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說唱藝術是廣泛流行於民間的一種文學表現形式,可單口說唱,可多口說唱;可樂器伴奏,可無伴奏。 |
|
| 據不完全統計,中國有30多個民族擁有80餘種說唱形式,它們擁有獨立的音樂唱腔體係、特殊的唱詞押韻方法、不拘一格的表演手法,極具藝術魅力。但在現代生活方式的衝擊下,少數民族麯藝的發展空間十分有限,大部分說唱形式和麯目已經很少為人所知,有的甚至已經瀕臨消亡的邊緣。 |
|
| 現存的少數民族說唱藝術遺産包括並稱中國三大說唱史詩的藏族的《格薩爾》、蒙古族的《江格爾》、柯爾剋孜族的《瑪納斯》,還有蒙古族的烏力格爾《嘎達梅林》、好來寶《燕丹公主》、滿族長篇說唱《尼桑薩滿》、鄂溫剋族雅庫特《十五歲的阿拉泰.崇保爾夫》、達斡爾族長篇烏欽《紹郎與岱夫》、哈薩剋族鼕不拉彈唱史詩《阿爾帕米斯》、維吾爾族達斯坦《艾裏甫與塞乃姆》、白族大本麯《白王的故事》、水族雙歌《竜女與漁郎》、侗族說唱《吳勉王》等等。 |
|
唐代寺院用邊唱邊講的方式講說佛經故事和世俗故事,稱為“俗講”或“囀變”,這類講唱的本子叫做“變文”。變文的文體是一段散文和一段七言或五言的韻文相間。
北宋中葉,說唱藝人孔三傳創造了一種諸宮調來說唱長篇故事。諸宮調的形式是在樂麯上不限於用一支麯子,而且不限於用同一宮調的麯子,而是按故事的情節需要,選用合適的宮調的麯子來表現。 中國的說唱藝術到了13世紀的金代,出現了董解元的說唱諸宮調《西廂記》。“董西廂”的出現,表明說唱藝術無論在文學上還是音樂上都已經完全成熟;而說唱藝術的成熟,則為戲麯的産生在文學上和音樂上鋪平了道路。
這種文體後來為宋代鼓子詞所繼承,用以詠唱故事,如《蝶戀花鼓子詞》,敘述崔鶯鶯與張生的故事,就先念誦一段元稹《鶯鶯傳》的原文,接着詠唱一支〔蝶戀花〕詞,這樣一段散文一首詞詠唱下去,直到講完這個故事。
元代鐘嗣成《錄鬼簿》認為董解元是北麯的首創人。在唱腔音樂上,金代諸宮調是元代北麯的先行者。元雜劇中王實甫的《西廂記》在文學上正是“董西廂”進一步的戲劇化。 |
|
說唱對於戲麯的影響有兩方面:一是說唱文學對劇本創作的影響;一是說唱音樂對戲麯唱腔的影響。
中國戲麯是融詩歌、表演、音樂、舞蹈、美術於一體的綜合性舞臺藝術。這個綜合形態不是拼湊雜陳,而是一個有序的組織。它是以敘事詩描寫刻畫人物形象,以演員裝扮、表演人物形象的原則來進行結構的。其它藝術成分進入這個戲劇結構形態,必須承認、服從這個原則。如果說,民間歌舞為中國戲麯的形成做好了第一種準備的話,那麽敘事詩就是第二種準備,即文學準備。
這種文學準備,是由說唱藝術提供的。因為說唱藝術一方面為之提供了引人入勝的有一定長度的故事情節,另一方面又提供了有說有唱的藝術表達方式。 |
|
藏族人民在還沒有自己文字的遠古時代,就開始以口頭說唱的形式,藝術地反映自己的生活,抒發思想感情,傳授生産和生活經驗,表現審美觀念和藝術情趣。在藏族地區主要有以下一些民族說唱藝術品種:
1、嶺仲,即格薩爾說唱。通過古代嶺和霍爾等國的戰爭,真實地反映了吐蕃王朝崩潰後三四百年間西藏的割據混戰局面和當時老百姓水深水熱的生活境地。語言上堪稱一座藏語語匯的寶庫。通篇盡是夾敘夾唱,大量的唱段用藏族人民喜聞樂見的"魯"體民歌形式,並集中了大量的藏族諺語和生動的比喻。
2、仲和仲魯,包括主要以口頭流傳為主的民間故事,直接來自佛經的書面故事,格言註釋收錄的故事,有關西藏政教歷史的故事,人物傳記以及涉及西藏風物的歷史掌故等等。
3、古爾魯,道歌說唱,敦煌文獻中就有布德貢傑時期的古爾魯,證明當時在藏族社會中流行有"古爾魯"這種說唱藝術。後來佛教傳入西藏後,佛教徒們利用"古爾魯"來宣傳佛教教義,致使民間的這一說唱藝術染上了宗教色彩,特別是自從噶舉派的喇嘛瑪爾巴、米拉日巴等以來,在噶舉派的師徒中古爾魯廣為流傳。
4、堆巴和諧巴,即"贊詞祝頌",我們在《巴協》一書中就能看到藏王赤德鬆贊(815-857年)在桑耶寺建成後開光大典上所作的一段熱情洋溢的贊歌。"諧巴"在民間也十分流行。諧巴說唱分單口和群口,除了有一些固定的唱段之外,說唱者一般都能即興創作。而堆巴也是那個時期形成的一種民間說唱藝術形式。祝頌的內容也十分豐富,其所涉及生活面也是極廣泛的。堆巴通常是以朗誦說唱形式,用優美流暢的韻文祝其未來興旺發達、前景美好。
5、"百",是古代藏族士兵徵戰和壯威歌。
6、喇嘛瑪尼,是在宗教儀式的酬鬼娛神等各類不同的民間藝術土壤中形成的,有自己說唱書目和獨特的表演程式。喇嘛瑪尼産生於藏戲出現以前,其發展與宗教關係密切,同時在內容和形式上反映出來的宗教色彩也十分濃厚。
7、折嘎,是指在每逢新年佳節和喜慶盛會之際上門祝福唱贊頌詞的民間藝人。他們的社會地位很低,一般都手持五色棍,肩背假面具,懷揣大木碗到全藏各地進行乞討性的表演。
8、紮年彈唱,紮年琴是一種歷史悠久的藏族彈撥樂器。紮年有八弦琴、十六弦琴、二十弦琴、六弦琴等種類,其中以六弦琴最為普遍,最為著稱,地區之間演唱內容基本相同,但在彈奏風格上各有區別。
9、夏,從藏語字面可理解為"對唱歌謠",是在新年、婚禮、搬新房慶典和望果節時,至少有兩人相嚮對吟對誦或對唱對歌的一種說唱藝術。
10、藏語相聲,與西藏歷史悠久的說笑話和喜劇醜角表演的傳統相融合發展而成的一種新興麯藝品種。此外文章對這些民間說唱的藝術形式和特點進行了研究。
藏民族的文化藝術瑰寶《格薩爾王傳》就是以說唱形式來表現並在民間廣泛流傳。 說唱體英雄史詩《格薩爾王傳》是世界上最長史詩,它的散文部分除外,僅史詩部分就有100萬至150萬行,史詩估計有三十六部,一千五百萬字。 史詩《格薩爾王傳》自十一世紀以來陸續創作而成,塑造了以格薩爾王為首的一群英雄人物勇敢機智地同邪惡勢力進行鬥爭的形象,篇幅宏大,情節奇特,語言優美,主題鮮明。它既保存有古代藏族吐蕃王朝與鄰近部落民族以及鄰國之間發生戰爭的歷史事實,同時也記錄了古代藏族社會生活的真實情景。 長期以來,《格薩爾王傳》深得廣大人民的喜愛,各地有專門的藝人說唱和多種捲數不同的傳抄本。國內有漢、蒙等文譯本,國外有俄、德、英、法等文譯本。在西藏和國外有專門的研究機構對《格薩爾王傳》進行整理、翻譯出版和研究工作。 據說,多數《格薩爾王傳》說唱藝人本不會說唱,由於機緣巧合,突然能夠流利地且一字不漏地進行說唱。 |
蒙古族說唱藝術——“好力寶” Mongolian rap art - the "good Lippo" |
| “好力寶”(故事)是蒙古族民間流傳很廣的一種演唱形式,有固定的麯調,唱詞是觸景生情的即興創作。一般是兩人對唱或一人自問自答,演唱人以四鬍伴奏,自拉自唱。這種形式多在蒙古包或牧區鄉鎮的蒙古族居民傢中進行。有的演唱人走傢串戶以演唱“好力寶“為生,有時是傢人朋友相聚自唱。50年代末,隨着烏蘭牧騎藝術表演團體的出現,舞臺上的“好力寶”演唱也頗受觀衆喜歡。 |
達斡爾族說唱藝術——“烏春” Daur Rap Art - "Wu Chun" |
| “烏春”也稱“烏欽”,由1人說唱。一個完整的“烏春”由序、正文、結尾3個部分組成。一般是一麯至終,專麯專用。多演唱達斡爾民間長篇故事,如《仙鶴之死》、《母鹿、子鹿對唱》等,有的是改譯的漢族古典作品,如《西廂記》、《三國演義》等。這種形式在民間流傳很普遍,幾乎所有村屯在年節期間都有藝人演唱。 |
|
| 彈詞 | 古樂 | 戲麯 | 中國文學 | 藝術 | 藏族 | 麯種 | 文學 | | 麯藝 | 歷史 | 唐代 | 金 | 歷史人物 | 達斡爾族 | 佛教 | 紮年琴 | | 文化 | 百戲 | 宋代 | 更多結果... |
|
|
|
|
歌麯 | 麯藝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