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級行政區劃 : 鉛山縣 : 雲和縣 : 溫嶺市 : 肥東縣 : 仁化縣 : 全州縣 : 橫縣 : 靈山縣 : 涪城區 [顯示全部] > 石塘鎮
顯示地圖
目錄
廣西壯族自治區南寧市橫縣石塘鎮
  石塘鎮地處橫縣西北部,全鎮下轄10個村委會(石塘、大料、禾倉、逢村、禾塘、木道、瑤埠、蘆村、沙江、下垌),50個經聯社,人口達35182人。
  全鎮總面積119.6平方公裏,耕地面積4.7萬畝,其中水田面積2.3萬畝,旱地面積2.4萬畝,主要經濟作物:水稻、甘蔗、桑蠶、玉米、花生。全鎮國內生産總值達12631萬元,財政收入完成569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産投資完成1838萬元;基本建設投資完成98萬元;發展個體私營經濟1135戶;農民人均純收入 2126元。 
  全鎮有中學2所,小學10所,30個教學點,教職工326人,在校學生5182人。沙江廟是聞名遐邇的民族文化旅遊聖地。
江西鉛山縣石塘鎮 Stone Town, Yanshan County, Jiangxi Province
  相傳在南唐建縣以前,石塘村北有方塘十口,故諧音石塘。其南為武夷山鎮,北接稼軒鄉。元時手工造紙業在石塘興起,及明代發展成臨近諸縣手工業造紙中心和集散地,亦是縣內最大的農村圩集之一。
  
  石塘是鉛山縣建築城墻的兩個集鎮之一,靠河一側建有城墻,墻外為寬而深的護城溝。其城墻建於1932年,周長3。5華裏,設置城門城樓6處,城樓大小約15平方米。現在保存下來的城墻餘100米左右。
  
  鎮內秀水環繞青山,山,水,街同行不悖,意境深遠.桐江水及三條人工渠蜿蜒流過小鎮,大傢或傍水小築或跨水而建,綿延成街.
  
  整個小鎮的建築呈紡錘形南北走嚮.石塘街全長1200多米,寬4-5米,全部鋪以青石板,令人驚訝不已.街上的店鋪鱗次櫛比,相鄰店屋共用一墻,溫馨之極。店鋪建築為木構架磚墻,前店後堂。靠石,拱欞,走廊,商號,瓦檐均有造型各異的木雕,石雕和磚雕。閩,浙,贛融為一體的建築藝術和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店屋的門板幾乎全是杉木,鎮內山上茂密的杉樹林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門板可上,可卸,店門以最大的面積嚮街道敞開.街道兩側的房屋都有一個屋巷的閨房,它們伸嚮街面,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鎮內大小街弄52條,大弄套着小弄,官坑渠水從坑背而來,沿街而流,在每戶店屋內都能聽到孱孱的流水聲,水質極好.每間隔幾傢,就有一處埠頭,洗衣提水,極為方便.許多人傢的外墻都依水而築,有的甚至引水進院,方便了衛生和消防.
  
  羅漢弄口附近的坑背小街僅300多米長,沒有敞開式的店屋,全為磚石結構的獨居院落。此處是當時的大戶區,有的房屋竟占地三四十畝。這裏的每棟房屋自成體係,高高的院墻,屋與屋之間形成一條條小弄堂。所有院屋都是封火墻到頂,連接屋梁。
  
  紙商富顯其宅
  
  石塘街上的紙行占地很廣,有時幾十米長的老街兩側都是它們的院墻,均為磚石結構。舊時建房大門朝嚮很有講究,一般不能正面嚮西或北的,大紙行的大門不僅註重朝嚮,而且還講究門面裝飾,用青石雕刻“門匾”,並用厚重的鐵皮包裹着兩扇大門,布以華釘,氣派非凡。古人很忌諱傢事外揚,廳對大路,故而在大廳用屏風擋住,或者進了大門是堵影墻,要轉個彎再入大廳。廳的面積大者100多平方米,小者50多平方米,為處理傢政和禮待賓客的正經場所。大廳兩側的房間謂之正間,為辦公用房。房間旁邊又各有走廊通嚮後廂房。他們其實是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門對着天井,光綫很好,無疑是傢人飲食起居之處。
  
  王德耀是石塘建國以前的首富。王府建於三百多年以前,占地40多畝,共有5套院落,各自獨立又連為一體,穿廊過弄既格局整齊,又迂回麯折。這五套院落的天井下均置有假山花圃,養花養鳥,風雅之至。每套院落的屋脊上又都壓有一塊施雕刻的方形青石,用以闢邪。尤其突出的是,這一石建築群的頂上竟竪有避雷針,可見當初王傢的顯赫。
  
  富戶院落的華麗是當年紙商們的産業豐厚,生意興旺的標志。據說有名的“復生源”,“羅盛春”,“鴻昌”,“天和”,“查聲泉”等店的資本均在30萬銀圓之上。紙行的宅院高大醒目,青磚素瓦,封火高墻,高大整齊。
  
  今日的院落依然有着它們洗不去的鉛華,衹是沒有了街上的人聲鼎沸。
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石塘鎮
  石塘鎮地處浙江東南,由原石塘、箬山、釣浜三鎮合併而成,區域面積28.47平方公裏,海岸綫長5.5km,常住人口7.2萬,轄60個行政村,其中純漁業村56個。2001年列全省最發達100個鄉(鎮)第52名。先後獲得全國綜合實力百強鎮、浙江省教育強鎮、體育強鎮等稱號。2006年全國千強鎮排名778位。
   石塘以其溶合了天工之巧和人工之妙的秀麗景色吸引着中外遊客,特別是中央電視臺在此拍攝《漁村小敘》嚮全國播放後,畫傢、詩人、攝影傢更是紛至沓來,被人們譽為“東方巴黎聖母院”。石塘鎮內群山起伏。石塘鎮舊稱石塘山。因地沿海,風雨侵襲,土壤流失,群山悉由岩石構成,故名。清《光緒太平續志》載:“石塘山在鬆門東南,綿延紆麯數十裏,分上中下三段,有七十二嶴。”獅子山主峰高223米,蜿蜓起伏,形似獅子,中多美景:“透天洞”獨特神奇,上下三洞“珠聯璧合”,一縷斜陽射入,一波三折,引人入勝。大山正中摩崖上“石華海月”、“海天如畫”幾字蒼勁凝重,明代陳瑁所書。
  石塘舊有10名勝:蛤蟆照鏡、橫塘帆影、蓮嶼衝波、岩石涵清、雷峰怪石、石穴窺天、魚池印月、蛟竜麯水、獅峰聚秀、澄海觀濤。“蛤蟆照鏡”是勝景之首:礁由海邊的流紋岩地層差異發育而成,背西面東,褐黑色,全長兩丈餘,形態逼真,落潮時仿佛凌空跳躍,漲潮時猶似鳧伏遊動。礁前有岩石竪立似鏡。地處獅子山腳下,與“石華海月”摩崖緊湊一處,相映成趣。“雷峰怪石”在雷公山,清人詩云:“峰巒峭拔承蒼穹,造植當年憑火工。天遣風雷放霹靂,劈開怪石現玲瓏”。獅子山下有墨池,由一塊岩石構成。即遇大早,池中仍有清水不涸。
  石塘在集鎮建設風貌上形成其獨具的風格。依山傍海,疏密相間的石墻、石屋、石路、高低錯落有緻,色彩協調一致,構成了富有節奏感的石頭城鎮。山、海、石相映成趣,有畫中鎮之稱。《臺州府志》載:“塘多泥築,少石砌者,惟此塘獨砌以石,故即以全島總稱。”因用地不足,很多居民住宅是闢坡開岩造地,新建住房均嚮兩側雷公山、前山、獅子山坡地發展,有些住宅建到相對上百米高的山坡上。屋咬着山,山抱着屋,建築獨特,粗獷雄偉。登山鳥瞰,全鎮石屋千姿百態。解放前造的石屋有碉堡式的,窗戶也是石頭鑿成,還有槍眼。這是為了防臺風、海盜。有古堡樓矗立於石塘半島最前沿,拔地而起,巍然雄偉。樓面臨大海,坐北朝南,由500多塊小巧玲瓏的長方體石料銜接而成。高約20米,分4層,造型猶如一座中世紀方方正正的城堡。數百年來,風吹雨打,烈火烤灸,但古堡仍堅如磐石。
  石塘建築,傍山臨海,漁港景緻,一覽無餘。漁汛季節的石塘中心漁港,漁船點點,星羅棋布,或櫃陣,或縱隊,機帆船空梭往來,機聲和平共處錄音機裏的流行歌麯聲互答,海水共長天一色。幾傢冷凍廠的碼頭上,驚濤拍岸,捲起千堆雪。勤勞的漁民們肩挑手提,一片勞動的歡欣。
  入夜時的石塘港,卻是另一番景色:桅燈、尾燈、舷燈、探索燈,紅、黃、藍、白,萬盞燈火,萬道倒影,映紅了墨色大海。漁船、運輸船、小舢板,千百艘船衹,使開闊的石塘港成了一座海上城市。來夜市賣魚的,除了本鎮漁民,還有城南、箬山等地的船衹。一般情況,每一夜市,能銷售8000擔左右水産品。來收購的,有水産部門、當地冷凍廠、食品加工廠和各地的商販。濃郁的海腥味,加上買賣聲,奏出一支繁忙的漁港夜市交響麯。
  石塘鎮依托千年曙光節,開發了石塘漁傢樂、釣浜洞下沙灘、車關金沙灘等休閑旅遊項目,加上富有特色的石塘小吃,使省內外遊客紛至沓來。
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全州縣石塘鎮
  鄉鎮概況
  石塘鎮位於全州縣城南面,距縣城24公裏,離桂林市僅100公裏,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銜接322國道的百灌二級公路於鎮政府門前橫穿而過。石塘鎮是全州南部的交通樞紐,廣西通往湘、瓊諸省之咽喉。同時又是湘南、廣西兩省區的全州、興安、灌陽、東安、道縣等5縣以及縣內的石塘、兩河、安和、鳳凰、蕉江等鄉鎮的農副産品集散地。
  全鎮總面積134.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7036畝。其中水田26469畝,旱地10007畝。現轄1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人口4.33萬人。石塘鎮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水質純淨。地勢平坦,為紅黃壤土,農業生産條件得天獨厚。全鎮以種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大小麥等雜糧,經濟作物有生薑、芋頭、花生、辣椒、油菜、百合、苕頭等,水果生産以柑桔、桃、李、葡萄為主。其中生薑、豆豉、淮山、檳榔芋被稱為石塘“四寶”,在區內外享有盛譽。
  社會發展
  石塘鎮1984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建製,為全州“四大古鎮”之一,原名石塘圩。每逢三、六、九為圩日,客商雲集,圩日最高峰達5萬餘人,日成交額在60萬元以上。其中石塘牛市為桂北最大的牛市之一,享譽區內外。每天過往的車輛在5000輛次以上,發往南寧、東莞、深圳、廣東、藍山等地的長途臥鋪車數十次,是全州縣第一大圩。
  石塘鎮屬於桂林喀斯特溶岩地區,這裏不僅民風純樸,而且山奇洞異,風景優美、自然人文景觀衆多。有“水裏蓮花”之稱的大清塘;有相傳乾隆皇帝遊覽過的讀書岩;有挺拔險峻的將軍山:有展示秦漢文化的古墓群,旅遊資源的開發潛力很大。
  石塘鎮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歷來就是桂北大地的“南大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石塘鎮的市政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建成了8大專業市場。新建了商貿住宅區:建成35KW變電站一座,進行了農網改造,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一千門,開通了移動電話,各項服務設施齊全。石塘鎮的小城鎮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投資800萬元占地60畝的新農貿市場既將開工,投資200萬元的自來水廠即將竣工。石塘鎮聯營汽車總站也正在與全州汽車總站洽談之中。並建成了豬頭源電站。
  名優農産
  布朗李:十裏支渠布朗李種植基地位於石塘圩東南方,距鎮政府2.5公裏,交通方便,基地園田化,地勢平坦,土質肥沃,排灌方便,環境清新,基地2002年3月建成,種植布朗李品種玫瑰皇后、紫琥珀400畝共22000多株,是高效生態農業和旅遊面光農業的優質示範點。2005年可大量上市。
  檳榔芋:為石塘“四寶”之一,全鎮種植面積5000多畝,以川溪、下樂、扒紫嶺最集中,三村委共植面積2000多畝,石塘芋頭以其粉度高、果形好、表面光滑而著稱,是製做扣肉的上等原料。收穫期在10月份。
  生薑:生薑作為石塘的拳頭産品已有上百年的栽培歷史,全鎮種植面積(2002年)達5000畝,産量可達3000噸以上,其中料塘、扒紫嶺、下樂、川溪一條綫種植達2500多畝。長勢良好,豐收在望。收穫期在7—8月份。
  百合:全鎮種植面積500畝,其中仁金浩大衝連片種植50畝,下樂連片種植50畝。已發展成為石塘主要農産品之一。
  聖女西紅柿:隨着農業政策的不斷落實和農民思想觀念的轉變,各種名優新産品相繼在石塘發展成功。優良品種聖女西紅柿已在石塘紮根落戶,塘背村委宅底、瀋傢村種植面積100多畝,估計産量達400噸以上。7月份開始采收,供貸期可延伸到11月份。
  無籽西瓜:從廣西中興製種場引進農豐新1號,該品種無籽性好,果形園正,含糖分高,已在石塘種植成功,估計産量可達500至600噸,集中在塘背、賢宅、樂南三個村委200多畝耕地。8月底成熟收穫。
廣西壯族自治區欽州市靈山縣石塘鎮
  石塘鎮地處靈山縣東部,距縣城33公裏,與浦北縣的樂民、 賽圩、福旺、橫縣的百合、 馬山等鎮毗鄰。總面積112.67平方公裏,其中耕地面積1847公頃,其中水田面積1529公頃。轄17個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93個自然村,總人口47988人,其中農業人口46228人。
  全鎮實現村村通汽車,欽玉二級公路貫通境內。全鎮18個村(居)委全部開通程控電話和有綫電視、廣播;有綫電視入戶率達90%。小城鎮建設初具規模,新建1個鎮級農貿市場和6個村級市場,鎮村兩級農貿市場逐步實現網絡化,商品交易活躍。90%以上的農戶住進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樓房。
  主要經濟作物有優質米“三月紅”荔枝、竜眼、茶葉、八角、楊梅等。鄉鎮企業以建材業為主,主,要有中秀水泥廠、八垌紅磚廠、葉氏雙飛粉、木器廠等,其中鎮辦企業中秀水泥廠年産值達2000多萬元,創稅200萬元。(已倒閉)
  全鎮社會穩定,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1999年,農業生産總值7022萬元,實現國內生産總值9203萬元,財政收入3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2830元。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石塘鎮
  石塘鎮位於安徽肥東縣,東望南京.南濱巢湖,盡享合肥大都市區位優勢。處於合蕪、合寧高速出入口,是省委省政府提出東嚮發展戰略的橋頭堡。
  石塘鎮屬亞熱帶大陸性季風氣候與暖溫帶半濕潤氣候的過渡地帶,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光照時間長.無霜期為216天,平均氣溫14.8℃,平均降雨量796.4毫米。耕地酸鹼度顯中性,PH值為6.7。根據土樣測定,土層厚度13cm以上,有機層含量1.7%,氮、磷含量較高,土質肥沃,多為黃棕壤,也有少量的砂漿黑土,較適宜多種植物生長和繁衍.生態環境良好.。
  石塘鎮鎮域面積120.3平方公裏,耕地6.9萬畝。下轄19個村居,469個村民組,1.74萬戶,總人口7.1萬人,其中鎮區人口1.2萬人。駐鎮及鎮直單位3 5傢,鎮內私營企業51傢,個體商業戶600多傢。商業氛圍較濃,特別是地方特産“石塘驢巴”享譽全國。
  2007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産值10.88億元.財政收入352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700元,鎮區人均收入8121元.
  近年來,石塘鎮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勇當先鋒,分別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傢活動先進鎮、全國文民村鎮、安徽省首屆文民鄉鎮、省造林緑化先進單位、省勞務輸出先進單位、省“五個好”鄉鎮黨委標兵、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計劃生育先進鎮、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縣效能建設工作先進單位等一係列榮譽稱號。
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石塘鎮
  相傳在南唐建縣以前,石塘村北有方塘十口,故諧音石塘。其南為武夷山鎮,北接稼軒鄉。元時手工造紙業在石塘興起,及明代發展成臨近諸縣手工業造紙中心和集散地,亦是縣內最大的農村圩集之一。
  石塘是鉛山縣建築城墻的兩個集鎮之一,靠河一側建有城墻,墻外為寬而深的護城溝。其城墻建於1932年,周長3。5華裏,設置城門城樓6處,城樓大小約15平方米。現在保存下來的城墻餘100米左右。
  鎮內秀水環繞青山,山,水,街同行不悖,意境深遠.桐江水及三條人工渠蜿蜒流過小鎮,大傢或傍水小築或跨水而建,綿延成街.
  整個小鎮的建築呈紡錘形南北走嚮.石塘街全長1200多米,寬4-5米,全部鋪以青石板,令人驚訝不已.街上的店鋪鱗次櫛比,相鄰店屋共用一墻,溫馨之極。店鋪建築為木構架磚墻,前店後堂。靠石,拱欞,走廊,商號,瓦檐均有造型各異的木雕,石雕和磚雕。閩,浙,贛融為一體的建築藝術和風格發揮的淋漓盡致.店屋的門板幾乎全是杉木,鎮內山上茂密的杉樹林提供了充足的原料。門板可上,可卸,店門以最大的面積嚮街道敞開.街道兩側的房屋都有一個屋巷的閨房, 它們伸嚮街面,形成走廊,方便行人.
  鎮內大小街弄52條,大弄套着小弄,官坑渠水從坑背而來,沿街而流,在每戶店屋內都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水質極好.每間隔幾傢,就有一處埠頭,洗衣提水,極為方便.許多人傢的外墻都依水而築,有的甚至引水進院,方便了衛生和消防.
  羅漢弄口附近的坑背小街僅300多米長,沒有敞開式的店屋,全為磚石結構的獨居院落。此處是當時的大戶區,有的房屋竟占地三四十畝。這裏的每棟房屋自成體係,高高的院墻,屋與屋之間形成一條條小弄堂。所有院屋都是封火墻到頂,連接屋梁。
  紙商富顯其宅
  石塘街上的紙行占地很廣,有時幾十米長的老街兩側都是它們的院墻,均為磚石結構。舊時建房大門朝嚮很有講究,一般不能正面嚮西或北的,大紙行的大門不僅註重朝嚮,而且還講究門面裝飾,用青石雕刻“門匾”,並用厚重的鐵皮包裹着兩扇大門,布以華釘,氣派非凡。古人很忌諱傢事外揚,廳對大路,故而在大廳用屏風擋住,或者進了大門是堵影墻,要轉個彎再入大廳。廳的面積大者100多平方米,小者50多平方米,為處理傢政和禮待賓客的正經場所。大廳兩側的房間謂之正間,為辦公用房。房間旁邊又各有走廊通嚮後廂房。他們其實是配有小天井的小居小院,門對着天井,光綫很好,無疑是傢人飲食起居之處。
  王德耀是石塘建國以前的首富。王府建於三百多年以前,占地40多畝,共有5套院落,各自獨立又連為一體,穿廊過弄既格局整齊,又迂回麯折。這五套院落的天井下均置有假山花圃,養花養鳥,風雅之至。每套院落的屋脊上又都壓有一塊施雕刻的方形青石,用以闢邪。尤其突出的是,這一石建築群的頂上竟竪有避雷針,可見當初王傢的顯赫。
  富戶院落的華麗是當年紙商們的産業豐厚,生意興旺的標志。據說有名的“復生源”,“羅盛春”,“鴻昌”,“天和”,“查聲泉”等店的資本均在30萬銀圓之上。紙行的宅院高大醒目,青磚素瓦,封火高墻,高大整齊。今日的院落依然有着它們洗不去的鉛華,衹是沒有了街上的人聲鼎沸。
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石塘鎮
  石塘鎮,位于云和縣城東北。總面積89平方公裏。鎮政府駐石塘村,距縣城24公裏。轄20行政村、110個村民小組主要分佈在石塘水電站與玉溪水電站兩庫區沿岸。全鎮總人口7068人,其中農業人口6809人。全年實現工農業總産值9654萬,其中工業總産值6251萬元。農民人均收入2188元。
  該鎮緊緊圍繞致富奔小康目標,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突出效益農業。遵循該縣農業農業開發思路,結合該鎮實際,以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為出發點,加快農業産業調整。發揮庫區移民優勢,突出做好板慄開發和食用菌生産。
  山地板慄開發是石塘農業經濟的一大特色和優勢。在進一步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爭取政策扶持,進行了板慄高枝嫁接,建立了優質種苗基地。截止到目前,全鎮共有板慄基地110000畝,已投産9500畝。預計到2004年全鎮板慄基地將達到13000畝,總産值達到350萬元。同時加強了對板慄的經營管理,創品牌效應,把石塘板慄推嚮市場。
  該鎮水域資源豐富,充分發揮水資源優勢,進行了水産養殖、番鴨養殖等養殖項目。目前規溪現代農業示範園區已初具規模,並取得了較為可觀的經濟效益。
  
  鎮政府駐石塘村,面積90平方千米,人口0.70萬。郵編:323604。轄20個行政村:石塘、雙港、規溪、下坑、上坪、灘下、石塘坑、張莊、高定、葉村坪、坪地、小順、橫山頭、嶺腳、北溪、黃莊、大源口、麻廠、長汀、高畲。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石塘鎮
  區域概況
  石塘鎮位於綿陽城西南,處於安昌河以南,有五橋與城中心相連,政府駐地綿絹路9號,覆蓋面積30平方公裏;南湖風景區、洞天公園、南山公園、飛來石等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坐落其中,有較豐富的文化資源。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18286人,農業人口16015人,71個村民小組,8個居民小組,總戶數7219戶。鎮內基礎設施良好,有綿三、綿中、一環、二環等數條省級公路穿越全境,有4路、5路、6路等十多條公交綫通達,水、電、氣、通訊、有綫電視、寬帶網達到""五通"",近年來,石塘經濟和各項社會目標任務不斷邁嚮新的臺階,鄉鎮連續6年榮獲省""百強""鄉鎮、市""十強""鄉鎮殊榮,多次榮獲市、區""六好鄉鎮黨委""、""先進基層黨組織""、""計生、文化工作先進鄉鎮""等光榮稱號。
  石塘鎮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38537男20513女18024家庭戶戶數8887家庭戶總人口(總)37018家庭戶男19508家庭戶女175100-14歲(總)64610-14歲男33810-14歲女308015-64歲(總)3031915-64歲男1623515-64歲女1408465歲及以上(總)175765歲及以上男89765歲及以上女860戶口本地住在本地20005
  資源環境
  地貌以淺丘為主,土地肥沃,氣候溫和, 
  經濟發展
  2002年鎮黨委、政府製定了""三環五業""、""三綫兩片一園區""的發展思路,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出發點,以産業結構調整為主綫,以招商引資為切入點,以增強全鎮綜合實力為目標,大力實施""科教興鎮、工業強鎮、三産富鎮""戰略,促進石塘經濟跨越式發展。2002年實現國民經濟GDP5.6億元,工農業總産值13億元,(其中:工業産值5.7億元)財政收入21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64元。2002年6月18日綿陽石塘工業園正式挂牌成立,同年9月被批準為綿陽市級工業園區。綿陽石塘工業園地處城市一環路與二環路之間,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裏,啓動區5.3平方公裏,是綿陽城市周邊與城市中心直徑距離最近的一個工業園區。
  石塘鎮農民種植葡萄已有20多年歷史,過去由於單傢獨戶,不成規模,加之産品單一,技術落後,難以形成産業氣候。如今,葡萄已經成為石塘農業增收的骨幹項目,成為全鎮農民收入的主要來源,預計今年僅此一項就可以幫助全鎮果農人均增收200元,而這得益於該鎮科學種植和産業發展的政策支撐;
  為了將葡萄産業做大做強,將相關的農業項目嚮葡萄産業傾斜聚集,帶動産業升級。該鎮利用國傢災毀耕地復墾項目資金,對葡萄種植土地進行了整理,將稭稈、牛糞、酒糟混拌填入進行土壤改良,園區內土壤達到有機葡萄種植標準;建U形槽溝渠、建沉沙凼18口,精修擴容塘堰,解决了灌溉水源問題,利用血防水改旱項目,擴大葡萄種植面積;
  鎮上還專門開闢300畝葡萄精品示範園區,充分發揮竜頭的引領作用。示範園區細分為有機葡萄標準化種植示範區、新品種引進培育新技術推廣實驗區、葡萄文化觀光區三個園區,以葡萄時尚文化為主題,集葡萄展示、栽培示範、采摘體驗、餐飲休閑等多種功能為一體。凡新品種、新技術必須先在這裏試驗,確認可行後再全面推廣,既提高了生産力,又增強了果農的種植信心。兩年時間,示範園區就先後成功培育無核王子、希姆勞特、雨水紅、蜜汁等10多個優質高産品種,輻射周邊上百戶果農,栽培面積達3000多畝;
  為提高産品質量,該鎮不斷提高葡萄産業的標準化種植、組織化經營程度,各合作社在果園管理上實現“六統一”,即統一實施無公害緑色食品生産標準,統一修剪,統一用袋種類和套袋時期,統一施肥種類和時間,統一澆水次數和時間,統一安排采摘時間,確保生産的果品達到國傢緑色食品標準,創優品牌。如今,石塘葡萄已經占據綿陽葡萄市場的40%左右,為全鎮帶來3800餘萬元的産值。
  鄉鎮建設
  涪城區石塘鎮在農房重建中通過搞好試點示範工作,點面結合,帶動全鎮災後農房建設。示範點重建21戶全部竣工,全鎮重建214戶,開工214戶,竣工199戶。石塘鎮因地製宜,統一規劃,確定蟠竜村7社為該鎮災後農房重建示範點,帶動全鎮農房重建有序推進。鎮村社分別成立了領導小組,製定工作方案,協調解决示範點建設過程中用水、用電及規劃設計工作,由鎮上比選有實力、作風硬的施工單位負責示範點農房重建工作和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工作。同時,加強安全、質量、價格監督管理,成立專門機構,嚴格實行“一崗雙責”,明確施工方和技術人員的安全責任。鎮黨委、政府積極做好資金、建材、工匠等協調工作,確保了示範點農房重建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快速進行,有效推動了全鎮災後農房重建工作。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石塘鎮
  1、地理位置
  石塘地勢西高東低,三面環山,相傳因周圍多魚塘,塘中均有石筍,故名石塘。位於粵北,仁化縣城西南部,19.8公裏。西北與樂昌市廊田鎮交界,西南與麯江縣姚村、花坪交界,北面與董塘鎮江頭接壤;東北面與董塘安崗、紅山相依,地理位於東經113°34′14″,北緯25°04′56″,海拔高度120米。石塘是仁化西部的小盆地,呈狹長地帶,東西相距16公裏,南北相距9公裏,總面積為80平方公裏,距縣城約19公裏,省道345綫由東至西貫穿全鎮,公路交通便利。石塘鎮下轄6個村委會,43個自然村,土地資源極其豐富,耕地面積1.6萬多畝,山地9萬餘畝。
  石塘鎮人口數據
  (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10761男5530女5231家庭戶戶數2925家庭戶總人口(總)10614家庭戶男5406家庭戶女52080-14歲(總)29450-14歲男15490-14歲女139615-64歲(總)684615-64歲男357315-64歲女327365歲及以上(總)97065歲及以上男40865歲及以上女562戶口本地住在本地9750
  2、歷史沿革
  石塘鎮歷史悠久,早在1680年前的南北朝時代有先民在此卜居。
  石塘鎮嚮為仁化屬地,其隸屬關係,隨着仁化縣行政區域演變而演變,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元)屬仁化縣潼陽鄉(董塘、石塘),明代稱石塘都。民國二年(1913年)至38年(1949年)屬仁化縣董塘區、三區、董塘鄉。1949年10月6日全縣解放後,屬仁化縣董塘鄉、董塘區、第三區、丹霞人民公社、董塘人民公社。1961年,屬仁化縣石塘人民公社、石塘區、石塘鎮沿革至今。
  3、領導分工
  劉華興 黨委書記、人大主席 主持全鎮全面工作
  陳來勝 黨委副書記、鎮長 主持鎮政府全面工作
  詹碧清 黨委副書記 主管黨群、政法、維穩、公路建設工作
  周有全 黨委委員、副鎮長 分管文教衛生、計劃生育工作
  李志平 副鎮長 分管農林水、合作醫療工作
  丘貫中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 分管紀檢監察、招商引資工作
  瀋傢富 黨委委員、團委書記、人大副主席 分管人大、團委、企業、安全生産
  李傢明 黨委委員、武裝部長 分管武裝、工農協調工作
  肖 蓮 黨委委員、婦聯主席 分管宣傳、婦聯、統戰工作
  楊永新 黨委委員 分管組織、黨政辦工作
No. 11
  鎮政府駐上箬路。面積28.47平方千米,人口7.8萬人。郵編:317513。轄6 個居民區、60個行政村:東街、南街、北街、西街、中街、前街;金星、高升、環海、海洋、高岩、長徵、沙港、長海、慶豐、桂嶴、三蒜、前進、中山、捕嶼、海濱、裏西、新東、前紅、紅星、車關、三嶴、四嶴、五嶴、????南、????北、後沙、新村、中心、興建、裏箬、東興、東山、東湖、東海、勝海、小箬、花嶴、紅衛、紅旗、永紅、新峰、新紅、新濱、新進、西沙、後山、山頭、楊柳、紅岩、隔海、沙頭、水仙嶴、大黃泥、小黃泥、新遠景、流水坑、粗沙頭、小沙頭、東角頭。
No. 12
  石塘鎮 石塘鎮位於肥東縣中部偏東,距縣城16千米。面積120.3平方千米,人口7.1萬人(2006年),轄4個社區、32個行政村,469個村民小組。鎮區面積1.4平方千米,人口1.2萬人。高速公路、店(埠)高(亮)公路過境,石塘河流經鎮境。境內有竜城集、大陳頭新石器時代遺址,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沿革]1949年設石塘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鄉,1992年建鎮。1997年,面積70.3平方千米,人口3.9萬,轄後李、施集、大薛、朝東、山陳、大桑、雙壩、西韋、東明、晨光、闞崗、蒼陳、大羅、馬站、西埂、塘張、新光、中份、北份、開馬、徐楊、壠西、黃金、九張、推網、周當26個村委會和石塘、石光、橋東、竜城4個居委會。2006年,將王鐵鄉整建製並入石塘鎮
  
  [2006年代碼]340122105:~001橋東居委會 ~002石塘居委會 ~003石光居委會 ~004竜城居委會 ~200中份村~201闞崗村 ~202新光村 ~203晨光村 ~204塘張村 ~205西埂村 ~206西韋村 ~207雙壩村 ~208富安村 ~209施集村~210後李村 ~211城西村 ~212九張村 ~213新展村 ~214徐楊村 ~215馬站村 ~216大羅村 ~217東明村 ~218城北村~219北份村 ~220王鐵村 ~221大同村 ~222新橋村 ~223火竜村 ~224東海村 ~225四閤村 ~226馬集村 ~227新聯村~228馬士竜村 ~229大莊村 ~230聯建村 ~231鄭圩村
  
  附:王鐵鄉位於肥東縣東部偏南,距縣城19.8千米。面積55.2平方千米,人口3萬,轄12個村。地處浮槎山腳下,合(肥)蕪(湖)高速公路、合(肥)巢(湖)、店(埠)闞(集)公路過境。1949年成立王鐵鄉,1958年改馬集公社,後更名為王鐵公社,1983年復改鄉。1997年,面積 55.2平方千米,人口2.8萬,王鐵河、馬傢河流經鄉境。轄王鐵、周衝、馬竜、韋崗、馬集、大莊、聯建、鄭圩、大盧、大同、毛卜、興橋、周郢、棗巷、火竜、南份16個村委會。
安徽省合肥市肥東縣
  石塘鎮是92年成立的建製鎮,鎮域面積120.3平方公裏,耕地面積6.89萬畝,轄36個村居,469個村民組,17400戶,總人口7.1萬,其中鎮區人口1.2萬,駐鎮及鎮直單位50傢,鎮內私營企業80傢,個體工商戶1000多傢。2006年,全鎮實現社會總産值5.8億元,財政收入650萬元,農民人均收入4369元,鎮區人均收入8800元。近年來,石塘鎮搶抓機遇、乘勢而上、勇當先鋒,分別榮獲全國婚育新風進萬傢活動先進鎮、全國文明村鎮、省造林緑化先進單位、省勞務輸出先進單位、省“五個好”鄉鎮黨委標兵、市先進基層黨組織、市計劃生育先進鎮、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模範鎮。被譽為:
  ——機修之鄉 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起步,現在在上海汽車修理廠有100多傢,占整個上海市汽車修理業的半壁江山,其中有4傢固定資産達億元,建成汽車銷售、信息服務、零部件配備、保養維修四位一體的汽車銷售服務公司,成為上海市同行業的佼佼者。
  ——驢巴之鄉 驢巴食品加工業已成規模,年生産驢巴、驢肉幹、驢肉醬等係列産品2000多噸,銷售額達6000多萬元,創利潤1200多萬元,産品銷往省內外,石塘驢巴成為居傢、旅遊、宴請親朋的佳品,深受顧客青睞,堪稱石塘一絶。
  ——商貿重鎮 鎮區面積由原來的0.56平方公裏,現已建成1.4平方公裏,規劃面積2.2平方公裏。鎮區內水、電、路、通訊、有綫電視、調頻廣播等基礎設施齊全。建材、糧油、農貿、小商品、畜牧交易五大市場輻射周邊五鄉四鎮,吸收半徑達30公裏,年交易額達1.5億元。
  ——勞務輸出大鎮 全鎮年勞務輸出人員逾過萬人,流嚮省內外20多個城市,從事傢政、市政、機修、建築、餐飲服務等,年創勞務經濟1.2億。僅在國際大都市——上海參與土方工程建設的挖土機、推土機等機械就有400多臺。
  ——農業強鎮 建成了中心面積500畝,輻射面積2000畝的農業科技示範園;國傢級優質生産基地1.5萬畝;花卉苗木生産基地2000畝;速生林8000畝;水面養殖8000畝,是重要的漁業生産基地。
  勤勞、智慧、熱情的石塘人歡迎您的光臨和指導!
浙江省臺州市溫嶺市
  溫嶺市轄鎮。1950年建石塘鎮,1958年改公社,1959年復置鎮,1992年上馬鄉4村並入。位於市境東南部,鬆門半島南端,由一個半島和十個島礁組成,山崖陡立,港灣深入,距市政府27.2公裏。面積15平方公裏,人口3.8萬。林石公路貫通港口,建有國傢一級漁港。轄流水坑、環海、海洋、粗沙、山沙頭、長徵、長海、慶豐、桂嶴、三蒜、前進、中山、新村、中心、海濱、新東、東角頭、前紅、捕嶼、新遠景、東關、三嶴、四嶴、五嶴、金星、????南、????北、後沙28個村委會。盛産帶魚、黃魚、烏賊、蝦、蟹。鄉鎮企業有漁業機械修理廠、電器修配廠、針織廠、鮮活水産速凍廠等。水産品加工冷凍一條竜生産在國內外享有盛譽,産品遠銷日本、東南亞各地,1995年被評為浙江綜合經濟實力“百強鄉鎮”。居民聚落依山傍海,壁壘塊石、鱗次櫛比、參差別緻,頗有石堡神韻,被譽為“東方巴黎聖母院”。
浙江省麗水市雲和縣
  雲和縣轄鎮。民國24年建立石塘鎮,1956年並雙溪、小順管理區,1992年撤並雙港、小順2鄉,建石塘鎮。位於縣城東北,距縣城16公裏。面積90平方公裏,人口0.7萬。省道麗浦公路過境。轄雙港、規溪、下坑、上坪、灘下、石塘坑、張莊、高定、石塘、葉村坪、坪地、小順、橫山頭、嶺腳、北溪、黃莊、大源口、麻廠、長汀、高畲20個村委會。農業主産水稻,盛産油茶子。為縣木本油料和板慄基地,出是網箱養殖基地。石塘水電站建於石塘村西,總裝機容量7.8萬千瓦。抗日戰爭期間,浙江鐵工廠建在小順村,1939年4月3日,周恩來曾到廠視察。
No. 16
  面積55.2k㎡,人口15972人。 [郵編]334512 [代碼]361124102 [區劃]轄石塘街居委會,石塘、十一都、十都、港背、尤田、彭村等6個行政村。
江西省上饒市鉛山縣
  石塘鎮位於武夷山北麓,地處上分綫公路之東側,距縣城河口40公裏,下轄1個居委會,8個行政村,轄地總面積56平方公裏,其中山地面積48896畝、耕地面積12497畝,全鎮擁有總人口15890人,其中集鎮人口5000餘人。石塘鎮是座千年古鎮,素有“武夷山下小蘇州”之譽稱,2004年被省人民政府命名為“歷史文化名鎮”。
  近幾年來,該鎮抓住機遇,加快發展,充分利用當地豐富的水電資源和毛竹資源優勢,創辦竹編工藝、筍罐頭、葛加工等企業,通過招商先後引進外資興辦中信實業、特種紙業、再生紙等企業,經濟效益均看好,成為經濟發展支柱,鎮財政收入保持在16%左右遞增速度持續穩定增長。通訊、交通、供電、自來水等配套設施完備,引進外資1000萬元的商貿城建設即將完工投入使用。隨着上分綫和八英綫公路的改造,極大改善了交通條件,給企業發展和城鎮建設帶來無限商機。
  石塘鎮是個農業大鎮,盛産紅芽芋、紅皮甘蔗,産品遠銷江、浙、滬、閩,2005年紅芽芋種植面積2400畝,紅皮甘蔗種植面積250畝。毛竹資源豐富,擁有毛竹林面積1.2萬畝,竹製品加工業蓬勃發展。
廣東省韶關市仁化縣
  石塘地勢西高東低,三面環山,相傳因周圍多魚塘,塘中均有石筍,故名石塘。位於粵北,仁化縣城西南部,19.8公裏。西北與樂昌市廊田鎮交界,西南與麯江縣姚村、花坪交界,北面與董塘鎮江頭接壤;東北面與董塘安崗、紅山相依,地理位於東經113°34′14″,北緯25°04′56″,海拔高度120米。石塘是仁化西部的小盆地,呈狹長地帶,東西相距16公裏,南北相距9公裏,總面積為80平方公裏,距縣城約19公裏,省道345綫由東至西貫穿全鎮,公路交通便利。石塘鎮下轄6個村委會,43個自然村,總戶數3222戶,總人口1.3萬多人,土地資源極其豐富,耕地面積1.6萬多畝,山地9萬餘畝。
  2、歷史沿革
  石塘鎮歷史悠久,早在1680年前的南北朝時代有先民在此卜居。
  石塘鎮嚮為仁化屬地,其隸屬關係,隨着仁化縣行政區域演變而演變,唐垂拱四年(公元688元)屬仁化縣潼陽鄉(董塘、石塘),明代稱石塘都。民國二年(1913年)至38年(1949年)屬仁化縣董塘區、三區、董塘鄉。1949年10月6日全縣解放後,屬仁化縣董塘鄉、董塘區、第三區、丹霞人民公社、董塘人民公社。1961年,屬仁化縣石塘人民公社、石塘區、石塘鎮沿革至今。
  3、民族民俗
  石塘的人口居住比較集中,均遍布在43個自然村,當地聚居人口都是漢族,後因婚嫁遷入幾個是少數民族,少數民族多為瑤族、回族。居民雜居姓氏多,其中以李姓和劉姓人口居多。
  在清明節時,機關、學校、群衆團體到雙峰寨送花圈,放鞭炮,祭掃烈士陵墓,追悼忠魂,雙峰寨已成了後代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中秋節仍盛行互送月餅水果,設置傢筵及夜晚賞月等依然普遍。
  4、交通狀況
  仁化縣城至石塘鎮,全程19公裏,省道345綫由東至西貫穿全鎮,公路交通便利,2003年,縣至鎮、鎮至村委會全程實現水泥道路硬底化。石塘與樂昌市廊田鎮交界,全程12公裏,為水泥硬底化道路,活躍仁樂兩地經濟。
  5、旅遊景點
  石塘雙峰寨,位於仁化縣城19公裏處的石塘鎮石塘村邊,是一座具有歐洲十六世紀中葉古堡建築風格的古寨,震撼南粵大地,被稱為“繼海陸豐農民運動”後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鬥——雙峰保衛戰就發生在這裏,因而它被列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時被列入省、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雙峰寨始建於清光緒已亥年(1899年)竣工於清宣統寅成戊年(1911年)。座北朝南,石灰石青磚灰沙砌築,略呈正方形,墻基有1.7米寬,墻頂80公分,圍墻高9米,閣樓高13米,面積達4164平方米。正南中間為五層主樓,四角均有炮樓,樓與樓之間用圍墻相連,墻內上下建有瓦面蓋頂的走廊。上層稱走馬廊,下層稱半邊屋,均與五個炮樓相通,走馬廊設有炮眼。寨內有五口水井和一個飯堂,主樓前面有一個閣樓,閣樓兩邊是厠所,前面是吊橋(1976年改為水泥橋)。寨外四周有護城壕,寬13.7米,深2米,面積為4878平方米,總占地面積9042平方米。
  1928年3月15日至11月11日,在中國工農革命軍農會領導李載基的指揮下,700多軍民在寨內與敵人展開了歷時8個月的雙峰寨保衛戰,寫下了400多名英烈以自己的熱血演澤了驚天地、泣鬼神的“反圍剿”堅壯史。大革命時期被中共廣東省委譽為“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鬥”,被我黨在莫斯科召開的黨的第六次代表大會給予高度評價,稱之為“海陸豐農民運動後農民暴動中最偉大的戰鬥”。
  雙峰寨的建築艱難時間長,規模大和英雄固壘的完整,在當前省內是罕見的。
  1978年被廣東省列為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先後被縣、市、省列為第一批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雙峰寨和韶關大學共建文明,每年前來參觀學習的海內外人士絡繹不絶,現已被開發為旅遊景點。
  6、農業概況
  石塘鎮耕地面積16176畝,其中水田面積15170畝,總人口12906人,其中農業人口11907人,農業總産值4399萬元,年平均氣溫22℃,屬暖濕的中亞熱帶季風氣候,適宜多種農作物生長境內自然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水源充足,灌溉便利,擁有大面積坡度在25度以下的荒坡地供開發,交通便利,通訊發達。
  石塘鎮農業資源豐富,具備種植亞熱帶作物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生産的水果蔬菜品質優。近年來,石塘鎮狠抓結構調整,嚮品種優化、特色化、科技化方向發展,並充分發揮臨近周邊廠礦的優勢,發展蔬菜、花生、大豆、馬蹄、各種瓜類等經濟作物。目前甜竹筍面積13800畝,年産值達1400萬元,花生種植面積10000畝(其中地膜花生8500畝),蔬菜3300畝,馬蹄1500畝,柑類400畝,西瓜300畝。石塘鎮具有良好的招商引資環境,歡迎各界朋友前來投資置業。
  7、畜牧、水産概況
  石塘鎮屬平原丘陵區,有豐富的牧坡資源,適宜牧坡面積1萬多畝,坡地平坦,具備牧業發展的有利條件。目前全鎮畜牧業發展以三元雜交豬、肉鴨、山地雞及黑山羊為主。石塘鎮水産品的水域魚塘、山塘、水庫等,現有魚塘面積達3000畝,魚總産量31262擔,現有山塘水庫面積1.8萬畝,魚品種主要以“四大傢魚”為主,逐年引進如“野鯪”、“三角魴”等魚種。
No. 19
  位於縣境西北部,與賓陽縣甘棠鎮毗鄰,鎮人民政府駐石塘圩,距縣城32千米。2003年,轄10個村委會。年末總人口31934人。面積119.6平方千米,轄石塘社區居委會;大料、禾倉、逢村、禾塘、木道、瑤埠、蘆村、沙江、下垌9個村委會。
No. 20
  位於靈山縣東部,距縣城33千米,與浦北縣的樂民、寨圩、福旺和橫縣的百合、馬山等鎮毗鄰,轄17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總面積114平方千米,2001年末總人口48897人。
四川省綿陽市涪城區
  石塘鎮位於綿陽城西南,處於安昌河以南,有五橋與城中心相連,政府駐地綿絹路9號,覆蓋面積30平方公裏,地貌以淺丘為主,土地肥沃,氣候溫和,南湖風景區、洞天公園、南山公園、飛來石等文物古跡,風景名勝座落其中,有較豐富的文化資源。轄9個行政村,總人口18286人,農業人口16015人,71個村民小組,8個居民小組,總戶數7219戶。鎮內基礎設施良好,有綿三、綿中、一環等數條省級公路穿越全境,有4路、5路、6路等十多條公交綫通達,水、電、氣、通訊、有綫電視、寬帶網達到"五通",近年來,石塘經濟和各項社會目標任務不斷邁嚮新的臺階,鄉鎮連續6年榮獲省"百強"鄉鎮、市"十強"鄉鎮殊榮,多次榮獲市、區"六好鄉鎮黨委"、"先進基層黨組織"、"計生、文化工作先進鄉鎮"等光榮稱號。
  2002年鎮黨委、政府製定了"三環五業"、"三綫兩片一園區"的發展思路,從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為出發點,以産業結構調整為主綫,以招商引資為切入點,以增強全鎮綜合實力為目標,大力實施"科教興鎮、工業強鎮、三産富鎮"戰略,促進石塘經濟跨越式發展。2002年實現國民經濟GDP5.6億元,工農業總産值13億元,(其中:工業産值5.7億元)財政收入218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664元。2002年6月18日綿陽石塘工業園正式挂牌成立,同年9月被批準為綿陽市級工業園區。綿陽石塘工業園地處城市一環路與二環路之間,總規劃面積10平方公裏,啓動區5.3平方公裏,是綿陽城市周邊與城市中心直徑距離最近的一個工業園區,便捷的交通條件、完備的基礎設施、優惠的政策是你理想的投資環境,熱忱歡迎社會各界朋友前來投資開發!
全州縣石塘鎮名片-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
  石塘鎮位於全州縣城南面,距縣城24公裏,離桂林市僅100公裏,交通便捷,公路四通八達,銜接322國道的百灌二級公路於鎮政府門前橫穿而過。石塘鎮是全州南部的交通樞紐,廣西通往湘、瓊諸省之咽喉。同時又是湘南、廣西兩省區的全州、興安、灌陽、東安、道縣等5縣以及縣內的石塘、兩河、安和、鳳凰、蕉江等鄉鎮的農副産品集散地。
  全鎮總面積134.4平方公裏。耕地面積37036畝。其中水田26469畝,旱地10007畝。現轄18個村委會,1個居委會,總人口4.33萬人。石塘鎮屬亞熱帶濕潤性季風區,氣候溫暖,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陽光充足,空氣清新,水質純淨。地勢平坦,為紅黃壤土,農業生産條件得天獨厚。全鎮以種水稻為主,兼種紅薯、玉米、大小麥等雜糧,經濟作物有生薑、芋頭、花生、辣椒、油菜、百合、苕頭等,水果生産以柑桔、桃、李、葡萄為主。其中生薑、豆豉、淮山、檳朗芋被稱為石塘“四寶”,在區內外享有盛譽。
  石塘鎮1984年經自治區人民政府批準建製,為全州“四大古鎮”之一。每逢三、六、九為圩日,客商雲集,圩日最高峰達5萬餘人,日成交額在60萬元以上。其中石塘牛市為桂北最大的牛市之一,享譽區內外。每天過往的車輛在5000輛次以上,發往南寧、東莞、深圳、廣東、藍山等地的長途臥鋪車數十次,是全州縣第一大圩。
  石塘鎮屬於桂林喀斯特溶岩地區,這裏不僅民風純樸,而且山奇洞異,風景優美、自然人文景觀衆多。有“水裏蓮花”之稱的大清塘;有相傳乾隆皇帝遊覽過的讀書岩;有挺拔險峻的將軍山:有展示秦漢文化的古墓群,旅遊資源的開發潛力很大。
  石塘鎮以其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歷來就是桂北大地的“南大門”,經濟發展的“火車頭”,建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石塘鎮的市政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建成了8大專業市場。新建了商貿住宅區:建成35KW變電站一座,進行了農網改造,程控電話裝機容量達一千門,開通了無綫尋呼和移動電話,各項服務設施齊全。石塘鎮的小城鎮建設得到了進一步發展。投資800萬元占地60畝的新農貿市場既將開工,投資200萬元的自來水廠即將竣工。石塘鎮聯營汽車總站也正在與全州汽車總站洽談之中。並建成了豬頭源電站。石塘鎮的經濟和社會的了長足的進步,2002年上半年財政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長6.75%,在全縣各鄉鎮中名列前茅。
英文解釋
  1. :  Dantang Town
近義詞
石塘古鎮, 石塘, 石塘古
包含詞
橫石塘鎮鉛山縣石塘鎮草編工藝廠全州縣石塘鎮防保所
分類詳情
張開光明村中心村東興村城西村海洋村
新村村沙頭村嶺腳村城北村前進
紅旗西街社區橋東社區竜城社區金星村
東山村紅星村紅星村紅星村後山村
中山村紅衛村前街社區聯建村石塘社區
紅星社區石塘社區東街社區北街社區中街社區
石塘紅岩村東海村山頭村楊柳村
南街社區下坑村張莊東海村新聯村
石塘村石塘村青山村白竹村石塘村
鎮安村蟠竜村范家村新東村黃莊村
茅坪村西頭村楓木山村東安村新光村
後李村流水坑村小沙頭村小黃泥村東角頭村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