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作者: 賈平凹 Gu Pingao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內容涉及其家乡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采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裏行間傾註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書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賈平凹稱“我要以它為故鄉竪一塊碑”。 |
|
流行於中國西北各省的地方戲麯劇種,由陝西、甘肅一帶的民歌發展而成的,是梆子。腔的一種。也叫“陝西梆子”。泛指北方用梆子腔演唱的劇種 |
|
秦腔
戲麯劇種。俗稱梆子,流行於 陝西 以及鄰近各省的部分地區。西北地區本屬古 秦 地,故名秦腔。音調激越高亢,節奏鮮明,善於表現悲壯、激昂和凄楚的情感。 清 富察敦崇 《燕京歲時記·封臺》:“ 鹹豐 以後,專重二簧,近則並重秦腔。秦腔者,即俗所謂梆子腔也。” 柳青 《創業史》第一部第二十二章:“ 生寶 很喜歡 有萬 心寬體胖,和誰都能說笑、打鬧,撅起屁股拉屎的時候,還唱着那麽幾句很不內行的秦腔。” |
|
戲麯劇種。流行於陝西、甘肅、青海、寧夏、新疆等地。一般認為由陝西、甘肅、山西一帶的民歌小麯發展而成。明代即已流行,清初至清中葉,流行全國各地,對許多劇種産生影響。在陝西省內,秦腔又發展成東(同州梆子)、西(西府秦腔)、中(西安亂彈)、南(漢調桄桄)四路。音樂以梆子擊節,唱腔為板腔體。劇目有《遊龜山》、《遊西湖》、《趙氏孤兒》等二千七百多種。 |
|
秦腔唱詞結構是齊言體,常見的有七字句和十字句,也就是整出戲詞如同一首七言無韻詩一樣排列整齊。和唱詞相對應的是麯調,秦腔板腔音樂結構可以歸納為秦腔“散板——慢板——由中板而入於急板——結束”的過程,也即打板節奏從慢到略快、快、極快、結束以前的漸慢、最終結束的過程。演唱者根據這種循序漸進的節奏,層層推入地展開故事情節。那麽如何來改變節奏的快慢呢?這正是秦腔唱腔“板路”起的作用。秦腔屬於板式變化體劇種,有二六板、慢板、帶板、墊板、二倒板、滾板等六大板式。二六板就是兩個“六板”,一個六板要敲六下梆子,都是強拍。其它各種板式都是將二六板加快、減慢、自由、轉板等變化而成的。這樣藝術傢就可以根據劇情需要,使用不同的節奏來表達情感了。
秦腔唱腔中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彩腔”,假嗓唱出,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其中的拖腔必須歸入“安”韻,一句聽下來飽滿酣暢,極富表現力,也是與其他的劇種有明顯區別的地方。另外,秦腔的唱腔有歡音和苦音之分。顧名思義,歡音擅長表現歡快、喜悅的情緒;苦音適合抒發悲憤、凄涼的情感。這些都需要表演者對劇本的拿捏把握,以更好地表達情感的輔助唱法。
秦腔的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所用的樂器,文場有板鬍、二弦子、二鬍、笛、三弦、琵琶、揚琴、嗩吶、海笛、管子、大號(喇叭)等;武場有暴鼓、幹鼓、堂鼓、句鑼、小鑼、馬鑼、鐃鈸、鉸子、梆子等。秦腔中最主要的樂器當然是板鬍,其發音尖細清脆,最能體現秦腔板式變化的特色。
秦腔的角色分為四生、六旦、二淨、一醜,共計十三門,又稱“十三頭網子”。演唱時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多角重唱,所以也叫做“唱亂彈”。有人贊美秦腔是“繁音激楚,熱耳酸心,使人血氣為之動蕩”,正是出於秦腔表演的特色。秦腔的表演樸實、粗獷、細膩、深刻,以情動人,富有誇張性。辛亥革命後,西安成立了易俗社,專演秦腔,銳意改革,吸收京劇等劇種的營養,唱腔從高亢激昂而趨於柔和清麗,既保存原有的風格,又融入新的格調。 |
秦腔的起源 The origins of opera |
秦腔的起源
秦腔,是起源於古代陝西、甘肅一帶的民間歌舞,是在中國古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長安生長壯大起來的,經歷代人民的創造而逐漸形成,因周代以來,關中地區就被稱為"秦",秦腔由此而得名,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因以棗木梆子為擊節樂器,又叫"梆子腔",因以梆擊節時發出"恍恍"聲,俗稱"桄桄子"。清人李調元《雨村劇話》雲:"俗傳錢氏綴百裘外集,有秦腔。始於陝西,以梆為板,月琴應之,亦有緊慢,俗呼梆子腔,蜀謂之亂彈。""亂彈"一詞在我國戲麯聲腔中的含義很多,過去曾把昆麯、高腔之外的劇種都叫"亂彈",也有曾把京劇稱為"亂彈",也有的劇種以亂彈命名,如溫州亂彈、河北亂彈,便更多的仍用在以秦腔為先、為主的梆子腔係統的總稱上。 |
秦腔的發展 Shaanxi's development |
秦腔"形成於秦,精進於漢,昌明於唐,完整於元,成熟於明,廣播於清,幾經演變,蔚為大觀",是相當古老的劇種,堪稱中國戲麯的鼻祖,明代萬歷間(公元1573-1620年)《鉢中蓮》傳奇抄本中,有一段註明用[西秦腔二犯]的唱腔演唱的唱詞,且都是上下句的七言體,說明秦腔在當時或在那以前不但形成、而且已外傳到其他地方了。 |
|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演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大荔、蒲城一帶的稱東路秦腔(即同州綁子,也叫老秦腔、東路梆子);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鳳翔、岐山、隴縣和甘肅省天水一帶的稱西路秦腔(又叫西府秦腔、西路梆子);流行於漢中地區的洋縣、城固、漢臺區、勉縣一帶有漢調恍恍(實為南路秦腔,又叫漢調秦腔、桄桄戲);流行於禮泉、富平、涇陽、三原、臨潼一帶的稱北路秦腔(即阿宮腔,亦稱遏宮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中路秦腔(就是西安亂彈)。西路亂彈流入四川後,與川北的燈戲、高腔長期共處,互相融匯,又采用四川語言,便逐漸形成獨具風格的四川梆子--彈戲;東路亂彈在京劇、晉劇、豫劇、河北梆子等劇種的形成過程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北三路秦腔的發展趨於停滯,有被中路秦腔取而代之的趨勢。 |
|
秦腔所演的劇目,據現在統計約三千個,多是取纔於“列國”、“三國”、“楊傢將”、“說嶽”等說部中的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它的傳統劇目豐富,已抄存的共2748本。 |
|
秦腔臉譜作為中國最古老劇種之一的舞臺美術的有機組成部分,其譜繪製風格古典獨特,體係完整,與京劇臉譜、川劇臉譜並稱中國三大臉譜係統,且對國粹京劇臉譜的形成與發展影響深遠。
秦腔臉譜,作為秦腔戲麯藝術的固有組成部分,有它自身的一套完整體係,多年來一直保持。對於秦腔臉譜的特點及其與京劇臉譜的關係,著名京劇研究傢、京劇臉譜繪製大傢、九十餘歲高齡的劉曾復先生在《淺談秦腔臉譜》一文中有精彩的論述:“在發展中,京劇也很自然地嚮花部中重要劇種秦腔吸取非常有益的經驗,包括臉譜。……秦腔臉譜總的來說比現行京劇淨角臉譜復雜,特別是眉眼花紋比較碎。現行京劇淨角臉譜雖然比較簡單整齊,但是京劇早年的臉譜中許多碎臉和歪臉的花紋還是細碎的。秦腔臉譜的復雜表明它比現行京劇淨角臉譜古典。……秦腔臉譜中有許多臉譜與京劇臉譜大同小異,例如關羽、包拯、孟良、焦贊、呼延贊、李元霸等。……京劇界中有一種傳統的說法,秦腔歪臉勾得好。現行京劇淨角臉譜歪臉較少,京劇早年的淨角臉譜中歪臉則較多。《定軍山》夏侯淵、《反西涼》許褚、《白水灘》青面虎等早年都勾歪臉,但是今天的京劇中這些角色都改用正臉了。今天京劇淨角臉譜在歪臉的應用上不如秦腔臉譜古典。”
經過歲月的流逝,如今秦腔已走嚮衰落,秦腔臉譜的繪製者也碩果僅存,後繼乏人。為了搶救並保存這份重要的文化遺産,學苑出版社足跡遍及三秦大地,遍訪易俗社、三意社等秦腔百年班社,並深入民間,挖掘出秦腔臉譜兩千餘幅。其中多為老藝人的封筆之作,更有傳為國寶的“明代康海秦腔古譜”以及清人所繪秦腔臉譜,基本反映了陝西秦腔臉譜概貌。經過整理精選,編為《易俗社秦腔臉譜》、《三意社秦腔臉譜》、《蒲城張氏藏秦腔古譜》、《歷代秦腔故事臉譜》等四捲,出版刊布,以期魯殿靈光,藉此留傳。 |
秦腔的優秀演員 Shaanxi is good actor |
秦腔的優秀演員,除清代的名冠南北的大藝術傢魏長生外,還有被譽為花部四美的王湘雲、陳媄碧(良官)和渭南派的申祥麟,同州派的欒小惠,周至派的桃瑣兒,長安派的嶽色子等。光緒中後期有潤潤子、玉喜兒、陳雨農、黨甘亭、趙傑民、李雲亭(麻子紅)、劉立傑(木匠紅)、王文鵬等。辛亥革命以來,有名醜馬平民,名小生蘇哲民、蘇育民,名旦劉箴俗(有與歐陽予倩“並駕齊驅”之譽)、王天民(人稱“西北梅蘭芳”)、李正敏(人稱“秦腔正宗”)、何振中、宋尚花等。名淨田德年和名須生何傢顔、耿善民、張鎖中、劉毓中、劉易平等。特別是秦腔表演藝術傢陳雨農、王文鵬、黨甘亭、李正敏、王天民、劉毓中,郭明霞以及原“三意社”的編修李逸笙、蘇哲民等人,陝西秦腔藝術傢張寧、李小峰、殷滿合、李淑嫻、張莉萍等在唱腔、表演、化妝造型等方面都有創新。 |
板腔體音樂體製和京劇的形成 Cavity forming plate system and the opera's music |
由於秦腔的很多劇目都是表現我國歷史上反侵略戰爭、忠姦鬥爭、反壓迫鬥爭等重大的或富有生活情趣的題材,由於秦腔音樂反映了陝甘人民耿直爽朗、慷慨好義的性格,和淳樸敦厚、勤勞勇敢的民風,且較早地(也可能是最的)形成了比較適宜於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製;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所到之處,都給各劇以不同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康、雍、乾三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
|
秦腔的鼎盛時期在乾隆年間(1736-1795年),這個時期,全國很多地方都有秦腔班社,僅西安一地共就有三十六個秦腔班社,如保符班、江東班、雙寨班、錦綉班等。
秦腔因其流行地區的不同,衍變成不同的流派:流行於關中東部渭南地區的稱東路秦腔;流行於關中西部寶雞地區的稱西府秦腔;流行於漢中地區的叫漢調秦腔;流行於西安一帶的稱西安亂彈(就是中路秦腔)。各路秦腔因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影響,在語音、唱腔、音樂等方面,都稍有差別。近五十年來,東、西、南三路秦腔都不發達,中路秦腔起而代之,在整個西北地區均占絶對優勢。
秦腔所演的劇目多是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傢將"、"說嶽"等英雄傳奇或悲劇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公案戲,劇目超過1萬本,劇目之豐富,居我國三百多劇種之首,因時代久遠,散佚頗多,據現在統計,僅存約4700多個,而且,這些劇目目前還正以驚人的速度繼續流失,如果有關部門不能有效搶救,歷代人民用心血創造的寶貴文化遺産將永訣於世。 |
秦腔藝術特點 Shaanxi Art Features |
秦腔唱腔包括“板路”和“彩腔”兩部分,每部分均有歡音和苦音之分。苦音腔最能代表秦腔特色,深沉哀婉、慷慨激昂,適合表現悲憤、懷念、凄哀的感情;歡音腔歡樂、明快、剛健、有力,擅長表現喜悅、歡快、爽朗的感情。板路有〔二六板〕、〔慢板〕、〔箭板〕、〔二倒板〕、〔帶板〕、〔滾板〕等六類基本板式。彩腔,俗稱二音,音高八度,多用在人物感情激蕩、劇情發展起伏跌宕之處。分慢板腔、二倒板腔、代板腔和墊板腔等四類。凡屬板式唱腔,均用真嗓;凡屬彩腔,均用假嗓。秦腔須生、青衣、老生、老旦、花臉均重唱,名曰唱亂彈。民間有“東安安西慢板,西安唱的好亂彈”之說。清末以前的秦腔,又叫西安亂彈,就是因其重唱而得名。其中有些生角的大板亂彈,長達數十句之多,如《白逼宮》中漢獻帝的哭音亂彈,要唱五十多句,講究唱得瀟灑自然,優美動聽,民間稱做“酥板亂彈”。《下河東》的四十八哭,要排唱四十八句;《斬李廣》的七十二個再不能,要排唱七十二句。花臉唱腔講究“將音”和“嗷音”,調高難唱,能者則成名傢。秦腔麯牌分弦樂、嗩吶、海笛、笙管、昆麯、套麯六類,主要為弦樂和嗩吶麯牌。秦腔的音樂伴奏,嚮稱四大件,以二弦為主奏,人稱秦腔之“膽”。琴師在秦腔戲班中具有重要地位,常坐於舞臺前場後部正中。伴奏音樂擅奏老調,音高為“三眼調”。三十年代後改用出調(即下把拉法)。
秦腔的表演自成一傢,角色體製有生、旦、淨、醜四大行,各行又分多種,統稱為“十三頭網子”。一般戲班,都要按行當建置以“四梁四柱”為骨幹的三路角色製。頭路角色包括頭道須生、正旦、花臉和小旦,二路角色包括小生、二道須生、二花臉和醜角,其他老旦,老生等角均為三路角色。各路角色的佼佼者,均可挂頭牌演出,其他即為配角。條件優越的戲班,常不惜重金邀請名角。各行皆能,文;武、昆、亂不擋的多面手、好把式,又稱“戲包袱”,或叫“飽肚子”。秦腔表演技藝十分豐富,身段和特技應有盡有,常用的有趟馬、拉架子、吐火、撲跌、掃燈花、耍火棍、槍背、頂燈、咬牙、轉椅等。神話戲的表演技藝,更為奇特而多姿。如演《黃河陣》,要用五種法寶道具。量天尺,翻天印,可施放長串焰火,金交剪能飛出朵朵蝴蝶。除此,花臉講究架子功,以顯威武豪邁的氣概,群衆稱其為“架架兒”。
國傢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傢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2007年6月8日,陝西省西安秦腔劇院獲得國傢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産日奬。 |
《秦腔》專業知識類書籍 "Shaanxi" expertise books |
1、秦腔考/馬彥祥著/燕京大學排印本
2、秦腔記聞——菊部妄談/王紹猷著/陝西易俗社1949年版
3、秦腔音樂/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戲劇工作委員會、音樂工作委員會合編/新華書店西北總分店1950年版
4、西安的舊劇改革/陝甘寧邊區文化協會戲劇工作委員會編/西安新華書店西北分店1950年版
5、秦腔音樂/安波記錄整理/海燕書店1950年版
6、陝北道情音樂/梁文達收集整理/西北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7、碗碗腔音樂/王依群記錄整理/西北人民出版社1953年版
8、陝西戲麯在北京演出評論/田漢、馬少波等著/東風文藝出版社1959年版
9、秦腔打擊樂譜/慕傢璧、馬凌元記錄整理/長風文藝出版社1960年版
10、商雒花鼓音樂/陝西群衆藝術館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秦腔音樂唱板淺釋/蕭炳編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11、秦腔板鬍簡明教材/楊天基、王興武編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2、陝西戲劇史料叢刊/中國戲麯志·陝西捲編輯部編/1983年起內部印刷
13、秦腔研究論著選/陝西省藝術研究所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14、秦腔劇目初考/楊志烈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15、秦腔臉譜/何瑞等攝影/陝西人民美術出版社1984年版
16、秦腔史稿/焦文彬等著/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7、清代戲劇傢李十三評傳/李十三史料研究組編/陝西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18、秦腔名傢聲腔選析/王正強著/甘肅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
19、秦東戲劇論文集/渭南地區文化局等編/西北大學出版社1989年版
20、中國戲麯志·陝西志/中國isbn1995年版
21、陝西省戲劇志(分西安、銅仁、鹹陽、榆林、寶雞等分捲)/三秦出版社1995-1998年版
22、山陝商人與梆子戲/劉文峰/文化藝術出版社1996年版
23、古都西安·長安戲麯/焦文彬/西安出版社2002年版 |
|
山川不同,便風俗區別,風俗區別,便戲劇存異;普天之下人不同貌, 劇不同腔;京,豫,晉,越,黃梅,二簧,四川高腔,幾十種品類;或 問:歷史最悠久者,文武最正經者,是非最洶洶者?曰:秦腔也。正如長 處和短處一樣突出便見其風格,對待秦腔,愛者便愛得要死,惡者便惡得 要命。外地人——尤其是自誇於長江流域的纖秀之士——最害怕秦腔的震 撼;評論說得婉轉的是:唱得有勁;說得直率的是:大喊大叫。於是,便 有柔弱女子,常在戲臺下以絨堵耳,又或在平日教訓某人:你要不怎麽怎 麽樣,今晚讓你去看秦腔!秦腔成了懲罰的代名詞。所以,別的劇種可以 各省走動,唯秦腔則如秦人一樣,死不離窩;嚴重的鄉土觀念,也使其離 不了窩:可能還在西北幾個地方變腔走調的有些市場,卻絶對衝不出往東 南而去的潼關呢。
但是,幾百年來,秦腔卻沒有被淘汰,被沉淪,這 使多少人在大惑而 不得其解。其解是有的,就在陝西這塊土地上。如果是一個南方人,坐車 轟轟隆隆往北走,渡過黃河,進入西岸,八百裏秦川大地,原來竟是:一 扶黃褐的平原;遼闊的地平綫上,一處一處用木椽夾打成一尺多寬墻的土 屋,粗笨而莊重;衝天而起的白楊,苦楝,紫槐,枝幹粗壯如桶,葉卻小 似銅錢,迎風正反翻覆……你立即就會明白了:這裏的地理構造竟與秦腔 的旋律維妙維肖的一統!再去接觸一下秦人吧,活脫脫的一群秦始皇兵馬 俑的復出:高個,濃眉,眼和眼間隔略遠,手和腳一樣粗大,上身又稍稍 見長於下身。當他們背着沉重的三角形狀的犁鏵,趕着山包一樣團塊組合 式的秦川公牛,端着腦袋般大小的耀州瓷碗,蹲在立的臥的石磙子碌碡上 吃着牛肉泡饃,你不禁又要改變起世界觀了:啊,這是塊多麽空曠而實在 的土地,在這塊土地挖爬滾打的人群是多麽“二愣”的民衆!那晚霞燒起 的黃昏裏,落日在地平綫上欲去不去的痛苦的妊娠,五裏一村,十裏一鎮, 高音喇叭裏傳播的秦腔互相交織,衝撞,這秦腔原來是秦川的天籟,地 籟,人籟的共鳴啊!於此,你不漸漸感覺到了南方戲劇的秀而無骨嗎?不 深深地懂得秦腔為什麽形成和存在而占卻時間,空間的位置嗎?
八百 裏秦川,以西安為界,鹹陽,興平,武功,周至,鳳翔,長武, 岐山,寶雞,兩個專區幾十個縣為西府;三原,涇陽,高陵,戶縣,合陽, 大荔,韓城,白水,一個專區十幾個縣為東府。秦腔,就源於西府。在 西府,民性敦厚,說話多用去聲,一律咬字沉重,對話如吵架一樣,哭喪 又一呼三嘆。呼喊遠人更是特殊:前聲拖十二分的長,末了方極快地道出 內容。聲韻的發展,使會遠道喊人的人都從此有了唱秦腔的天才。老一輩 的能唱,小一輩的能唱,男的能唱,女的能唱;唱秦腔成了做人最體面的 事,任何一下鄉下男女,衹有唱秦腔,纔有出人頭地的可能,大凡有出息 的,是個人才的,哪一個何曾未登過臺,起碼不能吼一陣亂彈呢!
農民是世上最勞苦的人,尤其是在這塊平原上,生時落草在黃土炕上, 死了被埋在黃土堆下;秦腔是他們大苦中的大樂,當老牛木犁疙瘩繩, 在田野已經纍得筋疲力盡,立在犁溝裏大喊大叫來一段秦腔,那心胸肺腑, 關關節節的睏乏便一盡兒滌蕩淨了。秦腔與他們,要和“西鳳”白酒, 長綫辣子,大葉捲煙,牛肉泡饃一樣成為生命的五大要素。若與那些年長 的農民聊起來,他們想象的偉大的共産主義生活,首先便是這五大要素。 他們有的是吃不完的糧食,他們缺的是高超的藝術享受,他們教育自己的 子女,不會是那些文豪們講的,幼年不是祖母講着動人的迷麗的童話,而 是一字一板傳授着秦腔。他們大都不識字,但卻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套背 誦出劇本,雖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字眼從那一圈鬍子的嘴裏吐出來十分 彆扭。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樂趣,高興了,唱“快板”,高興得像被烈 性炸藥爆炸了一樣,要把整個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慢板”,揪 心裂腸的唱腔卻表現了多麽有情有味的美來,美給了別人的享受,美也熨 平了自己心中愁苦的皺紋。當他們在收穫時節的土場上,在月在中天的莊 院裏大吼大叫唱起來的時候,那種難以想象的狂喜,激動,雄壯,與那些 獻身於詩歌的文人,與那些有吃有穿卻總感空虛的都市人相比,常說的什 麽偉大的永恆的愛情是多麽渺小、有限和虛弱啊!
我曾經在西府走動 了兩個秋鼕,所到之處,村村都有戲班,人人都會 清唱。在黎明或者黃昏的時分,一個人獨獨地到田野裏去,遠遠看着天幕 下一個一個山包一樣隆起的十三個朝代帝王的陵墓,細細辨認着田埂土, 荒草中那一截一截漢唐時期石碑上的殘字,高高的土屋上的窗口裏就飄出 一陣冗長的二鬍聲,幾聲雄壯的秦腔叫板,我就癡呆了,猛然發現了自己 心胸中一股強硬的氣魄隨同着胳膊上的肌肉疙瘩一起産生了。
每到農 閑的夜裏,村裏就常聽到幾聲鑼響:戲班排演開始了。演員們 都集合起來,到那古寺廟裏去。吹,拉,彈,奏,翻,打,念,唱,提袍 甩袖,吹鬍瞪眼,古寺廟成了古今真樂府,天地大梨園。導演是老一輩演 員,享有絶對權威,演員是一定幾口,夫妻同臺,父子同臺,公公兒媳也 同臺。按秦川的風俗:父和子不能不有其序,爺和孫卻可以無道,弟與哥 嫂可以嬉鬧無常,兄與弟媳則無正事不能多言。但是,一到臺上,秦腔面 前人人平等,兄可以拜弟媳為帥為將,子可以將老父繩綁索捆。寺廟裏有 窗無扇,屋梁上蛛絲結網,夏天蚊蟲飛來,成團成團在頭上旋轉,薫蚊草 就墻角燃起,一聲唱腔一聲咳嗽。鼕天裏四面透風,柳木疙瘩火當中架起, 一出場一臉正經,一下場湊近火堆,熱了前懷,涼了後背。排演到什麽 時候,什麽時候都有觀衆,有抱着二尺長的煙袋的老者,有凳子高、桌子 高趴滿窗臺的孩子。廟裏一個跟頭未翻起,窗外就哇地一聲叫倒好,演員 出來駡一聲:誰說不好的滾蛋!他們抓住窗臺死不滾去,倒要連聲討好: 翻得好!翻得好!更有殷勤的,跑回來偷拿了紅薯、土豆、在火堆裏煨熟給 演員作夜餐,賺得進屋裏有一個安全位置。排演到三更雞叫,月兒偏西, 演員們散了,孩子們還圍了火堆彎腰踢腿,學那一招一式。
一出戲排 成了,一人傳出,全村振奮,扳着指頭盼那上演日期。一年 十二個月,正月元宵日,二月竜擡頭,三月三,四月四,五月五日過端午, 六月六日曬絲綢,七月過半,八月中秋,九月初九,十月一日,再是那 臘月五豆,臘八,二十三……月月有節,三月一會,那戲必是上演的。戲 臺是全村人的共同的事業,寧肯少吃少穿也要籌資集款,買上好的木石, 請高強的工匠來修築。村子富不富,就比這戲臺闊不闊。一演出,半下午 人就找凳子去占地位了,未等戲開,臺下坐的、站的人頭攢擁,臺兩邊階 上立的臥的是一群頑童。那鑼鼓就叮叮咣咣地鬧臺,似乎整個世界要天翻 地覆了。各類小吃趁機擺開,一個食攤上一盞馬燈,花生,瓜子,糖果, 煙捲,油茶,麻花,燒雞,煎餅,長一聲短一聲叫賣不絶。鑼鼓還在一聲 兒敲打,大幕衹是不拉,演員偶爾從幕邊往下望望,下邊就喊:開演呀, 場子都滿了!幕布放下,衹說就要出場了,卻又叮叮咣咣不停。臺下就亂 了,後邊的喊前邊的坐下,前邊的喊後邊的為什麽不說最前邊的立着;場 外的大聲叫着親朋子女名字,問有坐處沒有,場內的銳聲回應快進來;有 要吃煎餅的喊熟人去買一個,熟人買了站在場外一揚手,“日”地一聲隔 人頭甩去,不偏不倚目標正好;左邊的喊右邊的踩了他的腳,右邊的叫左 邊的擠了他的腰,一個說:狗年快完了,你還叫啥哩?一個說:豬年還沒 到,你便拱開了!言語傷人,動了手腳;外邊的趁機而入,一時四邊嚮裏 擠,裏邊嚮外扛,人的旋渦涌起,如四月的麥田起風,根兒不動,頭身一 會兒倒西,一會兒倒東,喊聲,駡聲,哭聲一片;有拼命擠將出來的,一 出來方覺世界偌大,身體胖腫,但差不多卻光了腳,亂了頭髮。大幕又一 挑,站出戲班頭兒,大聲叫喊要維持秩序;立即就跳出一個兩個所謂“二 幹子”人物來。這類人物多是頭腦簡單,四肢發達,卻十二分忠誠於秦腔, 此時便拿了枝條兒,哪裏人擠,哪裏打去,如兇神惡煞一般。人人恨駡 這些人,人人又都盼有這些人,叫他們是秦腔憲兵,憲兵者越發忠於職責, 雖然徹夜不得看戲,但大傢一夜滿足了,他們也就滿足了一夜。
終 於臺上鑼鼓停了,大幕拉開,角色出場。但不管男的女的,出來偏 不面對觀衆,一律背身掩面,女的就碎步後移,水上漂一樣,臺下就叫: 瞧那腰身,那肩頭,一身的戲喲是男的就搖那帽翎,一會雙搖,一會單搖, 一邊上下飛閃,一邊紋絲不動,臺下便叫:絶了,絶了!等到那角色兒 猛一轉身,頭一高揚,一聲高叫,聲如炸雷豁啷啷直從人們頭頂碾過,全 場一個冷顫,從頭到腳,每一個手指尖兒,每一根頭髮梢兒都麻酥酥的了。 如果是演《救裴生》,那慧娘站在臺中往下蹲,慢慢地,慢慢地,慧娘 蹲下去了,全場人頭也矮下去了半尺,等那慧娘往起站,慢慢地,慢慢地, 慧娘站起來了,全場人的脖子也全拉長了起來。他們不喜歡看生戲,最 歡迎看熟戲,那一腔一調都曉得,哪個演員唱得好,就搖頭晃腦跟着唱, 哪個演員走了調,臺下就有人要糾正。說穿了,看秦腔不為求新鮮,他們 衹圖過過癮。
在這樣的地方,這樣的環境,這樣的氣氛,面對着這樣 的觀衆,秦腔 是最逞能的,它的藝術的享受,是和擁擠而存在,是有力氣而獲得的。如 果是鼕天,那風在颳着,像刀子一樣,如果是夏天,人窩裏熱得如蒸籠一 般,但衹要不是大雪,冰雹,暴雨,臺下的人是不肯撤場的。最可貴的是 那些老一輩的秦腔迷,他們沒有力氣擠在臺下,也沒有好眼力看清演員, 卻一溜一排地蹲在戲臺兩側的墻根,吸着草煙,慢慢將唱腔品賞。一聲叫 板,便可以使他們墜入藝術之宮,“聽了秦腔,肉酒不香”,他們是體會 得最深。那些大一點的,脾性野一點的孩子,卻占領了戲場周圍所有的高 空,楊樹上,柳樹上,槐樹上,一個枝杈一個人。他們常常樂而忘了險境, 雙手鼓掌時竟從樹杈上掉下來,掉下來自不會損傷,因為樹下是無數的 人頭,衹是招致一頓臭駡罷了。更有一些爬在了場邊的麥稭積上,夏天四 面來風,好不涼快,鼕日就趴個草洞,將身子縮進去,露一個腦袋,也正 是有閑階級享受不了秦腔吧,他們常就瞌睡了,一覺醒來,月在西在,戲 畢人散,衹好苦笑一聲悄然沒聲兒地溜下來回傢敲門去了。
當然,一 次秦腔演出,是一次演員亮相,也是一次演員受村人評論的 考場。每每角色一出場,臺下就一片嘁嘁喳喳:這是誰的兒子,誰的女子, 誰傢的媳婦,娘傢何處?於是乎,誰有出息,誰沒能耐,一下子就有了 定論。有好多外村的人來提親說媒,總是就在這個時候進行。據說有一媒 人將一女子引到臺下,相親臺上一個男演員,事先誇口這男的如何俊樣, 如何能幹,但戲演了過半,那男的還未出場,後來終於出來,是個國民黨 的偽兵,還持槍未走到中臺,扮遊擊隊長的演員揮槍一指,“叭”地一聲, 那偽兵就倒地而死,爬着鑽進了後幕。那女子當下哼一聲,閉了嘴,一 場親事自然瞭瞭。這是喜中之悲一例。據說還有一例,一個老頭在脖子上 架了孫孫去看戲,孫孫吵着要回傢,老頭好說好勸衹是不忍半場而去,便 破費買了半斤花生,他眼盯着臺上,手在下邊剝花生,然後一顆一顆揚手 喂到孫孫嘴裏,但喂着喂着,竟將一顆塞進孫孫鼻孔,吐不出,咽不下, 口鼻出血,連夜送到醫院動手術,花去了七十元錢。但是,以秦腔引喜的 事卻不計其數。每個村裏,總會有那麽個老漢,夜裏看戲,第二天必是頭 一個起床往戲臺下跑。戲臺下一片石頭、磚頭,一堆堆瓜子皮,糖果紙, 煙屁股,他掀掀這塊石頭,踢踢那堆塵土,少不了要撿到一角兩角甚至三 元四元錢幣來,或者一隻鞋,或者一條手帕。這是村裏鑽刁人幹的營生, 而饞嘴的孩子們有的則夜裏趁各傢鎖門之機,去地裏摘那香瓜來吃,去誰 傢院裏將桃杏裝在背心兜裏回來分紅。自然少不了有那些青春妙齡的少男 少女,則往往在臺下混亂之中眼送秋波,或者就悄悄退出,相依相偎到黑 黑的渠畔樹林子裏去了……
秦腔在這塊土地上,有着神聖的不可動搖的基礎。凡是到這些村莊去 下鄉,到這些人傢去做客,他們最高級的接待是陪着看一場秦腔,實在不 逢年過節,他們就會要閤家唱一會亂彈,你衹能點頭稱好,不能恥笑,甚 至不能有一點不入神的表示。他們一生最崇敬的衹有兩種人:一是國傢領 導人,一是當地的秦腔名角。即是在任何地方,這些名角沒有在場,衹要 發現了名角的父母,去商店買油是不必排隊的,進飯館吃飯是會有座位的, 就是在半路上擋車,衹要喊一聲:我是某某的什麽,司機也便要嘎地停 車。但是,誰要侮辱一下秦腔,他們要爭死爭活地和你論理,以至大打出 手,永遠使你記住教訓。每每村裏過紅白喪喜之事,那必是要包一臺秦腔 的,生兒以秦腔迎接,送葬以秦腔緻哀,似乎這人生的世界,就是秦腔的 舞臺,人衹要在舞臺上,生,旦,淨,醜,纔各顯了真性,惡的誇張其醜, 善的凸現其美,善的使他們獲得美的教育,惡的也使醜裏化作了美的藝 術。
廣漠曠遠的八百裏秦川,衹有這秦腔,也衹能有這秦腔,八百裏秦川 的勞作農民衹有也衹能有這秦腔使他們喜怒哀樂。秦人自古是大苦大樂之 民衆,他們的家乡交響樂除了大喊大叫的秦腔還能有別的嗎?
1983年5月2日草於五味村 |
長篇小說:《秦腔》 Novel: "Shaanxi" |
書 名: 秦腔
作 者:賈平凹
出版社: 作傢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
開本: 16
定價: 39.00 元
內容簡介《秦腔》以賈平凹生長於斯的故鄉棣花街為原型,通過一個叫清風街的地方近二十年來的演變和街上蕓蕓衆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給農村帶來的震蕩和變化。小說采取瘋子引生的視角來敘述。清風街有兩傢大戶:白傢和夏傢,白傢早已衰敗,因此夏傢傢族的變遷演便成了清風街、陝西乃至中國農村的象徵。賈平凹的寫作,既傳統又現代,既寫實又高遠,語言樸拙、憨厚,內心卻波瀾萬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敘事,綿密的細節,成功地仿寫了一種日常生活的本真狀態,並對變化中的鄉土中國所面臨的矛盾、迷茫,作了充滿赤子情懷的記述和解讀。他筆下的喧囂,藏着哀傷,熱鬧的背後,是一片寂寥,或許,堅固的東西都煙消雲散之後,我們所面對的衹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的這聲喟嘆,是當代小說寫作的一記重音,也是這個大時代的生動寫照。
作 者:賈平凹簡 介
以賈平凹生長於斯的故鄉棣花街為原型,通過一個叫清風街的地方近二十年來的演變和街上蕓蕓衆生的生老病死、悲歡離合生動地表現了中國社會的歷史轉型給農村帶來的震蕩和變化。小說采取瘋子引生的視角來敘述。清風街有兩傢大戶:白傢和夏傢,白傢早已衰敗,因此夏傢傢族的變遷演便成了清風街、陝西乃至中國農村的象徵……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12部長篇小說。內容涉及其家乡陝西省丹鳳縣棣花鎮的故事。作品以細膩平實的語言,采用“密實的流年式的書寫方式”,集中表現了改革開放年代鄉村的價值觀念、人際關係在傳統格局中的深刻變化,字裏行間傾註了對故鄉的一腔深情和對社會轉型期農村現狀的思考。書中大部分人和事都有原型。賈平凹稱“我要以它為故鄉竪一塊碑”。
長篇小說《秦腔》於2008年10月25日獲第七屆茅盾文學奬(同時獲奬的還有《額爾古納河右岸》遲子建,《暗算》麥傢,《湖光山色》周大新)
【茅盾文學奬入選理由】
《秦腔》是賈平凹的第十二部長篇小說,也是他近十年來最重要的一部作品。在這部被絶大部分評論傢稱為是一部書寫當代中國農村具有史詩性意義的重要作品中,賈平凹在創作上達到了又一高峰。《秦腔》所受到的一片贊譽,以及被整個文壇的充分肯定,其一是敏感先鋒地捕捉到了轉型期農村巨變過程中的某種時代情緒,其二是對正在消逝的農耕鄉村的一麯輓歌,其三他為“三農”問題專傢提供了許多社會學意義上的經驗和材料,其四它反映了當下中國農村面臨的這一重要時期的面貌和變遷。另外,在其學術表現手法上,《秦腔》用瓷實精到的描寫重塑了一個鮮活真實的世界。賈平凹以對農村農民過着的“一堆雞零狗碎的潑煩日子”的痛切感受,從細枝末節、雞毛蒜皮的日常事入手的描寫,細流蔓延,匯流成海,渾然天成,直達本質的真實。從某種角度而言,也是對近年來許多臨空高蹈、不無誇飾的宏大敘事的一種“撥亂反正”。《秦腔》看似日常、瑣碎,實則堅韌、淡定。它顯示出了賈平凹在敘事上一次冒險的“野心”,一次白描炫技的成功。或許賈平凹比任何人都看清了在現代化、城市浪潮的衝擊下,新一代農村正不可避免地面臨着古老的農村文化勢不可擋地解體的洪流,因此,他藉用中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的秦腔,賦予它成為小說中一種民間文化載體的意義,同時利用這一傳統文化的表徵,講述農村宿命般走嚮衰敗蕭瑟的必然,講述他對故鄉這塊碑的摯誠。《秦腔》所表現的情感衝突,絶非劍拔弩張,而是一種滲透在農民骨子裏、浸透在日常生活的嬗變中的一種無奈;一種所有人都被裹挾到浪潮中的身不由己。熱愛土地而又無法守住土地、一步步從土地出走的農民帶給作傢的道義和矛盾、憂患與焦灼、迷惘和悲涼,使賈平凹付出輓歌的情感,寫下了中國農村正發生着的千年未有的巨大變化;寫下了原來鄉村生活極其文化形態的分崩離析,寫下了“中國一等傷心人”的心酸之情。 |
|
秦腔的傳統劇目非常豐富,據統計現存約三千個,多是取材於“列國”、“三國”、“楊傢將”、“說嶽”等英雄傳奇或歷史故事,也有神話、民間故事和各種社會風情戲。備受觀衆喜愛的麯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鳳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射九陽》、《哭長城》、《伐董卓》、《白蛇傳》、《梵王宮》、《法門寺》、《鐵公雞》等。新中國建立後還創作了《黃花崗》、《漢宮案》、《屈原》等膾炙人口的佳作。 |
|
qinqiang
秦腔
戲麯劇種。即亂彈。其起源說法不一,一般認為出自陝西、甘肅及山西的民歌小麯,由民間流行的弦索調演變而成。因采用梆子擊節,作“桄、桄”聲,又名梆子腔或“桄桄子”。陝西、甘肅一帶古為秦地,故稱秦腔或西秦腔。主要流行於陝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區。
明萬歷抄本《鉢中蓮》傳奇中已使用了〔西秦腔二犯〕的麯調。清初劉獻廷(1648~1695)在《廣陽雜記》中說:“秦優新聲,有名亂彈者,其聲甚散而哀。”廣陽即今北京,可知當時亂彈已流傳至北京。康熙末至乾隆、嘉慶年間,秦腔盛行,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各地,在陝、甘一帶,並逐漸形成同州腔、醴泉腔、渭南腔、□□腔、隴州腔、隴西梆子腔等。後來,在陝西省內秦腔又發展成為東、西、中、南 4路。東路秦腔,又稱東府(同州府)秦腔、東路戲、同州梆子,流行於華縣、華陰、潼關、□陽、大荔(同州)等地,唱腔音調與山西蒲州梆子近似;西路秦腔,又稱西府(鳳翔府)秦腔、西路戲,流行於鳳翔、寶雞、岐山、眉縣、隴縣一帶;中路秦腔,又稱西安亂彈、西安梆子。此外,流入陝南,衍變為漢調桄桄,流行於漢中、安康地區,也叫南路秦腔。現東西兩路戲,基本上已被西安亂彈所代替。在甘肅省發展起來的秦腔,除有隴西梆子腔的傳統外,與西路秦腔也有着相互影響。
秦腔的唱腔分為歡音、苦音兩類,各自具有不同的感情色彩。歡音長於表現喜悅、爽快的情緒;苦音長於表現悲憤、凄涼的情感,可依據戲劇情節和人物的需要加以運用。唱腔為板式變化體,板式有:①慢板,一板三眼,不用鑼鼓衹用鼓板起唱的叫“安板”,用鑼鼓開起的叫“塌板”;②二六板,一板一眼,用指板(牙子)起唱的叫“搖板”,用鑼鼓起唱的叫“帶板”;③代板,有板無眼,有緊打慢唱與垛板之分;④起板、尖板(箭板,或稱墊板);⑤滾板,即滾白。另有花腔(或稱彩腔),用一種假聲的“二音”演唱,“衣”字拖腔,在苦音唱腔中用的有“軟連三環”、“苦中樂”、“哭腔子”;在歡音唱腔中用的有“硬連三環”、“麻鞋底”、“十三腔”(或稱十三梆子)等。伴奏樂隊分文、武場。文場,早年以二股弦為主,又稱二弦,琴桿較短,弦用牛筋,用弓拉奏,定弦 la-mi(五□),發音尖細清脆。後棄二弦,以呼鬍(或稱板鬍)為主奏樂器。其他有笛、三弦、月琴(四弦)、京鬍、嗩吶、□吶、大號等。武場為打擊樂,有指板、幹鼓、暴鼓、戰鼓、鈎鑼(大鑼)、手鑼(小鑼)、馬鑼、大扇子(大鈸)、小扇子(小鈸)、水水等。
秦腔的腳色,分四生、六旦、二淨、一醜,計13門,又稱“十三頭網子”。各門都曾有許多出色的演員,王喜兒的《放飯》(《牧羊圈》),陳雨農的《皇姑打朝》、《曹玉蓮走雪》,麻子紅(李雲亭)的《拆書》和《殺驛》等都稱譽一時。秦腔演員不衹重唱,也重工架、特技,如趟馬、拉架子、擔柴、擔水、噴火、梢子功、撲跌等表演都十分考究。臉譜也自有特色,如秦始皇為金色正三塊瓦花臉,帶一字須。
《趙氏孤兒》劇照
秦腔的傳統劇目,大多出自民間文人之手,題材廣泛,內容豐富,有周、秦至清的各代歷史故事戲、神話戲、民間傳說戲以及社會風情戲等。整本戲多,折子戲少。陝西省劇目工作室已抄存的傳統劇目就有2748本。經常演出的目有《春秋筆》、《八義圖》、《紫霞宮》、《和氏璧》、《惠風扇》、《玉虎墜》、《麟骨床》、《鴛鴦被》等。各行當擅長的戲有:小生戲《漁傢樂》、《長坂坡》、《抱妝盒》;須生戲《臨潼山》、《賣華山》、《斬韓信》、《斬經堂》;淨腳戲《斬單通》、《打鑾駡駕》、《抱琵琶》 |
|
人物 | 學者 | 運動員 | 戲劇傢 | 陝西 | 藝術傢 | 殘疾人 | 京劇 | 劇目 | 豫劇 | 漢劇 | 戲劇 | 西安 | 機構 | 藝術 | 戲麯 | 名人 | 演員 | 百科辭典 | 麯藝 | 更多結果... |
|
|
遊龜山 | 西湖山水還依舊 | 啞女告狀 | 秦腔麯牌 | 秦之聲 | 遊西湖 | 安安送米 | 高陵縣劇團 | 竇娥冤 | 金沙灘 | 赤桑鎮 | 下河東 | 甘露寺 | 蘇武牧羊 | 折子戲 | 清風亭 | 綴白裘 | 王九思 | 大淨 | 二進宮 | 亂彈 | 陳仁義 | 李淑芳 | 樊新民 | 豌豆花 | 蝴蝶杯 | 庵堂認母 | 白長命 | 蔡志誠 | 藏舟 | 打鑾駕 | 二堂捨子 | 副淨 | 火焰駒 | 雷開元 | 李東橋 | 李雲亭 | 緑窗女史 | 喬慷慨 | 三堂會審 | 殺狗勸妻 | 生死牌 | 四進士 | 同州梆子 | 屠夫狀元 | 魏長生 | 漁傢樂 | 斬黃袍 | 周仁回府 | 哭祖廟 | 孫安動本 | 武紅霞 | 徐鬆林 | 哭秦庭 | 拾玉鐲 | 錢德蒼 | 葫蘆峪 | 八陣圖 | 哭墓 | 趙氏孤兒 | | | | | | 更多結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