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史 : 基督教詞彙 : 耶路撒冷區 : 西岸 [顯示全部] > 耶路撒冷
顯示地圖
目錄
世界著名古城和宗教聖地
  世界著名古城和宗教聖地。在巴勒斯坦中部。人口447萬(1984年)。公元前19世紀即建有城郭,歷史悠久。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奉該城為聖地。多古城遺紀宗教建築,有伊斯蘭教的岩石殿和阿剋薩清真寺、猶太教的哭墻、基督教的聖墓大堂和耶穌被釘十字架所經道路等。工業主要有金屬加工、化工、紡織等。1947年聯合國規定為國際城市。1967年被以色列占領,並於1980年宣佈為其首都。
旅遊 Travel
  耶路撒冷最佳旅遊時間:  以色列毗鄰地中海,而耶路撒冷又被山地包圍在中間,因此這裏的氣候既受地中海氣候影響,同時也在山地中進行着自我調節,形成了夏季高溫乾燥,鼕季濕潤多雨的氣候特徵。
  來耶路撒冷旅行最佳的時間是每年的4月至10月的旱季,可以避開連綿的陰雨。雖然耶路撒冷的氣候可以算得上是中東地區最好的,但是旱季的“滴雨不下”和乾燥仍然使得遠道而來的人們會有些許的不適應。 耶路撒冷民俗節慶活動: 重要節日
  安息日(每周五日落至周六日落)
  猶太新年( 約公歷9月)
  贖罪日(約公歷10月)
  住棚節(約公歷10月)
  逾越節(約公歷4月)
  大屠殺紀念日(約公歷5月)
  獨立日(約公歷5月)。
  
  節假慶典
  如果你在以色列生活一段時間,你會很容易地感受到,以色列人不但是從一天到一天地生活着,而且是從一個節假日到另一個節假日地生活着。從秋季的新年和贖罪日、鼕季的哈努卡節、春季的逾越節和獨立日到夏季的七七節,一年的生活就是環繞着這些具有特殊紀念意義的節日嚮前推進的。
  以色列之所以被視為一個猶太國傢,尤其與它的節假日密切樣。也就是說以色列的節假日都具有強烈的猶太屬性。這種猶太屬性,一方面表現在以色列所有節日都是與猶太民族的命運相關聯的。如逾越節是回顧整個民族擺脫奴役和獲得解放;住柵節是追思上帝對猶太民族在曠野遊蕩的庇護;哈努卡節和普珥節是紀念猶太民族免於滅亡,並最終戰勝敵人;猶太新年和贖罪日則集中體現在猶太人的懺悔和希望開始新生活上。另一方面表現在所有節日都具有強烈的宗教色彩。沒有一個節日是純粹的世俗性節日。以色列節日的這種全民性和宗教性,使每年周期性到來的節日變成了猶太人反復重溫民族歷史,接受宗教教育和自我反思的日子,它對維護民族團结,保持猶太民族的固有文化、無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耶路撒冷特別提醒: 到那裏去的遊人必須首先瞭解以色列的宗教思想,遵守猶太教的習慣,在公共場所不要吸煙,在猶太人區禁止拍照。當然,飲食更應尊重那裏的習慣。
  耶路撒冷美食: 由於信仰關係,以色列的清真飯館居多,絶大多數都價格適中,以供應中東菜餚為主,阿拉伯餐館在東耶路撒冷很受歡迎。
  以色列並無特別的名菜,在猶太人經營的餐館內多半遵守kosher的戒律,kosher並非菜名,而是猶太教的用餐規則,在舊約聖經上記載有許多被禁食的食物,主要有:豬肉、章魚、烏賊、蝦、螃蟹等,而且肉和乳製品不可同時吃。所謂kosher式的用餐方式,即點了肉類的菜時,面包不塗牛油,餐後不能吃冰淇淋,喝咖啡時也不能加入牛奶。
  耶路撒冷的華塔飯店供應有地道的中國菜,如果吃不慣猶太菜的中國人來到耶路撒冷遊覽,都可以來此解决吃的問題。一般中國式餐館kosher或非kosher都有,是否為kosher,餐館一般會有標志表示。
  以色列的點心也很有特色,要品嚐以色列高熱量的點心,可以在晌午或午夜逛一逛耶路撒冷的本·耶和德大街,那兒的各種糕餅和糖果店能為您提供賞心悅目的點心,由於中東的糕點和甜食是用蜂蜜或糖漿浸泡而成的,所以也非常的甜。
  另外在東耶路撒冷的街頭或舊城穆斯林居民區的攤鋪上,你還能品嚐到“貝剋啦伏”,這是一種用生面和蜂蜜、核桃仁、桂皮肉配製而成的糕點。還有“咖德夫”,是用小麥碎片、阿渾子果實及蜂蜜烤製的,吃起來香脆可口,另外還有一種叫“哈爾伏”的甜芝麻點心也會令你回味無窮。
  耶路撒冷交通: 航空
  空運是以色列與外部世界進行聯繫的重要交通手段。從1948年起,國傢就開闢了空中航綫,以色列國傢航空公司通航四大洲,並定期有班機通往紐約和歐洲。在耶路撒冷與埃拉特,均建有現代化機場,在利達建有國際機場。1989年,乘包機到達以色列的旅客達54萬人。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色列空運客流量比50年代初增加100倍以上。
  以色列同中國建交後,旅遊業務得以開發。1992年7月,以色列航空公司與中國國際旅行總社達成一項合作開發旅遊市場協議。為了發展旅遊,從9月3日起,以色列航空公司開始從特拉維夫至北京直接通航。特拉維夫直達北京航綫,不僅為以色列和歐洲遊客前往中國提供了方便,而且為東南亞遊客訪問地中海東岸國傢開闢了最佳航綫。
  以色列亞細亞航空公司開辦以下定期航綫:1.耶路撒冷往特拉維夫、海法、羅斯佩那(rlsh pina)及埃拉特;2.特拉維夫往耶路撒冷、羅斯佩那、埃拉特及馬撒大(masada);3.海法往耶路撒冷、特拉維夫、埃拉特;4.埃拉特入耶路撒冷、特拉維夫、海法;5.馬撒大往特拉維夫。
  公路網絡
  以色列國幅員不大,從東部的耶路撒冷驅車到西海岸的特拉維夫僅用1個多小時即可到達。這决定了以色列的交通以公路為主。它是在英國對巴勒斯坦實行委任統治時期優質公路網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現在以色列境內的公路從城市到鄉村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網絡係統。公路一般都是雙車道,沿着海岸有一條四車道公路,將特拉維夫和海法聯接起來,並通往耶路撒冷和比爾謝巴。
  在安息日,耶路撒冷市內的一切交通機關,全都停止工作,飯店也悉數關門。這一天,觀光客最好勿搭車前往正統猶太教徒的居住區。否則,那些猶太教徒會怒不可遏地嚮車上的人投擲石頭。
  市內交通:
  耶路撒冷市內交通以巴士和計程車為主。巴士總站有2處,分別位於新市街的希爾頓飯店前及長途巴士起點站的大馬士革門前。
  計程車的車種大小不一,但是車頂會以英文、希伯來文和阿拉伯文等表示出計程車的標志。計程車按表收費,但是由於趕不上通貨膨脹的速度,因此司機會按表加算百分之幾的車資。耶路撒冷的計程車司機以阿拉伯人居多,因此大半用英語是講不通的。如果車上沒有計程表,旅客必須事先談好車資後再搭乘。
  耶路撒冷住宿: king david hotel
  地址:23 king david st
  這是一傢格調高雅的高級飯店,位於市中心,與卅市街相當接近,共有245個房間。
  kings hotel
  地址:60,king george st
  位於市區,設備完善,服務周全
  king solomon hotel
  地址:32,king david st
  central hotel
  地址:6,pines st
  位於市中心區,可徒步至舊市區
  jerusalem gate hotel
  地址:43,yirmiyahu st
  位置:亞非交接處,地中海東岸的巴勒斯坦中部。
  人口:62萬
  通用語言:希伯來語和阿拉伯語
  貨幣:以色列謝剋爾
  面積:108平方公裏。而通常所稱的“聖城”,即老城,位於東區,衹占城市一小角,面積1平方公裏。
  氣候:地中海型,夏季炎熱乾燥,鼕季溫和濕潤,最高氣溫39℃,最低氣溫4℃左右。氣候由南至北,夏季23~34℃,鼕季10~17℃。年降雨量由南至北220~920毫米。
  
   耶路撒冷,希伯來語意思是“和平之都”,然而耶路撒冷確是個充滿戰爭的城市。 史書上記載:公元前2000年中葉,有一支被稱為希伯來人的遊牧民族從東方進入巴勒斯坦。公元2000年末,希伯來的北方部落形成以色列王國,繼而南方各部落形成猶太王國。腓力斯丁人攻占巴勒斯坦地區。以色列人和猶太人同腓力斯丁人進行了長期艱苦的鬥爭,以色列第一個國王掃羅戰死疆場。公元前10世紀,猶太王大衛在統一了以色列和猶太,建立了以色列-猶太王國,驅逐了腓力斯丁人,並且將迦南古城耶路撒冷定為統一國傢的首都。 大衛之子所羅門死後,統一的國傢又分裂,北為以色列王國,南為猶太王國。 公元前721年,亞述帝國滅以色列王國。 公元前586年,新巴比倫滅猶太王國,摧毀耶路撒冷,猶太人被擄到巴比倫,成為“巴比倫之囚”。 公元前538年,波斯帝國居魯士在攻陷巴比倫城後釋放了被囚在巴比倫的猶太人,並允許他們重返耶路撒冷。返回的猶太人,建立起臣屬於波斯帝國的神權政體。
  
   從公元前4世紀起,馬其頓、托勒密、塞琉古諸王國相繼侵占巴勒斯坦。公元前63年羅馬占耶路撒冷後,這一地區成為羅馬帝國的一個行省。 公元70年,猶太人反叛羅馬失敗,從此流散世界各地。 中世紀,這裏沒有幸免於十字軍東徵的鐵蹄。 16世紀,這裏沒有逃脫鼎盛期的奧斯曼帝國的控製。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伊斯蘭教、基督教的信徒奔赴的聖地。 猶太教徒相信這裏是上帝送給猶太子孫的土地,他們是上帝的選民;基督教徒相信,這裏是基督受難,死後復活的地方;伊斯蘭教相信,這裏是先知穆罕默德登宵夜遊到達的地方。
No. 3
  耶路撒冷(希伯來語:יְרוּשָׁלַיִם‎ (audio),拉丁化:Yerushaláyim;阿拉伯語:القُدس‎ (audio) 文件-播放,拉丁化:al-Quds,漢化:古德斯;英文:Jerusalem)位於近東纍範特地區,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
  
  耶路撒冷歷史悠久,是以色列自1950年以來的首都,該國的總統府、大部分政府機關、最高法院和國會均位於該市。1980年,以色列國會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數國傢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决定。多數國傢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 。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佈耶路撒冷將是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巴以衝突的中心。
  
  自1975年起,耶路撒冷超過特拉維夫,成為以色列最大的城市 。2006年,耶路撒冷的面積為126平方千米,人口724,000人,這兩項指標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而且無論是猶太人數量還是非猶太人數量,都居以色列各城市的首位。
  
  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啓宗教”)的聖地。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昔日聖殿的遺跡西墻,仍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這裏受難、埋葬、復活、升天。伊斯蘭教亦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並在聖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一事件。
  
  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截然不同,發展水平懸殊。老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1967年以前屬於以色列的市區)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如果再繼續嚮西數十千米,就是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但”沿海大都市區),而老城及其東、北、南三面的東耶路撒冷(1967年後以色列占領的爭議區域)則以巴勒斯坦人為主。最特別的地方是面積衹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城墻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其中又分為4個宗教與種族聚居區: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猶太教的西墻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名稱
  耶路撒冷名稱的來源尚無法確定。在希伯來語中,Yerushalaim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yerusha(遺産)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詞。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它將《聖經》裏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耶布斯是希伯來人來到當地之前,迦南人為該城所起的名字;而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麥基洗德的住處,他為來到這裏的亞伯拉罕祝福。
  
  在阿拉伯語中,耶路撒冷的名稱是القدس‎或بيت المقدس‎。قدس‎的意思是聖地,在詞前加冠詞ال‎成為القدس‎,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同樣的,بيت‎意為房屋、住宅,المقدس‎意為神聖的(人)、聖潔的(人),兩詞合起來組成بيت المقدس‎則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字面意思也是聖人之傢即聖地。
  
  歷史
  考古發現顯示,今天的耶路撒冷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四千年關於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版。
  
  地理
  耶路撒冷的地理坐標是北緯31度47分,東經35度13分表達式錯誤:未預料的/操作符;表達式錯誤:未預料的/操作符 ;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瞭望山。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𠔌與幹涸的河床所包圍,衹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在耶路撒冷有3道明顯的山𠔌:汲淪𠔌、欣嫩子𠔌和泰羅普河𠔌,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汲淪𠔌經過舊城以東,將橄欖山與城市隔開。欣嫩子𠔌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聖經末世論中是地獄的象徵。泰羅普河𠔌位於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馬士革門的位置,嚮南-東南註入西羅亞池。今天,泰羅普河𠔌大部分已被過去數千年來山𠔌內堆積起來的碎片所掩藏。
  
  耶路撒冷的西面60千米就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東面35千米是地球表面的最低點死海。耶路撒冷 鄰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恆和拜特賈拉,東面的阿布迪斯和馬阿爾阿杜米姆(Ma'ale Adummim),西面的梅瓦塞萊特錫安(Mevaseret Zion,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使館所在地),北面的吉瓦特紮伊夫(Giv'at Ze'ev)。
  
  氣候
  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回歸綫以北,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鼕季也很溫暖,但降雪不算罕見,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高溫為12攝氏度(53華氏度),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高溫為29攝氏度(84華氏度)。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 毫米(23 英寸),從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
  
  耶路撒冷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於交通污染,特別集中於東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許多主要街道無法適應交通量的增長,意味着司機被迫要在路上花費更多時間,將更多的一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市內的工業污染很少,但是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的工廠的污染物有可能嚮東傳播到該市。
  
  自從英國托管巴勒斯坦時期起,新建建築物編號開始全部使用耶路撒冷石建造。儘管這些編號增加了建築的費用,耶路撒冷石給這座城市帶來獨特、古舊的外觀。
  
  耶路撒冷人口 年度 人口
  1844 15,510
  1896 45,420
  1922 62,578
  1931 90,053
  1944 157,000
  1948 165,000
  1967 263,307
  1980 407,100
  1990 524,400
  2000 657,500
  2005 706,400
  
  人口
  2006年5月,耶路撒冷的人口為724,000人,其中65%為猶太人,32%為穆斯林,2%為基督徒。 2005年,耶路撒冷接受了2,450名外來移民,其中四分之三來自美國、法國和前蘇聯成員國。在以色列國內,遷入耶路撒冷的人數遠低於遷出耶路撒冷的人數。2005年,有1萬多名以色列公民遷入耶路撒冷,同一時期有16000人離開耶路撒冷。基本上,耶路撒冷的人口繼續上升是由於高出生率,特別是來自阿拉伯和極端正統派的群體(高於全國平均出生率)。耶路撒冷的出生率達到4.02,遠高於該地區其他城市,超過特拉維夫的2倍(1.98),以色列全國平均出生率為2.90。耶路撒冷18萬個家庭的平均規模達到3.8人。
  
  2005年,耶路撒冷居民的總數增長了13000人(1.8%),同樣高於以色列全國平均水平。該市還在繼續增長之中,其宗教與種族構成也正在改變。儘管猶太人仍占人口的多數,但在15歲以下兒童中猶太人衹占31%。這數據證明過去40年中,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全以色列的比重已經下降。在六日戰爭爆發的1967年,猶太人占人口的74%,比2006年高9個百分點。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該市的保守主義高漲。許多離開該市的是年輕人或屬於不太保守的猶太教教派;他們在特拉維夫和海法等沿海城市定居下來。
  
  人口統計和猶太-阿拉伯民族裂痕仍然是耶路撒冷爭論的主要話題。1998年,耶路撒冷發展權利機構主席甚至建議將城市邊界嚮西擴展,以包含更多猶太人為主的地區。
  
  政府
  耶路撒冷市議會有31名選舉産生的成員,其中包括一名市長(現任市長尤裏·魯普林斯基)和6名副市長。市議會的其餘成員是不領薪水的志願者(pro bono publico)。議員們大部分辯論和協商在私下進行,但耶路撒冷市議會每個月召開一次公開會議。在內,宗教政黨形成了一個特別的權力中心,占據席位的大多數。該市屬於耶路撒冷區,是該區的首府。
  
  以色列首都
  1950年,以色列宣佈耶路撒冷為首都,此後,以色列政府的所有部門— 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包括總統府和總理府—均設在耶路撒冷市內。當時耶路撒冷分為2部分,分別由以色列和約旦管理,衹有西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的首都。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立即合併了東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事實上也成為以色列首都的一部分。
  
  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國會通過法案(《基本法: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宣佈耶路撒冷(包括西耶路撒冷和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
  
  聯合國安理會478號决議(14票贊成,0票反對,美國1票棄權)宣佈這項法律無效,並要求其成員國必須從該市撤出外交代表作為懲罰措施。在478號决議之前,大部分大使館已經設在特拉維夫。在耶路撒冷設立大使館的少數國傢中,大部分按照决議,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2006年8月16日和26日,最後2個在耶路撒冷市內設立大使館的聯合國成員國— 哥斯達黎加和薩爾瓦多先後宣佈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 。 不過,在耶路撒冷郊外的Mevaseret Zion,設有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大使館。耶路撒冷市內設有美國、英國、意大利和希臘4個國傢的總領事館。
  
  美國國會已經在1995年通過了耶路撒冷使館法(Jerusalem Embassy Act),决定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但是,新大使館的建造由於各種原因,已經一再宣佈延期。
  
  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由於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其地位問題仍然懸而未决。
  
  前10世紀,大衛王在耶路撒冷建都,所羅門在該城建造聖殿。此後,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民族的精神中心,民族身份的象徵 猶太人無論流散到何處,禮拜時總是面嚮耶路撒冷。在舊約聖經中,耶路撒冷被提到過700多次。長期以來,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的嚮心作用,和猶太人對這座城市的迷戀程度是如此之強,以至於無法想象一個沒有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
  
  自從7世紀起到1917年,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主宰耶路撒冷長達1000多年。作為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地點,耶路撒冷被數以億計的遜尼派穆斯林認為是第三聖地。耶路撒冷最顯著的建築物,就是聖殿山上的2座清真寺——圓頂清真寺和阿剋薩清真寺。穆斯林國傢很久就已經將耶路撒冷看成是一個具有特別的宗教和歷史意義的城市,絶不願意放棄。阿拉法特甚至對美國總統剋林頓說到,如果他在東耶路撒冷問題上同以色列妥協,他擔心自己會遭到暗殺。。
  
  在以色列國成立以前,耶路撒冷是英屬巴勒斯坦托管地(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和約旦)的首府。 。英國托管政府在處理猶太移民的問題上引起諸多爭議,最終被迫將巴勒斯坦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處理。1948年底一次以阿戰爭後,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約旦分割,西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首都,東耶路撒冷被約旦占領。1967年以後,全部耶路撒冷都處於以色列控製之下。[來源請求]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尚不確定。按照以色列法律,住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如果放棄原有的約旦國籍,將自動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拒絶接受以色列國籍(因為他們認為這就是承認以色列的占領),因此衹擁有永久居住權。他們可以在以色列自由行動,但假如他們移出以色列(比如搬到巴勒斯坦地區),他們將失去這個權利,不得再移回。因此他們無法訪問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親友,即使那些親友就住在幾千米外的西岸。另一個有爭議的事情是以色列占領東耶路撒冷前沒有在人口普查中記錄到的家庭成員的地位。假如他們要回到東耶路撒冷與他們的家庭團聚的話,他們必須得到以色列內政部的批準。巴勒斯坦人抱怨說以色列當局任意拒絶申請,因為他們想限製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口,以色列當局說他們對待巴勒斯坦人是公正的。這些爭議也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權組織經常批評的地方。[來源請求]
  
  目前,以色列已經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也聲稱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將設在東耶路撒冷。目前,巴勒斯坦在該市最醒目的正式存在是東方大廈,20世紀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總部。將耶路撒冷作為一座國際城市的建議是基督教人士提出的,基督徒在耶路撒冷是人數最少的,但對他們來說,耶路撒冷也是一座聖城。這個建議也得到了教皇的支持。[來源請求]受支持最多的是將耶路撒冷分割開來,以色列獲得城市的猶太區以及哭墻,老城的其他部分和聖殿山歸一個新建立的巴勒斯坦國傢。一些以色列人反對任何基於文化、歷史或宗教分界的分割。另一些以色列人認為對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重要的老城可以成為一座多邊控製的國際城市。巴勒斯坦人支持耶路撒冷作為一座自由城市,但是這個支持的可靠性受到懷疑,許多阿拉伯人控製區內的猶太建築被破壞,比如不久前納布盧斯的約瑟墓。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無法保障阿拉伯人不破壞這些地方以及為朝聖者提供人身安全和自由。[來源請求]根據奧斯陸協議,耶路撒冷的最終地位將由和平談判决定。[來源請求]
  
  文化
  雖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聖地而聞名世界,不過該市同樣也擁有許多的文化藝術場所。以色列博物館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每年吸引將近100萬遊客,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以色列國外。 80,000平方米博物館包括幾個藝術機構,主要收藏來自全世界考古學、雕塑和傳統藝術品。以色列博物館最著名的人文類收藏品是死海古捲,20世紀中葉在距離耶路撒冷不遠處發現;死海古捲收藏在博物館的“聖書之龕”中。這座博物館在本地區兒童教育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每年有10萬名兒童參觀博物館的青少年部。以色列博物館在耶路撒冷市內擁有3個附屬的藝術博物館—洛剋菲勒考古學博物館(前巴勒斯坦考古學博物館)、蒂肖博物館和佩裏藝術中心。洛剋菲勒博物館開放於1938年,位於東耶路撒冷,收藏有20世紀上半葉發現的史前器物。。蒂肖博物館位於耶路撒冷市中心,主要收藏以色列藝術傢安娜·蒂肖的作品。
  
  該市另一個突出的文化機構是猶太殉難博物館(Yad Vashem),面積4200平方米,館內有世界最大的有關大屠殺信息的圖書館,估計超過十萬本書籍或論文。博物館從猶太觀點敘述大屠殺。其他博物館收藏幸存者的藝術品。除此以外還有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地;每年大屠殺紀念日(Yom HaShoah)這些地方都舉行紀念活動。猶太殉難博物館是一個研究與教育機構,遊客在此可以對猶太大屠殺事件進行反思。
  
  耶路撒冷交響樂團是該市著名的管弦樂隊,創立於1940年代。該樂隊不僅在耶路撒冷表演,也在全世界城市,包括維也納、法蘭剋福和紐約市。在從耶路撒冷老城步行距離之內,有一個文化區,包括可汗劇院,該市唯一的保留劇目劇院,以及耶路撒冷表演藝術中心,每年舉辦150多場音樂會。、耶路撒冷音樂中心等卓越設施和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創建於1984年,起初是東耶路撒冷唯一的藝術文化機構今天仍然衹上演巴勒斯坦觀點的作品。
  
  自從1961年起,每年夏天舉辦全國性的“以色列節”,會出現許多國際藝術傢和街頭表演者。耶路撒冷主辦了其中大部分節日的表演活動。另外,2000年以後,同性戀社群在當地舉辦驕傲遊行,引起了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的一致不滿,擔心“褻瀆聖地” ;甚至發生了流血事件 ,以致負責保護遊行隊伍的警察,請求當局取消這次遊行。
  
  宗教聖地
  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 —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鑒顯示,該市市內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過,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衹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嚮耶路撒冷,朝嚮至聖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墻,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猶太人相信彌賽亞將會統治耶路撒冷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淨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跡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約翰福音衹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墻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範圍之內。該地現在被聖墓教堂占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 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裏奇跡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製。《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跡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體育
  耶路撒冷最受歡迎的2項體育運動是足球和籃球。 耶路撒冷比塔爾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球隊之一,不少前任和現任政界名人,如內塔尼亞鬍,都是該隊的球迷。耶路撒冷另一支主要足球隊耶路撒冷夏普爾足球俱樂部,是比塔爾的主要對手之一。比塔爾曾經5次贏得以色列國傢杯冠軍(1976年、1979年、1985, 1986年和1989年)而夏普爾僅贏得過一次(1973年)。同樣,比塔爾參加聲望較高的以色列足球超級聯賽,而夏普爾則參加較次的以色列甲級聯賽。在籃球方面,耶路撒冷夏普爾籃球俱樂部較有優勢。雖然在特拉維夫馬卡比籃球隊控製的聯賽中從未贏得錦標賽,不過,耶路撒冷夏普爾已經贏得三次以色列杯(1996年、1997年和2007年)和一次歐洲聯盟杯(2004年)。特迪・科萊剋體育場開放於1989年,是耶路撒冷主要的足球場館,擁有21,000個座位。
  
  經濟
  歷史上,耶路撒冷由於遠離雅法和加沙的主要港口,經濟幾乎完全依靠宗教朝聖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今天仍然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數遊客都會參觀西墻和耶路撒冷老城不過,自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遠遠不僅僅是一個宗教聖地。
  
  許多統計數據均表明耶路撒冷經濟的增長。但是,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的東耶路撒冷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耶路撒冷。不過,阿拉伯家庭有一名就業人口的比率(76.1%)則高於猶太家庭(66.8%)。耶路撒冷的失業率(8.3%)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9.0%),工作人口占15歲以上人口不到一半,低於特拉維夫(58.0%)和海法(52.4%)。近年來,耶路撒冷的貧睏人口猛增,從2001年到2007年,低於貧睏綫的人口增加了40%。2006年,耶路撒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為5,940新捨客勒(1,410美元),比特拉維夫工人低1,350捨客勒。
  
  為了保護該市獨特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不准許發展重工業;而且耶路撒冷衹有大約2.2%的土地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相比之下,特拉維夫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土地的比重達到耶路撒冷的2倍多,而海法是它的7倍多。雖然特拉維夫仍然是以色列的金融中心,但設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技術企業數量正在增加。各種類型的大公司進駐北耶路撒冷的哈·獲茲威姆(Har Hotzvim)地區,包括Intel、梯瓦製藥(Teva製藥)和ECI電信。工業園區完成後將包括超過100個企業、一個消防站、一所學校,占地53公頃。
  
  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在耶路撒冷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集中在耶路撒冷,不僅為該地區提供大量工作職位,而且對有潛力的公司提供津貼和奬勵。
  
  交通
  距離耶路撒冷最近的機場是阿塔洛特(Atarot)機場。它在2001年由於在拉馬拉和西岸的衝突而關閉,已經交由以色列國防軍控製。目前該地區的空中運輸依靠本·古裏安國際機場,它同時服務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民衆。以色列僅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本·古裏安國際機場是以色列最繁忙的機場,每年運送乘客900萬人。國內城市之間的交通主要依靠鐵路,到2010年,以色列鐵路係統將年運送4000萬乘客。 耶路撒冷火車總站發送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城際列車,是一個鐵路終點站。雖然耶路撒冷火車總站也發出城際汽車綫路,但是耶路撒冷中央巴士總站纔是主要的汽車始發站,由世界第二大公交公司艾格德巴士公司(Egged Bus)經營。預計2011年完成,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高速鐵路綫也將以耶路撒冷中央巴士總站為終點。 (稍後改到火車總站)。
  
  貝京高速公路是耶路撒冷主要的南北方向幹道之一;穿過城市西部,然後並入通往特拉維夫的以色列443號公路。以色列60號公路穿過市中心的緑綫附近,將東耶路撒冷與西耶路撒冷分開。以色列正建造一條35千米長的環城公路,希望通過將郊區與中央商務區連接起來,使這一地區更加富裕。工程的東半部規劃於10年以前,但對此提議的反應仍然是見仁見智。到目前為止,市內交通除了私人汽車,衹能選擇出租車和公共汽車綫路。不過,情況很快將發生變化:目前正在建造一個新的鐵路快速運輸係統。該係統最初在1995年提出,此後,由於造價低廉、破壞較少、以及要保護市中心的審美價值,選擇了輕軌作為快速交通方式。8條綫路中的第一條,耶路撒冷輕軌,估計每天能運送20萬人,擁有24個車站,預計在2009年1月完成。
  
  教育
  耶路撒冷擁有幾所聲望很高的大學,它們都使用以色列最常用的三種語言: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進行教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成立於1925年,,今天仍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學科最全的大學。該校最初的董事會由一些傑出的猶太知識分子組成,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這所大學已經産生了許多諾貝爾奬得主,新近的與該校有關的諾貝爾奬得主有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 戴維·格婁斯和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這所大學最大的資産之一是猶太國傢及大學圖書館,擁有超過500萬册藏書。它的圖書館早在建校30多年前的1892年就已經運作,今天是世界最大的猶太文獻資源之一、以色列的國傢圖書館、大學的中心圖書館。
  
  耶路撒冷大學是耶路撒冷附近另一個重要的高等教育機構,它成立較晚(1984年)這所大學是該地區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的最高學府,自稱是耶路撒冷唯一的阿拉伯大學。耶路撒冷大學位於城市的東南,校園面積有19萬平方米耶路撒冷的其他大學還有2所與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有關的藝術學院:耶路撒冷音樂與舞蹈學院和比撒列藝術設計學院。
  
  耶路撒冷理工學院成立於1969年,開設工程與其他高科技産業,也進行猶太教育。耶路撒冷的許多學校—從大學到小學 —都進行宗教教育。耶希瓦和其他猶太學校遍及全市,起源於白俄羅斯的米爾耶希瓦(ישיבת מיר,Mir yeshiva)是以色列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2003–2004學年,有將近8000名12年級學生在希伯來語學校。不過,由於大量人口就讀於猶太教正統派學校,衹有55%的學生能通過高考(Bagrut),衹有37%能大學畢業。與公立學校不同,大多數正統派學校不讓學生進行標準化測驗。
  
  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大部分地方的巴勒斯坦人學校被批評質量低於猶太人學校。阿拉伯人聚集的東耶路撒冷,許多學校人滿為患,學生超過四五千人,無法進行合理的教育。由於公立學校的巴勒斯坦學生需要通過Bagrut考試,他們很多課程與以色列人學校同軌。因此,重點放在猶太教上,即使大多巴勒斯坦學生並不接受這種宗教。
  
  友好城市
   美國紐約市(1993年)
簡介 Introduction
  耶路撒冷(英語:Jerusalem;希伯來語: ירושלים、拉丁化:Yerushalayim或Yerushalaim;阿拉伯語: القدس‎、拉丁化:al-Quds、漢化:古德斯,或بيت المقدس‎、拉丁化:Bayt-al-Muqaddas)是位於近東黎凡特地區的一座歷史悠久的城市,在地理上位於猶大山地,介於地中海與死海之間,被譽為三大宗教的聖城(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
  巴勒斯坦國中部城市,世界聞名的古城。人口72.4萬(2006),居民主要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相傳公元前十世紀,以色列的大衛王曾在此築城建都。為巴勒斯坦最大城市。位於猶地亞山區頂部,海拔790米。是古代宗教活動中心之一。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分別根據自己的宗教傳說,都奉該城為聖地。城圈面積約1平方公裏,劃為4個區。東部為穆斯林區,包括著名的神廟區,神廟區的聖地有摩哩山的岩頂(伊斯蘭教、猶太教)及岩頂上的聖殿(伊斯蘭教)、阿剋薩清真寺、哭墻(猶太教)。西北部為基督教區,有基督教的聖墓教堂。西南部為亞美尼亞區。南部為猶太教區。城西南面的錫安山為猶太教又一重要聖地。城東的橄欖山有基督教與猶太教聖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曾由聯合國管理,1948-1949年以色列占領了耶路撒冷西部建立了新市區,約旦則占領城東舊區。1967年第三次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占領了整個耶路撒冷。1988年11月15日巴勒斯坦國宣佈定都於此。市區面積109平方公裏,大部在城圈以西。主要工業有金剛石琢磨、傢具、製藥、化學藥劑、製鞋、鉛筆、紡織與服裝(鬥篷)等。旅遊(包括朝聖)業甚盛。
  在聯合國的决議中,耶路撒冷被分割到巴勒斯坦國,所以以色列在建國時定都特拉維夫。第一中東戰爭後,以色列占領西耶路撒冷。第三次中東戰爭,伊斯蘭占領東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1948年以來為國際共管城市,以色列建國該國的總統府、大部分政府機關、最高法院和國會均位於特拉維夫。1980年,以色列國會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該國“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但是,大多數國傢和聯合國不承認耶路撒冷是以色列的首都,認為該市的最終地位尚未確定,有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雙方談判决定。多數國傢都將大使館設在特拉維夫。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佈耶路撒冷將是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因此,今天耶路撒冷仍然是阿剋薩清真寺巴以衝突的中心。
  自1975年起,耶路撒冷超過特拉維夫,成為以色列最大的城市。2006年,耶路撒冷的面積為126平方千米,擁有人口72,4000人,這兩項指標均居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各城市之首。而且無論是猶太人數量還是非猶太人數量,都居以色列各城市的首位。
  耶路撒冷同時是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三大亞伯拉罕宗教(或稱“三大天啓宗教”)的聖地。自從公元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昔日聖殿的遺跡西墻,仍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基督徒也相當重視耶路撒冷,因為根據《聖經》記載,這裏是耶穌受難、埋葬、復活、升天的地點。伊斯蘭教也將耶路撒冷列為麥加、麥地那之後的第三聖地,以紀念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並在聖殿山上建造了2座清真寺——阿剋薩清真寺和圓頂清真寺來紀念這一聖事。
  今天的耶路撒冷,是一個對比強烈的城市,不同文化、不同宗教、不同民族、社會不同階層,同處一城;城市的東西兩部分更是截然不同,發展水平懸殊。老城雅法門以西的西耶路撒冷是現代以色列的核心地帶(如果再繼續嚮西數十千米,就是以特拉維夫為中心的“但”沿海大都市區),而老城及其東、北、南三面的東耶路撒冷則以巴勒斯坦人為主。最特別的地方是面積衹有1平方千米,被一圈城墻所圍繞的耶路撒冷老城,其中又分為4個宗教與種族聚居區:猶太區、基督徒區、亞美尼亞區和穆斯林區。耶路撒冷最重要的也是引起重大爭議的宗教聖地均位於此處:包括猶太教的西墻和聖殿山,穆斯林的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剋薩清真寺,以及基督徒的聖墓教堂和苦路。
名稱 Name
  耶路撒冷名稱的準確來源尚無法確定。在希伯來語中,Yerushalaim這個名字可以理解為yerusha(遺産)和shalom(和平)的合成詞。另一個比較普遍的解釋是它將《聖經》裏兩個城市的名字結合在一起:耶布斯(Jebus)和撒冷(Salem,意“和平”)。撒冷這個地名出現在《創世紀》14章,是大祭司麥基洗德的住處,他為來到這裏的亞伯拉罕祝福。
  在阿拉伯語中,耶路撒冷的名稱是القدس‎或بيت المقدس‎。قدس‎的意思是聖地,在詞前加冠詞ال‎成為القدس‎,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同樣的,بيت‎意為房屋、住宅,المقدس‎意為神聖的(人)、聖潔的(人),兩詞合起來組成بيت المقدس‎則特指聖城耶路撒冷,字面意思也是聖人之傢即聖地。
歷史 History
  考古發現顯示,今天的耶路撒冷的開發可以追溯到公元前第四千年關於該市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前19世紀的埃及詛咒禱文和前14世紀的亞馬拿泥版。根據《聖阿拉伯人大學:耶路撒冷大學法學院圖書館經》記載,在以色列人入住耶路撒冷之前,曾有許多民族 - 包括亞摩利人和赫人 - 在這裏混居 。當以色列人進入迦南的時候,一支迦南部落——耶布斯人住在今天耶路撒冷附近(稱為耶布斯)。以色列人的猶大支派徵服了耶路撒冷城,而由便雅憫支派占領該城,與住在城內的耶布斯人和平共存。
  大約在前1000年,大衛王率領以色列人徵服了該城,嚮南擴建了城市,並定都於此,並更改成今天的名稱Yerushalayim(耶路撒冷)。他把約櫃遷到耶路撒冷,並為約櫃建立會幕,他還想進一步建造聖殿,卻被耶和華的先知拿單所阻止。
  公元前20世紀前後,閃米特族的迦南人定居在巴勒斯坦的沿海和平原。
  耶路撒冷的大體歷史
  公元前13世紀腓力斯人在沿海建立國傢。
  公元前13世紀末希伯來人各部落遷入定居。
  公元前11世紀猶太人建立希伯來王國,後亞述、巴比倫、波斯等外族都曾占領巴勒斯坦。
  公元前1世紀羅馬帝國侵入,絶大部分猶太人流亡世界各地。
  公元7世紀成為阿拉伯帝國的一部分。阿拉伯人不斷移入,並和當地土著居民同化,逐步形成了現代巴勒斯坦阿拉伯人。
  此後的幾千年,耶路撒冷一直是由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居住,直到二戰期間。在這期間他們抗擊十字軍等侵略者,付出了大量的犧牲。
  二戰後,猶太人大量從其他地區遷入,同時驅逐巴勒斯坦人,改變了當地的人口成分。
聖殿時期 Temple period
  大衛的統治結束於前970年,他的兒子所羅門繼承了王位。在《聖經·列王紀上》第五章至第六章記載,所羅門在即位後第四年開始,花費十年時間在城內建造了第一座聖殿。所羅門聖殿所在的地方是最後確知的約櫃所在的地方,後來在猶太人歷史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對基督教也很重要),也是猶太人崇拜的焦點。這座聖殿采用來自推羅(Tyre)的岩石及香柏建造,成為當地最重要的禮拜地,並取代了其他地方的祭壇。到“第一聖殿期”末,這座聖殿成為全國唯一的宗教場所和朝聖的中心。
  此後的400年(直到前586年所羅門聖殿被毀),後來稱為第一聖殿時期。這一時期開始於所羅門去世(前930年),北方10個支派分裂出去,成立了以色列王國(首都位於撒馬利亞)。在大衛和所羅門後裔的統治下,而耶路撒冷仍然是南方猶大王國的京城,長達300多年。前722年,亞述徵服了北方的以色列王國。前597年,巴比倫國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破耶路撒冷,年輕的國王約雅斤和大多數貴族均被擄到巴比倫囚禁。在西底傢的領導下,耶路撒冷反抗巴比倫的占領,前586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占領並摧毀這座城市,城墻被毀,聖殿被焚,聖殿中大批的金銀器皿則被帶到巴比倫。
  前538年,巴比倫之囚50年後,波斯帝國居魯士大帝滅亡巴比倫,允許猶太人回到猶太地重建耶路撒冷聖殿,聖殿重建工程在前516年(大流士一世在位第六年),也就是第一聖殿被毀70年後完成。接着,尼希米又重新修建耶路撒冷城墻,使城市又恢復了繁榮。此後600年間,猶太地先後是波斯、希臘和羅馬的一個省份,耶路撒冷則是猶太省的首府。在羅馬統治的前期,曾委任代理王大希律王進行統治。大希律王在位時擴建了聖殿。。公元6年,猶太地直接歸屬羅馬統治 。公元70年,一次反抗羅馬的起義失敗後,羅馬軍隊拆毀了聖殿(衹剩下部分墻基,即西墻)。猶太人再次起義,最後在135年,羅馬皇帝哈德良派兵包圍並奪取了該市;作為懲罰措施,下令在希伯來歷埃波月九日,即耶路撒冷遭巴比倫和羅馬軍兵兩次攻陷的周年記念日(恰巧是同一日),將耶路撒冷徹底鏟平,在原址新建羅馬城市愛利亞加比多連(Aelia Capitolina),聖殿山上另建羅馬神廟;同時將所有猶太人趕出巴勒斯坦,禁止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居住。
控製權的轉移 Transfer of control
  此後的5個世紀中,該市一直在羅馬帝國和拜占庭帝國的統治之下。4世紀,羅馬帝國皇帝君士坦丁一世控製該市期間,耶路撒冷變成了一個基督教中心,建造了聖墓教堂。當時,雖然仍然禁止猶太人居住耶路撒冷,但他們已經開始在每年的埃波月九日來到西墻前哭泣。在羅馬帝國分裂後的拜占庭帝國統治下,這座城市在基督教勢力中得到了很好的保護。當時在宗教方面相對寬容,從5世紀開始,猶太人重新被允許住在耶路撒冷
  638年,阿拉伯帝國的第一個徵服目標就是耶路撒冷。雖然《古蘭經》中從未提到過耶路撒冷,但伊斯蘭傳統認為,先知穆罕默德是在耶路撒冷升天接受《古蘭經》的。於是,在691年,阿拉伯哈裏發阿布杜勒·馬裏剋在登霄石,即聖殿山聖殿的原址上建造了圓頂清真寺(薩赫拉清真寺)。傳說在這個地方亞伯拉罕準備以他的兒子作奉獻祭,猶太人認為他奉獻的是小兒子以撒(Isaac,又譯易司哈格),穆斯林認為他奉獻的是大兒子伊希梅爾(Ishmael,又譯以實瑪利或依市瑪耳)。三個世紀後他們又在這裏建造了阿剋薩清真寺。在穆斯林統治初期,在宗教上比較寬容,住在耶路撒冷的基督徒和猶太人在繳納人頭稅後,可以獲得自治權。但11世紀初,埃及的哈裏發下令摧毀耶路撒冷所有的基督教堂和猶太會堂。
  1099年,第一次十字軍包圍了耶路撒冷,一個多月後的7月15日,耶路撒冷被十字軍攻占。十字軍進城後,屠殺了城內大多數穆斯林和猶太人。
  此後到1291年,十字軍建立了耶路撒冷王國,穆斯林不準入城。1173年,一個來到耶路撒冷的人寫說,耶路撒冷是一座小城市,充滿了東正教教徒、亞美尼亞人、希臘人和格魯吉亞人,衹有200名猶太人住在城市的一角。1187年,埃及穆斯林君主薩拉丁又重新占領了耶路撒冷 。1219年,大馬士革的蘇丹下令將城墻銷毀,1228年-1229年,神聖羅馬帝國皇帝腓特烈二世組織了第六次十字軍東徵,通過與埃及簽定條約,得到耶路撒冷。1239年,他開始重建城墻,但不久它們又被拆毀。1243年,基督徒再次占領耶路撒冷,又重建城墻。1244年,被蒙古亡國的花剌子模在逃亡途中占領耶路撒冷,教皇英諾森四世發動第七次十字軍,但無法奪回耶路撒冷。1247年,花剌子模被埃及人驅逐,1260年,埃及奴隸騎兵馬木魯剋奪取該城,耶路撒冷的猶太人不得不逃到周圍的村莊避難。1482年,一個來此訪問的多明我會教士說耶路撒冷是一個“幾個不同的民族生活在此的城市,它是所有罪惡的集合”。作為罪惡他列舉了撒拉遜人、希臘人、敘利亞人、東正教徒、景教徒、亞美尼亞人、格魯吉亞人、瑪洛尼教徒、貝督因人、刺客、回教徒和“最可憎的”猶太人。衹有羅馬天主教徒“在他們心中盼望基督王子的到來,來將所有的國傢納入羅馬教會的統治下。”
  1517年,奧斯曼帝國占領耶路撒冷,他們控製該市,直到20世紀。這時,耶路撒冷重新開始繁榮,城墻和老城也被重建,城內任何宗教都可以存在,但奧斯曼帝國後來的無能統治機構使耶路撒冷的經濟陷入了緩慢的衰退。到19世紀初,耶路撒冷衹有不足8000人口,但依然是一個對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很重要的城市。城市居民分四個部分:猶太人、基督徒、穆斯林和亞美尼亞人,穆斯林主要住在聖殿山附近(東北),基督徒主要住在聖墓教堂附近(西北),猶太人主要住在哭墻上方的山坡上(東南),亞美尼亞人主要住在西南。雖然這個分化並不絶對,但後來它是英國管理時期(1917年至1948年)將城市分為四個區的基礎。各大宗教內部又包括了許多教派,比如聖墓教堂同時歸希臘東正教、羅馬天主教、亞美尼亞教會、埃及教會和埃塞俄比亞教會使用,各教派之間互相衝突,以至於聖壇的鑰匙要交給一個“中立的”穆斯林家庭保管。
  19世紀,耶路撒冷發生了一些對這座城市産生了長期影響的變化,它們的影響一直延伸到今天,而且是巴勒斯坦人與以色列對耶路撒冷爭執的根本。首先是從沙皇俄國、東歐和中東,不斷有猶太人為逃避宗教迫害而移居這裏,這改變了城市內人群的分配比例。最早的移民是極端正統派的猶太人,其中有一些是老人,他們回到這裏,準備死後安葬在橄欖山上;另一些是年輕的學生,他們隨同家庭到這裏來,等待救世主的來臨。與此同時,趁着奧斯曼帝國的衰落,歐洲殖民國傢開始將它們的影響伸嚮耶路撒冷。這也是一個基督教復蘇的時期,許多基督教派派傳教士來到耶路撒冷來轉化穆斯林和猶太人,他們相信這可以加速耶穌再次降臨人間。最後,歐洲殖民主義與宗教熱誠也引起了考古學家對《聖經》中所描述的地區,尤其是對耶路撒冷發生興趣。一些考古隊做了一些很引人矚目的發現,這就更加引起了人們對耶路撒冷的興趣。
  到18世紀60年代,耶路撒冷的面積衹有1平方公裏,但已經擁擠不堪。居民開始在城墻外建新城。俄羅斯東正教會在城門外建造了一幢大樓。首先開始在城外建造的當地居民是猶太人。其他人模仿他們的榜樣開始在城外西部和北部建造新的居民區。最後,這些居民區不斷擴大,連接到一起,成為新城。當1917年12月11日英軍占領耶路撒冷時,新城已經形成一片錯綜復雜的居民區群,每個居民區有一個不同的種族構成。在英國統治下,這個發展繼續下去,最後,老城區演變為一個貧窮的老居民區。英國人規定耶路撒冷的建築外表必須是沙岩做成的,來保護城市原貌。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的1917年,英軍中東總司令艾倫比(Edmund Allenby)將軍嚮土耳其發動總攻,取得耶路撒冷戰役的勝利,占領了該市。國際聯盟在1922年批準貝爾福宣言,委托英國托管巴勒斯坦,並幫助在該地區建立一個猶太國傢。托管時期該市西部和北部建起了新的花園郊區並且建立了高等教育機構,如希伯來大學創建於1925年。
以色列和巴勒斯坦 Israel and the Palestinians
  隨着猶太移民的增加,他們和阿拉伯人的衝突也逐漸升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的1939年,英國公佈了巴勒斯坦白皮書停止猶太人的移民,限製猶太人購買阿拉伯人的土地,準備把巴勒斯坦逐步移交給一個阿拉伯人占多數的當地政府,猶太人可在該政府管轄下高度自治。但是到戰後,由於從德國集中營裏解放出來的幾十萬猶太囚徒偷渡來到巴勒斯坦的壓力增加,英國既無法妥善處理阿以矛盾,而拒絶接受猶太人大屠殺幸存者又遭到國際輿論的一致譴責,同時猶太人針對英國的暴力活動迅速升級,於是,在1947年2月15日,英國被迫宣佈把巴勒斯坦問題轉交聯合國處理。再進行調查以後,11月29日的聯合國大會辯論巴勒斯坦問題,以33票對13票通過了分立建國方案,對於耶路撒冷,則計劃成立一個聯合國管理下的特別國際政權,即不屬於猶太人國傢也不屬於阿拉伯人國傢的一部分。不過,這個計劃從未實現。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宣佈建國時,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結束時,耶路撒冷西部被新成立的以色列國占領,而東耶路撒冷(包括老城和西岸)被外約旦(今約旦)占領。除英國和巴基斯坦外,其他國傢都沒有承認約旦對耶路撒冷東部和西岸的占領。1949年,以色列和約旦簽訂停戰協定,劃定的停火綫穿過耶路撒冷的市中心。此後直到1967年,東西耶路撒冷分別屬於約旦和以色列。1950年,以色列定都西耶路撒冷
  在1967年六日戰爭中,以色列吞併耶路撒冷東部,立刻開始將整個城市規入以色列的控製。它占領了6.4平方千米的原約旦的耶路撒冷和64平方千米的西岸並將這塊地方改名為“東耶路撒冷”。被占領地區的居民假如自動放棄他們的約旦國籍的話可以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大多數人沒有接受這個待遇。
  1980年以色列國會製定了《基本法:耶路撒冷—以色列的首都》,確定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遠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然而未得到國傢承認。而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也宣佈耶路撒冷將成為未來巴勒斯坦國不可分割的首都。
  1988年,巴勒斯坦國宣告成立,包括中國在內的近100個國傢予以承認。在耶路撒冷的一幅阿拉法特畫像前用阿拉伯語和希伯來語寫道:“耶路撒冷,不得到你,我的夢想將不會完整!”。
地理 Geography
  耶路撒冷的地理坐標是北緯31度47分,東經35度13分 ;位於猶大山地南部的高原,包括橄欖山和瞭望山。耶路撒冷舊城的海拔高度約為760米。整個耶路撒冷周圍被山𠔌與幹涸的河床所包圍,衹有北面不是十分明顯。
  在耶路撒冷有3道明顯的山𠔌:汲淪𠔌、欣嫩子𠔌和泰羅普河𠔌,在耶路撒冷城南交叉。汲淪𠔌經過舊城以東,將橄欖山與城市隔開。欣嫩子𠔌在耶路撒冷的西面,在聖經末世論中是地獄的象徵。泰羅普河𠔌位於西北方,靠近今天大馬士革門的位置,嚮南-東南註入西羅亞池。今天,泰羅普河𠔌大部分已被過去數千年來山𠔌內堆積起來的碎片所掩藏。
  耶路撒冷的西面60千米就是特拉維夫和地中海,東面35千米是地球表面的最低點死海。耶路撒冷 鄰近的城市有南面的伯利恆和拜特賈拉,東面的阿布迪斯和Ma'ale Adummim,西面的Mevaseret Zion(巴拉圭和玻利維亞使館所在地),北面的Giv'at Ze'ev。
氣候 Climate
  耶路撒冷的緯度位於北回歸綫以北,靠近地中海,與以色列大部分地區一樣,屬於地中海氣候。該市地處亞熱帶,在鼕季也很溫暖,但降雪不算罕見,通常每年至少會降雪一次。一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月份,平均氣溫為12℃(53華氏度),而一年中最熱的月份是七月和八月,平均氣溫為29℃(84華氏度)。年平均降水量接近590 毫米(23 英寸),從5月到9月的夏季很少降水。
  耶路撒冷的空氣污染主要來自於交通污染,特別集中於東耶路撒冷耶路撒冷的許多主要街道無法適應交通量的增長,意味着司機被迫要在路上花費更多時間,將更多的一氧化碳釋放到空氣中。市內的工業污染很少,但是以色列地中海沿岸的工廠的污染物有可能嚮東傳播到該市。
  自從英國托管巴勒斯坦時期起,新建建築物編號開始全部使用耶路撒冷石建造。儘管這些編號增加了建築的費用,耶路撒冷石給這座城市帶來獨特、古舊的外觀。
人口 Population
  2006年5月,耶路撒冷的人口為724,000人,其中65%為猶太人,32%為穆斯林,2%為基督徒。2005年,耶路撒冷接受了2,450名外來移民,其中四分之三來自美國、法國和前蘇聯成員國。在以色列國內,遷入耶路撒冷的人數遠低於前出耶路撒冷的人數。2005年,有1萬多名以色列公民遷入耶路撒冷,同一時期有16000人離開耶路撒冷。基本上,耶路撒冷的人口繼續上升是由於高出生率,特別是來自阿拉伯和極端正統派的群體(高於全國平均出生率)。耶路撒冷的出生率達到4.02,遠高於該地區其他城市,超過特拉維夫的2倍(1.98),以色列全國平均出生率為2.90。耶路撒冷18萬個家庭的平均規模達到3.8人。
  2005年,耶路撒冷居民的總數增長了13000人(1.8%),同樣高於以色列全國平均水平。該市還在繼續增長之中,其宗教與種族構成也正在改變。儘管猶太人仍占人口的多數,但在15歲以下兒童中猶太人衹占31%。這數據證明過去40年中,猶太人在耶路撒冷和全以色列的比重已經下降。在六日戰爭爆發的1967年,猶太人占人口的74%,比2006年高9個百分點。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該市的保守主義高漲。許多離開該市的是年輕人或屬於不太保守的猶太教教派;他們在特拉維夫和海法等沿海城市定居下來。
  人口統計和猶太-阿拉伯民族裂痕仍然是耶路撒冷爭論的主要話題。1998年,耶路撒冷發展權利機構主席甚至建議將城市邊界嚮西擴展,以包含更多猶太人為主的地區。
政府 Government
  耶路撒冷市議會有31名選舉産生的成員,其中包括一名市長(現任市長尤裏·魯普林斯基)和6名副市長。市議會的其餘成員是不領薪水的志願者(pro bono publico)。議員們大部分辯論和協商在私下進行,但耶路撒冷市議會每個月召開一次公開會議。在內,宗教政黨形成了一個特別的權力中心,占據席位的大多數。該市屬於耶路撒冷區,是該區的首府。
首都 Capital
  1950年,以色列宣佈耶路撒冷為首都,此後,以色列政府的所有部門 — 立法機關、司法機關和行政機關,包括總統府和總理府 — 均設在耶路撒冷市內。當時耶路撒冷分為2部分,分別由以色列和約旦管理,衹有西耶路撒冷作為以色列的首都。1967年六日戰爭後,以色列立即吞併了東耶路撒冷,東耶路撒冷事實上是以色列通過武裝手段取得。
  1980年7月30日,以色列國會通過法案(《基本法:以色列首都耶路撒冷》),宣佈耶路撒冷(包括西耶路撒冷和東耶路撒冷)是以色列“永恆的與不可分割的首都”
  聯合國安理會478號决議(14票贊成,0票反對,美國1票棄權)宣佈這項法律無效,並要求其成員國必須從該市撤出外交代表作為懲罰措施。在478號决議之前,大部分大使館已經設在特拉維夫。在耶路撒冷設立大使館的少數國傢中,大部分按照决議,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2006年8月16日和26日,最後2個在耶路撒冷市內設立大使館的聯合國成員國 —哥斯達黎加和薩爾瓦多先後宣佈將大使館遷往特拉維夫。 不過,在耶路撒冷郊外的Mevaseret Zion,設有巴拉圭和玻利維亞的大使館。耶路撒冷市內設有美國、英國、意大利和希臘4個國傢的總領事館。
  1988年,巴勒斯坦建國,定都耶路撒冷,包括中國在內的近100個國傢予以承認。
  美國國會已經在1995年通過了耶路撒冷使館法(Jerusalem Embassy Act),决定將美國駐以色列大使館從特拉維夫遷到耶路撒冷。但是,新大使館的建造由於各種原因,已經一再宣佈延期。
耶路撒冷地位問題 The status of Jerusalem
  由於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穆斯林和基督徒均具有特殊的重要意義,其地位問題仍然懸而未决。
  前10世紀,大衛王在耶路撒冷建都,所羅門在該城建造聖殿。此後,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民族的精神中心,民族身份的象徵猶太人無論流散到何處,禮拜時總是面嚮耶路撒冷。在舊約聖經中,耶路撒冷被提到過700多次。長期以來,耶路撒冷對於猶太人的嚮心作用,和猶太人對這座城市的迷戀程度是如此之強,以至於無法想象一個沒有耶路撒冷的以色列國。
  自從7世紀起到1917年,伊斯蘭教的阿拉伯帝國和奧斯曼帝國先後主宰耶路撒冷長達1000多年。作為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地點,耶路撒冷被數以億計的遜尼派穆斯林認為是第三聖地。耶路撒冷最顯著的建築物,就是聖殿山上的2座清真寺——圓頂清真寺(Dome of the Rock)和阿剋薩清真寺。穆斯林國傢很久就已經將耶路撒冷看成是一個具有特別的宗教和歷史意義的城市,絶不願意放棄。阿拉法特甚至對美國總統剋林頓說到,如果他在東耶路撒冷問題上同以色列妥協,他擔心自己會遭到暗殺。
  在以色列國成立以前,耶路撒冷是英屬巴勒斯坦托管地(包括今天的以色列和約旦)的首府。英國托管政府在處理猶太移民的問題上引起諸多爭議,最終被迫將巴勒斯坦問題移交給聯合國處理。1948年底一次以阿戰爭後,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約旦分割,西耶路撒冷成為以色列首都,東耶路撒冷被約旦占領。1967年以後,全部耶路撒冷都處於以色列控製之下。
  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的地位尚不確定。按照以色列法律,住在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如果放棄原有的約旦國籍,將自動獲得以色列國籍;但大多數巴勒斯坦人拒絶接受以色列國籍(因為他們認為這就是承認以色列的占領),因此衹擁有永久居住權。他們可以在以色列自由行動,但假如他們移出以色列(比如搬到巴勒斯坦地區),他們將失去這個權利,不得再移回。因此他們無法訪問住在巴勒斯坦地區的親友,即使那些親友就住在幾千米外的西岸。另一個有爭議的事情是以色列占領東耶路撒冷前沒有在人口普查中記錄到的家庭成員的地位。假如他們要回到東耶路撒冷與他們的家庭團聚的話,他們必須得到以色列內政部的批準。巴勒斯坦人抱怨說以色列當局任意拒絶申請,因為他們想限製東耶路撒冷的巴勒斯坦人口,以色列當局說他們對待巴勒斯坦人是公正的。這些爭議也是巴勒斯坦和以色列人權組織經常批評的地方。
  目前,以色列已經立法確定耶路撒冷是其永久不可分割的首都。而巴勒斯坦民族權力機構也聲稱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首都將設在東耶路撒冷。目前,巴勒斯坦在該市最醒目的正式存在是東方大廈,20世紀末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的總部。
  將耶路撒冷作為一座國際城市的建議是基督教人士提出的,基督徒在耶路撒冷是人數最少的,但對他們來說,耶路撒冷也是一座聖城。這個建議也得到了教皇的支持。
  受支持最多的是將耶路撒冷分割開來,以色列獲得城市的猶太區以及哭墻,老城的其他部分和聖殿山規一個新建立的巴勒斯坦國傢。一些以色列人反對任何基於文化、歷史或宗教分界的分割。另一些以色列人認為對猶太人、基督徒和穆斯林都重要的老城可以成為一座多邊控製的國際城市。巴勒斯坦人支持耶路撒冷作為一座自由城市,但是這個支持的可靠性受到懷疑,許多阿拉伯人控製區內的猶太建築被破壞,比如不久前納布盧斯的約瑟墓。國際組織如聯合國無法保障阿拉伯人不破壞這些地方以及為朝聖者提供人身安全和自由。
  根據奧斯陸協議,耶路撒冷的最終地位將由和平談判决定。
文化 Culture
  雖然耶路撒冷主要是以宗教聖地而聞名世界,不過該市同樣也擁有許多的文化藝術場所。以色列博物館是耶路撒冷最重要的藝術博物館,每年吸引將近100萬遊客,其中三分之一來自以色列國外。80,000平方米博物館包括幾個藝術機構,主要收藏來自全世界考古學、雕塑和傳統藝術品。以色列博物館最著名的人文類收藏品是死海古捲,20世紀中葉在距離耶路撒冷不遠處發現;死海古捲收藏在博物館的“聖書之龕”中。這座博物館在本地區兒童教育中也扮演重要角色,每年有10萬名兒童參觀博物館的青少年部。 以色列博物館在耶路撒冷市內擁有3個附屬的藝術博物館 — 洛剋菲勒考古學博物館(前巴勒斯坦考古學博物館)、蒂肖博物館和佩裏藝術中心。洛剋菲勒博物館開放於1938年,位於東耶路撒冷,收藏有20世紀上半葉發現的史前器物。蒂肖博物館位於耶路撒冷市中心,主要收藏以色列藝術傢安娜·蒂肖的作品。
  該市另一個突出的文化機構是猶太殉難博物館(Yad Vashem),面積4200平方米,館內有世界最大的有關大屠殺信息的圖書館,估計超過十萬本書籍或論文[87]。博物館從猶太觀點敘述大屠殺。其他博物館收藏幸存者的藝術品。[88]除此以外還有大屠殺遇難者的紀念地;每年大屠殺紀念日(Yom HaShoah)這些地方都舉行紀念活動。猶太殉難博物館是一個研究與教育機構,遊客在此可以對猶太大屠殺事件進行反思。
  耶路撒冷交響樂團是該市著名的管弦樂隊,創立於1940年代。該樂隊不僅在耶路撒冷表演,也在全世界城市,包括維也納、法蘭剋福和紐約市。在從耶路撒冷老城步行距離之內,有一個文化區,包括可汗劇院,該市唯一的保留劇目劇院,以及耶路撒冷表演藝術中心,每年舉辦150多場音樂會。耶路撒冷音樂中心等卓越設施和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巴勒斯坦民族劇院創建於1984年,起初是東耶路撒冷唯一的藝術文化機構[93]今天仍然衹上演巴勒斯坦觀點的作品。
  自從1961年起,每年夏天都舉辦全國性的”以色列節“,會出現許多國際藝術傢和街頭表演者。耶路撒冷主辦了其中大部分節日的表演活動。另外,2000年以後,同性戀社群在當地舉辦驕傲遊行,引起了穆斯林、猶太人和基督徒的一致不滿,擔心“褻瀆聖地";甚至發生了流血事件,以致負責保護遊行隊伍的警察,請求當局取消這次遊行。
宗教聖地 Religious sites
  耶路撒冷在3個亞伯拉罕宗教 —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以及其他許多較小宗教團體,如巴哈伊教中扮演重要角色。2000年耶路撒冷統計年鑒顯示,該市市內擁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不過,耶路撒冷即是宗教之間和平共存的港灣,也引起許多爭論,特別是關於聖殿山。
  自從前10世紀,所羅門聖殿在耶路撒冷建成,耶路撒冷一直是猶太教信仰的中心和最神聖的城市。耶路撒冷對於猶太教的象徵價值始終未變。被毀前的耶路撒冷聖殿內的至聖所藏有約櫃,是猶太教最神聖的所在,衹有大祭司一人才有資格一年一次進入至聖所。而以色列全體男丁必須一年三次來到耶路撒冷,過宗教節日。今天,全世界的猶太會堂祈禱時仍要面朝耶路撒冷,建築如果可能也設計成朝嚮耶路撒冷,朝嚮至聖所所在的地方。今天,西墻,作為第二聖殿的殘跡,是猶太教除聖殿山以外最神聖的地點。
  基督教尊敬耶路撒冷,不僅是因為它在舊約中扮演的角色,也是因為它在耶穌一生中的意義。根據聖經記載,耶穌在出生後不久就被帶到耶路撒冷,後來他又潔淨第二聖殿。耶穌最後晚餐的地址位於錫安山,緊靠大衛墓。耶路撒冷另一個重要的基督教遺跡是各各他,就是耶穌被釘十字架的地方。約翰福音衹是說這地方位於耶路撒冷城外,但最近的考古證據顯示各各他位於距離耶路撒冷舊城城墻不遠處,就在今天城市範圍之內。該地現在被聖墓教堂占用,過去2000年間,各各他一直是基督教的一個首選的朝聖地點,老城街頭也常有朝聖者重走耶穌上十字架前所走的“苦路”(14站)。
  耶路撒冷通常也被認為是伊斯蘭教的第三聖地。 在麥加之前,耶路撒冷就是穆斯林禱告的方向。在620年穆罕默德的夜行登霄(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在一個夜裏奇跡般的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聖殿山,升到天堂,會見早先的先知們)之後,耶路撒冷長期被穆斯林控製。《古蘭經》17章1節記載穆罕默德夜行前往耶路撒冷的事跡今日耶路撒冷聖殿山上2座清真寺都為紀念這一事件——在古蘭經中提到的是阿剋薩清真寺,而穆斯林相信穆罕默德夜行登霄的登霄石就在圓頂清真寺。
  耶路撒冷城位於巴基斯坦中部的猶地亞山,東近死海,西臨地中海沿岸平原,面積109平方公裏(1967年),海拔720-790米,人口56.71萬(1993年底)。耶城由舊城和新城兩部分組成。1860年前,舊城由呈等邊四邊形城墻圍繞,城內分猶太人、穆斯林、亞美尼亞人和基督教徒四個居民區。
  公元前1028年,掃羅王及其繼承人大衛王將各部族聯合成一個民族。公元前1004年大衛王將首都建在這裏,並把約櫃移置至此,從此確立了耶城在歷史上的特殊地位。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在這裏建了猶太人的第一聖殿。
  這之後近3000年的漫長歲月之中,在外國占領和統治下,耶城歷盡磨難和滄桑,幾經興衰。有些統治者在此大興土木,有些統治者進行掠奪和破壞。亞述人、巴比倫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拜占庭人、阿拉伯人、十字軍、馬穆魯剋軍、土耳其人、英國人等均作為徵服者在此行使過統治者的權力,少則幾十年,多則幾百年。
  他們積極確立本民族的勢力範圍,努力傳播自己的文化和宗教影響。但前進的歷史車輪輾碎了侵略者的美夢,耶城在劫難中逐漸成長、壯大,成為舉世矚目的歷史名城。
  耶路撒冷是猶太教的發祥地和教徒們心目中最聖潔的地方,是該民族歷史的見證和民族復興的象徵。
  舊城內錫安山上的西墻是公元70年遭羅馬帝國摧毀的第二聖殿殘留的遺跡,原第二聖殿庭院西側的圍墻,是猶太教徒的朝聖地。相傳羅馬人占領此城時,猶太人每逢安息日常來西墻下哭泣哀悼,以寄托對故國的哀思。此後,各地猶太人亦常來此嚎哭,故又稱“哭墻”。該墻現在已成為阿剋薩清真寺西院墻的一部分。此外,還有著名的大衛塔、聖安妮教堂、聖雅各教堂等具有濃郁東方色彩的建築和衆多的古猶太會堂等。
  耶路撒冷又是是基督教的聖地。據傳,基督教創始人耶穌被其12門徒之一的猶大出賣後,在逾越節最後一次晚餐時,被猶太統治者捉獲,根據羅馬帝國的法律,他被判死刑,釘死在耶城外的十字架上。《聖經》稱,耶穌去耶路撒冷僅僅是遵照上帝的旨意,為救贖世人之罪而死。但他死後復活,40天後升入天堂,重又回到了上帝的身旁。耶路撒冷是耶穌一生中在最關鍵的時刻度過的地方。
  對基督教來說,耶穌是上帝的兒子,是上帝賜予人類的救世主。耶穌被釘死的受難地,最後一次晚餐餐室、羅馬皇帝君士坦丁一世之母海倫娜太後於公元335年巡遊耶城時在耶穌墓地上建造的聖墓教堂等等,均是世界基督教徒心目中的聖地。
  耶路撒冷自7世紀後又成為僅次於麥加、麥地那的伊斯蘭教第三聖地。相傳伊斯蘭教創始人穆罕默德52歲時,在一個夜晚被天使從夢中喚醒,騎上一匹銀灰色人頭牝馬,追隨天使從麥加來到耶路撒冷,腳登一塊岩石,升上“七重天”。在接受“天啓”後,於黎明返回麥加。用這塊聖石薩赫萊(阿拉伯語意為岩石)命名的清真寺坐落在舊城東部錫安山臺地上的26萬平方米的聖殿區裏。該寺建於公元668-691年,結構嚴緊,色彩絢麗,造型美觀。聖地南端有座建於公元709年的宏偉的阿剋薩清真寺。“阿剋薩”阿拉伯語為“極遠的”意思,來源於傳說中的先知穆罕默德的那次神遊。該寺的建築風格比較獨特,沒有一般清真寺中所必備的宣禮塔。在伊斯蘭教寺院中,該寺僅次於麥加聖寺和麥地那先知寺,堪稱第三大聖寺。
  1965年,以色列在耶路撒冷城又建起一座以色列國傢博物館。該博物館由工藝美術品展館、猶太人與人種史展館和美術品展館等部分組成。在這裏保存着包括著名的《死海古捲》(亦稱“死海古羊皮紙捲”、“死海書捲”)在內的極為珍貴的《聖經》手稿。1988年建立的耶路撒冷歷史大衛塔博物館,收藏着第一聖殿時期以來的文物,是自迦南人開始至今4000餘年的耶城歷史的再現。
  “耶路撒冷”在希伯萊語中意為“和平之城”。它是以色列的第一大都市,全國政治、經濟中心,多種文化與民族的聚集地。這裏的建築物集東西方建築藝術之精華,具有跨越幾個歷史時代的建築風格。衆多的歷史文物、宗教遺址和各種古跡,經歷代文人墨客的渲染,給耶城披上了濃厚神奇的宗教色彩,似乎這裏的一石一磚一墻一柱都在嚮過往的遊人訴說着已逝去的久遠年代的故事。
  如今的耶路撒冷城有發達的工業、先進的醫療與科研機構。全國最大的高等學府、藏書最多的圖書館,和新建的博物館也在耶城。除此之外,該城還有很多珍禽異獸的動物園、自然保持區和面積達800公頃的林區等。與莊嚴肅穆的聖地形成鮮明對照的是繁華的商業區,琳琅滿目的商品陳列於街道兩旁的商店櫥窗內,吸引着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觀光客。這座古老而又現代的城市,是一座東西方文明交融的城市,是充滿神秘、令人屢發幽思的城市,但願它隨着中東和平進程的步伐,剋服爭執,成為名副其實的和平之城。
  1981年,耶路撒冷舊城及其城墻被列入世界遺産名錄之中。
體育 Sports
  耶路撒冷最受歡迎的2項體育運動是足球和籃球。耶路撒冷比塔爾是以色列最受歡迎的球隊之一,不少前任和現任政界名人,如內塔尼亞鬍,都是該隊的球迷。耶路撒冷另一支主要足球隊耶路撒冷夏普爾足球俱樂部,是比塔爾的主要對手之一。比塔爾曾經5次贏得以色列國傢杯冠軍(1976年、1979年、1985, 1986年和1989年)而夏普爾僅贏得過一次(1973年)。同樣,比塔爾參加聲望較高的以色列足球超級聯賽,而夏普爾則參加較次的以色列甲級聯賽。在籃球方面,耶路撒冷夏普爾籃球俱樂部較有優勢。雖然在特拉維夫馬卡比籃球隊控製的聯賽中從未贏得錦標賽,不過,耶路撒冷夏普爾已經贏得三次以色列杯(1996年、1997年和2007年)和一次歐洲聯盟杯(2004年)。特迪·科萊剋體育場開放於1989年,是耶路撒冷主要的足球場館,擁有21,000個座位。
經濟 Economy
  歷史上,耶路撒冷由於遠離雅法和加沙的主要港口,經濟幾乎完全依靠宗教朝聖耶路撒冷的宗教聖地今天仍然是吸引外國遊客的主要目的地,大多數遊客都會參觀西墻和耶路撒冷老城不過,自1967年以來,耶路撒冷在經濟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已經遠遠不僅僅是一個宗教聖地。
  許多統計數據均表明耶路撒冷經濟的增長。但是,以巴勒斯坦人為主的東耶路撒冷的發展遠遠落後於西耶路撒冷。不過,阿拉伯家庭有一名就業人口的比率(76.1%)則高於猶太家庭(66.8%)。耶路撒冷的失業率(8.3%)略低於全國平均水平(9.0%),工作人口占15歲以上人口不到一半,低於特拉維夫(58.0%)和海法(52.4%)。近年來,耶路撒冷的貧睏人口猛增,從2001年到2007年,低於貧睏綫的人口增加了40%。2006年,耶路撒冷工人的平均月收入為5,940新捨客勒(1,410美元),比特拉維夫工人低1,350捨客勒。
  為了保護該市獨特的宗教聖地,耶路撒冷不准許發展重工業;而且耶路撒冷衹有大約2.2% 的土地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相比之下,特拉維夫用於工業和基礎設施土地的比重達到耶路撒冷的2倍多,而海法是它的7倍多。雖然特拉維夫仍然是以色列的金融中心,但設在耶路撒冷的全球高技術企業數量正在增加。各種類型的大公司進駐北耶路撒冷的哈·獲茲威姆(Har Hotzvim)地區,包括Intel、梯瓦製藥(Teva 製藥)和ECI電信。工業園區完成後將包括超過100個企業、一個消防站、一所學校,占地53公頃。
  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中央政府在耶路撒冷經濟中一直扮演重要角色。中央政府集中在耶路撒冷,不僅為該地區提供大量工作職位,而且對有潛力的公司提供津貼和奬勵。
交通 Traffic
  距離耶路撒冷最近的機場是阿塔洛特(Atarot)機場。它在2001年由於在拉馬拉和西岸的衝突而關閉,已經交由以色列國防軍控製。目前該地區的空中運輸依靠本·古裏安國際機場,它同時服務耶路撒冷和特拉維夫的民衆。以色列僅有2個國際機場,其中本·古裏安國際機場是以色列最繁忙的機場,每年運送乘客900萬人。國內城市之間的交通主要依靠鐵路,到2010年,以色列鐵路係統將年運送4000萬乘客。耶路撒冷火車總站發送耶路撒冷的大部分城際列車,是一個鐵路終點站。雖然耶路撒冷火車總站也發出城際汽車綫路,但是耶路撒冷中央巴士總站纔是主要的汽車始發站,由世界第二大公交公司艾格德巴士公司(Egged Bus)經營。預計2011年完成,從特拉維夫到耶路撒冷的高速鐵路綫也將以耶路撒冷中央巴士總站為終點。 (稍後改到火車總站)。
  貝京高速公路是耶路撒冷主要的南北方向幹道之一;穿過城市西部,然後並入通往特拉維夫的以色列443號公路。以色列60號公路穿過市中心的緑綫附近,將東耶路撒冷與西耶路撒冷分開。以色列正建造一條35千米長的環城公路,希望通過將郊區與中央商務區連接起來,使這一地區更加富裕。工程的東半部規劃於10年以前,但對此提議的反應仍然是見仁見智。到目前為止,市內交通除了私人汽車,衹能選擇出租車和公共汽車綫路。不過,情況很快將發生變化:目前正在建造一個新的鐵路快速運輸係統。該係統最初在1995年提出,此後,由於造價低廉、破壞較少、以及要保護市中心的審美價值,選擇了輕軌作為快速交通方式。8條綫路中的第一條,耶路撒冷輕軌,估計每天能運送20萬人,擁有24個車站,預計在2009年1月完成。
教育 Education
  耶路撒冷擁有幾所聲望很高的大學,它們都使用以色列最常用的三種語言:希伯來語、阿拉伯語和英語進行教學。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成立於1925年,今天仍是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學科最全的大學。該校最初的董事會由一些傑出的猶太知識分子組成,包括一些世界知名的科學家——阿爾伯特·愛因斯坦和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這所大學已經産生了許多諾貝爾奬得主,新近的與該校有關的諾貝爾奬得主有阿夫拉姆·赫什科(Avram Hershko)戴維·格婁斯和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這所大學最大的資産之一是猶太國傢及大學圖書館,擁有超過500萬册藏書。它的圖書館早在建校30多年前的1892年就已經運作,今天是世界最大的猶太文獻資源之一、以色列的國傢圖書館、大學的中心圖書館。
  耶路撒冷大學是耶路撒冷附近另一個重要的高等教育機構,它成立較晚(1984年)這所大學是該地區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的最高學府,自稱是耶路撒冷唯一的阿拉伯大學。耶路撒冷大學位於城市的東南,校園面積有19萬平方米。耶路撒冷的其他大學還有2所與耶路撒冷希伯萊大學有關的藝術學院:耶路撒冷音樂與舞蹈學院和比撒列藝術設計學院。
  耶路撒冷理工學院成立於1969年,開設工程與其他高科技産業,也進行猶太教育。耶路撒冷的許多學校 — 從大學到小學 — 都進行宗教教育。耶希瓦和其他猶太學校遍及全市,起源於白俄羅斯的米爾耶希瓦(ישיבת מיר,Mir yeshiva)是以色列全國規模最大的一所學校。2003–2004學年,有將近8000名12年級學生在希伯來語學校 。不過,由於大量人口就讀於猶太教正統派學校,衹有55%的學生能通過高考(Bagrut),衹有37%能大學畢業。與公立學校不同,大多數正統派學校不讓學生進行標準化測驗。
  耶路撒冷和以色列大部分地方的巴勒斯坦人學校被批評質量低於猶太人學校。阿拉伯人聚集的東耶路撒冷,許多學校人滿為患,學生超過四五千人,無法進行合理的教育。由於公立學校的巴勒斯坦學生需要通過Bagrut考試,他們很多課程與以色列人學校同軌。因此,重點放在猶太教上,即使大多巴勒斯坦學生並不接受這種宗教。
歌麯——耶路撒冷 Song - Jerusalem
歌曲——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
  ——穿越時空和地域的孤獨氣質
  歌手:劉力揚
  耶路撒冷終日膜拜跪在約旦河的左岸
  教堂的鐘聲在徘徊上帝是否還相信愛
  耶路撒冷終日朝拜眼睛默念你的神態
  和平之城渴望着愛我的祈禱還在不在
  每個人都是如此的虔誠
  每份愛衹是愛上了未知
  誰把擁抱當寂寞的延伸
  你卻在廢墟中等一個吻
  等待天長地久等待一個人經過
  他像天使來臨回應你所有祈禱
  愛情沒有開始纔會特別的需要
  等你得到你卻發現不一定美好
  你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不停尋找
  你愛的人帶着前世註定的記號
  上帝揮動手指設下一個個圈套
  關於愛情也許很適合用來憑吊
  耶路撒冷終日膜拜跪在約旦河的左岸
  教堂的鐘聲在徘徊上帝是否還相信愛
  耶路撒冷終日朝拜眼睛默念你的神態
  和平之城渴望着愛我的祈禱還在不在
  每個人都是如此的虔誠
  每份愛衹是愛上了未知
  誰把擁抱當寂寞的延伸
  你卻在廢墟中等一個吻
  等待天長地久等待一個人經過
  他像天使來臨回應你所有祈禱
  愛情沒有開始纔會特別的需要
  等你得到你卻發現不一定美好
  你在耶路撒冷的街道不停尋找
  你愛的人帶着前世註定的記號
  上帝揮動手指設下一個個圈套
  關於愛情也許很適合用來憑吊
  耶路撒冷的星空--水木年華
  慢慢落下的夜空有多美
  星光點點落在沉睡的街
  閃爍燈火是夢的眼睛
  看着星空的我就失散哲理
  一天爸爸媽媽不知去了哪裏
  炮聲過後我失去了所有
  再沒有人來關心我
  看着星空的我流淚默默
  someday 我幻想它能改變
  i wish 一個沒有仇恨的世界
  someday 我想醒來它會改變
  i wish 一個溫暖的世界
  一天爸爸媽媽不知去了哪裏
  炮聲過後我失去了所有
  再沒有人來關心我
  看着星空的我流淚默默
  someday 我幻想它能改變
  i wish 一個沒有仇恨的世界
  someday 我想醒來它會改變
  i wish 一個溫暖的世界
  someday 我幻想它能改變
  i wish 一個沒有仇恨的世界
  someday 我想醒來它會改變
  i wish 一個溫暖的世界
英文解釋
  1. n.:  jerusalem
法文解釋
  1. n.  Jérusalem (Israël)
相關詞
以色列巴勒斯坦中東阿剋薩烈士旅清真寺建築宗教伊斯蘭教
猶太教基督教世界遺址聖地歷史女王女性書籍
先知聖經古蘭經更多結果...
包含詞
耶路撒冷區耶路撒冷市指耶路撒冷
喔!耶路撒冷喔耶路撒冷新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斷章重回耶路撒冷耶路撒冷之鴿
柏林耶路撒冷耶路撒冷舊城繞行耶路撒冷
耶路撒冷牧首耶路撒冷會議耶路撒冷古城
耶路撒冷淪陷耶路撒冷風景耶路撒冷12基石
耶路撒冷王國耶路撒冷國王比達耶路撒冷
今耶路撒冷北耶路撒冷大會耶路撒冷貝達
耶路撒冷的神殿基督進耶路撒冷耶路撒冷文學奬
國際耶路撒冷日耶路撒冷裹屍布耶路撒冷綜合癥
耶路撒冷貝塔爾耶路撒冷哈勃爾耶路撒冷的星空
最終時刻: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地位問題耶路撒冷建築內景
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古城遺址亞利伊勒耶路撒冷
聖斯蒂芬在耶路撒冷布道耶路撒冷大屠殺紀念館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
卡爾·威廉·耶路撒冷耶路撒冷古城及城墻基督進入耶路撒冷城
耶路撒冷十四行詩集米書蘭返回耶路撒冷之首領以色列耶路撒冷哈勃爾
耶路撒冷的英國辦事處被炸毀耶路撒冷的艾希曼:倫理的現代睏境重回耶路撒冷:猶太人的三千年
嵌蠃鈿耶路撒冷大清真寺模型先知費利米哀悼耶路撒冷的毀滅耶路撒冷十四行詩集》(選三)
耶路撒冷十四行詩集選三
分類詳情
錫安山古德斯橄欖山死海哭墻
大衛城塔薩赫拉清真寺大屠殺紀念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