陵川縣 : 康樂縣 : 和平縣 : 紫金縣 : 竜川縣 : 雷州市 : 橫縣 [顯示全部] > 附城鎮
顯示地圖
目錄
廣東省汕尾市海豐縣附城鎮
  附城鎮位於廣東省海豐縣西南郊平原地帶,北倚大雲嶺山脈,南頻三江出海處。全鎮方圓48.1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2.7萬畝,全鎮轄14個村委會、4個居委會,115個自然村,常住人口5.1多萬人。廣(州)汕(頭)公路、324國道復綫、海(城)(汕)尾公路、海(城)聯(安)路等公路穿境而過,海陸交通方便,水量豐沛,土地肥沃,發展農業生産具有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和自然條件。
  近年來,附城鎮充分發揮區域優勢和資源優勢,緊緊圍繞“農業增産、農民增收”這個目標,提出了以市場為導嚮,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以發展“菜籃子”工程為主體,全面發展城郊型經濟戰略,積極推進農業現代化,深入調整農業産業結構,突破了單一的純農糧結構,糧經比例4.5:5.5,引導群衆大力興辦商品生産基地,逐步建立起以榮山村為竜頭,榮港、南湖、聯河、城南、聯西、新南、笏口等村全面發展的蔬菜生産基地。目前,該鎮全年復種蔬菜面積為4.8萬畝,商品率為90%以上。2002年,全鎮蔬菜創值3.5億元,占全鎮農業産值的78.4%。
  同時,為提高蔬菜生産經營效益,該鎮以“科技驅動,竜頭帶動,市場牽動”為發展思路,着重抓好了農業基礎建設,大力提高農業生産條件,為農業經濟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基礎;抓科技對農業貢獻率,加強科技指導培訓,大力推廣良種良法,有效地推動了蔬菜生産上檔次,上效益;抓竜頭企業的管理和指導,擴大生産規模和生産效益;抓市場流通,加強市場管理,積極組建農産品購銷隊伍,擴大流通網絡,促進産品流通;抓蔬菜産品加工業,提高農産品附加值,增加農民收入。使全鎮蔬菜生産走上基地化、集約化、規模化、商品化生産軌道。
甘肅省康樂縣附城鎮
  附城鎮地處縣城,總面積48平方公裏,轄10個行政村,1個居委會,114個合作社,人均占用耕地0.85畝,人均純收入1328元,總人口18560人,其中回族10115人,漢族7795人,東鄉族650人。
  該鎮發揮地處縣城優勢,大力發展二、三産業,做大做強畜牧産業,擁有鄉鎮企業121個,總産值5569萬元,農業總産值1406萬元。同時把畜牧産業的發展,作為農業增産、農民增收的突破口,調整農業産業結構,使糧、經、飼之比為4:1:1。康美、康興兩大竜頭企業的落戶,正帶動該鎮畜牧産業的更快發展。發展較大規模的養殖廠18個,有新集肉育肥廠、養雞廠、磨羌村肉牛育肥廠、斜路的奶牛廠,共存欄牛1260頭、羊,1000衹、禽12000衹,依托康美、康興兩大竜頭企業的優勢,按照“公司加農戶”的模式,建成馬傢咀千頭牛育肥基地,新建養殖示範戶51戶,修建圈捨2800平方米,青貯氨化池21個,養牛600頭,建成劉傢廟村萬衹羊育肥基地,養殖戶26戶,修建圈捨2000平方米,養羊1400。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5345男13482女11863家庭戶戶數5593家庭戶總人口(總)24472家庭戶男12755家庭戶女117170-14歲(總)71580-14歲男39690-14歲女318915-64歲(總)1711615-64歲男899615-64歲女812065歲及以上(總)107165歲及以上男51765歲及以上女554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4681
  下轄村
  
  高林灣村高豐村中元村斜路村新集村石王村磨羌村松樹溝村馬傢咀村劉傢廟村
廣東省豐順縣附城鎮
  附城鎮位於豐順縣縣城東北郊,屬山區和保丘陵地,氣候宜人,風景秀麗,有黎峰庵、文廟、民族英雄徐名鴻故居等旅遊景點也是著名僑鄉。附城鎮共轄15個村委會,91個自然村,41500多人。全鎮總面積為78萬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17500畝。2004年10月,豐順縣撤銷5個鎮:其中附城、東聯兩鎮並入湯坑鎮。
  湯坑鎮轄區面積233.23平方公裏,下轄9個社區居委和32個村委會,全鎮有41859戶、136170人。2002年,湯坑鎮被省科技廳評為電聲專業鎮,被建設廳列為省中心鎮之一;2004年9月28日,省科技廳和建設廳批準我們湯坑鎮為“廣東省城鎮化技術集成應用示範試點單位”;2003年被省科技廳備案成立“湯坑生産力促進中心”,被省信息産業廳批準為“省山區信息化建設試點鎮”;2005年被省科學技術廳批準為“省城鎮化技術集成應用試點鎮”;被省經貿委批準列為全省十個産業集群鎮之一;2007年批準成為第一批“省部産學研示范镇”。
廣西壯族自治區橫縣附城鎮
  附城鎮位於縣城周圍,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總面積171平方公裏,耕地面積84170畝,其中水田49175畝。該鎮轄21個村委會,1個航運公司,總人口 8.89萬。1999年財政收入17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14元。
  附城鎮工農業全面發展。農業形成了糧食、茉莉花、糖蔗、蔬菜、養殖等優勢産業。附城朝陽大垌是國傢農業開發立項項目,擁有良田2萬畝,是廣西最大的商品糧基地之一。附城也是全國最大的茉莉花生産、加工基地。全鎮茉莉花種植面積4萬畝,擁有花茶加工廠100多傢,全鎮花農5萬人,每年僅茉莉花項收入達3000多萬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04236男54320女49916家庭戶戶數25678家庭戶總人口(總)102589家庭戶男53578家庭戶女490110-14歲(總)285940-14歲男157750-14歲女1281915-64歲(總)6912015-64歲男3572615-64歲女3339465歲及以上(總)652265歲及以上男281965歲及以上女3703戶口本地住在本地88140
  下轄村
  
  江南村蒙垌村太平村東郭村竜池村宋村村新橋村蒙村村長江村竜首村曹村村清江村北村村石村村謝圩村鶴鳴村周塘村長寨村大和村長淇村上淇村
廣東省竜川縣附城鎮
  附城鎮位於粵北山區東江上遊西岸,與縣城一河之隔,京九、廣梅汕鐵路、205國道穿越該鎮,是個水陸交通相當方便的鄉鎮。全鎮有13個村委會,總人口為4萬人,占地面積108平方公裏,總耕地面積10427.5畝,林業用地6824.1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0%。全鎮中小學師生4500多人。
  多年來,在各級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在全鎮幹部群衆的共同努力下,附城鎮面貌發生了深刻的變化,人民生活大大提高。據統計,2005年全鎮工農業總産值3.76億元,比2004年增長40%,(下稱比增)農業總産值6648萬元,比增50%;鎮稅收收入315萬元,比增89%;鎮財政收入113萬元,比增13%;工業總産值3.1億元,比增32%,人均純收入4140元,比增6.4%。
  2004年前鎮榮獲各級各類型榮譽20多項。2005年又獲得縣通村公路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縣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先進鎮;縣稅收總量上臺階奬;縣稅收增速二等奬;縣工業總産值增速先進鎮;縣鄉道養護管理工作先進單位;縣信訪工作先進單位;縣招商引資工作達標鎮;縣武裝工作先進單位;縣2004-2005年度教育工作先進鎮;縣完成固定資産投資達標鎮;縣農業總産值和農村居民年人均純收入達標鎮;縣工業增加增速先進單位;市稅收收入百萬元以上先進鎮;市當年實際入庫稅收收入總額100萬元(含100萬元)以上200萬元以下,年遞增20%以上(含20%)先進鎮等榮譽稱號。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25076男13367女11709家庭戶戶數5910家庭戶總人口(總)22613家庭戶男11310家庭戶女113030-14歲(總)70790-14歲男36760-14歲女340315-64歲(總)1600815-64歲男892615-64歲女708265歲及以上(總)198965歲及以上男76565歲及以上女1224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9403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附城鎮
  附城鎮位於雷城東端,東臨南海雷州灣,北與瀋塘鎮接壤。面積121.3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7萬畝。下轄33個管理區,104個自然村,人口83533人。鎮址在雷城環城東路,地處東洋平原,東瀕南海,西靠雷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歷來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素有“雷州糧倉”的美譽。東部沿海有3萬多畝灘塗。已基本開發為魚塘、蝦池,精養魚蝦。水面被充分利用於養鴨,總數已達100多萬衹,年産鴨蛋1000多噸,産值超3000萬元。近幾年來,鎮大膽改變生産佈局,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大搞“三高”(高産、高質、高效)農業,優質米達85%以上,實現湛江市第一個畝産噸糧鎮。現在全鎮已形成了“東魚蝦,西果菜,南稻穀、北甘蔗”的合理佈局,是雷城糧、油、肉、菜、鴨、蛋的主要供應基地。
  2008年,全鎮完成社會總産值2.82億多元,比增10.8%,財政收入910.4萬元,財政綜合增長率連續三年高達28%,農業人均純收入3200元。2008年,全鎮新增投資項目14個,投資額達2000多萬元。擁有三大優勢,一是資源優勢,5.36萬畝異常肥沃的連片洋田是雷州市22萬畝東西洋的主心骨,是雷州糧倉,也是廣東省重要的糧食生産基地,是雷州市“菜藍子”基地;二是區位優勢,地處雷州城近郊,國道207綫、省道黃海綫、附雷公路和雷北大道貫穿境內,雷州市重要的招商引資之“巢”——市科技園區就築在轄區內;三是文化優勢,擁有高山寺、陳璸古跡、靖海宮碑廊等文化亮點。該鎮結合實際,充分發揮多種優勢,齊頭並進發展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着力構建“三個附城”,即:富裕附城、文化附城、和諧附城。
  該鎮按照“工業興鎮、農業穩鎮”的經濟工作思路,紮實工作,推進了經濟工作的可持續發展。該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統籌發展社會各項事業,各項工作有了新的進展。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和維穩形勢穩定,群衆安居樂業。實施素質教育,中高考再創佳績,2008年,全鎮中考考上重點中學83人;高考考上大專以上360多人,其中本科73人。有10多條村莊被市命名為生態文明村,9條村莊被湛江市命名為特色文化村。賓合、徐馬兩村先後被評為湛江生態文明村及“湛江最美的村莊”。計生工作穩步發展,完成市下達計生目標任務,鞏固計生穩二類水平。參加新型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10多萬人,覆蓋率達93.2%。
  依托人文優勢建設新農村。全面啓動33條村莊的新農村建設,致力於打造“二三四”工程,即打造“兩村”(特色文化村和生態文明村),建設“三園”(生態傢園、現代田園、農民樂園),實現“四化”(道路硬化、環境淨化、村場緑化、村容美化),取得顯著成效。2008年,全鎮共投入資金6000多萬元,建成硬底化道路32公裏;鑽飲水井4眼,鋪設自來水管2.3萬米,70%以上農民飲上了衛生清潔的自來水;修建排污溝6000多米;擴建了陳璸紀念館和靖海宮碑廊;改造茅草房900多座;改水改厠900多座,崇尚科學、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附城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97219男51213女46006家庭戶戶數20300家庭戶總人口(總)97094家庭戶男51117家庭戶女459770-14歲(總)390540-14歲男214700-14歲女1758415-64歲(總)5280215-64歲男2721015-64歲女2559265歲及以上(總)536365歲及以上男253365歲及以上女283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91836
廣東省羅定市附城鎮
  附城鎮是全國文明鎮,也是廣東省電子專業鎮和省電子配件特色産業基地。該鎮位於羅定市北部,南邊緊靠羅城鎮,東西面與雙東、榃濱鎮為鄰,北部同廣西岑溪市筋竹鎮、鬱南縣交界。全鎮總面積192.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18331畝,林地面積215264畝,下轄1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鎮城區面積4.2平方公裏,有主要街道16條,硬底化道路8公裏,戶籍人口5.5萬人,外來人口2.5萬人。2007年,附城鎮實現地方生産總值9.1億元,工農業總産值達31.3億元,完成稅收收2068萬元(未含雅達稅收部分6230萬元),農村人均純收入達4642元。2007年分別獲得省“三級聯創”活動“五個好”鎮黨委、省紀檢監察先進集體、雲浮市文明鎮等榮譽稱號。
  鎮內建有年供水能力300萬噸、供水管網總長25公裏的自來水廠1間;綜合市場1個;商業步行街1條,11萬伏變電站1座。鎮內有完全中學、初級中學各1所,幼兒園1所,完全小學22所。文化、娛樂、衛生、環衛設施一應俱全。
  鎮內電子産業是該鎮的傳統支柱産業,雅達電子(羅定)有限公司於1998年在該鎮設立雅達電子工業園,現成為該鎮電子産業的竜頭企業,該園區占地300畝,總投資3.7億元,主要生産手提電話充電器、手提電腦充電器、復印機及打印機零部件等,手提電話充電器産量占全球的30%以上,是全球最大手機充電器生産基地之一,2007年擁有員工1.3萬人,産值達23.5億元人民幣,創造稅收(含關稅)6230萬元。附城鎮還以優良營商和投資環境,以及完善的服務體係,使雅達公司、昌煜註塑廠以及欣煌電子等企業紛紛增資擴産,2007年增資總額達7000萬元,進一步壯大了鎮域經濟。
  為加大産業升級的力度,2007年該鎮引進了廣州新恆光能源有限公司,規劃發展太陽能光伏電池等高新科技項目,主要生産非晶硅與微晶硅薄膜雙節疊層太陽能光伏電池,該項目規劃總投資100億元人民幣以上,年産太陽能光伏電池300MW。第一期規劃年産60MW太能陽光伏電池,預算投資12億元人民幣,建築面積38500平方米,預計年産值1.8億美元。
  附城鎮有肉桂10萬畝,用材林8.8萬畝,水果1.8萬畝,八角1.5萬畝,黃欖5000畝。年産桂皮186噸,水果5500噸,桂油80噸,木材3150立方米,鬆脂1600噸,八角89噸,茴油24噸,黃欖250噸,木薯幹片6000噸。還有大量黑欖、李子等雜果。此外,還有花崗岩、高嶺土等礦産資源。
  鎮區內交通方便,與羅城鎮僅一河之隔,以三座大橋接通,國道324綫(羅梅公路)穿越鎮區中心,德朱公路從東面經過,並在此交匯,規劃興建的羅岑鐵路和羅岑高速公路從鎮區北部經過。鎮區內有2條公共汽車綫路通市區,距羅定市火車站3公裏。
山西省陵川縣附城鎮
  2001年,調整陵川縣鄉鎮行政區劃(晉政函9號;1月10日晉市政發6號),撤銷丈河鄉、附城鎮,合併設立新的附城鎮。區劃調整後附城鎮人口33144人,面積190平方千米,鎮人民政府駐附城村。
山西省晉城市陵川縣
No. 10
  附城鎮 代碼:441621101 
  位於紫金縣東北部。2004年,撤銷朗坑村並入藍坑村。全鎮轄11個行政村(城西、林田、藍坑、中洞、中埔、衙前、水澄、黃花、橫徑、上莊、新莊),89個自然村;白溪水庫管理處轄白溪村委會,6個自然村。全鎮總面積230.9平方千米(含白溪42.5平方千米)。總人口39670人(戶數、人口含白溪)。
廣東省湛江市雷州市
  附城鎮位於雷城東端,東臨南海雷州灣,北與瀋塘鎮接壤。面積121.3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7萬畝。下轄33個管理區,104個自然村,人口83533人。鎮址在雷城環城東路,地處東洋平原,東瀕南海,西靠雷城,地理位置十分優越,歷來都是著名的魚米之鄉,素有“雷州糧倉”的美譽。東部沿海有3萬多畝灘塗。已基本開發為魚塘、蝦池,精養魚蝦。水面被充分利用於養鴨,總數已達100多萬衹,年産鴨蛋1000多噸,産值超3000萬元。近幾年來,鎮大膽改變生産佈局,合理調整農業結構,大搞“三高”(高産、高質、高效)農業,優質米達85%以上,實現湛江市第一個畝産噸糧鎮。現在全鎮已形成了“東魚蝦,西果菜,南稻穀、北甘蔗”的合理佈局,是雷城糧、油、肉、菜、鴨、蛋的主要供應基地。
廣東省河源市紫金縣
  附城鄉位於縣境東北部,東接紫城鎮、烏石、中壩,西連黃塘、青溪,南鄰瓦溪,北與河源縣交界。鄉政府駐地紫城鎮秋江路53號。
  鄉境明代屬古名都林田、黃花社及寬得都埔尾社一部分。清代屬古名都黃花樟村社、林田社、溫子口社一部分及寬得都埔尾社一部分。民國18年(1929年)屬附城區,民國26年分屬第一區黃花、樟村、林田鄉,民國30年起至建國初為兩儀鄉。1952年屬第一區,1957年分屬林田、黃花鄉,1958年10月成立附城公社,1961年4月分設林田、黃花、烏石、士貴公社,1963年機構調整,林田、黃花合併為附城公社,1964年8月析置城鎮公社,1983年9月改稱附城區,1987年4月改為附城鄉。
  地勢北高南低,西、北、東三面高山連綿,東北上莊村雞母山為最高峰,海拔1076米。秋香江自東嚮西流經境內,黃花水嚮北流入河源市郊區康禾。礦産、水力和林木資源豐富。境內有縣屬散灘梯級電站,裝機容量5000餘千瓦,年發電量占全縣三分之一。水澄鎢礦,橫徑、散灘螢礦,上樟輝長岩,儲量多,部分已開採。
  全鄉經濟以農業為主。有水田1.9萬畝。1988年,水稻播種面積3.4萬畝,總産0.92萬噸;各類水果面積0.88萬畝,總産470噸。東江名茶──黃花細葉緑茶種植面積0.23萬畝,茶葉暢銷縣內外。此外,全縣最早興辦的城西新華村柑桔場、藍坑冷水坑荔枝以及分佈在中洞上格村等地的由鄉村集資營造的萬畝杉木林,聞名全縣。
  工業方面,建國前有小鍋廠10餘間,産品銷往外地。至1988年,境內縣辦有繅絲廠、水泥廠,鄉辦有農修廠、鑄造廠、螢礦場等企業,其中螢礦石年産2000噸。商業有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32個,與縣城連為一體。惠水、紫河、紫白等公路在境內通過。
  文教衛事業,至1988年,有初中2所,小學13所,在校中學生700餘人,小學生3700餘人,教職工230餘人。設有鄉文化站、廣播站和衛生院。新樟紙馬隊,源於明末清初,為本縣最早紙馬隊之一,曾作為縣代表隊參加1954年粵東專區首屆民間文藝匯演。
  名勝古跡有林田村北宋古墓、清末建築的水澄南沐陽“紫霞洞”道教遺址及有古廟、岩洞、石刻等風景奇特的雞公嶂。
廣東省河源市竜川縣
  附城鎮位於粵北山區東江上遊西岸,與縣城一河之隔,京九、廣梅汕鐵路、205國道穿越該鎮,是個水陸交通相當方便的鄉鎮。全鎮有13個村委會,總人口為4萬人,占地面積108平方公裏,總耕地面積10427.5畝,林業用地6824.1公頃,森林覆蓋率達60%。全鎮中小學師生4500多人。
廣西南寧地區橫縣
  附城鎮位於縣城周圍,水陸交通十分便利,總面積171平方公裏,耕地面積84170畝,其中水田49175畝。該鎮轄21個村委會,1個航運公司,總人口 8.89萬。1999年財政收入170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114元。
  附城鎮工農業全面發展。農業形成了糧食、茉莉花、糖蔗、蔬菜、養殖等優勢産業。附城朝陽大垌是國傢農業開發立項項目,擁有良田2萬畝,是廣西最大的商品糧基地之一。附城也是全國最大的茉莉花生産、加工基地。全鎮茉莉花種植面積4萬畝,擁有花茶加工廠100多傢,全鎮花農5萬人,每年僅茉莉花項收入達3000多萬元。
No. 15
  622922100000 附城鎮
  622922100001 新集居委會
  622922100200 高林灣村
  622922100201 高豐村
  622922100202 中元村
  622922100203 斜路村
  622922100204 新集村
  622922100205 石王村
  622922100206 磨羌村
  622922100207 松樹溝村
  622922100208 馬傢咀村
  622922100209 劉傢廟村
甘肅省臨夏回族自治州康樂縣
  【附城鎮
  自然環境:附城鎮位於康樂縣城,
  平均海拔2000.1米,年平均氣溫7℃,
  年平均降雨量399.9毫米,全年無霜期
  134天.年末常用耕地面積1188.6萬
  畝,鄉鎮行政區域面積47”.6萬畝.
  行政區劃:轄居民委員會1個,村
  民委員會10個.
  人口情況:鄉鎮總戶數6392戶,鄉
  鎮總人口27229人.鄉鎮從業人員
  1 1900人。
  六通情況:通電的村10個,通郵的
  村10個,通電話的村10個,通公路的
  村10個,通自來水的村4個,通有綫電
  視的村1個。
  經濟指標:2005年,國內生産總值
  1995萬元,糧食播種面積939萬畝,糧
  食總産量4257.80噸,財政總收人508
  萬元,財政支出508萬元,農民人均純
  收人1507元。
  文教衛生:學校總數12所,在校學
  生總數4721人,教師總數398人,醫
  院、衛生院3所,醫生數128人,病床
  167張。
  名優特産:當歸、黨參.
  旅遊景點:竜頭山景區
  電話:0930一4424674
英文解釋
  1. :  Fucheng Town
近義詞
附城
包含詞
臺山市附城鎮雅時服裝廠康樂縣附城鎮農技農經服務工作站
康樂縣附城鎮綜合布料門市部臺山市附城鎮興輝皮革製衣廠
康樂縣附城鎮綜合鑌鐵修理組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甘肅有限公司康樂縣公司附城鎮新治街營業廳
康樂縣附城鎮綜閤門市部鑌鐵門市部康樂縣附城鎮綜合機電門市部
康樂縣附城鎮綜合百貨門市部
分類詳情
蒙村村北莊村河北村中心村北馬村
南馬村山後村城西村幸福村嶺西村
嶺西村城東村城東村城北村江邊村
後山村上莊村田莊村黃花村新莊村
芙蓉村南山村英山村富興村碧坑村
莊裏村北營村高山村紅橋村竜湖村
新塘村星星村三聯村小會村嶺東村
玉泉村東河村柏崖村南河村林田村
藍坑村中洞村中埔村衙前村水澄村
橫徑村南渡村竜頭村南田村韶山村
殿山村榜山村新隆村官坑村群輝村
板塘村浮石村聯新村富坑村新社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