3/5〗000年,畜牧水産以市場為導嚮,走嚮快速發展。1986年,全鎮牲豬飼料量16161頭,出欄6940頭;2000年飼養39496頭,相比增長1.44倍;出欄20733頭,相比增長1.99倍。養牛則從單純役用發展為養商品牛,2000年養牛9299頭,比1986年增加6929頭;養羊8306頭,相比增加8126頭;養傢禽70140羽。90年代後,利用庫區發展攔網、網箱養魚,形成新興産業,2000年放養15000畝,産魚900噸,成為農 民致富新途徑。
鄉鎮企業 80年代中後期開始,出現了集體、民營企業競爭發展的局面。
主要廠傢有:馬路水泥廠、雲臺茶廠、嶽溪園藝場、同心銻礦、大美銻品廠、自強茶廠、雲臺山八角塘茶廠等。其中,馬路水泥廠年生産能力4.4萬噸,建廠以來共産水泥35.7萬噸,産值6459萬元,繳稅538.89萬元,上交286.70萬元,1993年 被評為益陽地區明星企業。2000年開發旅遊業。青竜洞、竜泉洞開發後,已接待來自韓國、 北京、香港、長沙等地遊客,成為新興産業。 |
|
- : Malu Town
|
|
馬路 |
|
|
|
聯盟村 | 和平村 | 五星村 | 雙井村 | 金星村 | 一社區 | 五社區 | 鬆柏村 | 小溪村 | 雙溪村 | 新屋村 | 大橋村 | 北聯村 | 水平村 | 硐山村 | 馬隍村 | 黃婆村 | 嚴莊村 | 八門村 | 四房村 | 白羊村 | 梓木村 | 靛溪村 | 易傢村 | 朝山村 | 潺坪村 | 雲臺山村 | 長堤村 | 飛躍村 | 雷山村 | 欣騰村 | 嶽溪村 | 澄坪村 | 朱衝村 | 馬路溪村 | 青雲山村 | 古樓坡村 | 鳥兒尖村 | 黃興村 | 黃石村 | 橋邊村 | 旺興村 | 大美村 | 楊桃村 | 株樹山村 | 竜棲村 | 同心村 | 同意村 | 管坪村 | 和目村 | 三門村 | 吊藤村 | 和民村 | 板溪村 | 南坪村 | 馬路村 | 八角塘村 | 常房村 | 福塘村 | 中林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