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學 : 生物學 > 生物分類學
目錄
生物分類學概述
  生物分類學是研究生物分類的方法和原理的生物學分支。分類就是遵循分類學原理和方法,對生物的各種類群進行命名和等級劃分。
  地球上現生的物種以百萬計,千變萬化,各不相同,如果不予分類,不立係統,便無從認識,難以研究利用。分類的對象是形形色色的種類,都是進化的産物。因而從理論意義上說,分類學是生物進化的歷史總結。
  分類學是綜合性學科。生物學的各個分支,從古老的形態學到現代分子生物學的新成就,都可吸取為分類依據。分類學亦有其自己的分支學科,如以染色體為依據的細胞分類學,以血清反應為依據的血清分類學,以化學成分為依據的化學分類學,等等。動物、植物和細菌,作為三門分類學,各有其特點;病毒分類則尚未正式采用雙名製和階元係統。
生物分類學的歷史
  人類在很早以前就能識別物類,給以名稱。漢初的《爾雅》把動物分為蟲、魚、鳥、獸4類:蟲包括大部分無脊椎動物;魚包括魚類、兩棲類、爬行類等低級脊椎動物及鯨和蝦、蟹、貝類等,鳥是鳥類;獸是哺乳動物。這是中國古代最早的動物分類,四類名稱的産生時期看來不晚於西周。這個分類,和林奈的六綱係統比較,衹少了兩棲和蠕蟲兩個綱。
  古希臘的Aristotle首次把生物分為能動的動物和不能動的植物兩大界.
  古希臘哲學家亞裏士多德采取性狀對比的方法區分物類,如把熱血動物歸為一類,以與冷血動物相區別。他把動物按構造的完善程度依次排列,給人以自然階梯的概念。
  17世紀末,英國植物學者雷曾把當時所知的植物種類,作了屬和種的描述,所著《植物研究的新方法》是林奈以前的一本最全面的植物分類總結,雷還提出“雜交不育”作為區分物種的標準。
  近代分類學誕生於18世紀,它的奠基人是瑞典植物學者林奈。林奈為分類學解决了兩個關鍵問題:第一是建立了雙名製,每一物種都給以一個學名,由兩個拉丁化名詞所組成,第一個代表屬名,第二個代表種名。第二是確立了階元係統,林奈把自然界分為植物、動物和礦物三界,在動植物界下,又設有綱、目、屬、種四個級別,從而確立了分類的階元係統。
  每一物種都隸屬於一定的分類係統,占有一定的分類地位,可以按階元查對檢索。林奈在1753年印行的《植物種志》和1758年第10版《自然係統》中首次將階元係統應用於植物和動物。這兩部經典著作,標志着近代分類學的誕生。
  林奈相信物種不變,他的《自然係統》沒有親緣概念,其中六個動物綱是按哺乳類、鳥類、兩棲類、魚類、昆蟲、蠕蟲的順序排列的。拉馬剋把這個顛倒了的係統撥正過來,從低級到高級列成進化係統。他還把動物區分為脊椎動物和無脊椎動物兩類,並沿用至今。
  由於林奈的進化觀點在當時沒有得到公認,因而對分類學影響不大。直到1859年,達爾文的《物種起源》出版以後,進化思想纔在分類學中得到貫徹,明確了分類研究在於探索生物之間的親緣關係,使分類係統成為生物係譜——係統分類學由此誕生。
生物分類學的基本內容
  分類係統是階元係統,通常包括七個主要級別:種、屬、科、目、綱、門、界。種(物種)是基本單元,近緣的種歸合為屬,近緣的屬歸合為科,科隸於目,目隸於綱,綱隸於門,門隸於界。
  隨着研究的進展,分類層次不斷增加,單元上下可以附加次生單元,如總綱(超綱)、亞綱、次綱、總目(超目)、亞目、次目、總科(超科)、亞科等等。此外,還可增設新的單元,如股、群、族、組等等,其中最常設的是族,介於亞科和屬之間。
  列入階元係統中的各級單元都有一個科學名稱。分類工作的基本程序就是把研究對象歸入一定的係統和級別,成為物類單元。所以分類和命名是分不開的。
  種和屬的學名後常附命名人姓氏,以標明來源,便於查找文獻。變種學名亦采取三名製,分類名稱要求穩定,一個屬或種(包括種下單元)衹能有一個學名。一個學名衹能用於一個對象(或種),如果有兩個或多個對象者,便是“異物同名”,必須於其中核定最早的命名對象,而其他的同名對象則另取新名。這叫做“優先律”,動物和植物分類學界各自製訂了《命名法規》,所以在動物界和植物界間不存在異物同名問題。“優先律”是穩定學名的重要措施。優先律的起始日期,動物是1758年,植物是1820年,細菌則起始於1980年1月1日。
  鑒定學名是取得物種有關資料的手段,即使是前所未知的新種類,衹要鑒定出其分類隸屬,亦可預見其一定特徵。分類係統是檢索係統,也是信息存取係統。許多分類著作,如基於區係調查的動植物志,記述某一國傢或地區的動植物種類情況,作為基本資料,都是為鑒定、查考服務的。
  物種指一個動物或植物群,其所有成員在形態上極為相似,以至可以認為他們是一些變異很小的相同的有機體,它們中的各個成員間可以正常交配並繁育出有生殖能力的後代,物種是生物分類的基本單元,也是生物繁殖的基本單元。
  物種概念反映時代思潮。在林奈時代,人們相信物種是不變的,同種個體符合於同一“模式”。模式概念淵源於古希臘哲學的古老的概念,應用到整個分類係統,概念假定所有階元係統中的各級物類單元,都各自符合於一個模式。
  物種的變與不變曾經是進化論和特創論的鬥爭焦點,是勢不兩立的觀點。但是,分類學的事實說明,每一物種各有自己的特徵,沒有兩個物種完全相同;而每個物種又保持一係列祖傳的特徵,據之可以决定其界、門、綱目、科、屬的分類地位,並反映其進化歷史。
  分類工作的基本內容是區分物種和歸合物種,前者是種級和種下分類,後者是種上分類。種群概念提高了種級分類水平,改進了種下分類,其要點是以亞種代替變種。亞種一般是指地理亞種,是種群的地理分化,具有一定的區別特徵和分佈範圍。亞種分類反映物種分化突出了物種的空間概念。
  變種這一術語過去用得很雜,有的指個體變異,有的指群體類型,意義很不明確,在動物分類中已廢除不用。在植物分類中,一般用以區分居群內部的不連續變體。生態型是生活在一定生境而具有一定生態特徵的種內類型,常用於植物分類。人工選育的動植物種下單元稱為品種。
  由於種內、種間變異錯綜復雜,分類學者對種的劃分有時分歧很大。根據外部形態的異同程度作為劃分物種依據而劃分的稱為形態種,由於對各種形態特徵的重要性認識不一,使劃分的種因人而異,尤其是分類學者對某些特徵的“加權”常使它們比其他特徵更具重要性,而造成主觀偏見。
  一個物種或物類,以至整個植物界和動物界,都有自己的歷史。研究係統發育就是探索種類之間歷史淵源,以闡明親緣關係,為分類提供理論依據。儘管在分類學派中有綜合(進化)分類學、分支係統學和數值分類學三大流派,但在其基本原理上都有許多共同之處,不過各自強調不同的方面而已。
  特徵對比是分類的基本方法。所謂對比是異同的對比:“異”是區分種類的根據,“同”是合併種類的根據。分析分類特徵,首先要考慮反映共同起源的共同特徵。但有同源和非同源的不同。例如鳥類的翼和獸類的前肢是同源器管,可以追溯到共同的祖先,是“同源特徵”。恆溫在鳥獸是各別起源,並非來自共同祖先,是“非同源特徵”。係統分類采用同源特徵,不取非同源性狀。
  林奈把生物分為兩大類群:固着的植物和行動的動物。兩百多年來,隨着科學的發展,人們逐漸發現,這個兩界係統存在着不少問題,但直到20世紀50年代,仍為一般教本所遵從,基本沒有變動。
  最初的問題産生於中間類型,如眼蟲綜合了動植物兩界的雙重特徵,既有葉緑體而營光合作用,又能行動而攝取食物。植物學者把它們列為藻類,稱為裸藻;動物學者把它們列為原生動物,稱為眼蟲。中間類型是進化的證據,卻成為分類的難題。
  為瞭解决這個難題,在19世紀60年代,人們建議成立一個由低等生物所組成的第三界,取名為原生生物界,包括細菌、藻類、真菌和原生動物。這個三界係統解决了動植物界限難分的問題,但未被接受,整整100年後,直到20世紀50年代,纔開始流行了一段時間,為不少教科書所采用。
  生命的歷史經歷了幾個重要階段,最初的生命應是非細胞形態的生命,當然,在細胞出現之前,必須有個“非細胞”或“前細胞”的階段。病毒就是一類非細胞生物,衹是關於它們的來歷,是原始類型,還是次生類型,仍未定論。
  從非細胞到細胞是生物發展的第二個重要階段。早期的細胞是原核細胞,早期的生物稱為原核生物(細菌、藍藻)。原核細胞構造簡單;沒有核膜,沒有復雜的細胞器。
  從原核到真核是生物發展的第三個重要階段。真核細胞具有核膜,整個細胞分化為細胞核和細胞質兩個部分:細胞核內具有復雜的染色體裝置,成為遺傳中心;細胞質內具有復雜的細胞器結構,成為代謝中心。由核質分化的真核細胞,其機體水平遠遠高出於原核細胞。
  從單細胞真核生物到多細胞生物是生命史上的第四個重要階段。隨着多細胞體形的出現,發展了復雜的組織結構和器官係統,最後産生了高級的被子植物和哺乳動物。
  植物、菌類和動物組成為生態係統的三個環節。緑色植物是自養生物,是自然界的生産者。它們通過葉緑素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質合成有機養料,供應自己,又供應異養生物。菌類是異養生物,是自然界的分解者。它們從植物得到食料,又把有機食料分解為無機物質,反過來為植物供應生産原料。動物亦是異養生物,它們是消費者,是地球上最後出現的一類生物。
  即使沒有動物,植物和菌類仍可以存在,因為它們已經具備了自然界物質循環的兩個基本環節,能夠完成循環過程中合成與分解的統—。但是,如果沒有動物,生物界不可能這樣豐富多彩,更不可能産生人類。植物、菌類和動物代表生物進化的三條路綫或三大方向。
  當前最流行的分類是一種五界係統。五界係統反映了生物進化的三個階段和多細胞階段的三個分支,是有縱有橫的分類。它沒有包括非細胞形態的病毒在內,也許是因為病毒係統地位不明之故。它的原生生物界內容龐雜,包括全部原生動物和紅藻、褐藻、緑藻以外的其他真核藻類,包括了不同的動物和植物。
  五界係統得到現代分子生物學資料的有力支持,很快被廣泛接受,目前已成為生物分類的基礎。
  70年代以來,我國學者陳世驤(1977)及國外一些學者對五界係統提出修訂,針對五界係統存在的問題提出一個更為完善的兩總界(六界)係統.
  兩總界是指:原核總界和真核總界.
  六界包括:病毒界、裂殖界、藍藻界、真菌界、植物界、動物界。
英文解釋
  1. :  biosystematics
  2. n.:  cladistics,  taxonomy,  scientificprocess of classifying living things,  Biotaxy
近義詞
生物分類
相關詞
分類生物學百科辭典分類等級植物植物分類學植物學
科學分子生物學前沿科技分類學綱目生物
術語鳥類更多結果...
包含詞
微生物分類學
分類詳情
張開分類階元二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