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翅亞綱 : 全變態類 : 脈翅總目 > 鞘翅目
目錄
No. 1
  鞘翅目(coleoptera)
簡介
  鞘翅目通稱甲蟲。屬有翅亞綱、全變態類。全世界已知約33萬種,中國已知約7000種。該目是昆蟲綱中乃至動物界種類最多、分佈最廣的第1大目。多數種類屬於世界性分佈,如步甲、葉甲、金龜甲和象甲科的某些種類;少數種類主要分佈於熱帶地區,至溫帶地區種類漸少,如虎甲、吉丁甲、天牛和鍬甲科的某些種類;個別種類的分佈僅局限於特定範圍,如水生的兩棲甲科僅分佈於中國的四川、吉林和北美的某些地區。本目中許多種類是農林作物重要害蟲,與人類的經濟利益關係十分密切。
形態特徵
  體小至大形。復眼發達,常無單眼。觸角形狀多變。體壁堅硬,前翅質地堅硬,角質化,形成鞘翅,靜止時在背中央相遇成一直綫,後翅膜質,通常縱橫疊於鞘翅下。成、幼蟲均為咀嚼式口器。幼蟲多為寡足型,胸足通常發達,腹足退化。蛹為離蛹。卵多為圓形或圓球形。
  (一)頭部
  頭殼堅硬,頭式一般為前口式或下口式。象甲類的額與頭頂嚮前極度延伸,形成象鼻狀的“喙”,口器生於喙端。觸角有絲狀、棒狀、鋸齒狀、彬齒狀、念珠狀、鰓葉狀和膝狀等,一般11節,少數1—6節。復眼通常發達,圓形、橢圓形或腎形,有的退化或消失,很少種類具單眼。上唇發達,有的隱藏於唇基下或消失,上顎多發達,有的種類非常強大,幾與身體等長;下領顯著,肉食亞目的下顎分為外葉和內葉,外葉分2節,呈須狀,內, 葉發達呈葉狀;下唇的頦頗發達,亞頦存在,或與外咽片愈合,下唇須通常3節,少數2節,個別種類不分節。
   (二)胸部
  前胸發達,能活動,前胸背板自成一骨片,背板與側板間在肉食亞目中有明顯的縫分開,而多食亞目則兩者愈合。前胸腹板為一骨片,其上有l對前足基節窩,該基節窩後緣若被骨片環繞,即稱為“閉式”,反之則稱為“開式”,此特徵常用於分類。中、後胸愈合,中胸小盾片三角形,常露出鞘翅基部之間,中、後胸背板的其餘部分為鞘翅所覆蓋。中、後胸基節窩的形式,也常作為分類依據。
  前翅由於角質化,翅脈已不可見,靜止時合攏於胸腹部背面,主要司保護蟲體和後翅的作用。後翅膜質、寬大、少翅脈,平時縱橫摺叠於前翅之下,是飛翔的主要器官。足一般適於步行或奔走,但由於生活習性的不同,在功能和形態上也常發生相應的變化。如地下活動種類的前足適於開掘,水生種類的中;後足適於遊泳,某些行動活潑的種類其後足適於跳躍等。3對足跗節的數目按前、中、後足順序排列,稱為跗節式,通常是分類的重要特徵。如5—5—5則表示前、中、後足跗節均為5節;5—5—4則表示前、中足跗節為5節,後足為4節等。跗節的着生情況通常有兩類,一種是跗節5節時,第4跗節甚小並隱於第3跗節之間,稱為隱5節或偽4節;另一種是跗節4節時,第3跗節甚小並隱於第2跗節中間,則稱為隱4節或偽3節。
  (三)腹部
  腹部變化較大,一般10節,第l腹節退化,第3—9腹節明顯。由於腹板多有愈合或退化現象,可見腹板通常為5—8節。雌蟲腹部末端數節變細而延長,形成可伸縮的偽産卵器,平時縮於體內,産卵時伸出。雄性外生殖器也多不外露,而是縮在第9或第10腹板之間。
   (四)幼蟲
  頭部通常發達,堅硬,胸部3節,腹部10節。頭部每側有單眼1—6個,觸角3節,口器咀嚼式。胸部一般有胸足3對,具全部分節,包括明顯的跗節和1對爪。腹部無腹足,但有的在第9節背板上有l對骨化的尾突。氣門共9對,第1對着生在前胸與中胸之間,其餘8對着生於第1—8腹節上。體型一般分為蠋型、蠐螬型和象甲型等3種基本類型。蠋型幼蟲體表堅硬,體形扁長;胸足發達,5節,具跗節和成對的爪;觸角和口器發達,腹末有能活動的尾須;行動非常活潑,營自由生活。屬該類型的主要有肉食亞目、隱翅甲類的幼蟲及芫菁科的第1齡幼蟲。蠐螬型幼蟲身體柔軟,肥大而彎麯成“c”形;胸足4節,行動遲緩;具觸角,口器發達,無尾須;生活於隱蔽和陰暗的場所。金龜甲類的幼蟲屬此種類型。象甲型幼蟲身體柔軟,粗圓,弓彎;觸角退化,無尾須;胸足退化或完全消失。如象甲類的幼蟲等。此外,還有屬於上述3種類型之間的一些中間類型,如金針蟲型、葉甲型等。
生物學特性
  全變態。但有部分種類如芫菁科、步甲科、隱翅甲科、大花蚤科和豆象科等均具有復變態,即幼蟲各齡出現多種不同形態。如芫菁科的豆芫菁屬,幼蟲共6齡:第1齡炳型,或稱三爪蚴,行動敏捷,在土中取食蝗卵,第2—4齡為蠐螬型,第5齡為象甲型,第6齡又轉變為蠐螬型。雌蟲産卵於土表、土下、洞隙中或植物上。産在植物上的卵,常包圍在卵鞘內,如肖葉甲科的部分種類;産在水中的卵,多包於袋狀的繭內,如水龜蟲等。産卵方式多是以偽産卵器直接産於土內或植物上;但天牛類可用上顎咬破樹皮,然後産卵其中;而某些象甲類則可用喙先在植物上挖洞,再將卵産於內部。幼蟲一般3齡或4齡,在一些大的類群中齡數常固定而一致,如步甲科和金龜甲科幼蟲多為3齡,葉甲科中的某些類群多為4齡。蛹在地表下者,多藏於土室內;在植物上化的蛹多具繭,象甲的蛹繭係由馬氏管的分泌物構成的。很多種類的成蟲具假死性,受驚擾時足迅速收攏,伏地不動,或從寄主上突然墜地。有的類群具有擬態,如某些象甲外形酷似一粒鳥糞。
  成、幼蟲的食性復雜,有腐食性(閻甲)、糞食性(url]糞金龜)、屍食性(葬甲)、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捕食性(步甲、虎甲)和寄生性等。植食性種類有很多是農林作物重要害蟲,有的生活於土中為害種子、塊根和幼苗,如叩頭甲科的幼蟲(金針蟲)和金龜甲科的幼蟲(蠐螬)等;有的蛀莖或蛀幹為害林木、果樹和甘蔗等經濟作物,如天牛科和吉丁甲科幼蟲等;有的取食葉片,如葉甲類及多種甲蟲的成蟲;有的是重要的貯糧害蟲,如豆象科的大多數種類專食豆科植物的種子等。捕食性甲蟲中有很多是害蟲天敵,如瓢甲科的大多數種類捕食蚜蟲、粉虱、介殼蟲、葉蝸等害蟲,步甲和虎甲能捕食多種小形昆蟲,尤其是對鱗翅目幼蟲等有很強的捕食能力。芫菁幼蟲寄生於蝗卵和蜂巢內,大花蚤有些種類的幼蟲寄生於蜚蠊體內,有些在蜂巢內營寄生生活。腐食性、糞食性和屍食性甲蟲,如埋葬蟲科、蜣螂科中的許多種類,可為人類清潔環境。還有一些甲蟲具有醫藥價值,其中應用較廣的如芫菁科的某些種類成蟲分泌的芫菁素(亦稱斑蝥素),具有發泡、利尿、壯陽等功用,近年來在中醫學上也用於治療某些癌癥。
分類及重要科簡介
  在分類係統上,各學者的見解不一。一般將鞘翅目分為2—4個亞目、20一22個總科。
經濟意義
  鞘翅目通稱甲蟲,前翅角質化為鞘翅,體軀堅硬,鎧甲似的體壁保護着蟲體,使它們能抵禦自然界中的各種傷害。精巧的身體結構與廣泛的適應性有利於它們成功地占領陸地、空中和水中的各種生境,成為昆蟲綱中最大的一個目。其中一些種類是農業、林業、果樹和園藝的重要害蟲和益蟲,或由於商業運輸等原因而成為各類倉儲物和人類居室中的世界性害蟲。
  甲蟲的食性很復雜,包括腐食性、糞食性、屍食性、植食性、捕食性和寄生性等。植食性的種類有很多是農林業的重要害蟲。重要的科有叩頭蟲科,其幼蟲通稱金針蟲,生活於土中。中國重要的種類有溝叩頭蟲和細胸叩頭蟲,為害土內的種子、塊根和幼苗。金龜子總科的幼蟲通稱蠐螬,也是重要的地下害蟲,在中國嚴重為害的有異麗金龜屬和齒爪鰓金龜屬。天牛科中重要的種類有傢茸天牛、雙條杉天牛、蔗根天牛等,在中國為害木材、林木、果樹或經濟作物。葉甲總科的成蟲和幼蟲都是植食性,中國重要的種類有為害水稻的稻負泥蟲和稻鐵甲蟲,為害柑橘的惡性葉甲等。馬鈴薯甲蟲在歐洲和北美是馬鈴薯的大害蟲,為重要的國際檢疫對象。在象蟲總科中,中國有玉米象、米象和𠔌象,為害糧食和種子,是倉庫害蟲中的毀滅性種類;甘薯小象蟲是甘薯的重要害蟲。在北美和中美嚴重為害棉花的棉鈴象蟲是重要的國際檢疫對象。在倉庫害蟲中,皮蠹科的𠔌斑皮蠹為害𠔌類、豆類、花生、油料植物加工品和動物性食品等,其幼蟲抗藥性強,是重要的國際檢疫對象。此外,豆象科的蠶豆象和豌豆象也是中國重要的倉庫害蟲和檢疫對象。擬步甲科中的黃粉蟲、黑粉蟲、雜擬𠔌盜和赤擬𠔌盜等都是重要的儲糧害蟲。
  在捕食性的甲蟲中,有很多是對人類有益的,如瓢蟲科、步甲科和虎甲科等。瓢蟲科中的澳洲瓢蟲是有很大經濟價值的天敵昆蟲,中國已從大洋洲引進以防治吹綿蚧;隱唇瓢蟲原分佈於印度至澳大利亞,中國也曾引進以防治介殼蟲。步甲科中重要的種類如中華廣肩步甲和赤胸步甲捕食粘蟲和切根蟲等鱗翅目幼蟲,捕食率很高。
分類係統與重要科介紹
  鞘翅目分2-5個亞目,多食亞目與肉食亞目是兩個基本的亞目,其餘的亞目都是從它們當中分出來的。現介紹一些重要害蟲或常見的科,觀賞甲蟲請參看“第五部分 千奇百怪的甲蟲”。
醫藥價值
  有些甲蟲具有醫藥價值,如芫菁科的斑芫菁屬、緑芫菁屬、豆芫菁屬和短翅芫菁屬等,其成蟲能分泌芫菁素(亦稱斑蝥素)。近年來,中國用它來治療某些癌癥;糞金龜科、紫蜣螂的乾燥成品有鎮驚、破瘀止痛、攻毒通便等功能,在中藥中應用。
演化與分類
  目前所知鞘翅目最早的化石記錄見於古生代早二疊世。自中生代起,鞘翅目逐漸成為昆蟲綱的優勢類群,現在是昆蟲綱中最大的目。關於它的起源,目前多數分類學家認為是來自脈翅類。例如,a.拉梅爾1933年、a.b.馬丁諾夫1931和1932年、r.讓內爾1949年和r.a.剋勞森(1960,1981)分別根據全變態類成蟲和幼蟲的比較形成以及各地質時期的化石甲蟲的脈相,提出鞘翅目與脈翅類中的廣翅目十分近緣,二者淵源於共同的祖先。 <br />研究不同地質時期鞘翅翅脈的演化和鞘翅形成的過程是追溯鞘翅目的淵源的一個重要途徑,因為鞘翅目的主要鑒別特徵之一是前翅特化為堅硬的翅鞘,翅脈消失。在不同的地質時期有大量甲蟲的化石。其中,有兩種化石對於研究鞘翅目的起源與演化具有重要的意義。一種是在蘇聯早二疊世地層中發現的一種甲蟲 tshekardoco-leus magnus(屬於原鞘目的一個已滅絶的科tshekar-docoleidae)的鞘翅,剋勞森(1960)指出:它的翅脈特徵界於鞘翅目的長扁甲型與廣翅目的泥蛉型之間,可以作為鞘翅目與廣翅目親緣關係的直接證據。另一種是在甘肅白堊紀地層中發現的彎脈玉門甲,它保持有若幹原始特徵,如多節的觸角(觸角不全,可見15~16節,一般甲蟲為11節或更少),不平行的鞘翅縱脈和脈型特徵,不折的膜翅,以及膜翅翅端密集的脈紋等。這些特徵的綜合,進一步給予鞘翅目與廣翅目同源說以古生物學上的支持。此外有的分類學家,如j.泰奧多裏代斯(1952)則認為鞘翅目直接起源於廣翅目。<br />關於鞘翅目的分類,各傢的見解不一。一般分為2~4個亞目,20~22個總科。現代分類係統的奠基人l.岡爾鮑爾(1903)將本目分為2個亞目,即肉食亞目和多食亞目。w.t.m.福布斯(1926)增加了一個原鞘亞目 (archoste-mata)。後來,r.a.剋勞森(1955)又增加了 1個藻食亞目(myxophaga)。r.a.剋勞森(1960)認為鞘翅目在進化的過程中分化為3支,一支是肉食性的肉食亞目,一支是在樹皮下生活的原鞘亞目,一支是多食亞目,而藻食亞目又是多食亞目的一個分支。
分類及重要科簡介
  在分類係統上,各學者的見解不一。一般將鞘翅目分為2—4個亞目、20一22個總科。
  肉食亞目(步甲科 虎甲科)
  雜食亞目(金龜科 叩頭甲科 吉丁甲科 瓢蟲科 天牛科 葉甲科 擬步甲科 豆象科)
  象甲亞目(象甲科)
  鞘翅目Coleoptera是昆蟲綱中的第一大目,有330000種以上,占昆蟲總數的40% ,我國記載7000餘種。這個類群的前翅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 因此而得名。它們的外骨骼發達,身體堅硬,體型的變化甚大,並且適應性很強; 咀嚼式口器,食性很廣:有植食性--各種葉甲、花金龜,肉食性--步甲、虎甲, 腐食性--閻甲,屍食性--葬甲,糞食性--糞金龜。本類群屬完全變態, 幼蟲因生活環境和食性不同有各種形態;蛹絶大多數是裸蛹,稀有被蛹。
  鞘翅目昆蟲也就是甲蟲,是些微小至大型的昆蟲。它們的前翅高度角質化,堅硬,沒有翅脈,叫鞘翅,後翅膜質,靜止時摺叠於前翅之下。口器咀嚼式,屬完全變態類型。幼蟲寡足型,或無足型。蛹多為裸蛹。本目昆蟲是昆蟲綱中最大的一個目,含有25萬多種甲蟲,其食性也很復雜:有肉食性、植食性、腐食性、糞食性等等。鞘翅目共有157個科,分屬於三個亞目。
  (一)肉食亞目 Adephaga 肉食亞目的昆蟲絶大多數為肉食性種類,成蟲、幼蟲靠捕食其它小蟲為生。本亞目的特徵為:第一腹節腹板被後足基節窩分割為左右兩部分。三對足的跗節均為5節,本亞目常見的為兩個科:
  步甲科(Carabidae):步甲科昆蟲通稱步行蟲,是些小至大型的昆蟲,多數種類具有金屬光澤。頭部常窄於前胸,前口式,上顎前端相接,但不互相交叉。成蟲、幼蟲均為捕食性,是重要的害蟲天敵,如中華廣肩步行蟲,大豔步甲等等。
  虎甲科(Cicindelidae):虎甲科昆蟲,為中等大的甲蟲,一般有鮮豔的顔色和斑瀾的色斑。頭較大,前口式,上顎大,左右交叉。虎甲白天活動,經常在路上覓食小蟲,當人接近時,常嚮前作短距離飛翔,如中華豔虎甲。
  (二)雜食亞目 Polyphaga 雜食亞目的甲蟲食性多種多樣。它們的主要特徵是:頭部正常,第一腹節腹板不被後足基節窩分割,三對足的跗節數不一。常見的科有:
  金龜科(Scarabaeidae):金龜甲昆蟲,身體小至大型。觸角鰓片狀,前足為開掘足,脛節外側有齒。金龜子的幼蟲叫"蠐螬",在地下生活。金龜子按食性可分為兩大類群:糞食性金龜子,俗稱"屎蚵螂"和植食性金龜。很多植食性金龜是農林上的大害蟲,如華北大黑鰓金龜,銅緑金龜子等。
  叩頭甲科(Elateridae):叩頭甲科昆蟲,是小至大型的昆蟲,前胸很發達,前胸腹板後緣中央有一強大的突起嚮後延伸於中胸腹板的深凹窩之中,能夠彈跳。握住腹部,它可以做叩頭的動作,另一個重要的特徵是前胸背板後側角明顯後突。幼蟲身體光滑、堅硬,大多呈黃色,在地下取食植物根莖,通稱金針蟲,是作物的重要地下害蟲之一,如溝金針蟲。
  吉丁甲科(Buprestidae):吉丁甲科昆蟲,很象叩頭甲,大多數具有美麗的金屬光澤,身體流綫型。前胸和中胸緊密相接,不能彈跳。前胸背板後側角不嚮後突。幼蟲體扁,以鑽蛀枝幹為食,它的幼蟲俗稱"扁頭哈蟲",如金緣吉丁蟲。
  瓢蟲科(Coccinellidae):瓢蟲科的昆蟲,身體小至中型。體背隆起呈半球形或半卵形。頭小,一部分隱藏在前胸背板下。觸角呈錘狀。它的跗節式是隱4節,也就是第3節很小隱藏在第2節中間,外觀好似衹有3節。瓢蟲的成蟲和幼蟲大多數捕食蚜蟲、介殼蟲、等害蟲,是一類重要的天敵昆蟲,但也有象茄28星瓢蟲這樣植食性的種類。
  天牛科(Cerambycidae):天牛科昆蟲,是中至大型的甲蟲,身體狹長。觸角長,通常超出身體,11-12節,鞭狀。復眼呈腎狀,圍繞觸角基部。跗節為隱5節,也就是第4節藏在第3節裏面,外面看好象衹有4節。天牛幼蟲又叫"哈蟲",身體呈乳白或者黃色。胸足消失,胸腹節兩面都有稱作步泡突的骨化區,司運動功能。多數天牛幼蟲營鑽蛀木材生活,是林業上的大害蟲。
  葉甲科(Chrysomelidae):葉甲科昆蟲,也叫金花蟲,是些小型或中型的甲蟲。它們的身體有的是卵圓形,有的是長形。觸角絲狀,11節,長不超出身體的一半。跗節與天牛一樣,也是隱5節。葉甲的成蟲和幼蟲都是植食性,象這種榆蘭金花蟲,就是林業上的一種大害蟲。
  擬步甲科(Tenebrionidae):擬步甲科昆蟲,小至大型,扁平,顔色多為黑色或暗棕色。後翅多退化,不能飛翔。跗節式為5-5-4。如網目擬地甲。
  豆象科(Lariidae):豆象科昆蟲,體小型,卵圓形,額突出成短喙形,觸角常呈鋸齒狀。鞘翅短,不能蓋住整個腹部。本科昆蟲主要為害豆科植物的種子,如緑豆象。
  (三)象甲亞目 Rhynchophoro
  象甲科(Curculionidae),本科是些小至大型的甲蟲,它們的頭部延長成喙狀,因而習慣上叫它們象鼻蟲。口器位於喙的前端,觸角大多呈膝狀彎麯。象甲幼蟲體胖,白色。頭部發達,但無足,在植物體內營寄生生活,如蒙古灰象甲,椿樹溝眶象甲等。
  辨認顯著特徵:
  前翅強烈骨骼化、堅硬,後翅膜質,後翅平時摺叠於前翅內。飛行能力不強。
  常見昆蟲(俗稱):天牛、瓢蟲、螢火蟲、屎殼郎、斑蝥、獨角仙、吉丁蟲、芫菁、金龜子、鍬形蟲、叩頭蟲、竜虱、米象……
  介紹:
  昆蟲綱第一大目,種類繁多,係統復雜,共4亞目(原鞘亞目Archostemata,肉食亞目Adephaga,菌食亞目Myxophaga,多食亞目Polyphaga),178科,36萬種,其中象甲科7萬種。本目昆蟲中國記錄1萬餘種。
  食性多樣化,植食性、捕食性、腐食性、糞食性、屍食性和寄生性均有,具有一定的假死性。完全變態昆蟲,芫菁等少數昆蟲復變態。
百科大全
  qiaochi mu
  鞘翅目
  Coleoptera
  有翅亞綱的1目。體壁堅實、 口器咀嚼式、前翅成鞘翅的全變態昆蟲。為昆蟲綱中最大的目。本目昆蟲體壁堅硬,特別是前翅角質化,所以通稱甲蟲。世界已知約 33萬種,約占世界已知昆蟲總數的1/3,下分22總科,135科。中國已知約近7000種,分隸17總科,105科。
  形態特徵 體壁堅硬。觸角11節,絲狀、棒狀、鋸齒狀、 櫛齒狀、 念珠狀、鰓葉狀或膝狀。口器咀嚼式,上顎一般發達,有的與身體等長,有的近於消失。復眼較發達,有的退化或消失,有的分裂為上下兩個,例如豉甲科、拳甲科的拳甲亞科和天牛科的雉天牛屬等。很少有單眼,如有,則每側一個或僅中央一個,例如皮蠹科中的很多種類和隱翅蟲科的Metopsia等;前胸發達;前翅角質化,堅硬,無翅脈,稱為鞘翅,靜止時覆在背上,蓋着中後胸以及大部或全部腹節(中胸小盾片一般均外露),兩鞘翅的內緣在背中綫相遇成一直綫,鞘翅外側嚮腹面彎折的部分稱為緣折,緣折有寬有窄。後翅膜質一般很大,縱橫摺叠藏於鞘翅下,在不同類群中有不同的摺叠方式。在沙漠或高山上生活的一些甲蟲有的後翅很短或無,例如荒漠中的某些擬步甲,喜馬拉雅山的短翅芫菁;有的後翅十分狹長,例如纓甲科,後緣飾有很長的毛,與纓翅目的翅相似。腹部10節,從外面一般僅能看到7~8節背板和5~7節腹板;末節背板一般較堅硬,稱為臀板。足具有各種形態變異,適於急走、遊泳、跳躍、挖掘或攫取;跗節數目多變化,原始節數為5節,有的減少為4節、3節、2節或1節,有的甚至完全消失,例如金龜子亞科某些種類的前足跗節消失;有時3對足的跗節數目可不一致,如5-5-4式或4-4-3式,人們用來作為分大類或分科的特徵。爪一般1對,有的衹具單爪,例如蟻甲科和象蟲科的某些種類。爪有單齒式,即簡單的1對爪;附齒式,即每個爪的基部有1個片狀齒;雙齒式,即每片爪縱裂為二。有的爪的內緣生有一列梳狀齒,例如朽木甲科和芫菁科的某些類群爪具櫛齒。雌蟲産卵管一般由第9腹節延伸而成,産卵管的長度因産卵習性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一般在樹皮下産卵、幼蟲在枯死的樹木或木材中生活的類群,如天牛科、擬天牛科、長扁甲科等,産卵管都比較長;凡是在地表下産卵的,如步甲科和埋葬蟲科的一些種類,産卵管都粗短而且強烈骨化,以適應掘土工作;凡在物體表面産卵或利用喙把卵推入預先掘好的洞中者,産卵管十分短縮,例如象蟲科、葉甲科、金龜子科和長角泥甲科等。雄外生殖器主要由陽莖和陽基兩部分組成。陽莖一般為一骨化較強的管狀物,其末端的開口稱為交配囊孔或端口。陽基又稱陽莖基,它的基部常呈“V”形或“Y”形;陽基的兩臂圍抱陽莖;凡陽基兩側臂在陽莖背面相連接的,稱為環形;而兩側臂僅位於陽莖的腹面或兩側,並不在陽莖背面相連接的稱為半環式。陽莖的端部有時形成一對突起,稱為陽基側突,雄外生殖器具有明顯的種間差異,是種類鑒定的重要依據。此外,本目各大類群的雄外生殖器亦具有一定的差異,人們常利用這種差異作為大類群分類的依據。在內部形態上,馬氏管具有重要的分類意義。鞘翅目的馬氏管一般為6根或4根。6根的是原始型,見於閻蟲總科、水龜蟲總科、花甲科、丸甲科、沼甲科、泥甲總科、偽郭公科、 小丸甲科以及藻食亞目的一些類群。4根的見於隱翅蟲總科、金龜子總科、叩頭蟲總科的很多種類以及螢總科和肉食亞目。馬氏管的數目和構造是本目各科歸大類時常用的分類依據。甲蟲的身體大小差異也很大,最小的如纓甲科的Nephanes titan,體長僅0.25毫米,最大的如天牛科的Macrodontia cervicornis,包括上顎在內,長達155毫米。雌雄兩性
英文解釋
  1. lat.:  Coleoptera
相關詞
動物昆蟲綱瓢蟲科昆蟲生物害蟲草業百科幼蟲
藥材百科大全自然金龜子科甲蟲安徒生故事大全古代動物分類
步甲科肉食亞目百科辭典天牛科象甲科更多結果...
包含詞
鞘翅目的原鞘翅目舌鞘翅目
鞘翅目昆蟲鞘翅目竜虱鞘翅目幼蟲
鞘翅目竜虱科鞘翅目的前翅鞘翅目肉食亞目
部分鞘翅目昆蟲
分類詳情
張開瓢蟲科張開金龜子科張開粘食亞目甲蟲肉食亞目
多食亞目原鞘亞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