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杏科 ginkgoaceae
落葉喬木,高達40米;樹皮淡灰色,老時縱直深裂。本科僅1屬,1種,為我國特産。
銀杏科 ginkgoaceae engler in engler u. prantl, nat. pflanzenfam. nachtr. ii-iv. 19. 1897.
科模式屬:銀杏屬 ginkgo lin
拉丁名 ginkgo biloba l.
中文名 銀杏
拉丁科名 ginkgoaceae
中文科名 銀杏科
保護級別 2
分佈 浙江(西天目山)
現狀 稀有種。本種又名白果,為著名的“活化石”。中生代侏羅紀銀杏曾廣泛分佈於北半球,白堊紀晚期開始衰退。第四紀冰川降臨,在歐洲、北美和亞洲絶大部分地區滅絶,野生狀態的銀杏殘存於中國浙江西部山區。由於個體稀少,雌雄異株,如不嚴格保護和促進天然更新,殘存林分將被取代。
海拔下限(米) 300
海拔上限(米) 1100
形態特徵 落葉大喬木,高達40米,胸徑可達4米,幼樹樹皮近平滑,淺灰色,大樹之皮灰褐色,不規則縱裂,有長枝與生長緩慢的距狀短枝。葉互生,在長枝上輻射狀散生,在短枝上3一5枚成簇生狀,有細長的葉柄,扇形,兩面淡緑色,在寬闊的頂緣多少具缺刻或2裂,寬5-8(一15)釐米,具多數叉狀並歹帕細脈。雌雄異株,稀同株,球花單生於短枝的葉腋;雄球花成葇荑花序狀,雄蕊多數,各有2花藥;雌球花有長梗,梗端常分兩叉(稀3一5叉),叉端生1具有盤狀珠托的胚珠,常1個胚珠發育成發育種子。種子核果狀,具長梗,下垂,橢圓形、長圓狀倒卵形、卵圓形或近球形,長2.5一3.5釐米,直徑1.5一2釐米;假種皮肉質,被白粉,成熟時淡黃色或橙黃色;種皮骨質,白色,常具2(稀3)縱棱;內種皮膜質,淡紅褐色。
特性 野生狀態的銀杏分佈於亞熱帶季風區,水熱條件比較優越。年平均溫15℃,極端最低溫可達-10.6℃,年降水量1500--1800毫米,全年霧日可達248天。土壤為黃壤或黃棕壤,ph值5--6。伴生植物主要有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 hooibrenk ex otto et dietr.、金錢鬆pseudolarix kaempferi (lindl.)gord.、榧樹torreya grandis fort.ex lindl.、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 (lamb.) hook.、藍果樹nyssa sinensis oliv.、楓香liquidambar formosana hance.、天目木薑子litsea auriculata chien et cheng、香果樹emmenopterys henryi oliv.、響葉楊populus adenopoda maxim.、交讓木daphniphylklum macropodum miq.、毛竹phyllostachys mazel ex h.de lehaie 等。銀杏壽命長,我國有3000年以上的古樹。初期生長較慢,蒙蘖性強。雌株一般20年左右開始結實,500年生的大樹仍能正常結實。一般3月下旬至4月上旬萌動展葉,4月上旬至中旬開花,9月下旬至10月上旬種子成熟,10月下旬至11月落葉。
保護價值 銀杏為銀杏科唯一生存的種類,是著名的活化石植物,又是珍貴的用材和幹果樹種,由於具有許多原始性狀,對研究裸子植物係統發育、古植物區係、古地理及第四紀冰川氣候有重要價值。葉形奇特而古雅,是優美的庭園觀賞樹。對煙塵和二氧化硫有特殘的抵抗能力,為優良的抗污染樹種。種子作幹果。葉、種子還可作藥用。
保護措施 浙江省西天目山為我國自然保護區之一,區內野生狀態的銀杏應嚴禁采伐。對海拔1000米陡峭岩壁處一株由莖、幹基部再生樹幹的“五代同堂”古銀杏,已壘石加固。全國各地零星的銀杏古樹,亦應加強保護;許多省區已有栽培。
栽培要點 實生繁殖。種胚有休眠現象。鼕季或層積後早春播種。待苗高1米以上即可栽植。作行道樹宜選用雄株。亦可用扦插及分蘖法繁殖。為促進提早結實、和培育良種無性係,可用芽接或枝接法繁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