鞘翅目 > 瓢蟲科
目錄
No. 1
  瓢蟲科(coccinellidae;lady beetles)
  昆蟲綱,鞘翅目的1科,也稱瓢甲科。
  中、小型;體背面圓隆,腹面平坦;跗節為隱四節類;常具鮮明色斑的甲蟲。本科昆蟲通稱瓢蟲。在植物上捕食蚜蟲、 介殼蟲、粉虱、葉蟎等。雖有少數瓢蟲為害栽培作物,但大多數種類為農作物害蟲的天敵。
  瓢蟲科與鞘翅目其他各科的主要不同點是:
  ①典型的跗節為隱四節類,第2節寬大,第3節特別細小,第4節特別細長,第3、4節連成一體,細長,稱附爪端節,自第2節的凹陷或分裂中伸出;一些種類第3節退化或與第4節愈合,因而附爪端節僅有1節;但在 4節瓢蟲亞科中,附節的第2節不特別寬大,第3節不特別細小,第4節不特別細長,構成4節式;
  ②可見的第1腹板在基節窩之後有後基綫,僅少數屬不具此特徵;
  ③下鄂須末節斧狀,兩側嚮末端擴大,或兩側相互平行;如果兩側嚮末端收窄,則至少前端減薄而且平截;但小豔瓢蟲亞科的下顎須末節錐形、長錐形、卵形或圓筒形而嚮末端縮小。
  大多數瓢蟲同時具有上述3個特徵。僅有少數類群衹具備其中的兩個特徵。
  全世界記載約500屬5000種。中國已記錄近400種。其中,植食性的種約占1/6。食植瓢蟲亞科的大多數種類取食茄科、葫蘆科、菊科植物,也有的取食豆科、禾本科、 葡萄科、 八仙花科、毛茛科、蕁麻科、五味子科、馬鞭草科、茜草科等植物,少數種類取食蕨類(海金砂科)。其中一些種以栽培作物為食,例如分佈於古北界的馬鈴薯瓢蟲和分佈於印度-馬來亞區的茄二十八星瓢蟲為害馬鈴薯和茄子;分佈於印度-馬來亞區的瓜裂臀瓢蟲為害瓜類;分佈於印度-馬來亞區的大豆瓢蟲和分佈於北美的墨西哥豆瓢蟲為害大豆。這些都是重要的栽培作物害蟲。在瓢蟲亞科中的食菌瓢蟲族以真菌(白粉病菌的菌絲和孢子)為食。
  除此以外,瓢蟲亞科的大部分和刻眼瓢蟲亞科主要以蚜蟲為食,小毛瓢蟲亞科和小豔瓢蟲亞科捕食蚜蟲、介殼蟲、粉虱、葉蟎;其中食蟎瓢蟲族專食葉蟎,是葉蟎的重要天敵;隱脛瓢蟲亞科捕食蚜蟲和介殼蟲;盔唇瓢蟲亞科捕食有蠟質覆蓋物的介殼蟲(如盾蚧、蠟蚧等),其唇基嚮兩側和嚮前伸展,成為掀開蠟質介殼的特殊構造;四節瓢蟲亞科和紅瓢蟲亞科取食綿蚜和綿蚧,其幼蟲背面亦覆蓋蠟粉或蠟質絲,外形與取食對象相似(擬態)。在捕食性的瓢蟲中,七星瓢蟲是古北界常見的蚜蟲天敵,中國采取助遷和保護的方法用它來防治棉蚜。
  近10年來,美國東北部也出現了七星瓢蟲,其分佈區在不斷擴展。異色瓢蟲也是古北界常見的蚜蟲天敵,因其色斑變異很大,曾用於遺傳學的研究。澳洲瓢蟲於1888年從大洋洲引入美國,以防治當時嚴重為害柑橘的吹綿蚧。散放後的第二年,吹綿蚧的種群數量明顯下降。隨後,又引入到其他熱帶和亞熱帶地區,也都取得長期控製吹綿蚧的良好效果,成為引進天敵的第一個著名成功範例。小紅瓢蟲原産於亞洲南部,1928年自日本引入塞舌爾共和國、加羅林群島、馬裏亞納群島、馬紹爾群島以防治塞舌爾吹綿蚧。這也是引進天敵防治害蟲的成功範例之一。中國曾把大紅瓢蟲移殖到湖北省宜都縣,以防治柑橘園內的吹綿蚧,同樣取得良好的效果。
  此外,還有二星瓢蟲、四星瓢蟲、六星瓢蟲、雙七瓢蟲、九星瓢蟲、十星瓢蟲、十一星瓢蟲、十二星瓢蟲、十三星瓢蟲、十四星瓢蟲、二十八星瓢蟲、刀角瓢蟲、大紅瓢蟲、紅環瓢蟲、縱條瓢蟲、六斑顯盾瓢蟲、豔色廣盾瓢蟲等等
英文解釋
  1. n.:  lady beetles
  2. lat.:  coccinellidae
相關詞
動物鞘翅目昆蟲綱昆蟲生物
包含詞
偽瓢蟲科
分類詳情
張開食植瓢蟲亞科張開瓢蟲亞科澳洲瓢蟲
大龜紋瓢蟲十四星瓢蟲異色瓢蟲
十二斑褐菌瓢蟲六條瓢蟲七星瓢蟲
黑緣紅瓢蟲大突肩瓢蟲龜紋瓢蟲
柯氏素菌瓢蟲大紅瓢蟲紅環瓢蟲
縱條瓢蟲六斑顯盾瓢蟲豔色廣盾瓢蟲
刀角瓢蟲九星瓢蟲十星瓢蟲
十一星瓢蟲十二星瓢蟲十三星瓢蟲
雙七瓢蟲四星瓢蟲二星瓢蟲
二十八星瓢蟲六星瓢蟲蘭嶼茄十二星瓢蟲
顯盾瓢蟲亞科小毛瓢蟲亞科刻眼瓢蟲亞科
隱脛瓢蟲亞科盔唇瓢蟲亞科紅瓢蟲亞科
小豔瓢蟲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