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南縣 : 臺山市 : 蕉城區 [顯示全部] > 赤溪鎮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赤溪鎮:面積50.00平方公裏,人口2.29萬人,轄1個居民區、1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南行村,郵政編碼:325808。
  居民區:赤溪
  行政村:南行、過溪、塘頭、北嶴內、赤溪、園林、白灣、流歧嶴、半垟、雙聯、泗安、官嶴、信智、棕利頭、後垵、烏岩、韭菜園、湖井、園嶼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赤溪鎮
區域概況
  赤溪鎮是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轄鎮,位於蒼南縣東南沿海大漁灣口,距蒼南縣縣城東南21.8公裏,東臨大海,西靠鶴峰,與中墩鄉、竜沙鄉、昌禪鄉、鳳陽鄉、馬站鎮、漁寮鄉相鄰。赤溪鎮境內水源豐富,山地廣阔,海塗、淺海利用率好。陸上有赤溪至礬山、赤溪至金鄉公路,海上可通全國沿海各港埠。
  2005年,全鎮總人口2.3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萬人,少數民族常住人口1500多人。鎮政府駐地南行村,郵政編碼:325808。
自然地理
  赤溪鎮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潤濕性氣候區,全年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季為東南風,鼕季為西北風,年平均氣溫18.2℃,多年平均降雨量1670mm,且集中在5~6月份梅雨期和7~9月臺風期,平均濕度為83%。受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影響,年平均為三次,出現月份一般在5~10月,尤以7~9月出現頻率較高。
行政區劃
  赤溪鎮全鎮區域面積49.33平方公裏,轄半垟、信智2個辦事處,19個行政村(南行、過溪、塘頭、北嶴內、赤溪、園林、白灣、流歧嶴、半垟、雙聯、泗安、官嶴、信智、棕利頭、後垵、烏岩、韭菜園、湖井、園嶼),1個居民區(赤溪)。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4678男7774女6904家庭戶戶數4492家庭戶總人口(總)14498家庭戶男7672家庭戶女68260-14歲(總)35730-14歲男18520-14歲女172115-64歲(總)928315-64歲男494715-64歲女433665歲及以上(總)182265歲及以上男97565歲及以上女847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3922
歷史沿革
  赤溪鎮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文化底藴濃厚。據建宋鹹淳三年的過溪五洞橋碑文記載,此地潮漲之際,溪水與海水混合,呈現紅色,故溪名為赤溪,遂為村名,古人贊此“鶴山環繞,赤水東流”。民國《平陽縣志》為七溪,一作赤溪,有市。因境內有七條溪流匯集於此入海,“七”“赤”閩南話方言諧音,訛為赤溪。赤溪鎮擁有過溪五洞橋、白灣古城堡兩處國傢級文保單位。赤溪鎮是原赤溪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93年被浙江省民政廳認定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區鎮。
旅遊資源
  溪鎮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文化底藴深厚,擁有過溪五洞橋、白灣古城堡兩處國傢級文保單位。聞名遐邇的老君島,位於赤溪鎮信智港外側,全島三分之二為五彩礁石,結構鏤空,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此外,赤溪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宋代五洞石橋橫臥於田野之上,元代兄弟詩人鄭東鄭采係湖井人氏,曾以詩文揚名於吳中,明代抗倭遺址散落於山巔海濱,清代百米碇步連接兩岸燈火,名勝古跡閱盡人間滄桑;沿環海公路一路走來,背倚巍巍青山,面嚮浩瀚東海,更嚮人們展示了“青山緑水、藍天碧海”的美妙自然風光。加之地處一隅,交通麯折,少有現代污染,廣阔山海之間,人跡罕至的深山峽𠔌,鮮活美味的野生海鮮,森林蔭翳深處,放羊老漢朝出暮歸;海上日出磅礴,漁傢馬達驚醒沉睡美夢;濃郁的鄉土氣息為現代社會的人們鋪展許多童年的記憶,頗具特色的原生態旅遊景觀,形成了“老君彩石”、“白灣古堡”、“湖井竜潭”、“赤溪碇步”、“五洞石橋”、“耕海牧漁”、“漁村美食”、“山海攬勝”、“安基峽𠔌”、“半垟農傢”等“赤溪十景”。
經濟發展
  2000年來,赤溪鎮充分挖掘利用原有的農業資源,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農漁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近海捕撈、水産養殖、蘑菇種植、山區特色種養業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漁經濟。淺海灘塗養殖逐成特色,形成以紫菜、蟶子、牡蠣、貽貝為主的萬畝養殖基地,紫菜加工也蓬勃發展,安盛、鶴翔、海翔紫菜遠銷全國;蘑菇種植面積達到300萬平方尺,建成了南行省級高效生態蘑菇示範園區;山區特色種養業逐漸成型,馬蹄筍、中草藥、水果、茶葉的種植項目和山區“生態豬”、本土雞、山羊等養殖項目構成特色種養業係列,産業發展較為迅速。當地擁有獨特山海人文原生態景觀,旅遊開發等第三産業發展前景良好。
  2006年,赤溪鎮在深化發展戰略中抓機遇,夯基礎,謀跨越,在應對各種艱難險阻和自然災害過程中破難題、促協調, 全鎮各項建設繼續保持了良好發展態勢。全鎮實現生産總值12963萬元,人均純收入達2887元,分別增長了13%和9%。
  【鞏固傳統産業】 2006年,赤溪鎮在大力推進災後生産重建進程,通過信用貸款、政策補助、技術扶持、人員培訓等手段,逐步加快赤溪海洋捕撈、紫菜養殖、蘑菇種植等傳統産業,並獲得了大豐收。三項産值分別達到了3564、1974、1132萬元,分別增長了8.4%、52.7%和15.5%。成為山海之間農民致富的重要途徑;投入100多萬元在南行村建成了省級高效生態蘑菇園區,在部分山區村建成了省級特色畜牧基地,為規模化産業發展農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培育特色産業】 2006年,赤溪鎮農産品加工業快速發展,以安盛、鶴翔、創富等企業為代表的農産品加工效益逐步呈現,紫菜、馬蹄筍係列産品得到開發,産值實現2000萬元以上,安盛産品獲得了緑色有機認證、QS認證和國傢後稷奬;山區特色種養漸成規模,園林白灣四季柚、泗安馬蹄筍本土雞、過溪楊梅、官嶴中草藥、半垟茶葉、湖井後垵烏岩的良種畜牧基地已成為山區群衆脫貧致富的新途徑;來料加工發展勢頭良好,以富源來料加工廠等為竜頭的一批手工來料加工業企業,充分利用赤溪鎮婦女勞動力閑置在傢的資源,吸納了500多名閑置勞動力就業;淺海海塗開始深度利用,通過省水産研究所的技術力量支持,引進了海水養殖新品種,青蛤、泥蚶、海瓜子等開始試養,為深度利用4000多畝海塗資源提供新路子。
  【強化發展動力】 2006年,赤溪鎮逐步創新農村管理、農業增效和農民致富的發展機製,扶持培育3傢農業企業和多傢來料加工型企業、成立了4個農民專業合作社,逐步形成“公司(合作社)—基地—大戶—農戶”四位一體、四方聯動的致富路子;成立了鎮農村勞動力培訓中心,與有關企業協會及縣培訓中心實行挂鈎,大力開展專業農民、轉業農民和農村預備勞動力素質培訓,舉辦9期種植養殖畜牧及電腦信息培訓班,培訓人次達到642人;突出科技信息帶動輻射功能,以科技信息小組為載體,以科技特派員為核心,邀請省農科院、水産研究所、市縣農漁畜牧業專傢與赤溪鎮科技示範戶開展了技術結對活動,建設了一支科技型農村興業帶頭人,實施了2個省級農業科技實驗課題,建立了赤溪經濟信息網;投入近2000萬元,實現了半垟片公路硬化,建成了11條40多公裏的通村康莊公路,為赤溪發展提供了強大的基礎動力。
  【推進下山脫貧】 2006年,赤溪鎮通過整村搬遷與分散下山相結合的辦法,積極實施白灣路、流岐嶴等自然村整村搬遷,吸納下山異地脫貧人口342人,加快下山異地脫貧點的基礎設施建設,完成了濱海社區水電工程和北嶴、白灣路小區的村莊整治工程;按照“搬的下、穩的住、富得起”原則,加強下山群衆的培訓和就業服務工作。
  【招商引資】 2006年,赤溪鎮積極通過包裝策劃和宣傳,逐步引起外界對赤溪山海旅遊資源的重視。加快招商引資進程,註册成立了浙江鳳凰灣旅遊有限公司,其中實際引入市外資金600萬元,積極籌建鳳凰灣旅遊度假村,該項目投入使用後,新增旅遊年收入1200元。
基礎設施
  赤溪鎮陸上有環海公路貫穿而過,海上可通全國沿海各港埠。2000年來,赤溪鎮黨委、政府十分註重基礎設施投入,努力突破基礎設施這一製約赤溪經濟發展的“瓶頸”。以水、電、路、厠、通訊、漁埠為重點,加大投資力度,相繼完成了礬赤公路砂改柏油路面改造、環海公路拓寬升級、“村村通”康莊工程建設、河道疏瀎整治、信智、韭菜園漁用埠頭、移動通訊信號臺、濱海畲族社區等一批重點工程,實現村村通道路、村村道路硬化和村村通電話的目標,使全鎮交通便捷,通訊條件有了改善,發展環境得到優化。供水方面,有自來水廠一座,於1993年建成運行,日供水能力為1500噸。鎮內有一座八角潭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500KW,每年發電200萬度。
社會事業
  【科教文衛事業】全鎮科教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九年製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得到鞏固,2005年,順利通過“兩基”驗收,全鎮有赤溪中學、赤溪小學、信智小學等4所學校,其中1所為希望小學。小學在校生1804人,初中在校生912人,中小學教師175人;此外,全鎮先後舉辦各類在職職工培訓班30期、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班28期,青壯年非文盲率為99.3%。同時,衛生、體育、廣電、民政、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全鎮初級衛生保健體係基本建立,有赤溪衛生院一座,另在信智和半垟分設了衛生室。2006年獲浙江省民政先進鄉鎮稱號。全鎮有15個行政村開通有綫電視,人民群衆的居住條件,生活質量明顯提高,建成鎮文化中心、農村文體俱樂部,並在6個村建設了群衆性健身場所。
  【文化設施建設】 2006年赤溪鎮啓動了赤溪文化中心建設,投入資金60多萬元建成了建築面積達1000平方米的文化中心,解决了赤溪文化建設的瓶頸問題;宋代五洞橋、明代白灣堡榮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稱號,成為蒼南縣文物保護重點鎮;積極籌建大漁灣戰鬥紀念館,廣泛徵集珍貴歷史資料加強青少年革命傳統教育;依托群衆集資20多萬元,建設了竜山休閑健身公園,建成了城鎮廣播網絡和圓嶼村有綫電視網;在全鎮範圍內建設了榮辱觀、計生、法治、禁毒、森林防火等大型主題宣傳標語10多處,倡導了社會主義新風尚。
  【生態建設改善環境】 2006年,赤溪鎮按照構建赤溪生態鎮規劃的目標要求,加快創建生態城鎮步伐。完成了流岐嶴、赤溪、北嶴、南行等村的村莊整治工作,並完成了3個村的生態村創建材料整理,為生態村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完成了圓嶼、韭菜園、流岐嶴等村的飲水工程建設,初步解决了人口集聚村的飲水難問題,完善了城鎮垃圾和中心村垃圾處理機製;開展了環境污染整治集中行動,堅决打擊小造紙、褪色污染、廢舊塑料洗滌等污染專項整治突擊行動,依法打擊了4處污染加工點。
  【提升服務保障民生】 2006年,赤溪鎮加大醫療器械設備投入力度,配備了專門的醫療救護車,使赤溪群衆就醫條件有了重大改變;依照農村公共衛生體係的要求,落實了農民健康檔案整理工作,健全了村級公共衛生管理員、衛生服務專職人員和健康服務宣傳欄,做到了農村衛生服務專人負責製,11月份召開了全縣農村公共衛生體係建設現場會,健全了農村衛生初級保健和重大傳染性疾病控防機製,積極推進預防控製禽流感、狂犬病工作;紮實推進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保險,完成了參合對象健康體檢工作,群衆因病返貧的勢頭得以緩解。
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赤溪鎮
  赤溪鎮 位於臺山市東南部,總面積238.2平方千米,海岸綫長76.6千米,總人口3.31萬人。
浙江省溫州市蒼南縣
  赤溪鎮位於蒼南縣東南沿海大漁灣口,距蒼南縣縣城東南21.8公裏,東臨大海,西靠鶴峰,與竜沙鄉、昌禪鄉、鳳陽鄉、馬站鎮、漁寮鄉相鄰,陸地界於東經120°26'51'-120°33'54',北緯27°17'22'-27°22'55'。赤溪鎮境內水源豐富,山地廣阔,海塗、淺海利用率好。陸上有赤溪至礬山、赤溪至金鄉公路,海上可通全國沿海各港埠。
  ——行政區劃和人口:
  赤溪鎮全鎮區域面積49.33平方公裏,轄2個辦事處,19個行政村,1個居民區。2004年全鎮總人口22855人,男12307人,女10548人,其中農業人口11605人,占94.33%。全鎮共有6366戶,其中農業戶數4091戶。2004年全鎮出生率為12.47‰,自然增長率為6.74‰,平均人口密度為459.1人/平方公裏。
  ——氣象:
  赤溪鎮屬亞熱帶海洋季風潤濕性氣候區,全年氣候溫暖濕潤,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夏季為東南風,鼕季為西北風,全年盛行東風,平均風速1.62米/秒。年平均氣溫18.2℃,多年平均降雨量1670mm,且集中在5~6月份梅雨期和7~9月臺風期,平均濕度為83%。受熱帶風暴、強熱帶風暴和臺風影響,年平均為三次,出現月份一般在5~10月,尤以7~9月出現頻率較高。
  ——歷史沿革:
  赤溪鎮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文化底藴濃厚。據建宋鹹淳三年的過溪五洞橋碑文記載,此地潮漲之際,溪水與海水混合,呈現紅色,故溪名為赤溪,遂為村名,古人贊此“鶴山環繞,赤水東流”。民國《平陽縣志》為七溪,一作赤溪,有市。因境內有七條溪流匯集於此入海,“七”“赤”閩南話方言諧音,訛為赤溪。現赤溪鎮擁有過溪五洞橋、白灣古城堡兩處省級文保單位,並正在申請國傢級文保單位。赤溪鎮是原赤溪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1993年被浙江省民政廳認定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區鎮。
  ——經濟發展概況:
  2004年,赤溪鎮工農業總産值為10235萬元,其中農業收入1847萬元,漁業收入4497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399元,財政總收入512.1萬元(財政體製列入縣代理報帳製試點)。近年來,赤溪鎮充分挖掘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大力發展效益農業,農漁經濟取得了一定的發展,逐漸形成了以水産養殖、蘑菇種植、山區特色種養業為主的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經濟。淺海灘塗養殖逐成特色,形成以紫菜、蟶子、牡蠣、貽貝為主的萬畝養殖基地,紫菜加工也蓬勃發展,安盛、鶴翔紫菜遠銷全國;蘑菇種植面積達到300萬平方尺,省級高效生態蘑菇示範園區正在積極建設中;山區特色種養業逐漸成型,馬蹄筍、特色中草藥、水果、茶葉的種植項目和山區“放心豬”、本土雞、山羊等養殖項目構成特色種養業係列,産業發展較為迅速。本地擁有獨特的山海人文原生態景觀,旅遊開發等第三産業發展前景良好。
  ——基礎設施水平:
  赤溪縣陸上有赤溪至礬山、赤溪至金鄉公路,海上可通全國沿海各港埠。近幾年來,赤溪鎮黨委,政府十分註重基礎設施投入,努力突破基礎設施這一製約赤溪經濟發展的“瓶頸”。以水、電、路、厠、通訊、漁埠為重點,加大投資力度,相繼完成了礬赤公路砂改柏油路面改造、環海公路拓寬升級、康莊工程建設、信智、韭菜園漁用埠頭、移動通訊信號臺等一批重點工程,實現村村通道路、村村道路硬化和村村通電話的目標,使全鎮交通便捷,通訊條件有了改善,發展環境得到優化。供水方面,現有自來水廠一座,於1993年建成運行,日供水能力為1500噸。鎮內有一座八角潭水力發電站,裝機容量500KW,每年發電200萬度。
  ——科教文衛水平:
  全鎮科教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九年製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得到鞏固,順利通過“兩基”驗收,全鎮共有半垟、信智、赤溪、白灣、流岐嶴五所小學,1所赤溪中學,其中小學在校生1804人,初中在校生719人,共有中小學教師175人;此外,全鎮在五年中先後舉辦各類在職職工培訓班30期、農村勞動力實用技術培訓班25期,青壯年非文盲率為99.3%。同時,衛生、體育、廣電、民政、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至全鎮初級衛生保健體係基本建立,現有赤溪衛生院一座,另在信智和半垟分設了衛生室。全鎮有15個行政村開通有綫電視,人民群衆的居住條件,生活質量明顯提高,並且在南行和信智各有1個健身場所。
  ——旅遊資源:
  赤溪鎮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文化底藴深厚,現擁有過溪五洞橋、白灣古城堡兩處省級文保單位,並正在申請國傢級文保單位。聞名遐爾的老君島,位於赤溪鎮信智港外側,全島三分之二為五彩礁石,結構鏤空,具有極高的欣賞和收藏價值。此外,赤溪歷史悠久,人傑地靈,元代兄弟詩人鄭東鄭采係湖井人氏,曾以詩文揚名於吳中;宋代五洞石橋橫臥於田野之上,明代抗倭遺址散落於山巔海濱,清代百米碇步連接兩岸燈火,名勝古跡閱盡人間滄桑;沿環海公路一路走來,背倚巍巍青山,面嚮浩瀚東海,更嚮人們展示了“青山緑水、藍天碧海”的美妙自然風光。加之地處一隅,交通麯折,少有現代污染,廣阔山海之間,人跡罕至的深山峽𠔌,鮮活美味的野生海鮮,森林蔭翳深處,放羊老漢朝出暮歸;海上日出磅礴,漁傢馬達驚醒沉睡美夢;濃郁的鄉土氣息為現代社會的我們鋪展許多童年的記憶,頗具特色的原生態旅遊景觀,形成了“老君彩石”、“白灣古堡”、“湖井竜潭”、“赤溪碇步”、“五洞古橋”、“耕海牧漁”、“漁村美食”、“山海攬勝”、“安基峽𠔌”、“半垟農傢”等“赤溪十景”。
No. 14
  赤溪鎮 赤溪鎮位於蕉城區北部,距市區27千米。轄26個行政村。
  [代碼]350902106:~201班竹村 ~202赤溪村 ~203大壇村 ~204東邊村 ~205東牛村 ~206墩頭村 ~207官嶺村 ~208黃田村 ~209留洋村 ~210爐田村 ~211牛洞村 ~212芹格村 ~213社洋村 ~214鬆柴嶺村 ~215桃源村 ~216西坑村 ~217溪園村 ~218夏村村 ~219小壇村 ~220宣洋村 ~221岩坪村 ~222洋林村 ~223陽𠔌村 ~224由知村 ~225院前村 ~226禪地村
  [沿革]1958年設赤溪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119.4平方千米,人口2.3萬,轄赤溪、東牛、油知、桃源、溪園、西坑、夏村、黃田、東邊、大蘭、芹格、爐田、官嶺、牛洞、禪地、鬆柴嶺、宣洋、社洋、班竹、洋林、墩頭、岩坪、院前、留洋24個村委會。
福建省寧德市蕉城區
  寧德市轄鎮。1958年設赤溪公社,1984年改鄉,1992年建鎮。位於市境北部,距市府27公裏。面積119.4平方公裏,人口2.3萬。轄赤溪、東牛、油知、桃源、溪園、西坑、夏村、黃田、東邊、大蘭、芹格、爐田、官嶺、牛洞、禪地、鬆柴嶺、宣洋、社洋、班竹、洋林、墩頭、岩坪、院前、留洋24個村委會。農業主産水稻、薯類、小麥,兼産茶葉、香菇、蘑菇。
No. 16
  赤溪鎮 赤溪鎮位於臺山市東南部,總面積238.2平方千米,海岸綫長76.6千米,總人口3.31萬人。
  代碼 440781108:~001赤溪圩居委會 ~201衝金村 ~202田頭村 ~203長安村 ~204長沙村 ~205銅鼓村 ~206護嶺村 ~207磅礴村 ~208北門村 ~209渡頭村 ~210曹衝村
廣東省江門市臺山市
  赤溪鎮位於臺山市東南部,地處珠江三角洲,毗鄰港澳,總面積238.2平方公裏,海岸綫長76.6公裏,總人口3.31萬人,旅外華僑、港澳臺鄉親5萬人,既是華僑之鄉,又是臺山實施“南綫”開發,發展沿海經濟的重鎮。
  沐浴改革開放的春風,赤溪鎮搶抓機遇,開拓進取,使經濟建設迅速發展,村鎮面貌發生巨大變化,處處生機盎然。近年,隨着亞洲最大的火力發電廠——臺山發電廠在鎮內的建設,基礎設施大大改善,赤溪鎮的地理位置也愈來愈顯得優越。交通快捷,公路四通八達,陸路:新臺高速公路與廣東西部沿海高速公路在鎮內交匯,往廣州1個多小時的車程,往珠海衹需1小時的車程。水路:鎮內有國傢一類萬噸級港口——魚塘港,距香港87海裏、距澳門48海裏,可通往港、澳和世界各地。通訊發達,市內已建成近3000皮長公裏光纖電纜通達鎮內各自然村,還建立了兩個聯接國際互聯網的信息交換平臺,程控電話、無綫傳呼、圖文傳真等電訊服務遍及全鎮,直通世界各地。水電充足:鎮內有庫容量2705萬立方米的豬乸潭、大坑、白秀、護嶺4個中小型水庫以及十多條長流不息的坑河,自來水管道直通漁塘港,其他供水管道貫通全鎮,工農業和居民用水十分充裕。電力有11萬伏的魚塘變電站由江門專綫供電,以及2003年投産的裝機容量為600萬千瓦的亞洲最大型的臺山火力發電廠,使電力更加充足。資源豐富:赤溪地屬半島,有大衾、黃茅等大小島嶼二十多個,灘塗遼闊,海洋優勢十分明顯,旅遊資源獨特,沿海岸灘環境優美,風景怡人,有“銅鼓黑沙灘”、“欽頭灣”、“魚塘灣”、“大灣”、“腰古灣”、“大浪灣”、“鹿頸灣”等,境內山青水秀,令人陶醉,聞名遐邇的“曹峰聳翠”、“竜潭沸墨”、“豬乸石”等風景如詩如畫,都是興辦旅遊區、度假村的勝地。
  根據江門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一區三綫”的區域經濟發展戰略,赤溪鎮是“南綫”開發的屬地鎮,具有優越的政策優勢和區位優勢,有着廣泛的發展前景。目前,隨着投資環境的不斷完善和長安灣工業園的設立,投嚮本鎮的外資、僑資、民資也越來越多。目前,鎮內已形成:電子、塑膠玩具、製衣、印花、木鐘、傢具、五金、修配、建材、糧食加工、飲料生産以及旅遊、酒店、飲食等行業。
蒼南縣赤溪鎮名片-浙江省溫州市
  赤溪鎮位於浙江省蒼南縣東南沿海,距縣城21.8公裏,與著名的漁寮大沙灘毗鄰。全鎮陸地面積50.25平方公裏,海岸綫長19公裏,轄1個居民區,19個行政村,總人口兩萬兩千多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六百多人,是原赤溪區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赤溪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溫暖濕潤,氣候宜人,年平均降雨量為1400-1600毫米,1993年被浙江省民政廳認定為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老區鎮。
  赤溪鎮歷史悠久,風光秀美,文化底藴深厚,早在宋朝就有人聚居於此。據建於宋鹹淳三年的過溪五洞橋碑文記載,此地潮漲之際,溪水與海水混合,呈現紅色,故溪名為赤溪,遂為村名,故人贊此“鶴山環繞,赤水東流”。現赤溪鎮擁有過溪五洞橋、白灣古城堡兩處省級文保單位,並正在申請國傢級文保單位。聞名遐爾的老君島,以其美麗的五彩奇石和衆多的神話傳說而傾倒衆多的遊客,中央電視臺“人與自然”欄目曾慕名而來進行拍攝報道。
  改革開放以來,全鎮人民在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解放思想,勵精圖治,奮力進取,艱苦創業,圍繞“抓機遇、調結構、促落實、求發展”工作思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加大基礎設施建設,加快農業基地建設,使赤溪鎮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蒸蒸日上,取得了較大的成績。2003年全鎮實現國民生産總值8289萬元,財政總收入60萬元,全鎮人民的生活水平比以前有了提高,並形成了以水産養殖、畜牧業、四季柚、馬蹄筍為主具有地方特色的農業經濟。近幾年來,赤溪鎮充分挖掘利用現有的農業資源,積極調整農業産業結構,采取一係列扶農、保農、強農有力措施,大力發展效益農業,有力促進農業現代化的進程,農村經濟取得了長足的發展。赤溪鎮利用2萬畝草地資源優勢,大力發展以養殖山羊為重點的山區畜牧養殖業,現已形成以園林村為主的山羊基地,擁有山羊1000多頭。漁業作為赤溪經濟的重頭戲,鎮委、鎮政府提出“優化捕撈,主攻海塗,開發淺海”發展思路,大力發展淺海、灘塗養殖,形成以紫菜、蟶子、牡蠣、貽貝為主的1萬畝養殖基地,同時,赤溪鎮充分利用優越的氣候條件和自然條件,在半?山區大力發展馬蹄筍種植業,已形成1500畝的生産規模,成為蒼南縣最大的馬蹄筍基地和市級高效林業示範基地,並成立竜頭企業蒼南縣安盛馬蹄筍開發公司,將對馬蹄筍進行深加工,形成産、供、銷一條竜,推進農業規模化、工業化、産業化經營。除此之外,赤溪鎮還加大對傳統名優果茶的改造力度,今年4月,對園林村600畝的四季柚進行清查,以提高其質量和品牌知名度。
  加大基礎設施投入,優化經濟發展環境,近幾年來,赤溪鎮黨委、政府十分註重基礎設施投入,努力突破基礎設施這一製約赤溪經濟發展的“瓶頸”。以水、電、路、厠、通訊、漁埠為重點,加大投資力度,相繼完成了礬赤公路砂改柏油路面改造,環海公路拓寬升級,信智、韭菜園漁用埠頭,移動通訊信號臺第一批重點工程,並實現村村通機耕路和村村通電話,使全鎮交通便捷,通訊條件有了改善,發展環境得到優化。近年來,圍繞建設一個濱海旅遊城鎮的目標,1998年進行赤溪鎮城鎮總體規劃,嚴格按照規劃有序地推進城鎮建設,現鎮建成區第二第三規劃區按規劃進行建設,提高城鎮形象。同時以環海公路為紐帶,帶動環海綫中心村的發展,逐步完善信智、流岐嶴、白灣等中心村的規則。
  科教文衛等社會事業得到蓬勃發展,隨着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以及“科教興鎮”戰略引導下,赤溪鎮各項社會事業出現百花齊放,蓬勃發展的喜人景象,全鎮科教事業得到長足發展,九年製義務教育普及成果進一步得到鞏固,順利通過“兩基”驗收。同時衛生、體育、廣電、民政、計生等各項社會事業取得新的發展,至2000年全鎮健全初級衛生保健體係,有15個行政村開通有綫電視,有綫電視終端達1500個,消滅電視空白村。人口自然增長率在8‰以內,人民群衆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得到明顯改善,生活質量明顯提高。
  基礎組織建設和民主法製建設進一步得到加強,鎮黨委以“抓重點,抓關鍵,抓基層,創一流”和創建“五好”黨支部為目標,狠抓黨的各級基層組織建設,全面落實各項工作任務,切實加強幹部隊伍和基層黨組織建設,進一步加強基層組織的凝聚力,號召力和戰鬥力,為我鎮的現代化建設事業,提供堅強有力的組織保證。同時按照“為民、務實、高效、廉潔”的要求,進一步加強政府自身建設,規範政府行政行為,樹立政府工作良好形象,積極開展普法教育和實施“依法治鎮”戰略,學習“楓橋經驗”推進平安社區建設,完善村民自治,認真實行村務,政務公開。
英文解釋
  1. :  Chixi Town
近義詞
赤溪
相關詞
蒼南縣行政區劃浙江省
分類詳情
中心村長安村北門村長沙村水圍村
元山村楊梅村田頭村銅鼓村護嶺村
渡頭村曹衝村衝口村南灣村親仁村
赤溪圩居委會衝金村磅礴村茭筍村羅卜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