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紅光鎮位於江蘇省靖江市西北部,江蘇省文明鎮,地處泰興、靖江交界。鎮域總面積40.453平方公裏,人口2.78萬。行政村10個, 1個社區居委,村名小組253個,工業企業265個,財政收入280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5590元。
農業概況:
紅光鎮為亞熱帶南部季風氣候,氣候溫和濕潤,四季分明,陽光充足,年平均氣溫16.5度 ,土壤以養分含量較好砂壤土為主。全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為 4573.8公頃.糧食播種面積為4372公頃,糧食作物的主要品種是優質水稻、弱筋小麥。全年糧食總産量 31481噸。鎮現有種養大戶80餘戶,生豬年飼養量達到8萬頭,出欄4萬頭,傢禽年飼養量達到55萬衹,出欄38萬衹,水産品總産量232噸。 |
|
紅光鎮位於川西平原腹心地帶,成都市以西13公裏處,國道317綫橫穿其中。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各種花卉苗木生長。
全鎮幅員面積23.5平方公裏,花卉苗木面積2500畝,主要品種有:桂花、梅花、櫻花、天竺桂、金葉女貞、黃桷樹、紅繼木、雪鬆、紅葉李、金葉槐、銀杏、楠木及各種樁頭盆景等一百多個品種。可隨時嚮社會低價提供大量的各種規格緑化苗木和花卉盆景.。
郫縣紅光鎮地處川西平原腹心地帶,距省會成都市區僅13公裏。成灌高速公路、成都市繞城高速公路、317國道穿越全境,交通便捷,是毛主席1958年親臨視察過的地方,具有光榮的歷史。紅光鎮經濟發達,市場繁榮、人民富足,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工業小城鎮。鎮域人口約6萬,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2004年被成都高新區西區整合約10平方公裏,現幅員面積為33.5平方公裏,耕地2.4萬畝,轄14個行政村,125個社,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軟件、機械製造、食品飲料、生物製藥等行業為主的工業經濟鏈,現有鎮屬、三資、外資、民營及個體工商企業1,200多傢。2005年全鎮實現全口徑稅收3,15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180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51,640萬元,全口徑工業增加值達到66,725萬元。
紅光鎮人傑地靈,環境優美,名人街上有著名的畫傢·趙藴玉、古琴傢·喻伯蓀曾在此定居。
紅光鎮地處川西平原腹心地帶,距省會成都市區僅13公裏。成灌高速公路、成都市繞城高速公路、317國道穿越全境,交通便捷,是毛主席1958年親臨視察過的地方,具有光榮的歷史。紅光鎮經濟發達,市場繁榮、人民富足,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工業小城鎮。鎮域人口約6萬,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2004年被成都高新區西區整合約10平方公裏,現幅員面積為33.5平方公裏,耕地2.4萬畝,轄14個行政村,125個社,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軟件、機械製造、食品飲料、生物製藥等行業為主的工業經濟鏈,現有鎮屬、三資、外資、民營及個體工商企業1200多傢。2006年,全鎮實現全口徑稅收7291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達50920萬元,工業投資達1134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932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743元,農業增加值達7242萬元。
改革開放前,紅光鎮農村人均年純收入不足400元,幾乎沒有工業和第三産業,直到92年,紅光經濟發展還是比較緩慢,工農業總産值不足1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財政收入衹有100多萬元,其中第一産業占90%,第二産業占8%,第三産業占2%;從92年開始,紅光鎮利用小城鎮建設試點這個契機,整合各方面的優勢,大力調整産業結構,發展工業、興辦第三産業。目前,紅光鎮正嚮着新興工業強鎮邁進。 |
|
【概況】紅光鎮地處川西平原腹心地帶,距省會成都市區僅13公裏。成灌高速公路、成都市繞城高速公路、317國道穿越全境,交通便捷,是毛主席1958年親臨視察過的地方,具有光榮的歷史。紅光鎮經濟發達,市場繁榮、人民富足,是一座新興的現代工業小城鎮。鎮域人口約6萬,其中農業人口2.8萬人。2004年被成都高新區西區整合約10平方公裏,現幅員面積為33.5平方公裏,耕地2.4萬畝,轄14個行政村,125個社,1個社區居民委員會。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軟件、機械製造、食品飲料、生物製藥等行業為主的工業經濟鏈,現有鎮屬、三資、外資、民營及個體工商企業1200多傢。2006年,全鎮實現全口徑稅收7291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總額達50920萬元,工業投資達11343萬元,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9322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743元,農業增加值達7242萬元。
改革開放前,紅光鎮農村人均年純收入不足400元,幾乎沒有工業和第三産業,直到92年,紅光經濟發展還是比較緩慢,工農業總産值不足1億元,農村人均純收入不足1000元,財政收入衹有100多萬元,其中第一産業占90%,第二産業占8%,第三産業占2%;從92年開始,紅光鎮利用小城鎮建設試點這個契機,整合各方面的優勢,大力調整産業結構,發展工業、興辦第三産業。目前,紅光鎮正嚮着新興工業強鎮邁進。
【人文景觀】一年一度的3.16慶典,是聞名縣內外的大型集會。毛澤東主席於1958年3月16日視察了當時的合興鄉紅光社,為了紀念偉人,合興鄉後來改為紅光鄉,並在每年的這一天舉行紀念活動。1995年,紅光鎮政府修建了毛澤東廣場,廣場中央是毛主席與群衆在一起的雕塑。近年來,鎮政府組織的3.16慶典,活動內容豐富多彩,受到了各級領導關註,吸引了八方來客。
紅光鎮人傑地靈,環境優美,名人街上有著名的畫傢趙藴玉、古琴傢喻伯蓀在此定居。
【城市建設】紅光鎮2000年被列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目前,全鎮已實現村村通公路,村級油面路總長25公裏,基本實行村級黑色路面網絡。鎮內擁有日供水800噸的自來水廠一座,郵電模塊局大樓一座。1997年實現了村村通電話,安裝了10餘萬米的通訊主綫。建成區面積為3.3平方公裏,現有衝水式公厠2個,排污溝4000米,天然氣管道8500米,新街13條,長4700米,商住房150幢,面積450000平方米,街面的營業房1500間,面積70000平方米。近年來,修建了工院連接道、工院小區、川工綜合市場、托普大道等,並在317綫與羊西綫之間開通三條連接道。同時實施了創紅光文明路工程,為紅光廣場至紅光門的317綫兩邊水溝加蓋緑化,使之成為省、市文明路。
【工業經濟發展情況】隨着改革開放的逐步深入,我鎮工業經濟得以快速發展。長期以來,我鎮一貫堅持把發展工業經濟作為全鎮發展的第一要務,堅持“依托優勢、建設載體、招商引資、跨越發展”的總體思路,大力實施工業強鎮戰略。通過優化招商環境,加大服務力度;突出招商重點,重點引進與我鎮四大支柱産業緊密聯繫的相關産業、延伸産業和配套産業;改進招商方式,提高招商引資實效;優質服務鎮域企業,增強鎮域企業紮根紅光、做大做強的信心和决心等方式全力推動鎮域工業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由於西區的整合使我鎮的工業經濟面臨嚴峻的二次創業,但南臨高新區、INTER出口貿易加工區以及成都現代工業港北片區在我鎮的建設,又為我鎮新一輪的發展帶來了難得的歷史機遇。
現已初步形成以電子軟件、機械製造、食品飲料、生物製藥等行業為主的工業經濟鏈,現有鎮屬、三資、外資、民營及個體工商企業1200多傢,較大企業有托普集團西部軟件、成都恆通鋁業公司、成都利普科技公司、法國達能、新興富皇公司、上海永冠集團、川交農用汽車製造有限公司等。
【農業經濟發展情況】我鎮雖然以發展工業為主,但一直把努力增加農民收入放在重要位置。努力尋求各種方式助農增收.
――農業生産:全鎮以“三高”農業為主,現是全國瘦肉型商品豬、商品糧生産基地,又是成都市郊二綫蔬菜生産基地。近幾年,我鎮大力探索農業經濟發展方面的新思路、新途徑,通過“公司+支部+農戶”、“支部+協會+農戶”等組織形式以及轉租、轉包、入股等土地流轉的新方法,大力引進農業企業、引導農民組建協會組織。由農戶自願組建成立了蔬菜協會、養殖協會等協會組織,在廣大農戶中産生了積極的影響,使我鎮的各種農産品生産正逐步走嚮規模化、産業化。2006年,糧食總産量達到2000萬公斤,出欄商品豬2.5萬頭,傢禽55.6萬衹,特種蔬菜面積3626畝,年産各類鮮菜2萬噸,農業産業化和生物農業工程企業十余家,實現農業招商引資1580萬元。
――失地農民:隨着成都市城市面積的不斷擴張,以及自身經濟建設的需要,我鎮的失地農民逐年增多,現有的失地農民共涉及8個村。對失地農民的安置是一項長期的、係統的、艱苦的工作,我鎮一直把這項工作擺在突出位置,把對失地農民再就業和農村剩餘勞力轉移作為農村工作的重中之重,把它作為“一把手”工程。為了保證失地農民“失地不失業,失地不失利”,我鎮製定了勞動者自主擇業、市場調節就業、政府引導和促進就業的就業機製。為此專門成立了勞動保障所專職負責此項工作,重點抓好四個工作:一是建立統一的就業、求職和失業登記制度,摸清底數;二是建立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勞動力市場;三是拓寬就業渠道,擴大就業空間,大力依托周邊優勢資源(如西華大學、INTER出口貿易加工區等),興辦社區服務業和其他第三産業,加快農村剩餘勞動力嚮非農産業轉移;四是充分發揮鎮勞動保障所在就業和培訓中的應有作用,大力開展失地農民和農村剩餘勞動力的職業技能培訓,形成職業技能培訓服務網絡。2006年,我鎮共培訓人數4637人次,培訓失地農民1235人次,引導性技能培訓27期,培訓農民2947人次,其中培信失地農民896人次,職業技能培訓23期,培訓農民1646人,創造新就業崗位5785個,全年實現新增轉移勞動力1922人。
【第三産業發展情況】我鎮第三産業正不斷壯大,已從1992年的占全鎮經濟比重不足2%上升為現有10%,産值達3.5億元,從業人口近4000人。我鎮通過主動承接和依托成都市、西華大學、高新西區等經濟圈的幅射方式,大力發展以房地産、商品貿易、餐飲娛樂為主的第三産業。同時,註意妥善安置失地農民,新建農民新村,擴大城區面積,加大城鎮的建設和經營的力度,努力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
現有的建成區面積3.3平方公裏,基本做到了緑化、美化、淨化、亮化,轄區內有大學5所,中專1所,中學2所,小學6所,醫院2處,病床500餘張,入住的房地産公司8傢,大型商業零售企業1傢,郵電、通訊、金融網點齊備,基礎設施較為完備,文化娛樂生活豐富。
【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事業】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鎮上開展了“雙創”、“三德”教育,堅持開展創“文明鎮”、“文明村”、“文明戶”、“文明行業”等評選活動。在基層組織建設方面,堅持鎮務公開制度,把土地管理、計劃生育、農民負擔、財政預算、戶口管理等項工作情況嚮全鎮人民公佈上墻,建立了領導幹部信訪接待日制度,堅持村務公開、財務公開制度,村村都有村務財務公開墻,每季度公開一次,增強鎮政府、村委會工作的透明度。
經過近幾年的發展,紅光鎮目前已經具有良好的發展基礎及區位優勢,是郫縣新型工業化的前沿陣地,是人居環境一流,創業環境一流的成都市前列鄉鎮、四川省經濟強鎮。 |
|
村委會(三圩、新豐、地藏、新躍、老港、利珠、漲公、紅英、新義、法喜) |
|
靖江市紅光鎮位於靖江的西北部,東南至生祠鎮,西至新橋鎮,北至泰興市蔣華鎮,行政區劃面積4045公頃,下轄一個居委會,10個行政村,253個村民小組,全鎮戶籍總人口27601人,鎮內江平公路、新夾公路穿境而過,一級河道夾港直通長江不足10公裏,水陸交通十分便利。全鎮目前已形成機械製造、泵閥製造、化工機械、紡織服裝、農産品加工、鍛造、化工等多個産品群體,現有集體企業、私營企業、個體工業370多傢。2004年全鎮實行地區生産總值3.4億元,財政收入0.11億元,全社含固定資産投資0.82億元,吸納民資0.59億元,農民人均收入4395元。鎮內人文環境不斷優美,治安狀況日趨良好,社會經濟有序發展,人民生活逐步提高。 |
|
- : Gongguang Town
|
|
紅光 |
|
社區 | 白雲村 | 新躍村 | 紅光村 | 新豐村 | 新義村 | 金土村 | 老港村 | 法喜村 | 漲公村 | 利珠村 | 地藏村 | 八聖村 | 三觀村 | 紅英村 | 三圩村 | 蔣橋村 | 竹橋村 | 護國村 | 仁和村 | 合興村 | 鐵門村 | 八裏村 | 長生村 | 濟陽村 | 宋傢林村 | 儀隆村 | 魚塘坎村 | 漢薑村 | 寇傢壩村 | 獨柏村 | 檬梓村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