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地名 : 地理學教育 : 瀘州 : 奉節縣 : 青竜滿族自治縣 : 蕭縣 : 大餘縣 : 彭山縣 : 簡陽市 : 建水縣 : 安寧市 : 華寧縣 : 德江縣 [顯示全部] > 青竜鎮
顯示地圖
目錄
·四川省瀘縣青竜鎮·江西省大餘縣青竜鎮·上海市青浦區青竜鎮
·雲南省安寧市青竜鎮·雲南省建水縣青竜鎮·貴州省德江縣青竜鎮
·重慶市奉節縣青竜鎮·四川省彭山縣青竜鎮·四川省簡陽市青竜鎮
·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青竜鎮·河北省青竜滿族自治縣青竜鎮 Qinglong Zhen·中國歷史
·安徽省宿州市蕭縣·No. 14·No. 15
·重慶市重慶市奉節縣·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No. 18
·No. 19·雲南省昆明市安寧市·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彭山縣青竜鎮名片-四川省眉山市·簡陽市青竜鎮名片-四川省資陽市
·安寧市青竜鎮名片-雲南省昆明市·百科大全·大餘縣青竜鎮名片-江西省贛州市
·英文解釋·近義詞·包含詞
·分類詳情·更多結果...
四川省瀘縣青竜鎮
  青竜鎮位於瀘州市瀘縣西面,離瀘縣縣城4公裏。隆納高速公路橫穿該鎮中央,其互通式口子——瀘縣(青竜)站與瀘縣縣城的連接綫公路穿境2.2公裏,擔負瀘縣西面出口的瀘富公路縱貫全鎮,隆敘鐵路福集火車站緊挨鎮域邊界,集鎮基礎設施完善,村村社社通公路。全鎮幅員面積43平方公裏,轄17個村,總人口3.4萬,其中農業人口3.2萬,耕地面積近2萬畝,是省農業廳命名的"無公害農産品生産基地鎮",是市級"小集鎮試點鎮","綜治模範鎮",也是縣級工業園區。
  青竜鎮礦産、水利資源豐富,鎮內擁有可開採的優質石英沙1億噸以上,優質煤200萬噸以上,有大量優質石灰石礦及豐富的頁岩礦,有3座小Ⅰ型水庫,蓄水985萬立方米,2座小Ⅱ型水庫,蓄水75萬立方米,加之衆多的山坪塘,可灌溉全鎮耕地。全鎮有建築業、紙業、煤業、酒業、化工業方面的私營企業25個,年産值8,600萬元,其中有固定資産2,000萬元的紙廠1個,投資200多萬元的石英砂粗加工廠一個。
  該鎮氣候溫和,土地肥沃,物産豐富。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實施的"121211"工程(即建成1,000畝雜交水稻製種基地、種植2,000畝名優特新稀水果、1,000畝名貴中藥材、2,000畝優質無公害蔬菜、培育100戶養殖大戶、抓好100畝休稻養魚),目前已初見成效。
江西省大餘縣青竜鎮
  青竜鎮位於贛州市大餘縣東部,323國道穿境而過,東鄰池江鎮,南與廣東南雄縣毗鄰,西邊黃竜鎮,北接左拔、樟鬥兩鎮。青竜鎮面積為108.19平方公裏,共有人口2萬8千多人,現有行政村11個,2005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首次突破2031元,境內資源豐富,人均可耕面積多,礦産、水産、森林資源都有很大的開發潛力。2005年全鎮財政收入163.3萬元。水稻為主,通過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和進一步完善引導和服務體係,甜玉米、高山椒、甜竹筍等特色農業的種植規模也占相當大的比例。
上海市青浦區青竜鎮
  青竜鎮(Qinglong Zhen) 上海市早期興起的集鎮之一。位於市境西部青浦縣東北境,白鶴以東,重固以北,北濱青竜江。青竜江為古鬆江(今吳淞江)故道,相傳三國時曾於此建造青竜戰艦而得名。唐天寶年間,(742~755)置青竜鎮,成為當時東南通商大邑。宋置市舶司,一度成為對外貿易港口,有“小杭州”之稱。繁華興盛,前後持續近200年,宋末,青竜鎮則因鬆江上遊日益淤淺,下遊日趨漸窄,大船難以直接出入,原有港口貿易活動便漸移至今上海舊城區內,遂趨衰落。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設縣治於青竜鎮,後又移青浦縣治至唐行鎮(今青浦城廂鎮),青竜鎮因有舊青浦鎮之稱。鎮後有南宋酒瓶山遺址。
雲南省安寧市青竜鎮
  【自然概況】青竜鎮位於安寧市西北部,距安寧城區27千米,距昆明60千米。因政府駐地原址為青竜寺而得名。東與溫泉鎮毗鄰,東北與西山區團结鄉接壤,西與祿脿鎮、南與草鋪鎮相依,西北與祿豐縣勤豐鎮接壤。轄區面積138平方千米。東西長、南北短。最高海拔2343米,最低海拔1883米,晝夜溫差偏大,多西南風。霜期偏長。轄白塔、青竜、趙傢莊、雙湄4個村委會36個村民小組、1個社區居委會。螳螂川流經白塔、青竜、趙傢莊3個村委會,祿脿河流經雙湄和青竜村委會匯入螳螂川。
  2005年末,全鎮總戶數1830戶,總人口7303人,其中:農業人口6509人、非農業人口794人;男性3 635人、女性3668人;少數民族人口862人,占總人口的11.8%。世居民族主要有漢族、彝族、苗族,其中:漢族6441人、彝族711人、苗族77人。農村勞動力4427人,其中:男勞力2188人、女勞力2239人。從事第二、三産業1661人。耕地面積8092.7畝,其中,水田面積6027.7畝、旱地面積2065畝。大企業在青竜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導致大量外來流動人口進入青竜,據統計外來戶1053戶,人口3500人,是前所未有的流動人口高峰期。
  【經濟發展概況】 2005年,青竜鎮工農業總産值完成53 027萬元,比上年增長29.9%。其中:工業總産值完成49 095萬元,比上年增長33%;鄉鎮企業總收入52858萬元,比上年增長29%;實交稅金2941萬元,比上年增長102%。全鎮農作物播種面積18 342畝,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5888畝,總産值3172.7噸;油料作物播種面積4528畝,總産量783.3噸;烤煙種植面積1800畝,收購煙葉243噸,上等煙占54.2%,總産值290.1萬元;水稻種植面積3610畝,其中:進行生物多樣性示範100畝,推廣種子包衣劑2508畝,擺秧376畝,拋秧425畝,水稻平均單産554千克;包𠔌種植1720畝,平均畝産587千克。完成383.2畝紅梨拉枝整形,在雙湄平頭建紅梨示範基地100畝;種植洋薊374畝,收購花苞23次53840千克;種淺水藕81畝,葡萄100畝,青花椒505畝,核桃106畝,全年投入扶持農業發展資金76萬元,加大農村産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農村剩餘勞動力的培訓和轉移力度,舉辦培訓班6期,全年轉移334人。全鎮青壯年勞動力2820人,現已轉移1992人,占70.6%,達到戶均轉移1人的水平,為農民增收打下堅實基礎。農民人均純收入3688元,比上年3384元增加304元,增長9%。
  全鎮林業用地面積11818.3公頃。其中:有林地面積8258.8公頃,覆蓋率60.5%。灌木林地3 481.9公頃,覆蓋率25.5%。全年義務植樹25 430株,防治鬆毛蟲害2000畝,處理林政案件32件。為做好護林防火工作,成立43人組成的專業撲火隊伍,駐鎮工作時間從2004年12月15日至2005年5月30日。為保護青竜峽旅遊風景區一綫的緑色林木,抽調13人組成的滅火隊伍常駐趙傢莊村委會,遇火情及時快速地處理。
  2005年,大牲畜存欄1261頭(匹),其中:牛1177頭、馬63匹。大牲畜出欄496頭(匹),其中:牛出欄483頭、馬出欄13匹。羊存欄1 460衹,出欄1014衹。生豬存欄7 027頭,出欄10 010頭,傢禽出欄27 192衹,出欄34 000衹。肉類總産量1 103.1噸,禽蛋産量21.2噸。完成赤竜城村民小組母豬示範村建設,引進優質母豬84頭,種公豬1頭,母豬發展到229頭。畜牧業産值1 450萬元,比上年增長8%。水産品産量254噸。
  全鎮個體私營企業218個,從業人員3073人,勞動者報酬3 145萬元。骨幹企業中:永昌鋼鐵有限公司營業收入39 000萬元,現價工業總産值43 000萬元;青竜鑄造廠營業收入3 166萬元,現價工業總産值2 865萬元;青竜建築實業公司營業收入2 597萬元,青竜機械廠營業收入551萬元,現價工業總産值551萬元;粵安鋼鐵廠營業收入1 873萬元,現價工業總産值1 995萬元。鄉鎮企業增加值全年計劃9 200萬元,完成9 233萬元。
  2005年,全鎮財政收入完成2834萬元,完成預算收入2 693萬元的1052%,比上年1577萬元增收1257萬元,增長79.7%。其中:地方財政收入完成1839萬元,完成預算數1793萬元的102.6%,比上年地方財政收入839萬元增收1000萬元,增長119.2%;上劃中央“兩稅”收入完成995萬元,完成預算數900萬元的110.6%,比上年799萬元增收196萬元,增長24.5%。地方財政預算支出完成1706萬元,比上年增支996萬元,增長140.3%。
  【交通·郵電】2005年,青竜鎮有昆瑞公路昆大高等級公路過白塔村委會鬆坪村民小組地界各1千米;安武公路過雙湄村委會花箐、小河邊、安康、多依樹、雙湄、一擺田、界牌大、小村8個小組,長11千米;安富公路過白塔村委會赤竜城、羅鳴村小組,過青竜村委會大李白、小李白村小組,過趙傢莊村委會小莊、趙莊、立格畝、竹箐口、大田畝、馬鹿塘村民小組,長18千米;昆瑞公路51千米處到青竜集鎮公路,長9千米;雙湄村委會到青竜集鎮柏油路5.5千米。全年投入資金195萬元,對13個村民小組的村間道路進行硬化。
  2005年末固定電話裝機總數1 450部,全鎮郵電業務總收入3.3萬元。
  【水利·電力】 2005年,青竜鎮有大小庫壩38件,其中:小二型水庫14件,蓄水量215.6萬立方;壩塘24件,蓄水量103萬立方,總蓄水量419.2萬立方。完成各項水利建設工程58件,其中:農村人畜飲水工程16件,煙水配套工程3件,面上小小型歲修工程39件,投入資金200萬元。為加強農村人畜飲水管理,鎮政府成立了“供水服務公司”,在4個村委會設立水管員,負責全鎮供水、收費及設施檢修與維護,水資源管理逐步走嚮規範化。全年農村用電量4 591.1萬度。
  【商·飲業】 2005年末,青竜鎮有商業網點55個,從業人員215人,社會商品零售總額2 099萬元。旅遊、飲食、服務網點61個,從業人員296人,營業額1 576萬元。集貿市場1個,集市貿易成交額2 467萬元。
  【教·科·文·衛】 2005年末,青竜鎮有初級完全學校1所,村級小學2所。1~9年級學生1265人。其中:1~6年級學生935人,7至9年級學生330人,6年級畢業163人,9年級畢業89人。教師總數78人,其中:1~6年級教師60人,小學高級教師23人,一級教師21人,二級教師22人;7~9年級教師18人,中學一級教師10人,二級教師7人。投入資金20萬元,用於免雜費、教科書費、補助寄宿生生活、扶持貧睏學生以及對教師的奬勵。
  舉辦各種科技培訓班34期,培訓1 286人次。新建沼氣池13口,節能改竈110眼,發展科技示範村、科普文明村1個,能源生態村1個,發展科技示範戶75戶。鎮讀書中心藏書11136册,比上年增購新書1000册,藉閱13200人次。有綫電視開通到1 417戶,入網率76.9%。有7塊籃球場、1塊足球場,用於教學、文體活動、運動會和全民健身。有卡拉OK廳3個、網吧2個,檢查文化市場24次。有12支農村文藝隊常年開展演出活動。放映科教片、故事片各180場。投入資金17282元,購置鬆下GS400數碼攝像機一臺,購置佳能數碼照相機POr1一部及配件。
  4個村委會各有1所衛生所,鄉村醫務人員各2人,醫療病床各3張。全鎮有1所衛生院,醫務人員9人,醫療病床18張,全年門診13136人次,業務收入52萬元,門診比上年增加4780人次,業務收入比上年增加29萬元。有中、西醫個體診所各1所,醫務人員各1人。全鎮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的農村人口6093人,參合率98%,比上一年增加579人,增長10.5%。
  【社會·治安】 2005年,青竜鎮有五保戶12戶、睏難戶40戶、烈屬31戶、復員退伍軍人24人、18歲以下殘疾人27人。鎮政府投入民政工作經費30000元,臨時救濟72戶163人,發放救濟金10 010元,發放救濟糧136戶417人8 725千克。慰問駐地部隊2次,召開復轉軍人座談會12次。發放鼕寒衣褲48套,棉被18床。辦理結婚登記37對,辦理離婚3對。為5人辦理殘疾證。
  進行農村法律宣傳36次,受教育4 352人次,農村“四五”普法率86%,機關、企事業單位幹部職工普法率100%。中小學法製講座2次,普法律100%。受理各類民間糾紛207件,調解成功201件。調解成功率98%。防止群衆集體上訪8次,防止群衆械鬥1件。參加執法檢查4次,為基層政府提出司法建議14條。法律服務工作,調解各類糾紛18件,代寫法律事務文書63份,解答法律咨詢72人次。有6個調解委員會,36個調解小組,43個調解員。協調企業發展與農村補償362件,協辦公證2件。刑事拘留14人,逮捕14人,移送起訴15人,取保候審2人。受理治安案件51件,查處31起,查處違法人員62人。為應對經濟大發展、外來流動人口劇增帶來的社會治安壓力,鎮人民政府投入資金26萬元,為青竜派出所購置警車,裝備巡防人員,提高維護社會穩定的能力和效率。為打擊違法犯罪、維護社會治安以及調解、審判工作提供經濟基礎和硬件保障。
  【集鎮新區開發】2005年,青竜鎮集中財力在356.5畝面積內實施集鎮新區開發。6月份鎮人民政府投入資金7.5萬元,購置灑水車1輛。全年投入資金65988元,用於街道保潔及垃圾清運,采取競標承包方式,共4個標段,其中:街道、道路清掃3個村段,垃圾清運1個標段,每月費用5 469元。分別於9月15日及10月1日開始4個標段的承包,集鎮街道、道路衛生得到有效整治,面貌煥然一新;投入資金820萬元,完成恆安路130米、沿川路800米、小李白至電廠新橋391米道路改擴建及路燈安置,集鎮實現“緑、亮、美”;由安寧永昌鋼鐵公司投資1億元,在集鎮新區建設綜合辦公樓及住宅區;8月,鎮人民政府投入資金964萬元新建政府辦公樓;投資246萬元建蓋青竜衛生院,於12月19日開工;投資260萬元建蓋“青竜鎮公安消防站”,正在辦理報批手續,新型集鎮初具雛形。
雲南省建水縣青竜鎮
  一、概況
  青竜鎮位于云南建水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2°43′,北緯23°23′。鎮政府駐青竜街75號,距縣城14千米。東接陳官,南至官廳鎮,西與石屏牛街鎮為鄰,北與西莊鎮接壤,總面積342.01平方公裏,鎮內最高海拔2149.2米,最低海拔1347米,平均海拔1748米。全鎮轄老裏硐、青竜、中寨、排樓坡、業租、水塘寨六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55個村民小組。至2003年末,全鎮有人口147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2人,漢族6028人,彝族8673人,占總人口的59%,其他少數民族130人。青竜鎮地處半山區,少數地區為山區,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氣溫31℃,最低氣溫2℃,年均溫20℃。平均年降雨量800毫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溫差較大,雨量多分佈在水塘寨村委會一帶。全年有霜期45天。主要河流有塔衝河,經中寨、排樓坡、青竜3個村委會,流入天華山水庫。
  二、經濟與社會發展
  解放前,青竜鎮發展緩慢。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青竜鎮基礎設施建設、科教文衛、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提高,在“穩糧、強煙、抓林果、興畜牧,以市場為導嚮調整種植結構,以小集鎮建設帶動個私經濟發展”的經濟思路下,鎮黨委、政府積極發展烤煙、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2003年,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45849畝,其中水稻種植7000畝,包𠔌種植5600畝,薯類種植2000畝,烤煙種植7400畝。糧食總産7618噸,人均有糧517千克。2003年種植烤煙7400畝,收購20000擔,收入1115萬元。調整農村産業結以來,青竜鎮註重了林果業與養殖業的發展。2003年以來共種植酸甜石榴6000畝,臍橙1013畝,連片種植優質包𠔌種籽共計936畝,日本蘿蔔400多畝。2003年全年大牲畜存欄7438頭,出欄754頭;生豬年末存欄6276頭,肥豬出欄10078頭,;傢禽出欄58000衹,出欄35150衹;羊出欄1856衹,出欄677衹;全年完成牛凍精改良311頭,産犢34頭;種植黑麥草150畝。由於及時調整産業結構,農民收入有了提高。根據2003年統計,實現財政總收入28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51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5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0元。
  解放前青竜有小學6所,學生200餘人。現在有小學30所,鎮辦中學1所,在校學生2055人,教職員工15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6%。全鎮設有1所衛生院,各村委會均設有醫療點,解决了山區的醫療睏難。實現了村村通電,接通了閉路電視。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排樓坡村委會雙山村民小組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天扒寺村民小組被評為“縣級文明村”,青竜村委會小王莊村民小組被評為“州級文明村”,青竜鎮2被評為“州級文明鄉鎮”。全鎮已有1600戶參加“十星級文明戶”的創建活動。
  三、資源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
  全鎮有耕地23324畝,其中水田5154畝。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小麥。礦産資源主要有石礦和鈦礦,是良好的建築、工藝生産用材和工業用料。水草衝水庫和塔衝水庫環境優美,是良好的休閑去處。
  解放以來修建了小一型水庫兩座,壩塘74個,總蓄水量1249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3000畝。水利條件的不斷改善,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1994年青竜鎮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過去全鎮僅有簡易的幾條牛車路,現在交通四通八達,城鎮水平不斷提高,6個村委會,55個村民小組均有一般公路相通。全鎮興建水窯890口,極大改善了人民群衆的飲水條件。
貴州省德江縣青竜鎮
  德江縣青竜鎮位於武陵山脈與大婁山脈交匯處,是黔東南高原上的一個大鎮,是德江縣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是全縣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集農、工、商、貿為一體,城市功能配套較為齊全,全鎮總面積92.29平方公裏,轄20個村3個社區,143個村民組,有總戶數14012戶,總人口47330人,現有耕地面積2430公頃。已全面實現了村村通電、通公路。二OO四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達1.33億元,農民人均嚴糧500公斤,財政收入達450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780元。
  近年來,青竜鎮黨委、政府深入貫徹執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按照“以改革開放為動力;以黨建創先為載體;以社會穩定為首位;以加強環境治理和誠信教育、創建文明城鎮為目標;以産業結構調整為主綫:以非公有製經濟為主伍、協凋發展鎮域經濟為目的”的工作思路。立足“拼”與“搶”,消滅了無電村,實現了公路村村通,電視、通訊覆蓋率達100%;全鎮註册資金10萬元以上的工商業戶有3000多戶,財政稅收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人均純收入達2780元,城區突發性案件較少,人民群衆安全感係數達95.7%;全面工作在每年全縣綜合評比中都位居前列,2003年被銅仁地委評為“黨建先進鄉鎮”,2004年被縣委、政府授予“文明鄉鎮”。
  在未來的發展進程中,該鎮將緊緊抓住區位優勢,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為目標,以緑色産業、旅遊業和特色農業為重點,力爭在五年內實現國民生産總值翻一番,財政稅收達580萬元,人均收入達4000元。
重慶市奉節縣青竜鎮
  一、基本情況
  青竜鎮位於奉節縣長江以南距縣城60公裏,全鎮幅員面積107.84平方公裏,海拔500-1800米,耕地面積25050畝(其中水田5937畝),退耕還林總面積6043畝,天然林73000畝。下轄10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總人口29416人,其中農業人口22350人。鎮內交通發達,奉恩、奉利主幹綫穿鎮而過。青竜鎮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山高坡陡,是典型的高山地形,呈山地氣候。
  二、資源豐富
  青竜鎮自然資源豐富,生態環境優美。全鎮河流、溝渠縱橫交錯,落差較大,水能開發利用前景極為廣阔。煤、硫鐵礦、煤矸石等各類礦産資源儲量豐富,現已探明煤儲量為6000萬噸,享有“奉節煤海”之美譽,具有極大開採價值。生物資源種類繁多,既有大鯢、獐、野豬等珍稀動物,也有水杉、銀杏等珍稀植物。山地立體氣候明顯,鼕暖夏涼,四季分明,盛産菜葉、大棗、藥材、煙葉、臍橙。青竜的蠶繭更是以繭絲纖維長、質量好而在奉節聲名遠播。
  三、高山移民
  新農村示範村建設成果顯著,截至2007年底,青竜鎮實施完成苟傢高山移民118戶,集中安置358人。目前,各搬遷戶生産生活情況良好,實現了“遷得出、安得穩、逐步能致富”目標。同時,進一步加強苟傢村基礎設施建設,硬化道路1150米,改造排水溝2000米,建設沼氣池68個,2000方水池一個,鋪設自來水管5000米,新建休閑廣場一個,敬老院一個,希望小學一個。
  四、場鎮建設
  青竜鎮以統籌城鄉發展為契機,按照縣委縣政府統一部署,以10+1工程為目標,加快小城鎮建設步伐。目前,青竜場鎮有中心小學一所,有中心衛生院1所,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站1所,信用合作社1所。擬在兩年內投資1000萬新建園林式街道、等級車站、標準化自來水廠、派出所、司法所、垃圾處理廠、宣傳文化站、環衛所。進一步完善場鎮的服務功能,逐步改善場鎮居民的生活環境。
  五、特色農業
  青竜鎮大力實施退耕還林工程,森林覆蓋率達31.6%,並以此為契機,在高中山區重點發展核桃、板慄、大棗、煙葉、蠶繭,特別是蠶繭産業已成為該鎮中高山區的支柱産業,另外在低山區大力發展晚熟臍橙,不斷培育壯大緑色特色産業,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同時狠抓以生豬、小傢禽為主的畜牧業,出欄生豬23000頭,傢禽70200衹,截至2007年底,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8560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2300元,比2006年淨增200元。
四川省彭山縣青竜鎮
  【基本鎮情】 四川彭山縣青竜鎮地處成都“30分鐘經濟圈內”,是眉山市的“北大門”,是全國小城鎮建設綜合體製改革試點鎮、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省級重點鎮、省級經濟開發區,是市委、市政府命名的市級文明衛生單位。全鎮面積42.8平方公裏,轄8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4.5萬人。2007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實現10.2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實現4290元。
  【區位交通】 青竜鎮有“成都後花園”之稱,成樂、成雅高速公路在此交匯,距成都僅32公裏,距雙流機場僅30公裏。省道103綫,成昆鐵路綫縱貫全境,在建的成綿樂城際輕軌也將穿境而過。青竜火車站有3條鐵路專用綫,年貨物吞吐能力300萬噸以上,是成昆鐵路第二大貨運站。
  【基礎設施】 城鎮建成區面積2.8平方公裏,擁有日産5000立方米自來水廠一個,110千伏、220千伏變電站各一座,省級聯網天然氣配氣站日供氣能力20—30萬立方米;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電話、無綫市話小靈通,光纖電視實現村村通;修建了客運汽車站,村道全面實現硬化;鎮域內兩所中學、兩所小學均為市級校風示範校,彭山縣第二人民醫院,輻射近十萬人的醫療。
  【集鎮貿易】 青竜充分發揮物資集散地的特點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西南地區最大的糧食批發大市場及鐵路轉運站、農貿市場、綜合貿易市場、木材專業市場。青竜火車站作為大宗貨物集散地,是我國北糧南運的重要站口,年貨物吞吐量300多萬噸,各類服務商傢近200戶,糧食貿易、蔬菜、水果、運輸等可輻射到成都、雅安、樂山、甘孜、重慶、雲南、貴州、西藏等省市區。充分利用這些有利條件,以糧食大市場為依托,狠抓招商引資,加大市場建設規模,引進新的企業和商傢,從而帶動省道103綫沿綫的第三産業迅速發展。2007年,全鎮新增服務業172傢,完成投入1854萬元,新增稅收75萬元,實現增加值1.95億元。
  【支柱工業】 以打造“青竜北部工業新城”為目標,繼續堅持“工業強鎮”的理念,突出區位優勢,以誠招商、強化服務,堅持把項目建設尤其是重大項目建設作為壯大工業經濟的關鍵之舉。全鎮現有工業企業71傢,其中規模以上企業23傢,産值上億的企業7傢。2007年全鎮完成工業性固定資産投資11.32億元,工業銷售收入26億元,工業增加值7.24億元,其中規模以上企業增加值實現6.54億元。
  【特色農業】 以開展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推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逐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的格局。即:以古佛為核心,輻射周邊村的葡萄種植業,以桂林、先鋒等丘區村為核心的豐水梨種植業,以四河、桂林為核心的大棚蔬菜種植,以獅子、同樂等為核心的柑桔種植業、以同樂、四河為核心的養殖業,以先鋒為核心的木耳種植業。2007年,全鎮轉移農村勞動力9600人,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産值14787萬元,糧食總産1386萬公斤,發展優質水稻16818畝,品改壽果1100畝,新植壽果610畝,出欄優質商品豬5.95萬頭,出欄優質小傢禽兔121.32萬衹,出産成魚1005噸。
四川省簡陽市青竜鎮
  青竜鎮地處簡陽市沱江河以東,距簡陽市城區23公裏,東與三合鎮相鄰,南接平武鎮,西同石鐘鎮毗鄰,北和三星鎮接界,是簡城至三星、金堂公路的必經地。鎮域幅員44平方公裏,場鎮面積1.2平方公裏,轄17個行政村、164個農業生産合作社、一個居民小組,全鎮總人口24109人,其中農業人口23897人、常住場鎮人口3500人。耕地面積27116畝,人均1.15畝,轄區內有初中2所、中心校2所、村小6所、幼兒園12所,簡陽市精神病院在本鎮。青竜鎮區位優勢顯著,交通便利,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盛産小麥,油菜,水稻,玉米花生,養殖有生豬、山羊、等,常年外出務工4500餘人。鄉鎮以磚廠,預製廠,面粉加工等。
  青竜鎮在2004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5490萬元,其中農業産值2891萬元,鄉鎮企業總産值1.15億元,財政收入111.2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74元。
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青竜鎮
  青竜鎮地處滇中南部,華寧縣北部,位於東經102°53′9″至103°6′42″、北緯24°19′02″至24°34′12″。鎮政府駐地距昆明市93公裏、玉溪市85公裏、縣城37公裏。東至南盤江,連彌勒縣、宜良縣,南與本縣寧州鎮接壤,西至撫仙湖,與江川縣一衣帶水,北與澄江縣海口河隔水相望。轄區面積433.15平方公裏,轄21個村委會,227個村民小組,244個自然村。耕地總面積56631畝,其中:田12008畝、水澆地19489畝。總人口52485人,其中:農業人口50758人,占總人口的96.7%。
  一、自然
  青竜鎮東西寬22.88公裏,南北長28.06公裏,海拔最高點磨豆山2663.1米,最底點糯節河與南盤江交匯點1166米,相對高差1497.1米。青竜河𠔌南北狹長,由分水嶺至革勒,形成青竜“V”地形。境內山脈主要有象山、過梁子山等18支山脈。境內河流屬珠江水係,轄撫仙湖水域面積19.2平方公裏,湖岸綫15.7公裏,主要有青竜河、海口河、糯節河三大河流,珍珠泉、黎花山溫泉等數十個潭泉,
  青竜鎮屬中亞熱帶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由於地貌類型復雜,垂直高差大,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生態物候區,具有“鼕暖夏涼,鼕春幹旱,夏秋多雨,雨熱同季,幹濕分明,地區差異明顯”的特點。年均氣溫15.2℃,年降雨量921.1毫升,無霜期255天,年日照2025小時。
  青竜鎮境內山地屬中綫切割中山類型,壩子盆地分屬岩溶陷落河𠔌衝積壩和峰脊窪地衝積類型。因氣候、生物、地質、地形相互作用,土壤類型多種多樣。有黃紅壤、紅壤、棕紅壤、紫紅土、水稻土五個土類;按全國土地評級標準,全鎮土地生産力共分八級。紅壤在境內分佈最廣,是最主要的土地資源。
  二、礦産資源及分佈
  境內礦産資源豐富,現已發現磷、褐鐵礦、硫鐵礦、銅、鉛鋅、石灰石、石膏、石英砂8個礦種,以磷礦儲量最為豐富,預儲量96576.83萬噸,開採價值大。磷礦主要分佈在大黃草嶺、小黃草嶺、秧草塘、福祿德及黃翠山等地,已探明儲量3處:大黃草嶺365萬噸、小黃草嶺274萬噸、秧草塘至福祿德427萬噸,共計1066萬噸,P2 O5含量均大於或等於27%。石英砂主要分佈在老得坎一帶,已探明儲量167萬噸,SIO2含量大於或等於97%。銅礦主要分佈在超保、子彈山一帶,儲量不清。硫鐵礦主要分佈在嚕租、大母公竜一帶,為砂岩銅産出,已探明儲量3萬噸。鉛、鋅主要分佈在白沙溝、銀廠、鳳陽村一帶,儲量不清。硫鐵礦主要分佈在水井灣、起則、馬鞍山一帶。其中:水井灣地質儲量為66萬噸,起則、馬鞍山未做地質工作,儲量不清。石灰石主要分佈在拖別、福祿德一帶,已探明地質儲量430萬噸。石膏主要分佈在住姑鬥一帶,已探明地質儲量11萬噸。
  三、經濟
  2005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GDP)25825萬元,其中:第一産業16425萬元,第二産業3450萬元,第三産業5950萬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4892元。一二三産業比重為63.6∶13.4∶23.0。實現農業總産值2286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12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8元。完成農村集體固定資産投資3417萬元,實現本級財政收入1157.79萬元。收購煙葉890.6萬公斤,收購金額10422.04萬元,中上等煙比例97%,均價11.70元。糧食總産2149.26萬公斤,比上年增加12.93萬公斤。
  四、基礎設施
  1、水利
  青竜鎮水資源總量大,流經青竜鎮的南盤江、海口河多年平均水資源量24.06億立方米。青竜河南起分水嶺界碑,嚮東北流經鬥居、矣馬白、落梅、青竜、海迤、革勒6個村委會,註入南盤江,全長27.8公裏。
  全鎮現有壩塘68座,水庫3個,小水窖17500口,總蓄水量182萬M3,其中:過埂、捨得、範姑得水庫蓄水量分別為20萬M3、65萬M3、28萬M3,小水窖總蓄水量為28萬M3。共建成三面光溝12公裏,小溝400餘件,照顧面積31000畝,水利化程度68.8%。
  2、交通
  青竜鎮地處玉溪市、昆明市、紅河洲交界,自古為華寧縣的北大門,是滇中交通網絡的重要一環,澄華路及環湖路從境內通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鎮現有鄉村公路581公裏,已基本建成鄉村公路網絡。
  3、電力
  全鎮現有110KV、35KV變電站各一座,已完成17個村委會農村電網改造。正在修建的糯租電站、祿豐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7.5萬KW、2.2萬KW,2008年可建成使用。
  4、集鎮
  青竜集鎮人口6305人,現狀用地41.52公頃。現有南北老街1條,東西街道2條,老農貿街3條,綜合農貿市場2個,已完成集鎮街道硬化、緑化、亮化。另有海鏡、祿豐、糯租三個傳統集市。
河北省青竜滿族自治縣青竜鎮 Qinglong Zhen
  概況 青竜鎮(Qinglong Zhen),青竜縣政府駐地。面積304.2平方千米,人口6.18萬人(2002年)。轄4個社區、28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大杖子村。京建(昌)、平(泉)青(竜)大(青河)、秦青(竜)公路交會過境。
    代碼 130321100:~001東街居委會 ~002南街居委會 ~003西街居委會 ~004北街居委會 ~201大杖子村 ~202老爺廟村 ~203大營子村 ~204孟傢鋪村 ~205頭道杖子村 ~206謝傢嶺村 ~207北坎子村 ~208響水溝村 ~209大石門村 ~210逃軍山村 ~211土坎子村 ~212三杈榆樹村 ~213廣茶山村 ~214蘇杖子村 ~215佟杖子村 ~216嚮陽村 ~217灣杖子村 ~218滿杖子村 ~219前莊村 ~220河南村 ~221拉馬溝村 ~222馬杖子村 ~223五道溝村 ~224蛇盤兔村 ~225平頂山村 ~226肖杖子村 ~227西雙山村 ~228竜潭村
    沿革 1956年建青竜鄉,1958年屬躍進公社,1961年析置大丈子鄉,1984年更名青竜鎮。1995年西雙山鄉並入。1997年,面積301.4平方千米,人口5.7萬,轄三叔榆樹、滿丈子、孟傢鋪、大丈子、前莊、逃軍山、土坎子、河南、大石門、廣茶山、拉馬溝、響水溝、蘇丈子、馬丈子、北坎子、佟丈子、五道溝、謝傢峪、嚮陽、大營子、老爺廟、頭道丈子、灣丈子、蛇盤兔、西雙山、竜潭、平頂山、肖丈子、喬丈子29個行政村。
  青竜鎮政府駐大杖子村。面積304.2平方千米,人口6.18萬人。轄4個社區居委會、28個村委會:東街、南街、西街、街北;大杖子、滿杖子、廣茶山、逃軍山、五道溝、拉馬溝、大石門、馬杖子、土坎子、謝傢嶺、響水溝、蘇杖子、北杖子、佟杖子、大營子、灣杖子、西雙山、平頂山、老爺廟、蛇盤兔、河南、嚮陽、竜潭、前莊、三叉榆樹、孟傢窩棚、頭道杖子。
中國歷史
  Qinglong Zhen青竜鎮Qinglong Zhen 上海市早期興起的集鎮之一。位於市境西部青浦縣東北境,白鶴以東,重固以北,北濱青竜江。青竜江為古鬆江(今吳淞江)故道,相傳三國時曾於此建造青竜戰艦而得名。唐天寶年間,(742~755)置青竜鎮,成為當時東南通商大邑。宋置市舶司,一度成為對外貿易港口,有“小杭州”之稱。繁華興盛,前後持續近200年。宋末,青竜鎮則因鬆江上遊日益淤淺,下遊日趨束狹,大船難以直接出入,原有港口貿易活動便漸移至今上海舊城區內,遂趨衰落。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設縣治於青竜鎮,後又移青浦縣治至唐行鎮(今青浦城廂鎮),青竜鎮因有舊青浦鎮之稱。鎮後有南宋酒瓶山遺址。                 陸心賢
安徽省宿州市蕭縣
No. 14
  青竜鎮 青竜鎮位於大餘縣東部,距縣城15千米。面積108.2k㎡,人口2.7萬人。轄青竜、雙聯、平崗、長裏、聯合、九竜、二塘、元竜畲族、同盟、赤江、河南等11個行政村,鎮政府駐青竜村。323國道、章江河橫貫境中部。竜澗裏水庫在境內。明理學家王陽明病故於赤江村,建有紀念亭。
  [沿革]以境內青竜圩命名。解放前夕屬雙竜、雲山兩鄉。解放初屬第二、第三區,1955年屬青竜區。1958年成立燎原公社(含左拔),次年改稱青竜公社,1961年鼕析置左拔、二塘公社,1962年鼕二塘公社並入。1984年5月改青竜公社為青竜鄉,1993年改為青竜鎮。1997年,面積108.1平方千米,人口2.6萬,轄青竜、遨裏、雙灣、長坑、雙聯、聯合、地心、九竜、響竜、元竜、二塘、固營、同盟、赤江、河南、謝背地、留地17個行政村,鎮政府駐草坪裏。
  [郵編]341503 [2008年代碼]360723104:~200青竜村 ~201平崗村 ~202赤江村 ~203雙聯村 ~204河南村 ~205二塘村 ~206同盟村 ~207聯閤村 ~208元竜村 ~209九竜村 ~210長裏村
No. 15
  青竜鎮 青竜鎮位於奉節縣西南部,距縣城60千米。面積107.84平方千米,人口29416人(2007年),其中農業人口22350人。轄柑坪、大窩2個社區,海壩、東相、紅陽、竹柏、苟傢、覃傢、黃坪、發祥、上莊、康營10個行政村。鎮政府駐柑坪社區。海拔500-1800米,耕地面積25050畝(其中水田5937畝),退耕還林總面積6043畝,天然林73000畝。煤、硫鐵礦、煤矸石等礦産資源儲量豐富.奉恩、奉利公路過境。
  [郵編]404606 [代碼]500236129:~001柑坪社區 ~002大窩社區 ~200海壩村 ~201東相村 ~202紅陽村 ~203竹柏村 ~204苟傢村 ~205覃傢村 ~206黃坪村 ~207發祥村 ~208上莊村 ~209康營村
  [沿革]1940年置青竜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66.9平方千米,人口1.3萬,轄柑坪、東相、高泉、譚坪、海壩、簡傢、覃傢、萬傢、竜傢、金鳳、白果、大窩、堰塘、苟傢、竹柏、紅陽16個行政村。
  2004年,區劃調整後的青竜鎮:轄原青竜鎮、上莊鄉,共10個村委會、1個社區,面積107.84平方千米,總人口21894人,政府駐地在柑坪社區。
  附:上莊鄉位於奉節縣西南部,距縣城71千米。公路與奉(節)利(川)公路連接。 [沿革]民國初屬青竜鄉,1953年置上莊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置鄉。1997年,面積40.9平方千米,人口0.9萬,轄康營、紅坪、黃土、黃坪、發祥、柏林、上莊、雲豐、雲鄉9個行政村。2004年撤銷。
重慶市重慶市奉節縣
  青竜鎮位於奉節縣長江以南距縣城60公裏。東鄰五馬鄉,南與興隆鎮接壤,西與吐祥鎮相連,北靠甲高鎮。全鎮幅員面積107.84平方公裏,海拔300-1800米,管轄海壩村、覃傢村、紅陽村、竹柏村、苟傢村、東相村、上莊村、康營村、黃坪村、發祥村、大窩社區居委會(含硫磺廠)、柑坪社區居委會。共103個社,6877戶,總人口27300人,耕地面積25050畝(其中水田5937畝),退耕還林總面積6043畝,天然林73000畝。
  青竜鎮山巒起伏,溝壑縱橫,山高坡陡。最低海拔高度300公尺(政府所在地),最高海拔1800米(金鳳山)。是典型的高山地形,呈山地氣候。
  青竜鎮自然資源豐富,一是礦藏資源豐富,主要是磷礦、銅礦。二是煤炭資源分佈廣、煤層高、煤質好,主要是油煤和無煙煤。三是森林覆蓋率30%。四是建築材料儲量豐富,主要是石灰岩、粘土等。五是已發現多種國傢保護的珍稀動植物,有銀杏、錦雞、野豬、香獐等。六是旅遊景點發展看好,萬傢石筍溶洞、金鳳雲海、堪稱世外桃源的大王寨。
  全鎮通車里程217.5公裏。其中省道:43公裏,鄉道7.5公裏,村道167公裏。有人畜飲水池10口。全面完成了村村通廣播電視工作。安裝了程控電話600門,移動電信網絡全面覆蓋,用戶占20%。有中心小學一所,一至六年級在校學生760人。村級小學9所,在校學生774人。私立小學一所,在校學生240人。有中心衛生院1所,村衛生室12所,人口與計劃生育服務站1所。有敬老院1所,信用合作社1所。
  2004年農村經濟總收入7810萬元,糧食總産量14023噸,財政收入完成49.6萬元,人口自然增長率 3.5‰,大牲畜1220頭,生豬存欄35000頭,養蠶2500張,主要種植的農作物有,玉米、水稻、紅苕、洋芋、小麥等。支柱産業有煤炭、加工、運輸。主要骨幹項目有生豬、蠶繭、核桃、大棗等。
四川省眉山市彭山縣
  眉山市北大門---彭山縣青竜鎮
  彭山縣青竜鎮屬工貿型部、省級試點鎮,是中國鄉鎮之星、全國全優鄉鎮,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四川省綜合體製改革試點鎮,全國小城鎮綜合體製改革試點鎮和省級經濟開發區。青竜鎮地處成都平原西南部,是眉山市的北大門,全鎮17個行政村、2個居民委員會,幅員面積42.8平方公裏,城鎮規劃建設面積為7平方公裏,其中集鎮建城區已達3.4平方公裏,基礎設施投入達2.5億元。全鎮總人口6.8萬,其中城鎮人口3.2萬。鎮域內工業發達、商貿繁榮。境內現有年産值在500萬元以上的工業企業38傢,並初步形成了以同慶南風、華西外加劑、四川科威電工、青竜耐火材料和東日頁岩磚廠為代表的化工、機電、建材三大支柱産業,已建成了青竜糧食大市場、青竜農貿市場、青竜綜合貿易市場。
  青竜具有優越的交通區位,是川西南交通樞紐重鎮。成樂、成雅高速公路,成昆鐵路、省道103綫以及岷江在鎮內交匯,集鎮距成都32公裏,距雙流國際機場25公裏,距彭山縣城15公裏。整個集鎮已被形成的立體交通網絡所包容。鎮內基礎設施完善。交通、電力、天然氣、郵政、電信、金融、光纖電視、寬帶網絡、自來水及教育醫療設施與功能完善。自然資源豐富。芒硝礦與頁岩資源尤為突出,芒硝礦探明儲量9.408億噸,頁岩儲量達8500萬立方。穿境而過的岷江帶來豐富的沙石資源。香山仙洞、柏楊湖、古佛葡萄新村等旅遊資源極具開發潛力。
  鳥瞰眉州大地,狀如蓄勢騰飛的巨竜,而青竜則如在巨竜前探之掌,緊鄰着西南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城市成都市,乘着十六大的春風,隨着西部大開發的推進,緊跟四川跨越式發展的步伐,青竜鎮將成為一片投資的熱土,一個實現企業及個人價值的福地。
No. 18
  青竜鎮 青竜鎮位於安寧市北部,距市區26千米。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0.73萬人(2006年)。轄1個社區、4個行政村:青竜;青竜、白塔、趙傢莊、雙眉。鎮政府駐青竜。320國道、成(都)昆(明)鐵路過境。
  [沿革]元初,在鄉境內建造寺廟,取名“青竜寺”。相繼在此寺周圍興建各種廟宇,僧侶最多時達數百人,青竜鄉因此得名。明代為董氏土官轄地,清代稱青竜裏,屬安寧州。民國初與祿膿鄉合併為縣屬第三區。民國十七年,與祿腋分開,稱青竜鄉。1950年4月屬第二區。1958年10月,並入祿腋片,成立和平公社。1961年5月,與祿腋分開,成立青竜公社。1968年5月稱“青竜鄉革命委員會”,後改稱“青竜鄉管理委員會”。1984年2月,改為青竜區公所,1988年2月命名為青竜鄉(中國政區大典:1987年設鄉)。1997年設鎮,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1.1萬,轄青竜、趙傢莊、雙湄、白塔4個行政村。
  [郵編]650308 [2006年代碼]530181104:~001青竜社區 ~201青竜村 ~202白塔村 ~203趙傢莊村 ~204雙湄村
No. 19
  青竜鎮 位於建水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2°43′,北緯23°23′。鎮政府駐青竜街75號,距縣城14千米。東接陳官,南至官廳鎮,西與石屏牛街鎮為鄰,北與西莊鎮接壤,總面積342.01平方千米,鎮內最高海拔2149.2米,最低海拔1347米,平均海拔1748米。全鎮轄老裏硐、青竜、中寨、排樓坡、業租、水塘寨六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55個村民小組。至2003年末,全鎮有人口147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2人,漢族6028人,彝族8673人,占總人口的59%,其他少數民族130人。
雲南省昆明市安寧市
  青竜鎮是安寧市內正在快速發展中的一個生態旅遊鎮,位於安寧市西北部,距安寧城27公裏,距昆明60公裏。東與溫泉鎮毗鄰,東北與西山區團结鄉、𠔌律鄉接壤,西與祿脿鎮、南與草鋪鎮相依,西北與祿豐縣勤豐鎮接壤。轄區面積138平方公裏,耕地面積8507畝。全鎮轄白塔、青竜、趙傢莊、雙湄4個村委會,34個村民小組。2001年末,全鎮人口6471人。其中,農業人口5783人,非農業人口688人。鎮內植被覆蓋率高達86%,是名副其實的緑色之鄉。
雲南省玉溪市華寧縣
  青竜鎮地處滇中南部,華寧縣北部,位於東經102°53′9″至103°6′42″、北緯24°19′02″至24°34′12″。鎮政府駐地距昆明市93公裏、玉溪市85公裏、縣城37公裏。東至南盤江,連彌勒縣、宜良縣,南與本縣寧州鎮接壤,西至撫仙湖,與江川縣一衣帶水,北與澄江縣海口河隔水相望。轄區面積433.15平方公裏,轄21個村委會,227個村民小組,244個自然村。耕地總面積56631畝,其中:田12008畝、水澆地19489畝。總人口52485人,其中:農業人口50758人,占總人口的96.7%。
  一、自然
  青竜鎮東西寬22.88公裏,南北長28.06公裏,海撥最高點磨豆山2663.1米,最底點糯節河與南盤江交匯點1166米,相對高差1497.1米。青竜河𠔌南北狹長,由分水嶺至革勒,形成青竜“V”地形。境內山脈主要有象山、過梁子山等18支山脈。境內河流屬珠江水係,轄撫仙湖水域面積19.2平方公裏,湖岸綫15.7公裏,主要有青竜河、海口河、糯節河三大河流,珍珠泉、黎花山溫泉等數十個潭泉,
  青竜鎮屬中亞熱帶低緯高原季風氣候,由於地貌類型復雜,垂直高差大,形成了多種類型的生態物候區,具有“鼕暖夏涼,鼕春幹旱,夏秋多雨,雨熱同季,幹濕分明,地區差異明顯”的特點。年均氣溫15.2℃,年降雨量921.1毫升,無霜期255天,年日照2025小時。
  青竜鎮境內山地屬中綫切割中山類型,壩子盆地分屬岩溶陷落河𠔌衝積壩和峰脊窪地衝積類型。因氣候、生物、地質、地形相互作用,土壤類型多種多樣。有黃紅壤、紅壤、棕紅壤、紫紅土、水稻土五個土類;按全國土地評級標準,全鎮土地生産力共分八級。紅壤在境內分佈最廣,是最主要的土地資源。
  二、礦産資源及分佈
  境內礦産資源豐富,現已發現磷、褐鐵礦、硫鐵礦、銅、鉛鋅、石灰石、石膏、石英砂8個礦種,以磷礦儲量最為豐富,預儲量96576.83萬噸,開採價值大。磷礦主要分佈在大黃草嶺、小黃草嶺、秧草塘、福祿德及黃翠山等地,已探明儲量3處:大黃草嶺365萬噸、小黃草嶺274萬噸、秧草塘至福祿德427萬噸,共計1066萬噸,P2 O5含量均大於或等於27%。石英砂主要分佈在老得坎一帶,已探明儲量167萬噸,SIO2含量大於或等於97%。銅礦主要分佈在超保、子彈山一帶,儲量不清。硫鐵礦主要分佈在嚕租、大母公竜一帶,為砂岩銅産出,已探明儲量3萬噸。鉛、鋅主要分佈在白沙溝、銀廠、鳳陽村一帶,儲量不清。硫鐵礦主要分佈在水井灣、起則、馬鞍山一帶。其中:水井灣地質儲量為66萬噸,起則、馬鞍山未做地質工作,儲量不清。石灰石主要分佈在拖別、福祿德一帶,已探明地質儲量430萬噸。石膏主要分佈在住姑鬥一帶,已探明地質儲量11萬噸。
  三、經濟
  2005年,實現國內生産總值(GDP)25825萬元,其中:第一産業16425萬元,第二産業3450萬元,第三産業5950萬元,人均國內生産總值4892元。一二三産業比重為63.6∶13.4∶23.0。實現農業總産值22866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2126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68元。完成農村集體固定資産投資3417萬元,實現本級財政收入1157.79萬元。收購煙葉890.6萬公斤,收購金額10422.04萬元,中上等煙比例97%,均價11.70元。糧食總産2149.26萬公斤,比上年增加12.93萬公斤。
  四、基礎設施
  1、水利
  青竜鎮水資源總量大,流經青竜鎮的南盤江、海口河多年平均水資源量24.06億立方米。青竜河南起分水嶺界碑,嚮東北流經鬥居、矣馬白、落梅、青竜、海迤、革勒6個村委會,註入南盤江,全長27.8公裏。
  全鎮現有壩塘68座,水庫3個,小水窖17500口,總蓄水量182萬M3,其中:過埂、捨得、範姑得水庫蓄水量分別為20萬M3、65萬M3、28萬M3,小水窖總蓄水量為28萬M3。共建成三面光溝12公裏,小溝400餘件,照顧面積31000畝,水利化程度68.8%。
  2、交通
  青竜鎮地處玉溪市、昆明市、紅河洲交界,自古為華寧縣的北大門,是滇中交通網絡的重要一環,澄華路及環湖路從境內通過,交通便利,區位優勢明顯。全鎮現有鄉村公路581公裏,已基本建成鄉村公路網絡。
  3、電力
  全鎮現有110KV、35KV變電站各一座,已完成17個村委會農村電網改造。正在修建的糯租電站、祿豐電站,裝機容量分別為7.5萬KW、2.2萬KW,2008年可建成使用。
  4、集鎮
  青竜集鎮人口6305人,現狀用地41.52公頃。現有南北老街1條,東西街道2條,老農貿街3條,綜合農貿市場2個,已完成集鎮街道硬化、緑化、亮化。另有海鏡、祿豐、糯租三個傳統集市。
  五、今後一段時期的經濟社會發展思路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突出生態農業和新型工業建設兩個重點,努力完成“調整優化産業結構、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構建平安和諧青竜”三大任務,大力發展“礦電、烤煙”兩優産業,積極培植“旅遊文化、生態畜牧”兩新産業,創新發展模式,提高發展質量,把經濟社會發展切實轉入科學發展軌道,開創青竜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新局面。
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縣
  一、概況
  青竜鎮位於建水縣西南部,地處東經102°43′,北緯23°23′。鎮政府駐青竜街75號,距縣城14千米。東接陳官,南至官廳鎮,西與石屏牛街鎮為鄰,北與西莊鎮接壤,總面積342.01平方公裏,鎮內最高海拔2149.2米,最低海拔1347米,平均海拔1748米。全鎮轄老裏硐、青竜、中寨、排樓坡、業租、水塘寨六個村委會,50個自然村、55個村民小組。至2003年末,全鎮有人口1470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602人,漢族6028人,彝族8673人,占總人口的59%,其他少數民族130人。青竜鎮地處半山區,少數地區為山區,地勢西高東低。最高氣溫31℃,最低氣溫2℃,年均溫20℃。平均年降雨量800毫米,屬亞熱帶季風氣候。由於溫差較大,雨量多分佈在水塘寨村委會一帶。全年有霜期45天。主要河流有塔衝河,經中寨、排樓坡、青竜3個村委會,流入天華山水庫。
  二、經濟與社會發展
  解放前,青竜鎮發展緩慢。解放後,特別是改革開放20多年來,改革開放20多年來,在上級黨委的正確領導下,青竜鎮基礎設施建設、科教文衛、精神文明建設等各方面都有了較大提高,在“穩糧、強煙、抓林果、興畜牧,以市場為導嚮調整種植結構,以小集鎮建設帶動個私經濟發展”的經濟思路下,鎮黨委、政府積極發展烤煙、西瓜、花生等經濟作物。2003年,主要農作物播種面積45849畝,其中水稻種植7000畝,包𠔌種植5600畝,薯類種植2000畝,烤煙種植7400畝。糧食總産7618噸,人均有糧517千克。2003年種植烤煙7400畝,收購20000擔,收入1115萬元。調整農村産業結以來,青竜鎮註重了林果業與養殖業的發展。2003年以來共種植酸甜石榴6000畝,臍橙1013畝,連片種植優質包𠔌種籽共計936畝,日本蘿蔔400多畝。2003年全年大牲畜存欄7438頭,出欄754頭;生豬年未存欄6276頭,肥豬出欄10078頭,;傢禽出欄58000衹,出欄35150衹;羊出欄1856衹,出欄677衹;全年完成牛凍精改良311頭,産犢34頭;種植黑麥草150畝。由於及時調整産業結構,農民收入有了提高。根據2003年統計,實現財政總收入289萬元,地方財政收入251萬元。農村經濟總收入553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790元。
  解放前青竜有小學6所,學生200餘人。現在有小學30所,鎮辦中學1所,在校學生2055人,教職員工153人。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6%。全鎮設有1所衛生院,各村委會均設有醫療點,解决了山區的醫療睏難。實現了村村通電,接通了閉路電視。積極開展精神文明建設,排樓坡村委會雙山村民小組年被評為“省級文明村”,天扒寺村民小組被評為“縣級文明村”,青竜村委會小王莊村民小組被評為“州級文明村”,青竜鎮2被評為“州級文明鄉鎮”。全鎮已有1600戶參加“十星級文明戶”的創建活動。
  三、資源條件和基礎設施建設
  全鎮有耕地23324畝,其中水田5154畝。糧食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紅薯、小麥。礦産資源主要有石礦和鈦礦,是良好的建築、工藝生産用材和工業用料。水草衝水庫和塔衝水庫環境優美,是良好的休閑去處。
  解放以來修建了小一型水庫兩座,壩塘74個,總蓄水量1249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13000畝。水利條件的不斷改善,促進了農業生産的發展。1994年青竜鎮被列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過去全鎮僅有簡易的幾條牛車路,現在交通四通八達,城鎮水平不斷提高,6個村委會,55個村民小組均有一般公路相通。全鎮興建水窯890口,極大改善了人民群衆的飲水條件。
  四、發展思路和主要目標
  發展思路:穩糧、強煙、抓林果、興畜牧,以市場為導嚮調整種植結構,以小集鎮建設帶動個私經濟發展。
  主要目標:力爭在“十五”期間,全鎮經濟總收入年均增長7%,到2005年達5564萬元;鄉鎮企業總收入年均增長15%,到2005年達3156萬元;地方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4%;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增長1%,到2005年達1458元;人口自然增長率控製在8‰以內。
彭山縣青竜鎮名片-四川省眉山市
  青竜鎮地處成都“三十分鐘經濟圈”內,是眉山市的北大門,自古就是交通咽喉樞紐,商賈雲集之地。全鎮幅員面積42.8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08萬畝,轄16個行政村,1個社區,總人口3.7萬人。距成都市區32公裏,距雙流機場僅30公裏,成樂、成雅高速公路在此交匯,省道103綫、岷江水道穿越全鎮,成昆鐵路綫縱貫全境。青竜火車站年貨物吞吐能力300萬噸,是成昆鐵路第二大貨運站。優越的區位,便捷的交通鑄就了青竜鎮川西南交通樞紐和重要物資集散地地位。1994年被列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1995年列為四川省10個綜合改革試點鎮,2000年被國務院體改辦改革發展中心列為全國小城鎮改革試點鎮,2001年被列為省級經濟開發區、眉山新村建設十佳鄉鎮,2003年創建為縣級衛生集鎮、市星級文明集鎮、省級文化先進鄉鎮和省級綜合治理模範鎮,2004年創建為全市首個衛生先進集鎮,並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入首批30個省級重點鎮。2004年,全國清理整頓開發區,省級經濟開發區青竜園區被保留。
  ——社會經濟快速發展。
  2003年全鎮GDP實現3.89億元,工商稅收完成257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030元,圓滿完成了縣上下達的各項經濟發展任務。2004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達15.5億元,全鎮GDP實現4.9501億元,工業增加值實現2.603億元,完成工業生産性固定資産投入2.5843億元,居全市第一,轄區內工商稅收3600萬元,鎮本級財政收入214.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481元。
  ——集鎮配套功能不斷完善和提升。
  1994年,青竜鎮在被列為四川省首批小城鎮建設試點鎮後,製定了《青竜鎮總體規劃》。經過10年發展,小城鎮建設取得了較大進展,從城市環境到政策環境上,都呈現出逐步深入、深化的過程。城鎮基礎設施建設纍计投入達2.5億元,城鎮建城區面積從0.8平方公裏擴大到2.8平方公裏,集鎮人口由0.8萬人增加到2.2萬人。集鎮新區基本形成“三橫三縱”的佈局,舊城區改造與新區建設同步進行,新硬化集鎮道路15條(寬12——22米,長16公裏),並配套完善了供排水管道,新建寬50米,長2.5公裏的高速公路引道,新增緑化面積1.28萬平方米。擁有日産5000立方米自來水廠一個,110千伏、220千伏變電站各一座,省級聯網天然氣配氣站日供氣能力20—30萬立方米,按三級甲等標準建設的青竜客運中心站已投入營運;開通了程控電話、移動電話、無綫市話小靈通,光纖電視、電話實現村村通,村道全面實現硬化;鎮域內兩所中學、兩所小學均為市級校風示範校,其中青竜一小從1997年獲省級校風示範校稱號並保持至今,被譽為“眉山北大門第一校”。將青竜一、二衛生院合併為彭山縣第二人民醫院,提升了技術水平,輻射青竜附近鄉鎮近十萬人的醫療。充分發揮物資集散地的特點和優越的地理位置,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了西南地區最大的糧食批發市場及鐵路轉運站、農資市場、綜合貿易市場、木材專業市場。服務職能不斷完善,建立了眉山市第一個鄉鎮級金庫,成立了全省唯一的鎮級110巡邏隊,有力地保障了鄉鎮經濟的發展和周邊環境的治安穩定,促進了青竜的全面發展。
  ——工業發展及招商引資成效顯著。
  全鎮現有工業企業68傢,其中規模以上企業18傢,産值上億元的企業5傢,形成了以同慶南風、晨祥鐵廠、華西外加劑、四川科威電工、柏竜水泥廠、鐵道部成都車輛廠第五分廠、昌泉科農為代表的化工、機電、冶金建材、生物科技四大支柱工業。2003年,全鎮工業生産性總投資1.348億元(其中大宏遠金屬廠、晨祥鐵廠等企業新上、擴建和技改項目11個,完成工業生産性投入1.0368億元),完成工業總産值5.88億元,工業增加值實現1.86億元。在招商引資工作中,鎮黨委、政府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健全、落實激勵機製,在全鎮上下形成“抓招商、強服務、興工業”的氛圍,製定了為企業服務的“十項制度”。通過行之有效的工作措施以及全鎮幹部群衆的共同努力,青竜鎮在招商引資工作上取得明顯成效。2003年3月至今,全鎮協議引資11億元,實際到位3.4億元,新引進吉竜化工、華誠科技、PPS、方舟鋁業、金鑫焦化、山西昶力高科4A沸石、巨星飼料、綿陽三江化工、四川農資公司青竜農膜廠等11個工業生産性項目,這些項目的投産將會使我鎮工業産值增加40多億元。
  ——農業産業結構調整初見成效。
  各村根據自己的特點,堅持“一村一品”的發展思路,加大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種養殖業。已形成一定規模的種植業有:古佛-先鋒為核心,輻射桂林、高橋、同樂、四河、上蓮、雙蓮等村的葡萄種植業,葡萄種植總面積5000畝,其中核心區有近2000畝;在先鋒、桂林、同樂、獅子等村成片發展的豐水梨和脆冠梨2000畝,豐水梨已進入豐産期;在丘陵地區的獅子、柏楊、峨公等村有近2000畝柑桔,並於近年進行了新品種“天草”、“青見”、“不知火”、“壽柑”的改良;四河村以“公司+基地+農戶”模式發展大棚蔬菜300畝;在峨公和高橋、同樂成片發展以李子、油桃為主的小水果400畝;桂林、古佛引進業主種植西瓜600畝;在交通、高橋兩村種植蘑菇200畝;壩區發展優質稻15000畝,優質油菜6000畝。養殖業方面:沿通濟堰流域流水養魚面積有4.6萬平方米,年産商品魚1145噸;同樂、上蓮等村發展養殖大戶30多戶;桂林村有養兔專業戶120多戶;雨臺、獅子、峨公養羊專業戶有200多戶。全鎮糧經比現已達59:41,形成14.5公裏的葡萄緑色長廊,旅遊觀光農業已具雛形。在大力推進農業産業結構調整的同時,加大了農業招商引資力度,2003年先後引進天成生態農業有限公司及浙江省臺州市、廣東等地業主進行農業開發,共計投資900萬元,開發土地1060畝。
  ——社會事業全面進步。
  計生工作繼續保持良好態勢,計劃生育率達到96.46%,在古佛村建成了計劃生育外事接待點。教育工作始終放在優先發展的戰略位置,加大了對教育硬件設施的投入,教育佈局合理,辦學設備逐步提高,教學質量穩居全縣前例。文化工作成績顯著,全鎮群衆性文化活動繁榮,獲得了“省級文化先進鎮”的稱號。衛生工作有了新的發展,農村合作醫療不斷健全,醫改參保率達88%。民政工作取得新成績,組建了竜都社區,改革了敬老院的經營管理模式,完成了112戶城鎮低保工作,加大了扶貧、幫睏工作力度等。精神文明建設進一步加強,青竜鎮創建為市星級文明集鎮,古佛村建成省級文明村。強化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各類突發事件得到有效處理,“處法”工作實現“四零”目標,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工作成績優異,連續10年被縣委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1990年被省委省政府評為“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1998年被省司法廳評為“省級優質法律服務所”;1999年被司法部評為“部級文明司法所”;2003年創建為省級綜合治理模範鎮。
  發展戰略:
  堅持“工業強鎮、農業穩鎮、經營城鎮、實幹興鎮”的發展思路,順應於整個國際、國內經濟形勢和區域社會經濟發展趨勢,以鄧小平理論和江澤民同志“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緊緊圍繞農業和農村現代化建設目標,結合本鎮實際,以改革、開拓、求實、創新去把握機遇,加快經濟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民生活質量。其發展戰略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結構調整為主綫,以城鎮化建設為載體,以改革開放和科技投入為動力,依托城建,立足農業,主攻工業,啓動旅遊業,全面推進社會各項事業的協調發展,把青竜鎮建設成為經濟繁榮、人民富裕的彭山縣副中心。
  戰略目標:
  ——逐步完成工業化初期嚮中期發展過程,壯大城鎮經濟容量,提高經濟素質,使青竜鎮成為以農業為基礎、工業和市場為依托的區域功能服務中心。力爭到2010年,我鎮工農業總産值達80億元,鎮域內工商稅收2億元,人均GDP達4萬元。
  ——強化城鎮功能,加快城鎮化步伐,推動農業勞動力嚮非農業産業有序轉移,引導人口嚮城鎮區積聚。力爭到2010年青竜鎮城鎮面積將達10平方公裏,城鎮人口達10萬人。
  ——以人為本,提高人民的生活質量和內在素質,推動社會事業全面進步。重點圍繞人民的生活質量和素質的提高,改善居住環境,完善社會服務設施,改進社會服務水平,促進整個社會事業全面發展。
  工作措施:
  ——多策並舉,加大招商引資力度。青竜城鎮化、工業化,根本靠招商。要抓住新一輪國際國內資本流動加速、沿海産業梯度轉移趨勢加強與成都市區嚮外擴展的機遇。進一步解放思想,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一是要瞄準重要地區招商。對外招商要突出江浙、福建、廣東、上海、北京、成都等地區有實力的民營企業,尤其是進入全國500強的企業。二是要拓寬領域招商。以工業、加工業為重點,進一步加強招商引資項目庫等各項前期工作,推出一批富有吸引力的項目。拓展物流、教育、衛生和城鎮功用設施等行業的招商,積極采用多種方式,以市場換資金,以資源換資本,以地換路,以舊換新,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局面。三是要積極探索間接招商。重點推廣“業主開發、以商招商”辦法,采取多種有效措施,激發老闆、老鄉的投資熱情,廣泛為青竜牽綫搭橋,推進項目投資。四是要推進網上招商。發揮網絡覆蓋廣、時效性強、運行成本低的優勢,充分利用我鎮的招商網站,高起點、高標準、高質量地推進網絡招商。五是要以安商促招商。各有關部門要對照自身招商引資進展情況。以抓好第一個項目為中心,排計劃,排項目,排時效,全力以赴抓好落實。對外來投資企業采取人盯人、人盯項目的辦法,分解跟蹤落實責任,爭取意嚮項目早簽約,簽約項目早到資,開業項目早投産,投産項目早見效。
  ——突出特色,加快工業園區建設。
  加速工業園的建設,有利於發揮工業資源聚集效應,有利於城鎮化發展,有利於新技術的應用和環境的保護。要加緊對省級經濟開發區的開發,着力打造高速公路引道兩旁的高新技術産業園區和沿103綫兩旁的機電、化工産業園區,在火車站周圍建成西南最大的物流配送中心。建立起以對外開放和産業建設的新平臺,成為管理規範、功能完善、産業配套、優勢明顯的工業發展示範區。要以省級經濟開發區開發為重點,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培育高新技術産業,吸引投資者進區辦廠。促進資本嚮産業、企業嚮園區聚集。
  ——統籌發展,加快農村工業化、城鎮化進程。
  要堅持以工業為主導,跳出農業抓農業,用工業化理念、工業化的管理和營銷方式,加快推進農業産業化。大力發展農業副産品加工業,探索農産品的加工、生産、銷售一體化、一條竜經營模式,支持竜頭企業發展和重點項目建設。通過各種方式,促使土地、勞動、資本、技術及其他生産要素集中。以企業化方式整合農業資源和組織農業生産。要加快推進農村城鎮化,以鎮為中心,統籌規劃,功能定位與産業佈局有機結合,運用市場機製加快城鎮基礎設施建設,形成佈局合理、規模適宜、層次分明、功能多樣、各具特色的城鎮網絡。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消除不利於農村人口嚮外轉移的體製和政策障礙。加快建設以農民工就業信息服務網絡係統、就業培訓係統、維權服務係統為重點的就業服務體係,實現農村富餘人員有序流動。
  ——積極發展城鎮教育、科技、衛生、文化、體育等公共事業,使全鎮的綜合實力上個新臺階。
簡陽市青竜鎮名片-四川省資陽市
  簡陽市青竜鎮位簡城以東二十公裏,,所轄十七個村,164個社,農業人口23982人,黨支隊22個,黨小組成122個,黨員862人,耕地27611畝,人均1.15畝,總面積42平方公裏。盛産小麥,油菜,水稻,玉米花生,養殖有生豬、山羊、等,常年外出務工4500餘人。鄉鎮以磚廠,預製廠,面粉加工等。
安寧市青竜鎮名片-雲南省昆明市
  青竜鎮位於安寧市西北部,距安寧城區27千米,距昆明60千米。因政府駐地原址為青竜寺而得名。東與溫泉鎮為鄰,南與草鋪相依,西接祿脿鎮,東北與西山區團结鎮,西北與祿豐縣勤豐鎮接壤。轄區面積138平方千米。最高海拔2343米,最低海拔1883米,晝夜溫差偏大,霜期3.5個月,轄白塔、青竜、趙傢莊、雙湄4個村委會35個村民小組和1個社區居委會。其中:彝族村民小組6個,苗族村民小組1個。螳螂川流經白塔、青竜、趙傢莊3個村委會,祿脿河流經雙湄和青竜村委會匯入螳螂川。
  2006年末,全鎮總戶數2315戶,總人口7323人,其中:農業人口6572人,非農業人口751人;男性3649人,女性3674人;少數民族人口838人,占總人口的11.44%。世居民族主要有漢族6485人,彝族672人,苗族80人。農村勞動力4511人,其中:男勞動力2202人、女勞動力2309人,從事第二、三産業1642人,耕地面積8011畝,其中:水田面積5940畝,旱地面積2071畝,人均耕地面積1.2畝,其中:水田0.9畝,旱地0.3畝。外來流動戶300戶,流動人口1200人。
百科大全
  Qinglong Zhen
  青竜鎮
  Qinglong Zhen
  上海市早期興起的集鎮之一。位於市境西部青浦縣東北境,白鶴以東,重固以北,北濱青竜江。青竜江為古鬆江(今吳淞江)故道,相傳三國時曾於此建造青竜戰艦而得名。唐天寶年間,(742~755)置青竜鎮,成為當時東南通商大邑。宋置市舶司,一度成為對外貿易港口,有“小杭州”之稱。繁華興盛,前後持續近200年。宋末,青竜鎮則因鬆江上遊日益淤淺,下遊日趨束狹,大船難以直接出入,原有港口貿易活動便漸移至今上海舊城區內,遂趨衰落。明嘉靖年間(1522~1566),曾設縣治於青竜鎮,後又移青浦縣治至唐行鎮(今青浦城廂鎮),青竜鎮因有舊青浦鎮之稱。鎮後有南宋酒瓶山遺址。
  (陸心賢)
大餘縣青竜鎮名片-江西省贛州市
  青竜鎮位於大餘縣中東部,東鄰池江鎮,南與廣東省南雄市山脈相連,西連黃竜鎮,北與左拔鄉、樟鬥鎮山巒相接。323國道以東西走嚮於中部貫穿本鎮,贛州•大餘高速公路在該鎮南部穿過,中段拱上、郭屋壩處設置高速公路出入口通道,東至贛州,西至廣東出口跨省。規劃中的鐵路也從鎮北部穿行而過,並設火車站,交通十分便捷。全鎮總面積108.19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23782畝,旱地面積1323畝,林業面積13萬畝。
  青竜鎮轄11個行政村,村民小組194個,總人口28323人,其中黨員665人。以漢族為主,轄區1個畲族村(1086人)。
  近年來,青竜鎮實施“産業興鎮”策略,因地製宜,大力發展了蔬菜種植1萬畝、臍橙種植2萬畝、立體養殖、仙人掌種植及加工為主的主導産業,使經濟發展迅速。該鎮充分利用豐富的山塘水庫資源,大力發展水面立體養殖,年産白鴨300萬羽,年産鮮魚200萬斤以上,年出欄生豬5萬餘頭,以“果—豬—禽—魚”養殖模式遍及全鎮11個行政村,惠及農戶2000餘戶,占全鎮30%以上,年人均純收入增收300元。
  青竜鎮有着優越的投資環境,有安徽亳州興邦科技有限公司投資千萬元仙人掌基地及加工廠落戶在二塘村;江興隆工藝製品廠在該鎮小工業園區進行生産加工,産品銷往歐美;有産品出口東南亞、歐美的振達傢具廠;以麥氏生態農莊為竜頭的萬畝臍橙基地及臍橙加工廠等,大大地促進了該鎮的經濟發展。
英文解釋
  1. :  Qinglong Town
  2. n.:  Qinglong Zhen
近義詞
青竜集鎮, 青竜, 青竜集
包含詞
青竜鎮守青竜鎮法令青竜鎮殲霸戰
青竜鎮防保所
分類詳情
張開嚮陽村張開嚮陽村張開聯閤村張開團结村張開平頂山村
趙傢莊村五星村竜都社區西街社區光輝村
先鋒村青竜社區東街社區北街社區上莊村
紅岩村南街社區河南村河南村民主村
高橋村柏楊村明星村柏楊村新寨村
海壩村中村村大劉莊村同盟村九竜村
紅陽村黃坪村桂林村中華村橋頭村
竜潭村大杖子村老爺廟村大營子村謝傢嶺村
大石門村佟杖子村前莊村拉馬溝村馬杖子村
五道溝村肖杖子村西雙山村路口村邱莊村
青竜村平崗村雙聯村二塘村雙灣村
長坑村覃傢村康營村順河村雙蓮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