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體動物 > 貝類動物
目錄
簡介
  在浩如煙海的動物世界裏,貝類動物可謂一大類絢麗多姿的海洋軟體動物。其斑斕的外殼,玲瓏的蠃體,怪異的形態,無不使人賞心悅目、愛不釋手。
  軟體動物(有殼或無殼)約有105,000種,種類之多僅次於節足動物,為動物界第二大門。它們的生活習性隨種類的不同和地理分佈各異而千姿百態。大自然的造化賦予了這類動物神奇的生存方式。很多軟體動物就其經濟價值也和人類生活密不可分、息息相關。
  【分類】
  1. 腹足綱(gastropoda)
  2. 雙殼綱(biva)
  3. 頭足綱(cephalopoda)
  這些已被人們認識的海洋動物,都具有自己的拉丁文名稱。而這些有着美麗外殼的小動物,它們各有什麽特點,以怎樣的方式生存,也是非常有趣和神奇的。
腹足綱
  (gastropoda)
  腹足綱是軟體動物門中最大的一綱,全綱約有動物88000種,它們分佈在海洋、沼澤、高山和平原上,遍布全世界。
  從外部形態來看,除個別的翼足類外,頭部都很發達,位於身體前端,大多呈圓筒狀,上面生有一對或兩對觸角,這些觸角均為圓錐形或棒形,能伸縮,在觸角旁還長了一對眼睛,有些有眼柄,有些則部分或全部退化。本綱動物的足部通常位於身體的腹面,蹠面特別寬廣,適於爬行,由於動物的種類不同,足的形態為適應各自生存的環境也産生了種種差異。
  貝類動物最神奇又最受人們關註的是那美麗的外殼,它是軟體動物的保護器官,是它們存放內臟的"皮膚",保護身體的"盔甲"。當動物活動時,頭和足伸出殼外,一遇到危險便縮入殼內。足部和腹部均有肌肉與貝殼的內表面相連,使它們伸縮自如。
  貝殼的主要成分是占全殼質量95%的碳酸鈣和少量的貝殼素(也稱殼基質)等所構成。這些物質是由動物的外套膜上皮細胞間隙的血液滲透出來的,血內含有一種蛋白質與重碳酸鈣的化合物,它可以分解成貝殼素和碳酸鈣,放出無水碳酸。在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雕鑿下,貝殼隨着主人的生長增大容積,增加厚度,即富有個性,又充滿光澤。
  腹足綱通常具有一個蠃旋形的貝殼,但是貝殼的形態變化很多,各不相同。例如:帽貝科的貝殼不成蠃旋形,如同一把撐開的小傘;錐蠃和筍蠃的貝殼縱軸極高,呈長錐形和筍狀;而玉蠃則介於兩者之間,近似球體。
  蠃的貝殼每旋轉一周稱為一個蠃層,蠃層的數目隨種類的不同相差很多,如筍蠃可達20層,而鮑衹有數層,每一蠃層上常有各種花紋、斑點和突起物如肋、棘、疣狀突等。
  對於行動緩慢,缺乏抵抗力的軟體動物來說,僅有一個堅固而實用的外殼來保護它們柔弱的軀體還不夠。為了封住那可自行進出的蠃口,拒敵於門外,它們還生有一個厴。厴的作用不言而喻,也是一種保護器官,當小動物縮入殼內時,即用厴封住蠃口。厴是腹足類動物的足後端所分泌出的角質或石灰質物形成的。它的大小和形狀常和殼口一致。但也有些種類如芋蠃和鳳蠃的厴極小,不能蓋住殼口,它們另有自己的防禦方式。
  它們通常棲息在岩石或珊瑚礁間,在沙質海底生活時也通常附着在他物上,具有擬態的本領,和它所棲息的岩石或珊瑚顔色相似,使敵人難以發現。
雙殼綱
贝类动物 双壳纲
贝类动物 双壳纲
贝类动物 双壳纲
  (bivalvia)
  雙殼綱又稱瓣鰓綱或斧足綱,是軟體動物門各綱中種類較多和經濟價值最大的一個綱。本綱動物的特點是在身體的左右兩側各有貝殼一枚,貝殼為外套膜所分泌,因此其形態隨外套膜的形狀而變化。貝殼構造分三層,外為角質層,內為珍珠層,中間是棱柱層。棱柱層中沉澱着各種色素,使貝殼呈現各種不同的紋理和色彩。
  本綱動物的特點是除了有兩枚貝殼外,身體由軀幹、足和外套膜三部分組成,頭部退化,在它的殼的背緣上有韌帶相連,兩殼間有一個或二個橫行肌柱,依靠它們的縮張作用可以開關貝殼。足位於體軀的腹側,通常側扁,呈斧狀,伸出二殼之間,故又被稱為斧足類,大多數雌雄異體,也有同體者。
  這一綱的種類全部營水生生活,其中絶大多數棲息在海洋中,少數種生活在淡水湖泊和江河中。世界寒、溫及熱帶的水域中都有它們的蹤跡。在海洋中,從潮間帶的上區,到潮下帶數百、數千米,甚至深海溝,都有雙殼類軟體動物分佈。
  它們的生活方式也有各式各樣,亦因種而異。營底內生活的種類多數潛入泥沙中,僅以水管伸出地面排泄和攝食。有的終身穴居在石灰石、珊瑚礁和貝殼中,有的自由棲息在水底,有的以足絲附着生活在岩石、珊瑚礁或碼頭等物體上。
  雙殼綱的全部種類都可供食用,不僅肉味鮮美,而且含有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無機????及灰分等,其中許多種是名貴的海珍品。另外如珍珠貝、河蚌等除可食用外,還能産生價值極高的珍珠。此外這一綱的許多種貝殼雕刻細緻,花色美麗多彩,可供玩賞或做高級裝飾品。
  生物對付敵人的進攻方式有兩種,一是鬥爭,一是逃避。因為雙殼類的動物沒有特殊的鬥爭武器,所以衹能采用逃匿的辦法以避敵自保。這種動物大多營固着生活,依靠特殊的陰影反射,當光綫被遮敝或減弱時,預料到敵人已經臨近,就把貝殼緊閉起來自行防護。
頭足綱
贝类动物 头足纲
  (cephalopoda)
  頭足綱現存的動物有500種左右,它們大多是沒有外殼的軟體動物,如我們熟悉的烏賊、章魚等,但是也有為數不多的具有貝殼的種類 如“鸚鵡蠃和船蛸”。鸚鵡蠃一度是海洋中最具優勢的無脊椎動物,當今衹有少數幾種存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船蛸所謂的“殼”,事實上衹不過是一堆含鈣物質,是供雌性船蛸儲卵之用,一旦卵孵化完畢,“殼”就被丟棄。全世界溫暖海域均有分佈。
雙殼綱
贝类动物 双壳纲
贝类动物 双壳纲
  (Bivalvia)
  又稱瓣鰓綱 Lamellibranchia 。為軟體動物門的一個綱,約有2萬種。體具兩片套膜及兩片貝殼,故稱雙殼類(Bivalvia);頭部消失,稱無頭類(Acephala);足呈斧狀,稱斧足類(Pelecypoda);瓣狀鰓,故稱瓣鰓類。
  本綱動物全部生活在水中,大部分海産,少數在淡水,極少數為寄生(內寄蛤Entovalva、戀蛤Peregrinamor等)。約有2萬種,分佈很廣。一般運動緩慢,有的潛居泥沙中,有的固着生活,也有的鑿石或鑿木而棲,少數營寄生生活。
  多數可食用,如蚶、牡蠣、青蛤、河蜆、蛤仔等;有的衹食其閉殼肌,如扇貝的閉殼肌幹製品稱幹貝,江瑤的閉殼肌稱江瑤柱。不少種類的殼可入藥,有的可育珠,如淡水産的三角帆蚌、海産的珍珠貝等。有的為工業品原料,有的可作肥料、燒石灰等。
  主要特徵
  貝殼一對,一般左右對稱,也有不對稱的(不等蛤Anomia 及牡蠣Ostrea等)。殼的形態為分類的重要依據、貝殼中央特別突出的一部分,略嚮前方傾斜,稱為殼頂(umbo),這是殼中最老的部分。殼頂所在處,為殼的前方。相反的一端為後方。以殼頂為中心,有同心環狀排列的生長綫,有的種類有自殼頂嚮腹緣有放射的肋或溝。殼頂前方常有一小凹陷稱小月面,殼頂後的為盾而、殼的背緣較厚,於此處常有齒和齒槽,左右殼的齒及齒槽相互吻合,構成絞合部(hinge)。絞合齒的數目和排列不一,為鑒定雙殼類種類的主要特徵。絞合齒中正對殼頂的為主齒,其前的齒稱前側齒,其後為後側齒。在絞合部連結兩殼的背緣有一角質的、具彈性的韌帶(ligament),其作用可使二殼張開。殼自背至腹為其高度,自前至後為其長度,兩殼左右最寬處為其寬度。
  一些種類(貽貝、蚶、扇貝等)在足的腹中綫稍後處有一孔,稱為足絲孔,通人足絲囊內,其上皮細胞的分泌物遇水即變硬成貝殼素的絲狀物,集合成足絲(byssus),用以固着外物。
  口為上下二唇間的橫縫,唇多為三角形,具纖毛,可攝食。胃腸間有晶桿(crystalline style),細長棒狀。胃中有胃盾(gastric shield),有保護胃的作用。
  鰓在原始種類(灣錦蛤Nucula)為盾狀;有的為絲狀或瓣狀;有的鰓瓣互相愈合,且退化,形成一有孔的隔膜,為隔鰓(孔螂類Poromyacea),已無呼吸作用。
  心髒為一心室二心目構成,開管式循環;排泄器官為一對腎;神經節有腦、足、3對(灣錦蛤類尚有側神經節),感官不發達、多數雌雄異體,少數雌雄同體(牡蠣),個體發生中有擔輪幼蟲及面盤幼蟲、淡水蚌有特有的鈎介幼蟲。
  分類
  瓣鰓綱約有2萬種,依絞合齒的形態、閉殼肌發育程度和鰓的結構等,分為三個目。
  ◆列齒目(Taxodonta)
  絞合齒多同形,排成一列;閉殼肌2個,均發達。盾鰓或絲鰓。代表動物有:
  灣錦蛤(Nucula)殼小而厚,卵圓形;盾鰓小,鰓絲完全橫列。我國黃渤海有分佈。雲母蛤(Yoldia)殼前方常開口,鰓絲直,不反折,黃渤海數十米深海底泥沙中有之。
  蚶(Arca)殼厚,膨脹,殼面有粗的放射肋,鰓絲常反折。如毛蚶(A. subcrenata)、泥蚶(A. granosa)、魁蚶(A. inflataa)等為習見食用貝類,我國沿海均有分佈。
  ◆異柱目(Anisomyaria)
  前閉殼肌很小或消失,後閉殼肌發達;絞合齒一般退化或成小結節狀,或無絞合齒、鰓絲間以纖毛盤或結締組織相連接。代表動物有:
  貽貝(Mytilus edulis)殼略呈三角形,殼頂尖,腹綫平直。具足絲。其肉體幹製品稱淡菜,味鮮美。貽貝已大量進行人工養殖。
  櫛孔扇貝(Chlamys farreri)殼呈扇狀,放射肋明顯,殼的前耳大於後耳。其後閉殼肌幹製品稱幹貝.為海味中的上品。珍珠貝(Pteria)左右殼大小不等,無絞會齒,為生産珍珠的母貝。
  馬氏珍珠貝( P. martensii)為世界著名的生産珍珠的母貝,我國廣東、海南有分佈。
  江瑤(Pinna)為大型種類,兩殼等大,殼質脆,三角形。其閉殼肌的幹製品稱江瑤柱,為海味中的珍品。廣東海南、西沙群島等地有分佈。
  牡蠣(Ostrea)左殼大,略凹,固着外物,右殼小平。無絞合齒;殼面有放射肋和鱗片層。為海産貝類中主要養殖種類,我國沿海有20多種。密鱗牡蠣(O. denselamellosa)殼近圓形,鱗片層較密,全國沿海均有分佈。增帽牡蠣(O. cucullata)殼小,三角形,為東南沿海重要養殖種類。
  ◆真瓣鰓目(Eulamellibranchia)
  鉸合齒少或無,前後閉殼肌均發達,大小相等;鰓絲和鰓小瓣間以血管相連接;出水孔和入水孔常形成水管。無齒蚌為淡水産,殼卵圓形,無絞合齒。我國有50多種。代表動物有:
  珠蚌(Unio)殼厚、長圓形。圓頂珠蚌(U. douglasiae)左右殼有擬主齒二,左殼側齒二,右殼一,我國分佈廣、殼可入藥。
  帆蚌(Hyriopsis)殼背緣嚮上伸出一很大的三角形帆狀翼。三角帆蚌(H. cumingii)為淡水育珠的優良品種,已進行人工養殖,分佈於華北各地。
  蜆(Corbicula)殼呈球形,絞合部主齒發達。河蜆(C. fluminea)殼近三角形,全國分佈,肉可食用。竹蟶(Solen)殼長形,薄,雙殼合抱似竹筒狀,足發達,為食用的佳品。
  硨磲(Tridacna)貝殼極大,重厚,庫氏硨磲(T. cookiana)殼巨大,長超過lm,重200kg以上,為雙殼類中最大的種類,列為國傢一級保護動物。我國海南及西沙有分佈。
  文蛤(Mertrix mertrix)殼近三角形,殼質厚,表面光滑具花紋,肉可食,殼可作面油容器。青蛤(Cyclina sinensis)殼薄,近圓形,生活於淺泥灘,為食用蛤,肉鮮美。
  海筍(Martesia)殼質薄,背緣反折在殼頂上;絞合部無齒。鑿石而居,危害海港岩石建築,我國沿海分佈的吉村馬特海筍(M. yoshimurai)繁殖力強,危害甚大。有的海筍(M. striata)穴居木材中。
  船蛆(Teredo)體呈蠕蟲狀,殼小而薄,球形,僅包住身體的前端一小部分,鑽木而棲。船蛆繁殖力強,生長迅速,對沿海碼頭、木樁、木船等木建築破壞嚴重。裂鎧船蛆(T. manni)在我國沿海各地均有發現。
頭足綱
贝类动物 头足纲
  (Cephalopoda)
  頭足綱現存的動物有500種左右,它們大多是沒有外殼的軟體動物,如我們熟悉的烏賊、章魚等,但是也有為數不多的具有貝殼的種類 如“鸚鵡蠃和船蛸”。鸚鵡蠃一度是海洋中最具優勢的無脊椎動物,當今衹有少數幾種存活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海域。船蛸所謂的“殼”,事實上衹不過是一堆含鈣物質,是供雌性船蛸儲卵之用,一旦卵孵化完畢,“殼”就被丟棄。全世界溫暖海域均有分佈。
  單板綱(Monoplacophora)
  軟體動物門的一綱。大多數為化石種,早在古生代泥盆紀(35000萬年前)已絶滅。它們有一帽狀貝殼,2~8對對稱的肌痕,類似現代腹足類的類(Patellacea),故多年來一直認為它們是原始的類。1938年,有人指出這類動物身體為兩側對稱,不是腹足類,應單獨列為一綱。1952年於太平洋沿岸哥斯達黎加3750米水深處第一次采得生活標本,1957年訂名為新碟貝(Neopilina galathea),此後在大西洋、印度洋又發現了8種。體為兩側對稱,具一近圓而扁的殼,腹面是寬大的足,足四周為外套溝,溝內有5對櫛鰓,前後排列。頭部不明顯,口位足的前端,足末為肛門。心髒2對,位圍心腔內,每一心髒由1心室2心耳組成,腎6對;生殖腺2對,雌雄異體。圍食道還有一神經環,嚮後伸出的側神經索和足神經索。神經環的兩側增厚形成腦神經節。這類“活化石”的發現,對研究貝類的起源與進化,有着重大的意義。
多板綱
  (Polyplacophora)
  軟體動物門的一綱。體橢圓,背隆腹平,背側具有8塊石灰質殼片,殼片周圍為一圈外套膜。腹面前端為不發達的頭,口位其腹面。頭後為寬大的足,可吸附於岩石表面或緩慢匍匐運動。足四周為外套溝,溝內有多對櫛鰓。真體腔發達;開管式循環,心髒具1心室、1心耳,位圍心腔內;具齒舌;1對管狀腎;單個生殖腺;神經係統簡單,梯式,無神經節。一般雌雄異體,個體發生中有一擔輪幼蟲期。約1000種,全海産。習見種類如毛膚石鱉(Acanthochiton),生活在海濱潮間帶岩石間。
  ======================================================
  多板綱(Polyplacophora)
  身體一般呈橢圓形,背腹扁平。貝殼由八塊(少數七塊)鈣質板片組成,多作疊瓦狀排列。最前面的一塊稱為頭板,最後一塊呈元寶形,稱為尾板,中間的六塊稱中間板。板片的形狀、大小和板片上的紋飾均隨種類而異,是分類的重要依據。動物體腹面平坦,頭在前方,圓柱狀。足在頭部的後方,掌狀,很大,用於吸附岩石或爬行。足與外套膜之間有許多成對的鰓。肛門位於後端。
  多板綱全屬海生,常見於沿岸潮間帶岩石裂隙中,以藻類、有孔蟲等小動物為食料。晚寒武世至現代。化石少,常見分為散骨板。本綱最常見的代表是Chiton(石鱉,白堊紀至現代)。
單板綱
  (Monoplacophora)
  單板綱是一群原始海洋軟體動物,具一枚鈣質殼,呈低錐形或帽形,兩側對稱。該綱化石生存於寒武紀至中泥盆世。1952年一般丹麥考察船首先在中美洲西邊太平洋深海(3000m以上水深)中首次發現了現生的單板類,名為Neopilina(新笠板貝),視為活化石。隨後對其軟體進行了詳細研究,頗有意義的是發現身體有分節現象,從而認為環節動物就是軟體動物的始祖。古代單板類生活於淺海,有些甚至是礁體或近礁體的居住者。
英文解釋
  1. n.:  shellfish
近義詞
貝類, 甲殼綱動物
相關詞
動物軟體動物瀕危動物環境腹足綱軟體動物門中腹足目寶蠃科
海洋動物雙殼綱簾蛤目馬珂蛤科雙殼鋼鶯蛤目海扇蛤科新腹足目
榧蠃科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雙殼綱張開腹足綱張開頭足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