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學 : 科學家 > 生物學家
目錄
著名的生物學家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喬治·孟德爾和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一樣是生物學的創建者。然而,孟德爾的研究者遠遠少於達爾文的研究者。研究達爾文的傳記、專著、論文、評論汗牛充棟,在生物哲學、生物學歷史研究的學術期刊上,幾乎每一期都少不了研究達爾文的論文,而研究孟德爾的卻難得一見。顯然,兩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性難以比擬。達爾文是科學史和思想史上數一數二的巨人,名字出現在所有"有史以來世界十大偉人"的名單中,甚至在身前就已被視為可與牛頓比肩的偉人,擁有豐富的思想和無窮的魅力,他的發現對人類社會有極其廣泛、深遠的影響。而孟德爾顯得很普通,甚至一直有學者懷疑他是否算得上科學天才,他的形象是被後來的"孟德爾主義者"有意拔高的,他在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當所謂“孟德爾定律”在1900年被三位科學家同時重現發現的時候,他們都聲稱自己已獨立地做出了同樣的結果,是否果真如此是很值得懷疑的,但他們都敢於同時如此聲稱,至少也說明"孟德爾定律"在當時已經是呼之欲出了。如果孟德爾不曾存在過,歷史的進程不會受到什麽影響。
  研究達爾文和孟德爾的文獻數量如此懸殊,還有一個因素:有關達爾文的原始史料無比豐富。他身後留下了多達172捲的著作、論文、筆記和書信,光是他27歲之前所寫的書信匯集出版時就多達702頁,真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生平研究者永遠不愁挖掘不出新東西。而孟德爾生前極少發表著述,逝世後不久其手稿又被全部燒毀,現在所能找到的全部原始材料,不過是幾篇論文和報告,一份申請中學教師文憑時寫的簡歷,十幾封書信和兩首少年時代寫的詩,一天時間就可全部讀完。
  如何用如此稀少的原始史料寫一部孟德爾傳記,是一大挑戰。一個辦法是采訪孟德爾的親屬好友、同事、學生,以口述補充文字的缺乏。早在1924年伊爾提斯(Hugo Iltis)就這麽做了,他在這一年出版的《孟德爾生平》(Life of Mendel)一書嚮來被視為孟德爾的"標準"傳記。1996年,奧雷爾(Vitezslav Orel)收集到更多的資料,以現代觀點寫了另一本標準傳記《戈裏果·孟德爾:第一位遺傳學家》。在已有這兩本標準傳記之後,又沒有新的史料問世,認識孟德爾的人也都早已去世,還有必要再寫一本孟德爾傳記嗎?美國專業科普作傢海尼格(Robin Marantz Henig)顯然覺得有必要。她面嚮的是普通讀者,采用的是文學寫法,通過營造歷史、文化氛圍講述一個生動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孟德爾生前死後的遭遇無疑是非常有戲劇性的,這本在2000年出版的《花園裏的修道士》(The Monk in the Garden)就幹脆分成序幕、第一幕、幕間、第二幕、尾聲五個部分,就象是一出富有懸念的戲。從吸引讀者閱讀的角度看,它是很成功的。但是在這本奇特的孟德爾傳記中,栩栩如生再現的,是孟德爾所生活的環境和圍繞着他的發現的種種事件,孟德爾本人反而衹是個配角,原因之一還是因為有關孟德爾本人的史料太少,而作者又不想把傳記寫成小說,有想象之處也一定用虛擬語氣。
  作者並非生物學的專傢,書中偶爾可見生物學知識錯誤(比如把染色質當成給染色體着色的染料),也未能深入討論在介紹孟德爾時不得不面對的關鍵問題:為什麽孟德爾如此重要又如此出色的研究會被同時代的人所遺忘?孟德爾究竟有什麽獨特之處,纔使得他成為科學史上最孤獨的天才,超前了整個時代35年?
  並不是因為孟德爾的工作是個冷門。恰恰相反,當孟德爾發表遺傳定律的時候,當時的學術界正迫切需要遺傳定律。也不是因為他的工作不為人知,在1900年以前,他有關豌豆雜交試驗的不朽論文至少被人引用了十餘次,引用者有的還是植物學的權威。他也長期與當時最著名的植物學家之一耐格裏長期通訊。但是這些人都不覺得孟德爾的雜交研究有什麽了不起,甚至頗為不屑。這是為什麽呢?因為他不幸處於巨人的陰影之下。達爾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種起源》一書在生物學界引發了一場革命,進化論的研究是當時最引人註目的一個領域。從事遺傳研究的人,甚至包括孟德爾,都覺得自己也是在解决生物進化的問題--他在1866年的論文中提到,他從事豌豆試驗的目的,是為了"解决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對有機體的進化史的重要性决不能低估。"在當時的研究者看來,對進化論而言,物種間的雜交要比物種內的雜交意義重大得多。孟德爾本人也用菜豆和山柳菊從事過種間雜交,他的這些工作在1900年常被植物學家們提到,而他的豌豆試驗,看上去不過是個瑣屑的小工作,不值一提。
  孟德爾被時代所忽略的,恰恰是他的天才之處。以前研究生物遺傳的學者,當他們比較子代和親代的異同的時候,是把親代做為一個整體,又把子代做為另一個整體進行比較的。他們相信的是,親代存在一種"本質",子代存在另一種"本質",遺傳就是這種本質的傳遞和變化。子代內部的變異被看做是可以也應該忽略不計的偏差,衹有其平均的性質纔有研究的價值。但是孟德爾在做豌豆試驗時,卻不抱這種本質論的思想,采用的是群體思維。在他看來,子代群體是由一個個不盡相同的個體變異組成的,每一個個體都是有價值,值得研究的,個體變異並不是偏差,而恰恰是遺傳的表現。因此,別的植物學家在研究豌豆雜交試驗時,衹停留於對現象的概括描述:第一子代衹出現一種性狀,第二子代兩種性狀又都出現了,等等,而孟德爾卻知道要挨個挨個去數豌豆種子,每一粒種子都是寶貴的,不可拋棄。
  孟德爾的天才之處,恰恰也是達爾文的天才之處。達爾文之前的進化論先驅們,在研究進化問題時,抱着的也是本質論的觀點,每個物種都存在着一種代表它的本質,進化就是從一種本質到另一種本質的變化,而物種內的個體變異是可以忽略不計。而達爾文重視的是物種內的個體變異,這些變異提供了自然選擇的材料,生物纔得以進化。很難說哪一個變異更重要,現在看上去不起眼的變異,以後很可能成為適應變化了的環境的優勢變異而傳播開去。這種強調群體內部個體的重要性的群體思維,可以說是達爾文的首創。
  《物種起源》德語版在1860年出版後不久,孟德爾就已仔細地閱讀,並在書上做了批註。孟德爾的論文在1868年發表後,他訂了40份單行本,分寄世界各國的權威,其中一份也寄給了達爾文,但是達爾文從來沒有閱讀它--人們在達爾文藏書中發現它的時候,連頁沒有割開。這兩位生物學的創建者,如果在科學思想上曾經有過交流的話,也肯定是單嚮的。但無論如何,他們是殊途同歸了。
  孟德爾生平:
  喬治·孟德爾(Groegor Mendel,1822-1884)出生於捷剋摩拉維亞(當時屬奧地利)的一個農民家庭,從小就在傢裏幫助父親嫁接果樹,在學習上已經表現出非凡的才能。1844-1848年,孟德爾在布隆大學哲學院學習神學,曾選修迪博爾(Diebl,1770-1859)講授的農學、果樹學和葡萄栽培學等課程。1848年在維也納大學期間,孟德爾先後師從著名物理學家多普勒(C·Doppler,1803-1853)、物理學家埃汀豪生(A·Ettinghausen)和植物生理學家翁格爾(F·Unger,1800-1870),這三個人對他的科學思想無疑産生了很大影響。當時大多數科學家所慣用的方法是培根式的歸納法,而多普勒則主張,先對自然現象進行分析,從分析中提出設想,然後通過實驗來進行證實或否决。埃汀豪生是一位成功地應用數學分析來研究物理現象的科學家,孟德爾曾對他的大作《組合分析》仔細拜讀。孟德爾後來做豌豆實驗,能堅持正確的指導思想,成功地將數學統計方法用於雜種後代的分析,與這兩位傑出物理學家不無關係。翁格爾當時正從事進化學說的研究,他認為研究變異是解决物種起源問題的關鍵,並且用這種觀點去啓發他的學生孟德爾。通過翁格爾,孟德爾瞭解了蓋爾特納的雜交工作。蓋爾特納是一位經濟富裕的科學家,他能不受拘束地在自己的花園內實施有性雜交的宏偉計劃,曾用80個屬700個種的植物,進行了萬餘項的獨立實驗,從中産生了258個不同的雜交類型,這些成果都記錄在1849年出版的蓋爾特納的著作《植物雜交的實驗與觀察》中,雖然這本書寫得既單調又重複,但涉及的範圍很廣,包含着一些極有價值的觀察結果。達爾文和孟德爾都曾仔細地讀過這本書。孟德爾讀過的書至今還保存在捷剋布隆的孟德爾紀念館內,書中遍布記號和批註,有的內容正是以後孟德爾的實驗計劃裏的組成部分。由此可見,一個偉大的科學思想的形成絶非偶然。
  1854年以後,在布隆修道院做神甫的孟德爾同時還在布隆國立德文高級中學代課,講授物理學和博物學,為時長達14年之久。在此期間他完成了著名的豌豆實驗,並成為摩拉維亞農業協會自然科學分會的會員。1867年,布隆修道院老院長納普(Napp)去世,孟德爾繼任。從此,孟德爾為宗教職務所纍,告別了教學和研究工作,直至1884年去世。
部分著名生物學家
  查爾斯·羅伯特·達爾文(Charles Robert Darwin)
  喬治·約翰·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
  林奈(Carolus Linnaeus)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Thomas Hunt Morgan)
  歐文頓(E.Overton)
  詹姆斯·沃森(James Dewey Watson)
  羅伯特·威爾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s)
  霍華德·馬丁·特明(Howard Martin Temin)
  羅薩琳·富蘭剋琳
  威爾金斯(Robert Wallace Wilkin)
  劉易斯·托馬斯(Lewis Thomas)
  卡米洛·高爾基(Camillo Golgi)
  弗朗西斯·哈裏·康普頓·剋裏剋(Francis Harry Compton Crick)
  艾弗裏(Oswald Theodore Avery)
  施萊登(M.J.Schleiden)
  施旺(Theodor Schwann)
  歐內斯特·海剋爾(Ernst Haeckel)
  伽伐尼(Luigi Galvani)
  瓦爾德爾(H.W.G.Von Waldeyer)
  斯圖爾德(F.C.Steward)
  斯帕蘭紮尼(L.Spallanzani)
  薩姆納(J.B.Sumner)
  切赫(T.R.Cech)
  奧特曼(S.Altman)
  S.J.Singer
  童第周、張立、李振聲、李義、饒毅、何琳、陳楨、談傢楨、朱洗、楊長輝
  Grendel
  G.L.Nicolson
  伊麗莎白·布萊剋本(Elizabeth H.Blackburn)
  卡羅爾·格雷德(Carol W.Greider)
  傑剋·紹斯塔剋(Jack W.Szostak)
  阿達·約納什(Ada E.Yonath)
  萬卡特拉曼·拉瑪剋裏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馬斯·斯泰茨(Thomas A.Steitz)
  錢永佑(Richard Tsie)
  錢永健(Roger Yonchien Tsien)
  尼古拉·齊金
  莉莎·蓋勒格斯
  加裏·史密斯
  巴裏·馬歇爾(Barry J. Marshall)
  羅賓·沃倫(J. Robin Warren)
  貝時璋
  麗塔·列維·蒙塔爾奇尼
  李約瑟(Joseph Needham)
  羅伯特·布朗(Robert Brown)
  戈特弗裏德·威廉·凡·萊布尼茨(Gottfriend Wilhelm von Leibniz)
  Philipp Jakob Cretzschmar
  洛佩斯-科洛梅
  蒂爾曼
  馬吉德
  納特
  奧斯本
  萊德伯格(Joshua Lederberg)
  亞歷山大·弗萊明(Alexander Fleming)
  讓-剋洛德·謝爾曼
  亥姆霍茲(Hermannvon Helmholtz)
  哈金斯(Charles Brenton Huggins)
  艾米·韋戈斯
  薩基斯·馬茲曼尼亞
  邁剋爾·伊洛維茲
  萬卡特拉曼·拉瑪剋裏斯南(Venkatraman Ramakrishnan)
  托馬斯·施泰茨(Thomas A.Steitz)
  阿達•約納斯(Ada E.Yonath)
  泰森·赫德裏剋
  卡爾文(Melvin Calvin)
  泰森·赫德裏剋
  吳瑞
  羅賓-艾貝爾
  Lynn Margulis
  Wladyslaw Taczanowski
  霍爾敦
  鄒承魯
  拉馬剋
英文解釋
  1. n.:  biologist,  biololgist
  2. adj.:  pavlovian
相關詞
人物歷史人物名人歷史有影響100人英國著名人物進化論百科辭典
世界名人生物學遺傳學家遺傳定律美國科學家諾貝爾奬生物
細胞學說高中生物教育傢農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地質學家北京大學河北人
政府官員60海洋教授研究員更多結果...
包含詞
微生物學家光生物學家
寄生物學家古生物學家
海洋生物學家土壤生物學家
時間生物學家放射生物學家
美國生物學家分子生物學家
進化生物學家結構生物學家
細胞生物學家遺傳生物學家
中國生物學家演化生物學家
神經生物學家生物學家的傢
英國生物學家分子微生物學家
奧地利生物學家美國古生物學家
地層古生物學家阿根廷生物學家
加拿大古生物學家半機械天體生物學家
世界傑出女生物學家生物化學與分子生物學家
大自然的獵人:生物學家威爾遜自傳美國古生物學家首次發現恐竜血管軟組織
生物學家挖掘出罕見史前靈長類動物頭蓋骨早期生物學家想像存在於精子中的
分類詳情
張開生物學家
張開生物學家張開動物學家張開植物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