禾本科 > 竹亞科
目錄
No. 1
  亞科中文名:竹亞科
  亞科拉丁名:bambusoideae nees
  綱中文名:雙子葉植物綱
  綱拉丁名:monocotyledoneae
  門中文名:被子植物門
  門拉丁名:angiospermae
  亞科概述:
  竹亞科的植物,稈一般為木質,多為灌木或喬木狀,稈的節間常中空;主稈葉(稈籜即筍殼)與普通葉明顯不同;稈籜的葉片(籜片)通常縮小而無明顯的中脈;普通葉片具短柄,且與葉鞘相連處成一關節,葉易自葉鞘脫落。染色體:x=12,稀 7、 6、 5。體中所含的sio2可高達70%,竿和各級分枝之節均可生1至數芽,以後芽萌發再成枝條,因而形成復雜的分枝係統;地下莖(rhizome)亦甚發達和木質化(指植株成長後而言),或成為竹鞭在地中橫走[此為單軸型(monopodium),又因竹鞭較竿徑為細,故亦稱細型(1eptomorph)],或以衆多竿(culm-base)和竿柄(culmneck)兩者堆聚而成為單叢[即合軸型(sympodium)或粗型(pachymorph)],竿柄有節而無芽,通常亦不在其上生根,它著作較長的延長時,稱之為假鞭(pseudorhizome),此時地面竿則為多叢兼疏稀散生,如同時兼有上述兩類型的地下莖,則稱為復軸型(amphipodium),其地面竿自然為多叢性的;新竿有其特殊的生長方式,即由地下莖(竹鞭或竿基)的芽嚮上出土而成新苗[俗稱shoot)),它最初有不分枝的短暫時期。葉二型,有莖生葉與營養葉之分;莖生葉單生在竿和大枝條的各節,相應地稱為竿籜(culm-sheath)、枝籜(branehsheath),它們有頗為 發達的籜鞘和較瘦小而無明顯中脈的籜片,在兩者間的聯結處之嚮軸面還生有籜舌,此 外籜耳和鞘口燧毛亦常存在,惟籜片絶對無柄;營養葉二行排列互生於枝係中末級分枝(常稱具葉小枝)的各節,並可形成類似復葉形式的同一面,其葉鞘常彼此重疊覆蓋,相互包捲,葉鞘頂端還可生有葉舌、葉耳和鞘口燧毛等附屬物,葉片具葉柄,中脈極顯著,次脈及再次脈亦均明顯,小橫脈易見或否,葉柄簡短,位於葉鞘頂端由內外兩個葉舌所形成的杯狀凹穴之內,因基部具關節,故嗣後葉片能連同葉柄一齊從鞘上脫落,而葉鞘則在枝條上存留較久。花期不固定,一般相隔甚長(數年、數十年乃至百年以上),某些種終生衹有一次開花期,花期常可延續數月之久。竹類花序有兩種基本類型,一為有如普通禾草那樣,植株上的具花部分(在禾本科中,習慣上以小穗為一單位)可形成各種式樣的花序,它們的發育是一次性完成的,術語上稱為單次發生花序(semelauctantinflorescence),其着生部位都是在植株營養體某些部分最上方的一片營養葉[稱旗葉(flag leaf或uppermost leaf)]之上,花序軸及其分枝(包括小穗柄)均常實心,即內部結構上下均勻一致,分枝處(包括小穗柄着生處)無明顯的節,偶可有小形的鱗片狀苞片,其腋內無芽,僅在枝腋有時可具枕瘤(tubereule),在竹類中稱為真花(genuineinflorescence),以便與另一類型即假花序(false inflorescence)相對應;後一類型的基本結構是假小穗(pseudospikelet),它是l枚小穗頂生於極為短縮的小枝上所形成,而此小枝除其基部之內側照例有1片先出葉外,其上方的葉器官均減退呈穎狀或外稃狀的苞片,且連同頂生的小穗 在外觀上混為一體而類似“小穗”,但此實為一復合性的構造物,其下方屬於小枝的部分之苞片腋內常有小枝芽[此時該苞片稱具芽苞片(bud-subtending bract)],如果此腋芽發育,則可成長為次生假小穗,後者的腋芽也有可能發育成另一再生的假小穗,如此重複,最後可形成一團假小穗叢,這是由各級假小穗依次發育生長而成的,故稱此假小穗叢為續次發生(interauctant inflorescence),它們着生在營養枝甚至在主竿的各節以 形成穗狀、圓錐狀或球形的頭狀等式樣的花枝,惟其主軸及分枝均並不特化,仍與營養 枝無異,還是有着明顯的節和中空的節間,因此也有人常將此花枝誤稱為“花序”。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穎l至數片或可無穎,有時將穎及小穗下部的不孕小花之外稃合稱為 過渡穎(transitional glumes),惟不孕外稃之內常含不同程度退化的花器官而可與真正的穎有所區別;外稃具(3)5脈乃至多脈,先端無芒或有小尖頭,罕可具l短直芒如刺,而 從不為膝麯芒;內稃具2脈或更多脈,背部具2脊或呈圓弧形而無脊,先端有時可分裂或下凹;鱗被多為3片,稀可無或多至6片,甚至更多片;雄蕊(2)3—6,稀可為多數(例如我國不産的群蕊竹屬ochlandra thwait.)花絲彼此分離或有部分的連合,甚至相 互連成管狀或片狀而成為單體雄蕊(monadelphous stamen);雌蕊1,花柱l-3,柱頭(1)2—3稀或更多,子房卵圓形、長橢圓形或近於球形,有時基部幹縮而作具柄狀。果 實有各種類型,穎果較常見,易與稃片相分離,果皮乾燥或新鮮時稀可肉質,有時為碩大型,此時則較子房原來體積增大許多倍(例如梨竹屬melocanna trin.),種臍綫形,幾與果實同長,胚小,多為f+pp型或略變為其他類型,胚乳多為單粒澱粉質(梨竹屬等 可無胚乳)。染色體基數x=12。
  模式屬:
  ?竹屬bambusa retz.corr.schreb.(nom.cons.)mbosretz.(nom.rej.) 竹亞科(不包括我國不産的草本竹類)就狹義而言計有70餘屬1000種左右,一般生長在熱帶和亞熱帶,尤以季風盛行的地區為多,但也有一些種類可分佈到溫寒地帶和高海拔的山嶽上部;亞洲和中、南美洲屬種數量最多,非洲次之,北美洲和大洋洲很少,歐洲除栽培外則無野生的竹類。在産地通常與其他植物伴生,但亦可形成純群。我國除 引種栽培者外,已知有37屬500餘種,分隸6族;其自然分佈限於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 各省區,少數種類還可嚮北延伸至秦嶺、漢水及黃河流域各處。
  本亞科約66屬,1000餘種,主要分佈在東南亞熱帶地區,少數屬、種延伸至亞熱帶和溫帶各地。我國26屬,200多種,多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
  1、箬竹屬(indocalamus)灌木狀或小灌木狀竹類;稈散生或叢生,直立,節不甚隆起,具一分枝,分枝通常與主稈同粗。葉片大型。約30餘種。我國約20種。闊葉箬竹[i.lati- folius(keng)mc-clure],稈高約1米,下部直徑 5~8毫米;稈籜宿存。分佈於華東、陝南漢江流域等地區。稈宜作毛筆稈或竹筷;葉寬大,可製船篷與鬥笠等防雨用品;亦用作包裹米粽。此外,稱為箬竹的尚有其他種類。葉的效用相同。
  2、箣竹屬(bambusa)地下莖合軸,稈叢生,節間圓筒形,每節有多數分枝,小枝在某些種類可硬化成刺。籜葉直立,基部與籜鞘的頂端等寬,籜耳顯著。約100餘種。我國約60多種。鳳凰竹[b.multiplex(lour.)raeusch.],稈高2~7米,粗5~25毫米。枝條多數簇生於1節。葉常5~10生於1小枝上。分佈於華南、西南各省,通常栽培供觀賞。變種鳳尾竹[b.multiplex var. nana(roxb.) keng f.],稈高2~3米,徑不超過10毫米。葉片通常10餘枚生於1小枝上,形似羽狀復葉。分佈於長江流域以南各省區。栽培更多。佛肚竹(b.ventricosa mcclure),稈有異型,畸形稈節間瓶狀。廣東特産,各地栽種或盆栽,供觀賞。
  3、牡竹屬(dendrocalamus)喬木狀竹,地下莖為合軸型,稈叢生,直立,尾梢常下垂,節具多數分枝,籜葉常外反;小穗含1至多朵小花;小穗軸不具關節;漿片缺,雄蕊6。麻竹(d.latiflorus munro),稈高 20~25米;枝條常僅生於稈之上部,每小枝具葉7~10枚,葉梢上部貼生黃棕色細毛。小穗紅紫色至深紫色,含6~8小花。分佈於華南至西南。筍味較甜,可作夏季蔬菜;竹稈粗大,是良好的建築用材;竹篾可編織;葉片可製鬥笠等防雨用具。
  4、剛竹屬(毛竹屬)(phyllostachys)稈散生,圓筒形,在分枝的一側扁平或有溝槽,每節有2分枝。約50種,大都分佈於東亞,以我國為中心。我國約産40餘種,主要分佈在黃河流域以南。毛竹(p.pubescens mazel ex h.de lehaie)高大喬木狀竹類。稈圓筒形,新稈有毛茸與白粉,老稈無毛;稈環平,籜環突起而使竹稈各節衹有1環。籜鞘厚革質;背部密生棕紫色小刺毛及棕黑色暈斑;籜耳小,耳緣有毛。小枝具葉2~8。分佈於長江流域和以南各省區以及河南、陝西。適宜生長於海拔400~1000米的山地,在土層深厚,肥沃濕潤,排水良好的嚮陽背風的山坡生長良好。根據竹稈顔色的變化,可以判斷年齡:一年生竹稈為粉緑色,密被毛;二年生為緑色,毛脫落;三年生為黃緑色;四年生為黃色;微被白粉。一般四五年生的竹稈可選伐利用,筍供食用,可加工製作筍幹、筍衣等;稈供建築竹橋,膠合竹板,製造水管、浮筒、竹筏等;也可劈篾編織各種器具;纖維為造紙原料。桂竹(p.bambusoides sieb. etzucc.),稈環隆起而使竹稈各節有明顯的2環,新稈緑色,常無粉,老稈深緑色;籜鞘黃褐色底密被黑紫色斑點或斑塊,常疏生直立短硬毛。小枝具葉3~6。分佈於黃河流域至長江以南各省區。稈質堅硬,有彈性,為重要材用竹種,亦可劈篾編物,用途頗廣。
百科辭典
  zhu yake
  竹亞科
  Bambusoideae;bamboo
  禾本科的1亞科,通稱竹類、竹子。
  特徵 常緑直立,有時是蔓生木本。地下莖可分為合軸型及單軸型(包括復軸型)兩種基本類型(圖1 地下莖)。合軸型由稈頸及根狀莖主體組成,根狀莖上的頂芽發育成稈,而其上的側芽則發育成新的地下莖。此種地下莖又可分為兩種類型:①稈頸不延伸,地下莖短而密集,②有明顯延長的稈頸而形成“假鞭”,故節上無芽,罕可生有不定根。單軸型有橫嚮延長的地下莖,即竹鞭,其側芽發育成稈或新的地下莖,頂芽一般不出土,節處均環生有不定根。復軸型兼有單軸型及合軸型的特徵。單軸型在不良的生長環境中也可轉變為復軸的地下莖。地下莖的類型是竹類分類的重要依據,凡是單軸型(包括復軸型)以及合軸型而有假鞭的竹類,其地面稈散生或多叢散生,能形成大面積的竹林,通稱散生竹(圖2 《竹譜詳錄》附散生竹外貌)。合軸型無假鞭的竹類則地面稈成單叢生長,不能形成大面積竹林,通稱叢生竹(圖3 《竹譜詳錄》附叢生竹外貌)。竹稈(竹鞭也如此)有明顯的節與節間(圖4 竹類植物的稈、稈基和稈柄)。節又分為着生稈籜(即筍殼)的籜環及位於其上多少隆起的稈環。每節的籜環與稈環之間稱為節內,分枝即自節內生出。節間通常呈圓筒形,很少呈方形,或在分枝的一側扁平或具縱溝。分枝每節為一至多數,常因屬而異(圖5 分枝類型)。稈籜是生在主稈上的葉,它的各部分與禾草的正常營養葉一致,但其籜片(相當於葉片)無明顯的中脈。籜的功能主要是支持幼稈和保護幼芽。籜是分種、有時是分屬的重要依據。生於小枝上的葉如同一般禾草的葉,但在葉片基部收縮成一短柄,葉柄與葉鞘之間有關節,枯老的葉片即自此關節處脫落,而葉鞘則常宿存。竹類很少開花結籽,開花是竹叢衰敗的表現,有些竹類在花後通常整個竹林枯死,同一地區甚至不同地區但為同一種源的竹林也可同時開花死亡。竹類的花也是分類的主要依據。竹類的花序(圖6 花序)有真花序及假花序兩種基本類型。真花序的小穗常具柄,穗軸及花序軸無明顯的節環而與一般禾草的總狀或圓錐花序相同,通常側生於頂端具葉小枝的中、下部各節,或生於具葉小枝的頂端。假花序生於稈或枝的苞腋,其側生小穗無柄,基部常有具二脊的前出葉。頂生小穗常以分枝係統的最末一段節間為“小穗柄”。假花序的小穗多在其下方托有一組穎狀苞片。小穗、穎狀苞片與基部的先出葉一起形成所謂假小穗。假小穗的穎狀苞腋還常可有芽。小穗的形態與一般禾草相同,脫節於穎之上並於各花間斷落,也可整個小穗脫落。花有3鱗被,偶可缺失或較多。雄蕊通常3或6,稀為多數,具分離或有時聯合的花絲;雌蕊的柱頭3,有時2或1枚。果實為穎果,有時果皮厚而為堅果或漿果。胚小,竹型(F+PP),即進入盾片的與進入胚芽的維管束間無明顯的節間;有外胚葉;盾片下端與胚根鞘分離;胚葉具多數維管束並在邊重疊。澱粉粒為單純型。葉表皮細胞的外壁多小疣,側壁呈波狀彎麯。雙胞微毛長形。硅質細胞多變化,為四角形或馬鞍形,稀略呈“十”字形。葉片內部解剖結構為竹型,具大型半透明的紡錘形細胞。緑色組織為臂形細胞組成。每一維管束有細胞壁多少加厚的外鞘及厚壁的內鞘。染色體小型,基數以□=12為主。散生竹多為4倍體(2□=48),叢生竹多為6倍體(2□=72),2倍體僅存在於草本竹類中,但也有多倍體。竹類均為□植物。
  生態分佈 已知的竹類約100屬1000餘種,主要分佈在亞洲、非洲及拉丁美洲的熱帶及亞熱帶,少數分佈至溫帶,以亞洲最多,大洋洲及北美洲僅有少數種,歐洲無鄉土竹種。中國有近40屬約500,分
英文解釋
  1. n.:  Bambusoideae Nees
  2. lat.:  Bambusoideae
相關詞
植物自然赤竹屬園藝花木百科禾本科植物學泰竹屬
常緑植物健康慈竹屬植物新品種速生樹種
包含詞
蘆竹亞科石竹亞科
分類詳情
張開竹子張開簕竹族張開北美箭竹超族張開青籬竹屬張開麻竹屬
張開孟宗竹屬張開內門竹屬張開蓬萊竹屬張開梨果竹屬張開茶桿竹屬
張開華箬竹屬張開莎勒竹屬張開玉山箭竹屬張開剌竹超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