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孔目 > 針鼴科
目錄
No. 1
  針鼴科tachyglossidae
  針鼴科有2屬2種,即針鼴tachygolssus aculeatus(或稱短吻針鼴)和原針鼴zaglossus bruijnii(或稱長吻針鼴)。針鼴又稱刺食蟻獸,身上即有毛又有棘刺,喙長,以白蟻等為食,擅長挖掘。針鼴雖為卵生的單孔類,卻也有育兒袋,卵直接産到育兒袋中孵化,而孵化後幼獸繼續在袋中生活一段時間。短吻針鼴是現存分佈最廣泛,最常見的單孔目,遍布澳洲大陸,塔斯馬尼亞島以及新幾內亞島的中部和南部。塔斯馬尼亞島的短吻針鼴身上毛較多,曾經被當作是獨立的種。長吻針鼴現在僅分佈於新幾內亞島,但是在更新世則可見於澳洲大陸和塔斯馬尼亞島。長吻針鼴的體型幾乎比短吻針鼴大一倍,是最大的單孔目成員,喙長而彎,身上的刺短而稀疏,毛發則比較多。長吻針鼴過去曾被分成3個不同的種,其中三趾原鼴在島上分佈廣泛,而立另外兩種則局限於東北部的高地。現在長吻針鼴均被歸入同一種,下設不同的亞種。
  針鼴科(tachyglossidae):單孔目的1科,通稱針鼴,又名刺食蟻獸。背部和體側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無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區域,雌獸的育兒袋即在此處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單一的泄殖腔孔。共2屬5種,分佈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針鼴吻細長,鼻孔和口位於吻端;口小,無牙,舌細長;眼小;具外耳殼,部分隱於毛中;四肢短,均為5趾;雄性後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裸露。適應食蟻生活,棲息於多石、多沙和多灌叢的區域,住在岩石縫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爪強有力,適於挖掘。平時在地面活動,遇到危險,能很快嚮地下挖進,緊急時也會捲成1個刺球保護自己。雖有一定視力,但主要靠聽覺和嗅覺進行活動。尋食時吻前伸,一邊探索一邊掀開地面的覆蓋物。主要食物為螞蟻和白蟻,用細長而富有粘液的舌來捕獲,並用舌上的角質板和口腔頂部的硬嵴來磨碎。繁殖習性很特別,雌獸把1枚具有革質殼的卵(長度約為1.4~1.7釐米,直徑約為1.3~1.5釐米)直接由泄殖孔産到育兒袋中,約10天後,1個發育不全的幼仔破殼而出,體長約12毫米,重不到0.5剋。它在袋中靠母乳生活約2個月,長出刺後從袋中第2次出生,但尚不能獨立生活,母獸出外尋食時,便把它安置在一個安全的處所。鼕眠時,體溫可降到接近環境溫度。壽命很長。在動物園中短吻針鼴有的活50年以上,長吻針鼴有的活30年。
  針鼴有長吻和短吻兩大類:長吻類有3,僅分佈於新幾內亞。體較大,長約45~77.5釐米,體重約5~10千克;吻長占頭長的2/3,微嚮下彎;刺較稀疏而短;前肢僅3趾具爪,第一和第五趾為胼胝所覆蓋。短吻類有2種,産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體較小,長約35~53釐米,體重約2.5~6千克;吻較短而微嚮上翹;刺較密而長;前肢5趾均具強大的扁爪。
No. 2
  有2屬2種。又稱刺食蟻獸。背部和體側覆以硬刺,刺下有毛;腹面無刺而被毛,中央有一少毛區域,雌獸的育兒袋即在此處形成;靠近尾的基部有單一的泄殖腔孔。共2屬5種,分佈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針鼴吻細長,鼻孔和口位於吻端;口小,無牙,舌細長;眼小;具外耳殼,部分隱於毛中;四肢短,均為5趾;雄性後肢踝部有毒距;尾短,下面裸露。適應食蟻生活,棲息於多石、多沙和多灌叢的區域,住在岩石縫隙和自掘的洞穴中。黃昏和夜晚出來活動。爪強有力,適於挖掘。平時在地面活動,遇到危險,能很快嚮地下挖進,緊急時也會捲成1個刺球保護自己。雖有一定視力,但主要靠聽覺和嗅覺進行活動。尋食時吻前伸,一邊探索一邊掀開地面的覆蓋物。主要食物為螞蟻和白蟻,用細長而富有粘液的舌來捕獲,並用舌上的角質板和口腔頂部的硬嵴來磨碎。繁殖習性很特別,雌獸把1枚具有革質殼的卵(長度約為1.4~1.7釐米,直徑約為1.3~1.5釐米)直接由泄殖孔産到育兒袋中,約10天後,1個發育不全的幼仔破殼而出,體長約12毫米,重不到0.5剋。它在袋中靠母乳生活約2個月,長出刺後從袋中第2次出生,但尚不能獨立生活,母獸出外尋食時,便把它安置在一個安全的處所。鼕眠時,體溫可降到接近環境溫度。原針鼴(長吻針鼴)Zaglossus bruijnii僅分佈於新幾內亞,體較大,長約45~77.5釐米,體重約5~10千克;吻長占頭長的2/3,微嚮下彎;刺較稀疏而短;前肢僅3趾具爪,第一和第五趾為胼胝所覆蓋。針鼴(短吻針鼴)Tachyglossus aculeatus産於澳大利亞、塔斯馬尼亞和新幾內亞,體較小,長約35~53釐米,體重約2.5~6千克;吻較短而微嚮上翹;刺較密而長;前肢5趾均具強大的扁爪。壽命很長,在動物園中短吻針鼴有的活50年以上,長吻針鼴有的活30年。
英文解釋
  1. lat.:  tachyglossidae
相關詞
生物學
分類詳情
張開原針鼴屬張開針鼴屬針鼴原針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