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詩人: 嶽珂 Yue Ke
銅柯凝異質,鐵綱隊層淵。 海霧夜涵潤,山霞朝欲然。 緑鬟尚欹枕,烏帽稱鳴鞭。 勿為毛錐子,日興靡萬錢。 |
|
詩人: 沃爾科特 Derek Walcott
這株珊瑚的形狀與因它而凹陷的 手掌對應。它的 突然的空缺多麽沉重。像浮石, 像你的乳房在我手掌的杯中。 海一樣的冷,它的乳頭粗糙如砂, 它的毛孔像你的一樣,閃着鹹汗。 空缺的身體撤走了重量, 再沒有另一個能像你光潤的身體一樣 創造出如此精確的空缺,恰似這 珊瑚石,放在案頭髮白的 紀念品架上。它嚮我的手挑戰 去做一切情人的手從未體驗的探尋: 另一個身體的本真。 |
|
腔腸動物門的一綱。全部海生。有些外胚層能分泌石灰質和角質的骨骼,在海洋中堆積成珊瑚礁。 |
|
珊瑚礁的主體是由珊瑚蟲組成的。珊瑚蟲是海洋中的一種腔腸動物,它以捕食海洋裏細小的浮遊生物為食,在生長過程中能吸收海水中的鈣和二氧化碳,然後分泌出石灰石,變為自己生存的外殼。每一個單體的珊瑚蟲衹有米粒那樣大小,它們一群一群地聚居在一起,一代代地新陳代謝,生長繁衍,同時不斷分泌出石灰石,並粘合在一起。這些石灰石經過以後的壓實、石化,形成島嶼和礁石,也就是所謂的珊瑚礁。由於珊瑚蟲具有附着性,許多珊瑚礁的底部常常會附着大量的珊瑚蟲。
珊瑚是非生物,屬刺胞動物門,當中也包括水母、水螅、軟珊瑚、海葵等動物。珊瑚由很多珊瑚蟲造成。每一珊瑚蟲都有一個中空而底部密封的柱型身體,它的腸腔與四周的珊瑚蟲連接,而位於身體中央的口部,四周長滿觸手我們通常把珊瑚分為石珊瑚,八放珊瑚及水螅珊瑚,它們有不同的形態特徵。除了生物學分類外,我們亦可按生態功能,把珊瑚分為兩大組。那些有共生藻(即蟲黃藻) 的珊瑚稱為可造礁珊瑚,而那些沒有共生藻的則稱為不可造礁珊瑚。 |
珊瑚的基本結構 The basic structure of coral |
珊瑚的身體由2個胚層組成:位於外面的細胞層稱外胚層;裏面的細胞層稱內胚層。內外兩胚層之間有很薄的、沒有細胞結構的中膠層。這類動物無頭與軀幹之分,沒有神經中樞,衹有彌散神經係統。當受到外界刺激時,整個動物體都有反應。其生活方式營自由漂浮或固着底層棲息地。現生的珊瑚,生活在海洋中。 |
|
【來源】
為磯花科動物,桃色珊瑚等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胳。
【功效】
去翳明目,安神鎮驚。
【主治】
治目生翳障,驚癇,吐衄。
【性味歸經】
《唐本草》: "味甘,平,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分。外用:研細末點眼。
【動植物資源分佈】
分佈臺灣及南部沿海。主産福建、臺灣、廣東、西沙群島等地。
【藥材的采收與儲藏】
用網垂入海底以網采收。多取自製作工藝品的殘餘碎塊作藥用。
【拉丁名】
corallium japonicum kishinouye
【炮製方法】
洗淨晾幹,研成細粉。
【考證】
出自《唐本草》①《本草衍義》:"珊瑚,有一等紅油色,有細縱紋,可愛;又一種如鉛丹色,無縱紋,為下。入藥用紅油色者。②《綱目》:"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紅色者為上;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謂碧者為青琅殲。"
【生藥材鑒定】
完整者如小樹。一般均已碎斷成短棒狀,長2-3釐米,直徑3-5毫米。有分枝或小突起,周圍有許多小孔,紅色。質堅硬如瓷,不易折斷。氣味均無。以內外皆紅、體重、堅脆而粗壯者為佳。
【中藥化學成分】
含碳酸鈣等。
珊瑚的基本體型是圓筒或圓盤狀,呈輻射對稱,身體中央是腔腸。腔腸起消化和吸收作用。腔腸上方有個口,腔腸與口之間叫口道。口的四周有觸手,觸手中有刺絲囊,囊中有含毒液的刺絲胞,是動物防衛和捕食的武器,也就是為什麽腔腸動物門又稱刺胞動物門的由來。 |
珊瑚在腔腸動物門中的分類 Coelenterate coral gate in the classification |
已知腔腸動物門約有9000餘種,通常分成3個綱,即水螅蟲綱(hydrozoa),約2700種;鉢水母綱(scyphozoa),衹有200餘種;而珊瑚蟲綱(anthozoa)有 6100多種。
珊瑚在腔腸動物中是個統稱,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瓏透剔而來自海産的,人們就冠以“珊瑚(coral)”,凡“紅色者”,統統稱之“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誤把體軟的海鰓類(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也誤稱為“珊瑚”。 |
石珊瑚的生態特點 Ec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coral |
根據石珊瑚生長的生態環境和特點(2),又可分為造礁石珊瑚;非造礁石珊瑚(或深水石珊瑚)2類。
石珊瑚中的深水石珊瑚,顧名思義它們棲息在深海。已知棲息最深的記錄是在阿留申海溝6296~6328m處發現阿留申對稱菌杯珊瑚(fungiacyathus symmetricus aleuticus)。深水石珊瑚一般以單體為主,少數群體,且個體小,色澤單調。用拖網、采泥器在海洋不同深度的海底都可以采到。
石珊瑚中的淺水石珊瑚分佈在淺水區,一般從水表層到水深40m處,個別種類分佈可深達60m。絶大多數是群體。在熱帶海區生長繁盛。它們在水中生活時色彩鮮豔,五光十色,把熱帶海濱點綴得分外耀眼,故淺水石珊瑚區有海底花園的美稱。
在熱帶或亞熱帶區的印度-太平洋水域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都有淺水石珊瑚生長。但是由於地理障礙(巴拿馬地峽在600萬年前已形成)這兩個海區的淺水石珊瑚在演化過程中形成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區係。
事實也證明兩個海區的石珊瑚無論是數量上還是種類上都有顯著的差別。已知印度-太平洋區係石珊瑚有86個屬1000餘種(亦有人說是500種、800種),而大西洋-加勒比海區係有26個屬68種(或25屬50餘種)。
淺水石珊瑚正常生長的海水????度為27~42‰,而且要求水質清潔,又需堅硬底質。在河口,由於大陸徑流奔瀉入海,攜帶大量陸源性沉積物質,因而不宜淺水石珊瑚生長。所以,要在河口尋找淺水石珊瑚是徒勞的。 |
造礁石珊瑚的常見科屬 Common scleractinian coral families and genera |
造礁石珊瑚的鑒定主要根據其骨骼的外形,無性生殖的方式及骨骼表面的形貌,珊瑚體隔片發育的輪數,隔片的大小及其附屬裝飾結構、軸柱的有無等特徵來分類定種,而現代生存的石珊瑚科以上的分類階元則是根據骨骼的微細結構確定它們的歸宿(需切片、磨片、鏡檢)。所以石珊瑚高階元的分類及其演化是諸傢百說。本文采用veron根據現代石珊瑚的形態分類、動物地理學,結合古生物學修正了wells的六放(射)珊瑚演化係統。現得知我國的造礁石珊瑚有14科54屬174種,現衹介紹4個科。
1、杯形珊瑚科pocilloporidag 群體分枝,珊瑚群體呈笙形或融合形,珊瑚杯徑0.5~2mm,群體由外觸手芽形成,很少超過二輪隔片,甚至退化無隔片。軸柱針狀或無。常見的有柱形珊瑚屬stylophora、排孔珊瑚屬seriatopora和杯形珊瑚屬pocillopora。在海南島有杯形珊瑚屬,珊瑚杯小,杯徑小於lmm,隔片發育不全,或退化成刺狀,或無。軸柱無或稍突起,珊瑚骼固實,在海南島民間稱為“海花”。常見的種類有鹿角杯形珊瑚p.damicornis和疣狀杯形珊瑚p.verru-cosa等。在廣東、廣西沿岸找不到杯形珊瑚。
2、鹿角珊瑚科acroporidae外觸手芽形成塊狀、葉狀或分枝狀群體。珊瑚體笙狀,直徑一般小於2mm,有圍鞘。共骨表面有刺或槽。無軸柱或軸柱小、弱。該科常見有鹿角珊瑚屬acrop- ora、薔薇珊瑚屬montipora和星孔珊瑚屬as- treopora。
2.1 鹿角珊瑚屬 群體分枝狀,有些分枝吻合,極少數短分枝塊狀或皮殼狀。在分枝或小枝頂端有一個大的軸珊瑚體(axial corallite)和衆多的輻射珊瑚體(radial corallites)。輻射珊瑚體有管形、鼻形、管鼻形、唇形、半斜口管形等,這是區分種的特點之一。圍鞘網狀或假珊瑚肋(pseudo-costate)狀,無軸柱,該屬是印度- 太平洋區係中的優勢屬,種類和數量最多,而且隨環境的變異也最大。如粗野鹿角珊瑚a.humilis在流急風大的環境,群體基部皮殼甚大,分枝矮而粗壯;在浪小較穩定的環境,分枝發育充分,長筍似挺拔有力。美麗鹿角珊瑚a.formosa是印度- 太平洋區的優勢種。
2.2 薔薇珊瑚屬 群體塊狀、葉狀、多枝狀或皮殼狀。珊瑚杯小,直徑小於1mm,無軸珊瑚體,壁多孔,無軸柱。共骨網狀,狀飾有多種形狀竪立的小骨刺。該屬在珊瑚礁中較為普通,在礁平臺潮間帶區指狀薔薇珊瑚 montipora digitata是優勢種。常見的還有葉狀薔薇珊瑚m.foliosa等。
3、菌珊瑚科 agariciidae群體由內外觸手芽形成,壁是合隔桁壁(synapticulothecate),有孔或無孔。軸柱由小梁組成,圓形或長形;有些屬無軸柱。該科常見的屬有牡丹珊瑚屬pavona和厚絲珊瑚屬pachyseris。
3.1 牡丹珊瑚屬 群體由圓、凹的邊緣芽形成。呈水平板狀、波紋單面狀、皮殼狀、柱狀或兩面葉狀群體。隔生珊瑚肋(septocostae)形成脊塍(colline),由合隔桁(synapticulae)相聯或不聯。軸柱由扁平小梁突起或無。該屬常見的有十字牡丹珊瑚pavona decussata、葉狀牡丹珊瑚p.frondifera 和易變牡丹珊瑚p.varians。
3.2 厚絲珊瑚屬 群體葉狀或不規劃塊狀,葉狀群體由隔片珊瑚肋形成的脊塍長而與邊緣相平行;塊狀群體脊塍長短不一。該屬常見有皺紋厚絲珊瑚p.rugosa。
4、石芝珊瑚科fungiidae 群體或單體,幼體時有一附着柄,成體時遊離自由生活,圓盤形或長卵形。群體單口道或多口道。合隔桁壁。隔片多,幼片期隔片透明。珊瑚肋連續或斷續成刺狀突起。小梁組成軸柱或不發育。隔片齒和背刺的類型是定種的重要特徵。該科常見的屬有石芝珊瑚屬fungia、圓餅珊瑚屬cycloseris、雙裂珊瑚屬diaseris、石葉珊瑚屬lithophyllon、多葉珊瑚屬 polyphyllia、繞石珊瑚屬 herpolitha、帽狀珊瑚屬halomitra、履形珊瑚屬sandalolitha和足柄珊瑚屬podabacia等。石芝珊瑚屬為單體,盤形或橢圓形,平或凸,隨幼體所在環境而變化。成體體壁有孔。珊瑚肋絶大部分蛻減成背刺,隔片無孔。隔片邊緣齒和背刺是分類的重要特徵。生活大部分為黃色,少數邊緣有一圈玫瑰紅色。常見有石芝珊瑚f.fungites,刺石芝珊瑚f.echinata等。
5、造礁石珊瑚是海洋中的瀕危動物
在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on- vention on international trade in endangeedspecies of wild fauna and flora)附錄 Ⅰ、Ⅱ中明確指出石珊瑚目的所有種都屬二級瀕危野生動物。1997年是國際珊瑚礁年,號召全人類保護瀕臨嚴重退化的珊瑚礁,珊瑚礁的破壞越來越嚴重,使藍色荒漠中的緑洲變成了真正的荒漠。據“九七全球珊瑚礁考察”證實全球範圍的珊瑚礁普遍遭受到破壞,其中95%是由人為因素造成的,他們呼籲救救珊瑚礁。恢復珊瑚礁破壞了的生態係統成了人們關註的熱點,因為現代珊瑚礁的骨幹(或框架)是造礁石珊瑚,首先是造礁石珊瑚的死亡。珊瑚礁生態係統的恢復,也就是造礁石珊瑚群落的繁盛發育、生長。為此,為了人類自己,為了子孫後代,應該自覺愛護自然,保護造礁石珊瑚的物種。嚴格禁止賣買、貿易,通過各級政府立法,加大力度保護造礁石珊瑚,使造礁石珊瑚能持續發展,創造出更大的生産力供人類持續利用。
珊瑚是由海中一種腔腸動物所分泌的石灰質殼堆積而成,這種腔腸動物被稱為珊瑚蟲。珊瑚的形狀似樹枝,化學成分為碳酸鈣,不透明或微透明,質地細膩,油脂狀。珊瑚産於溫暖的海洋地區,主要産地有兩個:一是從日本到臺灣一綫;一是地中海沿岸地帶。珊瑚的硬度類似青金石,性脆易斷裂,有紅、粉紅、白、黑等色,以紅色為上品,紅珊瑚紅豔如火,古代稱“火樹”。紅珊瑚多數生活在100米以下深海處。我國臺灣及廈門附近海域有出産,色彩呈粉紅,肢體較小。世界聞名的紅珊瑚産地是地中海和大西洋深海海底。紅珊瑚主要用於首飾製品(製成項鏈。戒指或別針等),大者用於雕刻人物、花烏等工藝品。目前我國市場上所見紅珊瑚,主要從日本進口,貨源緊缺,價格昂貴。
珊瑚屬腔腸動物門,珊瑚蟲綱。它們體態玲瓏,色澤鮮豔非常好看。珊瑚是由許多 珊瑚蟲(水螅體)聚合生長的一種群體生物(但有少數珊瑚為單一水螅體)。生活 在熱帶和亞熱帶淺海中的珊瑚,稱為造礁珊瑚,或淺水珊瑚;另一種生活在深海中, 是非造礁珊瑚。若依其骨骼特性又可分為石珊瑚及軟珊瑚類。石珊瑚類具分泌碳酸 鈣形成堅硬群體的能力,絶大部分為造礁珊瑚;軟珊瑚不分泌大量的鈣質骨骼,但代之以鈣質骨針束支撐身體。
珊瑚的生殖可分為無性及有性生殖。至於生長季節, 一般認為排放精卵的時機和光綫強弱、溫度高低、月亮盈虧、潮汐等環境因子有關,由於珊瑚的種類太多,而每種的生殖季節皆不大相同,所以並沒有固定的生殖季節。 |
同名詞條 The same name entries |
珊瑚 [忍鼕科] [莢蒾屬]
別 名:日本珊瑚樹,法國鼕青。拉丁名:viburnum awabuki
産地分佈:
産華南、華東、西南等省區。長江流域城市都有栽培;日本、印度及朝鮮半島也有。
常緑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褐色。具圓形皮孔,單葉對生,厚革質,長橢圓形或矩圓形,先端漸尖或鈍,全緣或近先端有波狀鈍鋸齒,表面深緑色,有光澤,葉背灰緑色,葉柄銹褐色。5~6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芳香。10月後橢圓形核果成熟,紅色。
生長習性:
喜光,也能耐陰。喜溫暖,耐寒性略差。喜肥沃、濕潤的土壤,在酸性和微鹼性土中也能適應;對有毒氣體氯氣、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強,對汞和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也可耐瘠薄,耐煙塵。萌芽力強,耐修剪。耐移植,生長較快,病蟲害少。
園林用途:
珊瑚終年濃緑,枝葉繁密,富含水分,耐火力強,秋後果實鮮紅,江南城市及園林中普遍栽作緑籬和緑墻,也作基礎栽植或叢植裝飾墻角;可修剪成大型球形。
繁殖培育:
一般扦插繁殖,也可播種繁殖。梅雨季扦插,3周後即能生根,成活率達98%。
珊瑚蟲衹有水螅型的個體,呈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着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全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産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在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體,能遊動。數日至數周後固着於固定表面上發育為水螅型體。也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形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下的老水螅體死亡,但其骨骼仍留在群體上。軟珊瑚、角質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胃循環腔內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胃循環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引出胃循環腔。骨骼為內骨骼。軟珊瑚分佈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角質珊瑚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支狀,長度可達3米,角質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首飾。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藍珊瑚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達2米的塊狀。石珊瑚是最為人熟知、分佈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係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有外骨骼。石珊瑚見於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米深處。群體生活的種類,其水螅體直徑1至3毫米。大多數現存石珊瑚為淺黃色,淺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於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屬石芝屬,直徑可達25釐米左右。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决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約5毫米到28毫米。常見的石珊瑚類型包括腦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態命名。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毛狀、樹木狀或形如瓶刷,分佈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或巴拿馬沿岸海域。 (左上和右下圖為圓管星珊瑚。珊瑚蟲觸手呈鮮黃色透明點斑狀,盛開的珊瑚蟲顔色鮮豔美麗,個體間體壁不相連。也有觸手白色透明,其頂端呈橘紅色球狀,非常特別,惟個體較小直徑約3釐米。)
聚在一起成為群體的珊瑚,其骨架不斷擴大,從而形成形狀萬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斕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這樣形成的。
群體生活的珊瑚蟲,它們的骨架聯在一起,腸腔也通過小腸係統聯在一起,所以這些群體珊瑚蟲有許多“口”,卻共用一個“胃”。能夠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蟲大約有500多種,這些造礁珊瑚蟲生活在淺海水域,水深50米以內,適宜溫度為22至32度,如果溫度低於18度則不能生存。所以在高緯度海區人們見不到珊瑚礁。珊瑚蟲的觸手是對稱地生長的,根據觸手的數目,可將珊瑚蟲分為6放珊瑚和8放珊瑚兩個亞綱。
小知識:
浮在海上的珊瑚為死珊瑚,在海下的珊瑚為活珊瑚。 |
珊瑚之人物篇 Characters in coral articles |
珊瑚(sango)是《犬夜叉》裏的一個女性角色,聲優為桑島法子。
簡介如下:
妖怪退治屋的首領的女兒,受到奈落的迫害,全家喪命。為了找仇人報仇,與犬夜叉同行。善用絶技飛來骨,相當有魄力。 |
|
珊瑚
(《唐本草》)
【來源】為磯花科動物桃色珊瑚等珊瑚蟲分泌骨胳。
【動物形態】桃色珊瑚
水生群棲腔腸動物,群體呈樹枝狀。分枝擴展如扇,分歧甚細,其表面生有多數水媳體,稱為珊瑚蟲;蟲體呈半球狀,上有羽狀的觸手8條,觸手中央有口,蟲體能分泌石灰質而形成骨胳,即通常所稱的"珊瑚"。骨胳的表面紅色、瑩潤,中軸白色。質堅硬,很美觀。
着生於海底的岩礁上。各水媳體常以觸手捕食微生物或生物之殘片。營無性及有性生殖,而以營有性生殖者為多。分佈臺灣及南部沿海。
【採集】用網垂入海底以網采收。多取自製作工藝品的殘餘碎塊作藥用。
【藥材】完整者如小樹。一般均已碎斷成短棒狀,長2~3釐米,直徑3~5毫米。有分枝或小突起,周圍有許多小孔,紅色,質堅硬如瓷,不易折斷。氣味均無。以內外皆紅、體重、堅脆而粗壯者為佳。
主産福建、臺灣、廣東西沙群島等地。
【化學成分】含碳酸鈣等。
【炮製】洗淨晾幹,研成細粉。
【性味】《唐本草》:"味甘,平,無毒。"
【功用主治】去翳明目,安神鎮驚。治目生翳障,驚癇,吐衄。
①《唐本草》:"主宿血,去目中翳,鼻衄,末,吹鼻中。"
②《海藥本草》:"主消宿血、風癇等疾。"
③《日華子本草》:"鎮心,止驚,明目。"
④《綱目》:"點眼,去飛絲。"
【用法與用量】內服:研末,1~2分。外用:研細末點眼。
【選方】①治小兒眼有障翳:珊瑚,細研如粉。每點時,取如黍米大,納在翳上,日再點之。(《聖惠方》珊瑚散)
②去膚翳:珊瑚、貝子、真珠、琥珀、石蟹。為極細末,點入目中。(《本草經疏》)
③治心神昏冒,驚癇卒倒,或怔忡煩亂:大紅珊瑚、琥珀、真珠各一錢(研極細),人參、白术、當歸、膽星各三錢(共研末)。和珊瑚等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下。(《方脈正宗》)
④治心肺鬱熱,吐衄不止:大紅珊瑚,徐徐研極細如粉。每服二分,百合煮成糊,調服。(《彭氏傢抄方》) |
|
珊瑚蟲是一種海生圓筒狀腔腸動物,在白色幼蟲階段便自動固定在先輩珊瑚的石灰質遺骨堆上。珊瑚是珊瑚蟲分泌出的外殼。珊瑚的化學成分主要為CaCO3,以微晶方解石集合體形式存在,成分中還有一定數量的有機質。形態多呈樹枝狀,上面有縱條紋。每個單體珊瑚橫斷面有同心圓狀和放射狀條紋。顔色常呈白色,也有少量藍色和黑色。寶石級珊瑚為紅色、粉紅色、橙紅色。紅色是由於珊瑚在生長過程中吸收海水中1%左右的氧化鐵而形成的,黑色是由於含有有機質。具有玻璃光澤至蠟狀光澤,不透明至半透明,折光率1.48-1.66。硬度3.5-4,密度2.6-2.7g/cm3,黑色珊瑚密度較低,為1.34g/cm3。性脆。遇????酸強烈起泡。無熒光。
珊瑚形象像樹枝,顔色鮮豔美麗,可以做裝飾品。
古羅馬人認為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止血和驅熱的功能。它與佛教的關係密切,印度和中國西藏的佛教徒視紅色珊瑚是如來佛的化身,他們把珊瑚作為祭佛的吉祥物,多用來做佛珠,或用於裝飾神像,是極受珍視的首飾寶石品種。
一般珊瑚水螅體的剖面圖
刺胞動物門(Cnidaria)珊瑚蟲綱(Anthozoa)海生無脊椎動物。特點為具有石灰質、角質或革質的內骨骼或外骨骼。珊瑚一詞也指這些動物的骨骼,尤其是石灰質者。
石珊瑚(石珊瑚目〔Madreporaria或Scleractinia〕)約有1,000種;黑珊瑚和刺珊瑚(角珊瑚目〔Antipatharia〕)約100種;柳珊瑚(或角珊瑚,柳珊瑚目〔Gorgonacea〕)約1,200種;而藍珊瑚(藍珊瑚目〔Coenothecalia〕)僅存一種。
珊瑚蟲衹有水螅型的個體,成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著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做石珊瑚(Diploria屬)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
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産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於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蟲,能遊動。數日至數周後固著於固體的表面上發育成水螅體。亦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繁衍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其下方的老水螅體死亡,但骨骼仍留在群體上。
軟珊瑚、柳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胃循環腔內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胃循環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出胃循環腔。骨骼為內骨骼。軟珊瑚分佈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如海雞冠屬〔Alcyonium〕的種類,俗稱死人指)。角珊瑚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枝狀,長度可達3公尺(10呎)。角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亦稱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飾物,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Corallium rubrum)。藍珊瑚(Heliopora coerula, 深緑蒼珊瑚)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可達2公尺的塊狀。
石珊瑚是最為藍珊瑚(Heliopora屬人熟知、分佈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較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係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有外骨骼。石珊瑚見於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公尺(約20,000呎)深處。營群體生活的種類,其水螅體直徑1∼30公釐(0.04∼1.2吋)。大多數活體石珊瑚為淺黃色、淡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在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恆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為一種石芝屬(Fungia)動物,直徑可達25公分(10吋)左右。
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决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速率平均每年約0.5∼2.8公分。常見的石珊瑚種類包括瑙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態命名。
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狀、樹狀或形如瓶刷,分佈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以及巴拿馬沿岸海域。
由於環境污染,導致空氣中一種使珊瑚易死的成分,出現在一些珊瑚區 ,因此,全球珊瑚種類及數量急劇減少。
紅珊瑚的生長環境
•生長在溫度高於20℃的赤道及其附近的熱帶、亞熱帶地區,水深100-200米的平靜而清澈的岩礁、平臺、斜坡和崖面、凹縫中。主要産於地中海。 |
珊瑚在腔腸動物門中的分類 Coelenterate coral gate in the classification |
珊瑚綱(Anthozoa)
珊瑚綱是腔腸動物門最大的一個綱, 全部海産。
全部是水螅型的單體或群體動物,生活史中沒有水母型世代。珊瑚綱的水螅型結構較水螅綱復雜, 身體為兩輻射對稱。
常見種類如紅珊瑚(Corallium rubrum )、細指海葵(Metridium )、海仙人掌(Cavernularia )。
已知腔腸動物門約有9000餘種,通常分成3個綱,即水螅蟲綱(Hydrozoa),約2700種;鉢水母綱(Scyphozoa),衹有200餘種;而珊瑚蟲綱(Anthozoa)有 6100多種。
珊瑚在腔腸動物中是個統稱,日常生活中凡造型奇特、玲瓏透剔而來自海産的,人們就冠以“珊瑚(coral)”,凡“紅色者”,統統稱之“紅珊瑚”。珊瑚通常包括軟珊瑚、柳珊瑚、紅珊瑚、石珊瑚、角珊瑚、水螅珊瑚、蒼珊瑚和笙珊瑚等。有人誤把體軟的海鰓類(Pennatulacea)和群體海葵(Zoantharian)也誤稱為“珊瑚”。 |
|
[出處]《唐本草》。
【基原】本品為磯花科動物,桃色珊瑚 Corallium japonicum Kishinouye 等珊瑚蟲分泌的石灰質骨胳。
【功用主治】
去翳明目,安神鎮驚。治目生翳障,驚癇,吐衄。
【性味歸經】
《唐本草》: "味甘,平,無毒。"
【用法用量】
內服:研末,1-2分。外用:研細末點眼。
【原動物】桃色珊瑚,水生群棲腔腸動物,群體呈樹枝狀。分枝擴展如扇,分歧甚細,其表面生有多數水螅體,稱為珊瑚蟲;蟲體呈半球狀,上有羽狀的觸手8條,觸手中央有口,蟲體能分泌石灰質而形成骨骼,即通常所稱的“珊瑚”。骨骼的表面紅色,瑩潤。中軸白色。質堅硬,很美觀。
着生於海底岩礁上。各水螅體常以觸手捕食微生物或生物之殘片。營無性及有性生殖,而以營有性生殖者為多。分部臺灣及南部沿海。
【資源分佈】
分佈臺灣及南部沿海。主産福建、臺灣、廣東、西沙群島等地。
【藥材】
完整者如小樹。一般均已碎斷成短棒狀,長2-3釐米,直徑3-5毫米。有分枝或小突起,周圍有許多小孔,紅色。質堅硬如瓷,不易折斷。氣味均無。以內外皆紅、體重、堅脆而粗壯者為佳。
用網垂入海底以網采收。多取自製作工藝品的殘餘碎塊作藥用。
【炮製方法】
洗淨晾幹,研成細粉。
【藥方選錄】
①治小兒眼有障翳:珊瑚,細研如粉,每點時,取如黍米大,納在翳上,日再點之。(《聖惠方》珊瑚散)
②去膚翳:珊瑚、貝子、真珠、琥珀、石蟹。為極細末,點入目中。(《本草經疏》)
③治心神昏冒,驚癇卒倒,或怔忡煩亂:大紅珊瑚、琥珀、真珠各一錢(研極細)、人參、白术、當歸、膽星各三錢(共研末)。和珊瑚等末,每服一錢,燈心湯調下。(《方脈正宗》)
④治心肺鬱熱,吐衄不止:大紅珊瑚,徐徐研極細如粉。每服二分,百合煮成糊,調服。(《彭氏傢抄方》)
【考 證】
出自《唐本草》①《本草衍義》:"珊瑚,有一等紅油色,有細縱紋,可愛;又一種如鉛丹色,無縱紋,為下。入藥用紅油色者。②《綱目》:"珊瑚生海底,五、七株成林,謂之珊瑚林。紅色者為上;亦有黑色者,不佳;碧色者亦良。昔人謂碧者為青琅殲。"
【中藥化學成分】
含碳酸鈣等。
珊瑚的基本體型是圓筒或圓盤狀,呈輻射對稱,身體中央是腔腸。腔腸起消化和吸收作用。腔腸上方有個口,腔腸與口之間叫口道。口的四周有觸手,觸手中有刺絲囊,囊中有含毒液的刺絲胞,是動物防衛和捕食的武器,也就是為什麽腔腸動物門又稱刺胞動物門的由來。 |
同名詞條 The same name entries |
珊瑚 [忍鼕科] [莢蒾屬]
別 名:日本珊瑚樹,法國鼕青。 拉丁名:Viburnum awabuki
産地分佈:
産華南、華東、西南等省區。長江流域城市都有栽培;日本、印度及朝鮮半島也有。
常緑灌木或小喬木,高達10米。樹皮灰褐色。具圓形皮孔,單葉對生,厚革質,長橢圓形或矩圓形,先端漸尖或鈍,全緣或近先端有波狀鈍鋸齒,表面深緑色,有光澤,葉背灰緑色,葉柄銹褐色。5~6月開花,圓錐花序頂生,花白色芳香。10月後橢圓形核果成熟,紅色。
生長習性:
喜光,也能耐陰。喜溫暖,耐寒性略差。喜肥沃、濕潤的土壤,在酸性和微鹼性土中也能適應;對有毒氣體氯氣、二氧化硫的抗性較強,對汞和氟有一定的吸收能力,也可耐瘠薄,耐煙塵。萌芽力強,耐修剪。耐移植,生長較快,病蟲害少。
園林用途:
珊瑚終年濃緑,枝葉繁密,富含水分,耐火力強,秋後果實鮮紅,江南城市及園林中普遍栽作緑籬和緑墻,也作基礎栽植或叢植裝飾墻角;可修剪成大型球形。
繁殖培育:
一般扦插繁殖,也可播種繁殖。梅雨季扦插,3周後即能生根,成活率達98%。
珊瑚蟲衹有水螅型的個體,呈中空的圓柱形,下端附着在物體的表面上,頂端有口,圍以一全圈或多圈觸手。觸手用以收集食物,可作一定程度的伸展,上有特化的細胞(刺細胞),刺細胞受刺激時翻出刺絲囊,以刺絲麻痹獵物。卵和精子由隔膜上的生殖腺産生,經口排入海水中。受精通常發生於海水中,有時亦發生在胃循環腔內。通常受精僅發生於來自不同個體的卵和精子之間。受精卵發育為覆以纖毛的浮浪幼體,能遊動。數日至數周後固着於固定表面上發育為水螅型體。也可以出芽的方式生殖。芽形成後不與原來的水螅體分離。新芽不斷形成並生長,於是形成群體。新的水螅體生長發育時下的老水螅體死亡,但其骨骼仍留在群體上。軟珊瑚、角質珊瑚及藍珊瑚為群體生活。群體中的每個水螅體各有8條觸手,胃循環腔內有8個隔膜,其中6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流引入胃循環腔,另兩個隔膜的纖毛用以將水引出胃循環腔。骨骼為內骨骼。軟珊瑚分佈廣泛,其骨骼由互相分離的含鈣骨針組成。一些種類呈盤狀,另一些有指狀的突出物。角質珊瑚在熱帶淺海中數量豐富,外形呈帶狀或分支狀,長度可達3米,角質珊瑚包括所謂貴珊瑚(紅珊瑚、玫瑰珊瑚),可用作首飾。其中常見的種類有地中海的赤珊瑚。藍珊瑚見於印度洋和太平洋中石珊瑚形成的珊瑚礁上,形成直徑達2米的塊狀。石珊瑚是最為人熟知、分佈最廣泛的種類,單體或群體生活。與黑珊瑚和刺珊瑚一樣,隔膜數為6或6的倍數,觸手簡單而不呈羽狀。石珊瑚、黑珊瑚和刺珊瑚與有親緣關係的海葵的不同之處主要在於有外骨骼。石珊瑚見於所有海洋,從潮帶到6000米深處。群體生活的種類,其水螅體直徑1至3毫米。大多數現存石珊瑚為淺黃色,淺褐色或橄欖色,依生活於珊瑚上的藻類而定。但其骨骼為白色。最大的營單體生活的石珊瑚屬石芝屬,直徑可達25釐米左右。石珊瑚的骨骼呈杯狀,包住水螅體,其成分幾乎純為碳酸鈣。其生長率取决於年齡、食物供應、水溫以及種類的不同。環狀珊瑚島和珊瑚礁由石珊瑚的骨骼形成。其形成的速度平均每年約5毫米到28毫米。常見的石珊瑚類型包括腦珊瑚、蘑菇珊瑚、星珊瑚和鹿角珊瑚等,均以其形態命名。黑珊瑚和刺珊瑚呈鞭狀、羽毛狀、樹木狀或形如瓶刷,分佈於地中海、西印度群島或巴拿馬沿岸海域。 (左上和右下圖為圓管星珊瑚。珊瑚蟲觸手呈鮮黃色透明點斑狀,盛開的珊瑚蟲顔色鮮豔美麗,個體間體壁不相連。也有觸手白色透明,其頂端呈橘紅色球狀,非常特別,惟個體較小直徑約3釐米。)
聚在一起成為群體的珊瑚,其骨架不斷擴大,從而形成形狀萬千、生命力巨大、色彩斑斕的珊瑚礁。著名的大堡礁就是這樣形成的。
群體生活的珊瑚蟲,它們的骨架聯在一起,腸腔也通過小腸係統聯在一起,所以這些群體珊瑚蟲有許多“口”,卻共用一個“胃”。能夠建造珊瑚礁的珊瑚蟲大約有500多種,這些造礁珊瑚蟲生活在淺海水域,水深50米以內,適宜溫度為22至32度,如果溫度低於18度則不能生存。所以在高緯度海區人們見不到珊瑚礁。珊瑚蟲的觸手是對稱地生長的,根據觸手的數目,可將珊瑚蟲分為6放珊瑚和8放珊瑚兩個亞綱。
小知識:
浮在海上的珊瑚為死珊瑚,在海下的珊瑚為活珊瑚。
珠寶中的紅珊瑚
人類對珊瑚(Coral)的使用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古羅馬時代。來自地中海的紅珊瑚當時在日本被稱為Kowatari(“波斯舶來品”), 在奈良時代(公元710-784年)經由絲綢之路被引入日本。在中世紀的歐洲,珊瑚(Coral)被大量運用於宗教儀式的裝飾品和念珠的製作上。
1物質成分:由無機質和有機質兩部分組成。
無機質:高鎂方解石、少量磷灰石,碳酸鈣,碳酸鎂,少量水,氧化亞鐵,羥基磷酸鈣
有機質:以角質為主。
2結構特徵:波形平行纖維構造
沿珊瑚枝縱嚮有顔色深淺或不同透明度形成連續的波形平行纖維構造。橫切面呈同心紋,象樹木年輪。枝上有許多圓形小坑,是珊瑚蟲穴居的地方。
3物理化學性質
顔色深紅、火紅為主,還有桃紅。呈樹枝狀。骨骼緻密堅韌。 Hm=3.5-4,不透明-半透明。原料光澤暗,拋光後為蠟狀光澤,不耐酸,不耐有機溶劑和揮發性氣體。
紅珊瑚文化在中國以及印度、印第安民族傳統文化中都有悠久的歷史,尤其是印第安土著民族和中國藏族等遊牧民族對紅珊瑚更是喜愛有加,甚至把紅珊瑚作為護身和祈禱“上天(帝)”保佑的寄托物。根據歷史記載,人類對紅珊瑚的利用可追溯到古羅馬時代。古羅馬人認為珊瑚具有防止災禍、給人智慧、有止血和驅熱的功能,一些航海者則相信佩戴紅珊瑚,可以防閃電、颶風,使風平浪靜,旅途平安!因而,羅馬人稱其為“紅色黃金”,使紅珊瑚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現代西方人把珊瑚與珍珠和琥珀並列為三大有機寶石,是西方的 “三月誕辰石”之一。 |
《犬夜叉》中的珊瑚 "Inuyasha" in the coral |
珊瑚(Sango)(さんご)是《犬夜叉》裏的一個女性角色。
聲優:桑島法子
職業:除妖師
年齡:16歲
種族:人類
喜歡的人:彌勒
親人:弟弟琥珀
性格:女中豪傑類型
身高:162.8cm
武器:飛來骨、臭氣彈、匕首、毒粉…(除妖師該有的東西她都有)
簡介:妖怪退治屋的除妖師。在除妖師中屬於一等一的高手。由於奈落的陰謀,一傢人被殘忍的殺害,村莊也隨之毀滅,並誤以為犬夜叉是殺害村人的兇手,便去報仇。後來明白事情的真相後,加入了犬夜叉一行。
珊瑚有一個巨大飛鏢般的武器——飛來骨,除了插在腰上的刀和手臂上隱藏的刀以外,衣服的袖子蓋上還藏有各種各樣的毒粉和工具。對妖怪的事情瞭解得很詳細,身手也十分不錯。帶着一隻名叫雲母的貓妖。
珊瑚生氣了由於非常想念弟弟,經常為琥珀的事情擔心焦慮。琥珀卻受控於奈落,這令她常常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
珊瑚的結局:在四魂之玉消失的三年後,為彌勒生下了一對雙胞胎姊妹和一個男孩,同時也體現出了身為一位母親的責任和威嚴。 |
珊瑚的保養 Maintenance of coral |
一、請避免重擊、碰撞、以免寶石脫落損壞;
二、請避免接觸化學物品、酸、鹼性液體及香水等;
三、請每次使用後用軟布擦拭妥善保管;
四、請經常泡清水、抹清油、使再三 永保“光亮生輝”;
五、請經常佩帶珊瑚首飾,使之與人靈性相融洽;
六、請備多件珊瑚首飾根據季節調換,用以保“亮麗如新”之功效;
七、無鑲嵌的紅珊瑚項鏈、手鏈、墜鏈常年貼身佩帶是活血保健最佳聖品。 |
|
珊瑚頌簡譜
歌劇《紅珊瑚》 介紹:九場歌劇《紅珊瑚》作於20世紀60年代初。王錫仁、鬍士平麯,趙忠、鐘藝兵、林蔭梧、單文編劇。同年由中國人民解放軍海政歌劇團初演於北京,獲得成功。其中《珊瑚頌》一麯甜美動聽,膾炙人口,至今為人們傳唱。
歌詞:一樹紅花照碧海,一團火焰出水來,珊瑚樹紅春常在,風裏浪裏把花開。哎!雲來遮,霧來蓋,雲裏霧裏放光彩。風吹來,浪打來,風吹浪打花常開。哎!
一盞紅燈照碧海,一團火焰出水來,紅燈高照雲天外,火焰熊熊把路開。哎!雲來遮,霧來蓋,雲裏霧裏放光彩,風吹來,浪打來,風吹浪打花常開。哎!
傳說
紅珊瑚的顔色由濃到淡有着明顯的差異,因而在不同國傢和地區、不同時間,流行的顔色也各有不同。在美國,過去認為暗紅珊瑚是最理想的品種,但不久,淡色色調流行,又一度後來居上。歐洲人喜愛玫瑰色,阿拉伯人則長期鐘情於鮮紅色。中國玉匠經過千百年的觀察和實踐,將種種質地和顔色不同的紅珊瑚化之為“關公臉”、“蠟燭紅”等等,並依此口耳相傳。這些極富民俗色彩的名稱給每一位愛好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油榨鬼”,它的枝幹較粗,質地也算細膩,硬度高,但透明度過大,性脆,又有白蕊分佈在枝幹正中,所以質量稍差。再如“孩兒面”,它的小枝茂密,幹上有色,有蟲蛀現象,每一梢枝的白蕊都通到主幹,兩枝主幹長到一起的情況亦有,但容易長不實,有縫隙,整體上都有明顯的細縱紋。這些色調的紅珊瑚衹能用於低檔首飾和鑲嵌物。真正被譽為極品的“辣椒紅”,由於歷代過量開採早已難得一見。
紅珊瑚不但色美,在佛典中還被尊奉為“七寶”之一,具有闢邪和尊貴的特性。在清朝,紅珊瑚朝珠是一二品官員才能享用的身份標志,珊瑚的身價因此而倍增,除中原外,暢銷遠至西藏。據說當年西藏王爺頭上戴的頂珠,就是最好的珊瑚。其他官員按職別高低,分別頭戴等級不同的珊瑚帽頂,佩戴珊瑚成為民族習俗。民國時期,北京竟有全興盛、三盛興、恆聖興等數傢珠寶店鋪因專做此類“蒙藏莊”的生意而揚名,這無一不證明紅珊瑚的魅力和價值所在。
紅珊瑚的珍貴導致漁利之徒趁機製假,至遲從民國時期,就有純化學製品的“賽璐璐”,其料器外燒挂珊瑚釉,用面裹鉛,外塗一層珊瑚漆皮並繪出紋理,以及用牛骨或滑石刻成圓珠,沁入紅色,是冒充珊瑚出售的贋品和偽器。這些作偽的手段有的流傳至今,但鑒別起來並不睏難:用料製的“珊瑚”內部含氣泡,破碴處發亮,沒有真正的珊瑚指紋狀花紋;用玻璃製成的“珊瑚”為貝殼狀斷口,而真正的珊瑚缺口是光滑的;用面製作的“珊瑚”光澤發烏不亮,年久有裂紋,相擊聲音發悶;用骨角質染色而成的“珊瑚”衹需用丙酮擦拭,就會真偽立辨。當代的珊瑚製假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例如用白珊瑚或類似珊瑚的海竹加以激光熗色、吉爾森“合成珊瑚”等,極具隱蔽性,如果沒有豐富的經驗或藉助科學儀器加以檢測的話,就很容易魚目混珠了。另外,真正的紅珊瑚按照商業價值也可分為以下三類:1、死珊瑚,已完全停止生長,受侵害的程度重,蛀洞多;2、倒珊瑚,已基本停止生長,受侵害的程度尚小;3、活珊瑚,此類珊瑚可在海底繼續生長,表面有薄膜,磨光後光彩奪目、精美異常,是紅珊瑚中最為名貴者。 |
|
shanhu
珊瑚
corals
體型呈輻射對稱,體壁由內外兩胚層構成,並具有石灰質外骨骼或皮層中有大量骨針,營底棲固着生活的海洋腔腸動物。它們屬於腔腸動物門。從狹義上講,這類動物僅指珊瑚蟲綱六放珊瑚亞綱中的石珊瑚目。一般說,珊瑚蟲綱的動物,除軟體的海葵類(Actiniaria)外,均可稱為珊瑚。此外,水螅蟲綱的多孔螅類和柱星螅類因具有石灰質外骨骼,常被稱為水螅珊瑚。
研究簡史 過去人們把珊瑚當成植物,如中國《固經本草》說:珊瑚貫中而生,歲高二至三尺,有枝無葉。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把珊瑚列入金石部玉類,當成礦物。18世紀林奈把珊瑚叫成植形動物(zoophyta)。19世紀初,拉馬剋等對石珊瑚類進行了形態分類研究。20世紀前期,一係列珊瑚著作相繼出版。50年代以來影響較大的著作有J.W.韋爾斯的《馬紹爾群島、比基尼和鄰近環礁的現代石珊瑚》 (1954)和《印度-太平洋的石珊瑚(1~9)》(1959~1982),係統地介紹了這些海域石珊瑚的種類和珊瑚礁的結構特點。還有印度C.S.G.皮萊的《印度石珊瑚的研究》,澳大利亞J.E.N.維羅恩等人在 1976~1984年發表的《東澳大利亞的石珊瑚》(5册)。
中國造礁珊瑚的研究始於馬廷英,他在1937年發表了專著《造礁珊瑚的成長率及其與海水溫度的關係》。60年代以來,中國珊瑚類的研究得到較快發展,發表了《海南島淺水造礁石珊瑚》等著作。
分類和形態 珊瑚按形態特徵可分為造礁珊瑚和非造礁珊瑚。前者有單細胞的蟲黃藻與之共生,鈣化生長速度快,能造礁;後者則沒有蟲黃藻共生,鈣化生長速度慢,不能造礁。造礁珊瑚僅生活在熱帶淺水海域,故又稱淺水珊瑚。非造礁珊瑚多棲息於世界海洋的深水區,則稱為深水珊瑚或冷水珊瑚。
在分類上,廣義的珊瑚包括兩大部分:①水螅蟲綱(Hydrozoa)的多孔螅目(Milleporina)和柱星螅目(Sty-lasterina)。它們群體生活,具有水螅型和水母型兩個世代。水螅型時期身體具有鈣質骨骼。從距今 6億年前至今都有生存。②珊瑚蟲綱(Anthozoa)的四放珊瑚亞綱(Tetrecorallia)、六放珊瑚亞綱 (Hexacorallia)、八放珊瑚亞綱(Octocorallia)和床板珊瑚亞綱(Tabulata)。
四放珊瑚又稱四射珊瑚。它們最初形成 6個原生隔膜,後生的隔膜數和觸手數是4或4的倍數,其外壁表面常有環狀皺紋。生存於距今5億年前至2億多年前,現已滅絶。
六放珊瑚又稱六射珊瑚。其觸手數和隔膜數是 6或6的倍數。從距今2億多年前至今天,是中生代及現代的主要造礁動物之一,也是現代海洋中繁盛的動物之一。如常見的石珊瑚,即人們俗稱為“海花”或“石花”的動物。
八放珊瑚又稱八射珊瑚。它們的觸手數和隔膜數是8或 8的倍數,全部為群體。從距今2億年前至今都有生存(有人認為在 4.4億年前的志留紀已開始出現),如紅珊瑚(Corallium)等。
床板珊瑚的骨骼呈層狀構造,因其橫板特別發育而命名。隔壁不發育。全為群體。因其不發育的隔壁為 6的倍數,有人主張將它歸入六放珊瑚亞綱。生存於距今5億多年前到2億年前,現已滅絶。
生物學特徵 ①體壁由內、外兩胚層組成。外胚層構成身體的外壁,主要由肌肉細胞組成,有保護或感覺作用,並能分泌鈣質外骨骼;內胚層圍成體腔壁,具刺細胞,營消化、排泄和生殖的功能。內、外胚層間衹有含少量細胞、沒有分化的中膠層。②個體中央有一個營消化等功用的中央腔,稱為腔腸。腔腸的上端有口道,既是食物的進口,又是廢物的排泄孔,其外圍有一圈或多圈觸手能將捕到的食物送入口道和腔腸。③主要捕食浮遊生物和有機懸浮物質,有人認為珊瑚還可以食用水域中的細菌。④營底棲生 |
佛教百科 Buddhist Encyclopedia |
【珊瑚】 (物名)七寶之一。名義集三曰:“珊瑚,梵語鉢攞娑福羅Pravad!a,應法師雲:初一年青色,次年黃色,三年蟲食敗也。大論雲:珊瑚出海中石樹。”梵語福羅之字可疑。 |
|
- n.: red, pink or white hard substance formed on the sea bed from the skeletons of tiny animals known as polyps, coral
- adj.: coralline
|
|
- n. corail
|
|
珊瑚村 珊瑚鎮 珊瑚鄉 |
|
動物 | 臺風 | 物種 | 海洋生物 | 國傢一級保護動物 | 電影 | 有機寶石 | 古生物學 | 化石 | 地理 | 珊瑚蟲 | 古生物 | 百科大全 | 古生代 | 泥盆紀 | 志留紀 | 石炭紀 | 更多結果... |
|
|
i珊瑚 | 珊瑚礁 | 珊瑚蟲 | 珊瑚島 | 珊瑚綱 | 紅珊瑚 | 石珊瑚 | 珊瑚角 | 珊瑚精 | 珊瑚的 | |
|
|
軟珊瑚目 | 石珊瑚目 | 海葵目 | 柳珊瑚目 | 角珊瑚目 | 藍珊瑚目 | 類珊瑚目 | 手指珊瑚 | 花巾著目 | 砂巾著目 | 海雞頭目 | 走根珊瑚目 | 海冠雞頭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