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金朝(1115年-1234年)
國號釋義
金都城上京會寧(今黑竜江省哈爾濱市阿城區南),位於安出虎水(今阿什河)之側,相傳其水産金,女真語“金”念作“安出虎”。另據《遼史》記載,由於女真長期受製於契丹,故完顔阿骨打立國時,針對“遼”字在契丹語中的意思,以其鑌鐵雖堅終亦變壞,而金不變不壞,取“金”為國號,以示壓倒過“遼”。
女真族勃興於今黑竜江、鬆花江流域及長白山地區。唐朝時稱黑水靺鞨,生活在黑竜江一帶,以漁獵為生。遼朝統治者長期嚮女真人索要珍珠和狩獵用的“海東青”(一種猛禽)。川流不息地穿過女真部落,魚肉女真百姓,終於導致女真族叛亂。1115年1月28日,女真領袖完顔阿骨打稱帝建國,國號大金。金國建國後,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五京一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金太宗完顔晟即位後,挾滅遼之威,很快席捲而南,於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女真在消滅遼朝和北宋後,統一了包括黃河流域在內的廣大北方地區,並與南宋長期對峙。金朝在實行猛安謀剋等獨特制度的同時,也采納了內地的很多政治制度。完顔亮在位期間,對南宋發動大規模戰爭,但以失敗告終。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金朝後期,統治集團極其腐朽,各民族起義風起雲涌,同時又受到蒙古帝國軍隊的不斷打擊,終於亡國。
金國時期,隨着封建化的深入,社會經濟獲得一定的發展。除了畜牧業的優勢外,其農業、手工業以及商業也有所進步。金朝文化深受漢族影響,取得了相應的成就,其中戲劇較為突出,並産生了元好問等著名文學家。
在800多年前阿城的這塊土地上,女真族建立了金國,並在阿城定都(當時的會寧)。由於他們自身的強大和不堪遼壓迫,開始了伐遼、建金、攻宋的徵程。金朝歷經十帝120年,鼎盛時期曾一度統治了相當於今天的大半個中國地區。
女真崛起伐遼建金
女真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生活在鬆花江和黑竜江流域的廣大地區。在女真30多個部落中,完顔部最為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強大,完顔部逐步地統一了女真各部。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徵戰。
據史學家介紹,女真伐遼的原因實際上可以總歸為反抗遼對其經濟與精神上的雙重壓迫。作為遼的藩屬,女真每年都要嚮其進貢大量的金銀珠寶不說,還要嚮遼的銀牌天使上繳大量的捕獵猛禽———海東青,為了捕到最好的鳥兒,還不得不去強攻本是同族的部落。其次是,在貿易上,雙方的交易極不平等。如果說這兩種壓迫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忍受的話,銀牌天使看中的女真美女便得“薦枕”這一制度,引發的精神層面上的屈辱卻是“是可忍孰不可忍”。
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稱帝,建國號大金,定都會寧。金於1125年滅遼,滅遼後,金國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吳乞買即位,並於1127年滅北宋。
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在位期間,因戰爭繁忙,並未修建宮殿。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完顔吳乞買繼位後,於1124年命漢人盧彥倫主持修建都城。都城的格局是集當時遼、宋風格於一身。金上京城的建治,大致采取近似中軸綫、近似均衡和近似對稱的手法,規劃街道裏坊,營築宮室官邸,使上京城為我國中世紀最北部的都城大邑,也是金國第一都。
雖然金上京會寧府如今已經成了大片的農田,但從殘存綿延11公裏的的古城垣、至今仍伫立在水田間的點將臺等遺址上,仍可想象800年前金上京的繁華與興盛。
目前,金上京會寧府皇城午門址,是唯一僅存的一處門址。
上京路與會寧府
上京會寧府官衙設在大金國的前期都城內,又是金代上京路的治所。金國設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區,相當於現代的省。金上京路共轄有:一府,即會寧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與路、合懶路、恤品路、曷蘇館路、鬍裏改路;六縣,即會寧縣、麯江縣、宜春縣、始興縣、利涉縣、武昌縣。
會寧府歸上京路所轄,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會寧府統領三縣,即會寧、麯江、宜春。路的最高官員是兵馬都總管,上京路則由會寧府尹兼領
燒毀金上京遷都燕京
正當上京城嚮前發展時期,金朝內部發生了宮廷政變,主要原因是,金熙宗在位後期驕奢淫逸,暴虐殺人,引起了朝中衆臣的不滿。金熙宗繼父之子完顔亮利用這個機會,聯合親信親手將金熙宗殺死,自立為帝。海陵王繼位後,為了緩和繼弟殺兄、臣弒君的“同室操戈”這個矛盾,就以上京會寧府偏於東北一隅、物質運輸與公文傳遞有違誤等理由,將京都遷往燕京(今北京市)。
在遷都燕京後,海陵王為了不留有金熙宗奉行君主製的痕跡,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確保自己的皇位,於正隆二年(1157年)下令毀上京。同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銷上京留守衙門、罷上京稱號,衹稱會寧府。
海陵王遷都、毀上京後,使上京會寧府不再有往日市井繁榮的景象。
重修會寧府復號上京
海陵王遷都平毀上京宮室、宗廟之後,已去蕭墻之憂,因而全力準備侵略宋朝的戰爭,同時大建宮宇、搜刮百姓,殘暴的統治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民不聊生。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東京留守曹國公完顔雍繼位於遼陽,改元大定,是為金世宗。這時完顔亮還在南進徵宋,而金軍亦十分厭戰,重要將領耶律元宜部反戈,元宜及其部下射殺海陵王於帳前,海陵王死於瓜州渡。
金世宗於大定二年(1162年)發佈詔令,“以會寧府國傢興亡之地,宜就慶元宮址建正殿九間,仍其舊號,以時薦享。”大定五年(1165年),重新修復了太祖廟,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修復宮殿,建城隍廟。至此,金上京被毀壞的舊宮室、宗廟大部分被修復,但唯有儲慶寺不見有修復的記載。
蒙宋聯軍攻滅金國
金章宗末年,自然災害較為嚴重,上京的繁榮已成為過去。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逝,章宗的皇叔衛紹王永濟繼位。同時,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開始進攻金國的北方,並迅速占領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於1213年又突破了長城防綫,進入黃河平原。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劫掠並占領了金國的北京。至天興二年(1234年)蒙宋聯軍攻破蔡州城,在戰火中繼位的金末帝完顔承麟則死在亂軍之中,金國滅亡。
金國都城
金國是女真族建立的,女真是我國東北地區的古老民族。女真和他們的先人們,世世代代居住、生活在鬆花江和黑竜江流域的廣大地區,所謂白山黑水,種族繁矣。歷史悠久的女真先世,可上溯到舜、禹和商周時期,那時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間的女真人被稱作肅慎,這是東北地區見諸文字記載的最古老的民族。此後,肅慎的後裔,名稱屢有變更。三國時期,稱挹婁,北魏時稱勿吉,並分有白山、粟末、號室、安車骨、伯咄、佛涅、黑水七部。到隋唐時稱靺鞨,仍然分七部。到五代時黑水靺鞨在物競天擇的演化過程中逐漸興旺起來,改稱女真。在女真30多個部落中,完顔部最為強大,在他們的始祖函普時,居住在僕斡水(今牡丹江)之濱。到女真人第四世獻祖綏可時,完顔部便從僕斡水之涯,南遷到海古水(今海溝河)之畔,獻祖綏可一改女真夏逐水草,鼕則穴居的舊俗。在海古水,按出虎水(今阿什河)一帶,築室居住,耕墾樹藝,攻碳煉鐵,刳木為器。這時完顔部的社會發展達到了漁獵業、農牧業和手工業互有分工又互相結合,並進入鐵器時代而強大起來。此後,又經過昭祖石魯條教之法、景祖烏古乃自強自治、世祖劾裏鉢戡亂興盟、盈歌聯盟鞏固發展等幾代人的奮鬥,完顔部逐步地統一了女真各部。到了完顔阿骨打時期,女真族已崛起於白山黑水之間。由於自身的強大和不堪遼宋壓迫,於公元1114年9月,阿骨打命女真各部人馬誓師來流水(今拉林河),開始了為期十年的伐遼爭戰。1115年正月初一,阿骨打稱帝,改元收國元年,建國號大金,定都會寧(今哈爾濱市阿城區)。金於1125年滅遼,滅遼後,金朝第二代皇帝金太宗吳乞買即位,按照金太祖阿骨打中外一統的詔令為遺訓,下令南徵伐宋,並於1127年滅北宋。
從金代鼎盛時期的疆域圖可以看到:墨緑色的區域就是金國的疆域,東北到日本海、庫頁島(今鄂霍茨剋海),北到外興安嶺(今俄羅斯亞洲地區),西北到蒙古高原(今蒙古國),西以河套、陝西橫山、甘肅東部和西夏交界,南到秦嶺、淮河與南宋對峙。
金代共三個都城,上京會寧府是金朝第一個都城,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今北京)是為金朝第二個都城,稱金中都,金朝第八位皇帝宣宗於1214年遷都汴梁(今開封)。
【築城營都】
金太祖完顔阿骨打在位期間,因戰爭繁忙,並未修建宮殿。金太宗完顔吳乞買繼位後,於天會二年(1124年)命漢人盧彥倫主持修建都城。都城的格局是集當時遼朝、南宋風格於一身。金上京城的建製,大致采取近似中軸綫,近似均衡和近似對稱的手法,規劃街道裏坊,營築宮室官邸,使上京城為我國中世紀最北部的都城大邑。
此城平面示意圖。上京南北二城,均為長方形,以西垣為邊,橫竪臥對,呈麯尺狀。北城南北長1828米,東西寬1553米;南城東西長2148米,南北寬1522米。皇宮在南城偏西處,周長2公裏餘。原有4門,現僅存午門址,午門後中軸綫上有5個宮殿址。二城外垣周長11公裏餘,殘高約3.5米,存馬面89個,門7座。據記載當時金都皇宮的建設情況已架屋數千百間,規模亦甚侈也。
上京會寧府皇城午門址,既唯一僅存的一處門址。這裏當時營建都城時的情況,這些脊瓦、布紋瓦等都是建築材料。
【市井繁榮】
上京會寧府定型在金太宗時期,到了金朝第三代皇帝金熙宗完顔亶時期,開始擴建上京皇城和增擴宮室。
於天眷元年(1138年),因大內狹,撤而新之,命盧彥倫營建宮室,這次擴建增加了朝殿、寢殿、書殿以及八座殿字樓閣組成的涼殿。
在金熙宗時期,金政權進入相對穩定的發展時期,基本上沒有大的戰爭。他極力推行封建社會制度和實行法製,並審時罷兵,計口授田,恢復經濟。經過他全面地進行改製改革,發展了金朝經濟,增強了國力。此時,上京城內外已經有了專門的商業區,街道兩側店鋪林立,市井繁榮。
【上京路與會寧府 】
上京會寧府官衙設在大金國的前期都城內,又是金代上京路的治所。金代的地方行政區劃,大致與遼相同。金朝設有五京十九路,路是金代地方最高最大的行政區,相當於現代的省。金上京路領會寧等府州,範圍最為廣阔,其西境可抵今嫩江流域,北達外興安嶺,東北至鄂霍茨剋海,東至日本海,南與鹹平路為鄰(今吉林省懷德縣),並遙領曷蘇館路(今遼寧省金縣)。金上京路共轄有:一府,即會寧府;三州,即肇州、隆州、信州;五路,即蒲與路、合懶路、恤品路、曷蘇館路、鬍裏改路;六縣,即會寧縣、麯江縣、宜春縣、始興縣、利涉縣、武昌縣。
會寧府及上京路所轄,但它又是上京路的治所。會寧府東境鄰鬍裏改路,西北與肇州接壤,東北與蒲與路相鄰,東南與恤品路接境。會寧府統領三縣,即會寧、麯江、宜春。路的最高官員是兵馬都總管,上京路則由會寧府尹兼領。
如今館內留存的印章,其中上京路總押荒字號印為國傢一級文物,這些印鑒對研究和瞭解金代乃至宋、元官製與兵製,印證金代的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狀況,均有不可替代的。
【遷都燕京】
正當上京城嚮前發展時期,金朝內部發生了宮廷政變,主要原因是,金熙宗在位後期驕奢淫逸,暴虐殺人,引起了朝中重臣的不滿,金熙宗繼父之子完顔亮利用這個機會,聯合親信親手將金熙宗殺死,自立為帝。海陵王即位後,為了緩和居弟殺兄、臣弒君的同室操戈這個矛盾,就以上京會寧府偏於東北一隅,物質運輸與公文傳遞有違誤,使節往來也艱於行旅,致使政令無法及時暢達內外等理由,將京都遷往燕京(今北京市)。海陵王遷都燕京,對於適應金國形勢和發展和統治中原的需要,及女真族發展和燕京的開闢而言,這是一種進步。
在遷都燕京後,海陵王為了不留有金熙宗風行君主製的痕跡,完全解除女真皇族組合力與反抗力,來確保自己的皇位,於正隆二年(1157年)下令毀上京。據記載命吏部郎中蕭彥良盡毀宮殿、宗廟、諸大族府第及儲慶寺,夷其址、耕墾之。同時,於正隆二年(1157年)八月,海陵王下令撤銷上京留守衙門,罷上京稱號,衹稱會寧府,並下令把駐紮上京的屬於太宗、宗幹、宗翰管轄下的軍隊合併,使其縮小實力,並且遷往中都。
海陵王遷都、毀上京後,使上京會寧府的人口一度銳減,經濟發展一度衰落,不再有往日市井繁榮的景象。
【復號上京】
海陵遷都平毀上京宮室宗廟之後,已去蕭墻之憂,因而全力準備侵略宋朝的戰爭,同時大建宮宇、搜刮百姓,殘暴的統治給百姓帶來深重災難,民不聊生。正隆六年(1161年)十月,東京留守曹國公完顔雍即位於遼陽,改元大定,是為金世宗。這時完顔亮還在南進徵宋,而金軍亦十分厭戰,重要將領耶律元宜部反戈,元宜及其部下射殺海陵王於帳前,海陵死於瓜州渡。
世宗改元,大赦天下,同時歷數海陵罪過數十事。金世宗統治時期,經濟、文化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恢復和發展。
金世宗於大定二年(1162年)發佈詔令,以會寧府國傢興王之地,宜就慶元宮址建正殿九間,仍其舊號,以時薦享。大定五年(1165年),重新修復了太祖廟,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修復宮殿,建城隍廟。至此,金上京被毀壞的舊宮室、宗廟大部分被修復,但唯有儲慶寺不見有修復的記載。在大定二十四年(1184年),以甓束其城就是在土墻之外增築磚墻,以加固城墻的堅實性,並在大定十三年(1173年)七月,金世宗下令恢復會寧府的上京稱號,恢復上京留守衙門,派宗室元老𠔌英任上京留守。金上京會寧府的歷史地位,被金世宗又重新樹立了起來。這是大金得勝陀頌碑,在今吉林省扶餘縣石碑崴子屯,金世宗1184年東巡上京,於1185年到此憑吊,這裏是阿骨打率女真部義軍誓師伐遼的地方。
【金國衰落】
金章宗末年,自然災害較為嚴重,上京的繁榮已成為過去。泰和八年(1208年)十一月金章宗病逝,章宗的皇叔衛紹王永濟繼位。同時,蒙古大汗成吉思汗叛金自立,開始進攻金國的北方,並迅速占領長城以北的廣大地區,於1213年又突破了長城防綫,進入黃河平原。到1215年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劫掠並占領了金國的北京。至金哀宗天興二年(1234年)蒙宋聯軍攻破蔡州城,在戰火中即位的金末帝完顔承麟則死在亂軍之中,金國滅亡。
從1115年阿骨打建國稱帝到1234年完顔承麟在蔡州身亡,金代經歷了長達120年的歷史,而金上京地區則早在1218年就陷落在蒙古騎兵的鐵蹄之下。由於在金後期,上京行省完顔太平與萬奴勾結,受萬奴之命焚毀了上京宗廟等大規模的建築,以及上京守軍在與抵抗萬奴的作戰中,上京城遭到了嚴重破壞,但上京城在元朝、明朝仍被沿用,上京的最後廢棄,是在清代。
政治制度
金朝初期雖也一度摹仿遼朝的北南面官製,同時奉行兩套體製,但自熙宗改製以後,就完全拋棄了女真舊製,全盤采用漢製。政治體製的一元化,是女真人漢化很徹底的一個重要原因。
金朝建國之初,朝廷中樞權力機構實行女真傳統的勃極烈制度,對於所占領的遼地,也一概搬用生女真舊製。如太祖收國二年(1116年)占有遼東京州縣以後,“詔除遼法,省稅賦,置猛安謀剋一如本朝之製”。即不管是係遼籍女真,還是漢人、渤海人、契丹人、奚人,全都不加區別,“率用猛安、謀剋之名,以授其首領而部伍其人”。但一到進入燕雲漢地,這套女真制度便行不通了,於是衹好因仍原有的漢官制度。史稱“太祖入燕,始用遼南、北面官僚制度”,就是指同時奉行女真舊製和漢製的雙重體製。金初的所謂“南面官”,亦即漢地樞密院制度,故《金史》謂“天輔七年,以左企弓行樞密院於廣寧,尚踵遼南院之舊”。與此相對的“北面官”,主要指當時實行於朝廷之內的勃極烈制度。
金初的二元政治存在於1123至1138年。漢地樞密院係天輔七年(1123年)始設於營州廣寧(今河北省昌黎縣),後遷平州,再遷燕京,天會間一度分設燕京和雲中兩樞密院,後又歸併為一。至天眷元年(1138年),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結束了雙重體製並存的局面,這是熙宗漢製改革的結果。
早在太宗天會初,就有一些女真貴族的上層人物積極主張摒棄女真舊製,全盤改用漢製。《金史》捲七八《韓企先傳》曰:“斜也、宗幹當國,勸太宗改女直舊製,用漢官制度。”斜也即太祖弟完顔杲,太宗時為諳班勃極烈,與國論勃極烈宗幹同主國政,可見當時支持漢化的勢力已經相當強大。不過終太宗一代,仍維持着二元政治的局面。《金史》裏雖有太宗天會四年(1126年)建尚書省的記載,但人們一般認為當時的尚書省是設在燕雲漢地,與後來建立的三省制度無關。金朝政治制度的重大變革,直到太宗末年纔提上日程,天會十二年(1134年)正月,“初改定制度,詔中外”。由於太宗一年後就死去了,所以實質性的漢製改革是在熙宗朝進行的。熙宗天眷元年(1138年)八月甲寅,“頒行官製”,是即“天眷新製”。這是金朝政治制度史上的一個重要轉折,自金初以來實行二十餘年的女真勃極烈制度,“至熙宗定官製皆廢”,以三省六部製取而代之。同年九月丁酉,“改燕京樞密院為行臺尚書省”,這不衹是簡單地改換一個名稱而已,它的性質已經發生了變化:漢地樞密院是作為雙重體製中的一元而存在的,而行臺尚書省則衹是中央尚書省的派出機構。這兩件事情的發生,標志着二元政治的終結和金朝政治體製的一元化。
經濟、文化
金代文化既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傳統文化。
金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很大差異。金政權剛建立時,女真族尚處於奴隸製階段,而它所控製的宋、遼地區,封建經濟早已高度發展。隨着時間的推移,女真貴族的統治不得不適應當地的情況,走上封建化的道路。女真族的封建化,大約從金太宗時開始,在世宗、章宗之際完成。封建的租佃關係代替了奴隸製的剝削方式。原來使用奴隸生産的猛安謀剋戶,這時“往往以田租人”,“取租而已”,女真貴族則轉化為地主。
金朝皇帝年表
(1) 金太祖 完顔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顔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顔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顔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顔雍 (1161-1189)
(6) 金章宗 完顔璟 (1189-1208)
(7) 金衛紹王 完顔允濟 (1208-1213)
(8) 金宣宗 完顔珣 (1213-1223)
(9) 金哀宗 完顔守緒 (1223-1234)
(10) 金末帝 完顔承麟 (1234) |
金國概述 Golden State Overview |
金國(公元1115年-1234年)是中國兩宋時期以女真族為主體建立的政權。創建者是金太祖完顔阿骨打。金國先建都會寧府(今黑竜江阿城南白城鎮),後遷都燕京(今北京),再遷都至汴京(今河南開封)。金國歷經九帝,共一百二十年。疆域盛時東北到今日本海,南到淮河、秦嶺一綫,西至今甘肅省,北到外興安嶺和鄂霍次剋海,它為我國北部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女真族的祖先很早就生活在長白山和黑竜江流域。五代時,女真之名始見於史籍,並受契丹所統治。女真完顔部為首的部落聯盟建立後,很快統一了女真各部。此後,女真族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時期。遼天慶四年(公元1114年)九月,女真族領袖完顔阿骨打率部誓師於淶流河(今黑竜江與吉林省間拉林河)畔,嚮遼朝的契丹統治者宣戰。他在取得寧江大捷和出河店之戰勝利後,於遼天慶五年(公元1115年)稱帝建國,國號大金,年號收國。金國建立後,在護步答岡會戰中大敗遼軍,隨後展開以遼五京為戰略目標的滅遼之戰。攻取五京的前後步驟是東京(今遼寧遼陽)、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西京(今山西大同)、南京(今北京)。五京一下,遼朝隨即滅亡。金滅遼後,與北宋遂成敵國。金太宗完顔晟即位後,挾滅遼之威,很快席捲而南,於天會五年(公元1127年)滅亡北宋。以後金與南宋多次交兵,南攻與北伐,均無力改變南北對峙的局面。
金在與南宋、西夏並立期間,迫使西夏臣附、南宋屈辱求和,始終維持其霸主地位。但是,隨着蒙古帝國的興起,金的強國地位受到了威脅。金蒙世仇,結怨甚深,蒙古人對金“怨入骨髓”。金西北鄰蒙古,西鄰西夏,南鄰南宋,處於西、西北、南三戰之地,戰略地位有明顯的弱勢。對待三國的戰略,金的正確選擇是結夏聯宋,對抗蒙古。團结西夏,可以從西面牽製蒙古南下。成吉思汗於建國後對金“乃定議緻討,然未敢輕動”,其重要原因是擔心攻金時西夏可能構成的側面威脅。聯合南宋,可以免除後顧之憂,避免兩面作戰,全力對付蒙古。然而,金國統治者卻錯誤地選擇了絶夏、攻宋、抗蒙的戰略,結果三面樹敵,自我孤立,致使形勢急轉直下。蒙古攻西夏,西夏求援於金,金坐視不救,西夏投附於蒙古,與蒙古聯手攻金,金處於西、北兩面受敵窘境。金為減輕壓力,從中都遷都汴京,采取棄北圖南的戰略,進攻南宋,企圖挹彼註茲,失之於蒙而獲利於宋,於是“南開宋,西啓夏侮,兵力既分,功不補患”。結果,金北方盡失於蒙,南方受挫於宋,國土日蹙,國力日衰,在蒙宋夾擊之下,“遂至失國”。
金國的政治、軍事及經濟制度前後有所變化。女真部落聯盟時采用國相製,國相與部落聯盟長都勃極烈分治諸部。金國建立之後,廢除國相製,建立勃極烈輔政製,初設四勃極烈(原意為官長):諳班勃極烈、國論忽魯勃極烈、國論阿買勃極烈、國論昃勃極烈,以後又增設國論乙室勃極烈,組成皇帝以下的最高統治機構。金太宗時,占領遼、宋之地後,開始采用許多遼、宋制度。金熙宗時,對各項制度作了改革。金海陵王遷都中都(今北京),統一制度,又作了進一步的改革。金世宗時,各項制度大體確立。中央設尚書省綜理政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掌政務。地方設路、府、州、縣四級。
金國的農業、手工業和商業是主要社會經濟部門,各地區的經濟發展存在很大差異。 金代文化雖然保留和吸收了女真族的某些文化傳統,但基本上是繼承遼、宋的漢族文化。 金國於天興二年(公元1234年)在蒙古軍與宋軍聯合進攻下滅亡。 |
|
居住在今天東北地區的女真族,屬於通古斯語係。這是一個非常古老的民族,先秦時期的肅慎當屬其遠祖,《三國志》所謂的挹婁,北魏所謂的勿吉,隋謂之黑水部,唐謂之黑水,蓋其地也。貞觀年間,唐太宗徵高麗,佐之,"戰甚力"。五代時始稱女真,居住在同江之南者謂之熟女真,江之北謂之生女真,皆臣服於契丹,後避契丹諱,更名為女直。
生女真分為很多部落,最初,以"完顔"為號者即不止一部。其中以居住在按出虎水(今黑竜江哈爾濱以東阿什河)流域的完顔部最為強大。後來建立金國的就是這一部。生女真地區氣候寒冷,山多林密,嚴酷的自然環境,造就了他們艱苦卓絶、英勇善戰的性格。其俗皆編發,項間綴以豬牙為飾物,頭上插雉尾,經濟生活大體正處在半農半牧階段,所以當時生女真社會的生産力水平不過相當於中原西周時代或更早時候。女真社會發展一直比較緩慢,到遼末時雖然已有剩餘産品,但人們仍然是物物交換以通有無。自函普成為女真之完顔部首領以後,社會發展的步伐開始加快。財産私有化的程度逐漸提高,加劇了階級對立和社會的分化,部族首領正在逐漸變成統治者。但是直到金立國之初,統治者與一般成員的社會地位大體是平等的,他們"同川而浴,肩相摩於道。民雖殺雞亦招其君同食"。
完顔阿骨打是女真族傑出的領袖,他適應了女真族社會發展和反遼鬥爭的需要,建立了金王朝。阿骨打的青年時代,正是女真族由氏族社會嚮階級社會轉化的時期,也是統一的女真民族初步形成的時期。劾裏鉢(金世祖)共13子,阿骨打是其次子。阿骨打兄烏雅束(康宗),1113年12月死,由阿骨打嗣位為都勃極烈(對金初的最高軍政長官的稱謂)。阿骨打自幼"力兼數輩,舉止端正","好弓矢","善射 ",23歲"被短甲,免胄,不介馬,行圍號令諸軍"。世祖、肅宗、穆宗、康宗時期的許多重大的變革和規定,都出自阿骨打的建議。阿骨打襲位為都勃極烈後,為了反抗和擺脫遼朝對本族的奴役、尋求發展的途徑,開始了建立國傢政權的嘗試。
1113年,阿骨打出兵射死遼將耶律謝三。在吳乞買等女真大貴族的支持下,阿骨打於5年農歷元旦稱帝位,國號大金,改元收國,迎來女真族發展的新時代。建國前後,阿骨打進行了一係列的社會改革,以適應現實社會的需要。在中央,他把部落聯盟的最高軍事首領改稱皇帝,確定了皇帝在全國最高的統治地位。他把都勃堇、國相、勃堇發展為中央統治的最高權力機構--勃極烈製,把氏族製時的古老的貴族議事機構改造成為新的統治機構。在地方,阿骨打改"猛安謀剋"製為地方行政組織。猛安謀剋原是一種軍事組織,阿骨打嗣位為都勃極烈的第二年,便命令各個部落以三百戶為謀剋,十謀剋為猛安,設官吏管轄。把領兵的千夫長、百夫長改革為受封的地方領土、領戶之長,這是對舊氏族製的一個重大改革。在社會生活方面,阿骨打還改變女真族的舊習俗,禁止同姓為婚,這是女真族宗族觀念和人倫觀發展支配的結果,可以認為是發展本民族的一項有利措施,也是對氏族血緣支配關係的沉重打擊。建國後,阿骨打還命令歡都之子完顔希尹創造女真文字。女真文字是根據漢字改製的契丹字拼寫女真語言而製成的。女真字成為全國通行的官方文字。
阿骨打立國後的第一個政治目的是要擺脫遼朝的壓迫。他首選黃竜府(今吉林農安)為攻擊目標。當年9月,金軍以破竹之勢,占領黃竜府。遼天祚帝親率號稱70萬大軍,前去抗擊阿骨打的二萬精軍,金軍大勝。遼朝的統治已是風雨飄搖。
1116年,金軍攻占遼的東京遼陽府(今遼寧遼陽)。以後的幾年,相繼攻占遼的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府),西京大同府(今山西大同)。到1122年,金軍攻下南京析津府(今北京)。
1123年,完顔阿骨打去世,弟吳乞買繼位,為金太宗。
1125年(徽宗宣和七年),遼天祚帝在應州被金將婁室擒獲,曾經強盛一時的遼王朝壽終正寢。隨着遼的滅亡,金和宋的矛盾逐漸上升。早在年宋徽宗派童貫出使遼朝時,童貫帶回燕人李良嗣(原名馬植,童貫為其改名)。此人自稱有滅遼的良策,深得童貫的歡心,但此人品行甚差。李良嗣嚮宋徽宗建議,宋金聯合攻打實力尚很強大的遼國。雙方遂於1128年簽下"海上之盟",合力滅遼。這場交易,北宋沒有撈到什麽好處,金國則獲得大批的戰利品、每年大量的"歲幣"以及廣大的土地。
金一天天強大起來,而北宋卻進入了衰亡的時期。在宋金聯合攻遼的過程中,金人也看出了宋王朝的腐敗與懦弱。在滅遼的當年月,便大舉攻宋。金軍分兩路南下,東路由完顔宗望率領,從平州出發,占檀州、薊州等地,守將聞風而降。金人長驅直下,渡黃河,直逼開封。西路軍由完顔宗翰率領,從雲中出發,攻太原,同時派人去見在太原的童貫,要求宋朝割河東、河北地區,宋金以大河為界。西路的金軍在太原城下受阻。金人南下的消息傳到開封,北宋朝內一片混亂。宋徽宗趕緊傳位給他的兒子趙桓,是為宋欽宗;第二年改元靖康。宗翰率領的西路軍攻下太原,不久全軍會師於東京城下,並攻陷開封城。金軍在開封城內大肆搜刮擄掠,宋徽宗和宋欽宗也做了俘虜。靖康二年(27年),金人虜徽、欽二宗以及後妃、宗室大臣3000多人和大量的金銀財寶北歸。史稱"靖康之難"。 |
世章之治 Chapter rule the world |
金太宗消滅北宋後,即着手渡江對南宋的戰爭,但心有餘而力不足,宋金對峙的局面基本形成。自熙宗、海陵王到世宗、章宗的統治時期,金國基本處在一個嚮上發展的階段。
1135年,金太宗死,繼位的是熙宗,時年16歲。熙宗在官製方面作了許多重大改革。他廢除了舊的勃極烈等輔政制度,采用了遼宋的漢官制度。
1138年,又實行"天眷新製",其主要目的是全面實行"漢化"政策,推行漢官制度,如原來的各種官職按新的制度進行換授;按功勳授予女真貴族以不同的勳爵和封國;進一步加強了相權;製定典章禮儀;在上京會寧府營建宮殿。
1141年,金宋雙方訂立了"紹興和議",以淮水和大散關(今陝西寶雞縣南)為宋金的分界綫,金國的統治領域基本確定下來。熙宗晚年,統治層內部鬥爭漸趨尖銳,互相殘殺,山東境內的人民起義此起彼伏。
1149年,完顔亮殺熙宗,奪帝位,是為海陵王。海陵王即位後,進一步加強中央集權,以鞏固皇權。
1153年,他把都城遷到燕京,並營建都城,是為中都;原來的汴京,改為南京(1161年,開封又改為金的首都)。
1161年9月,完顔亮進攻南宋,並於當月渡過淮水。然而,海陵王的連年徵發,導致金軍內部不穩,士兵叛逃,軍心大亂。金軍在采石磯(今安徽馬鞍山)一戰大敗,海陵王退至揚州和瓜州,被部下所殺。
1161年10月,完顔雍即位,是為金世宗。金世宗有很好的漢文化素養,註意學習儒學典籍,吸收歷代帝王的統治經驗,崇尚仁政王道。即位以後,他采取措施,很快穩定了統治。他任用海陵王時的臣僚,保持政治制度的相對穩定;爭取女真貴族的支持;成功地鎮壓了漢族、契丹族等各族人民的起義;並吸收漢人、契丹人以及其他各族的上層人士參政議政。宋金關係方面,65年,雙方訂立"隆興和議",換來了40年相對穩定的局面。金世宗時期,他把主要的精力放在內政的整治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方面。他對前代的制度作了一些增損,宰相增設平章政事二人,進一步加強了皇權統治。在經濟上,世宗積極恢復發展農業生産,減輕農民的負擔,招收流亡,開墾土地。為了恢復和發展社會經濟,他躬自節儉,不尚奢華,嚴於律己、管束王公大臣。元人王惲曾經提起這樣的一件事:當時,有諸王要求朝廷提供額外的封賞,世宗對他們說:"你們這些人怎麽如此貪婪啊,你們豈不知道國傢庫府中的財産就是百姓的財産,我衹不過是代百姓保管罷了,豈敢枉自花費呢?"正是由於金世宗能夠比較正確地認識統治者和老百姓的關係,不隨便動用國庫的資財,所以在他統治期間稅收不及什一,"兩稅之外,一無橫斂"。不到數年,國庫充實,民間殷富,"以致大定三十年之太平"。世宗即位時,全國有300多萬戶,20年後增至670多萬。大定年間,政局穩定,財政充足,世宗因此享有"小堯舜"之稱。
1189年,世宗完顔雍病故,皇太孫完顔繼位,是為金章宗。章宗在位期間繼承了世宗的統治政策,繼續推行漢化政策,提倡學習漢族文化,鼓勵女真族和漢族之間通婚,促進了民族之間的融合。宋金之間的相對和平狀態也得以維持,北方獲得一定程度的發展。世宗、章宗時期是金國的興盛時期,在歷史上被稱為“大定明昌之治”,為當時和後世人們所豔稱。金代著名學者元好問稱,"(南湖先生)歷大定、明昌、泰和,優遊於太平和樂之世者五十年"。金朝著名的藝術傢趙秉文稱贊"大定明昌間朝廷清明,天下無事"。比起金末的喪亂,大定明昌時期的確算得上是一個太平盛世。 |
金蒙交惡 Jin Meng become enemies |
章宗時期雖然號稱極盛,但是諸多問題已經顯現,盛極而衰已露出了苗頭。章孝太子(即章宗之父)聰明過人,極好讀書,他想要效法北魏的孝文帝,改變金人的夷狄風俗,施行中原的禮樂。然而天不隨願,章孝太子還沒有繼承大位就早逝了。章宗完顔聰慧好學,有其父的風采,他喜好文學,崇尚儒雅,因此一時名士層出不窮,執政的大臣大多都有文采、學問可取,有能力的官吏和耿直的大臣都得到了任用,政治清明,文治燦然,金國發展到了極盛的頂點。當然,在文字華麗辭章的背後,不難發現,講修明經之術的目的在於"保國保民",以圖使統治"國祚長久"。但是,章宗治世之下的社會卻充斥着消極因素。他極好浮誇奢侈,到處修建宮室,外戚和小人多幹預政事。大臣們衹能奉承媚上,圖一時安樂,不敢逆其所好。這就是章宗之後大安、貞時期金國衰弱的重要原因。
章宗時,"外戚小人多預政",指的是李元妃一傢。章宗未即位之前的元配蒲查氏,早在大定二十三年就已經病故了。即位後,追封為欽懷皇后。章帝繼位後,一直沒有立妃。在看中了李氏之後,章宗就要立她為皇后。李氏出身微賤,因此大臣們一致反對章宗的這一决定,監察御史宗端修、右拾遺路鋒、翰林修撰趙秉文、御史中丞張公著等都因此丟了官。李氏雖然未能立為皇后,衹進封為元妃,但是她的兄弟喜兒、帖弟依仗她的權勢幹預朝政,官至極位,就連他傢的私奴也仗勢欺人,衆大臣敢怒而不敢言。監察御史宗端修,"喜名節",進士出身,李氏兄弟幹預朝政,令其憤憤然,故上書要求皇帝"遠小人"。章宗竟不知他是指誰,特命喜兒傳詔,讓他說出姓名來。端修面告喜兒:"小人者,李仁惠兄弟。"仁惠是章宗賜給李喜兒的名字。端修直截了當地斥責他為"小人",他亦不敢隱瞞,據實上奏,章宗雖也責備了喜兒兄弟,但還是離不開他們。監察御史張公著,更是把矛頭直指李元妃本人,他不怕得罪章宗,上書竟有"妾上僭政,夫人失位"這樣頗有刺激性的話。外戚宦官幹政在東漢以來的漢族皇室從未絶跡,金王朝在學習中原王朝先進文化和制度的同時,也沾染上了這一惡習。
就在金王朝走嚮衰落的時候,北方草原上又興起了一個新的少數民族--蒙古族。蒙古人的祖先,唐朝時稱為"蒙兀室韋",居於額爾古納河流域。遼金時期,他們廣泛分佈在北方大草原上,從事遊牧、狩獵,性勇悍。金立國之初,就不斷遭受蒙古族人的襲擾。天會十三年(1135年),蒙古族內部發生叛亂,金主完顔派遣金國貴族宋王宗乘機打擊,暫時緩解了北邊的壓力。
1143年四月,完顔試圖再一次利用蒙古人的叛亂之機出兵,卻以失敗而告終,原因就在於金王朝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金國貴族魯王完顔昌早先因罪被誅,他的兒子薩罕圖郎君率領其父的部人叛逃蒙古,蒙古人的勢力由此不斷強盛,直取金國的20多個團寨,金人大敗。金衹好轉而與蒙古謀和,每年送給蒙古大批的牛、羊、米、豆、棉和絹等物品以換取和平,但此舉的效果並不明顯。金國為了免受蒙古的侵擾,不斷在北方修建界壕和邊堡,屯重兵防守。金對蒙古衹能窮於應付。大定年間,北方就流傳着這樣的民謠:"韃靼來,韃靼去,趕得官傢沒出去",反映了金國的無奈。
1208年,章宗死,衛紹王完顔永濟(原名允濟,世宗第七子,後避章宗父允恭諱改稱永濟)繼位。章宗安排衛衛紹王繼立,自有他的如意算盤。原來元妃李氏所生葛王,自泰和三年(1203年)5月未滿周歲就夭折之後,章宗就一直為繼嗣不立而憂慮,特別是由於他的健康每況愈下,這個問題就更加突出了。1208年,後妃賈氏及范氏有了身孕,但此時章宗已經病入膏肓了。當年月,他臨終之前,賈氏和范氏都還未屆産期,於是就由元妃李氏與其兄李新喜會同宰相完顔匡商量,策立衛紹王永濟為皇位繼承人。很顯然,章宗立永濟,不過是讓他暫時看守皇位,他在遺詔中實際上是用《禮記》中"有嫡立嫡,無嫡立庶"的原則,否定了金太祖的"傳授至公之意"。一旦賈氏和范氏生下"竜子",則皇位仍屬於章宗一係。然而,章宗的如意算盤很快即告落空。衛紹王雖然才識平庸,但當上皇帝之後,也如章宗一樣,千方百計要把皇位傳給自己的後代。為此,設法不讓賈氏和范氏腹中的胎兒出世,就成了他的當務之急。早在章宗駕崩之前,衛紹王就利用機會選擇了兩個妖妄之人"護視"賈氏和范氏為章宗孕育皇子,其司馬昭之心,不問可知。果然,他繼位僅僅兩個多月,大安元年(1209年)8月,即宣佈賈氏和范氏妊娠都出了問題。賈氏産期已過,仍不見動靜;范氏則胎氣有損,經用藥調治,胎形已失。范氏不得已表示願意削發為尼。這明明是衛紹王暗中搗的鬼。在這一事件中,被犧牲掉的是章宗元妃李氏。
當初章宗臨終時,完顔匡是和元妃一起受遺詔擁立衛紹王的,然而他卻想獨專定策之功,於是開始謀劃除掉李氏。他編造謊言說,當初,賈氏嘔吐,且腹中有積塊,其實是患病,卻被李氏說成是妊娠反應。李氏乘機與其母兄計議,令賈氏詐稱有孕,以便臨産時,取李傢兒冒充,以為皇嗣。這種謊話的確是過於離奇了。章宗晚年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早生皇子上,即使李氏欲行偷梁換柱之計,賈氏又怎敢與之相配合而犯欺君之罪呢?然而,衛紹王最終還是把李氏一傢和賈氏殺了。在除掉了心腹之患之後,衛紹王於大安二年(1210年)8月立自己的兒子胙王完顔恪為皇太子。就在金王朝變亂不斷的時候,蒙古族人已羽翼豐滿。金泰和六年(1206年),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國,稱成吉思汗。最初,成吉思汗仍入貢於金,並曾見到過衛紹王永濟。金章宗死後,成吉思汗聽說永濟繼位,極端蔑視,聲稱:"我以前以為中原的皇帝是天上派來的使者,然而怎麽能有這樣的庸懦之輩呢?"成吉思汗兵勢日焰,金國勢危,欲絶地反擊。大安三年春,蒙古入貢,衛紹王遣重兵分屯山後,欲就蒙古人進場之時襲殺之。然而金的"軍"中有去給蒙古人報信的,蒙古人開始還將信將疑,然而報信者不斷,蒙古人遣人窺之,纔相信這是真的,於是遷延不進。"軍" 是契丹及北方其它部族的武裝力量,雖然受製於金國,卻與女真統治者離心離德,此時更明確傾嚮於新興的蒙古貴族。衛紹王加害成吉思汗的計劃未能實現,成吉思汗不僅不再嚮金進貢,而且對金先發製人。在蒙軍強大攻勢面前,衛紹王束手無策,衹知與臣下相對哭泣。當蒙軍逼近中都時,金軍經不起連續攻擊,衹得乞和。
就在蒙古大軍不斷地嚮金發動攻擊的時候,金王朝內部再次發生政變。1213年,金貴族鬍沙虎在宮廷政變中殺死了衛紹王。金世宗之孫,金章宗的庶兄完顔繼位,是為金宣宗。本已朝政凋敝的金王朝,經過這一番折騰,更是打不起精神來了。 |
|
衛紹王被殺,徒單鎰嚮鬍沙虎建議,立完顔尚為皇帝,理由是此人為章宗之兄、完顔永恭長子,衆望所屬,"元帥决策立之,萬世之功也"。鬍沙虎接受了這一建議。當時,完顔尚在彰德府(今河南安陽),鬍沙虎派人將其迎到中都。至寧元年(1213年)9月甲辰,即位於大安殿。鬍沙虎雖然早已罪惡昭彰,但是宣宗念其有援立之功,仍把他當成靠山,以他為太師、尚書令兼都元帥,封為澤王,其子弟數人也都身居要職。鬍沙虎弒君,宣宗從極端狹隘的自私立場出發,對此人不但不懲治,反而加以襢護,結果是鼓勵了其他野心傢鋌而走險。宣宗即位不久,蒙古大軍進逼京西重地紫荊關,距燕京衹有200裏。在此生死存亡之際,金軍內部又發生了變亂。鬍沙虎的部將術虎高琪因為戰敗懼罪被殺,先發製人率領軍包圍鬍沙虎的官邸,闖入臥室內將其殺死。然後退到應天門待罪。由於高琪手握重兵,宣宗不敢加罪於他,而是將那些當初跟隨鬍沙虎弒逆之人一起殺掉,從而結束了這場危機。鬍沙虎本來罪不容誅,宣宗不能明其罪而誅之,於是又有術虎高琪的擅殺事件,這實際上是鬍沙虎弒衛紹王事件的繼續。對此,宣宗也無可奈何,衹得糊裏糊塗地赦免了高琪,這表明他已無力控製局面,衹是由鬍沙虎的傀儡又變成了術虎高琪的傀儡而已。
蒙古軍隊自章宗末年大規模入境滋擾,到宣宗即位初期,金已喪失了黃河以北的大片土地。貞二年(1214年)春,蒙古人已破中原90餘郡,並直抵中都城下。宣宗懼怕蒙古,君臣上下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與蒙古講和上,將領們也都畏縮不敢出戰,藉口是"恐壞和事"。然而,越是這樣,蒙古越是不肯與之講和。當時大臣張行信對宣宗說:"自從崇慶以來,皆是因為和議耽誤了大事,如果我們時時肯和蒙古一戰,能夠挫敗蒙古人的鋒芒,那麽即使和議也是能夠長久的。"此時金國的軍官,再也不是當年英勇善戰的猛安謀剋了,張行信的期盼是完全脫離實際的。
金宣宗畏敵如虎,竟又希望憑空出現奇跡,在蒙古軍兵臨城下時,他在東華門設"招賢所",內外士庶言事能迎合其旨意者,即依次授官。於是,一些無知無識者,都競相到這一機構鬍言亂語。有一村民叫王守信,敢說大話,聲稱"諸葛亮為不知兵 "。侍御史完顔寓竟然對這種狂言信以為真,以為此人真是古今未有的軍事傢,趕忙推薦給朝廷。於是這個招搖撞騙的小人竟被委以軍都統的重任,他招募一些市井無賴充當士兵,教閱進、退、跳、擲之村術,無非兒戲。其陣法曰"古今相對",並將這四個字大書於旗上。又做黃布袍、緇巾各36件、牛頭響環64枚,聲稱用這些"法物"即可嚇跑敵人。謊言終究變不成事實,他們出城之後,並不敢與蒙古人對陣,而是殺害一些無辜的樵采百姓以充"斬獲",並嚮朝廷邀功請賞。其實,王守信的"古今相對"陣法,實屬荒誕不經。然而,金國統治者卻深信不疑,這表明金的統治已是窮途末路,他們無計可施時撈稻草般地把自己的命運交給王守信這樣的地痞無賴之人。但是,騙術最終被揭穿,金宣宗不得不派遣宰相承暉嚮成吉思汗乞和,並獻上衛紹王之女岐國公主及金帛、童男女500、馬3000匹,雙方暫時達成妥協。議和之後,成吉思汗由承暉護送,退出居庸關。
雖然成吉思汗從中都郊外撤走,但山東、河北多數州縣仍在蒙古軍隊的占領之下,河東許多州縣經戰爭破壞,已殘破不堪。此時的中都已經成為一座孤城,內乏糧餉,外無救援。金宣宗於是詔告天下,放棄中都,南遷汴京,以躲避蒙古大軍的打擊。宣宗南遷後讓皇太子留守,並命右丞相兼都元帥承暉留守中都。6月間,在宣宗尚未到達南京之時,駐守中都以南的軍發生了嘩變,投降蒙古。蒙古軍再次南下,並在軍的配合下,對中都加緊圍攻。金宣宗匆忙把太子守忠也接到了開封。是年5月,中都陷落。南遷之後,金國君臣上下醉生夢死,衹求苟安。每當蒙古大軍壓境之時,君臣惟有相對而泣,在大殿之上長吁短嘆;而當蒙古軍退兵之後,則又開始飲酒作樂。宰相們研討時政,無非是做做樣子,凡是遇到要害的問題,就宣佈下次再議,每次均如法炮製。他們就是這樣因循苟且,直至國傢滅亡。宣宗也並不比他的大臣們更關心金王朝的命運和前途,關心的衹是如何繼續過他奢華的生活。他曾經讓人偷偷給他做一件大紅半身綉衣,並且告誡說,千萬不要讓敢於直言的監察御史陳規知道。當綉衣做成並給他送去時,他又問陳規是否知道此事,來人連忙解釋說,凡是宮中大小事,他一概不敢嚮外傳播,何況皇帝又親自叮囑過。宣宗聽罷,算是鬆了一口氣,說:"如要讓陳規知道了,必然會因為奢華規諫我,我實在是害怕他的話啊。"已經到了危亡的關頭,這位君主還在為一件綉衣煞費苦心,昏庸之極,可見一斑。興定三年(1219年)12月,宣宗遷怒於術虎高琪,藉故殺了他,以泄其忿。然而金國已病入育盲,並沒有回光返照的跡象,金王朝滅亡已是指日可待了。
然而,就在此時,金王朝再一次出現了皇位危機。得寵的貴妃龐氏之子完顔守純和後來被立為皇后的王氏之養子太子守緒爭奪王位。元光二年(1223年)12月,宣宗病故。他臨終的前一天晚上,近臣都已經出宮了,衹有一位年老的前朝資明夫人鄭氏陪伴着這位行將就木的皇帝。宣宗知道鄭氏可靠,便將後事托付給她,讓她"速召皇太子主後事",言罷氣絶身亡。鄭氏果然不負重托,沉着機智地應付了前來看望宣宗的龐貴妃,金哀宗完顔守緒纔得以順利繼位。
哀宗繼位後,因成吉思汗尚未結束西北的戰事,無暇顧此,金國又得到了一個喘息的機會。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金室在汴京支撐了九年,後因為蒙古軍攻城益急,被迫出走歸德(今河南商丘)。正大初年,哀宗一度有振作精神、勵精圖治的表現,但是很快就變得如同其父一樣的消沉和腐敗了,老百姓對金國的統治已徹底喪失了信心。正大元年正月的一天,開封城內狂風大作,端門門樓上的瓦片都被風吹落了,當時有一男子身着麻衣對着承天門又哭又笑。有人問他為何如此瘋瘋癲癲,他回答說:"吾笑,笑將相無人。吾哭,哭金國將亡。"金王朝的末日即將來臨了。
正大四年(1227年)7月,成吉思汗病死於進軍西夏都城的途中。當時西夏都城已被圍困多時,城內糧盡援絶,不久西夏國王出降,蒙古滅夏的戰爭宣告勝利。這時,他們就有可能全力以赴展開滅金戰爭了。1229年,窩闊臺即汗位。兩年後,元軍即發起了對金國的總攻擊。1232年初,蒙古軍和金軍在鈞州三峰山展開了大决戰,金軍大敗。曾經屢建戰功的完顔和尚也被俘,成了刀下鬼,金軍主力至此已經喪失殆盡。3月,蒙古大軍攻剋中京洛陽,並遣使至汴京敦促哀宗投降。哀宗以親王為質嚮蒙古人乞和,遭到了拒絶。這時,汴京城內又發生了疫情。金哀宗除了出逃,已經別無他法了。12月初,哀宗逃出汴京,渡河準備取衛州(今河南衛輝)。攻之不剋,又遇蒙古軍自河南追來,金軍慘敗。最後,哀宗夜棄六軍,渡河折回河南,帶着身邊的六七個人逃到歸德。
天興二年(1233年)6月,哀宗從歸德啓程赴蔡州,途中正遇大雨滂沱,扈從人員徒步在泥濘中跋涉,沒有糧食,衹能采摘青棗充饑,一路上忍饑挨餓,備嘗艱苦。次日抵達亳州。僧道父老在道旁迎候,衹見皇帝儀衛不過是以青黃旗兩面為前導,黃傘擁後,從者不過二三百,馬不過50餘匹。哀宗在亳州停留一日,次日進抵亳州南60裏,在雙溝寺避雨。哀宗舉目四望,衹見遍地荒涼,不復人跡,於是哀嘆道"生靈盡矣。"當月底,哀宗抵達蔡州。當時由於宋、蒙聯合攻金的談判一時尚無結果,所以哀宗到達蔡州初期,情況比較平靜。城內又有了商販,人們以為皇帝到來,又可以過上太平日子了,他們把儲存了多年的好酒都拿了出來,一下子喝了個淨光。哀宗也忘記了是在逃難之中,剛在蔡州安頓下來,就大興土木,修建"見山亭 ",以為遊憩之所。然而,外面的嚴酷現實,很快就使蔡州城裏這些人"安享太平"的美夢破滅了。8月,宋、蒙雙方達成了協議。不久,宋軍和蒙軍相配合,在唐州和息州等地發動進攻,徹底打破了哀宗聯宋抗蒙的夢想。9月間,蔡州城內的糧荒已經異常嚴重了。12月,宋、蒙雙方的軍隊對蔡州城展開猛烈的攻擊。天興三年(1234年)正月初十,哀宗眼看城破在即,便下詔傳位給總帥完顔承麟,希望他能衝殺出去,再圖恢復大金帝業。承麟當即宣告即位。此時,宋、蒙大軍已經衝入城內,哀宗自縊身亡,承麟猶率部進行巷戰,最後為亂兵所殺。金王朝在凄慘的境地中最終滅亡了。 |
|
追尋金國興亡的發展軌跡,我們不難發現它經歷了一條與遼朝興亡大體相似的道路。他們之所以興起之初可以與大宋政權分庭抗爭,屢占上風,憑籍的是他們極具戰爭力的軍政組織。遼有"斡魯朵"和族軍,金有"猛安謀剋",他們都實行兵民合一的制度,在勵精圖治的帝王指揮下可以所嚮披靡。然而,當他們功成名就、建立一個以漢族文化為主導、帝王專製的傳統農耕政權之後,隨着原來的政權組織形式的急劇變化,制度的缺陷便日漸凸顯出來了。
這首先表現在其原來自身制度上的先天不足和不適應性。金國的猛安謀剋軍的戰鬥力持續下降,即使統治者施以豐厚的兵餉也無法遏止。其次,在處理作為統治者階層、即少數民族的女真族,與作為被統治者階級、即主體民族的漢民族的關係問題上,沒有能夠找到一條合適的道路。金國在控製了江淮及大散關以北的廣阔的漢族傳統聚居區之後,為統治中原,將百萬以上的女真人徙置於黃河下遊人口稠密地方,是以犧牲漢人利益的辦法去救濟女真人的。然而,此舉既沒有解决農耕經濟形式下女真人日益貧睏的問題,反而導致漢人刻骨的痛恨。他們不僅搶占漢族最富庶的耕地,為了增加日益增大的生活和軍事開支,又不斷加重漢族的賦役。女真人與漢人的矛盾恰如史籍所言:"盜賊滿野,嚮之倚國威以重者,人視之以為血仇骨怨,必報而後已"。第三,河患也是促進金國滅亡的重要原因。在金控製江淮以北之時,河患泛濫成災,連年不斷。更為不幸的是,黃河似乎也與女真人作對似的,自從金室南遷後,黃河竟然改道,不再北流,而是流嚮東南。河患的範圍非常廣泛。河患進一步加劇了統治階層與漢民族的矛盾,各地反抗的怒火從未停息。
金國以馬上得天下,在治理天下時,卻遇到內外矛盾。金國對外一直受到北宋、西夏、蒙古帝國、南宋和高麗等政權的牽製,稍有閃失,就會被顛覆;在內,在安置女真族和處理漢族關係問題上,産生了新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這些矛盾始終存在,一直沒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而統治階級內部血腥的權利鬥爭,又在腐蝕着政權的大廈,面對着強勁的蒙古帝國旋風,它的滅亡似乎也就不難理解了。 |
金朝皇帝年表 Jin Emperor chronology |
(1) 金太祖 完顔旻 (本名阿骨打,1115-1123)
(2) 金太宗 完顔晟 (1123-1135)
(3) 金熙宗 完顔亶 (1135-1149)
(4) 海陵王 完顔亮 (1149-1161)
(5) 金世宗 完顔雍 (1161-1173)
(6)金世袓 完顔劾裏鉢 (1174-1192)
(7)金章宗 完顔璟 (1189-1293)
(8) 金衛紹王 完顔永濟 (1208-1213)
(9)金宣宗 完顔珣 (1213-1223)
(10)金哀宗 完顔守緒 (1223-1234)
(11)金末帝 完顔承麟 (1234) |
|
歷史 | 軍事傢 | 宋朝 | 甘肅 | 城市 | 阿城 | 狀元縣 | 電影 | 建築 | 金朝 | 金 | 女真 | 人物 | 戲麯 | 百科辭典 | 古代文學 | 妃子 | 歷史人物 | 後妃 | |
|
|
流水 | 怨入骨髓 | 出河店之戰 | 金太宗 | 功不補患 | 都勃極烈 | 完顔晟 | 上京 | 西京 | 白城鎮 | 會寧府 | 中京 | 是中國歷史上 | 的興起 | 今山西大同 | 金滅遼後 | 以女真為主體 | 建立的王朝 | 先建都 | 後遷都燕京 | 再遷都至汴京 | 其創建者 | 是金太祖 | 女真族的祖先 | 很早就生活 | 在長白山 | 和黑竜江流域 | 五代時 | 女真之名 | 始見於史籍 | 並受契丹所統治 | 女真完顔部 | 為首的部落聯盟建立後 | 很快統一了 | 女真族的發展 | 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 遼天慶四年 | 女真族領袖完顔阿骨打 | 率部誓師於 | 淶流河 | 嚮遼朝的契丹統治者宣戰 | 他在取得 | 寧江大捷 | 勝利後 | 於遼天慶五年 | 稱帝建國 | 國號大金 | 年號收國 | 金朝建國後 | 護步答岡會戰 | 中大敗遼軍 | 隨後展開 | 以遼五京 | 為戰略目標的 | 滅遼之戰 | 攻取五京的前後步驟是東京 | 今遼寧遼陽 | 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 | 今內蒙古寧城西大名城 | 遼朝隨即滅亡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