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科學類 : 分子生物學 > 生態學
目錄
生態學的淵源 Ecology of origin
  “生態學”(Oikologie)一詞是1865年由勒特(Reiter)合併兩個希臘字logs(研究)和oikos(房屋、住所)構成,1866年德國動物學家赫剋爾(Ernst Heinrich Haeckel)初次把生態學定義為“研究動物與其有機及無機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特別是動物與其他生物之間的有益和有害關係。從此,揭開了生態學發展的序幕。
  其後,有些博物學家認為生態學與普通博物學不同,具有定量的和動態的特點,他們把生態學視為博物學的理論科學;持生理學觀點的生態學家認為生態學是普通生理學的分支,它與一般器官係統生理學不同,側重在整體水平上探討生命過程與環境條件的關係;從事植物群落和動物行為工作的學者分別把生態學理解為生物群落的科學和環境條件影響下的動物行為科學;側重進化觀點的學者則把生態學解釋為研究環境與生物進化關係的科學。
  後來,在生態學定義中又增加了生態係統的觀點,把生物與環境的關係歸納為物質流動及能量交換;20世紀70年代以來則進一步概括為物質流、能量流及信息流。
生態學的發展 Development of ecology
  生態學的發展大致可分為萌芽期、形成期和發展期三個階段。
  萌芽期 古人在長期的農牧漁貓生産中積纍了樸素的生態學知識,諸如作物生長與季節氣候及土壤水分的關係、常見動物的物候習性等。如公元前4世紀希臘學者亞裏士多德曾粗略描述動物的不同類型的棲居地,還按動物活動的環境類型將其分為陸棲和水棲兩類,按其食性分為肉食、草食、雜食和特殊食性等類。
  亞裏士多德的學生、公元前三世紀的雅典學派首領賽奧夫拉斯圖斯在其植物地理學著作中已提出類似今日植物群落的概念。公元前後出現的介紹農牧漁獵知識的專著,如古羅馬公元1世紀老普林尼的《博物志》、6世紀中國農學家賈思勰的《齊民要術》等均記述了素樸的生態學觀點。
  形成期 大約從15世紀到20世紀40年代。
  15世紀以後,許多科學家通過科學考察積纍了不少宏觀生態學資料。19世紀初葉,現代生態學的輪廓開始出現。如雷奧米爾的6捲昆蟲學著作中就有許多昆蟲生態學方面的記述。瑞典博物學家林奈首先把物候學、生態學和地理學觀點結合起來,綜合描述外界環境條件對動物和植物的影響。法國博物學家布豐強調生物變異基於環境的影響。德國植物地理學家人洪堡)創造性地結合氣候與地理因子的影響來描述物種的分佈規律。
  19世紀,生態學進一步發展。這一方面是由於農牧業的發展促使人們開展了環境因子對作物和傢畜生理影響的實驗研究。例如,在這一時期中確定了五攝氏度為一般植物的發育起點溫度,繪製了動物的溫度發育麯綫,提出了用光照時間與平均溫度的乘積作為比較光化作用的“光時度”指標以及植物營養的最低量律和光譜結構對於動植物發育的效應等。
  另一方面,馬爾薩斯於1798年發表的《人口論》一書造成了廣泛的影響。費爾許爾斯特1833年以其著名的邏輯斯諦麯綫描述人口增長速度與人口密度的關係,把數學分析方法引入生態學。19世紀後期開展的對植物群落的定量描述也已經以統計學原理為基礎。1851年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一書中提出自然選擇學說,強調生物進化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産物,引起了人們對生物與環境的相互關係的重視,更促進了生態學的發展。
  19世紀中葉到20世紀初葉,人類所關心的農業、漁貓和直接與人類健康有關的環境衛生等問題,推動了農業生態學、野生動物種群生態學和媒介昆蟲傳病行為的研究。由於當時組織的遠洋考察中都重視了對生物資源的調查,從而也豐富了水生生物學和水域生態學的內容。
  到20世紀30年代,已有不少生態學著作和教科書闡述了一些生態學的基本概念和論點,如食物鏈、生態位、生物量、生態係統等。至此,生態學已基本成為具有特定研究對象、研究方法和理論體係的獨立學科。
  發展期 20世紀50年代以來,生態學吸收了數學、物理、化學工程技術科學的研究成果,嚮精確定量方向前進並形成了自己的理論體係:
  數理化方法、精密靈敏的儀器和電了計算機的應用,使生態學工作者有可能更廣泛、深入地探索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的物質基礎,對復雜的生態現象進行定量分析;整體概念的發展,産生出係統生態學等若幹新分支,初步建立了生態學理論體係。
  由於世界上的生態係統大都受人類活動的影響,社會經濟生産係統與生態係統相互交織,實際形成了龐大的復合係統。隨着社會經濟和現代工業化的高速度發展,自然資源、人口、糧食和環境等一係列影響社會生産和生活的問題日益突出。
  為了尋找解决這些問題的科學依據和有效措施,國際生物科學聯合會(IUBS)製定了“國際生物計劃”(IBP),對陸地和水域生物群係進行生態學研究。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繼IBP之後,設立了人與生物圈(MAB)國際組織,製定“人與生物圈”規劃,組織各參加國開展森林、草原。海洋、湖泊等生態係統與人類活動關係以及農業、城市、污染等有關的科學研究。許多國傢都設立了生態學和環境科學的研究機構。
  和許多自然科學一樣,生態學的發展趨勢是:由定性研究趨嚮定量研究,由靜態描述趨嚮動態分析;逐漸嚮多層次的綜合研究發展;與其他某些學科的交叉研究日益顯著。
  由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來看,生態學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交匯點;在方法學方面,研究環境因素的作用機製高不開生理學方法,離不開物理學和化學技術,而且群體調查和係統分析更高不開數學的方法和技術;在理論方面,生態係統的代謝和自穩態等概念基本是引自生理學,而由物質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角度來研究生物與環境的相互作用則可說是由物理學、化學、生理學、生態學和社會經濟學等共同發展出的研究體係。
生態學的基本內容 The basic content of ecology
  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
  按生物係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係統生態學等。
  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土壤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流域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
  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態經濟學、森林生態會計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生態學等。
  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環境生態學、生態保育、生態信息學、城市生態學、生態係統服務、景觀生態學等。
  生態學的一般規律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係統和人與環境的關係四個方面說明。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衹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産實踐。例如,製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采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産量。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着相互依賴和相互製約的關係。常見的有:
  食物鏈,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製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製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
  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係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産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
  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係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係。以上幾種關係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生態係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陽光提供的能量驅動着物質在生態係統中不停地循環流動,既包括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生物間的營養傳遞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等物質形式的轉換。
  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係統結構。隨着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後代謝趨於平衡,進出大致相當。
  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須註意到物質代謝的規律。一方面,在生産中衹能因勢利導,合理開發生物資源,而不可衹顧一時,竭澤而漁。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積農田因肥力減退未得到及時補償而減産。另一方面,還應控製環境污染,由於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進入環境,超越了生態係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淨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積纍,損害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産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嚮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着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着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
  在改造自然的話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産生的一種反作用。
生態學的一般規律 General law of ecology
  美國科學家小米勒總結出的生態學三定律如下:
  生態學第一定律:我們的任何行動都不是孤立的,對自然界的任何侵犯都具有無數的效
  應,其中許多是不可預料的。這一定律是G.哈定(G.Hardin)提出的,可稱為多效應原理。
  生態學第二定律:每一事物無不與其他事物相互聯繫和相互交融。此定律又稱相互聯繫原理。
  生態學第三定律:我們所生産的任何物質均不應對地球上自然的生物地球化學循環有任何幹擾。此定律可稱為勿幹擾原理。
  正文:
  大致可從種群、群落、生態係統和人與環境的關係4方面說明。
  ● 種群的自然調節 在環境無明顯變化的條件下,種群數量有保持穩定的趨勢。一個種群所棲環境的空間和資源是有限的,衹能承載一定數量的生物,承載量接近飽和時,如果種群數量(密度)再增加,增長率則會下降乃至出現負值,使種群數量減少;而當種群數量(密度)減少到一定限度時,增長率會再度上升,最終使種群數量達到該環境允許的穩定水平。對種群自然調節規律的研究可以指導生産實踐。例如,製定合理的漁業捕撈量和林業采伐量,可保證在不傷及生物資源再生能力的前提下取得最佳産量。
  ● 物種間的相互依賴和相互製約 一個生物群落中的任何物種都與其他物種存在着相互依賴和相互製約的關係。常見的是:①食物鏈。在食物鏈中,居於相鄰環節的兩物種的數量比例有保持相對穩定的趨勢。如捕食者的生存依賴於被捕食者,其數量也受被捕食者的製約;而被捕食者的生存和數量也同樣受捕食者的製約。兩者間的數量保持相對穩定。②競爭。物種間常因利用同一資源而發生競爭:如植物間爭光、爭空間、爭水、爭土壤養分;動物間爭食物、爭棲居地等。在長期進化中、競爭促進了物種的生態特性的分化,結果使競爭關係得到緩和,並使生物群落産生出一定的結構。例如森林中既有高大喜陽的喬木,又有矮小耐陰的灌木,各得其所;林中動物或有晝出夜出之分,或有食性差異,互不相擾。③互利共生。如地衣中菌藻相依為生,大型草食動物依賴胃腸道中寄生的微生物幫助消化,以及蟻和蚜蟲的共生關係等,都表現了物種間的相互依賴的關係。以上幾種關係使生物群落表現出復雜而穩定的結構,即生態平衡,平衡的破壞常可能導致某種生物資源的永久性喪失。
  ● 物質的循環再生 生態係統的代謝功能就是保持生命所需的物質不斷地循環再生。陽光提供的能量驅動着物質在生態係統中不停地循環流動,既包括環境中的物質循環、生物間的營養傳遞和生物與環境間的物質交換,也包括生命物質的合成與分解等物質形式的轉換。物質循環的正常運行,要求一定的生態係統結構。隨着生物的進化和擴散,環境中大量無機物質被合成為生命物質,形成了廣袤的森林、草原以及生息其中的飛禽走獸。一般說,發展中的生物群落的物質代謝是進多出少,而當群落成熟後代謝趨於平衡,進出大致相當。人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須註意到物質代謝的規律。一方面,在生産中衹能因勢利導,合理開發生物資源,而不可衹顧一時,竭澤而漁。目前世界上已有大面積農田因肥力減退未得到及時補償而減産。另一方面,還應控製環境污染。由於大量有毒的工業廢物進入環境,超越了生態係統和生物圈的降解和自淨能力,因而造成毒物積纍,損害了人類與其他生物的生活環境。
  ● 生物與環境的交互作用 生物進化就是生物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産物。生物在生活過程中不斷地由環境輸入並嚮其輸出物質,而被生物改變的物質環境反過來又影響或選擇生物,二者總是朝着相互適應的協同方向發展,即通常所說的正常的自然演替。隨着人類活動領域的擴展,對環境的影響也越加明顯。在改造自然的活動中,人類自覺或不自覺地做了不少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損害了自身利益。如對某些自然資源的長期濫伐、濫捕、濫采造成資源短缺和枯竭,從而不能滿足人類自身需要;大量的工業污染直接危害人類自身健康等,這些都是人與環境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大自然受破壞後所産生的一種反作用。
分支學科 Branch
  ①按所研究的生物類別分,有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人類生態學等;還可細分,如昆蟲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等。②按生物係統的結構層次分,有個體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群落生態學、生態係統生態學等。③按生物棲居的環境類別分,有陸地生態學和水域生態學;前者又可分為森林生態學、草原生態學、荒漠生態學等,後者可分為海洋生態學、湖沼生態學、河流生態學等;還有更細的劃分,如植物根際生態學、腸道生態學等。④生態學與非生命科學相結合的,有數學生態學、化學生態學、物理生態學、地理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等;與生命科學其他分支相結合的有生理生態學、行為生態學、遺傳生態學、進化生態學、古生態學等。⑤應用性分支學科有:農業生態學、醫學生態學、工業資源生態學、污染生態學(環境保護生態學)、城市生態學等。
基本原理應用的思路 Application of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ideas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通常包括四方面的內容:個體生態、種群生態、群落生態和生態係統生態。
  一個健康的生態係統是穩定的和可持續的:在時間上能夠維持它的組織結構和自治,也能夠維持對脅迫的恢復力。健康的生態係統能夠維持它們的復雜性同時能滿足人類的需求。
  生態學的基本原理的應用思路,我認為是模仿自然生態係統的生物生産、能量流動、物質循環和信息傳遞而建立起人類社會組織,以自然能流為主,盡量減少人工附加能源,尋求以盡量小的消耗産生最大的綜合效益,解决目前人類面臨的各種環境危機。
  較為流行的幾種思路如下:
  1、實施可持續發展
  1987年世界環境與發展委員會提出“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滿足其發展需要的能力構成威脅的發展”。可持續發展觀念協調社會與人的發展之間的關係,包括生態環境、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但最根本的是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2、註重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事實上造成當代世界面臨的空前嚴重的生態危機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往人類對自然的錯誤認識。工業文明以來,人類憑藉自認為先進的“高科技”試圖主宰、徵服自然,這種嚴重錯誤的觀念和行為雖然帶來了經濟的飛躍,但造成的環境問題卻是不可彌補的。人類是生物界中的一分子,因此必須與自然界和諧共生,共同發展。
  3、生態倫理道德觀
  大量而隨意地破壞環境、消耗資源的發展道路是一種對後代和其他生物不負責任和不道德的發展模式。新型的生態倫理道德觀應該是發展經濟的同時還要考慮這些人類行為不僅有利於當代人類生存發展,還要為後代留下足夠的發展空間。
  從生態學中分化出來的産業生態學、恢復生態學以及生態工程、城市生態建設等等,都是生態學基本原理推廣的成果。
  在計算經濟生産中,不應認為自然資源是沒有價值的或者無限的,而是用生態價值觀念,應考慮到經濟發展對環境的破壞影響,利用科技的進步,將破壞降低到最大限度,同時倡導一種有利於物質良性循環的消費方式,即適可而止、持續、健康的消費觀。
其它定義 Other definitions
  生態學的定義還有很多:
  生態學是研究生物(包括動物和植物)怎樣生活和它們為什麽按照自己的生活方式生活的科學。(埃爾頓,1927)
  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的分佈和多度的科學。(Andrenathes,1954)
  生態學是研究生態係統的結構與功能的科學。(E.P.Odum,1956)
  生態學是研究生命係統之間相互作用及其機理的科學。(馬世駿,1980)
  生態學是綜合研究有機體、物理環境與人類社會的科學。(E.P.Odum,1997)
  作 者: 楊持 主編
  出 版 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1-1 字 數: 版 次: 2 頁 數: 415 印刷時間: 開 本: 16開 印 次: 紙 張: I S B N : 9787040229967編輯推薦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嚮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改革計劃”的研究成果。全書共16章,前13章是生態學的基礎部分,從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係統等層次講述生態學的基本規律。第十四章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正在深入開拓和迅速發展中的學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管理與保護、城市與區域規劃、自然保護區設計等方面有十分廣泛的應用。第十五章較詳盡地論述了與可持續發展相聯繫的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荒漠化等人類面臨的幾個最重要的生態環境問題。第十六章介紹了生態風險評價與生態規劃原理和方法。
  內容簡介
  本書是教育部“高等教育面嚮21世紀教學內容和課程體係改革計劃” 的研究成果,是“面嚮21世紀課程教材”和環境科學類專業的核心教材。
  全書共16章,前13章是生態學的基礎部分,從生物個體、種群、群落、生態係統等層次講述生態學的基本規律。第十四章景觀生態學作為一門新興的、正在深入開拓和迅速發展中的學科,在生物多樣性保護、自然資源管理與保護、城市與區域規劃、自然保護區設計等方面有十分廣泛的應用。第十五章較詳盡地論述了與可持續發展相聯繫的全球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保護、土地荒漠化等人類面臨的幾個最重要的生態環境問題,以體現生態學對解决社會和生産中實際問題的作用。第十六章介紹了生態風險評價與生態規劃原理和方法,其目的是提出資源合理開發利用的基本原則,促進區域與城市生態係統的良性循環,保持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和社會、經濟與環境的協調發展。
  本書可作為高等院校環境科學類各專業、師範院校、農林院校相關專業的教材,還可供從事環境保護等專業的科技人員使用。
關於生態學的幾點補充 Some supplement on ecology
  生態學是一門年輕的科學,所以應該會有極為前途的一面,卻往往被其他的生物工作者所鄙夷,認為其“假、大、空”,其實這種想法是完全不正確的。
  生態學的産生就是因為它和我們的生活極為緊密,它是用來研究生物與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因而對一個生態工作者來說,生態要求人掌握的知識那是相當的全面,至少要對生物,環境,水溫,地理等方面有一定的瞭解,尤其是要是生物和環境要有相當紮實的功底,所以說一個生態學家要懂得的東西很多。
  做生態的都很苦,要到處採集樣品,調查原因,還要回來做實驗分析,辛苦是難免的。
  在這裏我還想講講關於生態的幾本參考書,首先作為一個生態學入門的人來說,內蒙古大學的李博院士所編寫的生態學是一本極為好的參考書,不論是從內容還是排版,都堪稱經典,其實上面有人介紹的楊持衹是他以前的一個下手(李博院士已經去世了,可嘆)。還有一本是北師大的孫儒泳院士編寫的基礎生態學,也是一本不錯的書,孫院士現在還健在,依然活躍在科研第一綫。
  生態學分支很多,譬如從事草原生態學的,在北京的植物所很厲害;從事水生生態的,在水生所全國數一數二,這裏得提一下一個極為厲害的人,劉建康院士,他是淡水生態學的奠基人之一,現在已經93歲高齡了,依然每天上班,精神也很好,稱得上是一個元老級的人物。
  生態學有前途嗎?這是很多人會疑惑的一個問題,個人觀念認為:如果你把前途完全看成“錢”途,那奉勸你不要從事生態學研究,如果你真的想為改善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敬一點微薄的力量,可以考慮。
生態學培養人才 Ecology personnel training
  學科:理學
  門類:環境科學類
  專業名稱:生態學
  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和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生態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的科學思維和科學實驗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掌握現代生態學理論和計算機模擬等實驗技能,初步具備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現代生態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基本實驗技能和生態工程設計的基本方法;
  3.瞭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傢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知識産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瞭解生態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主幹學科:生態學、生物學、環境科學。
  主要課程:普通生物學、生物化學、生態學、環境微生物學、環境學、地學基礎、環境生態工程、環境人文社會科學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教學實習、生産實踐、畢業論文等,一般安排8-14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生物圈
  從生態學角度來看,地球表面從地下11千米到地上15千米高度是由岩石圈、水圈和大氣圈組成的,在三個圈交匯處存在着生物圈,絶大部分生物是生活在地下100米到地上100米之間。
  生物最早是從水圈産生的,逐漸嚮深水發展,由於大氣中氧氣含量增加,在大氣圈最外層因為宇宙射綫的作用,氧分子重組形成臭氧層,臭氧層可以阻止危害生命的紫外綫進入大氣層,使得生物可以脫離水圈嚮陸地發展。陸地環境不同區域差異較大,為了適應環境,生物發展出許多不同種類。
  能量在不同的圈內流動,緑色植物吸收太陽光能,轉換成化學能貯存,動物取食植物吸收植物的能量,太陽能絶大部分被大氣圈、水圈和岩石圈吸收,增加溫度,造成風、潮汐和岩石的風化裂解。地球本身的能量表現在火山爆發、地震中,也不斷地影響其他各圈。能量的主要來源是太陽,在地球中不斷地被消耗。
  物質則可以各圈內循環,而沒有多大的消耗,以二氧化碳形式存在的碳被植物吸收,經植物和動物的呼吸作用排出,被動植物固定在體內的水、鈣和其他微量元素,一旦死亡會重新分解回到其他自然圈,有可能積纍形成化石礦物。如植物遺骸形成煤、動物遺骸形成石油、硫細菌遺骸形成硫磺礦等。
百科辭典 Encyclopedia
  shengtaixue
  生態學
  ecology
    研究生物與生物間、生物與其生存的環境間的相互關係和生物的生存狀態的科學。廣義說是研究生態係統的科學。人類生態學則是研究環境因素對人群疾病和健康的影響。環境因素通常包括自然、社會、行為等因素。生態學的原理與方法已應用於臨床疾病的診斷、防治和預後判斷,並已形成一門邊緣分支學科——臨床生態學。
    
英文解釋
  1. :  ecology
  2. n.:  bioecology,  biology,  bionomics,  bionomy,  ethology,  hexiology
近義詞
生態
相關詞
經濟學詞彙生活社會經濟人文科學百科辭典區域經濟學
自然科學器官生物學生物演化生物自然氣象農業
人物名人劇作傢海洋生物海洋學地球科學百科大全更多結果...
包含詞
生態學家微生態學生態學的
生態學者地生態學古生態學
生態學報深生態學新生態學
生態學說生態學院生態學校
花生態學生態學會生態學係
群體生態學普通生態學輻射生態學
昆蟲生態學個體生態學社會生態學
農業生態學群落生態學水域生態學
藻類生態學放射生態學生物生態學
海灣生態學性別生態學都市生態學
道路生態學旅遊生態學植被生態學
人文生態學自然生態學島嶼生態學
淺層生態學網絡生態學傳播生態學
政治生態學魚類生態學生理生態學
傢畜生態學生態學學會生態學專業
全球生態學森林生態學污染生態學
植物生態學海洋生態學景觀生態學
人類生態學生態學規律深層生態學
生態學思維生態學美學生態學哲學
流域生態學醫學生態學道教生態學
擴散生態學人體生態學宗教生態學
土地生態學火災生態學遺傳生態學
分子生態學種群生態學生態學研究
文化生態學産業生態學生態學謬誤
生態學雜志空間生態學品牌生態學
生産生態學恢復生態學土壤生態學
生態學方法行為生態學工業生態學
災害生態學腐敗生態學城市生態學
動物生態學漁業生態學數學生態學
環境生態學應用生態學係統生態學
參考生態學生態學專傢生態學名詞
基礎生態學濕地生態學生態學實驗
水文生態學民族生態學教育生態學
化學生態學行政生態學語言生態學
理論生態學生態學方面地化生態學
地理生態學心理生態學深海生態學
熱帶生態學陸地生態學荒漠生態學
進化生態學經濟生態學生化生態學
真菌生態學生態學基礎生態學概論
生態學導論生態學模型數值生態學
實用生態學生態學原理河口生態學
傳粉生態學淡水生態學草地生態學
描述生態學栽培生態學耐性生態學
物種生態學生態學研究者社會生態學的
泰勒生態學奬生態學(第三版)綜合古生態學
個體古生態學廣西生態學院中國生態學會
動物微生態學微生物生態學植物生態學報
應用生態學報植物生態學家森林生態學家
國際生態學會生産力生態學潮間帶生態學
古生態學原理耐受性生態學生態學與農業
生態學方法論古群落生態學藻類生理生態學
網絡社會生態學種子生理生態學發展生態學理論
生態學考研精解生態學研究網絡國際生態學協會
四川省生態學會吉首大學生態學自然資源生態學
工業生態學基礎中藥資源生態學中國生態學學會
大衆傳播生態學魚類生理生態學生態學智力假說
種群遺傳生態學動物行為生態學環境生態學專傢
植物生態學方法植物生態學講座植物生理生態學
應用生態學原理生物群落生態學航空照相生態學
傳粉生態學作用森林生態學第版人工環境生態學
草地生態學展望園林植物生態學地衣生理生態學
動物生理生態學陸地植物生態學動物生態學原理
昆蟲種群生態學化學生態學導論實驗生態學導論
生態學研究方法係統生態學導論數量植物生態學
行為生態學導論印度森林生態學陸生植物生態學
生態學生運動襪傳播媒介生態學生態係統生態學
水環境生態學模型從生態學的觀點看
更多結果...
分類詳情
張開浮遊植物
小型浮遊生物年齡分佈廣????性生態位
開放係統擬寄生內溫動物分佈型
關鍵因子分析廣義適合度緑鬍須效應觸覺通訊
對數正態分佈捕食學說機體論學派關聯繫數
群體特徵生態分離人類生態係統生態錐體
底面積動態分類係統外溫動物能值
生態農業模式島嶼生態學一雄多雌製進展演替
趨異適應小群落濃密常緑闊葉灌叢集合種群
生理生態學優勢度協同進化定嚮選擇
人類生態學單食性層片森林生態學
泊鬆分佈海洋生態學生命表生態因子
頂極群落景觀生態學封閉係統減速期
利他行為北方針葉林分形幾何學靈敏度分析
全球生態學氣候因子熱帶稀樹草原深海帶
生物多樣性生態經濟學生態管理農業資源
更多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