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骨骼多為硬骨。常有鰾。大多體外受精,卵生。目前生存的絶大多數魚類都屬硬骨魚綱。可分肺魚亞綱、總鰭魚亞綱、臀鰭魚亞綱和輻鰭魚亞綱。 |
|
硬骨鱼纲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有肺魚亞綱、總鰭魚亞綱及輻鰭魚亞綱。至少有一部分真正的骨;頭骨有骨縫。牙齒常與骨骼愈合。鰭條常有源於皮層的節。每側常有2鼻孔。上頜咬緣常由膜骨類的前頜骨與上頜骨形成。常有鰾或功能似肺的鰾。僅少數較低等的種類腸有蠃旋瓣膜。體內受精的種類相當少。胚胎均不包在硬卵殼內,藉助於滲透平衡和能的轉變來維持血中尿素和氧化三甲胺的低濃度(肺魚類與矛尾魚屬除外)。
硬骨魚類的化石記錄得自早泥盆世地層,各類之間的關係及分類等級,各傢的意見也不一致。一般多認為肺魚類與總鰭魚類有較密切的親緣關係,並認為它與輻鰭魚是平行發展的類群。總鰭魚類和肺魚類的鰭通常具有肉質鰭葉,鰭的內骨骼也非常集中,而合稱肉鰭魚類。輻鰭類的鰭以內骨骼不是集中的和通常沒有肉質鰭葉,而明顯區別於前者。
由於輻鰭魚類、總鰭魚類和肺魚類在地質時代的出現幾乎同樣早,在形態上初起就很有差別,一般認為三者居於同等的分類位置,來自一共同祖先。
由於澳大利亞晚泥盆世地層中的早期古鱈類腦顱在一般結構上與棘魚類的腦顱很相似,從棘魚類尾鰭缺少尾上葉看,也與輻鰭魚類相似,認為硬骨魚類可能是從棘魚類中分化出來的。故此棘魚類既可列為硬骨魚類的一亞綱;也可將它與硬骨魚類並列為綱,且把二者合稱為真口魚類;也有人主張棘魚類介於真口魚類與板鰓形類包括盾皮魚綱和軟骨魚綱之間。
輻鰭魚類、總鰭魚類、肺魚類以及棘魚類是比較相近的魚類,廣布於全球各種水域中,地質歷程很長(志留紀至現代)。其中以輻鰭魚類最為成功,大致從早期的軟骨硬鱗魚類進化到全骨魚類,再到真骨魚類;真骨魚類現在仍十分繁盛,遍布各種水域中。棘魚類在二疊紀末即已絶滅。另兩類(總鰭魚類、肺魚類)衹有少數種類在局部地區殘存下來。
========================================================================================
硬骨魚綱(osteoichthyes)--高度發展的水域脊椎動物
硬骨魚是水域中高度發展的脊椎動物,以其廣泛的輻射適應分佈於海洋、河流、湖泊各處。其類型之復雜、種類之繁多可為脊椎動物之魁首。
本綱的主要特點即在於骨骼的高度骨化,頭骨、脊柱、附肢骨等內骨骼骨化,鱗片也骨化了。其頭部骨骼分化為數目很多、都有各自名稱的骨片。這些硬骨的來源,有從軟骨轉變來的軟骨內成骨;也有從皮膚直接發生的皮膚骨,故硬骨是雙源形成的。硬骨魚的鰓裂被鰓蓋骨掩蓋,不單獨外露。噴水孔縮小,甚至消失。大多數有鰾,少數有肺。大多數是舌接式的頭骨。原始的類群為歪型尾,進步的類群為正型尾。
硬骨魚的體形典型的為紡錘形。背鰭、臀鰭、胸鰭、腹鰭及尾鰭均存在。偶鰭基部變窄,鰭呈扁狀,轉動靈活。身體各部比例的變化及各種鰭的相互位置及鰭支持構造的變化是分類的重要依據。茲引用對現代鱸魚的外部形態分部及常用描述用語做為參考。
對古生物學的研究來說,骨骼特徵更為重要,由保存下來的骨骼反映出形態特徵,對魚類化石的分類非常重要,尤其是頭部骨骼構造。
硬骨魚的鱗片,其形態和結構均具有演化和分類上的意義。在古老的硬骨魚類中有兩種類的鱗片結構,即硬鱗和齒鱗;在現代的硬骨魚類中則為骨鱗,包括圓鱗和櫛鱗。
硬鱗(ganoid scale)是原始硬骨魚所具有的鱗片,來源於真皮。呈菱形,其表面琺琅質層(閃光層)和底部的骨質層都很厚,而中間具血管的齒鱗層很薄。現生者僅為少數魚類如polypterus(多鰭魚)和acipenser(鱘魚)所具有。而化石魚類具硬鱗者頗多。齒鱗又稱整列層鱗,為原始總鰭魚和肺魚所有。由下而上分為四層:片狀骨質層、海綿狀具血管腔的骨質層、具血管的齒鱗層以及表面的琺琅質層。
骨鱗(bony scale)是硬骨魚類中最進步的真骨魚類所具有的鱗,為常見的鱗,來源於真皮細胞骨化所生成的骨質板,硬鱗層退化,鱗片薄而富有彈性,通常為圓形,疊瓦狀排列。後緣光滑無鋸齒者稱圓鱗,後緣有鋸齒者稱櫛鱗。後者多見於海生類型。
硬骨魚綱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
軟骨硬鱗魚次亞綱(chondrostei) 原始的輻鰭魚類
全骨魚次亞綱(holostei) 中間型的輻鰭魚類
真骨魚次亞綱(teleostei) 進步的輻鰭魚類
肉鰭亞綱(sarcopterygii) 具肉葉狀的鰭,呼吸空氣
總鰭目(crosopterygii) 進步的呼吸空氣的魚類
肺魚目(dipnoi) |
|
脊椎動物亞門的一綱。有肺魚亞綱、總鰭魚亞綱及輻鰭魚亞綱。至少有一部分真正的骨;頭骨有骨縫。牙齒常與骨骼愈合。鰭條常有源於皮層的節。每側常有2鼻孔。上頜咬緣常由膜骨類的前頜骨與上頜骨形成。常有鰾或功能似肺的鰾。僅少數較低等的種類腸有蠃旋瓣膜。體內受精的種類相當少。胚胎均不包在硬卵殼內,藉助於滲透平衡和能的轉變來維持血中尿素和氧化三甲胺的低濃度(肺魚類與矛尾魚屬除外)。
硬骨魚類的化石記錄得自早泥盆世地層,各類之間的關係及分類等級,各傢的意見也不一致。一般多認為肺魚類與總鰭魚類有較密切的親緣關係,並認為它與輻鰭魚是平行發展的類群。總鰭魚類和肺魚類的鰭通常具有肉質鰭葉,鰭的內骨骼也非常集中,而合稱肉鰭魚類。輻鰭類的鰭以內骨骼不是集中的和通常沒有肉質鰭葉,而明顯區別於前者。
由於輻鰭魚類、總鰭魚類和肺魚類在地質時代的出現幾乎同樣早,在形態上初起就很有差別,一般認為三者居於同等的分類位置,來自一共同祖先。澳大利亞晚泥盆世地層中的早期古鱈類腦顱在一般結構上與棘魚類的腦顱很相似,從棘魚類尾鰭缺少尾上葉看,也與輻鰭魚類相似,認為硬骨魚類可能是從棘魚類中分化出來的。故此棘魚類既可列為硬骨魚類的一亞綱;也可將它與硬骨魚類並列為綱,且把二者合稱為真口魚類;也有人主張棘魚類介於真口魚類與板鰓形類包括盾皮魚綱和軟骨魚綱之間。
輻鰭魚類、總鰭魚類、肺魚類以及棘魚類是比較相近的魚類,廣布於全球各種水域中,地質歷程很長(志留紀至現代)。其中以輻鰭魚類最為成功,大致從早期的軟骨硬鱗魚類進化到全骨魚類,再到真骨魚類;真骨魚類現在仍十分繁盛,遍布各種水域中。棘魚類在二疊紀末即已絶滅。另兩類(總鰭魚類、肺魚類)衹有少數種類在局部地區殘存下來。
起源硬骨魚綱關係硬骨魚類最早出現於中泥盆世。它們骨骼中的一部分或者全部骨化成硬骨質。頭骨的外層由數量很多的骨片銜接拼成一套復雜的圖式,覆蓋着頭的頂部和側面,並嚮後覆蓋在鰓上。鰓弓由一係列以關節相連的骨鏈組成;整個鰓部又被一整塊的骨片——鰓蓋骨所覆蓋。因此,它們在鰓蓋骨的後部活動的邊緣形成鰓的單個的水流出口。它們的噴水孔大為縮小,甚至消失。大多數硬骨魚類由舌頜骨將頜骨與顱骨——舌接型的方式相關聯。
這些硬骨魚類的脊椎骨有一個綫軸形的中心骨體,稱為椎體;椎體互相關聯,並連成一條支撐身體的能動的主幹。椎體嚮上伸出棘刺,稱為髓棘;尾部的椎體還嚮下伸出棘刺,稱為脈棘。胸部椎體的兩側與肋骨相關聯。額外的鰭退化消失;所有功能性的鰭內部均有硬骨質的鰭條支撐。體外覆蓋的鱗片完全骨化。原始的硬骨魚類的鱗較厚重,通常成菱形,可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早期肉鰭魚類為代表的齒鱗,另一種是以早期輻鰭魚類為代表的硬鱗。隨着硬骨魚類的進化發展,鱗片的厚度逐漸減薄,最後,進步的硬骨魚類僅有一薄層的骨質鱗片。原始的硬骨魚類具有機能性的肺,但大多數後來的硬骨魚類的肺轉化成了有助於控製浮力的鰾。
泥盆紀中期,硬骨魚類分化成走嚮不同進化道路的兩大分支:輻鰭魚類(亞綱)和肉鰭魚類(亞綱)。 |
|
硬骨鱼纲 体型特征
硬骨魚是水域中高度發展的脊椎動物,以其廣泛的輻射適應分佈於海洋、河流、湖泊各處。其類型之復雜、種類之繁多可為脊椎動物之魁首。本綱的主要特點即在於骨骼的高度骨化,頭骨、脊柱、附肢骨等內骨骼骨化,鱗片也骨化了。其頭部骨骼分化為數目很多、都有各自名稱的骨片。這些硬骨的來源,有從軟骨轉變來的軟骨內成骨;也有從皮膚直接發生的皮膚骨,故硬骨是雙源形成的。硬骨魚的鰓裂被鰓蓋骨掩蓋,不單獨外露。噴水孔縮小,甚至消失。大多數有鰾,少數有肺。大多數是舌接式的頭骨。原始的類群為歪型尾,進步的類群為正型尾。
內骨骼或多或少是硬骨性;體外被骨鱗,或硬鱗,或裸露無鱗;鰓裂外方覆以有骨片支持的鰓蓋,鰓間隔退化;雄性腹鰭裏側無鰭腳,尾鰭多為正形尾;鰾通常存在,大多數種類腸內無蠃旋。硬骨魚的體型典型的為紡錘形。背鰭、臀鰭、胸鰭、腹鰭及尾鰭均存在。偶鰭基部變窄,鰭呈扁狀,轉動靈活。身體各部比例的變化及各種鰭的相互位置及鰭支持構造的變化是分類的重要依據。茲引用對現代鱸魚的外部形態分部及常用描述用語做為參考。
對古生物學的研究來說,骨骼特徵更為重要,由保存下來的骨骼反映出形態特徵,對魚類化石的分類非常重要,尤其是頭部骨骼構造。硬骨魚的鱗片,其形態和結構均具有演化和分類上的意義。在古老的硬骨魚類中有兩種類的鱗片結構,即硬鱗和齒鱗;在現代的硬骨魚類中則為骨鱗,包括圓鱗和櫛鱗。
硬鱗(ganoid scale)是原始硬骨魚所具有的鱗片,來源於真皮。呈菱形,其表面琺琅質層(閃光層)和底部的骨質層都很厚,而中間具血管的齒鱗層很薄。現生者僅為少數魚類如Polypterus(多鰭魚)和Acipenser(鱘魚)所具有。而化石魚類具硬鱗者頗多。齒鱗又稱整列層鱗,為原始總鰭魚和肺魚所有。由下而上分為四層:片狀骨質層、海綿狀具血管腔的骨質層、具血管的齒鱗層以及表面的琺琅質層。
骨鱗(bony scale)是硬骨魚類中最進步的真骨魚類所具有的鱗,為常見的鱗,來源於真皮細胞骨化所生成的骨質板,硬鱗層退化,鱗片薄而富有彈性,通常為圓形,疊瓦狀排列。後緣光滑無鋸齒者稱圓鱗,後緣有鋸齒者稱櫛鱗。後者多見於海生類型。 |
|
特徵:口腔內具有內鼻孔;有原鰭型的偶鰭,即偶鰭有發達的肉質基部,鰭內有分節的基鰭骨支持,外被鱗片,呈肉葉狀或鞭狀;腸內有蠃旋瓣。
(一)骨鱗總目
共4目9科,在二疊紀消失(距經約1.5億年)
(二)腔棘魚總目
矛尾魚 3億6千萬年出現,2億5千萬年消失,1938年在西南印度洋靠近南非的海面捕到一條,體蘭色,長1.1米,重50公斤,當地漁民將其送至博物館,博物館工作人員Latimer將其皮剝下請 Smith鑒定,發現它為一條矛尾魚,活化石,為紀念Latimer 將其命名為Latimerin,是研究係統進化的極好材料。 |
|
輻鰭亞綱Actinopterygii(又稱真口亞綱Teleostomi),我國産28目輻鰭亞綱硬骨魚類。軟骨硬鱗下綱:鱘形目(鱘類);硬骨硬鱗下綱(全骨魚下綱 ) :雀鱔、弓鰭魚;真骨魚下綱:絶大多數現生魚類。
特徵:偶鰭一般在基部無肉質漿葉(多鰭魚例外),支鰭骨衹有1行,鰭條呈輻射狀排列。無內鼻孔。絶大多數種類有鰾。鰓間隔退化。泄殖腔不存在,肛門與泄殖孔一般不位於腹鰭基底附近(鱘形目例外),肛門開口於泄殖孔的前方。體被硬鱗、圓鱗或櫛鱗,或裸露無鱗。無內鼻孔。無鰭腳。
(一) 硬鱗總目 Ganoid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胸鰭位低,尾鰭歪尾型或短截歪尾型;大多數在喉部具有喉板;大多數鱗片為菱形硬鱗;鰾大部分有蠃旋瓣;心髒動脈圓錐有3-8列瓣膜。
(二)鯡形總目 Clupe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鰭條一般不少於6枚; 胸鰭基部位置低,接近腹緣;鰭無棘,圓鱗。
(三)鰻鱺總目 Anguillomorpha
特徵:體延長,多少呈鰻形。腹鰭腹位或無腹鰭,背鰭與臀鰭通常很長,且與尾鰭相連。仔魚體似柳葉,個體發育中經過明顯變態。本總目分3個目:鰻鱺目Anguilliformes、囊咽魚目Saccopharyngiformes及背棘魚目Notacanthiformes。我國現知僅産鰻鱺目。
(四)鯉形總目 Cyprin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背鰭1個。通常鰭無棘,有時背鰭、臀鰭及胸鰭有1-3枚棘,是為分節的假棘,由鰭條骨化而成。某些種類有脂鰭。鰾有管通於消化管。具有韋伯氏器,其中三腳骨與鰾相聯繫,故稱此類為骨鰾類。廣泛地分佈於世界各大洲,大部分生活在淡水水域,尤以熱帶淡水中最多。種類繁多,約有5000種,其中許多種類具有重要的經濟價值。
(五)鱸形總目 Percomorpha
特徵:腹鰭胸位或喉位;鰭一般有棘,體通常被櫛鱗,稀有裸出或被小骨片或骨板;許多種類頭部骨骼上具刺;口裂上緣僅由上頜骨組成;鰾無管或無鰾,稀為鰾有管。
(六)銀漢魚總目 Atherinomorpha
特徵:腹鰭腹位、亞胸位,有5-9鰭條;胸鰭位高,基底斜或垂直;背鰭1或2。鰾無管。體被圓鱗。本總目由3個目組成,即 鱂形目(Cyprinodontiformes)、銀漢魚目(Atheriniformes)、頜針魚目(Beloniformes)。
(七)鮭鱸總目 Parapercomorpha
特徵:腹鰭亞胸位、胸位或喉位。鰾無管。圓鱗或櫛鱗。奇鰭有棘或無,有些種類具脂鰭。尾鰭骨骼具有一正中軸尾下骨片。鮭鱸總目分2個目,即鮭鱸目(Percopsiformes)和鱈形目(Gadiformes)。我國僅産鱈形目。
(八)蟾魚總目 Batrachoidomorpha
特徵:體短粗,平扁或側扁,皮膚裸出,有小刺或小骨板;鰓孔小,位於胸鰭外側的腹面腹鰭胸位或喉位;均為底棲的肉食性魚類。本總目共有4個目,我國産3個目,即海蛾魚目、喉盤魚目和鮟鱇目。喉盤魚目現知我國僅産於臺灣。 |
|
多鰭魚目 :心髒有動脈圓錐,腸內有蠃旋瓣。身體被菱形的硬鱗所覆蓋;背鰭具5-18遊離小鰭。胸鰭基部為可動性肉質葉。代表魚類:多鰭魚。 |
|
特徵:無椎體,但有骨化的髓弓,具內鼻孔,鰾多泡,有鰾管,可呼吸空氣,心耳不完全,分為左右兩部分,有動脈圓錐,腸內具蠃旋瓣。
雙鰭魚總目:均為古代魚類(從泥盆紀距今4.1-3.55億年,到三疊紀距今約2.48至2.08億年間,均為古生魚類)
角齒魚總目:肺魚鰾有肺的作用,出現於三疊紀初期延續至今。 |
|
yingguyu gang
硬骨魚綱
Osteichthyes
脊椎動物亞門的1綱,有肺魚亞綱(Dipneusti)、總鰭魚亞綱(Crossoptery-gii)、臂鰭魚亞綱 (Brachiop-terygii)及輻鰭魚亞綱 (Acti-nopterygii) 4亞綱。至少有一部分真正的骨;頭骨有骨縫。牙齒常與骨骼愈合。鰭條常有源於皮層的節。每側常有2 鼻孔。上頜咬緣常由膜骨類的前頜骨與上頜骨形成。常有鰾或功能似肺的鰾。僅少數較低等的種類腸有蠃旋瓣膜。體內受精的種類相當少,僅前肛魚類雄魚頭腹側有交媾器。胚胎均不包在硬卵殼內,藉助於滲透平衡和能的轉變來維持血中尿素和氧化三甲胺的低濃度(肺魚類與拉提邁魚屬除外)。
肺魚亞綱 本亞綱與兩棲類的許多相似性,現在常認為是趨同性演變的結果,並非親緣關係相近。偏重於認為總鰭魚類是兩棲類的祖先群類。肺魚類可能始於早泥盆世。
總鰭魚亞綱 背鰭2個,偶鰭葉狀,有齒鱗;舌頜骨有懸附作用。
臂鰭魚亞綱 具菱形硬鱗及出水孔;背鰭有5~18個小鰭,各小鰭均有一鰭棘及至少一附連鰭棘的軟鰭條,胸鰭由多個硬骨的輻鰭骨支持,輻鰭骨由一軟骨化骨板及2骨條支持,而後連肩胛骨及烏喙骨;無間鰓蓋骨;有1對喉板;無鰓膜條骨;上頜骨直接牢連頭骨;腸有蠃旋瓣膜;鰾有局部呼吸功能。僅有多鰭魚目。
輻鰭魚亞綱 具硬鱗、圓鱗或櫛鱗(有些無鱗);通常無出水孔和小鰭,如有小鰭其鰭條不連鰭棘;胸鰭輻鰭骨連肩胛骨──烏喙骨;常有間鰓蓋骨及鰓膜條骨;常無喉板;無內鼻孔;頭部鼻孔位置較高;最早化石始於早泥盆世。有些學者認為多鰭魚目是輻鰭魚類的原始姐妹群。
(李思忠) |
|
yingguyu gang(huashi)
硬骨魚綱(化石)
魚類的一大類群,一般列為綱。也有人作為亞綱,列於廣義的魚綱(Pisces)中。具有骨質的內骨骼和鱗片,有作為呼吸用的肺或浮沉器官的鰾,無交接器。口緣有由膜質骨形成的邊緣骨(也有例外),其上生有牙齒,也有的牙齒着生在口腔內其他骨骼上,甚或咽骨上,一般均愈合在骨骼上。側綫管穿經膜質骨。在這一類群的各類中,頭部骨骼雖變化多端,但至少有一部分膜質骨的排列格局是可以對比的。由膜質副蝶骨形成了口腔的頂蓋,還有一係列鰓蓋骨片,它們與連接在頭後的膜質肩帶骨形成了鰓室。原始種類的腦顱為軟骨膜化骨,是由前後兩塊主體,即篩蝶部及耳枕部組成,通常被顱縫分隔;這兩塊主體相當於胚胎期的前索軟骨(軟骨桁突)及副索軟骨。顱縫的變化在不同的硬骨魚中是不同的,特別在總鰭魚類中,它與頭骨本身的活動有關;在高等硬骨魚類中顱縫消失。脊柱上附有側肋。原始種類的鰭膜有鱗質的鰭條支持。鰭式多樣,尾鰭分原型、歪型、半歪型和正型。鱗有硬鱗和骨鱗之分,形狀多樣,有的鱗減少,甚至裸露無鱗。
硬骨魚類包括所有化石的和現生的輻鰭魚類(Acti-nopterygii)、 總鰭魚類(Crossopterygii)和肺魚類(Dipnoi),後二者亦合稱肉鰭魚類(Sarcopterygii)。硬骨魚類可能出現於早志留世,而可靠的化石記錄得自早泥盆世地層中,各類的起源、興衰及絶滅各有其發展歷程。彼此之間的關係及分類等級,各傢的意見也不一致。比如肺魚類是與輻鰭魚類,還是與總鰭魚類關係密切,仍是有爭議的問題。一般多認為肺魚類與總鰭魚類有較密切的親緣關係,並認為它與輻鰭魚是平行發展的類群。肉鰭魚類的得名基於總鰭魚類和肺魚類的鰭通常具有肉質鰭葉,鰭的內骨骼也非常集中。輻鰭類的鰭以內骨骼不是集中的和通常沒有肉質鰭葉,而明顯區別於前者。
由於輻鰭魚類、總鰭魚類和肺魚類在地質時代的出現幾乎同樣早,在形態上初起就很有差別,加上至今在地層中尚未找到過渡類型的化石代表,難以推斷其親緣關係。不過從解剖學角度,它們之間的彼此關係,還是比與其他魚類的關係要密切的多,故此一般認為三者居於同等的分類位置,來自一共同祖先。
不少人認為棘魚類可歸屬於硬骨魚類範疇,乃由於在澳大利亞西部晚泥盆世地層中發現的早期古鱈類腦顱化石,在一般結構上與棘魚類的腦顱很相似;從棘魚類尾鰭缺少尾上葉看,也與輻鰭魚類相似。再加棘魚類化石確實出現的也早一些,這就一改過去把棘魚類歸屬於盾皮魚類的看法,而認為硬骨魚類可能是從棘魚類中分化出來的。故此棘魚類的分類位置,可列為硬骨魚類的一亞綱,放在最前面;也可將它獨立列出,與硬骨魚類並列,且把二者合稱為真口魚類;也有人主張棘魚類介於真口魚類與板鰓形類包括盾皮魚和軟骨魚綱之間。
總而言之,輻鰭魚類、總鰭魚類、肺魚類以及棘魚類是比較相近的魚類,廣布於全球各種水域中,地質歷程很長(志留紀至現代),且各有其興衰史與發展過程,而其中以輻鰭魚類最為成功,大致從早期的軟骨硬鱗魚類(Chondrostei),而進化到全骨魚類(Holostei),再到真骨魚類(Teleostei);進步的真骨魚類現在仍十分繁盛,遍布各種水域中。棘魚類在二疊紀末即已絶滅。另兩類(總鰭魚類、肺魚類)衹有少數種類在局部地區殘存下來。
(劉憲亭) |
|
- n.: osteichthye, osteoichthyes
|
|
生物 | 動物 | 魚類 | 自然 | 顎針魚科 | 顎針魚目 | 魚綱 | 生物學 | 百科大全 | 金眼鯛科 | 棘鯛科 | 更多結果... |
|
|
輻鰭魚亞綱 | 幅鰭亞綱 | 總鰭魚亞綱 | 鯡形目 | 內鼻孔亞綱 | 總鰭亞綱 | 肉鰭魚亞綱 | 臀鰭魚亞綱 | 肺魚亞綱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