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跳鼠科dipodidae是適應荒漠生活的嚙齒類,因後肢長而用雙足跳躍方式行動而得名。與其它類似的跳躍行動的嚙齒類相比,跳鼠的後肢和尾更長,後肢長甚至超過前肢的4倍,尾端毛長形成尾穗,有些種類還有較大的耳,通常眼睛也較大。跳鼠科主要分佈於亞洲中部和西部的幹旱地區,也見於非洲北部。我國有數種跳鼠,其中長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我國特産,分佈於我國西北地區,國外僅見於蒙古的外阿爾泰。長耳跳鼠形態比較特殊,可獨自構成一亞科。與其它跳鼠相比,長耳跳鼠吻尖、眼小而耳朵極長,幾乎有頭體長的一半,是耳朵比例最大的動物。
物種名稱 _
跳鼠科
拉丁文名 _
dipodoidea
體長 : ?
體重 : ?
食物 : ?
生存年代 _
漸新世
生存地點 _
歐洲 亞洲 北美洲
物種種類 _
哺乳綱 mammalia
鼠形亞目
名稱含義 _
?
地質層位 _
?
簡介a
跳鼠科(dipodoidea)包括蹶鼠和跳鼠等,多為善跳的幹旱荒漠動物。最早發現在歐洲、亞洲、北美洲的漸新世地層,但化石相對較少。它有可能起源於始嚙類。 |
|
跳鼠科(Dpodidae;jerboas)是脊索動物門(Phylum Chordata)、脊椎動物亞門(Vertebrata)、哺乳綱(Mammalia)、嚙齒目(Rodentia)、鼠形亞目(myomorpha)的1科,通稱跳鼠。因後肢長而用雙足跳躍方式行動而得名。 |
|
跳鼠科有10屬,27~28種,廣布於亞非歐三大洲的幹旱與半幹旱地區,包括亞洲中部和西部、非洲北部。其中以三趾跳鼠亞科種類最多,有7屬,21~22種。我國有數種跳鼠,其中長耳跳鼠(euchoreutes naso)基本上是我國特産,分佈於我國西北地區,國外僅見於蒙古的外阿爾泰。 |
|
跳鼠科動物化石最早發現在歐洲、亞洲、北美洲的漸新世地層,但化石相對較少。它有可能起源於始嚙類。 |
|
跳鼠科動物身體中、小型,體長5.5~26釐米;頭大,眼大,吻短而闊,須長;毛色淺淡,多為沙土黃或沙灰色,無光澤,與棲息地的景色接近;後肢特長,為前肢長的3~4倍,後肢外側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時中間3趾的落點很接近,適於跳躍,一步可達2~3米或更遠,有些種類如三趾跳鼠、櫛趾跳鼠等的後足掌外緣生有1~2列硬密的白色長毛,既可在跳躍時保持後足在鬆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時藉以將土推出洞外;尾甚長,9.5~30釐米,在跳躍時用以保持身體平衡,並能以甩尾的方法在跳躍中突然轉彎,改變前進方向,以躲避天敵的捕捉;多數跳鼠尾端具扁平形的由黑白兩色毛組成的毛穗,跳躍時左右晃動,以迷惑天敵,使之無法判斷其準確落點。 |
|
跳鼠科動物多在夜間及晨昏活動。夜間活動時,主要靠耳殼和聽泡來接收和放大周圍的微弱聲響,以躲避天敵和辨別方向,因此,耳殼和聽泡都非常發達,耳長多在1.5釐米以上,最長可達6釐米。
跳鼠科動物都有鼕眠習性,以尾部積纍的脂肪在蟄伏期間補充機體能量的消耗。跳鼠科動物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捕食昆蟲。多每年4月開始發情交配,一般年産仔2窩,於7~8月間停止生育,但有些種類年産3窩,於9月結束繁殖,每胎産1~6仔,多數為2~4仔。 |
|
心顱跳鼠亞科為跳鼠科特徵最原始的一類動物。體型皆小,體長均不到7釐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細長,覆以稀疏長毛,或在其近基部1/3處具膨大的脂肪積聚部位,尾端均無尾穗;後足3趾(三趾心顱跳鼠屬),或具5趾(五趾心顱跳鼠屬);聽泡異常膨大,其長度達頭骨長之半。現有2屬5種,全是珍稀種類。
長耳跳鼠的形態較為特殊,而構成單種的亞科。體長8~10.5釐米,尾長15~19 釐米,尾端具尾穗;與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極大,長3.8~4.7釐米,占體長的40—50%,後足5趾。分佈區狹窄,基本上為中國的特有種。見於中國內蒙古西部、甘肅北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國外僅見於蒙古國的外阿爾泰戈壁。 |
|
tiaoshu ke
跳鼠科
Dipodidae; jerboas
嚙齒目的1科,通稱跳鼠。生活於開闊景觀,因善於跳躍而得名。體中、小型,體長5.5~26釐米;頭大,眼大,吻短而闊,須長;毛色淺淡,多為沙土黃或沙灰色,無光澤,與棲息地的景色接近;後肢特長,為前肢長的3~4倍,後肢外側2趾甚小或消失,落地時中間3趾的落點很接近,適於跳躍,一步可達2~3米或更遠,有些種類如三趾跳鼠(見彩圖三趾跳鼠(Dipus sagitta))、櫛趾跳鼠等的後足掌外緣生有1~2列硬密的白色長毛,即可在跳躍時保持後足在鬆散土地上不致下陷,又可在挖洞時藉以將土推出洞外;尾甚長,9.5~30釐米,在跳躍時用以保持身體平衡,並能以甩尾的方法在跳躍中突然轉彎,改變前進方向,以躲避天敵的捕捉;多數跳鼠尾端具扁平形的由黑白兩色毛組成的毛穗,跳躍時左右晃動,以迷惑天敵,使之無法判斷其準確落點。有10屬27~28種,廣布於亞非歐三大洲的幹旱與半幹旱地區。其中以三趾跳鼠亞科種類最多,7屬21~22種。
多在夜間及晨昏活動。夜間活動時,主要靠耳殼和聽泡來接收和放大周圍的微弱聲響,以躲避天敵和辨別方向,因此,耳殼和聽泡都非常發達,耳長多在1.5釐米以上,最長可達6釐米。
心顱跳鼠亞科為跳鼠科特徵最原始的一類動物。體型皆小,體長均不到7釐米;耳小,前翻不到眼;尾或細長,覆以稀疏長毛,或在其近基部1/3處具膨大的脂肪積聚部位,尾端均無尾穗;後足 3趾(三趾心顱跳鼠屬),或具5趾(五趾心顱跳鼠屬);聽泡異常膨大,其長度達頭骨長之半。現有2屬5種,全是珍稀種類。
長耳跳鼠的形態較為特殊,而構成單種的亞科。體長8~10.5釐米,尾長15~19釐米,尾端具尾穗;與其他跳鼠相比,吻尖,眼小,耳極大,長3.8~4.7釐米,占體長的40~50%,後足5趾。分佈區狹窄,基本上為中國的特有種。見於中國內蒙古西部、甘肅北部、青海的柴達木盆地以及新疆的東部和南部。國外僅見於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外阿爾泰戈壁。
跳鼠類都有鼕眠習性,以尾部積纍的脂肪在蟄伏期間補充機體能量的消耗。主要吃植物,在夏季也捕食昆蟲。多每年4月開始發情交配,一般年産仔2窩,於7~8月間停止生育,但有些種類年産3窩,於9月結束繁殖,每胎産1~6仔,多數為2~4仔。
(馬勇) |
|
- lat.: Dipodidae
|
|
動物 | 哺乳動物 | 瀕危動物 | 嚙齒目 | 草業百科 | 哺乳綱 | 梳趾跳鼠屬 | IUCN無危物種 | |
|
|
|
|
五趾跳鼠亞科 | 心顱跳鼠亞科 | 跳鼠亞科 | 長耳跳鼠亞科 | 梳趾跳鼠亞科 | 長尾跳鼠亞科 | 林跳鼠亞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