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漵浦縣 : 博羅縣 [顯示全部] > 觀音閣鎮
顯示地圖
目錄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觀音閣鎮
  鄉鎮概況
  觀音閣鎮地處惠州博羅東北面的東江河北岸,是博羅縣、惠城區、河源市三市交界處,西南與博羅縣楊村鎮、楊僑鎮、麻陂鎮相連,北面與博羅縣石壩鎮、河源紫金古竹鎮相鄰,南與惠城區蘆嵐鎮一江相望。圩鎮依山傍水,環境優美,東面小石山像巨竜探水,逼着迤邐而來的東江繞鎮博羅觀音閣鎮鎮政府大樓劃了一個大半圓後奔西南而去。
  觀音閣曾名埠鵝,據歷史記載:“茲埠鵝一寺,創於明盛”。傳說觀音托夢,鐘其夢醒,設置觀音堂,供放“坐蓮觀音”,古為一大寶剎。“觀音禪機指覺路,音傳佛語點迷津”,從此,埠鵝店鋪漸多,人們便認定是觀音娘娘的恩澤,便把鎮名改為觀音閣。觀音閣衆紳士就在道光二十九年傍着埠鵝古寺左側興建了天後宮,小石山並立着紅墻碧瓦的埠鵝古寺和天後宮,形成獨具風格的人文景觀,不愧為一方勝跡。它以其古老的建築、美麗的傳說、淳僕的民俗風情,嚮人們訴說着觀音閣源遠流長的歷史。
  區劃人口
  觀音閣鎮轄區有:棠下、南坑、砂嶺、伍塘、聯星、彭村、南村、柏湖、十字路、菱湖、楊村、塘角、桂嶺、泳新等14個自然村和1個居委會。全鎮常住人口22484人,其中居民人口2273人。
  觀音閣鎮屬丘陵地區,全鎮總面積143平方公裏,素有“六山一水三分田”之稱,山勢平緩,坡地多,土地肥沃,土層平均厚度為10米左右。觀音閣的“中國黑糖”、“觀音花生”、“棠下紅瓜”等品牌産品遠近聞名。
  觀音閣鎮地處北緯23°24′,東經114°36′,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區,陽光充足,雨量充沛,四季常青,年平均 氣溫21℃左右,年降水量1650毫米,全年主導風為東北風,其次是東南風。
  農業經濟
  2008年全鎮實現地區生産總值27560萬元,比去年同期增長19.3%,實現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18126萬元,對比增長34%,農業總産值11660萬元,與去年持平。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3858元,對比增長4%,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7901萬元,實際吸收外資50萬美元,全鎮完成稅收709.2萬元,全鎮信用社各項存款餘額13000萬元,各項貸款餘額6800萬元。
  我鎮農業主要是以水稻、花生、甘蔗為主。工業有製糖、製鞋、藝術品加工、皮具、化妝品等,現有各類外資民資企業7間,分別是友順鞋業(惠州)有限公司、觀音閣糖業發展有限公司、銀晨實業有限公司、棧利皮具製品廠、美雅(惠州)化妝品有限公司、富琳玩具禮品有限公司。
  自然資源
  該鎮自然條件優越,水和土地資源豐富。東江河環繞全鎮9個村委而過,水質優良,是得天獨厚不受污染的東江河段之一,可以提供充足的生活、工業用水。西部有麻陂河環包我鎮柏湖、十字路等村,鎮內有14條排洪渠,大小山塘水庫58個,其中小一型3宗,小二型12宗,蓄水1萬立方以上小山塘有43個。水係網絡縱橫交錯,能滿足農業生産需要。全鎮轄區面積147平方公裏,屬丘陵地帶和沿江衝積平原,壩地、低畦荒地、灘塗地資源豐富。25度以下的山坡地有3萬畝,既可用來大力發展種養業,又可作各種工業項目開發用地。
  社會經濟
  社會經濟條件較差,工農業主要是靠手工操作和傳統耕作為主,工業缺少大型、現代和高科技産業,市場占有率低,離大中城市和港口較遠,發展後勁較弱。主要工業産品是紅糖,年産量6000噸,每年遠銷日本約3000噸,另外有製鞋和化妝品,産品都外銷,但銷量不大。農業發展機械化水平不高,大部分靠畜力粗耕粗作,産量提升不大,自種自供的自然經濟形式,沒有形成自己的拳頭産品。主要農産品是稻穀、花生、甘蔗,水産品是鰱、鱅、鯇三大傢魚,畜産品是雞、鴨和肉豬。
  交通運輸
  1、陸路運輸情況
  我鎮緊靠國道205綫,惠河高速路在觀楊公路茅塘橋處設置有出入口,距離本鎮衹有6公裏,至河源市、惠州市、惠州港口、深圳市、廣州市、東莞市的行車時間將大大減小。觀音閣鎮至河源衹需要時間10多分鐘;至惠州衹需要時間30多分鐘;至惠州港口衹需要時間40分鐘;至深圳衹需要時間1個小時;至廣州、東莞市衹需要時間1個多小時。境內觀楊公路、觀麻公路、觀古公路、觀嵐東江大橋與周邊地區相連接,交通非常便利,交通網絡呈放射狀,公路四通八達。
  2、水路交通活躍
  觀音閣鎮處於東江中上遊,水位在最低時東江全綫可行300噸的輪船運輸,最高水位時可行駛500噸以上的貨輪。有裝卸碼頭,有良好長綫運輸條件。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6928男8767女8161家庭戶戶數4697家庭戶總人口(總)16419家庭戶男8505家庭戶女79140-14歲(總)47030-14歲男25070-14歲女219615-64歲(總)1039015-64歲男544515-64歲女494565歲及以上(總)183565歲及以上男81565歲及以上女102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4693
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觀音閣鎮
  漵浦縣觀音閣鎮位於縣城西北,東毗雙井鎮,南界橋江鎮,西連盧峰鎮、均坪鎮,北接木溪鄉。轄22個村委會,2個居委會,總人口33592人,區域面積98平方千米。
  觀音閣其前身是“文昌閣”,原座落在三都河中遊,由原住在此地的姚、蘇兩戶共同出資興建,象徵兩戶人傢永久文明昌盛,和睦相處。明朝中期潭頭坡鄧少𠔌(1580年中進士),與1572年(時任南陽知府)乘知縣王京倡修建漵浦城垣之際回到家乡,動用自己的傢産和經過多方籌資,在整個三都河區域內修建了四十八庵,並把“文昌閣”改建為“觀音閣”。“觀音閣”占地面積200平方米,高28米,大門口建有照面墻,墻前立有三塊高達2米的青石碑,刻着“捐款者定昌,貪款者必殃,正義如大道,仁義值千金,烈火見真金,萬馬皆奔騰”的碑文。“閣”內各類雕刻氣勢雄偉,栩栩如生,正面立有一座高達3米的“清官”,其左是“文武二將”,其右是一對“監察官”。鄧少𠔌把“文昌閣”改名為“觀音閣”的內在含義是:“觀者看”、“音者信”、“閣者守”,代表着三都河畔的父老鄉親保傢衛國、團结興旺之意。鄧少𠔌把“文昌閣”改名為“觀音閣”,轉變了姚、蘇兩戶的狹隘觀念,召喚着三都河當時千萬民衆團结一致、艱苦創業,充滿着對美好前景的嚮往。從此之後,“觀音閣”成了人們休閑、娛樂的中心,群衆經常在此唱花鼓戲、唱福歌,舞女兒燈、船燈、獅子燈、蚌殼燈。在經歷明朝、清朝、民國之後,各地來“觀音閣”的遊人也越來越多,許多民衆在此修建了住房、開建了市場,人們就把三都河中遊這塊地盤統稱為觀音閣,觀音閣由此而得名。但遺憾的是,1930年一場罕見的歷史性大洪災把“閣”衝毀了,絢麗的文化精粹蕩然無存。從1998年開始,經過人們的努力,在福壽山重建了“觀音閣”,並取名為“警予、仲華觀音閣”,既是對歷史的傳承,又賦予了新的時代內涵。
  同時,觀音閣也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藴和光榮的革命傳統,自古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特別是當中國進入近現代以來,祖國哪裏最需要,哪裏就有觀音閣的優秀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祖籍溫湖村的婦女先驅嚮警予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在抗日戰爭中有王桂清等11人為國捐軀,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劉剋球等22人英勇獻生,在剿匪戰鬥中有瞿開連等3人壯烈犧牲。嚮仲華16歲參加革命,經歷過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過對越自衛還擊戰,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歷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是一位久經考驗的無産階級革命傢。
  觀音閣鎮離縣城10公裏,湘黔鐵路和S308綫穿境而過,交通十分便利,是漵浦西北商貿發達的中心集散鎮;盛産桃、李、橘、棗等,是傳統的水果之鄉;水利事業發達,糧、油、棉等物産豐富,是商品糧生産基地。
  觀音閣鎮也具有厚重的文化底藴和光榮的革命傳統,自古人傑地靈、人才輩出。特別是當中國進入近現代以來,祖國哪裏最需要,哪裏就有觀音閣的優秀兒女拋頭顱、灑熱血。祖籍溫湖村的婦女先驅嚮警予為了中國的革命事業獻出了寶貴生命;在抗日戰爭中有王桂清等11人為國捐軀,在抗美援朝戰爭中有劉剋球等22人英勇獻生,在剿匪戰鬥中有瞿開連等3人壯烈犧牲。嚮仲華16歲參加革命,經歷過長徵、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參加過對越自衛還擊戰,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歷任廣州軍區政治委員、中國人民解放軍副總參謀長,是一位久經考驗的無産階級革命傢。
  觀音閣盛産的柑桔、西瓜、雞蛋棗等農産品享譽全省,久負盛名;油桃、聖女果、花卉苗圃等特色農業初具規模、效益顯著;漵浦鵝、三元雜交豬、蜂蜜等養殖業蓬勃發展,不斷壯大。尤其是大棚草莓,種植經驗豐富,畝産收入8000-10000元,高産高收,具有極好的發展前景。
  觀音閣鎮交通便利,湘黔鐵路、省道S308綫橫跨全鏡,離漵浦火車站僅10公裏,境內設有川水火車站。農田水利發達,漵水三都河穿流全境,是金傢洞水庫的主要灌區;通信網絡健全,程控電話、移動電話、寬帶網絡黑覆蓋全鎮;農業基礎設施完善,已投資1000多萬元進行農業綜合開發,修建高標準渠道76公裏,機耕道17.6公裏,農業生産初步實行機耕機收,初顯現代農業氣象。
  觀音閣鎮礦藏儲量豐富,主要有煤、硫、磷、石灰石等,其中煤礦的儲量800萬噸;顔傢壠村的硫鐵礦,埋藏淺、含量高,潛在價值上億元。全鎮工業以糧經、食品加工業為主,金裕米業、糖廠、罐頭廠等企業規模不斷壯大,年創利潤百餘萬元。
  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1615男16292女15323家庭戶戶數8366家庭戶總人口(總)31311家庭戶男16061家庭戶女152500-14歲(總)74180-14歲男39230-14歲女349515-64歲(總)2176815-64歲男1120015-64歲女1056865歲及以上(總)242965歲及以上男116965歲及以上女126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30830
No. 3
  轄:黎陽街、鐵溪壠2個居委會;漿池灣、葛傢衝、雙江口、丁傢衝、大灣橋、赤壁壠、鐵路灣、白竹溪、顔傢壠、侖鬥坪、山腳下、覃村、建設、川水、青竜、高地、櫟林、坪裏、鐵溪、水田、湖清、溫湖22個村委會。
湖南省懷化市漵浦縣
  漵浦縣轄鎮。1956年設觀音閣鄉,1958年改公社,1985年置鎮。位於縣境北部,距縣城12公裏。面積59平方公裏,人口3.2萬。鎮政府駐漿池灣。湘黔鐵路過境並設川水站。1802省道經此。轄明陽街、鐵溪壠2個居委會和葛傢衝、雙江口、丁傢衝、大灣橋、赤壁壠、鐵路灣、白竹灣、顔傢壠、侖鬥坪、山腳下、漿池灣、覃村、建設、川水、青竜、高地、溫湖、櫟林、坪裏、鐵溪、水田、湖清22個村委會。盛産西瓜。境內有煤礦和硫鐵礦。
廣東省惠州市博羅縣
  博羅縣轄鎮。1959年設觀音閣公社,1983年廢社設區,1986年撤區設鎮。位於縣境東部,東江北岸。面積143平方公裏,人口2.3萬。有水泥公路直通205國道。轄棠下、南坑、砂嶺、伍塘、聯星、彭村、柏湖、十字路、菱湖、南村、楊村、泳新、桂塘13個管理區和1個圩鎮居委會。有糖廠、水泥廠、製衣廠、炮竹廠、家庭竹器以及外資的化裝品廠、塑膠廠、皮具廠等企業。紅糖、竹器遠銷日本、東南亞。農業主産水稻、糖蔗、花生,有養殖業。
英文解釋
  1. :  Guanyinge Town
近義詞
觀音閣
分類詳情
建設村水田村雙江口村漿池灣村葛傢衝村
丁傢衝村大灣橋村赤壁壠村鐵路灣村白竹溪村
顔傢壠村侖鬥坪村山腳下村川水村青竜村
高地村櫟林村坪裏村鐵溪村湖清村
溫湖村黎陽街社區鐵溪壠社區覃村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