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 1.石油 的生成
研究表明,石油 的生成至少需要200萬年的時間,在現今已發現的油藏中,時間最老的可達到5億年之久。在地球不斷演化的漫長歷史過程中,有一些“特殊”時期,如古生代和中生代,大量的植物和動物死亡後,構成其身體的有機物質不斷分解,與泥沙或碳酸質沉澱物等物質混合組成沉積層。由於沉積物不斷地堆積加厚,導致溫度和壓力上升,隨着這種過程的不斷進行,沉積層變為沉積岩,進而形成沉積盆地,這就為石油 的生成提供了基本的地質環境。
伴隨各種地質作用,沉積盆地中的沉積物持續不斷地堆積。當溫度和壓力達到一定程度後,沉積物中動植物的有機物質轉化為碳氧化合物分子,最終生成石油 和天然氣。
2.石油 的聚集
石油 不像水聚集在水庫中那樣聚集在沉積盆地最初形成的岩石——生油源岩,也就是沉積岩中,而是透過岩石的孔隙,被擠壓到壓力分佈更低的岩石裂縫和孔隙中,直至停留在被完全封閉的儲集岩中。儲集岩是聚集石油 的岩石。儲集岩形成了儲藏石油 的地質環境——圈閉構造,它是阻止石油 被繼續運移的地質構造。石油 的這種聚集方式就如同水被一塊海綿吸收一樣。正因為有了儲集岩和圈閉構造,石油 才能安靜地在地下定居,等待發掘者的到來。 原油的分佈從總體上來看極端不平衡:從東西半球來看,約3/4的石油 資源集中於東半球,西半球占1/4;從南北半球看,石油 資源主要集中於北半球;從緯度分佈看,主要集中在北緯20°-40°和50°-70°兩個緯度帶內。波斯灣及墨西哥灣兩大油區和北非油田均處於北緯20°-40°內,該帶集中了51.3%的世界石油 儲量;50°-70°緯度帶內有著名的北海油田、俄羅斯伏爾加及西伯利亞油田和阿拉斯加灣油區。
一、中東波斯灣沿岸
中東海灣地區地處歐、亞、非三洲的樞紐位置,原油資源非常豐富,被譽為“世界油庫”。據美國《油氣雜志》2006年最新的數據顯示,世界原油探明儲量為1804.9億噸。其中,中東地區的原油探明儲量為1012.7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2/3。在世界原油儲量排名的前十位中,中東國傢占了五位,依次是沙特阿拉伯、伊朗、伊拉剋、科威特和阿聯酋。其中,沙特阿拉伯已探明的儲量為355.9億噸,居世界首位。伊朗已探明的原油儲量為186.7億噸,居世界第三位。
二、北美洲
北美洲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傢是加拿大、美國和墨西哥。加拿大原油探明儲量為245.5億噸,居世界第二位。美國原油探明儲量為29.8億噸,主要分佈在墨西哥灣沿岸和加利福尼亞灣沿岸,以得剋薩斯州和俄剋拉荷馬州最為著名,阿拉斯加州也是重要的石油 産區。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産油國,但因消耗量過大,每年仍需進口大量石油 。墨西哥原油探明儲量為16.9億噸,是西半球第三大傳統原油戰略儲備國,也是世界第六大産油國。
三、歐洲及歐亞大陸
歐洲及歐亞大陸原油探明儲量為157.1億噸,約占世界總儲量的8%。其中,俄羅斯原油探明儲量為82.2億噸,居世界第八位,但俄羅斯是世界第一大産油國,2006年的石油 産量為4.7億噸。中亞的哈薩剋斯坦也是該地區原油儲量較為豐富的國傢,已探明的儲量為41.1億噸。挪威、英國、丹麥是西歐已探明原油儲量最豐富的三個國傢,分別為10.7億噸、5.3億噸和1.7億噸,其中挪威是世界第十大産油國。
四、非洲
非洲是近幾年原油儲量和石油 産量增長最快的地區,被譽為“第二個海灣地區”。2006年,非洲探明的原油總儲量為156.2億噸,主要分佈於西非幾內亞灣地區和北非地區。專傢預測,到2010年,非洲國傢石油 産量在世界石油 總産量中的比例有望上升到20%。
利比亞、尼日利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蘇丹排名非洲原油儲量前五位。尼日利亞是非洲地區第一大産油國。目前,尼日利亞、利比亞、阿爾及利亞、安哥拉和埃及等5個國傢的石油 産量占非洲總産量的85%。
五、中南美洲
中南美洲是世界重要的石油 生産和出口地區之一,也是世界原油儲量和石油 産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委內瑞拉、巴西和厄瓜多爾是該地區原油儲量最豐富的國傢。2006年,委內瑞拉原油探明儲量為109.6億噸,居世界第七位。2006年,巴西原油探明儲量為16.1億噸,僅次於委內瑞拉。巴西東南部海域坎坡斯和桑托斯盆地的原油資源,是巴西原油儲量最主要的構成部分。厄瓜多爾位於南美洲大陸西北部,是中南美洲第三大産油國,境內石油 資源豐富,主要集中在東部亞馬孫盆地,另外,在瓜亞斯省西部半島地區和瓜亞基爾灣也有少量油田分佈。
六、亞太地區
亞太地區原油探明儲量約為45.7億噸,也是目前世界石油 産量增長較快的地區之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原油探明儲量最豐富的國傢,分別為21.9億噸、7.7億噸、5.8億噸和4.1億噸。中國和印度雖原油儲量豐富,但是每年仍需大量進口。
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經濟的飛速發展,東南亞國傢已經成為世界新興的石油 生産國。印尼和馬來西亞是該地區最重要的産油國,越南也於2006年取代文萊成為東南亞第三大石油 生産國和出口國。印尼的蘇門答臘島、加裏曼丹島,馬來西亞近海的馬來盆地、沙撈越盆地和沙巴盆地是主要的原油分佈區。 最早提出“石油 ”一詞的是公元977年中國北宋編著的《太平廣記》。正式命名為“石油 ”是根據中國北宋傑出的科學家瀋括(1031~1095年)在所著《夢溪筆談》中,根據這種油“生於水際砂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而命名的。在“石油 ”一詞出現之前,國外稱石油 為“魔鬼的汗珠”、“發光的水”等,中國稱“石脂水”、“猛火油”、“石漆”等。
我們平時的日常生活中到處都可以見到石油 或其附屬品的身影,不知你註意了嗎?比如汽油、柴油、煤油、潤滑油、瀝青、塑料、纖維等還有很多!這些都是從石油 中提煉出來的;而我們日常所用的天然氣(液化氣)是從專門的氣田中産出的!通過輸氣管道和氣站再輸送到各傢各戶。
目前就石油 的成因有兩種說法:①無機論 即石油 是在基性岩漿中形成的;②有機論 既各種有機物如動物、植物、特別是低等的動植物,像藻類、細菌、蚌殼、魚類等死後埋藏在不斷下沉缺氧的海灣、潟湖、三角洲、湖泊等地,經過許多物理化學作用,最後逐漸形成為石油 。 原油的顔色非常豐富,有紅、金黃、墨緑、黑、褐紅、甚至透明;原油的顔色是它本身所含膠質、瀝青質的含量,含的越高顔色越深。原油的顔色越淺其油質越好!透明的原油可直接加在汽車油箱中代替汽油!原油的成分主要有:油質(這是其主要成分)、膠質(一種粘性的半固體物質)、瀝青質(暗褐色或黑色脆性固體物質)、碳質(一種非碳氫化合物)。
石油 由碳氫化合物為主混合而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有色的可燃性油質液體!天然氣是以氣態的碳氫化合物為主的各種氣體組成的,具有特殊氣味的、無色的易燃性混合氣體。
在整個的石油 係統中分工也是比較細的:
物探: 專門負責利用各種物探設備並結合地質資料在可能含油氣的區域內確定油氣層的位置;
鑽井: 利用鑽井的機械設備在含油氣的區域鑽探出一口石油 井並錄取該地區的地質資料;
井下作業: 利用井下作業設備在地面嚮井內下入各種井下工具或生産管柱以錄取該井的各項生産資料,或使該井正常産出原油或天然氣並負責日後石油 井的維護作業;
採油: 在石油 井的正常生産過程中錄取石油 井的各項生産資料並對石油 井的生産設備進行日常維護;
集輸: 負責原油的對外輸送工作;煉油 將輸送到煉油廠的原油按要求煉製出不同的石油 産品如汽油、柴油、煤油等!
石油 的性質因産地而異,密度為0.8 ~ 1.0 /釐米3,粘度範圍很寬,凝固點差別很大(30 ~ -60°C),沸點範圍為常溫到500°C以上,可容於多種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可與水形成乳狀液。 組成石油 的化學元素主要是碳 (83% ~ 87%)、氫(11% ~ 14%),其餘為硫(0.06% ~ 0.8%)、氮(0.02% ~ 1.7%)、氧(0.08% ~ 1.82%)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等)。由碳和氫化合形成的烴類構成石油 的主要組成部分,約占95% ~ 99%,含硫、 氧、氮的化合物對石油 産品有害, 在石油 加工中應盡量除去。不同産地的石油 中,各種烴類的結構和所占比例相差很大, 但主要屬於烷烴、環烷烴、芳香烴三類。 通常以烷烴為主的石油 稱為石蠟基石油 ;以環烷烴、芳香烴為主的稱環烴基石油 ;介於二者之間的稱中間基石油 。我國主要原油的特點是含蠟較多,凝固點高,硫含量低, 鎳、氮含量中等,釩含量極少。除個別油田外,原油中汽油餾分較少,渣油占1/3。組成不同類的石油 ,加工方法有差別,産品的性能也不同,應當物盡其用。大慶原油的主要特點是含蠟量高,凝點高,硫含量低,屬低硫石蠟基原油。
從尋找石油 到利用石油 ,大致要經過四個主要環節,即尋找、開採、輸送和加工,這四個環節一般又分別稱為“石油 勘探”、“油田開發”、“油氣集輸”和“石油 煉製”。下面就這四個環節來追溯一下石油 工業的發展歷史。
“石油 勘探”有許多方法,但地下是否有油,最終要靠鑽井來證實。一個國傢在鑽井技術上的進步程度,往往反映了這個國傢石油 工業的發展狀況,因此,有的國傢競相宣佈本國鑽了世界上第一口油井,以表示他們在石油 工業發展上邁出了最早的一步。
“油田開發”指的是用鑽井的辦法證實了油氣的分佈範圍,並且油井可以投入生産而形成一定生産規模。從這個意義上說,1821年四川富順縣自流井氣田的開發是世界上最早的天然氣田。
“油氣集輸”技術也隨着油氣的開發應運而生,公元1875年左右,自流井氣田采用當地盛産的竹子為原料,去節打通,外用麻布纏繞塗以桐油,連接成我們現在稱呼的“輸氣管道”,總長二、三百裏,在當時的自流井地區,綿延交織的管綫翻越丘陵,穿過溝澗,形成輸氣網絡,使天然氣的應用從井的附近延伸到遠距離的????竈,推動了氣田的開發,使當時的天然氣達到年産7000多萬立方米。
至於“石油 煉製”,起始的年代還要更早一些,北魏時所著的《水經註》,成書年代大約是公元512~518年,書中介紹了從石油 中提煉潤滑油的情況。英國科學家約瑟在有關論文中指出:“在公元十世紀,中國就已經有石油 而且大量使用。由此可見,在這以前中國人就對石油 進行蒸餾加工了”。說明早在公元六世紀我國就萌發了石油 煉製工藝。
石油 是一種液態的,以碳氫化合物為主要成分的礦産品。原油是從地下采出的石油 ,或稱天然石油 。人造石油 是從煤或油頁岩中提煉出的液態碳氫化合物。組成原油的主要元素是碳、氫、硫、氮、氧。
具有不同結構的碳氫化合物的混和物為主要成份的一種褐色、暗緑色或黑色液體。
伊拉剋共和國的石油 儲量居世界第二位。 石油 經過加工提煉,可以得到的産品大致可分為四大類:
一石油 燃料
石油 燃料是用量最大的油品。按其用途和使用範圍可以分為如下五種:
1、點燃式發動機燃料 有航空汽油,車用汽油等。
2、噴氣式發動機燃料(噴氣燃料) 有航空煤油。
3、壓燃式發動機燃料(柴油機燃料) 有高速、中速、低速柴油。
4、液化石油 氣燃料 即液態烴。
5、鍋爐燃料 有爐用燃料油和船舶用燃料油。
二 潤滑油和潤滑脂
潤滑油和潤滑脂被用來減少機件之間的摩擦,保護機件以延長它們的使用壽命並節省動力。它們的數量衹占全部石油 産品的5%左右,但其品種繁多。
三 蠟、瀝青和石油 焦
它們是從生産燃料和潤滑油時進一步加工得來的,其産量約為所加工原油的百分之幾。
四 溶劑和石油 化工産品
後者是有機合成工業的重要基本原料和中間體。 我國人民發現和使用石油 的時間為世界最早。始於何時,據稽考,至遲在三千多年前就已開始。
最早發現石油 的記錄源於《易經》:“澤中有火”,“上火下澤”。澤,指湖泊池沼。“澤中有火”,是石油 蒸氣在湖泊池沼水面上起火現象的描述。此書在西周時(公元前十一世紀至公元前771年)已編成,距今三千多年。
清人顧炎武反對用石取火,他認為用火石取火都會影響壽命。他說:「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復有四時五行之變。《素問》黃帝言:壯火散氣,少火生氣。《周禮》:季春出火貴其新者,少火之義也。今日一切取之於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壽自減,有之來矣。」
最早認識性能和記載石油 産地的古籍,是一千九百年以前東漢文學家、歷史學家班固(公元32~92年)所著的《漢書·地理志》。書中寫道:“高奴縣有洧水可燃”。高奴縣指現在的陝西延安一帶,洧水是延河的一條支流。這 裏明確記載了石油 的産地,並說明石油 是水一般的液體,可以燃燒。
最早採集和利用石油 的記載,是南朝(公元420~589年)范晔所著的《後漢書·郡國志》。此書在延壽縣(指當時的酒泉郡延壽縣,即今甘肅省玉門一帶)下載有:“縣南有山,石出泉水,大如,燃之極明,不可食。縣人謂之石漆”。“石漆”,當時即指石油 。晉代(公元265~420年)張華所著的《博物志》和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所著的《水經往》也有類似的記載。《博物志》一書既提到了甘肅玉門一帶有“石漆”,又指出這種石漆可以作為潤滑油“膏車”(潤滑車軸)。這些記載表明,我國古代人民不僅對石油 的性狀有了進一步的認識,而且開始進行採集和利用了。
我國古代人民,除了把石油 用於機械潤滑外,還用於照明和燃料。唐朝(公元618~907年)段成武所著的《酉陽雜俎》一書,稱石油 為“石脂水”:“高奴縣石脂水,水膩,浮上如漆,采以膏車及燃燈極明。”可見,當時我國已應用石油 作為照明燈油了。隨着生産實踐的發展,我國古代人民對石油 的認識逐步加深,對石油 的利用日益廣泛。到了宋代,石油 能被加工成固態製成品-石燭,且石燭點燃時間較長,一支石燭可頂蠟燭三支。宋朝著名的愛國詩人陸遊(公元1125~1209年)在《老學庵筆記》中,就有用“石燭”照明的記敘。
石油 還是我國古代最早使用的藥物之一。明朝李時珍(1518年-1593年)的《本草綱目》曾經記載,石油 可以“主治小兒驚風, 可與他藥混合作丸散,塗瘡癬蟲癩,治鐵箭人肉”。
早在一千四百年以前,我國古代人民就已看到石油 在軍事方面的重要性,並開始把石油 用於戰爭。《元和郡縣志》中有這樣一段史實:唐朝年間(公元578年),突厥統治者派兵包圍攻打甘肅酒泉,當地軍民把“火油”點燃,燒毀敵人的攻城工具,打退了敵人,保衛了酒泉城。石油 用於戰爭,大大改變了戰爭進程。因此,到了五代(公元907~960年),石油 在軍事上的應用漸廣。後梁(公元919年)時,就有把“火油”裝在鐵罐裏,發射出去燒毀敵船的戰例。我國古代許多文獻,如北宋曾公亮的《武經總要》,對如何以石油 為原料製成頗具威力的進攻武器——“猛火油”,有相當具體的記載。北宋神宗年間,還在京城汴梁(今河南開封)設立了軍器監,掌管軍事裝備的製造,其中包括專門加工“猛火油”的工場。據康譽之所著的《昨夢錄》記載,北宋時期,西北邊域“皆掘地做大池,縱橫丈餘,以蓄猛火油”,用來防禦外族統治者的侵擾。
此外,我國古代在火藥配方中,開始使用石油 産品瀝青,以控製火藥的燃燒速度。這一技術,比外國早了近一千年。
最早給石油 以科學命名的是我國宋代著名科學家瀋括(1031~1095年,浙江錢塘人)。他在百科全書《夢溪筆談》中,把歷史上沿用的石漆、石脂水、火油、猛火油等名稱統一命名為石油 ,並對石油 作了極為詳細的論述。“ 延境內有石油 ……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鬆墨不及也。……此物後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蓋石油 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鬆木有時而竭。”“石油 ”一詞,首用於此,沿用至今。瀋括曾於1080~1082年任延安路經略使,對延安、延長、 縣一帶的石油 資源親自作了考察,還第一次用石油 製成石油 炭黑(黑色顔料),並建議用石油 炭黑取代過去用鬆木、桐木炭黑製墨,以節省林業資源。他首創的用石油 炭黑製作的墨,久負盛名,被譽為“延州石液”。事實證明,我國有大量的石油 藴藏,石油 和石油 産品不僅自給有餘,還出口國外幾十個國傢和地區,確實“生於地中無窮”,並“大行於世”。九百年前,我國人民對石油 就有了這樣的評價,在世界上是罕見的,尤其是對未來石油 潛力的預言。更是難能可貴的。
我國古代人民採集石油 有十分悠久的歷史,特別是通過鑽鑿油井和氣並來開採石油 和天然氣的技術,在世界上也是最早的。晉代張華所著的《博物志》記載了四川地區,從兩千多年以前的秦代就開始鑿井取氣煮????的情況。“臨邛火井一所,縱廣五尺,深二三丈”,“先以傢火投之”,再“取井火還煮井水”。據載此法效果大,省事簡辦,“一斛水得四、五鬥????”,比傢火煮法,得????“不過二、三鬥”,顯然火井煮????,成本低,産量高,被認為是手工業的一項重大發展。當時鑿井是靠人工挖掘,公元1041年以後,鑽井用的工具有了很大改進,方法也有所更新。據《蜀中廣記》記載,東漢時期,“蜀始開筒井,用環刃鑿如碗大,深者數十丈”。據古籍記載,古代在陝西、甘肅、新疆、四川、臺灣等省發現了石油 礦。據《臺灣府志》記載,清朝鹹豐十年,臺灣新竹縣發現了石油 ,一個名叫邱苟的人,挖坑3米,每天收集6公斤左右石油 ,並用其點燃手提馬燈。
我國明代以後,石油 開採技術逐漸流傳到國外。明朝科學家宋應星(生於1587年,江西奉新縣人)所著的科學巨著《天工開物》,把長期流傳下來的石油 化學知識作了全面的總結,對石油 的開採工藝作了係統的敘述。全書18捲,圖文並茂,出版於明末崇禎十年,即1637年,是當時世界上僅有的一部化學工藝百科全書。它的問世,使後者難以繼了。書中記載,不但反映出豐富的化學知識,亦反映出當時的化學工藝生産水平。我國古代石油 開採的許多技術環節和技術項目,皆有賴於此書而得以流傳。該書十六世紀傳到日本,1771年的日本翻刻本受到日科技界的註意。十八世紀傳到歐洲,十九世紀上半葉起,陸續出現了歐洲文節譯本,1869年出現了比較詳細的法文節譯本。二十世紀後半葉以來,全部被譯為日、英、俄文,成為世界科技史的名著之一。難怪有的國傢石油 技術資料也公認,我國早在公元1100年就鑽成了1000米的深井。說明在那時,我國的石油 鑽井技術就達到了比較高的水平。
除此以外,石油 還可以提煉成汽油、煤油、柴油、瀝青、潤滑油、石蠟 世界現代石油 工業最早誕生於美國賓西法尼亞州的泰特斯維爾村。一個叫喬治?比爾斯的人於1855年請美國耶魯大學西利曼教授對石油 進行了化學分析,得出了石油 能夠通過加熱蒸餾分離成幾個部分,每個部分都含有碳和氫的成分,其中一種就是高質量的用以發光照明的油。1858年比爾斯請德雷剋上校帶人打井,1859年8月27日在鑽至69英尺時,終於獲得到了石油 。從此,利用鑽井獲取石油 、利用蒸餾法煉製煤油的技術真正實現了工業化,現代石油 工業誕生了。 近海石油 的勘探開發已有100多年的歷史。1897年美國使用木製棧橋開始了第一次海洋鑽井。1920年委內瑞拉搭製了木製平臺進行鑽井。1936年美國為了開發墨西哥灣陸上油田的延續部分,鑽成功第一口海上油井並建造了木製結構生産平臺,兩年後,於1938年成功地開發了世界上第一個海洋油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木製結構平臺改為鋼管架平臺。1964?1966年英國、挪威在水深超過100米、浪高達到30米、最高風速160千米/小時、氣溫至零下且有浮冰的惡劣條件下,成功地開發了北海油田。標志着人們開發海上油田的技術已臻成熟。目前已有80多個國傢在近海開展石油 商業活動,原油産量占世界石油 總産量的30%左右。 石油 商品在儲運和保管中,經常發生質量變化,因此,在保管過程中應采取措施,延緩其變化速度,確保出庫商品質量合格。
一、減少輕組分蒸發和延緩氧化變質
一些油品,特別是汽油、溶劑油等,蒸發性較強。由於蒸發,除大量輕組分損失外,油品質量也隨之降低。如在 7 -48℃ 範圍內在有透氣閥的露天油罐中儲存 70 號汽油,十個月後 10% 流出溫度高約 10℃ ,飽和蒸汽壓也會下降;醇型汽車製動液(剎車油)由於其中的乙醇蒸發會使粘度變大;造化溶解油中的乙醇蒸發後會使乳化性能變差等。
油品在長期儲存中還會氧化,使油質量變壞。例如,汽油柴油的膠質增多;潤滑油的酸值增大;潤滑脂的遊離鹼變小或産生遊離酸等。 減少油品輕組分蒸發和延緩氧化變質的主要措施有:
1 、降低溫度,減少溫差
溫度高時蒸發量大,氧化速度也加劇。所以要選擇陰涼地點存放油品,盡量減少或防止陽光暴曬,還要求在油罐外表噴塗銀灰色或淺色的塗層,以反射陽光,降低油溫。為減少油品與空氣接觸面積,減少蒸發,應多用罐裝,少用桶裝。在炎熱季節應噴水降溫。有條件盡量使用地下、半地下或山洞儲存油品,以降低儲存的溫度,延緩氧化,減少油品膠質增長的傾嚮。
3 、減少不必要的倒裝
每倒裝一次油品,就會增加一次蒸發損耗。實踐證明,倒裝一噸汽油,僅大呼吸損耗達 1.5 ~2.0kg 。倒裝說還會增加油品與空氣接觸,加速氧化。
4 、減少與銅和其它金屬接觸
各種金屬特別是銅,能誘發油品氧化變質。試驗證明,銅能使汽油氧化生膠的速度增大 6 倍。因此,油罐內部不要用銅製部件。油罐內壁塗刷防銹層,能較好地避免金屬對油品氧化所起的催化作用(塗層還能防止金屬氧化銹蝕),減緩油品變質的進程
5 、減少與空氣接觸,盡可能密封儲存
密封儲存油品,具有降低蒸發損失,保證油品清潔,延緩氧化變質,減輕容器修飾等優點。密封儲存對於潤滑油較為適宜。特別是高級潤滑油和特種油品,應當采用密封儲存,以減少與空氣接觸和防止污染物侵入。
對於蒸發性較大的汽油、溶劑油等,要采用內浮頂油罐儲存,以降低蒸發損耗和延緩氧化。據國外測定,用浮頂罐儲存汽油,可減少蒸發損失 80~95% 。同時還可減少環境污染和減少火災爆炸事故的發生。
二、防止混入水雜造成油品變質
油品中的水雜,絶大部分是在運輸、裝卸、儲存過程中混入的。在全部儲存變質的油品中,由於混入水雜而導致質量不合格的占絶大部分。混入油品中的雜質除會堵塞濾清器和油路,造成供油中斷外,還能增加機件磨損;混入油品中的水分能腐蝕機件(水分在低溫下凍結後也能堵塞油路);水分的存在會造成一些添加劑(如清淨分散劑、抗氧抗腐劑、抗爆劑等)分解或沉澱,使其失效;有水分存在時,燃料氧化速度加快,其膠質生成量也加大,如下表。加有清淨分散劑的潤滑油和各種鈉基潤滑脂遇水會乳化;各種電器專用油品在混入水雜後絶緣性能急劇變壞。因此,防止混入水雜,是搞好油品質量管理工作的主要環節。
3 、定期檢查油罐底部狀況和清洗儲油容器
油品儲存的時間越長,氧化産生的沉積物越多,對油品質量的影響越嚴重。因此,必須每年檢查罐底一次,以判斷是否需要清洗。要求各種油罐的清洗周期是:輕質油和潤滑油儲罐 3 年清洗一次;重柴油儲罐 2.5 年清洗一次。
4 、定期抽檢庫存油品,確保油品質量
為確保油品質量,防止在保管過程中質量變化,要定期對庫存油品抽樣化驗。桶裝油品每 0.5 年復驗一次,罐存油品可根據其周轉情況每 3~12 月復驗一次。對於易於變質、穩定性差、存放周期長的油品,都應縮短復驗周期。
三、防止混油或容器污染變質
不同性質的油品不能相混,否則會使油品質量下降,嚴重時會使油品變質。特別是各種中高檔潤滑油,含有多種特殊作用的添加劑,當加有不同體係添加劑的油品相混時,就會影響它的使用性能,甚至會使添加劑沉澱變質。潤滑油中混入輕質油,會降低閃點和粘度;食品機械油脂混入其它潤滑油脂,會造成食品污染;溶劑油中混入車用汽油會使餾程不合格並增加毒性。因此,為防止各種油品相混或污染,應采取如下措施。
1 、為了防止散裝油品在卸收、輸轉、灌裝、發運等過程中發生污染,應根據油品的不同性質,將各管綫、油泵分組專用,不同性質的油品,不要混用,如必須混用時,要清掃管綫餘油,在管綫最低位置用真空泵抽取餘油或用過濾後的壓縮空氣清掃,有條件的也可用蒸汽清掃,再用擬輸送的油品衝洗幾分鐘,放出油頭,並經檢查確認清潔後放可使用。但必須註意:
① 溶劑油不允許用含鉛汽油管綫
② 特種用油和高檔潤滑油要專管綫專泵輸送。
2 、油桶、油罐汽車、油罐、油船等容器改裝別種油品時,應進行刷洗、乾燥。灌裝與容器中原殘存品種相同的油料,可根據具體情況簡化刷洗手續,但必須確認容器合乎要求,才能重複灌裝,以保證油品質量。用使用過的油桶、油罐、油罐車、油船灌裝中高檔潤滑油時,必須進行特別刷洗,即用溶劑或適宜的汽油刷洗,必要時用蒸汽吹掃,要求達到無雜質、水分、油垢和纖維,並無明顯鐵銹,目視不呈現銹皮、銹渣及黑色油污,方準裝入。
石油 地質學新進展
石油 地質學是隨着人類的油氣勘探活動而誕生的一門應用科學,它既是人類對於勘探中對油氣形成與分佈規律認識的總結,又是指導人類油氣勘探活動的理論武器。在全世界範圍內,經過近100年的勘探活動,未經勘探的處女地所剩無幾,容易尋找的油氣田大多被發現。對能源不斷增長的需求,以及勘探難度的越來越大,是擺在全世界石油 勘探者面前的一大矛盾。世界石油 勘探面臨着極為嚴峻的挑戰,嚮新的深度(深層勘探)、新的領域(天然氣、非常規氣、非構造油氣藏)進軍是當今油氣勘探的總趨勢。這種形勢下,都迫使我們發展新的石油 地質及油氣勘探理論、油氣勘探技術,廣泛吸收相關學科的新成果,以適應現代油氣勘探形勢的需要與發展。縱觀近20餘年來,石油 地質學及油氣勘探取得的進展,相關邊緣學科(從大的概念上講亦屬於石油 地質的範疇)的發展極大的促進了石油 地質學的發展,提高油氣勘探的效率。
1、板塊構造學的應用
板塊構造學說的誕生,被譽為“地質學上的革命”,它改變了人們對於全球構造的認識,同時也給石油 地質學帶來了新的活力,它以嶄新的面貌探討了含油氣盆地發生和發展的地球動力學背景,並以一種新的觀點綜合解釋油氣在全球的分佈的富集規律,擴大了油勘探領域和人們找油的思路。
①含油氣盆地形成機製的認識、盆地分類的完善。
②無機成因學說重新活躍起來,二元論,張愷
③逆掩推覆體找油,大山底下找盆地
2、層序地層學的發展與應用
層序地層學是在油氣勘探活動中發展起來的一門新興的學科,是在沉積學、地層學和地震勘探技術不斷發展和資料積纍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層序地層學是一種劃分、對比和分析沉積岩層的新理論和新方法。使人們能更精確地對比地質年代,再造古地理,並在鑽進前對生油層、儲集層和蓋層及潛在地層圈閉進行預測。
3、盆地構造研究的進展
①盆地的動力學分類:張(伸展)、壓(壓縮)、扭(走滑)
②構造樣式概念的提出:一定構造環境和條件下的構造變形的基本特徵(組合特徵—剖面形態、排列方式等) 構造地質模型。盆地變形特點、構造變形規律的早期預測。
③反轉構造:指一個張性或張扭性盆地在後期經受了壓和壓扭性應力作用,盆地由拉張下沉到擠壓上隆,斷裂由正斷嚮逆斷轉變,在剖面上形成下凹上隆、下正上逆的構造格局,後期的反轉往往是油氣構造圈閉的最後定型期,和油氣的生、運聚有密切的匹配關係
4、儲層評價技術的進展
儲層評價技術的進展包括儲層沉積學、儲層成岩作用和儲層地球化學方面的進展
石油 地質學本身的研究的課題不外乎兩大問題即成烴和成藏,這是石油 地質學永恆不變的主題。在這兩個方面九十年代以來的主要進展:
1.成烴理論
60-70年代-80年代初:幹酪根生油理論
80年代後期-90年代:未熟低熟油理論,煤成烴理論是我國學者,特別是地球化學在成烴理論方面對石油 地質學的突出貢獻,開闢了我國油氣勘探的新領域。
2.成藏理論
對成藏動力學因素的重視,從溫、壓等動力的角度研究油氣的成藏過程,將油氣生成—運移—聚集作為一個統一的整體:流體封存箱理論、成藏動力學呼之欲出。
3.石油 地質綜合研究思想與方法進展
從定性—定量,從靜態到動態,從局部—係統、盆地模擬技術以及含油氣係統的思想和方法。
石油 和地震:過量的石油 開採,造成含油區地下空間越來越大,雖經註水作業但作用很小,如含油區處於地震帶,那麽石油 開採會引起地震帶更為活躍,甚至可造成地震帶的遷移,同樣的震級,開採後的含油區地震時所産生的破壞力要大得多。
石油 和環境:石油 和天然氣為人類的發展提供了強勁的能源動力,但隨之而來的環境污染大大超過了過去人類5000年污染的總和,以及造成了溫室效應、氣候異常等諸多弊端,在以環境保護為前提下,新型能源的開發迫在眉睫,各國政府、科學家都致力於新型能源的開發利用,這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可再生能源的開發,減少污染,保護環境,維護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同樣也是我們大傢的責任。
每桶石油
1噸約等於7桶,如果油質較輕(稀)則1噸約等於7.2 桶或7.3桶。美歐等國的加油站,通常用加侖做單位,我國的加油站則用升計價。
1桶=42加侖
1加侖=3.78543升
美製1加侖=3.785升
英製1加侖= 4.546升
所以,1桶=158.99升
我國主要油田
1、大慶油田
2、勝利油田
3、長慶油田
4、遼河油田
5、剋拉瑪依油田
6、四川油田
7、華北油田
8、大港油田
9、中原油田
10、吉林油田
11、河南油田
12、江漢油田
13、江蘇油田
14、青海油田
15、塔裏木油田
16、土哈油田
17、玉門油田
18、滇黔桂石油 勘探局
19、冀東油田
20、中國海洋石油 南海東部公司
我國石油 資源集中分佈在渤海灣、鬆遼、塔裏木、鄂爾多斯、準噶爾、珠江口、柴達木和東海陸架八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72億噸,占全國的81.13%;天然氣資源集中分佈在塔裏木、四川、鄂爾多斯、東海陸架、柴達木、鬆遼、鶯歌海、瓊東南和渤海灣九大盆地,其可采資源量18.4萬億立方米,占全國的83.64%。
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以來,我國先後在82個主要的大中型沉積盆地開展了油氣勘探,發現油田500多個。以下是我國主要的陸上石油 産地。
1大慶油田:
位於黑竜江省西部,鬆嫩平原中部,地處哈爾濱、齊齊哈爾市這間。油田南北長140公裏,東西最寬處70公裏,總面積5470平方公裏。1960年3月黨中央批準開展石油 會戰,1963年形成了600萬噸的生産能力,當年生産原油439萬噸,對實現中國石油 自給自足起到了决定性作用。1976年原油産量突破5000萬噸成為我國第一大油田。目前,大慶油田采用新工藝、新技術使原油産量仍然保持在5000萬噸以上。
2勝利油田:
地處山東北部渤海之濱的黃河三角洲地帶,主要分佈在東營、濱洲、德洲、濟南、濰坊、淄博、聊城、煙臺等8個城市的28個縣(區)境內,主要開採範圍約4.4平方公裏,是我要第二大油田。
3遼河油田:
主要分佈在遼河中上遊平原以及內蒙古東部和遼東灣灘海地區。已開發建設26個油田,建成興隆臺、曙光、歡喜嶺、錦州、高升、瀋陽、茨榆坨、冷傢、科爾沁等9個主要生産基地,地跨遼寧省和內蒙古自治區的13市(地)32縣(旗),總面積10萬平方公裏,産量居全國第三位。
4剋拉瑪依油田:
地處新疆剋拉瑪依市。40年來在準噶爾盆地和塔裏木盆地找到了19個油氣田,以剋拉瑪依為主,開發了15個油氣田,建成了792萬噸原油配套生産能力(稀油603.1萬噸,稠油188.9萬噸),從1900年起,陸上原油産量居全國第四位。
5四川油田:
地處四川盆地,已有60年的歷史,發現油田12個。在盆地內建成南部、西南部、西北部、東部4個氣區。目前生産天然氣産量占全國總量近一半,是我國第一大氣田。
6華北油田:
位於河北省中部冀中平原的任丘市,包括京、冀、晉、蒙區域內油氣生産區。1975年,冀中平原上的一口探井任4噴出日産千噸高産工業油流,發現了我國最大的碳酸????岩潛山大油田任丘油田。1978年原油産量達到1723萬噸,為當年全國原油産量突破1億噸做出了重要貢獻。直到1986年,保持年産量原油1千萬噸達10年之久。目前原油産量約400多萬噸。
78大港油田:
位於天津市大港區,其勘探地域遼闊,包括大港探區及新疆尤爾都斯盆地,總勘探面積34629平方公裏,其中大港探區18628平方公裏。現已在大港探區建成投産15個油氣田24個開發區,形成年産原油430萬噸和天然氣3.8億立方米生産能力。目前,發現了千米橋等上億噸含油氣構造,為老油田的增儲上産開闢了新的油氣區。
8中原油田:
地處河南省濮陽地區,於1975年發現,經過20年的勘探開發建設,已纍计探明石油 地質儲量4.55億噸,探明天然氣地質儲量395.7億立方米,纍计生産原油7723萬噸、天然氣133.8億立方米。現已是我國東部地區重要的石油 天然氣生産基地之一。
9吉林油田:
地處吉林省扶餘地區,油氣勘探開發在吉林省境內的兩大盆地展開,先後發現並探明了18個油田,其中扶餘、新民兩個油田是儲量超億噸的大型油田,油田生産已達到年産原油350萬噸以上,形萬了原油加工能力70萬噸特大型企業的生産規模。
10河南油田:
地處豫西南的南陽盆地,礦區橫跨南陽、駐馬店、平頂山三地市,分佈在新野、唐河等8縣境內。已纍计找到14個油田,探明石油 地質儲量1.7億噸及含油面積117.9平方公裏。
11長慶油田:
勘探區域主要在陝甘寧盆地,勘探總面積約37萬平方公裏。油氣勘探開發建設始於1970年,先後找到了油氣田22個,其中油田19個,纍计探明油氣地質儲量54188.8萬噸(含天然氣探明儲量2330.08億立方米),目前已成為我國主要的天然氣産區,並成為北京天然氣的主要輸送基地。長慶油田已成為我國重要能源基地和油氣上産主戰場。2009年長慶油田油氣當量將達到3000萬噸。2015年長慶油田油氣當量將達到5000萬噸。
12江漢油田:
是我國中南地區重要的綜合型石油 基地。油田主要分佈在湖北省境內的潛江、荊沙等7個市縣和山東壽光市、廣饒縣以及湖南省境內衡陽市。先後發現24個油氣田,探明含油面積139.6平方公裏、含氣面積71.04平方公裏,纍计生産原油2118.73萬噸、天然氣9.54億立方米。
13江蘇油田:
油區主要分佈在江蘇的揚州、????城、淮陰、鎮江4個地區8個縣市,已投入開發的油氣田22個。目前勘探的主要對象在蘇北盆地東臺坳陷。
14青海油田:
位於青海省西北部柴達木盆地。盆地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裏,沉積面積12萬平方公裏,具有油氣遠景的中新生界沉積面積約9.6萬平方公裏。目前,已探明油田16個,氣田6個。
15塔裏木油田:
位於新疆南部的塔裏木盆地。東西長1400公裏,南北最寬外520公裏,總面積56萬平方公裏,是我國最大和內陸盆地。中部是號稱“死亡之海”的塔剋拉瑪幹大沙漠。1988年輪南2井噴出高産油氣流後,經過7年的勘探,已探明9個大中型油氣田、26個含油氣構造,纍计探明油氣地質儲量3.78億噸,具備年産500萬噸原油;100萬噸凝折、25億立方米天然氣的資源保證。
吐哈油田
新疆吐魯番、哈密盆地境內,負責吐魯番、哈密盆地的石油 勘探。盆地東西長600公、南北寬130公裏,面積約5。3萬平方公裏。於1991年2月全面展開吐哈石油 勘探開發會戰。截止1995年底,共發現鄯善、溫吉桑等14個油氣油田和6個含油氣構造探明含油氣面積178.1平方公裏,纍计探明石油 地質儲量2.08億噸、天然氣儲量731億立方米。
玉門油田:
位於甘肅玉門市境內,總面積114.37平方公裏。油田於1939年投入開發,1959生産原油曾達到140.29萬噸,占當年全國原油産量的50.9。創造了70年代60萬噸穩産10年和80年代50萬噸穩産10的優異成績。譽為中國石油 工業的搖籃。 在石油 鑽探過程中,會遇到許許多多意想不到的睏難,其中卡鑽就是十分令人頭疼的事情。在長期的生産實踐中,對付卡鑽也積纍了不少經驗,註原油或其它油類便是其中的一種。也會因機械漏油而造成柴油下泄進入地層的。在一些生産過程中,會有原油或其它種類的油料進入地層的現鐘愛。
這些人為的原油“回灌”不但會給儲層評價造成失誤,也會給以後的生産評價帶來一定的麻煩。所以,石油 勘探工作人員都十分重視對它的識別。石油 係統的一些地質實驗室也時常可以接到一些油樣,請求鑒別是否為“原油”。
石油 地圖其實,經過裝備先進的實驗室進行分析化驗時,是比較容易判別各種油的來源。下面就是一個實例:幾年前,筆者前往西南某地出差,聽當地的石油 地質工作者們講述了他們在一個面積僅200平方公裏的小盆地中打出一眼高産天然氣井的喜訊。他們還特別提到,在其中的一口出氣井中,曾經流出過數升“原油”的情況,當時大傢,尤其是當地的群衆都為這既産氣又出油的探井感到歡欣鼓舞,但事後一些十分有經驗的老石油 地質人員又對這些“原油”存有幾分疑慮。
帶着濃厚的興趣和疑慮,我和幾位當地的石油 工作者趕到了那口著名的産氣井。仔細看去,井下天然氣的壓力已達到數十個大氣壓,對於一個小盆地、産層淺地區來說,這已是十分喜人的了。打開閥門,強大的天然氣流便呼嘯而出,經幾分鐘排放後,接在閥門口上的軟膠皮管內果然出現了幾小滴黃褐色的油珠,遺憾的是,油量太少,都緊緊地吸附在膠管內壁,無法取到,回到石油 基地後,我嚮有關同志要到一些這口井的油樣,密封後詳細分析化驗。這些油樣呈黃褐色,外觀上除了略顯清亮些以外,與常見的原油無太大的區別。但它卻發生強烈剌鼻的氣味,衹要一打開容器,嗆人的異味便立刻彌漫在整個房間中,這種現象在原油中並不多見。相反,在一些煉好的成品油中,由於在煉製過程中會加入一些添加劑,經過反應之後,這些物質會發出令人不適的異味。
對該油樣的族組成分離證明,其中的鏈狀飽和烴占絶對優勢,高達76%,而其它組份則相對較低,尤其是瀝青質的含量更低,僅有約3%,這在原油中是十分罕見的現象。此外,原油還有一個物理特性是,加熱至205℃時的餾出體積,據報導,我國新疆等地的高成熟輕質原油的205℃餾出體積已可達41% ~44%,但是,這口井的油樣,其205℃餾出體積竟高達85%,真是不可思議!
將油樣進行全面的氣相色譜分析以後,發現油的組份碳數主要集中在碳15至碳24的範圍之內,這也是十分奇怪的現象。如果是“高成熟原油”,則其中應含大量的輕質組份(至低碳數物質,如碳1至碳6)和汽油組份(即碳8至碳12);如果是“低成熟原油”,那麽就應以重質組份(即碳24以上)為主;但顯然,這個油樣兩者皆缺,它所含的僅為柴油的特徵組份(碳15—碳22)。分析至此,已經較為清楚了,但我們還進行了質譜—色譜的檢測。結果表明,飽和烴中正構烷烴碳數的精確範圍應為碳13至碳23,應屬於柴油性質。油樣中兩項重要的生物標志物姥鮫烷與植烷的比值為1,三環萜烷含量大於五環三萜烷;甾烷等有機化合物的含量表明它應為成熟油;而倍半萜等化合物的高含量則證實該油應為典型的內陸湖相煤係地層所形成的,而且形成的地質時代不會太古老。
有了這些分析資料,回頭再詳查一下“産出”它的盆地的地質背景:第三係的河流與淺湖相沉積物直接覆蓋在古老的泥盆係地層之上,而較年青的沉積物中根本沒有煤係地層存在。那麽,這些油可能出自何處呢?
從全國的情況來看,目前已形成工業性開採的煤係地層所形成的原油有兩處,一個是祖國大西北的吐魯番—哈密盆地,另一個是位於我國南部的廣東茂名盆地,那裏的豐富的湖相煤係地層形成的油頁岩是人工合成“石油 ”的好原料。人工合成原油時,大多會在高溫高壓的條件下加入一些化學合成劑以利於石油 的合成。
經過一係列的分析化驗、推理以及市場調查,我們最終認為,從西南某盆地取到的樣品應為煤係地層形成(合成)的石油 經加工後的産品—柴油,應該是鑽進中有意無意的“回灌”油,而且,極有可能是産自廣東的人工合成石油 的産品。
這份分析報告很快就引起當地石油 地質工作者和有關領導的重視,經過調查,那口井的鑽進中使用的柴油果然是從廣東購入的。 各裝置生産的油品一般還不能直接作為商品,為滿足商品要求,除需進行調合、添加添加劑外,往往還需要進一步精製,除去雜質,改善性能以滿足實際要求。常見的雜質有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混在油中的蠟和膠質等不理想成分。它們可使油品有臭味,色澤深,腐蝕機械設備,不易保存。除去雜質常用的方法有酸鹼精製、脫臭、加氫、溶劑精製、白土精製、脫蠟等。酸精製是用硫酸處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膠質。鹼精製是用燒鹼水溶液處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潤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並可除去酸精製時殘留的 硫酸。酸精製與鹼精製常聯合應用,故稱酸鹼精製。脫臭是針對含硫高的 原油製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産生惡臭。硫醇含量高時會引起油品生膠質,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劑存在下,先用鹼液處理,再用空氣氧化。加氫是在催化劑存在下,於300~425℃, 1.5兆帕壓力下加氫,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屬雜質,改進油品的 儲存性能和腐蝕性、燃燒性,可用於各種油品。脫蠟主要用於精製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蠟,在低溫下形成蠟的結晶,影響流動性能,並易於堵塞管道。脫蠟對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脫蠟可用分子篩吸附。潤滑油的精製常采用溶劑精製脫除不理想成分, 以改善組成和顔色。有時需要脫蠟。白土精製一般放在精製工序的 最後, 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組成)吸附有害的物質。
酸精製
是用硫酸處理油品,可除去某些含硫化合物、含氮化合物和膠質。
鹼精製
是用燒鹼水溶液處理油品,如汽油、柴油、潤滑油,可除去含氧化合物和硫化物,並可除去酸精製時殘留的硫酸。酸精製與鹼精製常聯合應用, 故稱酸鹼精製。
脫臭
是針對含硫高的原油製成的汽、煤、柴油,因含硫醇而産生惡臭,硫醇含量高時會引起油品生膠質,不易保存。可采用催化劑存在下,先用鹼液處理,再用空氣氧化。
加氫
是在催化劑存在下於300~425℃,1.5兆帕壓力下加氫,可除去含硫、氮、氧的化合物和金屬雜質,改進油品的 儲存性能和腐蝕性、燃燒性,可用於各種油品。
脫蠟
主要用於精製航空煤油、柴油等。油中含蠟,在低溫下形成蠟的結晶,影響流動性能,並易於堵塞管道。脫 蠟對航空用油十分重要。脫蠟可用分子篩吸附。潤滑油的 精製常采用溶劑精製脫除不理想成分,以改善組成和顔色。有時需要脫蠟。
白土精製
一般放在精製工序的最後,用白土(主要由二氧化硅和三氧化二鋁組成)吸附有害的物質。
潤滑油
原料主要來自原油的蒸餾,潤滑油最主要的性能是粘度、安定性和潤滑性。生産潤滑油的基本過程實質上是除去原料油中的不理想組分,主要是膠質、瀝青質和含硫、氮、氧的化合物以及蠟、多環芳香烴,這些組分主要影響粘度、安定性、色澤。方法有溶劑精製、脫蠟和脫瀝青、加氫和白土精製。
溶劑精製
是利用溶劑對不同組分的溶解度不同達到精製的目的,為絶大多數的潤滑油生産過程所采用。常用溶劑有糠醛和苯酚。生産過程與重整裝置的芳香烴抽提相似。
溶劑脫蠟
是除去潤滑油原料中易在低溫下産生結晶的組分,主要指石蠟,脫蠟采用冷結晶法,為剋服低溫下粘度過大,石蠟結晶太小不便過濾,常加入對蠟無溶解作用的混合溶劑,如甲苯- 甲基乙基酮,故脫蠟常稱為酮苯脫蠟。
瀋括《石油 》
原文:
鄜、延境內有石油 ,舊說高奴縣出脂水,即此也。生於水際,沙石與泉水相雜,“惘惘”而出,土人以雉尾挹之,乃采入缶中,頗似淳漆,燃之如麻,但煙甚濃,所沾帷幕皆黑。予疑其煙可用,試掃其煤以為墨,黑光如漆,鬆墨不及也,遂大為之。其識文為“延川石液”者是也。此物必大行於世,自予始為之。
蓋石油 至多,生於地中無窮,不若鬆木有時而竭。今齊、魯鬆林盡矣,漸至太行、京西、江南,鬆山太半皆童矣。造煤人蓋未知石煙之利也。
石炭煙亦大,墨人衣。予戲為《延州》詩云“二郎山下雪紛紛,旋卓穹廬學塞人。化盡素衣鼕未老,石煙多似洛陽塵。”(瀋括《夢溪筆談》)
解析:
本文選自瀋括的《夢溪筆談》,是一篇介紹科技知識的筆記體小品文。文章分三部分:第一部分,簡明地介紹鄜、延境內石油 存在的基本形態,當地居民採集、利用石油 的一般情況;第二部分,說明自己利用石煙製墨的盛況;第三部分,對時人不能科學合理地利用石油 資源的狀況表示惋惜。文中關於“石油 至多,生於地中無窮”,和石油 製品“必大行於世”的科學預見,今天讀來令人嘆服。
寫作手法方面:①本文行文散淡,而又極有條理。文中不論談古論今,還是預測未來,不論敘事,還是描寫,都是娓娓而談,平實簡潔,如話傢常。②語言樸素凝練,不事雕琢。③文末以詩作結,情趣盎然。
譯文:
鄜州、延州境內有一種石油 ,過去說的高奴縣出産脂水,就是指這種東西。石油 産生在水邊,與砂石和泉水相混雜,時斷時續地流出來。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毛將其沾取上來,採集到瓦罐裏。這種油很像清漆,燃起來像燒麻炬,衹是冒着很濃的煙,它所沾染過的帳幕都變成了黑色。我猜測這種煙可以利用,於是試着掃上它的煙煤用來做成墨,墨的光澤像黑漆,即使是鬆墨也比不上它了。於是就大量製造它,給它標上文字,叫做“延川石液”。這種墨以後一定會廣泛流行在世上,衹是從我開始做它罷了。
推想那石油 極多,在地中産生,無窮無盡,不像鬆木到一定時候就用完了。今天山東一帶大片的鬆林已經沒有了,逐漸地到太行山,河南、陝西、湖北交界的地方以及江南地區,生長松樹的山大半都已經禿了。製墨的人大概不瞭解石油 煙的好處。
石油 煤煙也大,常常熏染黑人的衣裳。我戲作《延州》詩說:“陝西宜川縣的七郎山與八郎山上瑞雪飄飄,立即撐起氈帳學那邊塞人過遊牧的生活。衣裳全變黑了,可是鼕天還沒有過去,石油 煙比洛陽車馬揚起的煙塵還容易熏黑行人的衣裳呢。”
註釋:
①鄜、延:鄜州、延州,在今陝西延安一帶。
②高奴縣:故址在今陝西延安。脂水:油質的水,石油 的一種名稱。水際:水邊。
③惘惘:涌流緩慢、時斷時續的樣子。
④土人以雉尾挹之:土人,即當地人;雉,野雞;挹,沾,沾取。當地居民用野雞尾沾取它。
⑤缶:陶瓷罐子。
⑥淳:同“純”。清漆。
⑦麻:此處指麻炬。古代用麻炬照明。
⑧鬆墨:我國名墨之一,用鬆煙製成,故稱“鬆煙墨”。
⑨識文:標記文字。
⑩竭:盡、完。
11.童:光禿
12.石炭:煤。
13.墨:名詞用作動詞,熏染黑。
14:旋:立即。
15:卓:竪立,支撐。
16.素衣:白衣,或未染色的衣服。
作者:
瀋括(1031—1095),字存中,北宋錢塘(今杭州市)人,我國宋代著名的改革傢和科學家,他博學多聞,在天文、歷法、數學、物理、化學、地理、地質、氣象、生物、醫學等學科幾乎都有精深的研究。西方人稱他為“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他二十四歲開始踏上仕途,最初做海州沭陽縣(在今江蘇省)主簿。修築渠堰,開發農田,頗有政績。治平三年(1066年),入京編校昭文館書籍。熙寧年間(1068年-1077年),宋神宗趙頊用王安石為相,銳意改革,瀋括被任命為負責觀測天象、製定歷法的司天監長官。他用自己製定的《奉元歷》代替舊歷,提出《十二氣歷》代替農歷。瀋括在物理學方面的建樹也很多。他通過實驗找到了使用指南針的辦法,使針總是精確地指嚮南方。這是世界上關於如何使用指南針的最早記錄。此後,他在歷史上第一個指出了地磁場存在磁偏角,這比歐洲人要早400年。瀋括在地質學方面也有不少貢獻。他到浙江東部地區考察,提出雁蕩山群峰是經過千萬年流水的衝刷而成。瀋括晚年退居潤州(今鎮江)的夢溪園,潛心著述,總結前人的知識成果和自己的實踐經驗,用筆記的形式為後人留下了一部30捲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1979年7月1日,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將該臺在1964年發現的一顆小行星(編號2027)命名為瀋括。 目前中國已取代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石油 消耗國(僅次於美國),預估10年內中國的石油 需求將從目前的每日600萬桶膨脹近一倍至1150萬桶。十年前中國進口石油 占整體石油 需求的比例纔6%,現在已經提高到三分之一,到2020年預期將有60%的石油 都必須來自進口。汽車工業將是汽柴油消費最主要的生意推動力。乙烯工業的發展將使化工用油進一步上升,中國需要進口更多的石腦油。今後20年,國內原油産量雖然將繼續呈上升趨勢,但增幅有限,預計2010年和2020年産量將分別達到1.7億噸和1.8億噸左右。 shiyou
石油
petroleum
化石燃料之一,也稱原油,從地下深處開採出來的黃色乃至黑色的可燃性粘稠液體,常與天然氣並存。它是由遠古海洋或湖泊中的生物在地下經過漫長的地球化學演化而形成的復雜混合物。其組分主要是烴類,也有非烴類(見石油 化學)。石油 是現代社會主要能源之一(見石油 煉製工業),又是重要的化工原料(見石油 化工)。目前全世界每年約消耗石油 3Gt,其中85%以上作為燃料。
性質 石油 的性質因産地而異。相對密度(20℃)在0.80~1.00之間;粘度範圍很寬,運動粘度(50℃)一般可在1~10□mm□/s之間;凝固點差別也很大,有高達30℃的,也有低至-60℃的;比熱容1.7~2.1kJ/(kg·K);燃燒熱43.7~46.2MJ/kg;可溶於許多有機溶劑;不溶於水,但能與水形成穩定的乳狀液。
石油 的沸點範圍很寬,從常溫到500℃以上。可通過原油蒸餾把它分離為汽油、煤油、柴油、減壓餾分及減壓渣油,分別供進一步加工和利用。
組成 石油 的主要組成元素是碳和氫,其中碳占83%~87%,氫占11%~14%,氫碳原子比為1.65~1.95。此外,尚含有少量硫 (0.06%~8.00%)、氮(0.02%~1.70%)、氧(0.08%~1.82%)以及微量金屬元素(鎳、釩、鐵、銅等)。
石油 的組成復雜,它含有分子量從幾十到幾千的各種組分。組成石油 的化合物主要是烴類,包括烷烴、環烷烴和芳烴。烷烴有正構和異構的,環烷烴和芳烴均有單環的、雙環的和多環的,在石油 高沸餾分中,還有在分子中既有環烷環,又有芳香環的環烷-芳烴。天然石油 中一般不存在烯烴。石油 中還含有數量不等的非烴組分:含硫、含氮、含氧化合物以及膠狀瀝青狀物質。這些非烴組分在餾分中的含量隨沸點的升高而增加,它們一般對産品質量是有害的,須設法除去。按照化學組成,石油 大體可劃分為石蠟基、中間基和環烷基三大類。對於不同類型的石油 ,采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加工(見原油評價)。
加工 通過原油蒸餾、催化重整、熱裂化、催化裂化、加氫裂化、石油 焦化等工藝過程,可從石油 生産汽油、煤油、柴油等輕質燃料;采用溶劑精製、溶劑脫蠟、溶劑脫瀝青及加氫精製等方法可從減壓餾分油、渣油等製取各種潤滑油料。此外,尚能得到石油 蠟、石油 瀝青及石油 焦等産品。石油 餾分經過熱裂解(見烴類裂解)可得到大量的烯烴(乙烯、丙烯、丁烯、丁二烯等)和芳烴(苯、甲苯、二甲苯等),這些都是製取塑料、合成纖維及合成橡膠的主要原料。全世界的有機産品幾乎90%來自石油 。
參考書目 B.T.布魯剋斯等著,陸婉珍、馬文裕等譯:《石油 烴化學》,石油 工業出版社,北京,1959、1960。(B.T.Brookset al., The Chemistry of Petroleum Hydrocarbons ,Vol. l. Reinhold Pub. Corp., New York,1955.)
(梁文傑)
: Wuxi China Petroleum, China Petroleum, Jiangsu Province Wuxi Petroleum, petroleum oil, earth oil n.: Petroleum, oil, petrol, black gold, petroleum found in rock underground, mineral oil that forms underground and is obtained from wells sunk into the ground, from which petrol, paraffin, diesel oil, etc are obtained by processing n. pétrole 煤油 石油 街道石油 社區 , 石油 居委會地理 城市 遼寧省 醫藥 儀表 API認證 API編程 自然科學 化學 工業 燃料 百科大全 中國 上市公司 企業 重慶 大學 天然氣 冶金 元素 煤 化學元素 北京 東營 教育 全國重點大學 亞洲 西亞 海灣 黑竜江 大慶 歷史 工人階級 資源 生態環境 百科辭典 更多結果...
油田 潤滑油石油 蠟乙醇 氣泡 異常 淨化 絞車 偏離 噴嘴 井架 天然氣 油泥 水竜頭 對口 凹陷 色譜分析 平衡點 完鑽 鑽井工程 油氣田勘探 構造類型 張應力 構造旋回 臺背斜 泥石流沉積 沙漠相 腐泥化作用 無結構鏡質體 還原硫 液態窗 氫同位素 接觸膠結 岩石熱導率 勘探成本 底超 監視記錄 重力單位 布格校正 布格異常 各嚮異性係數 相幹性 鳴震 垂直疊加 球面波 迪剋斯公式 確定性反褶積 速度譜 膠結指數 超長電極距測井 微電極測井 挖掘效應 核磁測井 視傾角 雙水模型 可動油圖 氣測井 生産測井 機械鑽速 水基鑽井液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