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遼夏金 > 遼國
目錄
朝政
  遼朝(公元907年~1125年)或稱遼國、大遼、契丹,簡稱遼,是中國五代十國兩宋時期以契丹族為主體建立,統治中國北部的封建王朝。
  遼國的原名為契丹,後因其居於遼河上遊之故,遂稱“遼”,“遼”字在契丹語是鑌鐵的意思。
  公元907年,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稱帝,國號“契丹”,916年始建年號,947年定國號為“遼”,983年曾復更名“契丹”,1066年恢復國號“遼”,1125年為金國所滅。遼亡後,耶律大石西遷到中亞楚河流域建立西遼,1218年被蒙古所滅。
  遼在與中原和西部各國的交往中,融匯衆長,卓有成效地促進了契丹政治、經濟和文化各個方面的迅速發展。遼在較短的時間內從部落氏族社會過渡形成奴隸制度社會,並在嚮封建社會躍進的同時統治了中國北部,密切了各族人民之間的聯繫,為我國北部社會發展和民族融合作出了貢獻。
  遼國歷史
  
  建國(907年-950年)
  
  遼國-北宋地圖契丹部落聯盟時代
  契丹族源於東鬍後裔鮮卑的柔然部。她以原意為鑌鐵的“契丹”一詞作為民族稱號,來象徵契丹人頑強的意志和堅不可摧的民族精神。歷史文獻最早記載契丹族開始於389年,柔然部戰敗於鮮卑拓跋氏的北魏。其中北柔然退到外興安嶺一帶,成為蒙古人的祖先室韋。而南柔然避居今內蒙古的西喇木倫河以南、老哈河以北地區,以聚族分部的組織形式過着遊牧和漁獵的氏族社會生活。此時八個部落的名稱分別為悉萬丹、何大何、伏弗鬱、羽陵、匹吉、黎、土六於、日連。在戰事動蕩的歲月中,各部走嚮聯合,形成契丹民族,先後經過了大賀氏和遙輦氏兩個部落聯盟時代。
  阿保機(太祖天帝)建國
  契丹迭刺部的首領耶律阿保機於唐末乘中原之亂統一各部取代痕德堇,於907年即可汗位。他先後鎮壓了契丹貴族的叛亂和徵服奚、室韋、阻卜等部落,聲勢浩大不同凡響。916年(遼神册元年),耶律阿保機建立了奴隸製國傢──契丹國,建年號為神册。遼太祖多用漢人,康默記、韓延徽、韓知古等皆為佐命功臣。掠奪中原的財富和人口,在草原上按照中原模式建立城郭以安置掠來的漢人。
  918年(遼神册三年),建都皇都(今內蒙古巴林左旗南的波羅城)。920年(遼神册五年),創製契丹大字,下詔推行。922年(遼天贊元年),封耶律德光為天下兵馬大元帥。925年(遼天贊四年),遼太祖率兵親徵服渤海國,改渤海國名為東丹國,册立皇太子耶律倍為東丹國王。926年(遼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其間屠殺政敵數百人。
  德光(太宗武帝)嗣立
  926年(天顯元年),耶律阿保機回師途中病倒,其妻述律平攝政,耶律德光總攬朝政。927年(天顯二年)十一月,在述律氏的支持下即位。930年(天顯六年),割據原渤海國疆域的東丹王耶律倍南逃後唐,耶律德光統一了契丹。
  入主中原
  936年(天顯十一年),後唐河東節度使石敬瑭以稱子、割讓燕雲十六州為條件,乞求耶律德光出兵助其反對後唐。耶律德光遂親率5萬騎兵,在晉陽城下擊敗後唐軍,册立石敬塘為後晉皇帝。其後,更率軍南下上黨,助石敬塘滅後唐。石敬塘嚮太宗自稱兒皇帝。
  割取燕雲十六州後,為了懷柔燕雲十六州地區的漢人,於938年(會同元年)把民族色彩濃厚的契丹國改為大遼,改元會同。耶律德光采取“因俗而治”的統治方式,實行南北兩面官制度,分治漢人和契丹。又改幽州為南京、雲州為西京,將燕雲十六州建設成為進一步南下的基地。
  944年(會同四年),後晉出帝石重貴即位,上表稱孫不稱臣。耶律德光於是率軍南下。947年(會同七年)正月十日,攻剋後晉首都東京,滅後晉。二月,以晉國稱大遼,改年號為“大同”。因“縱兵掠芻粟;括民私財;不遽遺諸節度還鎮”大失民心而招中原人民反抗,無法鞏固統治,四月,被迫引軍北返,在河北欒城病逝。
  阮(世宗和帝)即位與南伐
  947年(會同九年),耶律吼等將領在前綫擁立隨軍作戰的耶律阮為帝,是為遼世宗。在上京(今內蒙古巴林左旗)的蕭太後述律平想讓其子耶律李鬍繼承皇位,不同意他的稱帝,派其子耶律李鬍在南京北部的泰德泉交戰,大敗。經過大臣耶律質屋的勸阻,太後纔認同了耶律阮的帝位。
  世宗時任用賢臣耶律質屋,進行一係列改革,將太宗時的南面官和北面官合併,成立南北樞密院,廢南、北大王,後來南北樞密院合併,形成一個樞密院。這些改革使尚處在原始社會的遼朝飛躍性的進入封建社會,也使遼朝從部落聯盟形式進入中央集權,這些都是與遼世宗的改革分不開的。但是世宗好酒色,喜愛打獵。他晚年更是任用姦佞,大興封賞降殺,導致朝政不修,政治腐敗。
  世宗在位期間,一直不忘重建對中原的統治,多次對中原用兵。951年(遼天祿五年)九月,世宗協助北漢攻後周,行軍至歸化(今內蒙古呼和浩特)的祥古山,由於其他部隊未到,所以駐紮在火神澱。其間喝酒、打人、打獵,衆將很是不滿。晚上,一直有篡位之心的耶律察割將遼世宗耶律阮殺死於夢鄉。
  
  興盛(951年─1030年)
  
  璟(穆宗安帝)繼位與停止南伐
  耶律璟為遼太宗之長子,951年(天祿五年)的政變中世宗被弒,耶律察割自行稱帝,耶律璟和耶律屋質等率兵殺死察割後,被立為帝,改年號應歷。穆宗雖討厭女色,而無所出,但卻經常酗酒,天亮纔睡,中午方醒,因此長時期不理朝政,國人稱之為“睡王”。
  遼穆宗前期,統治集團內部不穩,離心離德,經常發生上層的叛亂,而與中原有關係的蕃漢官員則紛紛南奔或準備南奔,952年(應歷二年)六月,蕭眉古得欲叛遼南奔後周,陰謀敗露,被殺。七月,政事令耶律婁國、林牙耶律敵烈等謀亂被捕後伏誅。953年(應歷三年)十月,耶律李鬍之子耶律宛等人謀反,事情被察覺後被捕。959年(應歷九年)王子敵烈等人謀反,敗露後,被拘訊。960年(應歷十年)七月,政事令耶律壽遠、太保楚阿不等人謀反,事敗伏誅。十月,耶律李鬍之子耶律喜隱謀反,事敗被捕,因供詞牽涉李鬍,李鬍入獄而死。
  上層不穩,迫使穆宗停止了遼太宗、遼世宗一貫執行的南伐中原政策,以恢復因長期戰事而消損的國力,與南唐、北漢聯合對抗遂漸興旺的後周政權。後周於顯德六年(959年,遼應歷九年)春起發動北伐,遼寧州(今河北青縣)刺史王洪舉城降。隨後攻剋了益律關、瓦橋關,在後周大軍壓境下,莫州、瀛州刺史劉楚信、高彥暉舉城投降。後周世宗欲一鼓作氣,直取幽州,後發重病,不得不罷兵南撤。穆宗說了“此本漢地,今以還漢,又何惜耶?”事後部署遼兵收復部分失土,加強防禦。
  穆宗又好殺,經常親手殺人。同時,他又愛好打獵而“竟月不視朝”。969年(應歷十九年)二月,遼穆宗被侍人所弒。
  賢(景宗成帝)即位
  耶律賢被推舉為帝,改元為保寧。由於景宗勤於政事,重用賢臣如室昉、郭襲,使遼王朝出現了一陣清明。景宗對穆宗時謀反的皇族采比較寬鬆的政策,因而謀亂者少,少層比較穩定。
  景宗對外政策仍采不主動南伐中原、僅聲北漢的方針。景宗前期,遼與宋聘史往還,互賀節日。宋太宗趙光義統一江南後,於979年親徵北漢,遼派數萬兵支援北漢。三月,遼軍在白馬嶺與宋軍交戰,被擊潰,遼將耶律敵烈等人戰死。六月,北漢主劉繼元降宋。遼朝改變戰略,把主要力量用以固守幽薊。趙光義乘勝進攻幽州,遼派耶律沙、耶律休哥、耶律斜軫等名將率軍與宋軍大戰於高梁河(今北京),宋軍大敗,趙光義僅以身免。
  景宗體弱多病,有時無法上朝,軍國大事大多由皇后蕭綽協助處理朝政。982年(乾亨四年)九月,景宗駕崩,由他的12歲長子耶律隆緒即位。
  隆緒(聖宗宣帝)與承天後
  乾亨四年(982年),遼景宗崩,遼聖宗繼位,尊蕭綽為皇太後,攝政。時蕭綽30歲,聖宗12歲,父蕭思溫於保寧二年(970年)被害,無嗣,使得蕭綽無外戚可以依靠。而諸王宗室二百餘人擁兵自重,控製朝廷,對蕭綽及聖宗構成了莫大的威脅。她重用蕃漢大臣耶律斜軫、韓德讓參决大政,南面軍事委派給耶律休哥,撤換了一批大臣,並下令諸王不得相互宴請,要求他們無事不出門,並設法解除了他們的兵權。靠這樣,聖宗和蕭綽的地位纔穩定下來。蕭綽攝政二十七年,後改嫁給韓德讓。蕭太後執政期間,進行了改革,並且勵精圖治,註重農桑,興修水利,減少賦稅,整頓吏治,訓練軍隊,使遼國百姓富裕,國勢強盛。1009年聖宗親政後,遼朝已進入鼎盛,基本上延續蕭太後執政時的遼國風貌,並且還反對嚴刑峻法,不給貪官可乘之機。實行科舉,編修佛經,佛教極為盛行。在位其間四方徵戰,進入遼國疆域的頂峰。對宋戰爭屢屢獲勝,俘獲號稱楊無敵的宋朝名將楊繼業。
  1004年(統和二十二年),遼宋訂立澶淵之盟,宋每年嚮遼輸送歲幣銀十萬兩,繢二十萬匹。從此兩朝和好達一百多年之久。聖宗結好西夏,西夏搖擺於宋、遼之間以圖存,形成遼、宋、西夏三國鼎立的後三國時代。1031年(太平十一年),聖宗崩,長子耶律宗真即位。
  澶淵之盟
  北宋立國之初即立志要收復遼據有的幽薊地區,於979年、986年兩度北伐,皆為遼軍所擊敗。為瞭解决遼、宋之間的長期對抗,以避免契丹世襲貴族地位的加強,進而威脅皇權。統和二十二年(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蕭太後與聖宗親率大軍深入宋境。宋真宗畏敵,欲遷都南逃,因宰相寇準堅持,無奈親至澶州(今河南濮陽)督戰。宋軍士氣大振,擊敗遼軍前峰,遼將蕭闥凜戰死。遼恐腹背受敵,提出和約。主和的真宗於次年初與遼訂立和約,協定宋每年貢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雙方各守疆界,互不騷擾,成為兄弟之邦。並互遺使賀正旦及生辰。
  
  由盛轉衰(1031年─1100年)
  
  宗真(興宗章帝)與法天後
  1031年(遼太平十一年),聖宗去世,長子耶律宗真即位,即遼興宗。興宗繼位後,其生母順聖元妃蕭耨斤自立為皇太後攝政,改元景福,並把聖宗的養母齊天皇后蕭菩薩哥迫死。並重用了在聖宗時代被裁示永不錄用的貪官污吏以及其娘傢的人。興宗因無權而不能救,母子因此結怨。蕭耨斤對興宗並不信任,打算密謀廢掉興宗,立次子耶律宗元(即耶律重元)為皇帝。宗元把這一事告訴興宗。興宗怒不可遏,於1034年(遼重熙三年)用武力廢除法天太後,迫法天太後“躬守慶陵”。大殺太後親信。七月,興宗親政。修建陵園安葬齊天皇后。而後,把蕭耨斤接了回來,並與她保持十米的距離,以防不測。興宗母子的感情裂痕始終沒有填平。
  興宗在位時,遼國勢已日益衰落。而有興宗一朝,姦佞當權,政治腐敗,百姓困苦,軍隊衰弱。面對日益衰落的國勢,興宗連年徵戰,多次徵伐西夏;逼迫宋朝多交納歲幣,反而遼內部百姓怨聲載道,民不聊生。興宗還迷信佛教,窮途奢極。興宗曾與其弟宗元賭博,一連輸了幾個城池。
  他對自己的弟弟宗元非常感激,一次酒醉時答應百年之後傳位給宗元,其子耶律洪基(後來的遼道宗)也未曾封為皇太子,衹封為天下兵馬大元帥而已。種下了道宗繼位後,宗元父子企圖謀奪帝位的惡果。
  1054年(遼重熙二十三年)八月,興宗駕崩。
  重熙增幣
  由於,宋朝因不承認西夏李元昊建國稱帝的合法性,與西夏爆發了長達三年的戰爭。北宋與西夏之間發生了三川口、好水川、定川等三次大規模戰役,都以宋軍失敗而告終。而遼朝趁北宋內外交睏之際,打算南下侵宋。在徵求張儉的意見後,一面派其弟耶律宗元和蕭惠在邊境製造欲攻宋的聲勢,一面派蕭特末(漢名蕭英)和劉六符於1042年正月去宋朝索要瓦橋關南十縣地。
  宋朝方面早已知情,故朝野有備,有警無憂。宋方派富弼與遼方使節談判,於九月達成協議,在澶淵之盟規定贈遼歲幣基礎中,再增加增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以了結這次索地之爭。興宗還派耶律仁先和劉六符再次使宋爭得一個“納”字,即歲幣是宋方納給遼方的,不是贈送的。宋仁宗也委麯求全予以應允,而條件是遼朝須約束西夏與宋和談。因此,在遼、宋和好之後,遼、夏關係惡化,遼、夏之間爆發了戰爭,興宗兩次親徵西夏,均遭失敗。而西夏也願息兵,仍舊嚮遼朝稱臣進貢。
  洪基(道宗文帝)時期
  道宗繼位後,宗元始終有謀奪帝位的意圖,在清寧九年(1063年)七月,宗元聽從兒子的勸說,發動叛亂,自立為帝,未幾被道宗所平,宗元自盡。史稱灤河之亂。
  道宗在位期間,遼政治腐敗,國勢逐漸衰落。道宗並沒有進行改革圖新,而且本人也腐朽奢侈,這時地主官僚急劇兼併土地,百姓痛苦不堪,怨聲載道。道宗還重用耶律乙辛等姦佞,自己不理朝政,導致的聽信乙辛的讒言,相信皇后蕭觀音與伶官趙惟一通姦而賜死皇后。而同時乙辛為防太子登基對自己不利(因為道宗衹有皇太子這個兒子),故陷害皇太子謀反,殺害了皇太子耶律瀎。史稱十香詞冤案。
  後來,一位姓李的婦女嚮道宗進“挾𠔌歌”,道宗纔把皇太子的兒女接進宮,大康五年(1079年)七月,耶律乙辛乘道宗遊獵的時候謀害皇孫,道宗接納大臣的勸諫,命皇孫一同秋獵,纔化解乙辛的陰謀。大康九年,道宗追封故太子為昭懷太子,以天子禮改葬。同年十月,耶律乙辛企圖帶私藏武器到宋朝避難,事涉被誅。
  
  滅亡(1101年─1125年)
  
  延禧(惠宗莊帝)嗣位
  天祚帝是遼道宗的孫子,他的父親是道宗的太子耶律瀎,母親是蕭氏。六歲時他被封為梁王,九歲時燕國王。1101年正月,道宗薨,臨死前立耶律延禧為繼承人。天祚皇帝是他的尊號。二月改元乾統。
  天祚帝繼位後西夏崇宗因受到北宋攻擊一再嚮遼求援,並求天祚帝女尚公主為妻,最後天祚帝於1105年將一個族女耶律南仙提升為公主嫁給了夏崇宗,並派使者赴宋,勸宋對西夏罷兵。
  阿骨打叛遼
  1112年(天慶二年)二月十日天祚帝赴春州,召集附近的女真族各部酋長來朝,宴席中醉酒後令女真酋長為他跳舞,衹有完顔阿骨打不肯。天祚帝不以為意,但從此完顔阿骨打與遼朝之間不和。從九月開始完顔阿骨打不再奉詔,並開始對其他不服從他的女真部落用兵。1114年(天慶四年)春,完顔阿骨打正式起兵反遼。一開始天祚帝不將阿骨打當作大的威脅,但是此年所有他派去鎮壓阿骨打的軍隊全部被戰敗。
  1115年(天慶五年)天祚帝開始覺察到女真的威脅,下令親徵,但是遼軍到處被女真戰敗,與此同時遼朝國內也發生叛亂,耶律章奴在上京叛亂,雖然這場叛亂很快就被平定,但是這場叛亂分裂了遼朝內部。此後位於原渤海國的東京也發生高永昌叛亂自立。這場叛亂一直到1116年(天慶六年)四月纔被平定。但是在五月女真就藉機占領了東京和瀋州。1117年(天慶七年)女真攻春州,遼軍不戰自敗。這年完顔阿骨打自稱皇帝,建立金朝。
  耶律淳(宣宗康帝)稱帝
  保大二年(1122年),天祚帝被金兵所迫,流亡夾山;三月,耶律淳在燕京被耶律大石、李處溫等人擁立為皇帝,是為北遼的開始,百官上尊號為天錫皇帝,改年號建福元年,降天祚皇帝為湘陰王,並遣大使奉表於金國,乞為附庸。可是事未完成,他就病死,妻德妃稱製,改年號為德興。
  此時大臣李處溫父子覺得前景不妙,打算嚮南私通宋的童貫,欲劫持德妃納土於宋。嚮北私通金人,作金的內應。後她發現他私通宋、金的罪行把他拘捕並賜死。當年十一月,德妃五次上表給金朝,衹要允許立耶律定為北遼皇帝,其他條件均答應,金人不許,她衹好派兵把守居庸關,沒能守住,金兵直奔燕京。德妃帶著隨從的官員投靠天祚帝,天祚帝將他誅殺。
  天祚帝被俘
  1120年(天慶十年),金攻剋遼上京,留守蕭撻不也投降。到1121年(保大元年),遼已經失去了其地盤之半。而遼朝內部又發生了因為皇位繼承問題而爆發的內亂,天祚帝殺他的長子耶律敖魯斡。這使得更多的遼軍感到不安而投靠金朝。1122年正月,金攻剋遼中京。由於戰場上消息不通,遼朝內部又以為天祚帝在前綫陣亡或被圍,於是在燕京立耶律淳為皇帝,進一步擴大了遼朝內部的混亂。而遼朝的大臣也各不自保,有的與北宋大臣童貫通氣打算投降宋朝的,有的則想投降金朝。十一月居庸關失守,十二月遼南京被攻破。1123年(保大三年)正月,在上京的回離保(蕭幹)叛金,八月平定。
  1124年(保大四年),天祚帝已經失去了遼朝的大部分土地,他自己退出漠外,他的兒子和傢屬大多數被殺或被俘,雖然他還打算收復首府燕州和雲州,但是實際上他已經沒有多少希望了。1125年(保大五年)二月,天祚帝在應州被俘,八月被解送金上京(今黑竜江省阿城縣白城子),被降為海濱王。1128年,天祚帝病故,遺臣蕭術者對故主行人臣之禮。契丹和遼共歷時210年,歷經9位帝王。
  
  
  大遼的延續─西遼
  
  此後,遼代貴族耶律大石(德宗元帝)在西北召集殘部,控製了蒙古高原和新疆東部一帶。1130年,由於受到金兵的壓迫,大石决定放棄蒙古高原,率部西徵。1132年,大石在葉迷立(今新疆額敏)稱帝,年號延慶,稱菊兒汗。建立西遼帝國(即黑契丹Karakitai),首都虎思斡魯朵,史稱西遼,曾一度擴張到中亞,成為中亞強國。1143年,大石死後,經歷蕭塔不煙、耶律夷列(仁宗明帝)、耶律普速完、耶律直魯古(平宗靜帝)、屈出律的統治。1218年被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國軍隊滅亡,立國凡87年。至此遼的國祚纔徹底終結。
  疆域區劃
  契丹國初期的疆域在今遼河流域上遊一帶,在阿保機及德光時期不斷對外擴張,阿保機時徵服奚(今河北北部)、烏古、黑車子室韋(今內蒙古東部呼倫湖東南)、韃靼、回鶻、渤海國。德光時取得燕雲十六州,並一度占有中原。
  遼全盛時,疆域東北至今日本海黑竜江口,北至蒙古國中部的楞格河、石勒喀河一帶,西到阿爾泰山,南部至今天津市的海河、河北省霸縣、山西省雁門關一綫與北宋交界,與當時統治中原江南的宋朝相對峙。
  遼國的體係大體上是道、府(州)、縣三級。共有5京、6府,156州、軍、城,309縣(根據《遼史·地理志》。
  遼分5個道,每個道有一個政治中心,稱為京,並以京的名稱來命名道。
  上京道 治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東南波羅城),轄以西拉木倫河流域為中心的契丹本土。
  中京道 治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轄原奚族本土。
  東京道 治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轄原東丹國地區。
  南京道 治南京析津府(今北京市西南),轄今海河、大清河以北,及長城以南、河北、北京、天津部分地域。
  西京道 治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轄今山西和內蒙古交界處。
  1007年遼聖宗建中京大定府,自臨潢遷都於此。1044年遼興宗升雲州為西京大同府。
  道下設府、州、軍、城4種政區,為同一級別。
  府 (1)京府:臨潢府、大定府、遼陽府、析津府、大同府。(2)率賓府、定理府、鐵利府、安定府、長嶺府、鎮海府、興中府(1041年升霸州置,今遼寧朝陽),這7府的地位比京府略低。
  州 分等,從高依次為:節度州、觀察州、防禦州、刺史州。
  縣 遼國還設有與縣同級的州、軍、城
  皇帝年表
  
  遼
  
  廟號 謚號 漢名 契丹名 年號 在位時間
  遼肅祖(遼太祖追封) 昭烈皇帝 耶律耨裏思
  遼懿祖(遼太祖追封) 莊敬皇帝 耶律薩剌德
  遼玄祖(遼太祖追封) 簡獻皇帝 耶律勻德寔
  遼德祖(遼太祖追崇) 宣簡皇帝 耶律的魯
  遼太祖 大聖大明神烈天皇帝 耶律億 阿保機 神册、天贊、天顯 907年-926年
  遼太宗 孝武惠文皇帝 耶律德光 堯骨 天顯、會同、大同 927年-947年
  遼義宗(遼世宗追封) 欽義皇帝 耶律倍 突欲
   章肅皇帝(遼穆宗追封) 耶律李鬍 洪古
  遼世宗 孝和莊憲皇帝 耶律阮 兀欲 天祿 947年-951年
   翼武皇帝 耶律察割 951年
  遼穆宗 孝安敬正皇帝 耶律璟 述律 應歷 951年-969年
  遼景宗 孝成康靖皇帝 耶律賢 明扆 保寧、乾亨 969年-982年
  遼聖宗 文武大孝宣皇帝 耶律隆緒 文殊奴 乾亨、統和、開泰、太平 982年-1031年
  [1]遼興宗 神聖孝章皇帝 耶律宗真 衹骨 景福、重熙 1031年-1055年
  遼道宗 仁聖大孝文皇帝 耶律洪基 查剌 清寧、鹹雍、大康、大安、壽昌、壽隆 1055年-1101年
  遼順宗(天祚帝追封) 順聖皇帝 耶律瀎 耶魯斡
   天祚皇帝 耶律延禧 阿果 乾統、天慶、保大 1101年-1125年
  註:
  1. ^ 遼太宗時期有遼應天後(名叫述律平)之“太後稱製”。
  
  東丹
  
  
  廟號 謚號 漢名 契丹名 年號 在位時間
  遼義宗 文獻欽義皇帝 耶律倍 突欲 甘露 926年-930年
   端順皇后 蕭氏 甘露 930年-940年
  遼世宗 莊憲皇帝 耶律阮 兀欲 甘露 940年-947年
   明王 耶律安端 甘露 947年-952年
   中王 耶律婁國 952年-982年
  
  
  北遼
  
  
  廟號 謚號 漢名 契丹名 年號 在位時間
  遼宣宗 孝章皇帝 耶律淳 建福 1122年
   蕭普賢女 德興 1122年-1123年
   順文皇帝 耶律雅裏(本為梁王) 神歷 1123年
  遼英宗 顯武皇帝 耶律術烈 1123年
  
  
  西遼
  
  
  廟號 謚號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遼德宗 天祐皇帝 耶律大石 延慶、康國 1124年-1144年
   感天皇后 蕭塔不煙 鹹清 1144年-1151年
  遼仁宗 正德皇帝 耶律夷列 紹興 1151年-1163年
   承天皇后 耶律普速完 崇福 1164年-1177年
   文顥皇帝 耶律直魯古 天禧 1178年-1211年
   憫文皇帝 屈出律 天禧 1211年-1217年
  
  
  東遼國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耶律留哥 元統 1213年-1220年
  姚裏氏 1220年-1226年
  耶律薛闍 1226年-1238年
  耶律收國奴 1238年-1259年
  耶律古乃 1259年-1269年
  
  
  後遼
  
  
  姓名 年號 在位時間
  耶律廝不 天威 1216年
  乞奴 天佑 1216年
  金山 天德 1216年-1217年
  統古與 1217年-1218年
  喊捨 1218年-1220年
  
  政治制度
  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五京為上京臨潢府(今內蒙古巴林左旗林東縣)、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東京遼陽府(今遼寧省遼陽市)、南京析津府(北京市)、西京大同府(今山西省大同市)。五京中,衹有上京是首都,其他均是陪都。至遼宋澶淵之盟後的極盛期,中京政治作用雖然加強,但仍沒有改變上京首都的地位。
  遼由北方遊牧民族所建。其轉徒不定、車馬為傢的遊牧生活决定了皇帝的巡狩製,其政治中心不在首都,而在捺鉢(契丹語“行在所”、“行宮”的音譯)一切重大政治問題均在捺鉢隨時决定,是處理政務的行政中心。因氣候、自然條件的製約,四時各有捺鉢之地。
  遼設南面官和北面官雙軌官製,以“本族之製治契丹,以漢製待漢人”。北面官治宮帳、部族、屬國之政,南面官治漢人州縣、租賦、軍馬之事,因俗而治。大部分官名及職掌沿襲唐製,並參照五代和宋朝的官製。官有實授、遙授之分。職事官與散官及階、勳、憲銜、封爵、食邑戶數等配套。遼代官名多有契丹語官名,如林牙即翰林,惕隱掌管皇族政教,夷離畢掌管刑獄,乙裏免為誥命夫人,等等。
  遼朝的法律,因俗而治,各地使用不同法律。早期有民族岐視,至聖宗時契丹人法也用漢律來斷。這反映漢人地位的提升。一般來講遼代刑罰較重,而且皇帝往往隨意殺人,無法無天,穆宗尤甚。
  遼朝兵製
  其兵製中斡魯朵中的宮衛騎軍兵甲,教練完習,簡選天下之精銳,聚之腹心之中,既擔任保衛任務,又出兵打仗。另外還有部族兵、漢軍、渤海軍等。契丹是遊牧民族,善於騎射,平時放牧漁獵,既是生産經濟活動,也是軍事練習。有戰爭很快即可集合成軍。
  遼朝的軍隊,平時約在二十萬至三十萬左右,而契丹部族全民皆兵,遼所能動員的兵力在總人口當中,比例很高,為164萬2800人。由於保留着原始部族的痕跡,並處於由奴隸製嚮封建製迅速轉化的歷史階段,軍事制度初期多與本民族社會制度合為一體,進入長城以南地區後,既保有本民族特色,又逐步接受漢族影響,具有民族融合的特點。
  遼朝皇帝親掌最高兵權。下設北﹑南樞密院。北樞密院為最高軍事行政機構,一般由契丹人主管﹔南樞密院亦稱漢人樞密院,掌漢人兵馬之政,因而出現一個朝廷兩種軍事體製並存的局面。
  遼軍大體分為宮帳軍﹑部族軍﹑京州軍和屬國軍。宮帳軍,徵集直屬皇帝的着帳戶壯丁組成,是契丹族親軍,供宿衛和徵戰,“以行營為宮,選諸部豪健千人,置腹心部”。部族軍,主要由契丹以外的部族壯丁組成,供守衛四邊。以上兩種部隊是遼軍的主力。京州軍,亦稱五州鄉軍,徵集五京道各州縣的漢族﹑渤海族等的壯丁組成。屬國軍,由臣屬國壯丁組成。後兩種部隊為輔助兵力。遼初,貴族男子人人服兵役,年齡在15~50歲之間的列籍正軍,兵器﹑戰馬自備。“正軍一名,馬三匹,打草𠔌﹑守營鋪傢丁各一人”,“人馬不給糧草,日遣打草𠔌騎四出抄掠以供之”‘(《遼史·兵衛》)。後來,“沿邊各置屯田戍兵,易田積𠔌以給軍餉。”(《遼史·食貨》)遼軍以騎兵為主,主要武器是弓箭和刀槍。後期從宋朝傳入拋石機式的火炮,編有炮手軍。
  遼國名城
  遼上京
  遼上京上京是遼朝前期的國都。上京城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林東鎮南。上京未建成前,名“西樓”,是遼太祖阿保機創業之地,建成後稱皇都,後改稱上京,府曰臨潢。上京城幅員廣阔,氣勢恢宏。有南北二城,北曰皇城,南曰漢城,兩城相連。全城周長12.5公裏,與《遼史》記載的基本相合。
  皇城是契丹貴族階級居住的地方。城呈方形,又分內外兩部,即外城和皇城(又稱大內)。皇城城墻夯(hāng)土築成,夯層清晰可辨,城墻高5-6米。墻體上窄下寬橫斷面為梯形。城墻外壁有馬面(半圓形的土壘)。皇城內近年經考古發掘,現存城門4個,宮殿建築遺跡100餘處,其中暴露於地表的建築臺基50座。城內西部山丘上有寺廟和窯址。
  漢城位於皇城南面,是勞動人民居住的區域。它的北墻就是皇城的南墻。皇城與漢城已被河水隔開,城呈不規則形,墻為土築,殘存三段,墻高4米,周長57公裏。墻較皇城低矮且無馬面、甕城之設。除西門址遺留下來,其餘不存,西門豁口寬10米,殘存柱礎,應為金鳳門或雁兒門。由於白音戈洛河河床逐漸北移至皇城附近,故城內遺跡受到洪水衝刷,現僅保存了漢城的北部的中央部分。
  遼中京
  遼中京遼中京遺址位於今內蒙古赤峰市寧城縣天義鎮以西約15公裏的鐵匠營子鄉和大明鎮之間的老哈河北岸。中京是遼最大的陪都,其地理位置與中原地相近,自古為遼河上遊,燕山以北少數民族雜居地帶,為遼國的咽喉,在遼代後期軍事、戰略、經濟上有極重要的重要作用。
  遼中京由城市佈局仿北宋汴京制度營建,有外城、內城和宮城三重城。城墻全部用版築,現殘跡最高達4米,是遼代城址中保存得較好的一處城。
  外城址。平面呈長方形,東西寬4200米,南北長3500米,南城正中有門,並有甕城,四角有角樓,但未發現馬面。自南門朱夏門到內城南門陽德門,全長1400米,正中有一條寬64米的大道,道兩側有用木板覆蓋的排水溝,直通朱夏門,兩側城墻下的石涵洞。在外城南部東北角,靠近內城南墻,有一座殘塔,現人稱“大明塔”。在大塔的西南方,另一較矮的與大明塔形狀相同的塔,現稱“小塔”。這就是中京城有名的南北二塔。
  內城址。位於外城中央偏北,平面為長方形,東西寬200米,南北長1500米。城南中央城門稱作“陽德門”。陽德門與皇城南之間有一條寬40米的大道。
  宮城址。宮城即稱“大內”,位於內城北部中央平面呈正方形,每邊長1000米。北墻即利用內城的北墻,另築東、南、西三墻,現今尚可見到東、西兩墻南端的角樓址。皇城南門北中軸綫上有一處大型宮殿址。據史料記載,這裏應是稱作武功殿和文化殿,分別是聖宗及其母蕭太後的起居處。
  遼南京
  遼南京遼南京城址位於今北京市西南郊廣安門外,馬蓮道盧溝橋鄉境內。遼南京為遼代重要的陪都,又稱燕京,府曰幽都,周長27華裏。經考古調查發現,南京城的東、西、南、北城墻均有部分遺跡存在,故南京城的周長與史料記載相吻合。皇城位於城西南隅,四墻均有門。宮殿遺址在西城垣南端,東北隅有角樓。具體位置應在今南綫閣鬍同。
  遼南京的佈局,有外城、內城和皇城的三重城。城內有縱橫交錯的街道,有市樓、坊市、寺觀等建築。這些多是仿唐代時的建築格局。
  慶州城
  城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索布日嘎蘇木(鄉),南距旗所在地大板鎮98公裏。城北12.5公裏是慶雲山。遼朝聖宗、道宗、興宗及他們的皇妃陵均葬於此地。
  慶州城由內、外雙重城構成,平面呈回字形。內城保存完好,城墻高4-4.5米。每隔100-110米設有馬面。馬面高出城址1-2米。城東西長1090、南北寬930米、幾近方形。城有東、西、南、北四個城門,均有甕城。
  城內偏北正中為遼代的行宮遺址。內城西北角有一密檐式的白塔,即有名的慶州白塔。近年,在白塔塔剎內發現了一大批重要的佛教文物,如瓷、銀、水晶、漆器及絲織品等。白塔北側有一組建築群,應是主殿,兩側有回廊。北側有後殿,在附近還發現了石經幢。
  祖州城
  城址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哈達英格鄉石房子村的山𠔌中。遼代城址中,除上京、中京、南京、西京和東京之外,祖州城是遼時州城中很重要的一座城。遼太祖耶律阿保機的四輩先人都在這裏出生,阿保機秋獵活多在這裏舉行,建城後取名祖州。這裏埋葬遼太祖阿保機的祖陵。
  祖州城略呈長方形,殘墻四周長約1785米,四城墻各有一城門,墻高3米,墻體為夯土板築,無馬面甕城。城四角各設一座角樓。祖州城分東、西兩個城區。內城位於西部,呈長方形,內有宮殿遺址四座。皇城門設在東墻的中部,門朝東,保留了契丹族崇尚東方的習俗。
  祖廟——石房子
  石房子祖州城內現存由七塊巨形花崗板構築的平頂石屋。應是當時的寺廟遺址。現在蒙古族稱為“朝魯蘇木”(即石廟),漢族人直呼為石房子。石房子面南背北,東西長7米,南北寬5.3米,高3.5米,前面正中留一門,門上有窗,石房子的四壁之四角有鐵鋦相連。石房子內緊靠北壁正中平置一石床,橫長4.3米,縱寬2.5米。有的學者認為這座石房子的用途當是用於祭祀。
  轉徙隨時,車馬為傢
  “捺鉢”,漢語譯為“行營”、“行在”、“營盤”。遼朝雖先後以上京和中都作為政治中心,但每年又“四時巡守”,“四時各有行在之所,謂之捺鉢”。皇帝在遊獵地區設的行帳,以區別於皇都的宮帳。遼太宗時,取燕雲十六州後,其國土包括長城以南的廣大地區,為保持契丹族的騎射善戰傳統的經濟生活,仍然過着“轉徙隨時,車馬為傢”的生活。正如《遼史》中記載的“遼國盡有大漠,浸包長城之境,因宜為治,秋鼕違寒,春夏避暑,隨水草就畋漁,歲以為常”,四時各有行在之所,在這種特殊經濟、政治、文化背景下,在契丹的管理體製上,逐漸形成了一套縣有鮮明遊牧契丹民族獨特特點的四時捺鉢制度。契丹皇帝四時巡行的宮帳(也稱牙帳),即春捺鉢、夏捺鉢、秋捺鉢、鼕捺鉢。
  春捺鉢 皇帝的春獵活動主要是鑿冰取魚和縱鷹鶻捕捉鵝雁。時間是正月上旬至四月。活動地點有四處:鴨子河(今鬆花江);長春河(今洮兒河);魚兒濼(長春河附近);鴛鴦濼(今河北省張北縣)。鈎魚後有“頭魚宴”,捕鵝雁要用一種體小力大而兇猛的獵鷹名“海東青”,捕鵝後也設莊嚴隆重的“頭鵝宴”,相當中原皇帝的親耕大典。
  夏捺鉢 時間五月末至七月中旬,地點多在吐兒山、黑山。皇帝與南北臣僚議國事兼避暑遊獵。黑山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右旗西北白塔子廟東汗山,吐兒山在其東北。
  秋捺鉢 時間在七月中旬至九月。主要是入山射獵,打虎獵鹿,故又稱之“秋山”。秋山活動與春水一樣有着十分濃重的政治典禮色彩,在行獵中還有宴會等活動,同時也有習武教戰的功能。
  鼕捺鉢 時間在十月。主要是皇帝與南北大臣議國事,射獵講武,並接待宋朝及各國使節的朝賀。地點在永州東南三十裏的廣平澱,這裏是鼕季氣候較暖的地方。
  
  遼朝陵墓
  祖陵
  祖陵祖陵位於內蒙古自治區巴林左旗,遼太祖耶律阿保機及述律後的陵寢埋葬於此。這裏有一巨大袋狀山𠔌,𠔌間叢林茂密,泉水潺流,四周群山環抱,峰姿秀麗。巔間豁口處,均以石塊築成壁壘,無徑可通𠔌內,𠔌口處有兩座巍然聳立的岩峰如巨竜昂首,東西對稱,形成天然山門。這就是《遼史》中記載的“黑竜門”。竜門兩側所有建築遺跡,應是樓櫓。由竜門入𠔌北行約1.5公裏的地方有一座大殿址,地面上殘存有琉璃殘瓦。從殿的規模格局與祖州城內城正殿大體相仿,應是《遼史》中記載的“太祖天皇帝廟”。山𠔌深處有陵墓寶頂(墓葬上部的圓形土丘,帝陵稱為寶頂)兩處,一個較大,推測是遼太祖陵,另一處較小,也應是陵墓。遼祖陵黑竜門外山坡處現存一石龜趺。近年,在此附近採集到70餘塊契丹大字和漢字殘碑石,其中契丹大字殘碑石30餘塊。
  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
  陳國公主駙馬合葬墓是一座磚砌墓。主室平面為圓形,有東西耳室,有墓道的多室墓,全長16.4米。墓由墓道、天井、前室、東西耳室及主室六個部分組成。墓道呈階梯狀斜坡式。墓道兩側及墓室、耳室的頂部均有彩色繪畫。繪畫是以契丹傳統的寫實風格,形象地再現了公主和駙馬部分日常生活的情景。前室呈長方形,券頂;東西耳室及主室平面呈圓形,穹廬頂。墓室內仿效墓主生前的設施,安有大門檻、門框、門扇及門楣。主室緊貼墻壁有木圍墻,高至墓的頂部,將木材加工成弧形的方木(共22層),用上等的紅鬆加工製作。主室內壁用木護圍墻,是遼代大貴族墓的一個特點。墓室門用條磚層層封閉。天井也用磚封堵,後用石灰漿灌縫,十分堅固,主室圓頂的穹廬式,與契丹人的氈帳相似。墓門屋檐築造與慶陵及其他貴族墓門樓雷同,是典型的漢式格式。墓的兩扇門上有門鼻,用銅鎖鎖住。墓的主室有長方形屍床,靠近弧形木護墻。屍床前有長方形供臺。屍床用五層磚壘成。床上鋪柏木板,公主與駙馬兩具人骨並列於上,頭東腳西,仰身直肢。身下有褐角的絲織褥墊。屍床上有木架、帷幔,還有一些散落的帷帳飾件,推測屍床上應有“屍床小帳”。公主與駙馬全身穿有銀絲網絡。頭戴金冠、戴金面具,腳穿鎏金銀靴、腰帶,有銀枕。公主與駙馬根據契丹風俗各自佩帶了許多華麗而珍貴的日常用品金、玉佩飾。顯示墓主人高貴的身份及豪華的生活。
  內蒙古興安盟突泉縣西山遼墓
  墓群位於突泉縣西山村西南3公裏。共11座。7號墓是石砌單室小墓。平面正方形,有斜坡墓道,長10米。封土高0.5米,底徑15米。地表距墓頂4米。四壁用碎石堆砌,至墓頂逐層疊澀,頂部用一塊較大的石板壓住。墓底鋪鬆木板,無屍床。兩具人骨置於墓室後部,均仰身直肢,有木質葬具,為夫婦合葬墓,男左女右。隨葬器物放在屍體兩側,有鐵刀、瓷盆、碗、杯等;手臂戴銅手鐲。
  
  遼代文化
  散樂圖
  散樂圖河北省宣化下八裏張世卿遼墓東壁壁畫。長225、高175釐米。舞蹈與吹奏者戴幞(fú)頭,着長袍,高腰黑靴。關於散樂,《遼史》中有記載,其演奏樂器有:觱(bì)篥(lì)、簫、笛、笙、琵琶、五弦、箜(kóng)篌(hóu)、箏、方響、枝鼓、第二鼓、第三鼓,腰鼓、大鼓、拍板等。散樂受唐和五代後晉影響極深,在此基礎上與契丹族民間藝術相融合,建立起的一種類似宮廷音樂的形式。這種散樂圖常見於遼墓壁畫中,如貴族出行、狩獵、行軍中更顯得突出。散樂由12人組成,是一支完整的表演隊伍。樂隊呈兩排,前排第三人下,有一低矮的舞蹈者,隨着節拍翩翩起舞。樂隊前排5人,從左至右吹觱篥者2人(第1、3人)笙者1人,擊鼓者1人,擊大鼓者1人;後排6人,打拍板者1人,彈琵琶者1人,吹橫笛者2人,擊腰鼓者1人,吹十二管排簫者1人。
  漢式歌舞侍女圖
  漢式歌舞侍女圖(局部)內蒙古哲裏木盟庫倫6號墓門門額壁畫。門額上共繪伎樂5人。兩側4人奏樂,中間1人起舞。左1人為舞蹈者,腿下部已殘缺。雙發髻,插簪飾,而形豐潤,粉色直領中單,外著右裧黃色長衫,肩有花飾。粉腰帶,着紅裙。身為手舞足蹈之勢。第2人發式及衣飾均同上。雖衣服及腰帶顔色不同。雙手執1吹奏樂器,呈吹奏狀。第3人發飾及頭首飾飄帶等均同第2人。彩裙拖地,鞋尖半露。懷抱琵琶,雙手彈撥,神態寧靜安祥。
相關詞
朝代契丹中國歷史少數民族政權詩人文學家歷史人物
皇后女性攝政者錢幣收藏西夏皇帝木乃伊五代十國
耶律德光涿鹿歸化州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渤海國耶律延禧燕雲十六州澶淵之盟
經濟發展甘州回鶻奴隸製國傢漢製
耶律阿保機連綿不斷製定法律穆宗
始於太祖各族人民一個王朝皇室內部
終於天祚帝歷太祖景宗天祚帝
其疆域東臨北海今阿爾泰山今新疆
白竜堆沙漠鄂爾昆河東北迄外興安嶺南麓
南接山西北部河北白溝河甘肅北界遼與北宋對峙
是統治中國北部的在太祖太宗統治時期
確定皇權世襲建立軍隊修建都城製造文字
此後繼續西打倒太宗死後經過世宗
一再發生年聖宗繼位實行一係列改革多方面削弱奴隸製
確立封建製兩國各守舊界此後不再有大的戰事
聖宗在位半個世紀是遼朝的全盛時期
政變頻繁反抗遼朝的起義日見衰敗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