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
|
|
石竜鎮位於東莞市北部,東江下遊。總面積10.38平方公裏,廣深鐵路貫通全鎮,交通四面八達。石竜鎮明末清初以來是廣東省著名商埠,並與廣州、佛山、陳村一起被譽為廣東“四大名鎮”。石竜鎮還是著名的“舉重之鄉”,本鎮舉重運動員陳鏡開是中國第一個打破世界紀錄的運動員,石竜先後為國傢輸送大批優秀舉重選手如曾國強、葉浩波 、陳滿林 、陳境開、陳偉強、李從軍等 。他們多次榮獲世界和亞洲冠軍,多次破世界紀錄。
商風鼎盛傳統的石竜鎮,得改革開放春風之先,大力發展商品經濟和高科技産業。石竜鎮1996年被國傢科委評定為“國傢星火技術密集區建設單位”;1999年被國傢信息辦公室評定為“全國首個信息化試點鎮”;2000年被省科技廳評定為“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石竜鎮充分發揮地緣和人緣優勢,優先發展光學電子、醫藥、信息等高科技産業,目前全鎮有外資企業182傢,已引進日本京瓷照相機、京瓷美達復印機、美能達復印機和打印機、臺灣EMC顯示器、北大方正電腦等國內外知名産品技術合作,以建立自主技術和品牌優勢為發展目標,將石竜鎮建成電子信息裝備開發製造基地。2002年全鎮國內生産總值28億元,出口總額4.8億美元。
石竜的由來
古有傳言:有石如竜,潛於與東江河底,蜿蜒自上而下,至我境而翹首遠望,低徊不去,逐成石竜福地。據專傢從東江邊西湖樊屋貝丘遺址測算,石竜地區約在3500年前便有人類聚居。相傳於明朝嘉靖年間(1522—1566)建圩;至清代乾隆中期,石竜升級為“石竜鎮”。石竜歷史上曾3次設市,最早是在1927年8月,當時的省政府批準石竜設市,成為省屬直轄市。抗日戰爭期間,石竜一度改稱為區,改稱市,改稱鎮。1949年10月14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四野部隊解放石竜,石竜鎮改稱石竜市,由軍管會接收建政。1950年7月,石竜改市為鎮,屬東莞縣管轄。
歷史
中山公園
大革命期間,石竜曾經作過東徵軍的大本營,為討伐盤踞在惠州的軍閥陳炯明,孫中山曾十四次親臨石竜前綫,指揮戰鬥。為了紀念孫中山東徵和緬懷孫中山的偉績,石竜人民將建於1924年的石竜公園改稱中山公園,亭臺假山錯落有緻,正門有一座琉璃瓦門樓,門樓上“中山公園”大字為著名書法傢秦X生題字。
李文甫紀念亭
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中山公園內。李文甫,石竜人,1909年參加孫中山的同盟會,1911年參加廣州黃花崗起義,在攻打兩廣總督府的戰鬥中受傷遇害,為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中唯一的東莞人氏。石竜人民念其英烈,與1924年在石竜公園建亭立碑紀念,亭邊有紅棉樹種植,碑記當時為廣東省省長鬍漢民所撰。
周恩來演講臺
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石竜中山公園內。1925年,國民革命軍東徵期間,石竜曾作為東徵軍的大本營。當時任黃埔軍校政治部主任的周恩來,曾三次到過石竜,二次發表演說。東徵軍在中山公園召開軍民聯歡會,周恩來在高墩上發表演說。演講臺為灰磚建築,臺上竪立一尊周恩來東徵銅像。
歐仙院
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40年)。歐仙,字東明,黃傢山人,宋仁宗時在世。年輕時曾到羅浮山從黃野人學道,暮年返鄉,買舟垂釣,順以渡人。後來傳說有一天深夜,有道人度他得道成仙,由於此人心地善良,樂善好施,深為鄉民樂道。鄉民為了紀念他,在鄉間擇一清境廟側,集資建祠,稱“歐公祠”。
中山路
建於1929年左右,是石竜最早建的馬路,馬路兩旁的建築是傳統的騎樓結構,石竜人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故命名為中山路。如此完整、規模宏大、風格統一的嶺南特色騎樓,在珠江三角洲實屬罕見。中山路商業十分繁榮,在商業貿易上的重要位置。
竹器街
據考究已有400多年歷史,竹器的品種有竹梯、竹床、竹椅、竹席、竹籮、竹籃、魚具等數十種之多,做工精細,堅固耐用而聞名於東莞、增城、博羅等縣的鄉裏。現在在回歸自然、崇尚緑色環保潮流、竹器街又活躍起來,重現昔日風采,經營竹器的店鋪有二十多傢,産品琳琅滿目。
古鎮新貌——NEW LOOK
金沙灣公園
位於石竜新城中心南岸,全長二千多米,總面積14萬平方米。金沙灣公園依江而建,設計新穎,充滿亞熱帶風情,由上而下分成大道、中路、江邊長堤三層,每層之間以緑化階梯相互連結,公園有花廊、花壇、草地,充滿大自然的氣息。江邊長堤建有音樂噴泉和兩個小型廣場,一個人造沙灘,還設有一排排古色古香的座椅,堤邊楊柳搖曳,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悠悠的江水鱗光閃閃,相互輝映,如詩如畫,成為東江河上一道亮麗的風景綫。“金沙漾月”被評為東莞新八景之一。
石竜古鎮圖
位於金沙灣北岸金沙灣廣場右側有一幅用福建青石雕刻而成的大型石雕——石竜古鎮圖,浮雕以古鎮明清時期“九廟六橋鳴鳳裏”的繁華景象為背景,再現古鎮昔日風采,該作品長100米,高6米,用1100快福建青石雕刻而成,石塊總重量達1700噸。上面以栩栩如生的竜石雕烘托,給人一種巨竜騰飛的感覺。
舉重之鄉塑像
位於中山公園內,石竜是全國著名的舉重之鄉。至1986年石竜舉重運動員共18次破超世界紀錄,10次破超亞洲紀錄。為表彰石竜人為舉重事業所作的貢獻,廣東省人民政府在1984年授予石竜鎮“舉重之鄉”的榮譽稱號,並在石竜中山公園側竪立了舉重塑像,當時的國傢體委主任榮高棠題寫了“舉重之鄉”四個大字。
金沙灣廣場
位於新城區東江河畔景觀帶主景區,占地52585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5800平方米、園林面積8335平方米、廣場面積17136平方米、水域面積2636平方米。主要體現石竜的歷史文脈,提供科技展覽、娛樂、休閑、集會等綜合活動場所,廣場設有音樂噴泉供遊客觀賞,廣場中央有一個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竜”字。
杜鵑花長廊
位於西湖區東江堤岸,仿照金山灣公園的模式建設成集堤防、公路、園林緑化、休閑娛樂於一體的美化東江工程。堤頂是寬23米,雙嚮4車道的堤岸公路。堤岸至江邊的護坡上分幾級建設,分別是草地、圍欄、公園椅、散步長廊和杜鵑花長廊。種植了十萬株杜鵑花樹,連綿3公裏。每當杜鵑花盛開時節,一棵棵粉紅的花樹將東江南岸裝扮得層林盡染紅霞醉。 |
|
石竜鎮,鎮政府駐豐𠔌,人口22867人,面積290平方千米。轄1個居委會、22個村委會:豐𠔌街、張灣、黃灣、義和、陳灣、聯合、柳門口、石竜、三同、梭墩、蒲圻、藍音、田音、仙女、長嶺、羅傢橋、倒灌溪、杜灣、熊傢坡、東湖、何傢當、王傢集、五姊山。 |
|
石竜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駐地石竜場,距區所在地政府魚洞84公裏。轄區東鄰南川市的大觀和興隆鎮,南與石灘鎮和南川市的神童鎮接壤,西連接竜鎮,北與東泉、姜家鎮毗鄰。清康熙年間。在“趕場壩”的幾傢野店發展成集市,後遷至距“趕場壩”一公裏的石梁上建場,因地形似竜,故名石竜場。時場期四七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縣孔毓忠改編,石竜場屬節裏九甲。民國初以石竜場設鄉級行政區,1929年稱石竜裏,1930年6月建石竜鄉。1935年改稱石竜聯保,1940年復稱石竜鄉。解放後,1952年12月劃其部分轄區建長嶺鄉。1953年6月、7月先後劃石竜、小觀鄉部分轄區建鴨渤、中山鄉,同年11月及次年3月先後裁撤鴨渤、中山鄉其轄區各歸原屬。1956年1月長嶺鄉並入,11月復置長嶺鄉。1958年石竜、長嶺鄉並建石竜公社,次年2月改稱石竜管理區,8月分出增設長嶺管理區。19604年4月月嶺管理區並入,12月復稱公社,1961年7月分出增設長嶺公社。1966年“文革”初石竜公社改稱幸福公社,1968年復名石竜公社。1982年改公社為鄉,1982年長嶺鄉為長嶺崗鄉。1993年12月撤石竜、長嶺崗鄉並建石竜鎮。2001年7月,巴南區鄉鎮建製調整,原花石鎮(????井、天台村外)及清河鄉和洞子壩、大園村劃歸石竜鎮管轄。2003年1月,後溝村劃歸石灘鎮。
石竜鎮幅員面積106.31平方公裏,下設金星、白馬、合路、柏樹、大橋、大園、中倫、大連、大興9個行政村和石竜、花石2個居委會及107個村民小組。石竜鎮總人口30801,人耕地面積30614畝,林地面積45600餘畝,森林覆蓋率達48%,是巴南區最大的林業鎮,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6554萬元(其中多經産值2325萬元)糧食總産量21106噸,鄉鎮企業總産值668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元。
石竜鎮屬典型的丘陵倒置低山𠔌地區,海拔高,晝夜溫差大,多霧,盛 産優質的緑色農副産品。鎮內礦産、水和森林資源豐富,藴藏有大量的石英砂、煤、石油、天然氣、重金石、白雲石、甲土等。
石竜鎮旅遊資源豐富,有良好的開發前景。鎮內擁有下澗口、豐岩兩個水庫。其中下澗口水庫為巴南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其海拔達711.30米,年平均氣溫17.80℃,庫容量1130萬立方米,收水面積18.10平方公裏。下澗口水庫環境優 美,群山環抱的湖面仿佛翡翠一般,故又被人們稱作“翠湖”。此外,鎮內還有鮮為人知的仙女洞、東漢崖墓群等。居住在這裏的“巴渝人傢”熱情好客,鄉風純樸,有很多傳統工藝的農傢菜餚和民間民俗風情,還有那雅俗共賞的“竜門陣”待你欣賞,興許會留連忘返。
石竜鎮黨政一班人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合理製訂經濟發展規劃,確立了以勞務輸出振興農村經濟、抓交通建設夯實發展基礎、抓退耕還林、桑蠶生産帶動結構調整的“三抓”戰略。在交通方面:鎮內擁有公路311公裏,其中:區縣級13公裏,鎮級37公裏、村社公路161公裏、院壩公路100公裏。基本實現村村社社通公路。退耕還林和桑蠶生産方面:發展小桑園9000畝,栽植桑苗360萬株。培育100畝示範片38個,200畝以上示範片15個,1000畝以上專業村2個,優質緑茶5000畝、板慄幹果基地5000畝,梨、柑桔、柚子等水果基地5000畝,已經註册的為“石密牌”無公害優質南瓜10000畝。勞務輸出方面:上世紀90年代中期,該鎮外出打工人數已具相當規模,1999年,重慶市巴南區群竜勞務輸出服務有限公司成立,勞務輸出由無序變為有序,很快使得石竜勞務輸出迅猛發展。先後在新疆、黑竜江、山西、重慶等設立了5個分公司,從而,形成了“政府-公司-分公司-員工”的組織鏈。公司涉及鑄造、建築、建材、縫紉、餐飲、服務等行業門類,在東北、西北石竜鑄工成了“搶手貨”,公司成立了黨組織,組建了工會和農民工協會,連續三年包“專列”外出打工,2004年8月成功註册為“石竜技工”商標,成為了重慶勞務輸出的一張“名片”。公司成立來,共輸出勞工40927人次,實現勞務收入4.29億元。有力地促進了地方經濟和各項事業的發展,改變了山區的面貌。 |
|
石竜鎮位於鐘山縣城南面,珊瑚河中遊,東與羊頭鎮、鳳翔鎮相鄰,南依同古鎮,西北與回竜鎮接壤,轄區總面積67平方公裏,山林面積2.44萬畝,耕地面積2.16萬畝,其中水田1.73萬畝,旱地0.43萬畝。鎮政府駐石竜街北面,距縣城16公裏,鐘珊公路貫穿而過,交通十分便捷,該鎮轄5個村委,13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2.63萬人。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是典型的農業鎮。
石竜鎮經濟以農業為主,輔以工業及二、三産業。糧食作物有水稻、玉米、黃豆、紅薯。經濟作物有烤煙、水果、桑葉、花生、木薯、蓮藕、荸薺等。其中水果方面,優質水果品種以青梅、油桃、柑橙,月柿、柚子為主。建有集育蠶、收繭為一體的小蠶共育室,實行“公司+基地+農戶”的生産模式,全鎮種桑養蠶已初具規模,成為經濟增長新亮點。林業和礦産資源豐富,林業以杉樹、松樹等經濟林木為主,占林木面積的98%以上;主要礦産品有銻礦、錳礦、鎢礦等,藴藏量大,品位高,具有較好的開採價值和可掘潛力。
鄉鎮企業方面,以鎮再生膠廠為竜頭企業,該廠位於鐘珊公路旁,廠地寬敞,廠房容量大,機械設備先進齊全,正常運轉年可生産再生膠800至1000噸。 |
|
石竜鎮為象州縣西南窗口,距縣城26公裏,柳州56公裏。209國道貫穿鎮境,地處四縣、區(象州、武宣、興賓、柳江)交界,匯三江(柳江、紅水河、黔江)入海,是桂中地區商品主要集散地之一,為原石竜縣所在地,華僑衆多。全鎮總面積128.41平方公裏,總人口2.3萬,其中城區人口6000多人,轄8個村(居)民委,48個自然村,76個村民小組。
全鎮農業以種植甘蔗、水稻、水果、商品菜為主,甘蔗種植面積5.72萬畝,年産原料蔗20萬噸左右,農業人均有蔗10多噸。2003年8月區人民政府把石竜鎮列為自治區重點鎮之一。為更好地適應新時期的發展,鎮黨委、政府籌資近400萬元在209國道旁興建行政中心,並於2003年11月投入使用。同時配套建設40套幹部職工住宅樓,庭院建設、美化緑化同步進行,樹立了石竜新形象,招商引資取得新突破。2005年就引進了投資1億元的蓮桂紙業、投資2100萬元的石竜港,完成投資1200萬元的富竜小區、1500萬元的裕隆小區的建設。2006年,鎮黨委、政府貫切落實“以招商引資為切入點,加快工業化、城鎮化進程,穩定甘蔗生産,調整農業産業結構,建設和諧和美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新工作思路,投資9000萬元的竜騰紙業、投資100萬元的廣西來賓迷賴節能竈總廠、投資200萬元的啓明公司及投資1200萬元的年産3萬噸輕質碳酸鈣相繼落戶石竜。 |
|
閬中市轄鎮。1940年置玉臺鄉,1994年建鎮。位於市境東部,距市區30公裏,海拔高度398米。面積21平方公裏,人口0.9萬。閬(中)儀(隴)公路過境。轄玉泉、偏石壩、土橋廟、兩路口、魚池埡、觀音井、古樓山、天堂廟、玉山寨10個村委會。鎮辦企業有地毯廠、農副産品加工廠。農業主産水稻、小麥、玉米、油菜籽,兼産林、桑、桐、果。養殖生豬、蠶、傢禽。始建於清的禹王宮、萬壽宮、王爺廟、關帝廟、古臺等古建築大部分尚存。
石竜鎮下村:磨閤村石城村五顯村樹椿村竜獅村萬傢村石坎村時新村文昌村黑石村南溪村洪竜村慈雲村佛耳村金雞村
石竜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4758男7461女7297家庭戶戶數4264家庭戶總人口(總)14595家庭戶男7331家庭戶女72640-14歲(總)33320-14歲男17700-14歲女156215-64歲(總)1019115-64歲男510015-64歲女509165歲及以上(總)123565歲及以上男59165歲及以上女644戶口本地住在本地14358 |
|
基本情況
石竜鎮位於京山縣西南部,全鎮版圖面積301平方公裏,轄22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133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011公頃。總人口25583人,其中農業人口23205人,人口出生率7‰,自然增長率1.4‰。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共9人,設三個內設機構: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
2004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600萬元,比上年增7萬元,農業現價總産值15900萬元,比上年增加32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50元,比上年增830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980萬元。
工業經濟:緊緊圍繞縣委“興工富縣”戰略,主攻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4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額1315萬元,比上年增655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224萬元,比上年增1163萬元。全鎮工業企業達170傢,從業人員1424人,企業上繳稅金195萬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加大。民營經濟掀起高潮,2004年共啓動民間資本1520萬元,涉及大米加工、養殖、運輸等多種行業。
農業經濟:以“三增”為目標,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不斷調優種植結構,發展多種經營,農業生産全面豐收。2004年農作物播種面積9264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311公頃,糧食總産36494噸,創1999年以來最高水平,棉花總産582噸,肉類總産1920噸,其中豬肉産量1350噸,禽蛋産量480噸,水産品産量522噸。圍繞優質稻、西瓜、花生等特色和優勢産口,建成了5000畝優質稻、5000畝優質西瓜、5000畝優質花生的生産格局,不斷提高農産品優質品率。重點推廣“油瓜稻”、“油瓜菜”、“豬魚鴨”等種養模式,高效模式面積達70%以上。
社會發展:2004年是石竜發展變化最快的一年,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鎮22個村共投資200萬元,修建水利設施200餘處,修通村公路50公裏,做到了村間晴雨通車。目前,長10.5公裏的蘭音—田音—仙女段通村公路已全面動工,預計11月底可竣工。新建移動通訊基站4個。全鎮在校學生總數達2703人,中小學教師148人。鎮衛生院病床達36張。固定電話裝機2200部,每10個人擁有一部移動電話,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黨建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取得了新發展。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鎮機關機構改革核編36人,實際上崗35人,將原來五個辦公室合併為三個辦公室,領導職數由14人減至9人,17個事業單位衹保留財政農經所,其它均轉製為企業。
二、 區域優勢
石竜鎮交通條件便利。正在興建的蘭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在鎮內設有開口,石竜集鎮距開口處15公裏,距隨嶽高速公路開口處30公裏,距漢宜公路5公裏,距江漢水道38公裏,距長荊鐵路40公裏。
石竜鎮地理條件優越,境內山地、丘陵、平原兼而有之,地勢北高南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産豐富。盛産優質稻、西瓜、花生、油菜、柑桔、蜜桃等多種農副産品。同時,還有豐富的地下水、大理石等自然資源,主要名特産品:康禧竜係列緑色食品。
三、 主要招商引資項目推介
1、深度開發天然飲用礦泉水項目。原石竜鎮與武鋼集團共同出資興辦的湖北天竜礦泉飲料有限公司已嚮法院申請破産,現欲尋求新的投資商。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産投資600萬元,流動資金400萬元,項目建設周期為一年,投産後可年創産值8000萬元,利稅800萬元。
2、竜祥製衣公司年産50萬件(套)服裝技改項目。竜祥製衣公司是石竜鎮招商引資落戶京山城區的一傢服裝出口加工企業,年生産能力25萬件套,現欲擴大規模,吸引外資。該項目計劃總投資15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産投資1000萬元,流動資金500萬元,我方以廠房設備及公用設施作為投資,投資方以設備和現金投入,項目建成後,可新增銷售收入5000萬元,利稅500萬元。
3、石竜水庫湖心島旅遊休閑開發項目。石竜水庫庫區總面積為9421.65畝,是省人民政府興建的一座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養殖、發電等綜合利用功能的中型水庫。該項目主要開發項目為修建水上娛樂平臺、建設水上娛樂中心、釣魚臺、農傢飯莊、度假村等。此項目采取合資、合作開發、獨立經營開發均可,計劃總投資為800萬元,建成後可年創收入300萬元,利稅260萬元。
4、鮮果蔬菜精加工項目。石竜鎮年産鮮果3.6萬噸,西瓜3.5萬噸,蔬菜1.8萬噸,而且具備有生産緑色食品深加工的優質礦泉水資源。該項目計劃總投資為1000萬元,其中固定資産投資700萬元,流動資金300萬元,建成後可形成年加工鮮果及蔬菜3萬噸能力,實現銷售收入4500萬元,利稅500萬元。
<P class=MsoNormal style="MARGIN: 0cm 0cm 0pt; TEXT-INDENT: 28pt; TEXT-ALIGN: right; mso- |
|
石竜鎮 Shilong Zhen 概況 石竜鎮(Shilong Zhen)位於市境東北部。轄3個社區、7個行政村。 代碼 441901102:~004 中山東社區 ~005 中山西社區 ~006 興竜社區 ~200 忠維村 ~201 林屋村 ~202 新維村 ~203 蒲溪村 ~204 西湖村 ~205 王屋洲村 ~206 黃傢山村
沿革 解放初稱市?,1950年改鎮至今。1997年,面積10平方千米,人口6.34萬,另有外來人口1.9萬。轄中山西、中山東、興竜3個居民管理區和西湖、中圍、林屋、蒲溪、新維、王屋州、黃傢山7個村民管理區。 |
|
石竜鎮位於桂平市西部,俗稱桂平"西大門",東與蒙圩相鄰,西與港北區慶豐鎮毗鄰,南連厚祿,北與武宣縣三裏鎮黔江隔河相望,南梧二級公路貫穿圩鎮等6個行政村。全鎮總面積28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45882.94畝,林地面積約23萬畝。轄區21個行政村街,人口7.7萬多人,其中壯族人口占80%。全鎮共有23所中小學,其中4所中學,在校學生3660人;小學19所,在校學生7286人。
石竜鎮自然資源豐富。鎮內有遠近聞名的達開水庫。農業經濟發展迅速,優質大米、竜眼暢銷區內外。幾年來,石竜鎮通過實施"311,3211"工程,以福平、永興、平陽、五獅、黃塘等樣板示範點,輻射帶動全鎮,大力發展二元雜母豬,三元雜瘦肉型豬。養禽業和水産養殖業主要以發展專業戶養殖為主,通過招標發包的形式引來專業戶到石竜鎮承包山塘、水庫搞立體養殖。
石竜鎮按照"抓住機遇,加快發展,農林穩鎮、工業強鎮、商貿富鎮"工作思路,解放思想,勇於創新,優化投資環境,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積極為石竜鎮投資的企業提供服務、排憂解難,鄉鎮企業已成為石竜鎮的主要經濟支柱。到目前為止,已有金雅選礦廠、福輝冶煉廠、礦粉廠、軋鋼廠、新村大米加工廠、豐溢鬆脂廠、煙花炮竹(包裝廠)、針織廠等幾傢中小型企業。2005年1-6月,石竜鎮招商引資共16個新項目,總投資達3590萬元。其中投資500萬元的桂平市豐溢鬆香廠,現已建成並投産;投資980萬元的石竜圩糧食、木器、禽畜農貿綜合市場,已搞好開發的項目報批手續和總體規劃設計工作,徵地工作正在穩步推進中;投資200萬元的聚竜商住小區開發項目進展順利;投資1000萬元白馬圩綜合市場及房地産開發項目二期工程已經開工。 |
|
石竜鎮 石竜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面積106.31平方千米,人口3.08萬人(2002年)。轄石竜、花石2個社區,大連、大興、白馬、金星、合路、柏樹、大園、大橋、中倫9個行政村。鎮政府駐石竜場,距區政府37千米。 [代碼]500113119:~001石竜社區 ~002花石社區 ~200大連村 ~201大興村 ~202白馬村 ~203金星村 ~204合路村 ~205柏樹村 ~206大園村 ~207大橋村 ~208中倫村
[沿革]1930年設石竜鄉,1958年長嶺鄉並入改石竜公社,1961年長嶺鄉析出,1982年復置鄉,1993年長嶺崗鄉並入建鎮。1997年,面積61.6平方千米,人口2.1萬,轄合路、中心、鴨卜、大連、大興、少興、大橋、明陽、朝天、中倫、柏祥、米房、柏樹、花燈、皂角15個行政村和石竜街道1個居委會。
2001年區劃調整後,石竜鎮管轄原石竜鎮、花石鎮(????井村、天台村除外)和清和鄉的洞子壩村、大園村所屬行政區域,面積110.79平方千米,總人口32521人,其中非農業人口963人,轄19個行政村、2個居委會,政府駐地石竜場。
2002年11月20日,將石竜鎮後溝村劃歸石灘鎮管轄。調整後,石竜鎮面積106.31平方千米,總人口31189人(渝府[2002]193號)。轄石竜、花石2個社區,金星、橋村、五鬥、白馬、昌廬、大興、合路、少興、大連、柏祥、米房、中心、中倫、鴨卜、大橋、柏樹、大園、洞子壩18個行政村。
附:花石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距區政府43.3千米。 1930年設花橋鄉,1958年改公社,1982年復置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38.8平方千米,人口1.2萬,轄橋村、後溝、金星、五鬥、昌廬、白馬、????井、天台8個行政村。2001年撤銷,????井村、天台村並入石灘鎮,其餘並入石竜鎮。 |
|
石竜鎮位於巴南區東南部,駐地石竜場,距區所在地政府魚洞84公裏。轄區東鄰南川市的大觀和興隆鎮,南與石灘鎮和南川市的神童鎮接壤,西連接竜鎮,北與東泉、姜家鎮毗鄰。清康熙年間。在“趕場壩”的幾傢野店發展成集市,後遷至距“趕場壩”一公裏的石梁上建場,因地形似竜,故名石竜場。時場期四七十。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知縣孔毓忠改編,石竜場屬節裏九甲。民國初以石竜場設鄉級行政區,1929年稱石竜裏,1930年6月建石竜鄉。1935年改稱石竜聯保,1940年復稱石竜鄉。解放後,1952年12月劃其部分轄區建長嶺鄉。1953年6月、7月先後劃石竜、小觀鄉部分轄區建鴨渤、中山鄉,同年11月及次年3月先後裁撤鴨渤、中山鄉其轄區各歸原屬。1956年1月長嶺鄉並入,11月復置長嶺鄉。1958年石竜、長嶺鄉並建石竜公社,次年2月改稱石竜管理區,8月分出增設長嶺管理區。19604年4月月嶺管理區並入,12月復稱公社,1961年7月分出增設長嶺公社。1966年“文革”初石竜公社改稱幸福公社,1968年復名石竜公社。1982年改公社為鄉,1982年長嶺鄉為長嶺崗鄉。1993年12月撤石竜、長嶺崗鄉並建石竜鎮。2001年7月,巴南區鄉鎮建製調整,原花石鎮(????井、天台村外)及清河鄉和洞子壩、大園村劃歸石竜鎮管轄。2003年1月,後溝村劃歸石灘鎮。
石竜鎮幅員面積106.31平方公裏,下設金星、白馬、合路、柏樹、大橋、大園、中倫、大連、大興9個行政村和石竜、花石2個居委會及107個村民小組。石竜鎮總人口30801,人耕地面積30614畝,林地面積45600餘畝,森林覆蓋率達48%,是巴南區最大的林業鎮,全鎮實現農業總産值6554萬元(其中多經産值2325萬元)糧食總産量21106噸,鄉鎮企業總産值6685萬元,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76元。
石竜鎮屬典型的丘陵倒置低山𠔌地區,海撥高,晝夜溫差大,多霧,盛 産優質的緑色農副産品。鎮內礦産、水和森林資源豐富,藴藏有大量的石英砂、煤、石油、天然氣、重金石、白雲石、甲土等。
石竜鎮旅遊資源豐富,有良好的開發前景。鎮內擁有下澗口、豐岩兩個水庫。其中下澗口水庫為巴南區最大的人工淡水湖泊,其海撥達711.30米,年平均氣溫17.80℃,庫容量1130萬立方米,收水面積18.10平方公裏。下澗口水庫環境優 美,群山環抱的湖面仿佛翡翠一般,故又被人們稱作“翠湖”。此外,鎮內還有鮮為人知的仙女洞、東漢崖墓群等。居住在這裏的“巴渝人傢”熱情好客,鄉風純樸,有很多傳統工藝的農傢菜餚和民間民俗風情,還有那雅俗共賞的“竜門陣”待你欣賞,興許會留連忘返。 |
|
閬中市轄鎮。1940年置玉臺鄉,1994年建鎮。位於市境東部,距市區30公裏。面積21平方公裏,人口0.9萬。閬(中)儀(隴)公路過境。轄玉泉、偏石壩、土橋廟、兩路口、魚池埡、觀音井、古樓山、天堂廟、玉山寨10個村委會。鎮辦企業有地毯廠、農副産品加工廠。農業主産水稻、小麥、玉米、油菜子,兼産林、桑、桐、果。養殖生豬、蠶、傢禽。始建於清的禹王宮、萬壽宮、王爺廟、關帝廟、古臺等古建築大部分尚存。 |
|
石竜鎮位於京山縣西南部,全鎮版圖面積301平方公裏,轄22個行政村,1個社區居委會,133個村民小組,耕地面積4011公頃。總人口25583人,其中農業人口23205人,人口出生率7‰,自然增長率1.4‰。鎮黨委、政府領導班子成員共9人,設三個內設機構:黨政綜合辦公室、經濟發展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
2004年全鎮實現財政收入600萬元,比上年增7萬元,農業現價總産值15900萬元,比上年增加3279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50元,比上年增830元,居民儲蓄存款餘額2980萬元。
工業經濟:緊緊圍繞縣委“興工富縣”戰略,主攻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工業經濟快速發展。2004年完成固定資産投資額1315萬元,比上年增655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産值2224萬元,比上年增1163萬元。全鎮工業企業達170傢,從業人員1424人,企業上繳稅金195萬元,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逐步加大。民營經濟掀起高潮,2004年共啓動民間資本1520萬元,涉及大米加工、養殖、運輸等多種行業。
農業經濟:以“三增”為目標,提高糧食綜合生産能力,不斷調優種植結構,發展多種經營,農業生産全面豐收。2004年農作物播種面積9264公頃,其中糧食播種面積5311公頃,糧食總産36494噸,創1999年以來最高水平,棉花總産582噸,肉類總産1920噸,其中豬肉産量1350噸,禽蛋産量480噸,水産品産量522噸。圍繞優質稻、西瓜、花生等特色和優勢産口,建成了5000畝優質稻、5000畝優質西瓜、5000畝優質花生的生産格局,不斷提高農産品優質品率。重點推廣“油瓜稻”、“油瓜菜”、“豬魚鴨”等種養模式,高效模式面積達70%以上。
社會發展:2004年是石竜發展變化最快的一年,各項社會事業蓬勃發展,全鎮22個村共投資200萬元,修建水利設施200餘處,修通村公路50公裏,做到了村間晴雨通車。目前,長10.5公裏的蘭音—田音—仙女段通村公路已全面動工,預計11月底可竣工。新建移動通訊基站4個。全鎮在校學生總數達2703人,中小學教師148人。鎮衛生院病床達36張。固定電話裝機2200部,每10個人擁有一部移動電話,計劃生育、社會治安等各項工作取得了長足進步,黨建工作和黨風廉政建設取得了新發展。機構改革進一步深化,鎮機關機構改革核編36人,實際上崗35人,將原來五個辦公室合併為三個辦公室,領導職數由14人減至9人,17個事業單位衹保留財政農經所,其它均轉製為企業。
二、區域優勢
石竜鎮交通條件便利。正在興建的蘭杭高速公路穿境而過,並在鎮內設有開口,石竜集鎮距開口處15公裏,距隨嶽高速公路開口處30公裏,距漢宜公路5公裏,距江漢水道38公裏,距長荊鐵路40公裏。
石竜鎮地理條件優越,境內山地、丘陵、平原兼而有之,地勢北高南低,光照充足,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物産豐富。盛産優質稻、西瓜、花生、油菜、柑桔、蜜桃等多種農副産品。同時,還有豐富的地下水、大理石等自然資源,主要名特産品:康禧竜係列緑色食品。 |
|
亙古美麗的東江迤邐而下的北幹流與南支流交匯一處,形成一河三埠的風水寶地——石竜
石竜北靠廣州,南臨深圳,毗鄰香港,距廣州69公裏,深圳78公裏,歷來都是東江水運的重要港口。
石竜己有800年的悠久歷史,自宋代開始這裏有人定居。由於東江穿境而過,航運極為便利,石竜在明末清初就己是嶺南重鎮。在以水路為主要運輸渠道的年代,石竜己經成為東江運輸的交通樞紐、咽喉之地,控製着大米和木材等主要農産品的流通,對整個廣東的糧食流通價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清朝末年,隨着廣九鐵路的開通,石竜更因商業發達而成為廣東四大名鎮之一。
擁有800多年悠久歷史的古鎮石竜曾與廣州.佛山.順德陳村並稱為廣東四大名鎮,舊稱“省.佛.陳.竜“歷史上曾多次設市,成為鄰近鎮〔區〕的經濟.文化和商貿中心。
改革開放後的石竜鎮,積極實施“科技興鎮”戰略,推進國傢星火技術密集區和國傢信息化城鎮建設,發展工業生産和外嚮型經濟。今天,石竜鎮己被確定為廣東省中心鎮,逐步形成“歷史名城、生態江城、E-TOWN新城”的嶄新形象,確立了區域信息中心、商貿中心、交通中心、文化中心、科技服務中心的五項功能。
說 |
|
- : Danlong Town
- n.: Shilong Zhen
|
|
石竜 |
|
石竜鎮府 | 東莞市石竜鎮萬童樂玩具廠 | 東莞市石竜鎮白蟻防治站 | 東莞石竜鎮捷誠玩具有限公司 | |
|
|
白馬村 | 聯閤村 | 石竜村 | 石竜村 | 石竜村 | 中心村 | 西湖村 | 新村村 | 金星村 | 萬傢村 | 長嶺村 | 石城村 | 石山村 | 永興村 | 花山村 | 大塘村 | 柏樹村 | 大橋村 | 柏楊村 | 後溝村 | 南溪村 | 義和村 | 大興村 | 林屋村 | 蒲溪村 | 張灣村 | 黃灣村 | 陳灣村 | 柳門口村 | 三同村 | 梭墩村 | 蒲圻村 | 藍音村 | 田音村 | 仙女村 | 羅傢橋村 | 倒灌溪村 | 杜灣村 | 熊傢坡村 | 東湖村 | 何傢當村 | 王傢集村 | 五姊山村 | 興竜社區 | 黃傢山村 | 石竜社區 | 銅山村 | 新樂村 | 群樂村 | 四平村 | 上黃村 | 黃塘村 | 五獅村 | 新源村 | 思源村 | 東崗村 | 新隆村 | 平陽村 | 鬆桂村 | 新鳳村 | | | | | | 更多結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