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形亞目 > 馬科
目錄
No. 1
  馬科(equidae)是現存奇蹄目中種類數量最多,分佈最廣,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全部成員均可歸入馬屬(equus),分佈限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傢馬(equus 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傢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絶,此名就單指傢馬。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野馬,稱為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kii)或蒙古野馬,也簡稱野馬。普氏野馬可能也是傢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傢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野馬的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絶。非洲野驢equus (asinus)是傢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非洲野驢分佈於非洲東北部的幹旱地區,目前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傢驢卻被人帶到世界各地,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亞洲野驢equus (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馬之間,分佈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驢常被單列為西藏野驢(equus 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和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波斯野驢(equus onager)。普通斑馬(equus 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佈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equus quagga)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絶,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衹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山斑馬(equus 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佈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細紋斑馬(equus 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佈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餘退化的掌骨和蹠骨。如野驢(equus hemionus),尾的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的遠端部有披散的長毛。分佈在我國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一帶。野驢為傢驢的祖先。野馬(equus przewalskii),為傢馬的祖先,原産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新疆交界處。1880年由俄國探險傢在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並報道,20世紀初德國人曾在新疆和蒙古搜捕到數十頭,飼養於國外動物園。現在野外是否還生存着野馬,是國際動物學界的一大疑問,人們寄希望在新疆北部。1974、1981、1982年,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和新疆的幾個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準噶爾荒漠等野馬産地考察,結果未取得野馬存在的確鑿證據。目前在準噶爾盆地建立了野馬放養繁殖中心,把動物園中欄養的野馬放回大自然以取得復壯和繁殖,這也是輓救野馬免於絶滅的一個重要措施。至於自然界到底還有無野馬存在,仍是動物學的一個謎。
  明將。崇禎初即從李卑平流寇,後歸洪承疇麾下。李自成欲入川,科與曹變蛟敗之,並窮追之至潼關,參與潼關南原大戰,大破闖軍。旋任山海關總兵,從洪承疇援錦州,與王樸等潰歸。
動物種屬 Animal species
  馬科(Equidae)是現存奇蹄目中種類數量最多,分佈最廣,人們最熟悉的一科,全部成員均可歸入馬屬(Equus),分佈限於歐亞大陸和非洲。傢馬(Equus caballus)是現存數量最多的奇蹄目成員,與人類的關係密切。傢馬是歐洲野馬或稱泰盤野馬的後代,二者學名相同,歐洲野馬已於1876年滅絶,此名就單指傢馬。1881年人們又發現了另外一種野馬,稱為普氏野馬(Equus przewalskii)或蒙古野馬,也簡稱野馬。普氏野馬可能也是傢馬的祖先之一,有人認為和傢馬屬於同一種。現有的普氏野馬都是早期捕捉到的幾批野馬的後代,此後很長時間野外沒有確切的野馬的紀錄,恐怕野生的已經滅絶。非洲野驢Equus (asinus)是傢驢的祖先,二者列為同一種,非洲野驢分佈於非洲東北部的幹旱地區,目前數量已經非常稀少,但是傢驢卻被人帶到世界各地,因為適應力強,有些再次野化。亞洲野驢Equus (hemionus)是亞洲僅有的野生馬類,體型介於驢和馬之間,分佈於亞洲的開闊地帶,有數亞種,多數處於瀕危狀態,其中青藏高原的野驢常被單列為西藏野驢(Equus kiang),數量相對較多,印度和波斯的亞種有時也被單列為波斯野驢(Equus onager)。普通斑馬(Equus burchellii)是奇蹄目中現存唯一野生數量比較多的種類,分佈於非洲東部到南部之間的廣大開闊地區,是非洲原野的象徵性物種,亞種較多,其花紋有一定區別。南非曾經有一種擬斑馬或稱斑驢(Equus quagga)和普通斑馬外形比較相似,但花紋區別較大,身上僅部分地方有條紋。擬斑馬已於1883年滅絶,新的研究表明擬斑馬可能衹是普通斑馬的一個色型。山斑馬(Equus zebra)是最早被命名的斑馬,也是現存體型最小的野生馬類,分佈於非洲南部和西南部的山區,數量稀少。細紋斑馬(Equus grevyi)是現存體型最大的野生馬類,條紋細而密集,分佈於非洲東北部,處於瀕危狀態。
  體格勻稱,四肢長,第三趾發達,具蹄,第二、四趾退化,僅餘退化的掌骨和蹠骨。如野驢(Equus hemionus),尾的近端部毛短而光滑,尾的遠端部有披散的長毛。分佈在我國新疆、西藏、內蒙和青海一帶。野驢為傢驢的祖先。野馬(Equus przewalskii),為傢馬的祖先,原産地在蒙古人民共和國和我國新疆交界處。1880年由俄國探險傢在新疆的準噶爾盆地發現並報道,20世紀初德國人曾在新疆和蒙古搜捕到數十頭,飼養於國外動物園。現在野外是否還生存着野馬,是國際動物學界的一大疑問,人們寄希望在新疆北部。1974、1981、1982年,中國科學院、中國林業科學院和新疆的幾個單位,先後組織考察隊,深入準噶爾荒漠等野馬産地考察,結果未取得野馬存在的確鑿證據。目前在準噶爾盆地建立了野馬放養繁殖中心,把動物園中欄養的野馬放回大自然以取得復壯和繁殖,這也是輓救野馬免於絶滅的一個重要措施。至於自然界到底還有無野馬存在,仍是動物學的一個謎。
明朝將領 Ming Dynasty generals
  崇禎初即從李卑平流寇,後歸洪承疇麾下。李自成欲入川,科與曹變蛟敗之,並窮追之至潼關,參與潼關南原大戰,大破闖軍。旋任山海關總兵,從洪承疇援錦州,與王樸等潰歸。
上海京劇院導演【題像】 Shanghai Peking Opera Theatre director as】 【Question
  國傢一級導演,河北保定人。1942年考入夏聲戲劇學校,1949年畢業,隨校編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三野戰軍文工團,又隨團並入華東實驗京劇團、上海京劇院。1955年入上海戲劇學院導演係進修,1958年回院正式任導演。原學京劇武生,受到生旦淨醜名傢指教,在校已能頂演各種角色,並試着導演話劇小戲。1954年為周信芳名劇《文天祥》做舞臺監督,實際任復排導演,1958年起,導演過京劇、話劇、越劇、淮劇、滑稽戲、粵劇等十餘個劇種70多出戲,其中京劇《紅色風暴》、《趙一曼》、《海瑞上疏》、《武則天》、《戰海浪》、《海港》、《宏碧緣》、《曹操與楊修》、《盤絲洞》及越劇《西園記》、粵劇《潮漲潮落》、黃梅戲《紅樓夢》等具有廣泛影響。他出身戲麯,且係統地接受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表演係的訓練,在長期實踐中把中國傳統戲麯演劇體係與西洋演劇體係相結合,不失中國戲麯本色,形成獨特的導演藝術風格。現為上海戲麯導演學會會長。
馬科(化石) Marco (fossil)
  ma ke(huashi)
  馬科(化石)
  現生馬(包括斑馬、驢和半驢)從形態上講是高度特化的一類動物:牙齒高冠,肢為單趾。現生代表衹有一屬,但化石馬的屬種很多,各屬之間的聯繫較易辨認。因此,達爾文進化理論問世(1859)後,馬的進化成了古生物學支持進化論的最早的例證。1861年英人R.歐文首先提出了一個進化序列:古獸馬(Palaeotherium)→安琪馬(Anchitherium)→三趾馬(Hipparion)→馬(Equus)。B.O.科瓦列夫斯基對其中的某些環節作了極為細緻的剖析,而T.M.赫胥黎對這一思想進行廣泛宣傳。達爾文主義之被普遍接受,馬的進化,作為古生物學的具說服力的實證,是起了很大作用的。但是隨着在北美愈來愈多的新的馬類化石的發現,人們逐漸認識到,馬類的進化遠非想象的那樣簡單。到1940年R.A.斯特頓發表“北美馬科係統發育”一文時,馬的進化歷史纔逐漸被大體認識,並被人們接受。這一認識的主要論點,至今仍被廣泛接受和被引用。根據這一認識,馬類的進化主幹一直在北美。最早可追溯至距今約5500萬年,主幹之外,尚有若幹旁支,並在不同的地質時期內擴大到其他大陸(見圖馬的進化譜係圖),目前公認的屬有20多個。
  在始新世時共發現3個屬:始馬(H□racotherium)、山馬(Orohippus)和後馬(Epihippus)。它們都很小,體大如狐和犬。牙齒低冠,丘型齒,前臼齒未臼齒化;前肢為4趾。始新世初,大西洋尚在初期形成階段,始馬在歐洲也有發現。漸新世時在北美主要發現兩個屬:中馬(Meso-hippus)和細馬(Miohippus)。它們個體增大,如羊,頰齒已呈脊型,前臼齒已接近或完全臼齒化,前肢3趾。此時其他大陸都沒有馬類進化主支的化石。以上 5個屬在形態上形成連續的係列。中新世是馬類進化的最重要的階段,也是産生多個旁支的時期。首先,低冠三趾類型繼續演化,産生出安琪馬類型的幾個旁支。計有古馬(Ar-chaeohippus)、安琪馬(Anchitherium)、次馬(H□pohippus)和巨馬(Me□ahippus)。它們的個體由小急劇增大,巨馬的大小已接近現生馬了。上頰齒有W型外壁,次級小褶開始出現。安琪馬在早中新世(距今約2000萬年)通過白令陸橋進入歐亞大陸。在中國産生了後期特化的中華馬(Sinohippus)。這一類型的馬在晚中新世末全部絶滅。另一支則嚮高冠演化,在早、中中新世有兩個屬:副馬(Parahippus)和草原古馬(Mer□chippus)。前者還很小,與中馬差不多大小,但冠高已接近齒冠長,衹是脊還沒有互相連接形成齒凹。草原古馬上頰齒的冠高則大於冠長,冠面上形成齒凹,原尖局部孤立。從草原古馬又分出兩支:一支形成原尖完全孤立的三趾馬類,包括4個屬:三趾馬(Hipparion)、新三趾馬(Neohipparion)、祖三趾馬(Cormohipparion)和矮三趾馬(Nannippus),這些屬在眶前窩的形態上差別較明顯。另一支則嚮單趾和上頰齒原尖與原脊相連的真馬方向發展。這一支通過原馬(Protohi-ppus)、上新馬(Pliohippus)、恐馬(Dinohippus)等逐步演化為真馬(Equus)。在晚中新世之初(距今約1200萬年),三趾馬通過白令陸橋進入歐亞及非洲。上新世時(距今約 400萬年)上新馬類型的馬進入南美成為一種南美土著馬(Hippidion)。上新世末(距今250萬年上下)真馬嚮西進入歐洲及非洲,嚮南進入南美。
  (邱占祥)
英文解釋
  1. lat.:  Equidae
相關詞
野生動物自然珍稀動物奇蹄目汽車動物哺乳類
百科辭典斑馬屬哺乳綱有蹄類保護動物生物哺乳動物古生物
馬屬
包含詞
巴馬科河馬科馬科庫
分類詳情
張開馬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