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合目 : 薯蕷目 : 被子植物 : 林業樹種 > 薯蕷科
目錄
No. 1
  【歷史】山藥原名薯蕷,《神農本草經》列入上品,《圖經本草》記載較詳:"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莖紫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夏開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於葉間,狀如鈴,二月、八月采根。"因唐代宗名預,故避諱改名為薯藥,後又因宋英宗諱薯,遂改名山藥。
  【原植物】
  1.薯蕷 別名:山藥、淮山(廣東),山菇(廣東),懷山藥(河南)。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dioscorea batatas decne.)--薯蕷科 dioscoreaceae纏繞草質藤本。塊狀莖肉質肥厚,略呈圓柱形,長可達1m多,直徑2~7cm,外皮灰褐色,生有須根。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單葉在莖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對生,少為3葉輪生;葉片卵狀三角形至寬卵形或戟形,變異大,長3~9(~16)cm,寬2~7~(14)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幼苗期葉片一般不裂,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花單性,雌雄異株,成細長穗狀花序;雄花序長2~8 cm,近直立,2~8個生於葉腋,偶爾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呈明顯"之"字形麯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卵形,較小;雄蕊6。雌花序1~3個生於葉腋。蒴果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長1.2~2cm,寬1.5~3cm,外面有白粉。種子着生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於山坡、山𠔌林下,或溪邊、路旁灌叢中或雜草中。
  分佈除福建、廣東、雲南南部外,幾乎全國都有野生或栽培。
  2. 參薯:dioscorea alata l.--薯蕷科 dioscoreaceae與薯蕷相似,區別在於栽培的塊莖變異大,有圓柱形、圓錐形、球形,通常圓錐形或球形的塊莖外皮為褐色或紫黑色。莖有4條翅。葉片卵形至卵圓形,長6~15(~20)cm,寬4~13cm,頂端短漸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時為戟形,兩耳鈍,兩面無毛。花期11~翌年1月,果期12~翌年1月。
  分佈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常有栽培。
  【采製】秋季或鼕季挖取塊莖,除去泥土、須根,切去蘆頭(即先端約6~10cm長,留作第二年作種),洗淨,水浸2~3小時,取出,用竹刀颳去外皮,反復用硫磺熏後,曬至全幹,即為毛山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毛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幹心,悶透,再用硫磺熏後,用木板搓成圓柱狀,切成長20~25cm的段,曬幹,打光,即成光山藥。
  【藥材及産銷】山藥 rhizoma dioscoreae oppositae 主産河南新鄉地區溫縣、武陟、博愛,大都集中河南泌陽縣(舊屬懷慶府),故名懷山藥,産量大,質量優,供銷全國並大量出口。此外,河北、陝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也産,但産量較少。
  3.騰衝山藥 rhizoma dioscoreae alatae 主産雲南騰衝,湖南桂陽、彬縣,湖北利川,廣西博白、貴縣。除本省自用外,尚外調供應他省。
  【附註】同屬植物日本薯蕷 dioscorea japonica thunb.與前種的區別是葉片三角狀披針形,長橢圓狀狹三角形至長卵形,基部近截形、圓形、心形至箭形。野生於長江南北各地,稱"野山藥"。其根也作"山藥"入藥,功效類同,但質量較遜
  dioscoreaceae 薯蕷科,單子葉植物,10屬650種,廣布於全球的溫帶和熱帶地區,我國有薯蕷屬dioscorea 1屬,約80種。多年生纏繞草本;有塊狀或根狀的地下莖;葉互生,稀對生,單葉或為掌狀復葉,全裂或分裂;花雌雄異株;很少同株,組成穗狀、總狀或圓錐花序;花被片6,2輪,基部合生;雄蕊6,有時3枚發育,3枚退化;雌花和雄花相似,惟雄蕊退化或缺;子房下位,8室,花柱3,分離;蒴果或漿果;種子具翅。
No. 2
  【歷史】山藥原名薯蕷,《神農本草經》列入上品,《圖經本草》記載較詳:"今處處有之,春生苗,莖紫葉青,有三尖角,似牽牛更厚而光澤,夏開細白花,大類棗花,秋生實於葉間,狀如鈴,二月、八月采根。"因唐代宗名預,故避諱改名為薯藥,後又因宋英宗諱薯,遂改名山藥。
  【原植物】
  1.薯蕷 別名:山藥、淮山(廣東),山菇(廣東),懷山藥(河南)。Dioscorea opposita Thunb. (Dioscorea batatas Decne.)--薯蕷科 Dioscoreaceae纏繞草質藤本。塊狀莖肉質肥厚,略呈圓柱形,長可達1m多,直徑2~7cm,外皮灰褐色,生有須根。莖通常帶紫紅色,右旋。單葉在莖下部互生,中部以上對生,少為3葉輪生;葉片卵狀三角形至寬卵形或戟形,變異大,長3~9(~16)cm,寬2~7~(14)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寬心形或近截形,邊緣常3淺裂至3深裂,中裂片卵狀橢圓形至披針形,側裂片耳狀,圓形,近方形至長圓形;幼苗期葉片一般不裂,為寬卵形或卵圓形,基部深心形,葉腋內常有珠芽。花單性,雌雄異株,成細長穗狀花序;雄花序長2~8 cm,近直立,2~8個生於葉腋,偶爾呈圓錐狀排列;花序軸呈明顯"之"字形麯折;苞片和花被片有紫褐色斑點;雄花的外輪花被片為寬卵形,內輪卵形,較小;雄蕊6。雌花序1~3個生於葉腋。蒴果三棱狀扁圓形或三棱狀圓形,長1.2~2cm,寬1.5~3cm,外面有白粉。種子着生每室中軸中部,四周有膜質翅。花期6~9月,果期7~11月。
  生於山坡、山𠔌林下,或溪邊、路旁灌叢中或雜草中。
  分佈除福建、廣東、雲南南部外,幾乎全國都有野生或栽培。
  2. 參薯:Dioscorea alata L.--薯蕷科 Dioscoreaceae與薯蕷相似,區別在於栽培的塊莖變異大,有圓柱形、圓錐形、球形,通常圓錐形或球形的塊莖外皮為褐色或紫黑色。莖有4條翅。葉片卵形至卵圓形,長6~15(~20)cm,寬4~13cm,頂端短漸尖、尾尖或凸尖,基部心形、深心形至箭形,有時為戟形,兩耳鈍,兩面無毛。花期11~翌年1月,果期12~翌年1月。
  分佈浙江、福建、臺灣、湖北、湖南、江西、廣東、廣西、四川、貴州、雲南、西藏等省區,常有栽培。
  【采製】秋季或鼕季挖取塊莖,除去泥土、須根,切去蘆頭(即先端約6~10cm長,留作第二年作種),洗淨,水浸2~3小時,取出,用竹刀颳去外皮,反復用硫磺熏後,曬至全幹,即為毛山藥;也有選擇肥大順直的毛山藥,置清水中,浸至無幹心,悶透,再用硫磺熏後,用木板搓成圓柱狀,切成長20~25cm的段,曬幹,打光,即成光山藥。
  【藥材及産銷】山藥 Rhizoma Dioscoreae oppositae 主産河南新鄉地區溫縣、武陟、博愛,大都集中河南泌陽縣(舊屬懷慶府),故名懷山藥,産量大,質量優,供銷全國並大量出口。此外,河北、陝西、江蘇、浙江、江西、貴州、四川等地也産,但産量較少。
  3.騰衝山藥 Rhizoma Dioscoreae alatae 主産雲南騰衝,湖南桂陽、彬縣,湖北利川,廣西博白、貴縣。除本省自用外,尚外調供應他省。
  【附註】同屬植物日本薯蕷 Dioscorea japonica Thunb.與前種的區別是葉片三角狀披針形,長橢圓狀狹三角形至長卵形,基部近截形、圓形、心形至箭形。野生於長江南北各地,稱"野山藥"。其根也作"山藥"入藥,功效類同,但質量較遜
英文解釋
  1. lat.:  Dioscoreaceae
相關詞
植物中草藥單子葉植物綱生物學植物分類學植物學薯蕷屬
分類詳情
張開山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