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技術 > 科學
目錄
·No. 1·kē xué kē xué·No. 3
·No. 4·No. 5·No. 6
·科學簡介 Science Overview·科學一詞的來源 The source of the word science·科學的基本定義 Basic definition of science
·《科學》期刊 "Science" journal·《辭海》對“科學”的解釋 "Ci Hai" to "scientific" explanation·科學作為形容詞的解釋 Interpretation of science as an adjective
·與科學相關的課程 And science-related courses·No. 14·分類 Categories
·來源 Source·研究科學的目的 The purpose of science·《科學》期刊 "Science" journal
·緒論 Introduction·科學的定義 Scientific definition·科學這一詞彙的來源 The source of the word science
·科學一詞的各種定義 Various definitions of the term science·對科學一詞的理解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科學方法 Scientific method
·科學精神 Scientific spirit·研究科學的目的 The purpose of science·科學作為形容詞的解釋 Interpretation of science as an adjective
·《科學》期刊 "Science" journal·科學的定義 Scientific definition·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英文解釋·法文解釋·近義詞
·相關詞·包含詞·分類詳情
·更多結果...
No. 1
  ①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係。②合乎科學的~種田ㄧ這種說法不~ㄧ革命精神和~態度相結合。
kē xué kē xué
  指發現、積纍並公認的普遍真理或普遍定理的運用,已係統化和公式化了的知識
No. 3
  科舉之學。 宋 陳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學之興,世之為士者往往睏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
No. 4
  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知識體係。 毛澤東 《在中國共産黨全國代表會議上的講話》:“人們必須通過對現象的分析和研究,才能瞭解到事物的本質,因此需要有科學。” 公劉 《太陽的家乡》:“這種悲慘的情況,不是我一個人的力量所能改變的,根本問題是要辦教育,叫人們接受科學。”
No. 5
  特指自然科學。 曹禺 《北京人》第二幕:“白吃,白喝,白住,研究科學,研究美術,研究文學,研究他們每個人所喜歡的,為 中國 ,為人類謀幸福。”
No. 6
  合乎科學的;合理的。 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記》:“我不相信戀愛是如此的理智,如此的科學。” 柯岩 《奇異的書簡·船長》:“多麽精細,多麽科學!完全是科學家的邏輯!”
科學簡介 Science Overview
  是人類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科學 是由人類感知的自然現象,通過觀察、抽象、總結形成傢教個性論說,再形成有因果係統的宗教共性論說,再通過設置實驗環境、證明宗教論說的真假、形成有因果係統的科學個性結論,再形成有因果係統的科學共性結論,進而形成有因果係統的有實驗共性結論的可重複驗證的學問,這就是科學
  科學 是技術之母。科學 是知識體係。科學 不是生産力;但它可以提高生産力。如,著名的科學結論“杠桿原理”一樣。它不是生産力;但它可以提高生産力。
  科學 是在“科學家”使用“明確”、“具體”、“可操作”、“有數據”、“有算法”、“有責任”的“動力”及其在“時間”、“地點”、“人物”、“事件”、“內容”、“意義”充分的“技術”條件和“物質”條件下進行的“實驗行為”及其通過實驗得出的“科學”和“技術”“結論”。
  ——張悉妮“科學”實驗室 最新科研成果
科學一詞的來源 The source of the word science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啓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香港創業學院院長張世平:即分類的“知識”、“學問”]。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為什麽這麽稱呼呢?science的本來含義是係統知識,我想也許這樣,科學在十九世紀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係了,它已分得非常細了,即分成許多許多專業,而這些專業知識又不象其它知識那樣是互不聯繫的。除了專業概念外,基礎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樣的,“科”的意思是分類或層次條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認為science 對應“科學”還是比較合適的。
  中國古代的關於科學的起源,比如各類經典的經書都是關於科學規律的探索的信息記錄!古代的祖衝之的數學圓周率、張衡的地動儀、漢朝的指南車和指南針等,黃帝內經就是典型的醫學大成!是中國上古社會的科學巨著!但是就科學這個字眼來說,也許還是舶來品!
  中國的成語“名不見經傳”,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說所有的經和傳等都是關於中國古代人類社會的科學探索紀錄!自司馬遷開始,根據歷史經傳編著史記,記錄了漢朝以前的所有的可識別的文字信息歷史紀錄!這些都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巨著!
科學的基本定義 Basic definition of science
  基本定義——科學是崇尚真理和真實的人們的,永無止境地探索、實踐,階段性地趨於逼近真理,階段性地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展性、歷史性、辯證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點,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係,且是一項成果的絶大部分有利於造福人類社會的高尚事業。
  科學,應該是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科學就是知識。第二,科學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識,它是理論化、係統化的知識體係。第三,科學是人類和科學家群體、科學共同體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自身規律性的認識活動。第四,在現代社會,科學還是一種建製。第五,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
  貝爾納則把現代科學的主要特徵概括為六個方面:一種建製;一種方法;一種積纍的知識傳統;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産的主要因素;構成我們的各種信仰和對宇宙和人類的各種態度的力量之一;與社會有種種相互關係。
  科學的誕生和人類的歷史一樣久遠。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700萬年,據考古發現,大約距今30萬年前,原始人就在製造石器的過程中,開始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活動。在距今一兩萬年前,原始人發明了新的勞動工具—弓箭。弓箭的發明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組織地狩獵,提高了生産效率,而剩餘的獵物則被飼養起來,使人類由狩獵進入畜牧的時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繞鑽桿打孔的方法鑽木取火,又發明了摩擦生熱的製火技術,不僅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而且增加了生産的手段;用火煉製粘土,發明了製陶技術;用火熔化銅和鐵,製造出金屬農具,使人類結束了一萬多年的遷徙不定的生活,進入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從而開始了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
  通俗地說,科學是一種態度、觀點、方法!同時,科學的東西本身具有悖論!也就是說,不同的專業學科的東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認為是矛盾的!其實,它反映了科學地認識事物的不同的多個復雜方面!
  衹要是從事科學技術工作的同志都十分清楚,開始的概念的建立和假說以及假定非常艱難!所以,對於科學本身的原始概念來說,對於世界上任何一位頂尖的科學家來說,都是很睏難的!所以,給出科學的基本定義需要膽量!需要膽識!還需要深深關註人類命運的高度境界!
  實際上,在此以前,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係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麽?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麽?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盡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决這些爭議。
  該定義中“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係(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麽很多書上為什麽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係”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係已不象某些知識體係那樣規模那麽小,討論範圍那麽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係,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麽大的體係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衆不同了。但知識體係並不衹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係。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造福人類的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裏怎麽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複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麽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衹有科學家纔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考查其任一導出結論是否與實驗或生活經驗相衝突。而這一係列工作都不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許多的科學家的共同勞動,也需要廣大民衆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隨着科學的越來越發達,科學的復雜程度越高,其社會性也就越強。
  “逼近真理”是強調科學的特質,與其它相比,科學最強調懷疑和創新,因為科學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覺為前提的。同時科學也非常強調繼承和藉鑒!認為所有知識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科學追求的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但畢竟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回事,知識再正確,也衹是逼近對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觀世界。比如說:理想氣體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溫常壓下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因為這些氣體分子的綫度遠小於它們之間的距離。而範德瓦爾斯對理想氣體模型的修正也衹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氣那樣的真實氣體。科學家們懂得他們的理論一開始就是近似,所以他們從未指望從其理論導出的結論與真實世界無絲毫誤差。所有的知識是人造的,是主觀世界的産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衹可能是比地球人更進化而已,他們也會有錯。自然界的秘密存在於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樣特點表現自己,但不會以文字形式藉上帝之口明白地表達出來。可見用“最逼近真理”這一詞項既強調科學的嚴密性,又強調了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意義。
  “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該定語反映了科學對完美的追求,強調了科學也有個成長過程。普通人犯錯誤是經常的,偉人也會犯錯誤,象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剋思這樣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錯誤的理論。羅素的著作中,經常描寫偉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節育手段控製人口的馬爾薩斯四年內添三個孩子;提倡無為的叔本華對晚來的榮譽欣喜若狂;被稱為實驗科學的始祖的培根則不知道為他治病的哈維發明血液大循環理論。偉人尚且如此,那麽集所有偉人智慧的科學內容要想沒有一點自相矛盾的暇點則十分睏難,而且體係越大越難以沒有錯誤,特別是新學科,需要時間的檢驗。任何科學都有個成熟的過程。另外,隨着時代的發展,原有的科學也許是某種情境下的近似,在無限推廣時就可能出現矛盾,而科學决不會裝作沒有看見,必定要去解决這一矛盾,使科學嚮前邁進。由邁剋爾遜實驗引起的相對論、由黑體輻射實驗引起的量子力學以及理發師悖論引起的數學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後發展起來的。
《科學》期刊 "Science" journal
  該雜志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為周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嚮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科學》雜志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志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綫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科學》雜志屬於綜合性科學雜志,它的科學新聞報道、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志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發展科學,服務社會”是aaas也是《科學》雜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學》雜志的主要對手為英國倫敦的《自然》雜志,該雜志創辦於1869年,曾發表了大量的達爾文、赫胥黎等大師的文章。21世紀的 前4年中,二者為率先發表人類基因排列的圖譜而激烈競爭。
  《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科尼迪畢業於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為斯坦福大學第八任校長,著名的環境科學教授。
  《科學》雜志官方網址:http://www.sciencemag.org science magazine, an international weekly science journal, is published by the 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 with assistance of stanford university's highwire press.
《辭海》對“科學”的解釋 "Ci Hai" to "scientific" explanation
  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係,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
  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結和貫穿於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
  按與實踐的不同聯繫可分為理論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
  科學來源於社會實踐,服務於社會實踐。它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現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科學的發展和作用受社會條件的製約。現代科學正沿着學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方向蓬勃發展。
科學作為形容詞的解釋 Interpretation of science as an adjective
  合乎科學的。例:①這種方法很科學;②科學共産主義;③科學發展觀;
與科學相關的課程 And science-related courses
  物理學 化學 地理學天文學 生物學數學 醫學
No. 14
  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係,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是人類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科學是由人類感知的自然現象,通過觀察、抽象、總結形成傢教個性論說,再形成有因果係統的宗教共性論說,再通過設置實驗環境、證明宗教論說的真假、形成有因果係統的科學個性結論,再形成有因果係統的科學共性結論,進而形成有因果係統的有實驗共性結論的可重複驗證的學問,這就是科學
分類 Categories
  按研究對象的不同可分為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思維科學,以及總結和貫穿於三個領域的哲學和數學。
  按與實踐的不同聯繫可分為理論科學、技術科學、應用科學等。
來源 Source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啓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香港創業學院院長張世平:即分類的“知識”、“學問”]。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science的本來含義是係統知識,我想也許這樣,科學在十九世紀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係了,它已分得非常細了,即分成許多許多專業,而這些專業知識又不象其它知識那樣是互不聯繫的。除了專業概念外,基礎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樣的,“科”的意思是分類或層次條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認為science 對應“科學”還是比較合適的。
  中國古代的關於科學的起源,比如各類經典的經書都是關於科學規律的探索的信息記錄!古代的祖衝之的數學圓周率、張衡的地動儀、漢朝的指南車和指南針等,黃帝內經就是典型的醫學大成!是中國上古社會的科學巨著!但是就科學這個字眼來說,也許還是舶來品!
  中國的成語“名不見經傳”,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說所有的經和傳等都是關於中國古代人類社會的科學探索紀錄!自司馬遷開始,根據歷史經傳編著史記,記錄了漢朝以前的所有的可識別的文字信息歷史紀錄!這些都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巨著!
研究科學的目的 The purpose of science
  科學來源於社會實踐,服務於社會實踐。它是一種在歷史上起推動作用的革命力量。在現代,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科學的發展和作用受社會條件的製約。現代科學正沿着學科高度分化和高度綜合的方向蓬勃發展。
  科學的數學結構是抽象的, 但科學的理念卻是樸素的[註一]。 當 einstein 為指南針神秘的方向性感到驚訝時, 他衹有四歲, 還沒有來得及讀 aristotle, 也還看不懂 kant。 後來人們認為 einstein 是個天才, 但那時候他還衹是一個晚熟的孩子。 他感到了驚訝, 因為他不知道事情為什麽會這樣; 他後來成為了物理學家, 因為他想知道事情為什麽會這樣。 衹有真正樸素的理念才能夠和一個四歲孩童的朦朧理性産生耦合, 而我深信一個真正樸素的理念是不需要用幾十萬字才能說得清楚的。
  這個世界的演化是有邏輯規律的, 這個宇宙間豐繁多姿的現象背後是有原因的, 這是科學存在的前提, 也是任何智慧存在的前提。 至於這個宇宙為什麽是有邏輯規律的, 這並不屬於科學的範疇。 我們存在於這樣一個宇宙中, 這是一個基本的經驗事實[註二]。
  就象這世上所有其它的存在一樣, 科學的存在也是有因果的, 科學存在的具體形式是和它所要達到的目的緊密相聯的。 環顧我們周圍的世界, 從草木竹石到飛禽走獸, 從戈壁草原到冰川湖泊, 小至螻蟻塵埃, 大至日月星辰, 世間的現象是如此的千變萬化, 無窮無盡, 就象滿地的珍珠, 如若沒有絲綫相串, 何以盡拾? 科學也是這個道理, 萬物無窮而人力有限, 理解事物的唯一辦法就是簡化。 把許多現象歸結為一個道理, 窺一隅而知全貌就是一種最有效的簡化。 尋求對自然現象的這種簡化是人類試圖理解、 預言和利用自然現象的最重要途徑, 也是科學樸素而優美的目標。
  應當看到, “簡化” 是一個比較含糊的字眼, 不問內涵地追求簡單性會使人誤入歧途。 最大而又最荒唐的簡單性莫過於把一切歸因於上帝, 就象聖經所宣稱的, 那比 newtow 定律, maxwell 方程式, 或是相對論的基本原理簡單多了。 但那不是科學, 因為聖經衹不過是把它所 “解釋” 的東西羅列了一遍, 上帝第一天創造什麽, 第二天創造什麽, 如此而已。 除了生添一個上帝外, 這種所謂的 “解釋” 並不構成任何實質意義上的簡化。 更重要的是, 這種 “簡單性” 缺乏人們對科學的一個很基本的期盼, 那就是要能夠預言未知的或未來的現象。 僅限於對已知現象的歸納整理這更接近於歷史而不是科學
  那麽對自然現象什麽樣的理解能夠構成實質意義上的簡化, 並且具有科學所必須具有的預言性呢? 是邏輯推理。 把科學的理論框架建立在邏輯推理之上是其力量的重要源泉, 也是科學有別於宗教的一個極其本質的特徵。 在一個科學理論中從基本原理到對現象的解釋是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銜接的。 因為邏輯推理的有效性是宇宙間一個近乎於先驗的最基本事實, 我相信人類遠在意識到 “邏輯” 這個概念之前, 就已經在本能地運用着初等的邏輯推理了。 邏輯推理具有極大的延展性和客觀性。 從一個科學理論的基本假定出發, 運用邏輯推理可以衍生出近乎於無限的推論, 而且這些推論是以非常確鑿並且獨立於個人意志的方式存在着的。 一個科學理論一旦提出就以一種完全嚴謹和謙虛的方式存在於學術界。 任何人都有權對它的基本假定和邏輯推論進行檢驗。 任何一個這樣的檢驗如果得出明確的否定結果, 就意味着理論被推翻, 或者其局限性被發現。 科學理論的這一特徵被科學哲學家 popper 提升到了一個核心的地位。 popper 寫過很多大部頭的書, 其中一個基本的觀點, 就是認為一個理論成為科學理論的必要條件是這個理論具有可證偽性。 也就是說一個理論要成為科學理論, 必須明確地提出在何種情形下它可以被推翻。 這一點初看起來很出人意表, 因為通常人們在思考科學理論時往往是從證明而不是證偽的角度去考慮的。 但細想一下其實卻不難理解, 因為一個科學理論的推論是無窮盡的, 再多的實驗也衹能加強它的可信性而無法證明它的正確性。 相反, 由於科學理論明晰的邏輯推理性, 要推翻它卻衹要有一個確鑿的反例就可以了。
  人性有弱點, 科學家是人, 因而也不例外。 疏忽、 偏見, 甚至蓄意的偽造都可能帶來謬誤。 科學之所以能夠在探索自然的漫長徵途中去蕪存菁, 獲得卓越的發展, 正是得益於科學理論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界這種公正、 謙虛和理性的態度, 這是人類智慧的驕傲[註三]。
  綜上所述, 科學的目的可以大致地敘述為: 科學尋求的是對自然現象邏輯上最簡單的描述。
《科學》期刊 "Science" journal
  該雜志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為周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嚮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科學》雜志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志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綫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科學》雜志屬於綜合性科學雜志,它的科學新聞報道、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志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發展科學,服務社會”是aaas也是《科學》雜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學》雜志的主要對手為英國倫敦的《自然》雜志,該雜志創辦於1869年,曾發表了大量的達爾文、赫胥黎等大師的文章。21世紀的 前4年中,二者為率先發表人類基因排列的圖譜而激烈競爭。
  《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科尼迪畢業於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為斯坦福大學第八任校長,著名的環境科學教授。
  《科學》雜志官方網址:http://www.sciencemag.org
緒論 Introduction
  科學的基本概念與入門
  科學就是把任何被研究的對象.進行無限放大跟無限縮小.在無限放大跟縮小的過程中.找到接近100%的完美理論.得出價值.做出貢獻.看看你現在的生活.看看航母.看看互聯網等等........這些.科學的意義平凡於人類的生活當中。
  科學是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和規律的知識體係,是社會意識形態之一。科學是人類智慧結晶的分門別類的學問。
  哲學家和科學家經常試圖給何為科學科學方法提供一個充分的本質主義定義但並不很成功。尼采認為,人們容易忘記,科學其實是一種社會的、歷史的和文化的人類活動,它是在發明而不是在發現不變的自然規律。某些後現代主義哲學家,像費耶阿本德(Feyerabend)和羅蒂,可能會同意他的這種看法。他也認為,落入科學主義窠臼是愚蠢的---科學主義相信科學能最終解决所有人類問題,或者發現隱藏在我們感覺經驗到的日常世界背後的某些真是世界的隱藏真理。但是,他完全支持把科學視為一種現象學的、實用的---因此不太野心勃勃的---活動的觀點。當然,後現代主義對科學的定義仍然存在很大的爭議,隨意引用會出錯。
科學的定義 Scientific definition
  9月8日
  拋磚引玉定義“科學”由衆多學科構成的學科體係對所有未知領域進行不斷探索、研究、發現、發明所形成的符合當前客觀規律和相對正確的真知灼見。060612
  科學是不斷揭示真理的過程,它可以分為物質科學與非物質科學兩大類。物質科學屬理性範疇,具有可重複驗證、可證偽的特點,如物理學等;非物質科學屬心性範疇,具有難以重複驗證或不可重複驗證、不可證偽的特點,如社會學等。
  科學: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
  科學的定義: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
  科學的特點: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
  科普是科學普及的簡稱。
  講述自己的論據和結論,讓讀者自行驗證此結論是可重複的規律(科學)的過程,被稱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衹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
  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科學不一定是真理,但科學的追求目的是真理.科學的研究內容有二;一是揭示宇宙萬物的本質特性和規律,二是對萬物的原有狀態的重組,使其成為有某種性能的能滿足人們某種實踐需求的東西.
  對沒有能力理解或驗證的人講科學,應該叫啓蒙教育,多用於在兒童還不知道基本科學驗證方法的時候,講述科學知識。這不適用於理論交鋒之時,此時主要講證據。學校的教材,纔是經得起推敲和實驗證明的標準的科普讀物。
  迷信不一定是錯的,每個人都不是全纔,都會或多或少的迷信權威、專傢,不經驗證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學和假科學
  公認,是指交談雙方認可的,不是虛指。
  例如:8大行星說法的公認,是指科學大會通過决議,而不是地球上大多數人知道,或承認,後一標準是不容易驗證的。
  但是科學家也有錯的時候:例如亞裏士多德,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他的重物先落說被發現需要修正。
  修正後的論述:在做自由落體實驗時,如果兩物體受到相同的、與運動方向相反的空氣阻力,其它條件完全相同,則較重的物體先落地。
  (註意:原結論重物先落證偽的最好實驗不是兩個不同重量的球做實驗,而是帶降落傘的人和小石頭比,石頭先落)
  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繫。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係。
  《辭海》1979年版:
  “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係,它是適應人們生産鬥爭和階級鬥爭的需要而産生和發展的,它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結晶。”
  《辭海》1999年版:
  “科學: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係。
  法國《百科全書》
  “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
  前蘇聯《大百科全書》
  “科學是人類活動的一個範疇,它的職能是總結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並使之係統化。‘科學’這個概念本身不僅包括獲得新知識的活動,而且還包括這個活動的結果。”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
  “可以簡單地說,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係統知識。”
科學這一詞彙的來源 The source of the word science
  科學一詞起源於中國古漢語,原意為“科舉之學”,宋 陳亮 《送叔祖主筠州高要簿序》:“自科學之興,世之為士者往往睏於一日之程文,甚至於老死而或不遇。”而科,單獨有分類,條理,項目之意,學則為知識,學問,因此到近代日本翻譯西方著作的時候,在翻譯英文science的時候,引用了中國古漢語的“科學”一詞,意為各種不同類型的知識和學問。
  科學一詞,英文為science,源於拉丁文的scio,後來又演變為scientin,最後成了今天的寫法,其本意是“知識”、“學問”。日本著名科學啓蒙大師福澤瑜吉把“science”譯為“科學”[香港創業學院院長張世平:即分類的“知識”、“學問”]。到了1893年,康有為引進並使用“科學”二字。嚴復在翻譯《天演論》等科學著作時,也用“科學”二字。此後,“科學”二字便在中國廣泛運用。
  science的本來含義是係統知識,我想也許這樣,科學在十九世紀已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係了,它已分得非常細了,即分成許多許多專業,而這些專業知識又不象其它知識那樣是互不聯繫的。除了專業概念外,基礎概念是一致的,基本方法也是一樣的,“科”的意思是分類或層次條理的意思,所以我自認為science 對應“科學”還是比較合適的。
  中國古代的關於科學的起源,比如各類經典的經書都是關於科學規律的探索的信息記錄!古代的祖衝之的數學圓周率、張衡的地動儀、漢朝的指南車和指南針等,黃帝內經就是典型的醫學大成!是中國上古社會的科學巨著!但是就科學這個字眼來說,也許還是舶來品!
  中國的成語“名不見經傳”,實際上就是告訴我們說所有的經和傳等都是關於中國古代人類社會的科學探索紀錄!自司馬遷開始,根據歷史經傳編著史記,記錄了漢朝以前的所有的可識別的文字信息歷史紀錄!這些都是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巨著!
科學一詞的各種定義 Various definitions of the term science
  「科學是暫時可被知而還沒有被推翻的知識」我們稱作「科學」,是存在一定的時空中有一定約束條件的可知的認識。暫時還沒有被推翻掉的知識叫作科學。所以科學裏面許多的定律,被另外一代,或者另外一批,新的一代的科學家,新的發現淘汰掉的時候,原來被認為是「金科玉律」絶對沒有錯的科學,一個一個淘汰掉。所以科學不等於「真理」。科學不過是對被造界的物質範圍裏面暫時一些,可靠的,但不是絶對的知識。最新發現的,被認識是很合理的知識,到有更新的理論一産生出來的時候,把這些理論推翻掉的時候,你所謂「原有的知識」不過是當時最好的知識而已,不是永恆的真理,所以科學不等於真理。
  基本定義——科學是崇尚真理和真實的人們的,永無止境地探索、實踐,階段性地趨於逼近真理,階段性地解釋和揭示真理的階段性、發展性、歷史性、辯證性、普遍性、特殊性、信息性等特點,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知識體係,且是一項成果的絶大部分有利於造福人類社會的高尚事業。
  科學,應該是五個方面的內容:第一,科學就是知識。第二,科學不是一般零散的知識,它是理論化、係統化的知識體係。第三,科學是人類和科學家群體、科學共同體對自然、對社會、對人類自身規律性的認識活動。第四,在現代社會,科學還是一種建製。第五,科學技術是生産力,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鄧小平提出)。
  貝爾納則把現代科學的主要特徵概括為六個方面:一種建製;一種方法;一種積纍的知識傳統;一種維持或發展生産的主要因素;構成我們的各種信仰和對宇宙和人類的各種態度的力量之一;與社會有種種相互關係。
  科學的誕生和人類的歷史基本上一樣久遠。我們人類在地球上生活了700萬年,據考古發現,大約距今30萬年前,原始人就在製造石器的過程中,開始了認識自然、改造自然的實踐活動。在距今一兩萬年前,原始人發明了新的勞動工具—弓箭。弓箭的發明人對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科技的進步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利用弓箭有組織地狩獵,提…高了生産效率,而剩餘的獵物則被飼養起來,使人類由狩獵進入畜牧的時代;另一方面利用弓弦繞鑽桿打孔的方法鑽木取火,又發明了摩擦生熱的製火技術,不僅極大的提高了人類的生活質量,而且增加了生産的手段;用火煉製粘土,發明了製陶技術;用火熔化銅和鐵,製造出金屬農具,使人類結束了一萬多年的遷徙不定的生活,進入自給自足的農業社會,從而開始了人類五千年的文明史。
  同時,科學是人種人類意識對客觀自然的一種正確的認識,它是來源於實踐(人類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活動),指導人類進行新一輪的實踐並接受實踐的檢驗從而進行具體有續的整理的周而復始的過程。
  通俗地說,科學是一種態度、觀點、方法!同時,科學的東西本身具有悖論!也就是說,不同的專業學科的東西很容易被混淆和認為是矛盾的!其實,它反映了科學地認識事物的不同的多個復雜方面!
  實際上,在此以前,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係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麽?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麽?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盡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决這些爭議。
  該定義中“逼近真理的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的”該定語是自己加進去的,原因是為了明確科學的涵義,即明確科學是一個怎樣的知識體係(我至今為止不明白為什麽很多書上為什麽不敢明確地加上它)。其中“矛盾”當然是指邏輯矛盾。
  “知識體係”是人們對科學的最初認識。作為一種非常實用的知識,最重要的就是有很高的條理性和結構。這一點,任何一本經典著作都多少具有這種特色,古代最著名的要數《幾何原本》了。中國的古典著作中最有條理的,也許是我不學無術,自認為對我影響最大的是《橘中秘》(一本棋書)。不過科學這種知識體係已不象某些知識體係那樣規模那麽小,討論範圍那麽窄了,而是一個非常龐大的知識體係,其野心甚至企圖包羅萬象無所不及。這麽大的體係仍要保持很強的條理和結構,這就顯得與衆不同了。但知識體係並不衹有科學一種,所以必需明確科學是怎樣的知識體係。定義中前面部分給出了限定,跳過一段再討論。
  很早有人就認識到了科學是一項造福人類的社會事業,但其意義是隨時代發展進一步深化的。而這也是缺少教育的人們不易理解的。知識表現在書本裏怎麽又是一種社會活動呢?不能被別人理解,不能被別人重複驗證,這本身就不叫知識,為什麽還要強調其社會性呢?這是因為科學對知識的認識要遠遠比其它對其的認識嚴格。不管對巫師、宗教徒、平民還是科學家來說,知識都是指正確的陳述,正確的預見,即知識就是人認為的“真理”。但衹有科學家纔非常嚴格地審視“真理”。不光要看它的初始語句(常稱為公理)是否來源於直覺、實驗或有充分理由,而且嚴密地審查推導過程中的任何細節,並考查其任一導出結論是否與實驗或生活經驗相衝突。而這一係列工作都不是沒有受過科學訓練的人能做的,因此需要教育,需要許多的科學家的共同勞動,也需要廣大民衆的理解和各方面的支持。隨着科學的越來越發達,科學的復雜程度越高,其社會性也就越強。
  “逼近真理”是強調科學的特質,與其它相比,科學最強調懷疑和創新,因為科學是以不存在先知先覺為前提的。同時科學也非常強調繼承和藉鑒!認為所有知識都是人對客觀世界的認識,雖然科學追求的是主客觀世界的統一,但畢竟主觀世界與客觀存在並不是一回事,知識再正確,也衹是逼近對世界的描述,而不就是客觀世界。比如說:理想氣體模型它能非常好的描述在常溫常壓下的氧氣、氮氣和二氧化碳等氣體,是因為這些氣體分子的綫度遠小於它們之間的距離。而範德瓦爾斯對理想氣體模型的修正也衹是近似的描述象水蒸氣那樣的真實氣體。科學家們懂得他們的理論一開始就是近似,所以他們從未指望從其理論導出的結論與真實世界無絲毫誤差。所有的知識是人造的,是主觀世界的産物,即使存在外星人,也衹可能是比地球人更進化而已,他們也會有錯。自然界的秘密存在於自然界本身,自然界以其自身的多樣特點表現自己,但不會以文字形式藉上帝之口明白地表達出來。可見用“最逼近真理”這一詞項既強調科學的嚴密性,又強調了科學對世界的認識意義。
  “盡可能不包含自相矛盾”該定語反映了科學對完美的追求,強調了科學也有個成長過程。普通人犯錯誤是經常的,偉人也會犯錯誤,象牛頓、愛因斯坦和馬剋思這樣最受人尊敬的人物也有錯誤的理論。羅素的著作中,經常描寫偉人的自相矛盾,比如,提倡用節育手段控製人口的馬爾薩斯四年內添三個孩子;提倡無為的叔本華對晚來的榮譽欣喜若狂;被稱為實驗科學的始祖的培根則不知道為他治病的哈維發明血液大循環理論。偉人尚且如此,那麽集所有偉人智慧的科學內容要想沒有一點自相矛盾的暇點則十分睏難,而且體係越大越難以沒有錯誤,特別是新學科,需要時間的檢驗。任何科學都有個成熟的過程。另外,隨着時代的發展,原有的科學也許是某種情境下的近似,在無限推廣時就可能出現矛盾,而科學决不會裝作沒有看見,必定要去解决這一矛盾,使科學嚮前邁進。由邁剋爾遜實驗引起的相對論、由黑體輻射實驗引起的量子力學以及理發師悖論引起的數學革命,正是排除了那些自相矛盾後發展起來的。
  我們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在使用“科學”這一概念的時候,我們表達的意思究竟是什麽?有必要做出明確地解釋。
  科學是使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實現具體統一的實踐活動,是通往預期目標的橋梁、是聯結現實與理想的紐帶。也可以說科學是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客觀事物的本來面貌,包括真實的聯繫與變化的規律)和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事物、條件、環境)的實踐活動。這是科學的內涵。科學性就是符合客觀實際的真實屬性,是主觀認識與客觀實際能夠實現具體統一的屬性(是否科學科學的,是指科學性)。使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和探索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的實踐活動過程是科學研究;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實現預期目標)的方法、措施、手段是科學技術;創造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的實踐活動是運用科學;符合客觀實際的主觀認識是科學知識;符合客觀實際的普遍規律是科學理論;對人類來說首次揭示出客觀實際事物本來面貌的內容是科學發現;變革現實使它産生從未有過的客觀實際是科學發明;按照客觀事物之間的實際聯繫與客觀規律進行的思考是科學思考(邏輯思維);運用科學思考的方法分析事物與問題是科學分析;依據科學分析作出的能夠實現預期目標的决策是科學决策;通過多方面重複的或普遍的實踐檢驗與科學思考,看主觀認識是否符合客觀實際,在多大程度上、符合什麽樣的客觀實際,能否創造出符合主觀認識的客觀實際,這種態度是科學態度。用科學態度指導個人行為與社會實踐,這種思想是科學意識與科學精神。科學家是在科學實踐中有重大突破創新(重大發現或發明)的人。這是辯證唯物主義科學觀的基本觀點。
  真理必須是科學的,否則就不能實現預期的目的。科學的不等於是真理,實現了殺人、放火、戰爭的預期目的,衹是正確地運用科學,不一定符合真理,也可能是犯罪。那些衹講科學、不講真理的人,有些人已經墮落成為社會的罪人,利用高科技實施犯罪活動已經屢見不鮮,製毒販毒就是典型的案例。無論是自然科學還是社會科學,我們學科學知識、用科學技術、發展科學事業,都是為了實現預期的目的,衹有這目的崇高而遠大,才能創造人生的高價值與開拓精神的高境界,實現人的大發展;才能創造社會的高效益,促進社會和諧的大發展。科學家衹有把目標定在創建和諧社會與和諧世界上,或者說把科學的功能用在實踐真理與發展真理上,才能使科學成為真理,成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真正動力。
  科學發展要求用科學的態度探索和諧發展的規律,衹有正確地運用和諧發展的規律與科學技術,才能實現和諧發展的預期目的。
  由於科學包含着多方面的因素,科學這個詞被廣泛運用,在不同場合下其含義不盡相同,所以人們覺得科學難以用一段話定義。就象衛星發射和運行軌跡若用一個數學表達式來反映將非常睏難復雜而且難以理解,如果針對其不同階段的軌跡采用不同的數學表達式來反映就可能比較容易實現。現在不妨試着用這種的形式來對科學進行定義:
  科學活動是指人們從事探索事物存在及變化的狀態、原因和規律的實踐活動,以及在科學知識、理論的指導下進行的實踐活動。
  科學知識是指人們通過科學活動後,産生的如實描述事物存在及變化的狀態、原因和規律的認識。
  科學體係是指人們把相關的科學知識通過合乎邏輯的組合形成的理論體係(知識體係)。
  科學發明是指人們在科學知識、理論的指引下,從事創造人類從未經歷過的事物的實踐活動及其産生的成果。
  科學活動的要點在於求真務實、遵從客觀規律,科學知識的要點在於真實,科學體係的要點在於知識的紮實和邏輯的嚴謹。科學的精髓是“真”。
  人類高度發達的神經係統是科學産生和發展的物質基礎和前提。它提供了感受、記憶、聯想、想象、歸納、推理等完整的思維功能。人與生俱來的好奇心是科學産生、發展的原動力。
  人類之所以從事科學活動和追求科學知識,是源於人的能力相對於許多事物來說是微不足道的,是不能與之抗衡的,因而衹能順勢而為,按客觀規律辦事,這樣才能謀得生存和發展。
對科學一詞的理解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term
  綜上所述,一般人在對“科學”這個詞的理解,可能理解為“人類已經找到的代表現實的真理知識內容”(具體的科學知識)或“科學真理的理論”(科學理論體係),也可能是“如何找到並區別稱為科學知識及科學理論的方法”(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在後者中,可能也包含科學哲學。
  事實上,科學的存在和發展中一個永恆的問題是標準與創新的矛盾。一方面,科學知識的出現必然形成相關的評判正誤的標準,另一方面,科學知識出現的過程就是對原有標準突破的過程,因此也必然受到原有標準的限製或壓製。這就需要我們更深刻地反思兩種科學的悲劇:一種是推行錯誤的標準所導致的後果;另一種是肆意創新所帶來的人道主義災難。聶文濤面嚮基層醫院適宜技術培訓講演中說:人類推行糖尿病“限製碳水化合物”飲食標準(John rollo標準),到重新執行“高碳水化合物”標準(如北京協和醫院標準),這期間無數患者因為錯誤的糖尿病飲食治療進一步喪失了健康。醫學界要如何面對這樣的情況?該講演引發的強烈震動,正在於他提出了一個深刻的科學倫理問題。
  斯蒂芬·茨威格在《異端的權利》原文中的兩段話:“(卡斯特裏奧與加爾文)在這場戰爭中,存在着一個範圍大得多並且是永恆的生死攸關的問題。”“每一個國傢,每一個時代,每一個有思想的人,都不得不多次確定自由和權力間的界標。因為,如果缺乏權力,自由就會退化為放縱,混亂隨之發生;另一方面,除非濟以自由,權力就會成為暴政。”這兩段話隱藏着這樣的意思:(1)應該給所有持異端見解的人證明自己的權利,或者說一切反對異端見解的人必須提供證據;(2)所有持異端見解的人都需要證明自己的正確,而無需在此之前抱怨社會的不理解。(3)所謂科學發展的意義,正在於改變人類原有的認識。因此,選擇錯誤是一種權利,否則就沒有科學探索的合理性。
  沒有標準可能喪失人道;標準本身隱含的錯誤也能並不人道。因此,科學是一個超越了正確和錯誤本身的社會問題。
科學方法 Scientific method
  要真正理解科學,僅弄清科學的定義是不夠的。但也不是要掌握許多科學知識才能理解科學,想迅速理解科學的捷徑,那衹有掌握一些主要的科學方法。
  科學就是求真,也就是如何獲得真的陳述,經典的科學方法有兩大類,即實驗方法和理性方法,具體的說主要就是歸納法和演繹法。
  歸納法:將特殊陳述上升為一般陳述(或定律定理原理)的方法。經驗科學來源於觀察和實驗,把大量的原始記錄歸併為很少的定律定理,形成秩序井然的知識體係,這就是經驗科學形成的過程。可見怎樣的歸納是有效的、可靠的,這是經驗科學要研究的最重要的問題。自從嚴格意義上的科學延生以來,從未停止過這方面的探索和爭論。可以看到隨着深入的研究,發現這是個非常復雜的問題。遠比演繹法復雜。也許正是這個原因,教育不敢註重科學方法的普及,使得大衆接受科學知識和接受其它知識似乎一樣,以致分不清什麽是科學知識,什麽是非科學的知識。這裏無法嚴格的討論歸納方法的完整內容,但為了說明下面的一係列問題,這裏簡單提些基礎的歸納要點。
  歸納法分完全歸納法和不完全歸納法,其中完全歸納法應用範圍很小,因為對絶大多數事物,可觀察的現象往往都是無窮的。所以實用的歸納法必然是不完全歸納法。其又分兩種即簡單枚舉法和科學歸納法。簡單枚舉法是不可靠的,衹能得到或然性真理,因此科學歸納法是科學方法討論的中心。
  所謂科學歸納法又叫排除式歸納法,這種歸納法不一定要增加原始陳述,而是排除那些可應用於特定事例的可能假說。培根的“三表法”和穆勒“五法”都是這類型的。下面簡單列出穆勒“五法”。註意,它們的前提是,衹存在兩類現象,每類衹有三個元素,即a、b、c(現象)和A、B、C(原因),並都先假定了①衹有一個出現a的條件(原因),②衹有A、B、C是可能的條件(原因)。
  1、契合法:a與AB一起出現,也與AC一起出現。可知,A是a的充分條件。如,例1:在兩塊麥地上施氮肥(A),一塊澆水(B),一塊施鈣肥(C),結果産量都增高(a)。則可以猜想施肥(A)是産量增高(a)的原因。
  2、差異法:a與ABC一起出現,但不與BC一起出現,可知,A是a的必要條件。如,例2:在一塊麥地上既施氮肥(A)又澆水(B)又施鈣肥(C),結果産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塊麥地上衹澆水(B)施鈣肥(C)則産量不變。則可以猜想施肥(A)是産量增高(a)的原因。
  3、契合差異法:a與AB一起出現,也與AC一起出現,但不與BC一起出現。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條件。如,例3:在兩塊麥地上施氮肥(A),一塊澆水(B),一塊施鈣肥(C),結果産量都增高(a),而在另一塊麥地上衹澆水(B)施鈣肥(C)則産量不變。則可以進一步肯定施肥(A)是産量增高(a)的原因。
  4、剩餘法:已知B是b的條件(原因),C是c的條件(原因),abc與ABC一起出現,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條件。如例4:天文學家觀察出天王星的運行軌道有傾斜現象(a、b、c),已知傾斜現象a、b是受兩顆行星(A、B)的吸引,於是可以猜想還有一顆行星(C)影響天王星的軌道傾斜(c)。
  5、共變法:A與a以同樣方式發生變化,而BC則不以這種方式變化。可知,A是a的充分必要條件。如例5:改變單擺的擺長(A)則單擺的周期(a)隨之改變,但改變擺球的質量(B)和擺球的材料(C)則周期不變。則可以認為單擺的擺長(A)决定其周期(a)。
  通過類似於上面穆勒五法的科學歸納,似乎能夠不太費力地找到事物的因果關係,但事實上非常睏難。就穆勒五法而言,最難滿足的就是那兩個預設的條件,第一個稱决定論公設,量子力學和混沌學的出現真實世界中决定論係統並不是太多的,所以並不總能滿足這預設。第二個稱封閉係統公設,這在科學研究中最難滿足的,比如,契合差異法雖然對决定論係統是非常有效的研究方法,但衹要係統較為復雜點,其封閉性就很難滿足,對單擺這樣的簡單係統較容易搞清楚某現象(如周期)背後有哪些可能的原因(擺長、質量、材料等),但例3就不簡單。影響麥田産量的可能原因其實有很多很多,因此實際研究决不象例3那樣簡單。
  關於歸納說了這麽多,實在出於無奈(賴——原文),讓人們懂得歸納問題是科學的最大難題,要花很多時間的,但不強調這一點就不無法讓人們理解科學。關於經驗問題,現代哲學可能還沒有把主要精力放到歸納問題上,主要還在經驗科學的最基礎問題上討論,即如何描述現象,怎樣的描述纔是有意義的。現象學、邏輯實證論以及非常晦澀的語言哲學都停留在這方面討論。的確這些是非常重要的。其實實驗科學的始祖培根最大的貢獻也不是總結歸納法,而是強調怎樣得到正確的原始陳述。原始陳述都不正確或無意義,則以後的歸納演繹就全是徒勞的。
  演繹法:應用一般陳述(或公理定律定理原理)導出特殊陳述或從一種陳述導出另一種陳述的方法。乍看起來,演繹似乎不能得到新的東西,所以培根尖銳的批評亞裏斯多德的三段論不是沒有根據的。但如果改變觀念,認真思考一下什麽是“新”,則就為發現演繹法的重要性。從牛頓把天上的星體運動與地上的蘋果落地相聯繫到如今的大統一理論,可見物質現象的背後的確很可能有統一的本質,這樣就完全可能用很少的陳述推導出對大千世界的各種現象的正確陳述。從這意義上說,“新”不一定指在舊體係之外的陳述,衹要是另一種沒見過的表述就是新,因為所有的具有現實意義的陳述都可以放在一個科學體係內。
  笛卡爾似乎認識到這一點,所以他十分瞧不起培根,由他的努力終於建立起真正實用的理性大廈。他看到了數學的演繹力量,把古希臘的註重理性思維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峰。在西方笛卡爾常被稱為哲學之父、科學之父,我也非常贊同。嚴格的科學從什麽時候開始,不是從哥白尼,不是從培根、也不是從伽俐略,而是從笛卡爾。嚴格的說,沒有數學就沒有科學。任何一門科學,沒有數學的參與,則很難說有效,更談不上能成熟。
  但數學常不被稱為經驗科學,甚至有時稱為形而上學,因為數學往往是從幾個公理出發演繹出的理論體係。如《幾何原本》僅由五個公理就演繹出厚厚一本書來,而把其中第五公設變了變,又演繹出《羅氏幾何》和《黎曼幾何》。數學的公理往往來源於直覺,所以又常常被稱為先驗科學,其實它與經驗科學沒有太大的本質區別,衹是經驗科學中的定律定理相對數學公理不那麽直覺罷了。《歐氏幾何》是對實際空間的研究,當然很容易直觀得到幾條公理了,《代數》、《數論》等僅是對數和方程進行研究當然也可能建立在幾條直觀的公理規則的基礎上,但《相對論》要把時空物質都聯繫起來研究,則其定律定理就不是一目瞭然的了。數學被認為最抽象的,其實正是其抽象纔認為基礎,越是具體則研究對象涉及的因素越多。幾何為什麽是科學的基礎,正是因為所有的事物都占空間,代數之所以是基礎,是因為所有的概念必需量化後才能被精確研究。抽象有兩層意思,一是事物某側面的描述,二是難以理解難以想象。當然很多情況下這兩層意思都有,因為對事物不完整的描述就不具體了,也就難以想象。然而抽象的理論之所以實用正是因為我們對具體事物的描述和處理總喜歡一部分一部分進行。因此抽象的往往是基礎的。笛卡爾顯然認識到了這一點,並進一步提出了科學研究必需遵守的一些原則:
  ①衹把那些十分清楚明白地呈現在我的心智之前、使我根本無法懷疑的東西放在我的判斷中;
  ②把難題盡可能分解為細小的部分,直到可以圓滿解决為止;
  ③按從最簡單、最容易認識的對象開始,一點一點地上升到復雜的對象的認識
  ④把一切情形盡量完全地列舉出來,盡量普遍地加以審視,以保證沒有遺漏。
  這幾個原則除了第一點輕視了實驗的作用外,是非常精闢的。整個經典科學按照這些原則建立起來。現代科學儘管補充了經典科學的方法,但以上經典科學方法仍是科學的最基本方法和主要方法。所謂類比、模擬、實驗、分析綜合和假說等也都應屬於經典科學的方法,由係統論、信息論和控製論提練出的功能模擬法、黑箱法和信息法即使在電腦處理能力極強的當今,也衹能算是科學方法的補充。從整體到細節這種顛倒的認識過程無論如何不可能成為主流方法,衹在不得已時使用。
  從將數學應用於各門科學所出的成果來看,說演繹不能得到新東西有非常明顯的問題。比較而言,演繹比歸納有較多的主動和自由,因為演繹可以自由選擇初始公理,自由製定演繹規則,這樣就能創造出大量的理論體係,這些理論體係一旦發現現實世界某部分適用,則立即顯示出它的巨大作用,如《黎曼幾何》用於《相對論》,《群論》用於《粒子物理學》等等。另外歸納本身常需要演繹,且一個陳述的正確程度需要用數字反映出來,由於數學的加入大大減少了歸納程序,提高了歸納的效率。比如,德布羅意根據光的波粒二象性和詳細考查物理學的發展過程,擴展聯想到可能所有粒子都具有波粒二象性,這過程幾乎屬於演繹,但根據這一假說可以定量地預測出電子衍射的結果,通過實驗記錄現象,由實驗現象記錄與理論導出陳述的定量比較,從吻合的有效數字中就能大致知道該假說的正確程度。顯然有效數字是實驗的核心理論,有兩位有效數字吻合意味着衹有百分之幾的錯誤概率,有8位吻合則衹有億分之一的被證偽概率。所以定量實驗實際上是彌補不完全歸納的缺陷。幾個精確的實驗就可以大致證實或證偽假說了,否則象《廣義相對論》這類很難觀察的理論就無法得到人們的承認。
  到此,我們應該能理解為什麽說數學是科學的皇后了。在某些哲學家那裏,理性主義與經驗主義的區別常用倒金字塔和正金字塔來比方。認為先驗的體係一旦某一原則或原理被證偽,則整個體係化為烏有,而經驗體係即使有幾個原理被否定,但就象金字塔底部抽去幾塊石頭一樣金字塔不會倒(如牛頓力學屬於經驗科學,它沒有因為相對論推翻了其幾個定理而蹦塌)。這樣的比如很生動也很恰當,但很容易讓人們輕視理性。其實這個比方衹是警示我們小心地套用人為構造的理論,而理性則是科學的本質,因為演繹不僅用來構造理論、應用理論導出陳述,而且它也溶於歸納過程中。科學離不開邏輯離不開理性。
  “科學方法似乎毫無趣味、很難理解,但是它比科學上的發現要重要得多。”國際科普理論學者認為,科學方法是科學素養中最重要的內容,公衆理解科學,最重要的就是要理解科學方法並應用這些科學方法解决自己生活和工作中的各種問題,在現實生活中,一些人的盲從行為,也與缺乏科學方法有關。特別是在我們缺乏理性基礎的國度更應該強調學習科學思維方法。
科學精神 Scientific spirit
  因為科學常和技術連在一起,因此容易讓人忘了科學是上層建築中的一部分,特別是沒有理性傳統的落後社會中,甚至很大一部分人們不知道還有科學精神。的確很少有人總結概括科學精神,也很少有人宣傳科學精神。正是這個原因,科學對落後國傢的影響不是很大的,至少不是全方位的。
  雖然我教了幾年科技概論課程,卻還沒有找到對科學精神的係統闡述。這裏就我的零星資料試作簡單概括。美國科學社會學家默頓認為:普遍性、公有性、無私利性和有條理的懷疑性構成科學的精神氣質。我國的蔡德誠教授則把科學精神歸納為“六要素”,即:客觀的依據、理性的懷疑、多元的思考、平權的爭論、實踐的檢驗、寬容的激勵。兩位學者有許多共有認識。為說得更明確點,我把科學精神用以下語詞概括:公正、簡單入手多元思考、證實加證偽、理性懷疑、爭論與激勵。下面作些解釋。
  ①公正:以公正的立場觀察事物。我把這一科學精神稱為哥白尼精神。有人說近代科學從哥白尼開始,我雖然不贊同,但對哥白尼精神的偉大卻贊嘆不已。沒有哥白尼精神則沒有科學,從這一點上講哥白尼精神的確是近代科學的先導。由於觀察總是從自身的角度去看的,因此在自然狀態下,人們很難脫離自身的角度去想象和思考現象,於是自我為中心的觀念無意識形成,當隨着年齡增長觀念僵化,則非常不容易站在一定的高度看問題,因而不容易把握事物。所以說公正是科學思維的基礎。事實上科學的發展越來越強化了公正意識。相對論的出現,使人們認識到不僅我們所在的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且太陽、銀河係中心都不是宇宙的中心。19世紀的馬剋思理論的缺陷主要就是太強調立場了,社會科學也必需打破階級的框架,建立一個無矛盾的統一體係,不應該有兩對立階級的社會科學理論。實際上現代自組織理論已經邁出了這一步。
  ②簡單入手多元思考:選擇簡單對象開始研究,建立理想模型,盡量應用數學,完整的考慮各要素,建立理論,並通過修改和擴展,擴大應用範圍。這其實就是上面所敘笛卡爾提出的科學思想,所以把它稱為笛卡爾精神。不僅在物理上牛頓的質點模型、剋勞修斯的理想氣體模型等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而是在其它領域也一樣,如生物界摩爾幸運地選擇了果蠅這個簡單對象纔揭開了遺傳學研究的序幕。對事物的正確認識,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片面思維,要有多元化思考,但大腦處理信息能力有限,所以先選擇簡單對象,就可以避免思考過多的因素。而較復雜問題可以用研究簡單問題導出的結論通過各種方式的迭加和處理解决,更復雜的問題可以用已有結論定量近似和定性分析。
  ③證實加證偽:科學是嚴格的,它強調理論與實踐的一致,即理論的任何導出陳述都必須與觀察相符,能用實驗證實,不能被證偽的理論就不是科學。我們稱這為波普爾精神。現代科學有許多新理論沒有較多的實驗支持,往往來源人為的演繹構造,這樣的知識係統,衹要有一個與觀察不同,就應該推翻。但對經驗科學,經驗先於理論,則不應該輕易相信證偽,即使某個陳述被證偽,也應先考慮修改,或用更大的理論包容舊理論。
  ④理性懷疑:科學衹是最逼近真理,事物的真實道理衹有事物自己知道,任何知識體係都是人為構造的,科學特別強調懷疑包括對自身的懷疑,但自從科學延生三百多年來由無數具有懷疑精神的科學家十分謹慎地發展,許多科學領域近於成熟,因此懷疑需要一定的理性基礎。科學史上影響最大的兩個人物笛卡爾和馬剋思都不約而同的把“懷疑一切”看成是自己的座佑銘。由於信仰共産主義的人們偏偏忽視了馬剋思的懷疑精神,過分地相信教條,為了警示這一點,我把它稱為馬剋思精神。雖然如今的科學可靠性遠比兩個偉人所處的時代可靠得多,但科學的可懷疑性不變,衹是不能缺少科學訓練盲目懷疑了,當你想懷疑某個科學結論時,你得認識認識自己,是否夠上水平,因為簡單的懷疑早被懷疑過無數次了。特別一些經典的理論,如歐氏幾何、代數、運動學等理論,它們是由很少的公理和定律構成的。如歐氏幾何,其五條公理相當直觀,且沒有一條來自實驗,在此之上演繹出的理論經幾千年無數人的驗證,因此可以說是完全可靠的理論。而運動學的可靠性也是這樣,衹是運動學的原理中,有實驗定律(如速度合成平行四邊形法則),所以可靠性不如歐氏幾何。為什麽有實驗定律的理論係統可靠性反而弱呢?這是因為實驗定律是受實驗條件限製的,往往一時弄不清適用條件,比如說牛頓定律是在低速情況下實驗總結的,所以當人們認為它普遍適用無限推廣時就會出錯。從這意義上說經驗科學反而沒有純科學可靠。完全人為構造起來的理論,容易做到完全沒有邏輯矛盾。衹是這樣的理論要在現實世界中找到完全對應則不容易,即純科學的倒金字塔不可靠性在於其應用。懷疑精神常用在生活中,花花世界,你必須睜大眼睛辨別一下哪些是科學哪些不是科學,懷疑精神主要用於對非科學內容的懷疑,遇事要多多思考思考,不要盲從。在我國,盲目崇拜、守舊缺乏創新精神以及傳統勢力過於龐大,可以說就是缺少懷疑精神所致。是目前的高考製教育模式扼殺了懷疑精神,考試題總是要求題目有唯一的答案,且任何對題目本身的懷疑都是多餘的,一定會影響分數,則師生一致不去作任何“多餘”的思考。因此教育圍繞考試這現象應引起我們的深思。
  ⑤爭論與激勵:科學是人造的,因此與人的素質有關,爭論和激勵能使人的素質迅速提高,因此科學需要討論的環境和維護人們對科學的熱情。我覺得這方面科學家中玻爾最出色,所以稱為玻爾精神。由玻爾與薛定諤的激烈爭論以及以他為中心的哥本哈根學派的集體貢獻,天書一般的量子力學終於建立起來,這是人類的奇跡。玻爾與愛因斯坦也爭論了一輩子。相比之下,我們的環境學術氣氛就太差了,討論是那麽的少,稍有爭論就傷感情,如此脆弱的氣質怎麽能對科學有所貢獻呢?現代科學已完全是一種社會事業,遠不是個人獨立能有所建樹的,為什麽小小的德國出那麽多哲學家,為什麽小小的卡文迪許實驗室出那麽多著名科學家?為什麽貝爾公司微軟公司有那麽多的發明?這一切說明科學環境太重要了。一個社會要真正重視科學則首先註意科學環境的創造和維護。中小學要培養辯論水平,大學要有較多的學術活動,學術權威應多嚮愛因斯坦學習,努力發現和推薦新人,註意培養科學道德,蔑視和打擊科學上的剽竊和弄虛作假,保護知識産權。
  科學精神到底有多少,需要大傢來討論,我想,把科學精神概括為以上五種,並以五個著名科學家的名字來命名能夠較好地突出科學的特質,有助於,我們大規模的普及科學思想,創建精神文明。
  五、科學與技術的區別
  技術(technology)一詞的願意是木匠,這也許在古代木匠在各工匠中最具技藝的原故。技術的定義是人們在生産活動中,各種具體技藝、經驗和具體知識。
  我認為是一門研究各種自然現象並尋找探索它所成的規律的一門功課,需要你的探索精神。
  “科學”是反映自然、社會、思維等的客觀規律的分科的知識體係。
研究科學的目的 The purpose of science
  研究科學的目的有兩個:第一是給出新的解决問題方式;第二是試圖更簡約地理解自然現象。
  這個世界的演化是有邏輯規律的, 這個宇宙間豐繁多姿的現象背後是有原因的, 這是科學存在的前提, 也是任何智慧存在的前提。 至於這個宇宙為什麽是有邏輯規律的, 這並不屬於科學的範疇。 我們存在於這樣一個宇宙中, 這是一個基本的經驗事實。當人類每一次重新理解自然現象的時候,都是對原有理論和方法的不同程度的否定,因此必然涉及科學權威和社會意識形態的改變,因此需要艱難的取證。這一點,衹要看一下對《天體運行論》的三個著名評論就可明白:
  恩格斯評價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
  自然科學藉以宣佈其獨立並且好像是重演路德焚燒教諭的革命行為,便是哥白尼那本不朽著作的出版,他用這本書(雖然是膽怯地而且可說是衹在臨終時)來嚮自然事物方面的教會權威挑戰,從此自然科學便開始從神學中解放出來。
  W.海森伯評價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
  今天,我們甚至可以以更極端的形式說,“靜止”一詞是由地球靜止着這個陳述來定義的,並且我們把相對於地球是不動的每一物體描述為靜止的。如果對“靜止”一詞作如此理解——而這是普遍接受的意義——那麽,托勒密是對的,哥白尼卻錯了。衹有當我們沉思了“運動”和“靜止”的概念,並把運動理解為至少是關於兩個物體的關係的陳述,我們才能夠把關係倒轉過來,使太陽成為行星係的不動的中心並獲得一個簡單得多、也更統一的關於行星係的觀點,後來牛頓充分評價了這種觀點的闡明的力量。因此,哥白尼把一個全新的要素加到直接經驗之上,我稱這個要素為“自然定律的簡單性”,而它與直接經驗毫無關係。
  聶文濤評價哥白尼的《天體運行論》:
  這是對天體進行的一次完全的數學研究,或者稱為純粹的邏輯運算。哥白尼在《天體運行論》開篇就說:“不懂幾何者禁止入內。”人類每一次最具有革命意義的進步,都是依靠科學家深邃的思考和邏輯運算,而所謂的觀察則大多數衹是對邏輯的檢驗。所以,調查統計的說服力是非常有限的。人類應該恢復對智力的信心而不僅僅是眼睛。
  應當看到, “簡化” 是一個比較含糊的字眼, 不問內涵地追求簡單性會使人誤入歧途。 最大而又最荒唐的簡單性莫過於把一切歸因於上帝, 就象聖經所宣稱的, 那比 Newtow 定律, Maxwell 方程式, 或是相對論的基本原理簡單多了。 但那不是科學, 因為聖經衹不過是把它所 “解釋” 的東西羅列了一遍, 上帝第一天創造什麽, 第二天創造什麽, 如此而已。 除了生添一個上帝外, 這種所謂的 “解釋” 並不構成任何實質意義上的簡化。 更重要的是, 這種 “簡單性” 缺乏人們對科學的一個很基本的期盼, 那就是要能夠預言未知的或未來的現象。 僅限於對已知現象的歸納整理這更接近於歷史而不是科學
  那麽對自然現象什麽樣的理解能夠構成實質意義上的簡化, 並且具有科學所必須具有的預言性呢? 是邏輯推理。 把科學的理論框架建立在邏輯推理之上是其力量的重要源泉, 也是科學有別於宗教的一個極其本質的特徵。 在一個科學理論中從基本原理到對現象的解釋是用邏輯推理的方式來銜接的。 因為邏輯推理的有效性是宇宙間一個近乎於先驗的最基本事實, 我相信人類遠在意識到 “邏輯” 這個概念之前, 就已經在本能地運用着初等的邏輯推理了。 邏輯推理具有極大的延展性和客觀性。 從一個科學理論的基本假定出發, 運用邏輯推理可以衍生出近乎於無限的推論, 而且這些推論是以非常確鑿並且獨立於個人意志的方式存在着的。 一個科學理論一旦提出就以一種完全嚴謹和謙虛的方式存在於學術界。 任何人都有權對它的基本假定和邏輯推論進行檢驗。 任何一個這樣的檢驗如果得出明確的否定結果, 就意味着理論被推翻, 或者其局限性被發現。 科學理論的這一特徵被科學哲學家 Popper 提升到了一個核心的地位。 Popper 寫過很多大部頭的書, 其中一個基本的觀點, 就是認為一個理論成為科學理論的必要條件是這個理論具有可證偽性。 也就是說一個理論要成為科學理論, 必須明確地提出在何種情形下它可以被推翻。 這一點初看起來很出人意表, 因為通常人們在思考科學理論時往往是從證明而不是證偽的角度去考慮的。 但細想一下其實卻不難理解, 因為一個科學理論的推論是無窮盡的, 再多的實驗也衹能加強它的可信性而無法證明它的正確性。 相反, 由於科學理論明晰的邏輯推理性, 要推翻它卻衹要有一個確鑿的反例就可以了。
  人性有弱點, 科學家是人, 故也不例外。 疏忽、 偏見, 甚至蓄意的偽造都可能帶來謬誤。 科學之所以能夠在探索自然的漫長徵途中去蕪存菁, 獲得卓越的發展, 正是得益於科學理論嚴密的邏輯性和科學界這種公正、 謙虛和理性的態度, 這是人類智慧的驕傲。
科學作為形容詞的解釋 Interpretation of science as an adjective
  合乎科學的。很多情況下作為形容詞,其涵義是:“正確的”。例:①這種方法很科學;②科學共産主義;③科學發展觀。
《科學》期刊 "Science" journal
  《科學》是發表最好的原始研究論文、以及綜述和分析當前研究和科學政策的同行評議的期刊。
  該雜志於1880年由愛迪生投資1萬美元創辦,於1894年成為美國最大的科學團體“美國科學促進會”(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AAAS)的官方刊物。全年共51期,為周刊,全球發行量超過150萬份。
  多數科技期刊都要嚮讀者收取審稿、評論、發表的相關費用。但《科學》雜志發表來稿是免費的。其雜志的資金來源共有三部分:AAAS的會員費、印刷版和在綫版的訂閱費、廣告費。
  《科學》雜志屬於綜合性科學雜志,它的科學新聞報道、綜述、分析、書評等部分,都是權威的科普資料,該雜志也適合一般讀者閱讀。“發展科學,服務社會”是AAAS也是《科學》雜志的宗旨。
  在全球,《科學》雜志的主要對手為英國倫敦的《自然》雜志,該雜志創辦於1869年,曾發表了大量的達爾文、赫胥黎等大師的文章。21世紀的 前4年中,二者為率先發表人類基因排列的圖譜而激烈競爭。
  《科學》雜志的主編唐納德·科尼迪畢業於哈佛大學,博士學位,為斯坦福大學第八任校長,著名的環境科學教授。
  《科學》雜志官方網址:http://www.sciencemag.org
  《科學》九年製義務教育教科書,三——六年級使用。
  科學與迷信的區別
  科學是由人類感知的自然現象,通過觀察、抽象、總結形成傢教個性論說,再形成有因果係統的宗教共性論說,再通過設置實驗環境、證明宗教論說的真假、形成有因果係統的科學個性結論,再形成有因果係統的科學共性結論,進而形成有因果係統的有實驗共性結論的可重複驗證的學問,這就是科學科學最基本的特徵是可重複性;科學精神的核心是創新精神。實際上,由於科學一詞從來就沒有嚴格定義過,所以會引起一係列的混亂和無謂的爭論。比如:中國古代有沒有科學?中醫是否是科學科學與偽科學的區別是什麽?科學與宗教的區別是什麽?等等。而這些問題又是非常非常吸引人的問題。所以時代要求我們盡早地給出恰當的定義以解决這些爭議。下面先看看我根據現有教科書以及有些權威性論著上的定義改進的自認為非常嚴格的定義,然後再來討論一下其確切的含義,爭取學術界有個一致的認同。而迷信主要是不講根據的推斷,如陳帥佛.邵偉華的風水算命理論.
  科學的分支
  1、人文科學
  考古學
  經濟學
  倫理學
  2、自然科學
  物理學
  化學
  生物學
  天文學
  地質學
  氣象學
  建築學
  地學
  醫學
  心理學
  信息學
  3、文學藝術
  美學
  文學
科學的定義 Scientific definition
  9月8日
  拋磚引玉定義“科學”由衆多學科構成的學科體係對所有未知領域進行不斷探索、研究、發現、發明所形成的符合當前客觀規律和相對正確的真知灼見。
  科學是不斷揭示真理的過程,它可以分為物質科學與非物質科學兩大類。物質科學屬理性範疇,具有可重複驗證、可證偽的特點,如物理學等;非物質科學屬心性範疇,具有難以重複驗證或不可重複驗證、不可證偽的特點,如社會學等。
  科學:文明的永恆、普適、唯一性就是科學
  科學的定義:對一定條件下物質變化規律的總結。
  科學的特點:可重複驗證、可證偽、自身沒有矛盾。
  科普是科學普及的簡稱。
  講述自己的論據和結論,讓讀者自行驗證此結論是可重複的規律(科學)的過程,被稱為科普。
  迷信是不希望聽者去驗證,衹希望聽者接受講述觀點的傳播形式。
  不經驗證的接受方式,也是迷信。科學不一定是真理,但科學的追求目的是真理.科學的研究內容有二;一是揭示宇宙萬物的本質特性和規律,二是對萬物的原有狀態的重組,使其成為有某種性能的能滿足人們某種實踐需求的東西.
  對沒有能力理解或驗證的人講科學,應該叫啓蒙教育,多用於在兒童還不知道基本科學驗證方法的時候,講述科學知識。這不適用於理論交鋒之時,此時主要講證據。學校的教材,纔是經得起推敲和實驗證明的標準的科普讀物。
  迷信不一定是錯的,每個人都不是全纔,都會或多或少的迷信權威、專傢,不經驗證而相信。所以迷信不可怕。但分不清科普和迷信,就可能分不清科學和假科學
  公認,是指交談雙方認可的,不是虛指。
  例如:8大行星說法的公認,是指科學大會通過决議,而不是地球上大多數人知道,或承認,後一標準是不容易驗證的。
  但是科學家也有錯的時候:例如亞裏士多德,是他那個時代最偉大的科學家,但是他的重物先落說被發現需要修正。
  修正後的論述:在做自由落體實驗時,如果兩物體受到相同的、與運動方向相反的空氣阻力,其它條件完全相同,則較重的物體先落地。
  (註意:原結論重物先落證偽的最好實驗不是兩個不同重量的球做實驗,而是帶降落傘的人和小石頭比,石頭先落)
  1888年,達爾文曾給科學下過一個定義:“科學就是整理事實,從中發現規律,做出結論”。達爾文的定義指出了科學的內涵,即事實與規律。科學要發現人所未知的事實,並以此為依據,實事求是,而不是脫離現實的純思維的空想。至於規律,則是指客觀事物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聯繫。因此,科學是建立在實踐基礎上,經過實踐檢驗和嚴密邏輯論證的,關於客觀世界各種事物的本質及運動規律的知識體係。
  《辭海》1979年版:
  “科學是關於自然界、社會和思維的知識體係,它是適應人們生産鬥爭和階級鬥爭的需要而産生和發展的,它是人們實踐經驗的結晶。”
  《辭海》1999年版:
  “科學:運用範疇、定理、定律等思維形式反映現實世界各種現象的本質的規律的知識體係。
  法國《百科全書》
  “科學首先不同於常識,科學通過分類,以尋求事物之中的條理。此外,科學通過揭示支配事物的規律,以求說明事物。”
  前蘇聯《大百科全書》
  “科學是人類活動的一個範疇,它的職能是總結關於客觀世界的知識,並使之係統化。‘科學’這個概念本身不僅包括獲得新知識的活動,而且還包括這個活動的結果。”
  《現代科學技術概論》
  “可以簡單地說,科學是如實反映客觀事物固有規律的係統知識。”
  長期以來,人們一直將科學與唯物主義畫等號,這其實是錯的。科學是表現客觀世界的規律,而我們習慣性地認為唯物主義就是對的,事實上唯物主義不一定就是對的。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kexue
  科學
  science
    對各種事實和現象進行觀察、分類、歸納、演繹、分析、推理、計算和實驗,從而發現規律,並對各種定量規律予以驗證和公式化的知識體係。科學的任務是揭示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探求真理,作為人們改造世界的指南。科學産生於古代社會的實踐需要。它在16~17世紀開始形成(以培根為代表),並在歷史發展過程中轉化為生産力。按傳統觀點,科學分為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兩大類。隨着科學的發展,也有把數學科學、係統科學、思維科學和人體科學與之並列分為六大類和把技術科學與之並列分為三大類的。這都反映出人們在不同時期對科學分類體係的不同認識,從17世紀起,科學活動的範圍大約每10~15年擴大一倍。在科學發展過程中,積纍時期和革命時期相互交替。革命時期發生科學革命。科學革命導致科學結構、認識原則、範疇與方法以及科學組織形式的改變。人類歷史上迄今發生了多次科學革命。在自然科學領域最有影響的是哥白尼的日心說對地心說的革命,17世紀以牛頓力學為代表的革命,20世紀初以物理學革命為先導的一場自然科學各領域深刻而廣泛的革命。在社會科學領域最有影響的是17~18世紀資産階級在社會科學各領域對封建主義的革命,19世紀以馬剋思主義誕生為標志的社會科學領域最深刻而廣泛的革命。
     (錢三強)
    
英文解釋
  1. n.:  ology,  science,  organized knowledge, esp when obtained by observation and testing of facts, about the physical world, natural laws and society,  study leading to such knowledge,  scientific knowledge,  scientific
法文解釋
  1. n.  science
近義詞
科學研究
相關詞
文化教育機械學科百科大全概念物理數學
百科辭典自然科學天文學宇宙天文力學自然生活電器
傢電空調維修生物生命信息專業熱門專業生物學
營養素脂肪酸膳食理論計算機定律摩爾經濟百科
心理學更多結果...
包含詞
科學家科學院超科學外科學婦科學
兒科學軟科學內科學新科學偽科學
反科學元科學産科學眼科學咽科學
科學界科學的
分類詳情
張開數理化
張開醫學張開自然科學張開海洋科學張開社會科學
張開交叉學科張開科普張開應用科學張開化學類
張開心理學類張開科學器材張開生物科學張開天文學類
張開力學類張開統計學類張開數學類張開物理學類
張開環境科學張開電子信息科學張開大氣科學張開材料科學
張開醫藥學張開係統科學張開地球物理學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