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轄市(省管市)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二級地方行政單位。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省轄市”指省、自治區政府直接管理的“市”。
“省轄市”為1982年及其以前對之後被稱之為“地級市”的稱呼。1983年起開始推行的“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省轄市”全部改為“地級市”;與“省轄市”對應的有“地轄市”(或“地管市”)——即直屬地區管轄的“市”;“地轄市”自1983年開始改稱“縣級市”。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省、自治區分為自治州、縣、自治縣、市”,據此推理,廣義的“省轄市”指除直轄市以外的所有“市”。
狹義的“省轄市”和“地級市”在城市建製上有很大的區別。
“省轄市”中除較大的市外,不實行“市管縣”和“市管市”。
“省轄市”的行政區劃(行政分區)為市轄區,包括城市服務功能的郊區,“省轄市”屬於真正意義的城市。官方對“省轄市”既作為行政區劃,同時也作為城市看待;儘管“省轄市”行政地位不低於地區,但官方統計上將“省轄市”和“地轄市”作為“市”單列,並未作為地級行政區統計。
“地級市”實行“市管市”和“市管縣”,其行政區涵蓋各種形式的縣級行政區。
“省轄市”改“地級市”以後,成為四級行政區劃制度的省、自治區主要行政分區形式,並作為地級行政區納入官方統計。隨“地級行政區劃改革”的深入,到1986年,“地級市”達到166個,占325個地級行政區的51.1%,取代“地區”和“盟”成為“地級行政區”的主要區劃類型。截至2004年,共有地級行政區333個,其中地區17個、盟3個;“地級市”達到283個,占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