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隊 : 鐵道 > 鐵道兵
目錄
鐵道兵簡介
  鐵道兵——中國人民解放軍之陸軍的一個工程技術兵種,包括鐵路、隧道、橋梁、建築、舟橋、通信、工程等部隊,它擔負着工程保障任務。戰時,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平時,主要參加國傢鐵路建設。
  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並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為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援越抗美戰爭和共和國鐵路大動脈建設立下了不朽的功績,使人難以忘懷。
解放戰爭——鐵道兵橫空出世
  鐵道兵的前身是東北人民解放軍護路軍,而當初的護路軍“頭領”蘇進卻是個“光桿司令”。
  “1946年5月25日,國民黨軍隊沿中長鐵路北犯。我奉命率領回民支隊和鬆江軍區工兵排炸毀鬆花江大橋,阻止敵人過江。完成任務後,我們乘專列返回哈爾濱車站。一下車就看到車站貴賓室大門側邊墻壁上貼有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的佈告,任命我為東北民主聯軍鐵道司令,負責指揮、調度軍事運輸事宜和維護鐵路安全秩序。如有不聽從鐵道司令指揮、調度,阻礙鐵路正常運行,造成重大事故者,準予從嚴懲處,希望各部隊切實遵照執行。這突如其來的任命,使我這個光桿司令倉促地投入戰鬥。”後來擔任軍委炮兵副司令員的蘇進說。
  鐵道司令部成立後,蘇進手下開始衹有幾名參謀人員和從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警衛團抽調的一個連,負責執行糾察任務。
  1946年下半年,為加強鐵道司令部的建設,東北民主聯軍司令部將有鐵道遊擊隊之稱的回民支隊調屬鐵道司令部,接着又相繼成立了護路軍第一團,駐綏化;第二團,駐牡丹江;第三團,駐哈爾濱。各團以營連為單位分佈在鐵路沿綫的車站、橋梁、隧道等重要地區,防範土匪、特務的破壞活動,保障列車暢通無阻,並配合鐵路員工參加搶修鐵路、橋梁的任務。
  為加強鐵路沿綫警衛巡邏任務,不久又成立了裝甲列車大隊,下轄兩個中隊。每列裝甲車上配有火炮1門,機槍6挺,高射機槍3挺,探照燈2部。他們巡邏在漫長的鐵路綫上,有力地保障了鐵路沿綫的安全。
  1946年12月,鐵道司令部改稱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司令部,蘇進任書記,駐地在哈爾濱。下轄東滿護路軍司令部、西滿護路軍司令部,共有7個步兵團、1個回民支隊、1個裝甲列車大隊。後來又成立了中部護路軍司令部、南滿護路軍司令部,總兵力達8599人,分佈在東、西、南、北滿的鐵路綫上,維護鐵路安全。
  鐵道司令部成立後,組織搶修了陶賴昭鬆花江鐵路大橋,將中長鐵路和哈長鐵路段的雙軌連接起來,發揮了重要的軍事和經濟作用。同時,有力地打擊了國民黨軍和土匪對鐵路的破壞及搶劫物資等行為,起到了鐵道衛士的作用。
  1948年7月5日,中共中央東北局和東北軍區决定,以護路軍為基礎,吸收東北各鐵路局1200名鐵路員工為技術骨幹,並補入二綫兵團8500人,組成東北人民解放軍鐵道縱隊(亦稱鐵路修復工程局),黃逸峰為局長,蘇進為第一副局長兼參謀長。縱隊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衛生部、供給部、材料部和廠務部。縱隊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共計官兵17104人。
  鐵道縱隊成立後,全力搶修東北、華北地區的鐵路,支援了遼瀋戰役和平津戰役。
  1949年5月16日,中央軍委正式發佈命令,將第四野戰軍鐵道縱隊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受軍委鐵道部部長直接領導。軍委鐵道部部長滕代遠兼鐵道兵團司令員和政治委員,副部長呂正操兼任副司令員。下轄第一、第二、第三、第四支隊和1個裝甲列車縱隊。後來整編為3個師、1個直屬橋梁團、1個直屬汽車團,兵力擴大到30517人。
  “野戰軍打到哪裏,就把鐵路修到哪裏”成為鐵道部隊的口號。從1948年夏到1949年底,鐵道部隊廣大官兵與鐵路員工齊心協力,剋服重重睏難,勝利地完成了搶修任務,全國遭國民黨軍隊破壞的幾條主要鐵路幹綫均已通車。據統計,這期間共修復綫路1629公裏,橋梁976座,車站房屋5898平方米,修復信號232站,為解放軍渡江南下,進軍西北,解放全中國提供了鐵路保障。為戰後全國經濟恢復和發展,作出了重大貢獻。
建國初期——鐵道兵司令部誕生
  1953年9月,中央軍委决定組建鐵道兵領導機關。9月9日,中央軍委命令:“志願軍在朝鮮的6個鐵道工程師,正式劃歸軍委係統,與鐵道兵團現有的4個師、1個獨立團,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從此,鐵道兵正式作為一個兵種列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序列中。
  1953年12月25日,毛澤東專門接見了即將出任鐵道兵司令員的王震,並親筆為《鐵道兵》報題寫了“鐵道兵”三個大字;1954年元旦,朱德也為《鐵道兵》報題詞:“為建設正規化、現代化的鐵道兵而奮鬥!”
  1954年2月28日,中央軍委主席毛澤東簽發命令,任命王震為鐵道兵司令員兼政治委員。3月5日,鐵道兵司令部正式在北京成立,機關設司令部、政治部、工程部、後勤部、幹部管理部和計劃處、軍法處、財務處。
  鐵道兵司令部成立時,編製10個師、1個獨立團、1所學校、2所文化速成中學,兵力10萬人。鐵道兵後來發展到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2所院校,總兵力達到40餘萬。
  鐵道兵司令部成立後,根據國傢的經濟實力和鐵路修建的任務,中央軍委又多次對鐵道兵進行了擴編和縮編。
  1956年1月下旬,鐵道兵司令員王震與鐵道部部長滕代遠簽訂了《鐵道兵執行國傢15年鐵路建設遠景計劃》協議書。按照這個計劃,鐵道兵將新建鐵路63條,總長為23313公裏,占全國新建鐵路的42%;修復鐵路7條,總長為965公裏。
  8月24日,國防部批復鐵道兵成立兩個軍,分別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第一軍、第二軍。據此,1956年9月1日鐵道兵第一軍正式組建,解放軍鐵道兵從此有了軍的建製。當年11月23日,鐵道兵第二軍開始組建。在籌建過程中,1957年4月6日,國防部又發佈命令撤銷了鐵道兵第二軍的番號。為此,鐵道兵第二軍停止了組建工作。
  1959年初,國傢開始縮減基本建設規模,許多鐵路建設工程縮減規模,有的停建。6月20日,總參謀部批準鐵道兵進行整編,定額為12萬人,下轄11個師、2所學校。鐵道兵領導機關總稱“鐵道兵兵部”。
  1962年5月,國傢把修建森林鐵路、公路的任務交給鐵道兵,於是鐵道兵又進行了擴編。
  1962年11月11日,周恩來在中南海西花廳召開會議,對鐵道兵的性質、編製體製等問題做了重要指示。周恩來說,鐵道兵9000人的師,出工不到5000人,每年工作不到200天,這樣怎麽行呢?軍隊搞建設也要為國傢積纍,要從性質、編製上徹底加以改革。鐵道兵要按修鐵路的工程部隊性質確定編製、工作制度。
  會上,周恩來傳達了毛澤東對鐵道兵的意見:“鐵道兵是工程部隊性質,無論平時、戰時,都是執行工程任務,是工程部隊,不是戰鬥部隊。”周恩來針對鐵道兵官多兵少、軍事訓練和政治教育時間占用多,施工時間短等問題指出,鐵道兵軍官比例應該是10%,新兵訓練3個月,與作戰部隊應有區別,每年施工220天,還應該再多一些。
  12月20日,中央軍委為鐵道兵增補10萬新兵。4個鐵道師各組建一個綫路隧道團。鐵道兵參加的林業工程主要在吉林、黑竜江和內蒙古三省區。此時,鐵道兵的總兵員達20.4萬人。
  1964年5月30日,鐵道兵司令部嚮周恩來報告鐵道兵擴編10萬人修建林業鐵路的情況和體會。報告說,鐵道兵經過精簡整編,軍官比例由22.1%降到9.95%,生産人員比例由72%上升到81.4%,年施工可達240天。看了報告,周恩來非常滿意,並做了如下批示:“修成昆路主席同意。朱委員長提議使用鐵道兵修。”三個多月後,鐵道兵又迎來了大擴編。
  1964年9月18日,為加速國防工程和西南地區鐵路建設,中央軍委批準鐵道兵擴編14.4萬人,總兵員達到37.2萬人,共有13個師、60個師屬團,3個獨立團。其中5個師擔負成昆鐵路建設。
  後來,根據建設北京地鐵、援越抗美鐵路修建等任務,又組建了鐵道兵第十四師、第十五師,為出國的鐵道兵部隊配備了高炮團。到1974年底,鐵道兵共有3個指揮部、15個師、3個獨立團、3所學校、3所野戰醫院、1個科學技術研究所等單位,總員額達到43萬人,是鐵道兵歷史上人數最多的時期。
  1976年1月,擔負北京地鐵施工任務的鐵道兵第十二師、第十五師和倉庫、機修廠等8個單位的5.3萬人改為基建工程兵,脫離鐵道兵建製。
  從1980年開始,鐵道兵開始縮編。當年4月8日,根據總參謀部的指示,鐵道兵撤銷了9個團。當年8月28日,總參謀部通知鐵道兵,根據中共中央批準的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的方案,鐵道兵按現行編製37萬人縮減去17萬人,保留約20萬人。
  到1981年4月,鐵道兵完成了縮編任務。13個鐵道師縮編合併成10個師,鐵道兵機關減少人員30%,3個獨立團合併成2個,3所院校保留了2所,保留兵員總數為20萬。
抗美援朝——鐵道兵建功沙場
  1950年11月,鐵道兵團開赴朝鮮戰場,擔負工程保障任務。
  抗美援朝戰爭中,解放軍組建了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滕代遠兼司令員和政治委員,陳正湘任第一副司令員,呂正操兼副司令員,崔田民任副政治委員。此外,還成立了中朝聯合鐵道運輸司令部,賀晉年兼任司令員,張明遠任政治委員,志願軍有3個鐵道師、2個鐵道團約2萬人參戰,後又有6個鐵道師參戰。
  抗美援朝初期,鐵道兵面臨的形勢非常嚴峻。當時志願軍沒有航空兵參戰,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占有絶對的空中優勢。美軍轟炸機執行轟炸任務不需戰鬥機護航,肆意低空追射道路上的朝鮮車輛和行人。志願軍入朝時,共有汽車1300輛,20天內被美軍飛機炸毀600餘輛,志願軍後勤供應陷入嚴重睏境。朝鮮戰爭中,美軍始終把破壞志願軍鐵路補給綫作為實現其整個戰略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轟炸與反轟炸、破壞與搶修的長期反復,構成了這場戰爭在鐵路綫上的主要鬥爭特點。
  原鐵道兵副政委崔田民提供了兩組數字,充分反映出美軍的野蠻、瘋狂和志願軍鐵道兵的英勇、頑強:
  “自1950年11月到1953年7月停戰的33個月中,敵人集中侵朝空軍70%左右的兵力,對我鐵路交通綫進行狂轟濫炸,共出動飛機58967架次,對鐵路綫投彈達19萬枚,即在通車的鐵路綫上平均每7米落彈一枚,相當於二戰期間德國投在英國本土炸彈的1.5倍。纍计破壞橋梁1607座次,綫路15564處次,給水165處次,通信綫路2952條公裏,隧道89座次。1951年夏,朝鮮又遇數十年未有的洪水泛濫。敵機的轟炸和洪水災害給鐵路造成了嚴重破壞。
  “志願軍鐵道兵發揚勇敢頑強、不怕犧牲的戰鬥精神,共計搶修、搶建、復舊正橋2294座次,延長129公裏;便綫便橋128公裏;綫路14691處次,延長1003公裏;隧道122座次;車站3648座次,延長161公裏;通信綫路20994條公裏;並新建鐵路213公裏,取得了反轟炸和抗洪鬥爭的勝利。鐵路通車里程由戰爭初期的107公裏增加到停戰前的1382公裏,創建了一條‘打不爛、炸不斷的鋼鐵運輸綫’,在抗美援朝戰爭的史册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朝鮮戰爭期間,志願軍鐵道兵搶修、搶建鐵路、橋梁,使鐵路運力比戰爭初期提高了7.5倍,保障了“鋼鐵運輸綫”的暢通無阻。鐵道兵有1136名官兵英勇犧牲,2881名官兵負傷,涌現了楊連弟等一大批英模,1.21萬人立功。
  美國空軍發言人發出了這樣的感慨:“在差不多一年來,美國、南非、澳大利亞和其他盟國飛機一直在轟炸共産黨的運輸係統,但北朝鮮仍有火車在行駛。”“坦率地講,我們認為他們是世界上最堅強的建築鐵路的人”。
  通過朝鮮戰爭使我軍完善了後勤保障體係,建立了現代化的後勤保障體係,可以說朝鮮戰爭的勝利,和後勤尤其是鐵道兵的作用是分不開的,鐵路至今仍是一種重要的運輸手段,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從青藏鐵路通車帶來的影響就可以看出。
  在朝鮮戰場上我英勇機智的鐵道兵發明了許多有效的方法來保障鐵路的暢通。有“倒三江”、“片面運輸”、“合併轉運”、“頂牛過江”、“當當隊”、“水下橋”、“爬行橋”。據統計,朝鮮戰爭期間有十萬噸炸美國彈落在僅有一千多公裏的朝鮮鐵道綫上,這是世界戰爭史上的空前記錄。鐵道兵就是用這些辦法確保了運輸大動脈的暢通。
  下面就介紹幾個方法,以嗜讀者。
  “倒三江”就是在鐵路橋被洪水衝斷,飛機炸斷的情況下,在西青川江橋、東大同江橋、東沸流江橋頭,集中了一千多臺汽車反復倒運、接運、漕運了兩千車皮的物資,保證了路斷、橋斷,運輸不中斷。
  “片面運輸”是因為北朝鮮鐵路基本單軌,美機又普遍轟炸,許多鐵路場站不能會車,中國人幹脆在可以通車的夜晚,所有列車都嚮同一方向單方面發車,每列的間隔一般衹有5分鐘。這種方法收到了讓人難以置信的效果,中國軍隊曾在一條單軌鐵路上創造了一夜開往前綫47列火車的世界紀錄。
  “合併轉運”是將兩組以上的列車聯成一組,同時用2、3個火車頭牽引這條遠遠超過一般列車長度的長竜。這種方法可以發揮突擊搶運的最大效果。
  [ 轉自鐵血社區 http://bbs.tiexue.net/ ]
  “頂牛過江”主要用於那些夜裏搶修的承載能力差,經不起車頭重壓的鐵路橋,中國軍隊在火車過江時將車頭調到列車尾部,用車頭頂着較輕的車廂過橋,橋對面再用另一個車頭拉走。
  戰後,蘇聯專門派專傢來華學習鐵道兵的經驗,這些洋專傢對於“頂牛過江”這類發明贊不絶口,認為如果在蘇聯,一定會獲得重大科學發明奬!
  鐵道兵們除了機智,在血戰美機的戰鬥中也表現出了英勇頑強,鐵道兵一師一個連隊血戰百嶺川,76個晝夜扛住了26次大轟炸,全連傷亡99人,剩下40人仍堅持按時完成搶修任務。特等功臣郭金升一人竟拆掉了美機投下的603枚定時炸彈,光炸藥就掏出了27噸。
  千裏鐵道綫上,類似的英雄部隊和英雄個人比比皆是......
援越抗美——鐵道兵血灑鄰邦
  援越抗美戰爭,是解放軍鐵道兵第二次與美軍交鋒,為越南人民的解放戰爭搶修、搶建鐵路、公路,立下了新的豐功偉績。
  根據越南政府的請求,中越兩國政府於1965年4月27日簽訂了《關於修建鐵路和提供運輸設備器材的議定書》。根據議定書,總參謀部於l965年4月18日决定組建“中國人民志願工程隊”入越執行上述任務。鐵道兵奉命以第二師、第十三師為主先後組成了援越工程部隊第一支隊和第六支隊,分別稱為“中國人民志願工程隊”和“中國交通部修路工程隊”,後來兩個支隊統稱“中國後勤部隊”,並配屬了高炮團。後來又組建了援越鐵道兵第十團、鐵道兵第十二師五十八團並相繼赴越。
  中國鐵道兵冒着美軍的野蠻轟炸,視死如歸。在越池大橋的搶修中,第一支隊300多名官兵突然遭到美軍幾十架飛機的轟炸掃射,30多人負傷、犧牲,但官兵仍堅持搶修,直至大橋通車。在保衛諒山鐵路咽喉的搶修任務中,排長高守成在拆除定時炸彈時光榮犧牲,班長王登高繼續完成拆彈任務,經過14個小時冒死奮戰,終於排除了所有定時炸彈,保證了施工安全。
  正是憑着這種英勇獻身的精神,在持續兩年多的反轟炸搶修鬥爭中,中國鐵道兵先後完成搶修橋梁181座次,車站379站次,綫路690處次。從1965年12月起到勝利回國止,全綫通車596天,占總日天數的70.1%,主要幹綫的北綫全綫通車813天,占總日天數的86.3%。此外,配屬鐵道兵第一支隊的高射機槍分隊對空作戰668次,擊落擊傷美軍飛機254架,其中擊落119架,擊傷135架,俘虜美軍飛行員8名。
  但中國鐵道兵也付出了生命和流血的代價,392名官兵獻出了寶貴生命,長眠在越南國土上;1862名官兵光榮負傷,許多人終身殘疾。越南領袖鬍志明曾深情地對中國鐵道兵說:“你們發揚國際主義精神,援助越南人民打美帝,我代表越南人民感謝你們,感謝毛主席!”越南政府評價中國鐵道兵:“你們以排山倒海的徹底革命精神,衝破一切睏難,給我們開出了一條勝利的道路。”
開山築路——鐵道兵功勳卓著
  新中國成立後的鐵路建設,幾乎都有鐵道兵官兵灑下的汗水甚至獻出的生命。
  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鐵道兵興建的第一條鐵路是鷹廈綫,這是為解决臺灣問題而興建的一條重要鐵路綫。從朝鮮戰場歸國後,尚未洗去徵塵的志願軍鐵道兵受命開赴廈門。
  當時,中央軍委和政務院决定,鐵道兵團和6個志願軍鐵道工程師統一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王震任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92年5月,當年的鐵道兵司令員王震回憶說:“鷹廈鐵路起自江西鷹潭,穿越武夷山、戴雲山兩大山脈,沿富屯溪、沙溪、九竜江3條大河流,直達海防前哨廈門,全長697公裏。”
  “修建這條鐵路,無論在軍事上、政治上,還是在經濟上,都有重要意義。福建人民盼望這條鐵路盼了整整50年。早在1906年清光緒末年,福建就曾成立官商合辦的‘鐵路公司’,發行‘鐵路股票’,嚮海外僑胞大量募捐修路,但終因當時的清政府腐敗無能,加上鐵路工程浩大,說說容易,修起來難。閩贛鐵路公司花了4年時間修了一條28公裏的鐵路,名義上叫‘漳廈鐵路’,但‘東不到海,西不到江(九江)’,而且路基質量很差,火車慢得像牛車,沒人願坐,不久連這條小鐵路也停辦了,軌也拆了,路基也毀了,所以直到解放時福建還不通鐵路。這種情況對於面對臺灣、地處前綫的福建是不利的。周恩來曾在一次會議上說,解决美國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以及臺灣問題,要看‘二王’:一個是王炳南在華沙和美國談判;一個是王震率領10萬大軍修建鷹廈鐵路。”
  “修建鷹廈綫關鍵是填海問題。”王震將軍回憶說。
  廈門離臺灣很近,站在日光岩可以清楚地看到金門島和大擔、二擔島。300年前,鄭成功就是以此基地收復臺灣的。但廈門本身是一孤島,與大陸隔着一條廈門海峽,鐵路要真正通到廈門,必須填海。這在當時難度很大。
  為做好填海工程,由鐵道兵第七師和廈門市共同組成海堤工程指揮部,動員3000名民工,近百條船衹,並調集高炮部隊在兩岸掩護,從近海的小島上開山采石,裝成石籠,運到海上填海築堤。
  鐵道兵和船工、民工任憑風大浪急,敵機騷擾,駕着載石帆船,喊着號子,乘風破浪,迎着潮水浪尖拋石填海。海上百舸爭流,潮起石落,水柱衝天,頗為壯觀。一年多時間,就填起了一條火車、汽車並行的長5公裏、寬19米的海上長堤。
  1956年12月9日,鋪軌隊通過海堤到達廈門,僅用了22個月時間就提前修通了這條近700公裏的鷹廈鐵路。
  在鷹廈鐵路完工後,鐵道兵先後為祖國修建了許多鐵路,可圈可點的有七大工程:成昆鐵路、貴昆鐵路、襄渝鐵路、東北林區鐵路、新疆南疆鐵路、青藏鐵路和北京地鐵工程。
  從1948年解放軍組建鐵道縱隊到1983年鐵道兵並入鐵道部的35年間,鐵道兵在戰爭條件下,共搶修鐵路3600多公裏,搶建鐵路690多公裏、戰備公路430多公裏;在和平建設時期,共新建鐵路幹、支綫12590公裏,占全國同期新建鐵路總數的三分之一,有8000多名官兵為鐵路建設獻出了生命,包括抗美援朝戰爭中犧牲的1136人,援越抗美戰爭中犧牲的392人。
兵種撤銷——共和國不會忘記
  20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圍繞鐵道兵是否在解放軍序列中保留的問題,經過許多爭論和麯折,最終黨中央和中央軍委纔决定鐵道兵集體轉業並入鐵道部。
  1975年,中央軍委初步擬定鐵道兵衹保留14萬人,由國務院和中央軍委雙重領導,其人員不計入軍隊定額,全部經費由國傢工程費支付。工程技術業務受鐵道部指導,工程計劃、機械裝備、材料、財務等均由鐵道部統一歸口。但鐵道兵黨委在討論這一方案時,絶大多數同志不同意歸口鐵道部,最終這一方案沒有實行。
  1978年10月,為了減輕軍費負擔,國務院和中央軍委决定,鐵道兵“全部費用在軍隊總定額外單獨計算,從國傢鐵路工程費開支,但仍屬軍隊序列”。根據這一决定,國務院有關部委和總後勤部决定,從1979年起,鐵道兵的經費同國防費分開,所需經費從國傢鐵路工程費中開支。於是,鐵道兵在國傢下達的鐵路修建任務“吃不飽”時,主動承擔國傢鐵路計劃外的建設任務,努力實現鐵道兵軍費自給。1979年鐵道兵經費自給率為78.4%,到1981年實現了全部自給,並略有結餘。從此,軍費開支不再包括鐵道兵,為軍隊減輕了經費負擔。
  1980年下半年,根據中共中央批準的中央軍委關於軍隊精簡整編方案,鐵道兵裁減兵員17萬人,撤銷了3個軍級指揮部,減少了3個師的建製,每個師也由5個團改為4個團,各級機關也相應進行了壓縮。這是鐵道兵歷史上最大的一次縮減。
  1981年10月30日,楊尚昆在駐京部隊軍以上幹部會議上傳達了鄧小平關於部隊大量精簡的指示,要求各大單位組織討論。鐵道兵軍以上幹部在討論中一致認為,根據鐵道兵戰時和平時擔負的任務,鐵道兵應予保留,但要減人。同時,提出了鐵道兵與鐵路工程局合併的方案。兩支隊伍合併後,仍稱軍委鐵道兵,屬於軍隊係列,但不占定額,獨立核算,自負盈虧,不吃軍費。執行軍隊條令條例和供應標準,軍需供給、幹部任免、徵兵退伍等仍按原方式不變,對口實行。各工程局的職工待遇不變,幹部按原規定或委托鐵道兵任免,鐵道兵執行工程任務接受鐵道部領導,其費用由鐵道建設費開支,國傢計劃列鐵道兵一個戶頭。
  但鐵道兵與鐵路工程局怎麽合?是兵改工,還是工改兵?尚未最後解决。
  鐵道兵最後一任司令員陳再道1992年7月回憶說:
  1982年1月31日,我前往楊得志同志住地。當走進他的辦公室後,我直截了當地問他:“大傢都傳鐵道兵這回要脫軍裝,和軍隊脫鈎,有沒有這回事?”
  楊得志若有所思,略頓片刻,點了點頭說:“是的。”接着,他簡單給我講了一個情況。聽完他講的情況後,我內心很不平靜。
  1982年2月4日上午,我在鐵道兵常委會上對大傢說:“小平同志已經拍板,鐵道兵和基建工程兵與軍隊脫鈎,脫軍裝。基建工程兵撤銷,鐵道兵並入鐵道部。”
  會議經過一天的發言討論,最後大傢表示:黨中央、軍委正式决定了我們就堅决執行。但大傢一致建議保留鐵道兵,以鐵道兵黨委集體意見,呈報軍委鄧主席。
  陳再道將軍接着回憶說:
  1982年2月16日,我接到通知,說明天張震副總參謀長約我談話。我建議呂正操、曠伏兆兩位政委也參加。第二天上午,張震代表軍委、總部嚮我們傳達了關於鐵道兵並入鐵道部的决定。我們匯報了鐵道兵黨委討論的意見,並將以司令員、政委名義寫給鄧主席的報告交他轉呈。張震同志表示,一定把你們的意見和報告轉達到。
  1982年3月25日,軍委秘書長楊尚昆召集我和兩位政委以及鐵道部劉建章、劉林祥同志開會,傳達了鄧小平同志的指示。楊尚昆同志說,撤銷鐵道兵的建製,已經决定了。鐵道兵脫離軍委,脫軍裝,合到鐵道部。我們把你們的意見嚮軍委鄧主席作了匯報。說到要求保留鐵道兵時,鄧主席說,撤銷鐵道兵已經定了,這沒有二話可講。當匯報到打起仗來還需要鐵道兵時,鄧主席說,打起仗來,鐵道部都是鐵道兵。當匯報到鐵道兵、基建工程兵都是自負盈虧,不增加國傢負擔時,鄧主席說,基建工程兵、鐵道兵實行徵兵製,增加農民負擔。
  至此,鐵道兵並入鐵道部大局最後敲定。
  1982年4月9日,國務院辦公廳、中央軍委辦公廳通知:“中共中央、中央軍委决定撤銷鐵道兵建製,把鐵道兵並入鐵道部。”12月6日,國務院、中央軍委正式下達了關於鐵道兵並入鐵道部的决定。
  1983年2月1日,鐵道兵黨委、機關並入鐵道部黨委、機關。至此,鐵道兵黨委、機關完成了自己的歷史使命。
  1984年1月1日,鐵道兵部隊集體轉業並入鐵道部,鐵道兵指揮部改為鐵道部工程指揮部,鐵道兵各師分別改稱鐵道部各工程局。從此,鐵道兵在解放軍序列中消失,但鐵道兵的功績,卻永遠留在解放軍的史册上。
  到了21世紀,在上級老首長和有關人員的努力下,終於建成鐵道兵自己的網站。給所有老鐵一個展示的平臺和交流的場所。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當年的一麯《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不知道激勵了多少老鐵與勇氣,也不知道鼓舞了多少鐵軍的幹勁,鐵道兵永遠不會忘記自己的壯歌,讓大傢永遠記住這首雄壯,有力的軍歌吧!
  背上了(那個)行裝,扛起(那個)槍,
  雄壯的(那個)隊伍浩浩蕩蕩。
  同志呀,你要問我們哪裏去,
  我們要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
  離別了天山千裏雪,但見那東海萬頃浪。
  纔聽塞外牛羊叫,又聞江南稻花兒香。
  同志們(哪)邁開大步朝前走啊
  鐵道兵戰士志在四方……
補充:鐵道兵各師的歷程和現狀
  鐵道兵第一師1948年7月組建。1950年11月6日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國。 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一師,轄第1、第11橋梁團和第21綫路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一師,轄第1、第2、第3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1團—第5團。1979年7月,修建襄渝鐵路。1981年5月遷往山東兗州,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1工程局。1999年更名為中鐵第11工程局。(中鐵十一局集團)
  鐵道兵第二師前身為回民支隊。1951年5月參加抗美援朝,1954年9月7日回國。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二師,轄第2、第12橋梁團和第22綫路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二師,轄第4、第5、第6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6團—第10團。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2工程局,1998年7月改製組建為企業集團。(中鐵十二局集團)
  鐵道兵第三師前身為1948年8月成立的東北鐵道縱隊,1951年2月參加抗美援朝,1953年11月回國。1950年8月,鐵道兵團進行縮編,正式成立鐵道兵團第三師,轄第3、第13橋梁團和第23綫路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三師,轄第7、第8、第9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11團—第15團。1984年1月改名鐵道部第13工程局,2000年歸屬中央企業工委序列,更名中鐵13局;2001年改製成立中鐵13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三局集團)
  鐵道兵第四師1951年6月20日成立,由直屬橋梁團為基礎組建。1953年11月回國。1951年6月下旬,根據中央軍委指示,鐵道兵團以直屬橋梁團為基礎組建第四師,下轄第4、第14橋梁團和第24綫路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四師,轄第10、第11、第12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16團—第20團。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4工程局。1999年12月變更為中鐵14局。(中鐵十四局集團)
  鐵道兵第五師由步兵第19師改編。1954年3月24日從朝鮮回國。1957年,修築貴昆鐵路。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五師為基礎整編為志願軍鐵道工程第五師,轄第13、第14、第15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五師,轄第13、第14、第15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21團—第25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六師與第五師合併為鐵道兵第五師。1984年1月,鐵道兵第五師與第6師合併改編為鐵道部第15工程局。(中鐵十五局集團)
  鐵道兵第六師1952年5月20日在貴州成立,由第49師第146團、第50師第150團、第51師第152團合編,從遵義、獨山、鎮遠三個軍分區抽調人員組成師部。1953年1月參加抗美援朝戰爭。1953年9月,由鐵道工程第6師改稱為鐵道兵第6師,1954年4月8月回國,參加寶成鐵路、鷹廈鐵路建設。1958年7月,修建貴昆鐵路貴陽至樹合段。1964年11月再次參加貴昆綫建設。1968年夏,修建襄渝鐵路。1978年6月1日撤離,改建為成都鐵路工程局。(中鐵八局集團)
  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六師為基礎整編為志願軍鐵道工程第六師,轄第16、第17、第18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六師,轄第16、第17、第18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26團—第30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六師番號撤消,與鐵道兵第5師合併改編為鐵道部第15工程局。(中鐵十五局集團)
  鐵道兵第七師1952年在蘇州寒山寺組建,由第96師與第86師合編。1953年1月赴朝,11月回國。1964年9月28日進入貴州水城,修建貴昆綫水城至樹捨段。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七師為基礎整編為志願軍鐵道工程第七師,轄第19、第20、第21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七師,轄第19、第20、第21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31團—第35團。1976年6月進駐青海格爾木,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7工程局並遷往山西太原,2000年歸屬中央企業工委序列,2001年9月16日成立中鐵17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七局集團)
   鐵道兵第八師1958年組建。1965年,修建成昆鐵路。 1958年10月,鐵道兵第一軍軍部撤消後,以軍部和獨立橋梁團為基礎,組建鐵道兵第八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36團—第40團。1984年1月改編為鐵道部第18工程局。2001年8月改製為中鐵18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八局集團)
  鐵道兵第九師1953年1月,以鐵道工程第九師為基礎整編為志願軍鐵道工程第九師,轄第25、第26、第27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九師,轄第25、第26、第27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41團—第45團。1955年2月21日從朝鮮回國。1973年,修建沙(河)通(遼)鐵路。1984年1月1日改編為鐵道部第19工程局。2000年9月歸屬中央企業工委序列。現為中鐵19局集團有限公司。(中鐵十九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師1953年1月成立,由農業建設第3師(前身為警備第五旅、步兵第101師兼煙臺警備司令部)改編。1953年11月21日從朝鮮回國。1953年1月,以農建第三師為基礎整編為志願軍鐵道工程第十師,轄第28、第29、第30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十師,轄第28、第29、第30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46團—第50團。1984年1月,鐵道兵第十師改為鐵道部第20工程局。(中鐵二十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一師1952年2月組建,由農業建設第5師改編。1954年6月24日從朝鮮回國。後與鐵道兵第13師合編。1953年1月,以農建第五師為基礎整編為志願軍鐵道工程第十一師,轄第31、第32、第33團。1953年9月後改稱鐵道兵第十一師,轄第31、第32、第33團。1954年6月鐵道兵整編,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51團—第55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十三師與第十一師合併為第十一師。1984年1月改稱鐵道部第16工程局,1999年12月改稱中鐵第16工程局。(中鐵十六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二師1964年9月,鐵道兵擴編並組建第十二師,參加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建設。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56團—第60團。1975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將鐵道兵擔負北京地鐵施工的隊伍及施工任務移交北京市領導,鐵道兵第十二師改為基建工程兵。(北京城建集團)
  鐵道兵第十三師1973年5月進駐北京密雲,1979年7月撤出。後與鐵道兵第11師合編。鐵道兵第14師:1981年3月5日,與在赤峰瀋陽部隊一些工程兵、炮兵、裝甲部隊合編為81580部隊。1964年9月,鐵道兵擴編並組建第十三師,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61團—第65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十三師番號撤消。(中鐵十六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四師1965年7月,組建鐵道兵第十四師。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66團—第70團。1981年鐵道兵部隊進行精簡整編,第十四師師部移交瀋陽軍區,部隊合編到鐵道兵第八師。(中鐵十八局集團)
  鐵道兵第十五師1969年3月,組建鐵道兵第十五師,參加北京地下鐵道工程建設。師轄5個團,分別為第71團—第75團。1975年12月,國務院、中央軍委批准將鐵道兵擔負北京地鐵施工的隊伍及施工任務移交北京市領導,鐵道兵第十五師改為基建工程兵。(北京城建集團)
  鐵道兵獨立舟橋團1964年8月組建,1977年5月改稱鐵道兵舟橋團。1984年1月並入鐵道部,改稱鐵道部工程指揮部舟橋工程處。1987年9月改稱鐵道部工程指揮部戰備舟橋處。1990年10月更名為鐵道戰備舟橋處,隸屬中國鐵道建築總公司。(現由濟南鐵路局管理)
百科大全
  tiedaobing
  鐵道兵
  railway corps
  擔負鐵路工程保障任務的專業兵種。一般包括綫路、隧道、橋梁、建築、舟橋、通信工程等部隊。戰時,擔負戰區的鐵路搶修、搶建任務,保障軍隊的機動和作戰物資的輸送;對决定棄守地域的鐵路實施遮斷,遲滯敵人的行動;必要時實施鐵路運輸軍事管理。平時,主要參加鐵路建設和國防工程施工。
  鐵道兵是隨着鐵路運輸在戰爭中作用的增大而産生和發展起來的。19世紀下半葉,美、德、俄、法等國軍隊先後建立鐵道部隊。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德軍鐵道工兵連由28個增加到 232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鐵道旅由戰前的13個擴充到29個。戰後,一些國傢的軍隊中仍編有鐵道部隊,它們的名稱、隸屬關係和任務有所不同。
  中國在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中,平漢鐵路的職工於1926年組成了鐵道隊。1929年,國民黨軍隊將其改為鐵道大隊;1936年,改編為團,稱鐵道兵團,後又增編為3個團。
  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的前身,是1946年建立的東北民主聯軍護路軍。1948年 7月,以護路軍為基礎,編成東北野戰軍鐵道縱隊;1949年 5月,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在解放戰爭中,鐵道部隊配合戰略進攻,“解放軍打到哪裏,鐵路就修到哪裏”(圖1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部隊在鐵路搶修中人工鋪軌),先後搶通了東北、華北、華東、中南和西北地區的15條鐵路幹綫,鋪軌1629公裏,修復橋梁976座和大量鐵路設施,直接支援了遼瀋、平津戰役,並為進軍江南和解放西北創造了條件。1950年後,鐵道兵團轉入以橋梁為重點的鐵路修復工程,並參加新綫建設,為恢復國民經濟貢獻了力量。
  抗美援朝作戰中,中國人民志願軍的鐵道部隊,在朝鮮軍民的支援下,初期主要實施前進搶修,修復鐵路923 公裏。隨後在朝鮮北部1300余公裏的鐵路綫上,對美軍的空襲破壞,進行了長期持續的反轟炸鬥爭,做到“隨炸隨修”,尤其是在反“絞殺戰”中,打破了美軍的封鎖,保證了鐵路運輸。1953年初,兩個多月就搶建殷(山)龜(城)鐵路 129公裏。鐵道部隊為建立“打不斷、炸不爛的鋼鐵運輸綫”作出了重要貢獻。停戰後,鐵道部隊參加了朝鮮北部鐵路修復和新建工程。
  1954年3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領導機關正式成立。1984年1月,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集體轉業,並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道兵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特別是在邊遠地區的鐵路建設中,志在四方,艱苦奮鬥,發揮了突擊隊的作用。鐵道兵先後參加修建黎湛、鷹廈、包蘭、嫩林、京原、貴昆、成昆、襄渝 (圖2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修建的襄渝鐵路正在接軌)、京通、青藏、南疆、兗石鐵路和北京地下鐵道等52項國傢大型建設工程,建成鐵路 12593公裏。還參加了一些國防工程和包括引灤入津在內的民用工程施工任務。在邊境自衛反擊作戰中,在抗洪搶險和抗震救災中,鐵道兵也發揮了重要作用。
  (陳再道)
英文解釋
  1. n.:  railway corps,  enginerring corps
相關詞
人物解放軍將領軍事司令員將軍名人苗族政治傢
軍事傢副司令員四川西藏地理國傢理事藝人
校長藝術傢麗水農村合作基金會洪學智抗美援朝解放軍醫院介紹
更多結果...
包含詞
鐵道兵師鐵道兵紀念碑鐵道兵工程學院
鐵道兵八師四十團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
鐵道兵開發大興安嶺紀念碑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五師二十四團
分類詳情
張開橋梁張開鐵路運輸車站隧道軌道
重型涵洞幹綫輕型運輸管理
鐵路通過能力牽出綫混凝土機械扣件調車綫
鋼軌機車支綫站綫鐵路樞紐
道岔道床路基鐵路專用綫窄軌
鐵路網密度鐵路輪渡鐵路幹綫起重運輸機械木工機械
復綫鐵路電工機械軌距鐵路網重點綫
專用綫通信器材鐵路建設建築器材鋼筋機械
配綫軌枕環形綫搶修鐵路支綫
單綫鐵路管區縱嚮鐵路準軌鐵路專用列車
中等破壞遮斷一級準備遮斷二級準備迂回綫一般保障綫
嚴重破壞續行行車綫路土方機械綫路封鎖鐵路舟橋部隊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