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chén
“黃帝神兵陣,舜後萬世陳。”
陳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五位的大姓,人口衆多。 |
黃帝後裔,以國為姓,受姓始祖鬍公滿 Descendants of the Yellow Emperor to the country as a surname, ancestor of Hu by name over the public |
姓氏: 陳 祖籍:潁川
祖宗:陳滿 郡望:潁川郡
分類:以國為氏
陳姓主要得姓於周朝初年的陳鬍公滿。相傳,鬍公滿是三皇五帝之一的虞舜的後代。
舜幼年喪母,繼母不慈,常對他進行毒打和虐待,但他逆來順受,反而更加孝敬繼母。由於他好學孝友,聞名四海,至帝堯末年,不僅把兩個女兒娥皇和女英都嫁給了他,還以自己的皇位相傳。所以舜當政時,天下大治,人民豐樂,加上他常“調於玉燭,息於永風,食於膏火,飲於醴泉”,與老百姓同甘共苦,因此更加獲得百姓的擁戴。至他去世後,34世傳至媯滿,於公元前1045年,被周武王分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建諸侯國,屏衛王室。此後,鬍公滿因封於陳,根據胙土命氏的規定,而稱陳氏,遂名陳滿,為陳氏得姓始祖。在位六十年,薨謚鬍公。王莽登基,追封為陳鬍王。所建方國稱陳國。
在黃帝時,戰車已被廣泛使用。黃帝發明了高輪車,所以又叫軒轅氏,陳豐氏是黃帝氏族的一個重要分支部落,是黃帝部落的姻親。“帝嚳取陳鋒氏女,生放勳(堯)。”(《史記·五帝本紀》)。帝嚳是黃帝的曾孫,顓頊的兒子。“陳豐,一作鋒,邦也。僑極取陳豐氏生帝嚳,嚳復取陳氏(女)生帝堯,齊之豐丘,陳氏邑也。”(《路史·國名紀己》)《索隱》、《人表》、《正義》等著作都認為鋒、峰、豐、邦同意通義,陳鋒、陳豐、陳邦指的是一回事。)可見,黃帝傢族與最早見於記載的陳豐氏部落是兩個互相通婚的雙胞族。黃帝的孫媳婦與曾孫媳婦都是陳傢的人,他們通過這種血緣關係,形成了炎黃氏族部落大聯盟的強大基礎。黃帝起於姬水,地點在今天的陝西、甘肅交界處。今甘肅天水市南有軒轅𠔌,陝西岐山縣有姬水,陳豐氏部落的起源,也很可能就在附近。今岐山縣西面有陳倉山。離今天的寶雞市約四十裏。陳倉山又作陳峰,山上有形若山雞之石,因此又叫雞峰。山下是陳坂,這個陳可能便是陳豐氏部落的初居之地。相傳春秋時,秦文公得到一塊形狀如雞的寶石,當寶雞的神明來時,便會發現殷殷的聲響,好像野雞鳴啼。於是,秦文公在陳坂這個地方建祠祭祀,命名為陳寶祠。到唐代,就把這一帶稱為寶雞縣。
黃帝部落擅長製造這種多輻高輪車。他和他的支裔過着遊牧趕車,不斷在大草原遷徙的生活。整個部落排列着長長的車隊,由一個牧場遷到另一個牧場時,男女老幼和財物,都置於車上,由牛馬拉着高輪車,在廣漠的草原上前進。當遇到敵對部落前來襲擊時,車隊便橫着排列,以阻擋敵人的衝擊。這就是原始社會時期的“列陣”,也即車戰。人拿着武器迎敵,站在車上,車旁有步兵配合作戰。當夜幕悄悄降臨時,部落酋長便指揮其成員將車隊排列成圓圈,人畜居於圓圈中。在無險可守的廣蕩大草原中,頓時形成了一個堅固的臨時城堡。這個高輪車圈成的城堡既可抵禦敵人或野獸的偷襲,又可抵禦寒風的侵襲,給人畜帶來安全感。由此可以體味到高輪車徵戰生活給這個傢族打下的深刻烙印。那麽,黃帝又是什麽樣的人呢?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黃帝是少典的兒子,姓公孫氏,名叫軒轅。據說黃帝一生下來就能開口講話,很小的時候便展示出超人的聰明才智。他口齒伶俐,能言善辯,敦厚機敏,足智多謀。
黃帝之時,神農氏已經衰落,諸侯之間你爭我奪,互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帝無力徵討。於亂世中逐漸長大的黃帝認識到,必須以武力平定天下,衹要有強大的武力,就不難討平那些據地稱雄緻亂的諸侯。於是他天天習武,操練陣法,不幾年,便文韜武略俱已精通。於是,他先率兵討伐那些驕橫跋扈、不來朝貢的諸侯。結果,打得那些諸侯亡的亡,逃的逃,其他的諸侯見勢不妙,便紛紛前來歸附。局勢穩定後,黃帝一方面廣施恩德,教百姓种植五穀,一方面秣馬厲兵,教百姓習戰。等到力量強大以後,他又先與擾亂各部落的炎帝戰於阪泉 (今河北涿鹿縣東南)之野,三戰三捷。後又率兵在涿鹿 (今河北)擊殺前來擾亂的蚩尤。經過這兩次惡戰,黃帝酌威望大增,衆諸侯一致推舉他為天子。從此,他由部落首領被擁戴為部落聯盟領袖。
黃帝居住於軒轅之丘, 娶西陵氏之女為妻,名字叫嫘祖。嫘祖是黃帝正宮,生有兩個兒子:一個叫玄囂,居住在匯水;另一個叫昌意,居住在若水。昌意有個兒子叫顓頊,黃帝死後,他繼承了帝位,號高陽氏。
顓頊沉靜多智,尊重賢能。他當政期間,四方賓朋,萬衆來朝。顓頸去世後,帝位由玄囂之孫高辛繼承,即帝嚳。按輩分算,帝嚳是黃帝的曾孫。帝嚳也是一位賢明的君主,他廣施仁政,關心百姓疾苦,很受百姓的愛戴。
帝嚳有四妻四子,長子名摯,次子名叫放勳。帝嚳死後,由摯繼承了帝位。摯即帝位後,因才幹不濟,治國無方,致使國力越來越弱。而被封為唐侯的故勳則因為才幹出衆,把唐地治理得井井有條。於是,摯把帝位禪讓給了他。放勳嗣位稱帝,史稱唐堯或帝堯。帝堯是歷史上有名的賢能之君,曾設官掌管時令,製訂歷法;又咨詢四嶽,挑選舜為其繼承人。堯死後,即由舜繼位。
舜的母親叫握登,曾因看見大虹,意感而生舜於姚墟。握登疑為古登人,即鄧人之女。舜字重華,也叫仲華、玄景、重明。皆因他兩個眼睛有三個瞳子而得名。他方頭方腦,竜顔大口,黑皮膚,身高六尺一寸(相當於今天五尺三寸)。舜的父親瞽叟與繼母在舜還未成年時就想方設法要害死他,但舜的性情生來就十分寬厚,每遭毒打,虐待,他的反應不是十分仇恨暴烈,而是逆來順受。舜遇到被狠打的時候,就采用躲避的方法,遇到被小打的時候就忍受住。他沒有埋怨世道的不公,而是更加孝順父母,慈愛弟妹。他“好學孝友,聞於四海,陶傢事親,寬裕溫良,敦敏而知時,畏天而愛民,恤遠而親近”。舜被逼去耕那座民事糾紛甚多的歷山,他起早貪黑,奮力耕種,在他的帶領下,歷山一帶的糾紛得以平息,糧食獲得從未有過的大豐收。就在此期間,他在一個叫河濟的地方撿到一個玉壁,舜感覺到一種得天命的吉兆。
舜的成功和努力遭來了瞽叟夫婦和象更深的嫉恨。舜的忍讓與謙虛謹慎並沒有感動他的父母和弟弟。有一次,他們命令舜到糧食倉庫裏去修補墻壁,然後火燒倉庫,想燒死舜。還有一次,他們又命令舜去挖井,然後朝井裏填土想活埋舜。舜有個好妹妹,叫女果,妹妹十分同情哥哥的遭遇,她屢次為舜通風報信。
帝堯選繼任人的時候,四嶽推舉了舜,於是堯把兩個女兒娥皇、女英嫁給舜為妻,以觀察他理傢的本領。娥皇、女英遵守婦道,從不以自己身份高貴而傲視舜的親戚,對公婆孝敬,對小叔謙讓。但是這一切都不能感動舜的父母。於是,舜衹好遠走他鄉,攜婦偕子來到了媯水之旁,也就是現在的山西省永濟縣蒲州鎮南一帶。他的子孫以地名為姓,稱為媯氏。
舜50歲時開始替帝堯處理天下政務,成績卓著;58歲那一年,帝堯駕崩,舜為他守了三年孝,到6l歲時,纔在群臣擁戴下登上了帝位,這時,他已是兩鬢如霜的老翁了。
舜的對手是四兇:驩兜、共工、鯀、三苗以及堯的兒子丹朱。舜首先將驩兜、共工、鯀、三苗這四個部落的首領除去,然後將這四個部落趕往四方的邊遠地區。與丹朱的鬥爭似乎要艱苦得多,經歷的時間也長得多,在這一場鬥爭中,舜采取了進退自如的手腕。充分展示了舜的應付裕如的政治才華。
舜帝登上帝位三年後,因為丹朱作為炎黃大部族的正統代表,勢力仍很強大,威脅極大。舜便作出姿態,表示願讓位給丹朱,最後因身邊的諸侯與百姓反對,衹好作罷。他便封丹朱於房陵,使丹朱所率部落成為虞國的賓屬國。為了籠絡人心,舜精心組織了他的權利機構。成員有禹、臯陶、契、後稷、伯夷、夔竜、益、蚤、彭祖等,其中衹有臯陶、契、夔竜、益為東夷族,其餘全屬黃帝族。充分展現了舜的博大胸懷,從心理上淡化了東夷與炎黃部落族係之爭,有力地分化了對手。舜與丹朱的搏鬥過程中,丹朱曾一度占了上風,逼迫舜退避。在舜采取一係列政治措施並首先除掉四兇之患後,纔逐漸擊敗丹朱的勢力,並迫使丹朱成為虞氏部落聯盟的屬部。到此時,舜已八十一歲。
舜建都於蒲板,今為山西永濟縣東三十裏虞鄉。蒲坂城內有舜廟,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壇,附近又有歷山、媯水,把地名從濮州菏澤一帶移植過來。
他在位期間,兢兢業業,扶正祛邪,政治清明, 國內安定,一片升平景象。後來,在去南方巡狩時,崩於蒼梧(湖南寧遠縣南)之野,葬於九嶷山下。娥皇沒有生育,女英生有一子,取名商均,因為他沒有治國才能,舜在生前便指定了治理洪水有功的大禹為接班人。
大禹繼位後,封舜的兒子商均於虞(今河南省虞城縣西南),人稱有虞氏,因舜做子時,曾在蒲坂建都,於是他的另一支後裔便定居於蒲坂附近的虞鄉 (山西永濟縣境),其首領叫虞遂。虞遂的一支後裔曾被封於遂國(今山東肥城縣南),春秋時被齊國所滅。商湯滅夏後,封虞遂的另一支後裔於陳,也即古陳鋒氏部落居住過的地方,在宛丘(今河南淮陽縣東南)附近。
由於虞舜族人在同夏禹氏的鬥爭中失敗,導致以商均為首的有虞氏部落紛紛嚮四方退避。除了商均被封於梁國虞城縣,這一部分留居中原外,舜的大部分族人則大舉嚮南、北、東方遷徙,另外還有許多部落則與夏族融合成為華夏族的主幹。
夏朝至商朝期間,隨着虞舜子孫的遷徙退避,他們的蹤跡也逐漸埋沒於史記典籍之中。
大約在五千年前,陳部落隨黃帝族東遷於中原地帶肥沃的平原。陳豐氏部落開始由遊牧生活轉嚮農業定居生活,他們定居的地方,就在河南宛丘 (今淮陽縣)。顓頊國有“陳州之山”(《山海經·大荒南經》),這“陳州之山”便是宛丘。宛丘名聲雖大,其實不過是一座高不過四五十米的小土丘,因為凸立在茫茫無垠的平原上,所以才格外引人註目。這個宛丘,經過數千年黃河與淮河的泛濫淤積,已被泥沙填埋了二三十米,現今殘存的宛丘,僅衹剩下略高於地面的小土堆而已。
商朝末年,商均的後裔中一個叫遏父(也稱閼父)的人,前去投奔周國,擔任了陶正之官,因其製陶技藝精湛,深得周文王姬昌歡心。公元前1046年,姬昌之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於1045年追封先賢遺民,把遏父的兒子媯滿封於陳(今河南淮陽),國號陳,以取代虞遂之後的陳國,並將大女兒太姬嫁給他為妻。媯滿死後,謚號為鬍公,故又稱鬍公滿。今陳鬍公陳滿的墓在河南淮陽縣柳湖旁。因城壕水註侵其址,故以鐵錮之,俗稱鐵墓。
陳國的國都就是我們現在十分熟悉的宛丘。陳豐氏部落雖最早見於典籍記載,但這個部落一部分融入了黃帝傢族中,另一部份卻在史記典籍中銷聲。
《陳風》曾談到東門有榆樹,榆樹即白榆,至今仍為黃河流域及淮北一帶的重要樹種。車門池水清澈見底,池邊白榆成林,想來那景緻相當美麗。故《詩地理考》說:“毛氏曰:東門宛丘,國之交會。戴氏曰:陳詩多言東門,必陳人遊息之地。范氏曰:擇高之地而荒樂焉。”宛丘東門應是城內一處風景幽雅的場地,陳國臣民遊樂的場所。
宛丘曾是上古三皇之一的伏羲太臯氏的故都,因而城北一裏許有畫卦臺。“相傳伏羲於蔡水得龜,始畫八卦之處。”城西北三裏許有太臯氏陵即伏羲墓,占地約五頃有餘,俗稱人主廟。墓周産蓍草,高至數尺,前有石碑。號“伏羲墓”。當然,這裏有一些建 築是歷代加修的。但春秋以前太臯陵與畫卦臺存在,且為陳國君民遊樂之地。如在這裏登高望遠,二十裏內景色盡收眼底,真是心曠神怡的快事。近年在宛丘一帶挖掘出不少陶片、筒瓦、板瓦以及古城墻的夯土層。
虞舜子孫在舜時處於極盛時期後,夏朝一度衰落,商朝略有好轉,自周文王將長女嫁給媯滿並受封於陳後,地位開始顯赫起來。作為周王朝的血親、和封國的陳國,備受文王之子武王及以後的康王、昭王等君王尊寵。
東周初年,陳國原與蔡國、鄭國同為中原大國。陳國的國都宛丘,就在今河南省淮陽縣城東三裏,城周圍繞以東蔡河。陳國全部領土位於豫東大平原上,:淮河支流的清水河、茨河、黑河、西明河、惠濟河分佈在東境,由北西南註入淮河;淮河的另一條大支流潁水,和潁水的一些小支流如柳涉河、賈魯河、沙河,則從西境由西北嚮東南註入淮河。當然這些河流的名稱,大多都是因歷史上滄海桑田的變遷,而形成的。不過潁水則是二三千年以來的老名稱,衹是其支流沙河,古代叫濮水。陳國在周武王初封時不過周圍百餘裏之地,但在周初封建諸侯中,有近八百個諸侯,據周朝封建制度規定:四海之內分為九州,州方圓千裏。每州建有方圓百裏的諸侯國三十個,方圓七十裏的諸侯國六十個,方圓五十裏的諸侯國一百二十個。九州總共有一千七百七十三國,還有這些諸侯的附庸國沒有計算在內。同時規定公爵和侯爵國傢,方圓百裏;伯爵國傢方圓七十裏;子爵和男爵國傢,方圓五十裏;不滿五十裏的小國,則成為其鄰國的附庸。陳國既是侯國,方圓百餘裏,而且位於川澤縱橫,平坦無垠的肥沃的中原地帶,是古代物産豐富,文化發達的優越地域,且相傳是伏羲太臯氏的都城,可見其地位形勢的重要了。
陳國的領土都在平原上,不但土地平坦肥沃,且溝渠縱橫,有灌溉之利,再加氣候溫和,適宜於農作物生長,是物産豐饒的富庶之區。因此,陳國靠着天時、地利發展很快,到了東周初年,同蔡國、鄭國等國都成了中原地區的大國,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但是,由於後來的陳國國君不能勵精圖治,臣子也不能赤膽忠心匡扶社稷,君荒於上,臣嬉於下,政治腐敗,國勢很快便衰落下來。公元前478年,楚惠王以兵北伐,殺掉陳國最後一位國君陳閔公,陳國滅亡,在陳國故地置縣。
自陳滿公元前1045年封陳,至陳閔公亡於楚,陳國共傳Z0世、25位君王,歷時568年。 |
出於陳國公族後裔。 For Chen Guogong ethnic descent. |
陳國在陳鬍公陳滿受封陳國,胙土命氏後,就有了陳氏。其十世孫陳佗(厲公)之子陳完(謚敬仲,史稱敬仲完),因陳國內亂奔齊,由陳氏改為田氏。其後裔田和代姜氏而建田氏齊國。其國被秦所破時,齊王田建的長子、次子改為王姓,第三子田軫改為陳姓,避居潁川,成為陳氏中的一支。
三、少數民族陳姓
北魏鮮卑族陳氏 據《魏書·官氏志》記載:五代北魏鮮卑族原有三字姓侯莫陳氏,隨北魏孝文帝遷都而到洛陽,在孝文帝實行漢化改革、定族姓時,於496年改為單姓陳氏。
女真族陳氏 主要係女真族皇族完顔氏所改,有的在金末已經形成。
蒙古族陳氏 是明太祖朱元璋賜給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的姓。
滿族陳氏 有兩種情況:一是後金努爾哈赤統治時,居住在東北的漢族陳氏,被強迫改為滿族陳氏;二是本係滿族姓氏,改為陳氏,仍屬滿族,陳馨就是其中之一。
哈尼族陳氏 如國傢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文興、第五屆政協委員陳批魯等即是哈尼族陳氏。
侗族陳氏 如廣西民族研究所副教陳衣、《優秀的傳統建築藝術》一書作者陳璃春園等即是侗族陳氏。
土傢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湖 北人陳忠信即是土傢族陳氏。
布依族陳氏 如貴州省民委副主任陳永康即是布依族陳氏。
瑤族陳氏 湖南新寧縣黃卜洞瑤民、麻雷洞瑤民、圳源洞瑤民及汝城縣瑤民個均有陳氏。廣西大瑤山山子瑤十五姓也有陳氏。
京族陳氏 為該族大姓,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廣西防城縣人陳潤芬(女)即是京族陳氏。
羌族陳氏 如第六屆人民代表、四川茂汶縣人陳花花(女)即是羌族陳氏。
回族陳氏 明成祖時,山東歷城回民陳氏被指定為葬於德州北郊北營村的蘇祿東王墓供役。民國初年,由河南各地遷到湖北沙市三岔路、迎禧街一帶的回民有陳氏。
苗族陳氏 如廣東省民族委員會委員陳斯德、城步縣政協主席陳加壽等即是苗族陳氏。此外,壯族、黎族、彝族、朝鮮族、白族、高山族、畲族等少數民族中也都有陳氏。 |
他姓改姓冒姓 To take his surname surname surname |
陈姓 他姓改姓冒姓 陈姓 他姓改姓冒姓 陈姓 他姓改姓冒姓
曹姓改為陳姓: 浙江海寧陳氏,原係曹姓,陳氏之女為妻,生了四個兒子,便銷聲匿跡了。
高姓改為陳姓:唐朝末年有個叫曹憲來的人,娶都姓母親陳氏之姓,這一支曹姓
到了宋代,陳姓後裔中有一個叫陳文竜的,作了高官顯宦,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陳姓成了海寧望族。浙江海寧一姓高的人傢,是南北朝時北齊清河王高嶽之後,幾經陵𠔌變遷,他的後裔默默居住海寧,成了普通百姓。傳到第十四代高諒時,歷史已進入了元朝,他因窮睏潦倒,衣食無着,衹得入贅於陳氏之傢,高姓也改為陳姓了。西晉末年的陳元達,原來姓高,曾在匈奴人劉聰建立的漢國任職,因為占卜者說他的生辰八字妨忌父親,便改高姓為陳姓。隋朝時楊堅有一心腹幹事陳茂,他本來是河東猗姓人,卻冒姓陳氏,並受封為伯爵。
白姓改為陳姓:隋朝還有一個叫陳永貴的將軍,原來是隴右(泛指隴山以西地區,約相當於今甘肅隴山、六盤山以西和黃河以東地帶)地區的鬍人,姓白,甚得楊堅寵信,官至柱國,蘭、利二州總管,封北郡陳公,永貴便以封號中的陳字作為自己的姓氏。明朝統一全國後,朱元璋為籠絡已經降明的蒙古貴族,往往賜給漢姓漢名,如恰恰賜名陳守忠,哈哈賜名陳元等。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國王黎季釐寒流筆大多移居中國,其子改姓名陳澄,官至工部尚書。
陳姓改為其他姓: 西魏時,賜許昌公陳忻姓尉遲,不過,時間很短,至隋初又恢復了陳姓;明朝末年,湖南湘潭陳氏,因遭傢難,有一人冒姓郭,稱為郭金臺。
隋初有白永貴改姓陳,史稱萬年之陳氏。
唐朝初年,原丘茲王的後裔帛(白)永貴人仕內地,因姓氏罕見怕受歧視,也改姓漢族大姓陳,此後也以陳姓知名,史稱陳永貴。他有孫名令英,史書也稱陳令英。唐末,浙江寧海人曹憲來人贅陳傢,生子4人,也冒姓陳。
元朝時,原北齊清河王高嶽的14世孫高諒入贅陳傢,子孫也改姓陳。明初,明太祖賜西域鬍人某為陳姓,其孫陳友,後來官至右都督,爵封武平伯。
明成祖時,滅安南國黎朝,黎王之子澄改名陳澄,仕明,官至工部尚書,子孫也以陳為姓。
劉矯的後裔有改陳姓的史稱廣陵陳氏。
出自滿族老姓漢化,改為此姓的滿族老姓包括:費莫氏、陳佳氏、西林覺羅氏、鄂濟氏、納喇氏、薩剋達氏、玉剋墨氏,以及加入滿族的橙氣依爾氏(鄂倫春族)、陳氏(漢族、朝鮮族)等。 |
陳姓疍民與墮民 Fishermen and people falling surnamed Chen |
疍民——陳姓水上居民。
“水上居民”舊稱疍民或者說疍戶,指在廣東、福建、廣西沿海港灣和內河上從事漁業或水上運輸的居民,多是以船為傢。那麽,陳姓疍民是怎樣形成的呢?據《福建近代民生地理志》說:”疍民常在水上,操舟為業,相傳乃陳友諒敗兵為明所驅迫者。”
關於墮民,白眉初《中國人文地理》解釋道:”起源又二說,一說明初俘陳友諒之部,編之為丐戶”;明太祖滅陳友諒,俘其子孫九族貶人墮民,賤樂戶,不與齊民齒”。陳友諒原本是漁傢子,在元末農民大起義中參加紅巾軍,後成為長江中下遊一帶勢力最大的一支武裝力量,和朱元璋分庭抗禮;1360年,他殺紅巾軍首領徐壽輝,自稱漢帝,更引起朱元璋的憤恨;1363年,他與朱元璋軍在鄱陽湖一帶决戰,大敗,八月,他從湖口突圍出長江,中箭身亡,全軍覆沒,其子孫及部下受到朱元璋的殘酷迫害。陳姓疍民雖然很苦,但畢竟保留了傢族係統的稱號,仍然姓陳。 |
遷徙與分佈 Migration and Distribution |
潁川世澤,太丘傢聲。天下陳姓源出於潁川(河南禹州)。東漢時,陳寔係鬍公滿之43世孫,為太丘長,人稱“陳太丘”。陳宜都王叔明的五世孫陳旺,於731年遷居德安太平鄉常樂裏永清村。唐代中,環公(臨海令)帶着伯琪等六個兒子避難於泉州仙遊(福建省),其第五子伯瑄(滿公之70世孫),勤奮好學,文采出衆。當時因南康有一位署官食祿的馬聰與他友善。在造訪馬府時,兩人結伴遊覽了廬山。遂迷戀匡廬氣勢磅礴,蠡澤風景優美,乃徙而居之。晦跡於江州德安縣敷淺源艾草坪。為避黃巢之亂,舉傢遷至永清村,與陳旺之後裔閤族共處,纍世不分。陳旺遂成為潯陽陳氏的開山之祖。德安位居九江之南,隸屬江州府,因而被稱之為江州陳氏。
“義門獨著,百犬同牢”。據明代嘉靖年間《陳氏兆祥族譜》記載:“唐大順元年(890年)……旌表孝悌,標揭門閭,於是陳氏特立義門”。自“義門”陳氏初創,至宋朝開寶年間,陳氏便發展到740餘人口。至宋天聖四年(1028年)已達到3700餘口。族人濟濟一堂,同竈以食,合田而耕,童叟無欺,老幼齊心,強弱安處,不存芥蒂。義門陳氏延續了19代,縱越300多番春秋,這在古今傢族繁衍發展史上確為罕見。宋仁宗曾為之贊道:“萃居三千口人間第一,合聚四百年天下無雙。”
宋嘉祐七年(1062年),人口達到了3978人。由於陳氏族人過度集中,形成了地方上的壓力,有礙於其自身的生存和發展。時經朝中的文彥博、包拯等大臣合議,宋仁宗準奏,决定采取一石二鳥的辦法。即明為將義門陳氏作孝義表率,分到各地作典範,實為陳氏人氣太盛,官員較多而解朝廷之憂。是年七月,由宋仁宗御賜編號,將傢族財産列為291份,將陳氏分流至江西、河南、浙江、湖北、廣西、江蘇、廣東、福建、山東、上海、天津等16個省125個縣市,入住的田莊達290餘處,致使義門陳氏遍植於華夏四方,這是中國歷史上較早的人口分流和遠距離的動遷行動。這些陳氏徙居新址後,傢傢門口都挂起“義門”燈籠。
唐初期、中期,中原陳氏有過兩次影響深遠的南遷福建之舉。669年,朝廷派河南固始人陳政(鬍公滿的68世孫)任南行軍總管,率兵鎮壓福建南部的少數民族動亂。667年四月,陳政卒,由其20歲的兒子陳元光代父領兵,經過九年戰爭,局勢平定後,於686年報請朝廷批準,設置了漳州郡。陳元光緻力於發展漳州一帶的農工商各業,使當地得到了繁榮發展。
他被後人尊為"開漳聖王",子孫後代被稱作"開漳聖王派",成為閩、粵、臺及南洋諸島陳姓最主要的一支。臺灣現有陳聖王廟53所,這從一個方面表明了臺灣同胞對陳元光的崇敬之情。
再就是潁川陳後裔陳忠之子陳邕,唐中宗時進士,官至太子太傅,因受宰相李林甫排擠,遷至漳州南廂山。其子陳夷行,唐文宗時任宰相。此後子孫興旺,在福建發展成為"太傅派"陳氏,尊陳邕為"南院"始祖。
陳氏入粵,始於南宋。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士族大批南遷,陳後裔陳魁率族人93口移居福建寧化、上杭,至其曾孫二郎、三郎再遷至廣東梅州,後散居大埔、興寧、長樂、竜川等縣。陳氏入臺,始於明末。福建同安人陳永華,於明末隨鄭成功入臺灣,官至東寧總製使,在臺灣建立屯田制度,設立學校,被尊為陳氏入臺始祖。自清初至新中國建立的300多年間,陳氏遷臺人數很多,其中僅武榮詩山霞宅陳氏一支就2000餘口,成為臺灣人口最多的首姓大族,與林姓共"陳林半天下"之美譽。
在陳氏分流遠遷之時,陳宗俞(係滿公之80世孫)在潤州任職別駕。攜子孫遷居丹陽珥陵越塘,成為丹陽陳氏始祖。《丹陽縣志•城廓》載,“越塘橋,宋祥符八年(1016年),裏人陳誠建。”陳誠之4世孫陳震,在越塘生兩子,長子陳東,次子陳南。陳東死於1127年,年42歲。有遺腹子,取名嗣宗。《丹陽縣志•蔭襲》載,陳嗣宗以父陳東之蔭襲,授迪功郎。陳嗣宗生有四子,幼子陳明,由越塘遷往珥陵花傢渡。陳明為花傢渡陳氏始祖。
陳氏以“義門”精神代代相傳,名人輩出。就丹陽陳氏而言,宗愈之7世孫名東,字少陽,太學生,為保宋室江山,力主抗金,五進忠言於宋欽宗,三上疏章於宋高宗,並擡棺進諫,愛國憂民之壯舉,名留史册。陳輔,字輔之,胸負才華,法身高行,深為時人所敬重。王安石曾譽之為:“丹陽陳輔,乃浙西佳士也”。司馬光則贊之曰:“先生德業為士之望,先生才華為國之光”。時隔200多年後,宗愈的15世孫景實,字學漢,原住珥陵花傢渡村,頗懷尊祖敬宗之德,築廬於少陽陵墓之側,歲時灑掃,勤加祭祀,以慰先賢在天之靈。景實成為桐村(陳巷)陳氏的始遷之祖。譜載,自宗愈至能平為38世。丹陽陳氏支係遍及丹陽和句容、宜興、六合、南京等鄰縣。其丹陽族人現分佈在珥陵的陳巷、陳傢、花傢渡、越塘,橫塘大陳甲、小陳甲、留墅、陳巷裏、陳傢、行宮、全州十裏牌以及司徒、河陽、訪仙、麥溪、陵口、珥陵、導墅、蔣墅、竇莊、運河、呂城、界牌、埤城、新橋、後巷等鎮的陳甲、陳傢村等。至2000年5月8日,全丹陽市在籍陳姓宗人達41892人。
義門陳氏重視族祠,熱心譜事。明弘治九年(1496年)始修譜,至民國36年共修譜達12次之多。宗譜冠以“衆仙同來慶祝,共唱霓裳之歌”。
陳氏遷入越南的歷史比較久遠,有的成為安南(今越南)王朝的重臣。其中,李朝女皇李昭皇之夫陳(即陳日),於1228年創建越南陳朝,歷時175年,促進了陳姓人口的發展。至今,陳姓仍被列為越南十大姓之首。陳氏移居日本始於明初,大都是明太祖派去的水手。明清以後,閩粵等沿海地區的陳氏,有許多人出海到今新馬泰一帶謀生。另有一些人不斷遷至菲律賓、印度尼西亞和美、英、法、加拿大、澳大利亞等世界各地,對當地的繁榮與進步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陳姓在當代中國的分佈
按區域而言,在南方地區(閩臺、兩廣)陳姓則居於首位,占該區域人口的10.57%;在長江流域地區(江浙皖贛湘鄂川黔滇)陳姓位列第四,占該區域人口的4.86%;在北方地區(即除南方、長江流域以外地區)陳姓則退居第七位,占該區域人口的2.51%。
從省別來看,福建、臺灣、廣東、浙江等省是陳姓人口最集中的地區,
陳姓占本省人口的比例分別為14.01%、12.21%、10.52%、7.74%,並且在臺灣、廣東、浙江三省,陳姓均為本省第一大姓(福建陳姓略低於林姓,居本省第二位)。
各省情況詳見下表:
省別 占本省人口比例(%) 本省姓氏排名 備註
福建 14.01 2
臺灣 12.21 1
廣東 10.52 1 含海南
浙江 7.74 1
廣西 5.95 3
貴州 5.53 4
雲南 5.36 4
江蘇 5.27 3 含上海
四川 4.8 4 含重慶
江西 4.75 3
湖北 4.69 5
新疆 4.18 5
甘肅 4.16 4
湖南 4.11 6
安徽 3.58 5
河南 3.15 7
遼寧 2.98 5
黑竜江 2.75 7
山東 2.57 7
陝西 2.24 7
吉林 2.15 8
河北 1.69 9 含北京、天津 山西
陳姓在本省姓氏排名中未進入前十,無數據:內蒙古,青海,寧夏
從人口總量來看,廣東為當代中國陳姓第一大省,該省陳姓人口占全國陳姓總人口的比例達14.7%,其次為四川、福建,三省陳姓人口合計可占全國陳姓總人口的33%。 註:以上數據由袁義達先生(中科院遺傳與發育生物學研究所副研究員)依據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抽樣資料統計,詳見袁著《中國姓氏-群體遺傳和人口分佈》。統計數據不包括少數民族。 |
歷史上部分陳姓名人 Part of the history of the names of people CHAN |
陳勝(?-前208),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領導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的農民戰爭。從項羽的叔父項梁欣然領受他的册封,到漢高祖時被追封為隱王,再到太史公破體例以世傢記之,都可以看出陳勝所受到的尊重與敬仰。字涉,陽城(今河南商水西南)人。早年為人傭耕。秦二世元年七月,與吳廣在大澤鄉(今安徽宿縣東南)發動戍卒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當義軍進據陳縣(今河南淮陽)時自立為王,國號張楚,任命吳廣為假王,率軍西擊滎陽,命武臣、張耳、陳餘北攻趙地,鄧宗南徵九江,周市奪取魏地。後周文戰敗,秦將章邯以優勢兵力反撲,圍攻陳縣。陳勝應戰失利。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退至下城父(今安徽蒙城西北),被叛徒莊賈殺害。
陳平(?-前178),西漢王朝開國功臣,中國最有影響力的宰相之一。陽武(今河南原陽東南)人。少時喜讀書,有大志,曾為鄉裏分肉,甚均,父老贊之,他感慨地說:"使平得宰天下,亦如此肉矣!"秦二世元年(前209)陳勝、吳廣起義後,六國貴族也紛紛起兵,陳平往事魏王咎。不久受讒亡歸項羽,隨從入關破秦。劉邦還定三秦時,又間行降漢。拜為都尉,使參乘、典護軍。後歷任亞將、護軍中尉。先後參加楚漢戰爭和平定異姓王侯叛亂(見異姓諸侯王)諸役,成為漢高祖劉邦的重要謀士。劉邦睏守滎陽時,陳平建議捐金數萬斤,離間項羽群臣,使項羽的重要謀士範增憂憤病死。高帝六年(前201)又建議劉邦偽遊雲夢,逮捕韓信。次年,劉邦為匈奴睏於平城(今山西大同北部)七天七夜,後采納陳平計策,重賄冒頓單於的閼氏,纔得以解圍。陳平因功先後受封為戶牖侯和麯逆侯。漢高祖死後,呂後以陳平為郎中令,傅教惠帝。惠帝六年(前189),與王陵並為左、右丞相。王陵免相後陳平徙為右丞相,但因呂後大封諸呂為王,陳平被削奪實權。呂後死,陳平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為文帝(見漢文帝劉恆)。文帝初,陳平讓位周勃,徙為左丞相,因明於職守,受到文帝贊賞。不久周勃罷相,陳平專為丞相。孝文二年死。歷史評價,奇謀善變 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秦漢初謀略傢,始投魏王,繼屬楚五頂羽,後離楚歸漢,佐漢王劉邦,一匡天下,終成漢室名相。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于云夢澤,死於鐘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托言閑遊。陳平卻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道,遠在三傑之上。一生屢獻奇計,聲東擊西救劉邦,施反間計除敵手, 瞞天過海解滎陽之圍,計封韓信滅項羽,請君入甕雲夢擒韓信,獻美女圖解白登之圍,機智釋樊噲。簡訴:陳平少時傢貧,好黃老之術。陳勝起義,他投魏王咎,為太僕。後從項羽入關,任都尉。旋歸劉邦,任護軍都尉,建議用反間計使項羽去謀士範增,並以爵位籠絡大將韓信,為劉邦所采納。漢朝建立,封麯逆侯。惠帝、因呂時任丞相,以呂氏專權,不治事。呂後死,與太尉周勃合謀平定諸呂之亂,迎立代王劉恆,是為文帝,為丞相。
陳登(公元163年-201年),字元竜,東漢下邳淮浦(今江蘇省漣水縣)人。他性格桀驁不馴,學識淵博,智謀過人。二十五歲時,舉孝廉,任東陽(治今江蘇省金湖縣西)縣長。雖然年輕,但他能夠體察民情,撫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後來,徐州牧陶謙提拔他為典農校尉,主管一州農業生産。他親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狀況,開發水利,發展農田灌溉,使漢末迭遭破壞的徐州農業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復,百姓們安居樂業,“秔稻豐積”。39歲時死。
陳寔(104-187),東漢潁川許縣(今河南許昌東)人,字仲弓。初為縣吏,曾入太學就讀。後任太丘長。黨錮之禍起,被連,餘人多逃亡,他說:“吾不就獄,衆無所恃。”自請囚禁。黨禁解,大將軍何進、司徒袁隗招闢,皆辭不就。
陳琳(?-217),漢末文學家。字孔璋,廣陵(今江蘇揚州)人,“建安七子”之一。初從袁紹,後歸曹操,為司空軍謀祭酒,管記室。陳琳詩、文、賦兼善。詩歌今存4首,代表作《飲馬長城窟行》是最早的文人模仿漢樂府之作。散文以表章書檄最有影響,代表作《為袁紹檄豫州文》,是一篇為袁紹聲討曹操的檄文。辭賦有《武軍賦》、《神武賦》等。原有集10捲,已佚。明代張溥輯有《陳記室集》。
陳群(?-236),三國時魏國大臣。字長文。潁川許昌(今河南許昌東)人。初任劉備別駕,後投奔曹操,徵召為司空西曹掾屬。魏建國後,遷御史中丞。延康元年(220),文帝曹丕封他為昌武亭侯,徙為尚書。後為鎮軍大將軍,與曹休、曹真、司馬懿並列為四大將軍。不久又授以司空,錄尚書事。他創立的九品中正製,將地方士人按才能分定九等,上報政府,按等選用,後逐漸演變為士族壟斷政權的工具。
陳壽(233-297),西晉史學家。又作長壽,字承祚。蜀國巴西安漢(今四川南充北)人。少時好學。仕蜀時為散騎黃門侍郎。入晉後,司空張華愛其纔,薦為孝廉,任佐著作郎,出補陽平令,後歷任著作郎、治書侍御史。晉滅吳後,他廣泛收集三國時期的官私著作,著成《三國志》,分成三書,即魏書30捲、蜀書15捲、吳書20捲,條分縷析,平行敘述,在斷代史中別創一格。後人推重他的史學和文筆,把《三國志》與《史記》、《漢書》、《後漢書》並列,稱為四史。他還著有《古國志》、《益部耆舊傳》,編有《蜀相諸葛亮集》等。
陳霸先(503-559),南朝陳創建者。陳高祖。公元557-559年在位。字興國,小字法生。吳興長城(今浙江長興東)人。出身小吏,喜讀兵書,長於軍事。太清三年(548)在始興(今廣東韶關)起兵,受湘東王蕭繹節制,與王僧辯會師討滅侯景,進位司空,領揚州刺史,鎮京口。承聖三年,西魏陷江陵,殺梁元帝,他與王僧辯迎立蕭方智為梁王。四年,王僧辯又納北齊扶植的蕭淵明為帝。他起兵襲殺王僧辯,擁蕭方智為帝,並擊敗北齊軍,進爵為王,十月代梁即皇帝位,國號陳,改元永定。毛澤東也曾經要求人們讀讀《陳書》,瞭解陳霸先的身世經歷。陳霸先之所以偉大,不僅在於他是一朝開國皇帝,還在於他具有彪炳千古的賢明人格。
陳後主(叔寶)(553~604年),即陳叔寶。南朝陳皇帝。公元582~589年在位。字元秀。在位時大建宮室,生活奢侈,日與妃嬪、文臣遊宴,製作豔詞。隋兵南下時,恃長江天險,不以為意。禎明三年(589年),隋兵入建康(今江蘇南京),被俘。後在洛陽病死,追封長城縣公。
玄奘(602~664),名陳禕,洛州 緱氏(今河南偃師 滑國故城)人。梵文名:摩訶耶那提婆奴(大乘天奴),在印度辯經完成後,更名為:摩訶耶那提婆(大乘天)。世稱三藏法師,就是大傢俗稱的唐僧啦~
陳子昂(約659-700),唐代文學家。字伯玉。梓州射洪(今屬四川)人 。因曾任右拾遺,後世稱陳拾遺。少任俠。24歲舉進士,以上書論政得到武後重視,授麟臺正字。後遷右拾遺。曾因“逆黨”反對武後而株連下獄。在26歲、36歲時兩次從軍邊塞,對邊防頗有些遠見。38歲辭官還鄉,後被縣令段簡迫害冤死獄中。於詩標舉漢魏風骨,是唐詩革新的前驅者,對唐代詩歌影響巨大。有《陳伯玉集》。
陳摶(?-989),北宋初道士。字圖南,號扶搖子,賜號希夷先生。亳州真源(今安徽亳州)人。早年熟讀經史百傢之言,兼通醫理、佛學,明天文地理。後唐長興年間,舉進士不第,遂不求仕祿,以山水為樂,隱居武當山九室岩,專習胎息服氣,闢𠔌導引內養靜功。所傳“五竜盤體睡修功”,尤為著稱,後有《睡功圖》傳於世。著述有《無極圖》、《先天圖》、《九室指玄篇》、《易竜圖》、《三峰寓言》、《高陽集》、《釣潭集》、《赤鬆子八誡錄》、《陰真君還丹歌註》、《人倫風鑒》等。
陳亮(1143~1194),南宋思想傢、文學家。字同甫,原名汝能,後改名陳亮,人稱竜川先生。婺州永康(今屬浙江)人。婺州以解頭薦,"因上《中興五論》,奏入不報。"淳熙五年(1178)詣闕上書論國事。後曾兩次被誣入獄。光宗紹熙四年(1193)策進士,擢為第一,授建康軍節度判官廳公事,未到任而卒。著有《竜川文集》、《竜川詞》。
陳友諒(1320-1363),元末大漢政權建立者。湖北沔陽人。出身漁傢,曾為縣吏。參加徐壽輝紅巾軍,以功升元帥。元至正十九年挾持徐壽輝,自稱漢王。次年閏五月殺徐壽輝,自立為帝。國號大漢,改元大義。二十三年八月在鄱陽湖中流矢身亡。
陳王廷(1600-1680) 字奏庭,河南溫縣陳傢溝人,根據大量史料的分析研究,研究整理當時各傢拳法,創造太極拳的是明末的陳王廷。陳王廷是陳傢溝第九世,其父名撫民,祖名思貴,均好拳習武,《陳氏傢譜》說王廷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東稱名手……陳氏拳手刀槍創始人也。"但族譜、墓碑、《溫縣志》都作"王廷",故應作陳王廷。
陳玉成(1837-1862),太平天國青年將領,後期軍事統帥。廣西藤縣人。少孤,14歲隨叔父參加金田起義。清鹹豐三年(1853)隨軍西徵。次年攻武昌,因功升殿右三十檢點,轉戰湖北、安徽等地。六年春,鎮江被睏,隨燕王秦日綱往援,大敗清軍,與各友軍共破江北、江南大營。石達開出走後,受封為成天豫、又正掌率、前軍主將。八年夏與李秀成先破浦口江北大營,繼而全殲湘軍精銳李續賓部。九年晉封英王。十年會同各軍再破江南大營,東徵蘇(州)、常(州)。次年回師徑援安慶,多次苦戰失利。同治元年廬州失守,退往壽州,為叛徒苗沛霖誘捕,在河南延津就義。
陳毅(1901-1972),中國無産階級革命傢、軍事傢、政治傢,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
陳賡(1903-1961),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原名陳庶康。湖南湘鄉人。1916年入湘軍當兵。1922年12月加入中國共産黨。1924年5月考入黃埔軍校一期,1926年秋赴蘇聯學習,1927年初回國。同年8月參加南昌起義,南下途中在賀竜部任營長。從1928年起,在上海主持中共中央特科的情報工作。1931年9月赴鄂豫皖蘇區,歷任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的團長、師長。長徵中任幹部團團長。到達陝北後任第一軍團第1師師長。抗日戰爭爆發後歷任八路軍第129師第386旅旅長、太嶽軍區司令員、太嶽縱隊司令員。解放戰爭中,先後任太嶽縱隊司令員、中原野戰軍第四縱隊司令員、第四兵團司令員兼政治委員等。1950年2月進駐昆明,歷任西南軍區副司令員,雲南省人民政府主席,雲南軍區司令員。1950年7月赴越參加抗法戰爭。1951年抗美援朝時任志願軍副司令員兼第三兵團司令員、政治委員。1952年6月回國後,歷任解放軍軍事工程學院院長兼政治委員、解放軍副總參謀長、國防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1955年被授予大將軍銜和一級八一勳章,一級獨立自由勳章,一級解放勳章。中共第七屆中央候補委員,第八屆中央委員。
其他陳姓名人有梁將領陳慶之,北宋詩人陳師道,詩人陳與義;明散麯傢陳鐸,戲麯作傢陳與郊,音韻學家陳第,史學家陳邦瞻,外科學家陳實功,畫傢陳洪綬;明末清初小說傢陳忱,散文傢陳貞慧;清經學家陳奐、陳立,文學家陳沆、陳澧,詩人陳文述,金石學家陳介祺,篆刻傢陳豫鐘,醫學家陳修園,水利學家陳潢,抗英將領陳化成,維新派陳寶箴等。近當代名人有民主革命者陳天華、陳少白,資産階級革命傢陳其美,中國共産黨創建人之一,開山書記陳獨秀,革命傢陳潭秋,國傢領導人偉大的馬剋思主義者,無産階級革命傢、政治傢,中國共産黨和中華人民共和國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開創者和奠基人之一陳雲一代偉人,著名愛國華僑陳嘉庚,著名學者陳望道,國學大師陳寅恪,史學家陳垣,生物學家陳楨,林學家陳嶸,醫學史傢陳邦賢,寄生蟲學家陳心陶,數學家陳建功、陳景潤,造紙專傢陳彭年,詩人陳去病,兒童文學作傢陳伯吹,文藝評論傢陳荒煤,京劇作傢陳墨香,劇作傢陳白塵,畫傢陳半丁,舞蹈演員陳愛蓮,電影演員陳波兒,解放軍高級將領陳士榘、陳再道、陳錫聯,以及國民黨CC係首領陳果夫、陳立夫,高級將領陳誠,蔣介石侍從室主任陳布雷,中國共産黨初期領導人之一陳紹禹(王明),廣東軍閥陳炯明,漢姦陳公博等等。 在中國近代史上陳姓表現不俗,不得不說一說,陳其美孫中山先生的左膀右臂,這纔造就了陳果 夫,陳立夫兩兄弟的政治生涯;陳獨秀是中國近代史最具爭議的悲劇性人物,毛澤東是這樣說的:“關於陳獨秀這 個人,我們今天可以講一講,他是有過功勞的。他是五四運動 時期的總司令,整個運動實際上是他領導的。他與周圍的一群人,如李大釗同志等,是起了大作用的。 我們那個時候學習作白話文,聽他說什麽文章要加標點符 號,這是一大發明,又聽他說世界上有馬剋思主義。我們是他們那一代人的學生。五四運動,替中國共産黨準備了幹部。那個時候有《新青年》雜志,是陳獨秀主編的。被這個雜志和五四運動警醒起來的人,後頭有一部分進了共産黨。這些人受陳獨秀和他周圍一群人的影響很大,可以說是由他們集合起來,這纔成立了黨。” “他創造了黨,有功勞。”然而,雖然毛澤東的這篇講話對陳獨秀建黨的功勞是高度肯定的,但對陳獨秀的總體評價,依然是負面的。陳雲在鄧小平時代地位僅次於小平的人物,很有研究價值。中共十大元老,陳獨秀,陳雲。 |
周朝陳國國君執政時間表 Jun Zhou Chen Guoguo ruling schedule |
任 數 姓名 世 在位年數 在 位 時 間 謚號 備 註
第1任:陳 滿,媯閼父之子,在位60年,前1045~985.1.15,謚鬍公,生於公元前1067.10.15
第2任:陳 犀,鬍公之長子,在位25年,公元前984~960,謚申公,妻周成王之女, 生子突
第3任:陳臯羊,鬍公之次子,在位45年, 公元前959~915,謚 相公。
第4任:陳 突,申公之子, 在位36年, 公元前914~879, 謚孝公。
第5任:陳圉戎,孝公之子, 在位23年, 公元前878~856, 謚慎公。
第6任:陳 寧,慎公之子, 在位23年, 公元前855~833, 幽公 。
第7任:陳 孝,幽公之子, 在位36年, 公元前832~797,謚 釐公。
第8任:陳 靈,釐公之子, 在位15年, 公元前798~782, 謚武公。
第9任:陳 說,武公之長子,在位 3 年, 公元前781~779, 謚夷公。
第10任:陳 燮,武公之次子,在位23年, 公元前778~756, 謚平公。
第11任:陳 圉,平公之子, 在位10年, 公元前754~746, 謚文公。
第12任:陳 鮑,文公之長子,在位38年, 公元前745~708, 謚 桓公。
第13任:陳 佗,文公之次子,在位 7年, 公元前707~701, 謚厲公,其子陳完奔齊。
第14任:陳 躍,桓公之次子,在位5個月, 公元前700, 謚利公。
第15任:陳 林,桓公之三子,在位7年,公元前699~693.10, 謚莊公。
第16任:陳杵臼,桓公之四子,在位45年, 前692~648.10.2, 謚宣公, 周惠王娶其女為後
第17任:陳 款,宣公之次子,在位16年,公元前647~632.6, 謚穆公。
第18任:陳 朔,穆公之子, 在位18年,公元前631~614.5, 謚共公。
第19任:陳平國, 共公之子, 在位15年,公元前613~599.5,謚靈公。
第20任:陳 午,靈公之子, 在位30年,公元前598~569, 謚成公。
第21任:陳 弱,成公之子, 在位34年,公元前568~535.3,謚哀公。
第22任:陳 留,哀公之三子,在位9個月,奔今河南陳留。
楚治5年
第23任:陳 吳,哀公之孫, 實位23年,公元前534~507.2, 謚惠公。續哀公紀年共28年
第24任:陳 柳,惠公之子, 在位4年, 公元前506~503.7,謚懷公。
第25任:陳 越,柳公之子, 在位24年, 公元前502~479, 謚湣公。 |
|
陈姓 陈氏宗祠
陳氏宗祠 :http://chen.memsky.com |
|
陳 |
|
歷史人物 | 國民黨 | 漢姦 | 五十七歲 | 宋人 | 歷史 | 人物 | 中國歷史 | 清朝人 | 金溪人 | 五十歲 | 安徽 | 畫傢 | 浙江 | 黨員 | 溫州人 | 生卒年不詳 | 南宋大臣 | 革命 | 女性 | 山東 | 將軍 | 科學家 | 福建省連江縣人 | 67歲 | 更多結果... |
|
|
陳平 | 陳勝 | 陳後主 | 陳友諒 | 陳寔 | 陳琳 | 陳壽 | 陳子昂 | 陳摶 | 陳賡 | 陳亮 | 玄奘 | 陳玉成 | 陳毅 | 陳登 | 陳群 | 陳王廷 | 陳霸先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