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概念: Marxist concepts: |
馬剋思主義哲學是關於自然、社會和思維發展一般規律的科學,是唯物論和辯證法的統一、唯物論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它是一個相對真理。
馬剋思主義哲學是在繼承和發展了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下形成的馬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之一。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辯證法和唯物論。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馬剋思主義的兩大組成部分,實踐概念是它的基礎。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內容是把唯物論與辯證法、唯物主義自然觀和唯物主義歷史觀結合起來,形成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理論體係。 |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來源: Marxist philosophy Source: |
K.馬剋思和F.恩格斯創立的學說。包括科學世界觀、社會歷史發展學說、無産階級革命理論以及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建設理論在內的科學理論體係,工人階級政黨的理論基礎和指導思想。“馬剋思主義”一詞作為馬剋思、恩格斯創立的學說的總稱在馬剋思在世時已經出現,在19世紀70年代末法國社會主義者的著作中曾廣泛使用,但內容受到歪麯,馬剋思對此提出尖銳批評。恩格斯在80年代初開始使用“馬剋思主義”一詞,並在1886年專門作了說明。
馬剋思主義産生於19世紀40年代,是資本主義矛盾激化和工人運動發展的産物。以《共産黨宣言》的問世為標志 。它吸收和改造了人類思想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特別是18世紀中葉和19世紀上半葉的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的成果。它的主要理論來源是德國古典哲學、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和英法空想社會主義。此外,法國啓蒙學者的思想和法國復闢時期歷史學家的階級鬥爭學說,也為科學社會主義理論提供了有益的思想資料。19世紀科學技術的新成果,特別是細胞學說的確立,能量守恆和轉化規律的發現、進化論的新發展為馬剋思主義的産生奠定了堅實的自然科學基礎。 |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The basic features of Marxist philosophy: |
一、哲學史上的革命變革
馬哲的誕生是當時社會政治與經濟的發展、自然科學的巨大進步和哲學理論自身發展的必然産物。
19世紀40年代的歐洲,資本主義已經進入較高的發展階段;成熟的資本主義生産方式孕育成熟的無産階級,歐洲無産階級正從一個自在的階級逐漸成長為一個自為的階級,工人運動興起需要科學理論指導;這一時期自然科學取得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三大科學發現(細胞學說,能量守恆和轉化定律,達爾文進化論)是對當時歐洲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的概括和總結,是對人類哲學思維中的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傳統的批判繼承與創造性的發展。
為馬哲的創立作了理論上的準備
直接理論來源:
以亞當 斯密和大衛 李嘉圖為代表的古典經濟學,特別是他們的勞動價值論;19世紀法國復闢時期的歷史學家基佐、米涅、梯葉裏關於階級鬥爭作用的論述;19世紀初以聖西門、傅立葉、歐文為代表的英法空想社會主義學說; 德國古典哲學,主要是黑格爾的辯證法和費爾巴哈的唯物主義。
二、馬剋思主義哲學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實踐的觀點是馬哲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實踐的原則是馬哲的建構原則。
馬哲從實踐出發去反觀、透視和理解現存世界,把對象、現實、感性當作實踐去理解。
馬剋思把自己的哲學對象規定為作為現存世界基礎的人類實踐活動,把哲學的任務規定為解答實踐活動中的人與世界、主體與客體、主觀與客觀的關係,從而為改變世界提供方法論。
馬剋思第一次把實踐提升為哲學的根本原則,轉化為哲學的思維方式,從而創立了以實踐為核心和基礎的嶄新形態的現代唯物主義。
科學的實踐觀是馬剋思創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思想機製。實踐觀點不僅是馬剋思主義哲學批判唯心主義的銳利武器,而且是同舊唯物主義的分界綫,並由此終結了傳統哲學。
三、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一
辯證唯物主義 歷史唯物主義
唯物論 辯證法
唯物主義自然觀 唯物主義歷史觀
存在决定思維、物質决定意識、自然界先於人類而存在,這是一切唯物主義都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
人類的物質實踐活動是唯物的、辯證的,也是社會的、歷史的。馬哲在實踐的基礎上揭示了自然觀和歷史觀的統一,從而正確地、徹底地解决了哲學地基本問題,把唯物主義貫徹到底。
四、批判、開放和不斷發展的學說
批判性是馬哲的基本精神。批判,是破舊立新,以新物質代替舊質,是實踐的內在要求。
實踐作為人類的基本存在方式,是人對外部自然的一種否定性關係。
馬哲同時代的步伐保持密切的聯繫,以強烈的歷史感和責任感,嚴格依據實踐的發展和科學的進步,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及時修正某些被實踐證明業已陳舊的個別觀點和結論,以保持和發展自己學說的科學性、真理性;同時堅持科學的世界觀和方法論,堅持鮮明的黨性原則,對來自各方面的反馬剋思主義的和其他的錯誤觀點和理論,進行毫不含糊的批判與鬥爭,指導現實以正確的方向和道路,並在同各種錯誤的批判和鬥爭中豐富和發展自己。
馬哲是開放的理論體係,不僅要吐故還要納新。馬哲的理論活力來自實踐。是對以往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的成果的批判繼承,隨着發展會不斷總結新經驗豐富和發展自己的理論內容及其相應理論形式。
馬哲是不斷發展的,把馬哲看作是活生生的發展的學說,使之永遠同實踐和科學的發展相一致,反對把馬剋思主義教條化、絶對化和僵化的傾嚮。 |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功能: Marxist philosophy functions: |
一、現時代的思想智慧
馬哲是現代最先進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是我們時代的思想智慧。
1、 反思功能。
反思既是對思維對象的反復思考,又是對思維本身的反身思考。反思首先是反復思考,是對思維對象的再思、三思、多思。反思具有反復思維和反身思維的雙重含義,是思維之對象意識和自我意識的辯證統一。
2、概括功能。
哲學是人與世界關係的總體性的理論反映,在概括各方面知識的基礎上,形成了哲學意義上的包括人在內的世界圖景。
3、 批判功能。
馬哲以一種批判的態度對人與世界現實關係作出評價。要改變世界,就必須對現存世界持批判的態度,在對現實的批判中確立作為現實之否定形態的理想,再通過實踐把理想轉變為新的現實。辯證法意義上的批判不是消極的否定。
4、 預測功能。
哲學立足於現實,又面嚮未來,引導着我們從現在走嚮未來。它可以從大體上把握人與世界關係的發展趨勢。哲學的預測不同於具體科學的預測,它更帶有宏觀整體性、綜合性、概括性的特點。
二、人生的根本指南
科學的人生觀是馬哲即科學世界觀的組成部分。人生觀是世界觀的一個方面。
人生觀就是對人生的根本觀點、根本看法。對人生觀起根本指導作用的是他所信奉的世界觀。社會主義、共産主義人生觀就是在馬哲指導下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在於對社會所盡的責任和所作的貢獻。努力為人民服務,無私把自己的一切智慧和力量貢獻給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事業,是人生最大的價值和意義。
集體主義是社會主義、共産主義人生觀的核心。弘揚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精神,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旋律,是正確實現人生價值的思想前提,也是馬剋思主義的科學人生觀不可或缺的內容。要樹立和堅定社會主義、共産主義人生觀,提高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自覺性,抵製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極端個人主義等腐朽思想。
三、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哲學基礎
馬哲既是認識世界又是據以改造世界的偉大精神武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馬剋思主義的靈魂,也是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精髓,是中共的思想路綫。衹有解放思想,才能防止、打破思想的滯後或僵化,使主觀思想不斷與新的實際相符合,真正做到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是實事求是的前提和保證,實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基礎和目的,二者是辯證統一的。既尊重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又充分發揮人的能動性創造性。
理論聯繫實際,是學習馬哲的根本方法。
我們衹要堅持和按照馬哲所固有的科學本性和邏輯來理解它,對待它,就能在處理人與世界的關係中,在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真正地和充分地發揮它的巨大社會功能。 |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重要意義: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
馬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解决哲學基本問題,即思維和存在的關係問題是對人與世界的關係的最高抽象。馬剋思主義哲學深刻地指出人與世界的關係實質上是以實踐為中介的人對世界的認識和改造關係。
從實踐出發解决人與世界的關係問題是馬剋思主義哲學實現偉大哲學變革的實質和關鍵。是實踐為人提供了認知對象。因此在實踐中,人不僅認識了世界,而且改造了世界,在天然、自然的自在世界的基礎上創造了人類的屬人世界。所以,實踐不僅具有認識論意義,而且具有世界觀意義。
馬剋思主義哲學區別於其他一切哲學的根本之處,在於它解决哲學基本問題的獨特方式。舊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都不瞭解人類實踐活動及其意義,因而導致他們在對世界的理解和觀察世界的視角上存在着重大缺陷。馬剋思主義哲學從實踐出發去理解現實世界,從而在世界觀、自然觀、歷史觀和認識論上都獲得了全新解釋,構築了統一的、徹底的、科學的哲學體係。
實踐觀點是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基礎,貫穿於全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革命變革主要表現:
創立了唯物主義歷史觀,結束了社會歷史領域中唯心史觀的統治地位。 結束了舊唯物主義缺乏能動原則的狀況。在實踐活動的基礎上去理解物質世界,使唯物主義成為生機勃勃的科學理論體係。 為無産階級和人類解放提供了思想武器。 |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十八個基本原理: Marxist philosophy eighteen basic principles: |
1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含義;
1.物質與意識辯論關係原理;
2.物質運動的規律性與人的主觀能動性辯論關係原理;
3.事物是普遍聯繫的原理;
4.事物是變化發展的原理;
5.矛盾的普遍性原理;
6.矛盾的特殊性原理;
7.矛盾的普遍性與特殊性相互關係原理;
8.主要矛盾與次要矛盾相互關係原理;
9.矛盾的主要方面與次要方面相互關係原理;
10.內因與外因相互關係原理;
11.量變與質變相互關係原理;
12.事物發展的前進性與麯折性相統一原理;
13.認識與實踐相互關係原理;
14.現象與本質相互關係原理;
15.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相互關係原理;
16.改造客觀世界與改造主觀世界相互關係原理;
17.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辯證關係原理;
18.人的價值原理. |
馬剋思主義實踐觀的革命本性及其現實意義 The revolutionary nature of its practical significance of Marxist conception of practice |
一、思辨的、直觀的和科學的實踐觀 把實踐納入哲學並使之成為核心概念,不是馬剋思的創造。在馬剋思以前,康德、費希特,以至青年黑格爾派的契希考夫斯基、赫斯等,都已這樣做了。但是,正如大傢所知道的那樣,他們所講的實踐和馬剋思講的並不是一回事。說到底,他們都在精神範圍建構實踐,把實踐歸結為意志的活動。這種唯心主義實踐觀,已為大傢所熟知。但是,還有一種實踐觀,它不是馬剋思主義的,卻似乎也很難歸入唯心主義實踐觀一類。比如費爾巴哈,他把實踐理解為純功利的行為,是瑣碎的生活和利己活動,其典型形式,就是“卑污的猶太人的賺錢活動”。費爾巴哈的實踐觀,實際上是一種直觀的實踐觀。他把當下的實踐形式,即一定歷史條件下的具體實踐,視為實踐的總體。因此,他認為實踐在本質上是排斥理論的。為了維護理論的權威,更為了其人道主義理想,費爾巴哈斷然把實踐排除在哲學的視野之外。他的這種理論失誤,人們通常衹將其歸結為對實踐的偏見,即對實踐作了價值上的否定判斷;而對他的直觀的實踐觀本身則並不註意。這樣,當此種實踐觀改換面目出現時,就甚至可能會大受歡迎。 大多數自由主義經濟學家在方法論上是實證論的,其對實踐的見解也就必然是直觀而偏狹的。他們的一切經濟分析都是以現實的實踐,即工業、市場和商品交換為前提的。因此,他們似乎有權責備馬剋思的實踐過於抽象,因為後者把超越這一前提作為自己哲學的立足點,亦即“ 社會化的人類或人類社會”。這樣,馬剋思好像陷入了夾縫中:對於抽象的實踐觀來說,他是現實的具體的實踐觀;而對於直觀的實證的實踐觀來說,他似乎又成了“抽象的”實踐觀。如果說上述分析還衹具學理意義的話,那麽當人們完全忘記了馬剋思的實踐觀和直觀的實踐觀的區別,並因而用直觀實踐觀指導當前實踐時,重申兩者的區別就具有了重大的現實意義。概言之,馬剋思的實踐觀內含着對於理論的渴求,因而是自覺的,以一定社會目標為方向的;內含着現實普遍利益即人民大衆利益的價值導嚮,因而是革命的,批判的;內含着把個人有限生命溶入偉大的人類解放事業並從中獲得生命意義的人生導嚮,因而是積極的、嚮上的。相反,直觀的經驗的實踐觀,由於把實踐視為自發的、利己的、個體的,因而其實踐從根本上是排斥理論的,是個人利益和純粹自我的領地。 由此而引發了關於社會發展的兩種根本對立的觀點。從直觀的實踐觀出發,社會活動本質上是個人的自發活動。每個人都是從自己出發,為實現個人利益而進入社會。正是在自發的個人利益的尖銳衝突中,人們逐漸地摸索出日漸完善的行政、法、道德等社會規範,其作用在於保護人們的自由競爭,其目的在於實現個人利益。因此,所謂“社會”不過是“抽象的遊戲規則”的同義語。這就是西方自由主義關於國傢、法、歷史進步以及社會公正的基本分析。用哈耶剋的話說,這是一種“自發式擴展型人類秩序”,其中所體現的人類理性不是以建構某種特定的社會目標為特徵的所謂“構成論理性主義”,而是在自發活動中不斷糾錯的所謂“進化論理性主義”。應該說,這是資本主義幾百年發展道路的真實寫照。問題在於這是不是唯一可能的選擇。馬剋思主義的全部努力,包括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其實就在於要打破這一迷信。我們能不能有這樣一種選擇,即立足於“現實的普遍利益”(社會整體利益),通過較為自覺的利益協調,減少社會衝突,加速社會發展,從而不僅使落後的民族能夠獲得平等的發展權利,而且避免西方資本主義發展所造成的種種社會弊害?答案應當是肯定的。當代中國有自身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已經初步將這一選擇變成了現實,而我們堅持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目的也在於沿着這一已經開闢的道路繼續走下去。 二、人類實踐的最高形式是無産階級實踐 以“現實的普遍利益”為立足點,這决不是思辨的虛構。大傢知道,馬剋思曾追隨費爾巴哈,用抽象的“類本質”否定資本主義的殘酷現實,並批判資産階級經濟學家為之辯護的實踐形式,將其稱之為“異化的活動”。但是,當馬剋思越來越認識到這種批判的軟弱無力時,他轉嚮了實踐的觀點。他摒棄了費爾巴哈強加在現實實踐活動上的偏見,不再把工業及世界市場看作“非人的活動”,而是看作有着歷史必然性的人類實踐活動形式;他同時也剋服了資産階級經濟學家套在市場經濟上的光環,不把它當作人類唯一的實踐形式,而衹看作具體的歷史實踐形式之一。馬剋思之所以能采取這一獨特而又科學的態度,關鍵在於他發現了“無産階級實踐”這一嶄新的實踐形式。 大傢知道,在馬剋思那個時代,無論是唯物論或唯心論都把能夠超越個人狹隘性的力量歸結為理性。衹是前者為避免使理性成為純粹的精神現象,又往往對其冠之以“普遍利益”的稱謂。然而,普遍利益如果沒有從“市民社會”中獲得自己的存在方式,它就始終衹是一種思想原則和信念。但是,如果僅立足於經驗或直觀,又確實很難發現現實的普遍利益。馬剋思依賴下述發現,纔奠立了普遍利益的現實根據:其一,歷史,尤其是法國大革命史表明,任何一個試圖領導革命的階級,其階級利益必然這樣那樣地和人類的普遍利益相吻合。馬剋思寫道,充當解放者角色的“這個階級和整個社會親如手足,打成一片,不分彼此,它被看做和被認為是社會的普遍代表;在這瞬間,這個階級本身的要求和權利真正成了社會本身的權利和要求,它真正是社會理性和社會的心髒。”(《馬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捲,第464頁) 其二,無産階級能夠持久地代表人類的普遍利益,因而是唯一能夠衝破資本主義狹隘個人關係的社會力量。馬剋思關於這點的全部論證歸結到一點,就在於無産階級是一個“非市民社會的市民社會階級”。說其是“市民社會階級”,乃因為它是不斷壯大的經濟地位相同的現實社會力量;說其是“非市民社會階級”,乃因為它並非傳統意義上(受特定生産資料占有關係束縛)的階級,毋寧說,它的形成本身就意味着階級的消亡趨勢和現存社會的解體。馬剋思還特別強調,無産階級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具有“自我意識”的被剝削階級。這不僅因為它是首次掌握了文化和教育手段(這是資産階級所被迫賦予的)的勞動階級,還因為它是真正掌握了自我批評武器的革命階級,所以它能最終擺脫雇傭勞動關係的束縛,站到“人類解放”的歷史高度上。可見,正是因為無産階級自覺地把自己看作人,因而才能避免被“神化”的命運。馬剋思並沒有將無産階級神化。 如果說,階級鬥爭並不是馬剋思的發現,他的獨特貢獻僅在於論證了階級鬥爭的歷史根源,歷史暫時性以及階級消滅的現實道路,指明階級鬥爭必然導致無産階級專政的話,那麽,也可以毫不誇大地說,把實踐引入哲學並使之成為核心概念並非馬剋思的首創,他的獨特貢獻在於發現了無産階級實踐這一嶄新的社會實踐形式,從而揭示了實踐的直接現實性和普遍性雙重品格相統一的內在機製。毫無疑義,實踐的形式是多樣的。有自發的、盲目的,也有
自覺的、高度組織化的;有生産的、經濟的、日常生活的,也有政治的、軍事的,以至科學教育的;有個人的、小團體的、地域性的,也有階級的、民族的,乃至全民全球性的。但是,從趨勢上、從當今時代發展的高度上看,自覺的、有着廣泛群衆基礎的實踐活動在其中起主導作用。用馬剋思的話說,即“隨着歷史活動的深入,必將是群衆隊伍的擴大”。歷史發展到今天,我們已經可以不再聽憑個人利益的盲目爭鬥而自發地形成一些規範、規則去“頭痛醫頭,腳痛醫腳”,而是可以依靠社會的自覺力量,通盤協調各種利益,努力維護大多數人的利益,做到人民較為滿意。無産階級實踐的巨大力量,首先在於它能造就越來越多目光遠大,富於犧牲精神並富有個性的新人,從而為社會的健康發展奠立基礎。 這樣,把握馬剋思的實踐觀就有兩個基本點:其一是直接現實性。凡可稱之為實踐的,一定是對獨立的對象性存在進行有效改造的活動,因而同一切唯心的實踐觀相區別。因此,儘管實踐的範圍極其寬泛,每一種實踐形式都有其存在的根據,而根本製約它們的,不是意志活動,是客觀的物質活動條件。其二是普遍性。實踐决不像人們所直觀的那樣凌亂,那樣狹隘,事實上,它是人類進步趨勢的堅實基礎,具有普遍性統一性的品格。生産的進步,科技的進步,人類交往的擴大,不斷地表明了這一趨勢。雖然在相當長時期內,這一趨勢被掩蓋在盲目性、自發性和偶然性中,但實踐的普遍性品格還是倔強地日益顯露出來。努力揭示人類實踐的大趨勢,自覺地將個別實踐提升到人類實踐的高度,求得人自身更健康的發展,正是馬剋思實踐觀的深刻內涵,是馬剋思主義歷史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發軔。兩個基本點的有機統一,使得馬剋思的實踐觀真正做到了科學與價值,現實與未來的統一。而割裂這兩個基本點,必然把馬剋思的實踐觀不是思辨化,就是實證化。 歷史不斷地提供了這兩種極端的例證,其中在馬剋思主義史上最為典型的當數伯恩施坦和“西方馬剋思主義”思潮。伯恩施坦的實踐觀說到底是實證的實踐觀,因而他把實踐歸結為個人的經驗積纍,把實踐過程歸結為個人根據經驗事實進行摸索的過程。這樣,實踐的直接現實性,在他那裏就成了個人的唯一實在性,並因而成了否定包括階級實踐在內的群衆實踐形式的王牌;實踐對於理論的檢驗,也就成了從根本上排斥理論,崇拜自發性的藉口;實踐對於社會發展的决定作用,則更成了否定革命飛躍,美化進化改良的根據。從崇拜自發性、個體性實踐,到根本排斥和背叛馬剋思主義,這就是伯恩施坦給我們敲響的警鐘。應當看到,辯證法和實踐是根本一致的,排斥辯證法和理論思維就是排斥實踐精神。所謂從政治上看問題,表現在實踐觀上,就是要善於把握實踐的總體。崇拜自發實踐的人,不可能成為戰略傢。 發端於青年盧卡奇、葛蘭西思想的“西方馬剋思主義”走的是另一個極端。從實踐觀上看,它的最大失誤在於割裂實踐的革命批判本性和直接現實性,將個體經驗的“客觀性”視為資産階級的思想原則,視為工人階級缺乏革命積極性的根源。它在正確地看到停留於日常經驗中的人們(包括工人)無法擺脫資産階級的思想控製的同時,卻把日常生活這一最大量、最普遍的實踐活動從實踐中清除了出去。這樣,它勢必誇大實踐的自覺性、變革性和獨創性方面,並進而誇大理論以至知識分子的歷史作用。從強調“無産階級實踐”經由“階級意識”而嚮理論中心主義和思辨哲學復歸,這就是“西方馬剋思主義”的歷史悲劇。連盧卡奇自己在晚年也承認,其早期(《歷史和階級意識》時)的實踐觀,其實是一種烏托邦主義。應當看到,實踐是以經驗為基礎的感性活動,直接現實性是其基本品格。排斥經驗和日常生産生活就是脫離群衆,當然也就談不上什麽實踐精神了。依靠群衆,尊重他們的實際經驗並從中獲取營養,這是實踐精神的基本要求。 總之,衹有立足於無産階級革命實踐,才能對現實保持革命的批判的態度,才能給分散的、瑣碎的日常生活實踐註入凝聚力,纔有人民群衆創造歷史的偉大事業。但是,這並不等於把這一實踐看作唯一的實踐形式,更不等於把實踐作泛政治化的解釋。事實上,生産生活總是各種實踐形式最深厚的基礎,這是在任何時候都不能本末倒置的。 三、以馬剋思主義的實踐精神走嚮21世紀 根據上述分析,馬剋思的實踐觀本身就是科學性和革命性、事實判斷和價值判斷的統一。對於馬剋思主義的實踐觀作完整的把握,在我們今天有着特別重大的意義。經過思想上的撥亂反正,實踐第一的觀點已經深入人心。正因為如此,雖然我們仍然不能放鬆對於本本主義的警惕,然而無論何種形態的錯誤思潮,都可能主要通過實踐觀形式表現出來。突出實踐已經成為現今我國各種實際上很不相同觀點的共同點,實踐觀已經成為當前思想鬥爭的一個焦點。目前一個值得註意的動嚮是直觀的、實證的實踐觀有蔓延的趨勢。 崇拜自發的、個體的實踐,缺乏激情和理想,可以說是一種“時代病”。本世紀六十年代以來,後現代主義逐漸支配了西方國傢的精神文化生活。從表面上看,現代主義思潮似乎是資本主義的。它從資本主義的合理化主義,即人物化,科層化,職業化,走嚮了反文化,反理性,反傳統,用一種否定現存一切的激進主義來恢復和表現自我的存在。然而事實上,它卻是資本主義傳統的産物。“資本主義過程合理化了行為和觀念,由於它這樣做,它從我們心中趕走了形而上學的信仰,也趕走了各式各樣神秘的和浪漫的觀念。這樣,它不僅改造了我們達到目的的方法,也改造了最終目的本身。”因此,資本主義從根本上說是反英雄主義和立足於個人主義的,自我的膨脹和中心地位是其合乎邏輯的結果。(熊彼得:《資本主義,社會主義和民主主義》第159—161頁)丹尼爾·貝爾則更明白地指出:“‘不受束縛的自我’[untrammeled self ],正如我早些時候所指出的那樣,是一味美化猖獗的個人主義的資産階級社會的産物。”“文化現代主義,雖然仍舊標榜自己的顛覆性質,卻在資産階級的資本主義社會大致找到了歸宿。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缺乏一種來自空洞信仰和幹枯宗教的文化,便反過來把要求‘解放’的文化大衆的生活方式當做自己的規範,然而,這種文化對所有實際經驗都無法給予確定的道德或文化指導。”(《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第195—196 頁)連布熱津斯基也看到,“美國顯然需要花一段時間,在哲學上進行反省和文化上作自我批判。在這一時期內必須認真地認識到:以相對主義的享樂至上作為生活的基本指南,是構不成任何堅實社會支柱的;一個社會沒有共同遵守的絶對確定的原則,相反卻助長個人的自我滿足,那麽,這個社會就有解體的危險。”(《失去控製:21世紀前夕的全球混亂》,第125頁,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5年7月版)然而事實表明,以自我為中心去滌蕩形而上學的信仰,其結果必定使個人喪失精神傢園,成為一個無傢可歸的文化漂泊者。當代這種全球性的精神危機,在資本主義條件下是找不到出路的。 我們在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遇到了同樣的挑戰。個人主義、拜金主義和享樂主義的日益泛濫,嚮我們敲響了建設精神傢園的警鐘。應當說,社會主義制度使得我們在這方面具有優勢。我們的制度决定了我們不把個人利益和個人意志擺在壓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上,而是以人民的利益和廣大群衆的意志為轉移。因此,社會主義的最高價值是為人民服務,並因而奠立了理想、情操和精神生活的基礎。社會主義並不簡單地排斥功利主義,但提倡的是革命功利主義;社會主義更沒有取消一切理想和信仰,而是樹立了革命理想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的旗幟。可以說,堅持“四項基本原則”不僅是政治的需要,也是精神生活的需要。正因為如此,在對馬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的不同解釋中,就不僅包含着政治制度上的選擇,也包含了精神文化上的選擇。現在大傢都在思考把一個什麽樣的中國帶入二十一世紀的問題。我們馬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的責任就在於盡可能科學地理解馬剋思主義,為我國人民提供科學的理論裝備。因此,關於馬剋思主義實踐觀點的討論,就不僅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而且具有現實的實踐意義。從根本上說,它關係到我國發展道路,尤其是精神文化發展戰略的選擇。 “信仰危機”問題在我國已提出多年。國傢主導意識形態的削弱,不同社會價值體係並存,以及“官方語言”同“日常語言”的分裂等,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問題在於如何看待它。一種觀點是把它看作歷史的某種必然趨勢,因而這樣那樣地去順應它。這種觀點的潛臺詞,是把建國以來我們曾經有過的那種馬剋思主義的主導地位視為既無必要亦無可能去加以修復的“昔日黃花”。另一種觀點則把它看作歷史的暫時現象,因而這樣那樣地力圖去剋服和扭轉它。這種觀點的用意很明白,就是要把馬剋思主義所闡明的那種社會主義理想和價值,結合新的歷史條件,使之重新成為我國人民的共同理想和信念。這裏不僅關係到如何剋服 “信仰危機”的不同選擇,更關係到如何堅持馬剋思主義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主導作用。不客氣地說,前一種觀點的最終結果(不管持此種觀點者的主觀願望如何)衹能是取消馬剋思主義現實影響。布熱津斯基對此看得很清楚,他把“官方語言”和“日常語言”的分裂現象稱為“後共産主義”,並斷言這是馬剋思主義最終消亡的前奏(《大失敗》中譯本第298—305頁)。問題的關鍵在於兩種觀點的立足點不同。前一種觀點的立足點是個人的實踐,亦即馬剋思所稱的“市民社會”,其理論表現是直觀或思辨的人性論和實踐觀;而後一種觀點的立足點是無産階級的、人民大衆的實踐,亦即馬剋思所稱的“人類社會或社會化了的人類”,其理論表現則是作為無産階級世界觀的馬剋思主義,尤其是其實踐觀。 因此,真正從馬剋思主義實踐觀出發,就會既不輕視日常生活,又不沉溺於日常生活;既不命令群衆,又不討好群衆;既不逃避現實,又不投機媚俗。這裏有一個問題,取這樣一種立場,是否隱含着某種“文化精英”的意識?換句話說,怎樣纔算貼近生活、貼近群衆?毫無疑問,群衆是現實的,他們總是從實實在在的利益中去認識和判斷事物;然而群衆又是富於理想的,由於他們是一切社會災難的實際承擔者,因而對於消除社會不公正、不平等有着強烈的願望和要求。因此,聽憑個人利益的自發衝突和自發調整,吃虧的終究是群衆,崇拜這種自發性的並不真正代表群衆。衹有站在人民根本利益的立場上,以消滅階級差別的共同富裕為目標,自覺協調現實中的利益矛盾,纔是真正和群衆站在一起。這種自覺的協調,本身就包含了思想上的積極引導,包含着對群衆日常活動的某種“提升”。從這個意義上說,所謂的“大衆文化”其實並不大衆,且不說它的商業文化性質使得其必然具有敵視人的特性,單就其“唯我獨尊”文化底藴而言,就很難散發出“大衆”的氣息。唯有精神上的升華,方能打破狹小封閉的自我,鑄造健全豐滿的人格。馬剋思主義理論工作者不應去順應眼下的“多元化”和“大衆化”,而要發揚馬剋思主義實踐精神的革命本性,為重塑社會主義新人作出貢獻。 寫到這裏,有一個思想疙瘩似乎還需要解一下,即馬剋思主義的科學功能和意識形態功能的統一問題。經過“文革”浩劫,人們對於學術的泛政治化所造成的嚴重惡果至今心有餘悸,為學術而學術似乎成了一種時髦。然而當我們冷靜下來作理性思考時便不難發現,回避政治去研究馬剋思主義無異於紙上談兵。作為無産階級解放條件學說的馬剋思主義,同無産階級政治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繫。因此,問題不在於是否服務於政治,而在於服務於何種政治和如何服務。過去那種政策圖解式的學術當然不應再有,但是服務於社會主義的學術則不但要有,而且要加強。從一般的意義上說,任何社會秩序的維持,都不僅依靠於經濟、政治、法律等制度係統,也依靠於哲學、倫理、宗教等意義係統。誠如丹尼爾·貝爾所言:“每個社會都設法建立一個意義係統,人們通過它們來顯示自己與世界的聯繫。這些意義規定了一套目的,它們或像神話和儀式那樣,解釋了共同經驗的特點,或通過人的魔法或技術力量來改造自然。”“在這些領域裏喪失意義就造成一種茫然睏惑的局面。這種局面令人無法忍受,因而也就迫使人們盡快地去追求新的意義,以免剩下的一切都變成一種虛無主義或空虛感。 ”(《資本主義文化矛盾》第197 頁)在不同的社會,會有不同的意義係統凸現,然而意義係統崩潰的社會肯定是一個不穩定的社會。因此,任何還有生命力的社會制度,必定擁有強有力的意義係統。 特殊地說,在今天,為社會主義的存在作辯護,這决不是一件鸚鵡學舌般的易事,而是一種創造性的勞動。如果說,我們在過去通過引證經典著作就可以取得共識的話,那麽在今天,不要說政治說教行不通,就連任何稍稍缺乏獨創性論證的意識形態作品也難以産生影響。如果說,在過去的某些時候,發揮馬剋思主義的革命批判功能批判現實需要勇氣的話,那麽在今天,發揮馬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功能為現實辯護同樣需要勇氣。事實上,批判功能和辯護功能是密不可分的,關鍵在你為誰辯護。當我們弘揚革命傳統、努力認同實踐中的我國社會主義制度時,無疑是對現在流行的一些時尚的勇敢批判。馬剋思主義的革命批判精神,是一種科學的超越資産階級狹隘眼界的實踐精神,既非否定一切的“ 虛無”,亦非束縛於一己私利中的“務實”。歷史已經反復證明,從自己的想象中超越現存不難,聽任自發性的擺布認同現實更不難,難的是真正地超越現存。唯物主義和理想主義、科學精神和批判精神的有機統一,是馬剋思主義實踐觀的精髓,也是馬剋思所開闢的、唯一能夠超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的科學社會主義道路。這一偉大的開創性事業的每一步都需要開創性的工作,我們應當為此而努力. |
|
作者:王威孚,朱哲 主編
叢書名:
出版社:武漢理工大學出版社
ISBN:9787562918363
出版時間:
版次:1
印次:
頁數:214
字數:240000 |
|
本書是與《馬剋思主義哲學》配套的教學指導用書,兼顧教與學兩方面。每章由七個部分組成:學習目的和要求、知識點結構圖、重點難點分析、哲學小辭典、哲學閱讀材料、哲學研討實例、進一步研讀書目。每章中還穿插有擴展知識點的小資料,哲學小辭典中專業名詞術語中英對照,有些名詞全部配有英文解釋,或在名詞解釋後附上一段中英對照的哲學家引言。
本書的特色在於:概述精當,學習內容一目瞭然;補充材料,知識信息量、涵蓋面增大;教學與研討、進一步研讀結合,理論性、實踐性增強;中英對照,幫助推動雙語教學;圖文並 茂,內容與形式雙雙創新。 |
|
哲學導論
一、哲學與生活
二、哲學是什麽
三、哲學之用
第一章 面嚮新世紀的馬剋思主義哲學
一、哲學的基本問題
二、哲學的歷史發展
三、馬剋思主義哲學是社會歷史發展的必然産物
四、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基本特徵
五、馬剋思主義哲學面臨的時代課題
六、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
七、學習馬剋思主義哲學的意義、目的和方法
第二章 世界統一於物質
一、辯證唯物主義的物質範疇及其意義
二、物質的存在形式:運動、時間、空間
三、意識的起源、本質和能動作用
四、世界的統一性在於物質性
第三章 辯證法的無窮奧秘
一、唯物辯證法是關於聯繫和發展的科學
二、唯物辯證法與形而上學的根本對立
三、普遍聯繫及其方法論意義
四、係統思想和普遍聯繫的關係
五、對立統一規律是唯物辯證法的實質和核心
六、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辯證關係及其方法論意義
七、矛盾是事物發展的動力
八、質量互變的復雜性
九、量變和質變的辯證關係
十、辯證否定觀的基本內容
第四章 對真理的永恆追求
一、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是能動的革命的反映論
二、實踐的觀點是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
三、認識是在實踐基礎上主體對客體的能動反映
四、認識過程中的兩次飛躍
五、真理是客觀的
六、真理既是絶對的,又是相對的
七、真理與謬誤的關係
八、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九、主體與客體同思維與存在的關係
十、什麽樣的實踐才能成為檢驗真理的標準
十一、理論對實踐的指導作用和它的超前性
十二、真理的價值特性
十三、辯證唯物主義認識論與黨的思想路綫的關係
第五章 社會歷史的科學透視
一、社會歷史觀的基本問題
二、地理環境對人類社會發展的影響
三、正確認識作為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條件的人口因素
四、生産方式是影響社會歷史變化的决定性因素
五、社會歷史進程的基本特徵
第六章 社會係統及社會歷史演進之謎
一、社會的經濟結構、政治結構、文化結構及其相互關係
二、文化的本質和功能
三、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四、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運動及其規律
五、社會基本矛盾是生産力和生産關係、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矛盾
六、社會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特點
七、生産力是社會發展的最終决定力量
八、科學技術革命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
九、科學技術是生産力
十、科技發展與“全球問題”
十一、歷史唯物主義的群衆觀
十二、黨的群衆路綫
第七章 人類價值追求的新境界
一、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
二、社會進步的標志是社會文明的發展
三、人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四、人的本質
五、人的價值
六、人的自由及其實現
七、人的發展與社會發展 |
馬剋思主義哲學發展現狀與現狀發展 Marxism and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status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
馬剋思主義哲學理論的全部功能就是把其中的階級革命學說應用於社會實踐---進行階級社會革命獲得勝利推動人類社會前進到共産主義社會。而馬剋思主義理論衹所以是人類智慧的真理也全在於他的跟隨者掌握運用並成功用社會革命勝利驗證了他理論的真理性。因此馬剋思主義現在已經在兩個階段獲得成功發展。第一階段是前蘇聯列寧斯大林在俄國資本主義社會用革命手段建立蘇聯社會主義政權和進行的社會主義建設;第二階段是中國的毛澤東鄧小平在半殖民地半封建半資産階級的東方古國建立社會主義民主政權和進行的特色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按照馬剋思理論在落後的封建制度或無産階級不強大的國傢裏建立社會主義制度並發展建設的可能性是幾乎不存在,而中國的馬剋思主義者用自己的智慧創造了中國化的馬剋思理論---《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並用此使中國正走嚮富強繁榮。因此說中國革命及經濟建設成功的事實發展了馬剋思主義,中國化的馬剋思理論是馬剋思主義發展的新階段。
社會主義經濟充足發展後如何發展才能不重演前蘇聯社會主義制度分裂的悲劇是當代馬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的馬剋思主義者必須解决的理論上的重大問題。這新的理論正在形成發展完善着。
按馬剋思階級論,事實也證明這樣兩件事;1,中國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即社會意識不平衡;2,中國社會意識的道德思想意識落後。因此,現在馬剋思理論---中國的馬剋思理論應該在如何形成社會主義思想、道德、人生、社會、世界觀的意識理論上有所建樹,科學指導人們正確認清自己、正確對待別人、正確相處社會,從而讓中華民族偉大前進。 |
馬剋思主義哲學和馬剋思哲學 Marxist philosophy and Marxist philosophy |
目前國內有馬剋思主義哲學和馬剋思哲學兩種稱謂。馬剋思主義哲學是把由馬剋思恩格斯創立並由後人發展的一個龐大係統的哲學體係。而馬剋思哲學,更強調馬剋思本人所提出的哲學理論,即着眼於“馬剋思的哲學”。哲學必須普及化大衆化纔有意義,對於大衆來講,對馬剋思主義哲學更為熟悉,但是平時大衆所瞭解學習的馬剋思主義哲學更多的指的是教科書體係化的理論體係,這種哲學體係給大衆的更多的是深奧難懂晦澀抽象,實際上,哲學最終必須生活化,否則,看似高深的理論體係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之所以給大傢以深奧難懂晦澀抽象的錯誤印象,並不是哲學本身的問題,而是這種僵化生硬的教科書體係窒息了哲學的靈性,進而窒息了大衆的思維。 |
|
Makesizhuyi zhexue
馬剋思主義哲學
Marxist philosophy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統稱,馬剋思主義的理論基礎和重要組成部分。馬剋思和恩格斯是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創始人(見馬剋思恩格斯哲學思想)。他們在總結國際工人運動歷史經驗,概括19世紀自然科學的成果和批判地繼承G.W.F.黑格爾辯證法的合理內核及L.費爾巴哈唯物主義的基本內核的基礎上建立了馬剋思主義哲學。
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是統一的整體。它們同時産生,同時發展,相互論證,相互促進。歷史唯物主義是唯物主義和辯證法在社會歷史領域的推廣和應用。這一推廣和應用的過程,也就是辯證唯物主義創立、完善和發展的過程。因為辯證唯物主義是關於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發展的最一般規律的科學,如果沒有歷史唯物主義,就不可能有對於社會和人類的思維,甚至不可能有對自然的真正科學的理解,也就不可能有完整的辯證唯物主義。
科學實踐觀(見實踐)的確立是鑄成馬剋思主義哲學這塊整鋼的契機。馬剋思主義哲學把實踐作為認識論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觀點,它徹底地唯物地解决了哲學基本問題,揭露了唯心主義以及一切神秘主義産生的秘密。馬剋思主義哲學指出,生産實踐的發展是决定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本原因,它科學地論證了存在决定意識,社會存在决定社會意識以及意識對存在的反作用的關係,從而建立了科學的歷史觀,使社會科學變成類似自然科學那樣的精確的科學。馬剋思主義哲學是實踐的唯物主義,它不像以往的哲學那樣衹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而是為了改變世界。
馬剋思主義哲學給予人類特別是無産階級以偉大的認識工具,它是世界觀和方法論的統一。馬剋思和恩格斯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分析了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規律,發現了剩餘價值的秘密,使政治經濟學變成一門嚴密的科學。同時他們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內部的深刻矛盾,指明了社會主義取代資本主義的必然趨勢以及通嚮社會主義的正確道路,創立了科學的社會主義。馬剋思主義的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學說反過來證實了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科學性,並使其得到進一步充實、豐富和發展。馬剋思主義哲學為無産階級革命政黨提供了分析客觀形勢,製定正確戰略和策略的科學的觀點和方法,並進一步化為科學的一般領導方法和工作方法。
馬剋思主義哲學是充滿生機和活力的科學,是時代精神的精華,它將隨着時代的發展,不斷充實、豐富、完善自己的內容。馬剋思主義哲學是人類優秀精神文化成果的結晶,是對人類各門科學的概括和總結。它為各門科學提供正確的理論和方法。各門科學衹有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指導下,才能清除唯心主義和形而上學的影響,保持其健康的發展。馬剋思主義哲學十分重視總結概括各門科學的新成就。各門科學的發展反過來又為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豐富和發展創造了條件。
(蕭前)
|
|
- n.: Philosophy of Marxism, Marxism Philosophy, Marxist philosophy
|
|
馬剋思主義 |
|
科學 | 認識 | 知識 | 哲學 | 百科辭典 | 認知 | 自然辯證法 | 馬剋思 | 書籍 | 政治經濟學 | 理論著作 | 圖書 | 傳記 | 畫傢 | 社會科學 | 唐代文學 | 中國哲學 | 教育 | 專業 | 馬剋思主義 | 思想政治教育 | 文學 | 更多結果... |
|
|
馬剋思主義哲學史 | 馬剋思主義哲學與現時代 |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新探索 |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當代視域 | 馬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教程 | 馬剋思主義哲學新探 | 馬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芻議 | 馬剋思主義哲學名著導讀 | 馬剋思主義哲學教程 | 馬剋思主義哲學史教程 | 馬剋思主義哲學原理 | 世紀馬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 | 馬剋思主義哲學基本原理 | 馬剋思主義哲學範疇在當代的發展 | 《馬剋思主義哲學原理》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 馬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歷史與反思 | 馬剋思主義哲學十九世紀後半期在歐洲的傳播 | 馬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 | 馬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五四運動前後的傳播 | 人及其世界:馬剋思主義哲學與現代西方哲學思想比較研究 | 馬剋思主義哲學原理網絡多媒體教學課件 | “馬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教學案例解析 | 二元結構與二元創新馬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叢書 | 管理文化馬剋思主義哲學與當代叢書 | 馬剋思主義哲學三部名著研讀 | 三個代表與當代馬剋思主義哲學的發展 | 實踐思維--馬剋思主義哲學當代形態研究 | 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剋思主義哲學:中國學者捲 | 當代學者視野中的馬剋思主義哲學:俄羅斯學者捲 | 馬剋思主義哲學與中國改革開放三十周年 | 20世紀馬剋思主義哲學在蘇聯 | 馮契與馬剋思主義哲學中國化 | 馬剋思主義哲學的傳入與研究 | 馬剋思主義哲學在中國的理論嬗變 | 不竭的時代精神(步入21世紀的馬剋思主義哲學) | <<馬剋思主義哲學原理>>學習指導 | 當代視野中的馬剋思主義哲學 | 面嚮"中國問題"的馬剋思主義哲學 | 當代中國馬剋思主義哲學思想研究 | 西方馬剋思主義哲學的歷史邏輯 | 馬剋思主義哲學原理學習輔導與習題集 | 馬剋思主義哲學原理課教學案例解析 | 馬剋思主義哲學原理學習指導 | 面嚮中國問題的馬剋思主義哲學 | |
|
|
薩特 | 歐文 | 矛盾 | 唯物主義 | 生産力 | 意識 | 唯心主義 | 辯證唯物主義 | 歷史唯物主義 | 意識形態 | 上層建築 | 不可知論 | 烏托邦 | 所有製 | 科學性 | 主要矛盾 | 階級意識 | 政治上層建築 | 客觀實在性 | 斯大林 | 現實性 | 唯理論 | 鮑威爾 | 唯實論 | 自然哲學 | 物化 | 葛蘭西 | 形而上學唯物主義 | 自然觀 | 唯心辯證法 | 唯物辯證法 | 折衷主義 | 施特勞斯 | 感性認識 | 理性認識 | 經驗主義 | 經驗論 | 經院哲學 | 空想社會主義 | 剩餘價值 | 生産方式 | 生産關係 | 經濟基礎 | 階級鬥爭 | 無産階級專政 | 揚棄 | 宇宙觀 | 合法性 | 李卜剋內西 | 先驗論 | 能動性 | 傅立葉 | 自我意識 | 費爾巴哈 | 均衡論 | 相對主義 | 泰勒斯 | 狄德羅 | 青年黑格爾派 | 唯名論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