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山鎮 : 燕北街道 : 西洋鎮 : 惠州公交站 : 靈地鄉 : 迪口鎮 : 嶺腰鄉 : 書峰鄉 : 東橋鎮 : 東田鎮 : 永和鎮 : 潭頭鎮 : 管陽鎮 : 黃田鎮 : 柏洋鄉 : 浦源鎮 : 梅山鄉 : 南陽鄉 : 西埔鎮 : 船場鎮 : 坂仔鎮 : 深橋鎮 : 竜田鎮 : 廷坪鄉 : 板橋頭鄉 : 鬍樂鎮 : 洪港鎮 : 大畈鎮 : 高坪鄉 : 桃坑鄉 : 壟溪鄉 : 南村鄉 : 嶽口鄉 : 萬坊鎮 : 紫霄鎮 : 田村鎮 : 西江鎮 : 臨塘鄉 : 唐江鎮 : 大塘埠鎮 : 章莊鄉 : 永和鎮 : 禾源鎮 : 潭城鄉 : 六市鄉 : 源南鄉 : 新崗山鎮 : 黃崗山鎮 : 太源畲族鄉 : 烈橋鄉 : 紫陽鎮 : 雙明鎮 : 高嵐鄉 : 縣畜牧良種場 : 高村鎮 : 環山路街道 : 環山路辦事處 : 南衛鄉 : 楓樹嶺鎮 : 大峽𠔌鎮 : 方前鎮 : 巨浦鄉 : 小梅鎮 : 五大堡鄉 : 四都鄉 : 謝村鄉 : 霧溪畲族鄉 : 霧溪鄉 : 石筧鄉 : 溪口鎮 : 鏡嶺鎮 : 趙傢鎮 : 北漳鎮 : 湖嶺鎮 : 西坑畲族鎮 : 杜橋鎮 : 沙柳鎮 : 城南鎮 : 珠港鎮 : 宋畈鄉 : 長虹鄉 : 磷溪鎮 : 新圩鎮 : 合水鎮 : 青坑場 : 長坡鎮 : 衝蔞鎮 : 上川鎮 : 茶陽鎮 : 大東鎮 : 高田鎮 : 竜頸鎮 : 南江口鎮 : 威整鎮 : 三娘灣旅遊管理區 : 犀牛腳鎮 : 惠環鎮 : 琅琊鎮 : 崔黃口鎮 : 雙潮鄉 : 舉村鄉 : 峰源鄉 : 蓮花鎮 : 藍田鎮 : 赤溪鎮 : 排上鎮 : 遼市鄉 : 梯面鎮 : 橫崗鎮 : 雷嶺鎮 [顯示全部] > 西坑村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據隋氏譜書記載:明朝末期,隋育珍從即墨縣遷來此處安村。傳說,秦始皇東巡時,曾在村東低窪處歇過馬,遂稱此處為歇馬坑。因村建於歇馬坑之西,故取名西歇馬坑。1958年為稱謂和書寫方便,簡稱西坑。
浙江省麗水市鬆陽縣四都鄉西坑村
  四都源至竜殿分東、西二支流(坑),西坑村在西邊的支流邊上,故名。距縣城13公裏,縣城往北上鬆綫至寨頭嶺山洞口沿右側老公路前行,經下包村至河坌路口,沿左側康莊路1公裏處之山腰。300餘人口,以葉、丁兩大姓為主。
  現存《葉氏宗譜》、《丁氏宗譜》。未次修訂均在解放前夕。
  葉氏族人源出古市塘岸,均為道教鼻祖法善之後裔。屬南陽郡。今祭祀所用燈籠,籠壁均有“石林世傢”字樣(註:葉夢得,號石林居士)。丁氏族人源出西屏南門丁傢祠堂。
  葉、丁二姓均有“拜月半”之俗:每年農歷正月十四,葉、丁二姓祠堂內每男丁各貼一副對聯,祠堂擺八仙桌若幹,每戶奉上三種祭品,按排行長幼自上而下排列,多為糕餅糖果,以碗盛之,高高壘疊,蔚為壯觀,至十六日午畢,首尾三日,日夜由“八個頭”輪流值守。此俗意在祭祖。
  又有“拜石玄頭娘”和“拜樟樹娘”之俗——村人喜添新丁,多排八字,若說與母相衝,則認“石玄頭娘”;若說五行缺木,則往往取名帶“木”,另認“樟樹娘”。“石玄頭娘”位於村後山腰,半小時行程,一石高約三米,一石高約一米,相依相伴,有若母子相依。“樟樹娘”位於本鄉下包村口,為一棵數百年的大樟樹。每年大年三十和端午日前往祭祀,至小孩長至十歲或十六歲止。
  俗語雲:四都蘿蔔三都薑、五都六都落花生。西坑村為四都蘿蔔主産村之一,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猶盛。因熟地退化,近年面積銳減,改以稻田種西紅柿、四季豆、菜椒等。
  村西有一片原始林,多常緑喬木,或獨立挺拔,衹爭嚮上,或傍逸斜出,麯折遒勁,一樹一姿,妙趣天成,外人無不驚嘆。站在村口南眺,四都源水庫兩側,大山夾出一個巨型“V”字,而云岩山夾在“V”字中央,極似一尊巨佛,頭西腳東,怡然仰面而臥。目光東移,邵尖山即跳入眼前;再嚮東越過綿延的幾個山頭,有一“筆架山”(當地人謂之“三牙尖”)。東面有寨頭尖,海拔1002米,山腰為寨頭嶺。一山一景,景隨目移,良多意趣。
  村後有海拔1129米之大種山,山勢層巒疊嶂。夏日雨後,小村安居黛山之中,雲蒸霞蔚,竜騰虎躍,變幻莫測,恍若仙境,為縣內不可多得之攝影勝地。近幾年已有百餘批次的中外攝影傢聚焦於此。其中本縣中國攝影傢協會會員毛進軍、麗水籍攝影傢王培權等以該村為背景拍攝的照片獲全國奬項的達數十幅。2005年10月第二屆麗水國際攝影節期間,曾有23輛小車齊聚該村,其中不乏美、德、葡萄牙等國的攝影傢。
  1984年架通高壓電。1985年,本村從“橫塢”引山泉水2公裏至每傢每戶。水質極佳,可當作礦泉水直接飲用;水源充足,維護工作由村集體承擔,整個係統未安裝一隻水表,村民可免費盡興享用。1986年開通機耕路。2004年,村巷澆築了水泥路,衛生實行劃片包幹。2005年建成1.2公裏的通村康莊路,生産生活條件大為改善。
浙江省景寧畲族自治縣大地鄉西坑村
  西坑村,位於大地南4公裏,屬鄭公垟行政村。32戶,161人,漢族。康熙五十二(1713)年,慶元縣荷地區官塘村民徒此建居,因屋前坑水西流,故名。現在毛姓為多。村後1公裏許的高山大路邊,有一西坑殿,方圓數百裏聞知此名,來此敬香朝拜者絡繹不絶,神名遠揚也。
廣東省潮州市潮安縣登塘鎮西坑村
  西坑村又稱新西坑村。地處田東鄉之東南端,距鄉政府2.5公裏,南鄰白茫洲、楓樹員,西接橫洋村,東與東坑村隔溪相望。清康熙(1662一一1723年)有張氏遷來,後又有陳、黎兩姓來此定居。其時曾有鄧、林、江、李姓先後在此創居。後因張、陳、黎姓的發展,引起不和而外遷。其村落在西山溪西邊,故名。1931年潮州市地名普查時因與磷溪鎮西坑村同名,改名為新西坑村
  西坑村面積6平方公裏,全村有上西一和上西二兩個自然村,共202戶,1099人。耕地358畝,宜植水稻、甘薯、花生等作物。山地10259畝,主種杉木、鬆柏。四十年代後期至五十年代曾盛産杮、菠蘿。1983年以來,調整生産佈局,把旱坡地、低産田改種經濟作物。利用山地大力發展香蕉、菠蘿、柑桔、青梅等水果。1986年全村共種香蕉150畝、菠蘿1176畝、荔枝154畝、柑桔11.5畝、青梅917畝、橄欖365畝、雜果106·5畝。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新西坑村工副業有很大發展,甘蔗榨糖從五十年代的牛力發展到七十年代機榨。還有糧食,飼料加工,實現電燈照明,村前有一水利溝渠3公裏環繞村間,農田受益280畝。小學l所,5個教學班,教職工10人,學生219人。
福建省泉州南安市東田鎮西坑村
  西坑村位於東田鎮政府駐地西部6公裏處,以駐地命名。村委會設在吳厝,聚落在雞冠寨東北麓。有吳厝、杜厝、竹林、寮仔、高厝宅、跳坑、湖尾、鼕仔田等8個自然村,有7個村民小組,村民413戶、1539人。
  西坑村在宋代時期為歸善鄉經善裏,元、明、清統於二十八都,民國年間轄於山西保,解放初屬山西鄉,1958年公社化時命名為西坑大隊,1984年為東田鄉西坑村委會,1991年改稱東田鎮西坑村委會。
  西坑村有耕地849畝,主産水稻、甘薯;山地5000畝,以馬尾鬆、茶葉為主。有小學、衛生所。村道接桃園通南同公路。[1]
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東石鎮許西坑村
  【地名含義】
  原名滸水西坑,地處岱山(石佛山)南麓,村落坐東嚮西,村前有一條成溪活源,從北至南,轉西嚮東流歸大海,即名滸水。而村盤係一低凹盆地,故名西坑,所以取其係為滸水西坑者,簡稱滸裏。吾祖詒謀公,乃唐左侍諱愛公之十六世孫,六世祖文聳公之裔孫,由後聚居諸姓者紛紛外移遷出。唯吾許氏獨居,故稱許西坑。
  【歷史沿革】
  明、清屬九都。民國33年(公元1944年)屬東石鎮南天保。建國後,1956年屬東石區蓬山保;1961年屬東石公社許西坑大隊;1984年改東石鎮許西坑村委會。
  【行政隸屬區域】
  許西坑行政村位於東石鎮的北部,距離東石鎮政府5公裏。東連大白山村,西鄰山前村,南接湖頭村,北毗安海鎮的坑邊村。四面環山,東面有達群水庫,一條小溪流名叫務露橋溪,直通湖頭村、下莊村入海,西面岱山(石佛山),南面銅鉢山(岩山),北面可山頭。
  【村落與居民】
  許西坑行政村包括四個自然村:許西坑、郭厝、鬆柏山、深垵。總人口4680人,居民姓氏有許、張、鄭、黃、戴,是東石鎮中較不發達的村落。大部分是六、七十年代村民勤勞置建的石屋,及古老的杉木、磚、石結構的古厝,近期來水泥結構的房屋微少,但也正在規劃改造。村民大部分務農,但水源缺乏,又四面都是山域較高的山地,天久無雨就旱災,農業收入越來越不好,農作物大部分是地瓜,小部分水稻及蔬菜類。現在村民大部分外出打工謀生,有打石工、縫衣工、雨傘工及其他零星什工等。
  【交通運輸】
  西有石東公路,北有通往安海至金井的老道路。現在四個自然村有通達的水泥路,並四個自然村均有環村水泥路。
  【域內設施】
  1、一所完小,三層水泥結構,完整的辦公樓、教學樓,可容納600多師生。現有在校生400餘人,員工18人。一座完善的三層樓老人活動中心,底層為五保戶安居工程,二、三層老協會,設有老協會辦公室及配套辦公室、圖書室、文娛活動場所、老人學校,大埕有老人健身活動器材、村中燈光球場一個,一座完善的村委會辦公大樓及服務大廳。實現九年義務教育、高中、大專生年年倍增。
  2、由於經濟基礎薄弱,起步慢,現有10傢小企業,包括電池、汽配、傘業、鐵藝、塑膠、石材等。 [2]
福建省漳州平和縣市坂仔鎮西坑村
  福建漳州市西坑村地處山區,距平和縣城20多公裏。從鎮政府所在地坂仔鎮到西坑村要走10多公裏的盤山公路,沿途山嶺陡峭,岔多彎急,西坑村最著名的別墅群落——甘坑。果樹、竹林掩映中的甘坑別墅群格外醒目,40多幢黃白相間的小別墅排列整齊,大理石柱、緑化草地、停車場、升旗臺……乍一看,頗像一個旅遊度假之地。
  甘坑別墅群是西坑的示範點,每幢別墅大約占地100多平方米,當時的平均造價就超過了10萬元,建成後立即成為當地政府大力宣傳的明星“小康村”。
  西坑村溫泉距鎮區4.2公裏,溫泉出水流量17噸/小時,水溫69.3℃。目前已完成溫泉點徵地工作(周邊已徵地5畝)並建成浴室2間,遊泳池1個,可供50人同時使用。
福建省泉州晉江市永和鎮西坑村
  【地名含義】
  西坑村由馬坪錦馬分居而來,原名“棲鄉”,即居於此村之意。方言諧稱為“西坑”。
  【歷史沿革】
  明、清屬十二都,民國33年(1944年)屬至善鄉容鄉保;建國後,1956年屬東石區馬坪鄉;1959年屬東石公社周坑大隊;1961年劃屬永和公社周坑大隊;1984改為永和鎮西坑村委會。
  【行政隸屬與交通位置】
  位於永和鎮政府駐地西南2.8公裏,溪邊水庫東南側,界安海鎮赤店村,永和至英林公路經此。
  【村落與人口】
  轄西坑、下店、上前坑、下前坑4個自然村,村委會設西坑。329戶,1682人。耕地975畝(水田246畝,農地729畝)。農作物有甘薯、花生、大豆等。種植甘蔗。小學1所。[3]
廣東省潮州市磷溪鎮西坑村
  西坑村,在磷溪鎮鎮政府東北面9公裏,由西坑、張厝角、烏樹埔三個自然村組成,東至饒平青嵐山,西鄰英山村,南接蘆莊村,北至意溪錫美村。面積6.45平方公裏,耕地848畝。2005年12月,全村242戶,940人。其中西坑154戶,602人。張厝角64戶,240人。烏樹埔24戶,98人。
  西坑村是清乾隆年間李永禎從福建永定英坑尾來此所創。張厝角是清道光十一年(1831年)張德猗從福建莆田來此所創。烏樹埔是道光十一年從福建清河來此所創。全村有李、張兩姓。
  西坑村是革命老區,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建立地下黨組織和蘇维埃政權,是革命母親李梨英的出生地。
浙江省金華市磐安縣方前鎮西坑村
  西坑村位於方前鎮的南,與維新交界,地 處在方前鎮和維新鄉的小嶺村,地勢 相對較高,地形較陡,三面環山 北面 是與裏田石自然村想連,全村工有農戶32戶,117人.近幾年來通過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村道路硬化.有綫電視聯網,移動機站開通,程控電話開通.信息方便.該村四周森林覆蓋.村口楓樹參天,環境優雅,民風古樸.由於地勢,地形形成氣候涼爽,雨水豐沛.農戶以種植業為主:水稻,玉米,西瓜等 ,並種植傳統的蔬菜自給.該村的白术,玉竹,玄參等傳統中藥材種植在四協片有名.基本上每戶在傢農戶種植.是當地在傢農戶的主要經濟來源.這紀念外出務工和跑運輸的人口逐漸增加.今年村莊又經過飲用水改造.並在奔小康建設中規劃,穩步擴大中藥材種植面積,進行毛竹低産林改造,不斷提高村民的經濟收入.[4]
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務溪鄉西坑村
  西坑行政村是霧溪鄉最大的一個行政村,分楊梅礱、陰面、陽面、對山、西坑嶴、竜井6個自然村,中心村距縣城16.2公裏,平均海拔高度650米 。現有農戶147戶554人,有耕地面積329畝,面積林地 17358畝,其中毛竹面積4823畝,茶葉面積394畝,是我縣的盛産毛竹之村。[5]
浙江省紹興市新昌縣鏡嶺鎮西坑村
  西坑村由西一、西二、西三及石宕四個自然村合併而成,目前全村有816戶,總人口2086人,黨員68名,村民多為陳姓。
  歷史人文
  西坑村歷史悠久,人文薈萃,古跡衆多,如古民居保存完好,近期吸引了不少影視劇組前來取景拍攝。吹鼓亭這一民間文化藝術已被列入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名單。另外,該村還特産西坑青石。
  經濟發展
  全村擁山水田788畝,旱地438畝,山林8374畝,2005年全村集體經濟收入4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900元,其中石宕自然村的村民主要收入來源為茶葉與采石,其餘自然村村民主要收入來源有家庭工業、企業工資、茶葉茶苗、特色農業等等,該村依托浙江印染公司轉移勞動力近千人,而且特色農業基礎較好,目前主要有野豬圈養、吊瓜種植、功能蔬菜、小竜蝦養殖等等。上將畈工業小區也位於該村。[6]
浙江省衢州市常山縣宋畈鄉西坑村
  西坑村距宋畈鄉政府所在地5公裏處,交通便利,宋桐鄉村公路貫穿境內。下轄5個自然村,農戶176戶,人口679人,其中黨員20名,村民代表22名。全村耕地面積312畝,其中水田面積300畝,山林面積9293畝,柑桔、鬍柚面積212畝。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056元,村集體收入1.2萬元。村民主要從事農業種植及外出務工。全村農田土地平整全面完成,生産生活條件進一步改善。村建有120平方米辦公大樓,村黨員現代遠程教育設備配備齊全,黨員學習制度健全。近年來,該村深入開展“文明和睦村”創建,紮實推進農村“先鋒工程”,推行黨員、村民代表聯繫農戶制度,全村民風淳樸,班子團结,具有較強的凝聚力和戰鬥力。[7]
廣東省惠州市惠城區惠環街道西坑村
  一、 基本情況:
  西坑村前有村委會辦公樓一幢600平方米,村黨支部現有正式黨員44名,支部委員4名,村委委員3名,團、婦、兵等配套組織健全。轄區面積8平方公裏,常住固定人口834人,流動人口約7000人。下屬有永光、日光、大光、田段、河背、石屋、下塘7個村民小組,全村開通有綫電視、電話。有一所小學占地1萬平方米,其中教學樓2幢。
  二、 地理交通:
  西坑村地處市郊4公裏,位於惠環辦事處南邊,惠環工業園區內,惠臺工業區旁邊,離海關4.5公裏,通仲愷大道,通三環過境公路,且村內開通了22路公交汽車直通市汽車總站。近兩年,實施了村莊整治工程,村內道路全部硬底化。
  三、 村集體經濟情況:
  西坑村集體經濟主要收入有廠房、店鋪、市場、土地、魚塘出租,2006年總收入230萬元,人均收入5000元。
  四、 村治安、衛生環境情況:
  建立健全村治保組織和保潔隊伍。組建由村幹部挂鈎的警務區,全天候24小時在轄區內治安巡邏和簽到管理,在主要交通要道設置治安視頻監控,發現情況及時處理或上報。多年來,無重大惡性事件、無重大責任事故、無黑惡勢力、無發生影響惡劣的群體性事件和械鬥事件,村內治安穩定,群衆有安全感。在環境衛生方面,村每年投入10萬元資金,居民區有專門上門收集垃圾人員,主要道路有專職保潔衛生員8名早中晚對轄區道路進行衛生保潔。
  五、 精神文明建設情況:
  村裏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設領導小組”,每年開展一次“好媳婦”、“文明家庭”、“文明村組”等一些村民們喜聞樂見、各具特色的活動,對先進者大力表彰,弘揚正氣。每逢節日,組織各種體育比賽等活動,寓教於樂,豐富了廣大群衆的文化生活,從而形成了一種“村風文明、民風純樸”的社會主義新風尚。積極發展教育事業,村委不斷增加教育投入,尊師重教,07年投入資金100多萬元整修校園,新建標準化校捨一座,改善教學條件,九年製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100%,無青壯年文盲。引導動員廣大群衆積極參加新型合作醫療,全村參合率達100%,使廣大群衆得到了貼身的利益。99年投入資金10萬元完善村衛生站,解决了本村及外來人員的看病就醫問題。做到小病不出村,大病村裏補。此外村內還組織了閱覽室、老年人活動室等公共設施。[8]
福建省沙縣南陽鄉西坑村
  位於南陽鄉西部,距鄉政府5公裏。轄10個村民小組,265戶972人。山林面積4589畝,耕地面積1018畝,果園面積283畝,菜地面積516畝。
  主要以羅、張姓氏為主。羅氏來自第20世羅琴四,於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間從沙城中遷移南陽西坑村創業謀生定居,至今有600年以上歷史。張氏來自宋代時太祖張公儒,別號名位,裔孫張一千,字無候,在六都(今高砂鎮)柳源山峰開基立業,後子孫遷移至南陽鄉坡科村、大基口村、大基、鳳坡洋等村。始祖張一千墓葬高砂山峰村甲頭壠。[9]
廣東省清遠市清新縣竜頸鎮西坑村
  西坑村地處竜頸鎮東部。全村共有17個村小組,368戶,1476人,面積10平方公裏,年人均收入1500元以下貧睏戶:44戶,120人。農業主要種植水稻。2008年村集體的收入1000元,主要收入有:衛生站租金。[10]
英文解釋
  1. :  Xikeng Village
近義詞
西坑
包含詞
新西坑村許西坑村爐西坑村謝西坑村
外西坑村下西坑村上西坑村王西坑村
周西坑村垟西坑村底西坑村西坑村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