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環境科學 environmental science |
|
|
定義
研究人類生存的環境質量及其保護與改善的科學。
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
自然環境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及其能量的總體。現在的地球表層大部分受過人類的幹預,原生的自然環境已經不多了。
環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所創造的人工環境。它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志,並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和演變。
環境具有多種層次,多種結構,可以作各種不同的劃分。按照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按照人類活動範圍可分為村落、城市、區域、全球、宇宙等環境。環境科學是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研究的。
地球表面有四個圈層,即氣圈、水圈、土壤-石圈,以及在這三個圈交會處適宜於生物生存的生物圈。這四個圈主要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進行着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
人類出現後,通過生産和消費活動,從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源,然後又將經過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種廢棄物還給自然界,從而參與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不斷地改變着地球環境。人類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地球環境仍以固有的規律運動着,不斷地反作用於人類,因此常常産生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在古代就有了。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中國的黃河流域,都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由於大規模地毀林墾荒,又不註意培育林木,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以致良田美地逐漸淪為貧瘠土壤。
産業革命以後,社會生産力的迅速發展,機器的廣泛使用,為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而工業生産排出的廢棄物卻造成了環境污染。19世紀下半葉,世界最大工業中心之一的倫敦,曾多次發生因排放煤煙引起的嚴重的煙霧事件。
在世界人口數量不多、生産規模不大的時候,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並不太大,即使發生環境問題也衹是局部性的。而到了二十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生産力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口數量激增,人類徵服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強,環境的反作用便日益強烈地顯露出來,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關心的全球性問題。
到18世紀末,人類發現的化學元素衹有20多種,現在94種天然元素已經全部被發現,而且還製成了十多種人造元素,人工製取的各種化合物的種類也與年俱增,據統計目前已超過800萬種。在這些化學品中,有毒化學品的年産量已達400萬噸。
大量人工製取的化合物包括有毒物質進入環境,在環境中擴散、遷移、纍積和轉化,不斷地惡化環境,嚴重威脅着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60年代末愛爾蘭海上成千上萬衹死去的海鳥體內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廣袤荒無的南極大陸的企鵝體內也檢出了DDT;北極附近格陵蘭冰蓋層中鉛和汞的含量不斷上升;日本出現主要由鎘污染造成的痛痛病,和由汞污染造成的水俁病等等。這一切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註。
人類活動排放的廢棄物,越來越大地超過環境自淨能力,從而影響全球的環境質量。70年代估計,全世界每年排入環境的固體廢物超過30億噸,廢水約6000~7000億噸,廢氣中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億噸。
大量廢棄物排入環境使大氣和水體的組成起了變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按體積計)已由19世紀的0.028%增加到現在的0.032%。二氧化碳對地球氣候起着調節作用。科學實驗證實,如果它的含量繼續增高,勢必引起全球性的氣候異常。
西歐一些國傢排放的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經風傳送,隨雨水降落,造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一些淡水湖的酸度顯著上升。瑞典一些湖泊水中的氫離子濃度比30年代幾乎增加了100倍,魚産量因而大幅度下降。
近年來世界上每年由於海運、沿海鑽探和開採石油、事故溢漏和廢物處理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製品達到600多萬噸。海洋被石油污染,使海洋浮遊生物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據估計,現在大氣圈中的氧氣,有四分之一是海洋中的海洋浮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而産生的。海洋浮遊植物一旦遭到嚴重的損害,勢必影響全球的氧含量的平衡。
人口的增長和生産活動的增強,成為對環境新的衝擊和壓力。許多種資源日益減少,並面臨耗竭的危險。由於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風蝕、????鹼化的土地日益增多。據聯合國有關部門估計,土壤由於侵蝕每年損失240億噸,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大600萬公頃。
另外,由於原生環境的消失、人類的捕殺和環境污染,世界上的植物和動物遺傳資源急劇減少了。估計有25000種植物和1OOO多種脊椎動物的種、亞種和變種面臨滅絶的危險,這對人類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以上事實說明,當今世界上大氣、水、土壤和生物所受到的污染和破壞已達到危險的程度。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受到日益嚴重的幹擾,自然資源受到大規模破壞,自然環境正在退化。環境科學就是為解决人類面臨的嚴重的環境問題,為創造更適宜、更美好的環境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它的興起和發展,標志着人類對環境的認識、利用和改造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環境科學的研究領域和主要任務環境科學的研究領域,在50~60年代側重於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方面。目前已擴大到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社會科學方面。
對環境問題的係統研究,要運用地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醫學、工程學、數學以及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多種學科的知識。所以,環境科學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學科。
它在宏觀上研究人類同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相互促進、相互製約的對立統一關係,揭示社會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的基本規律;在微觀上研究環境中的物質,尤其是人類活動排放的污染物的分子、原子等微小粒子在有機體內遷移、轉化和蓄積的過程及其運動規律,探索它們對生命的影響及其作用機理等。 |
|
環境科學主要探索全球範圍內環境演化的規律;揭示人類活動同自然生態之間的關係;探索環境變化對人類生存的影響;研究區域環境污染綜合防治的技術措施和管理措施等等。
在人類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為使環境嚮有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避免嚮不利於人類的方向發展,就必須瞭解環境變化的過程,包括環境的基本特性、環境結構的形式和演化機理等。
人類生産和消費係統中物質和能量的遷移、轉化過程是異常復雜的。但必須使物質和能量的輸入同輸出之間保持相對平衡。這個平衡包括兩項內容,一是排入環境的廢棄物不能超過環境自淨能力,以免造成環境污染,損害環境質量;二是從環境中獲取可更新資源不能超過它的再生增殖能力,以保障永續利用。因此,社會經濟發展規劃中必須列入環境保護的內容,有關社會經濟發展的决策必須考慮生態學的要求,以求得人類和環境的協調發展。
環境變化是由物理的、化學的、生物的和社會的因素,以及它們的相互作用所引起的。因此必須研究污染物在環境中的物理、化學的變化過程,在生態係統中遷移轉化的機理,以及進入人體後發生的各種作用,包括緻畸作用、緻突變作用和緻癌作用。同時,必須研究環境退化同物質循環之間的關係。這些研究可為保護人類生存環境、製定各項環境標準、控製污染物的排放量提供依據。
實踐證明環境保護需要綜合運用多種工程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從區域環境的整體出發,調節並技術措施和管理手段,從區域環境的整體出發,調節並控製人類和環境之間的相互關係,利用係統分析和係統工程的方法尋找解决環境問題的最優方案。 |
|
1、為維護環境質量、製定各種環境質量標準,污染物排放標準提供科學依據。
2、為國傢製定環境規劃、環境政策以及環境與資源保護立法提供依據。 |
|
環境科學主要是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有關學科的理論、技術和方法來研究環境問題。在與有關學科相互滲透、交叉的中形成了許多分支學科。屬於自然科學方面的有環境地學、環境生物學、環境化學、環境物理學、環境醫學、環境工程學;屬於社會科學方面的有環境管理學、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等。
環境地學 以人-地係統為對象,研究它的發生和發展,組成和結構,調節和控製,改造和利用。主要研究內容有:地理環境和地質環境等的組成、結構、性質和演化,環境質量調查、評價和預測,以及環境質量變化對人類的影響等。
環境地學的學科體係尚未完全定型,目前較成熟的分支學科有環境地質學、環境地球化學、環境海洋學、環境土壤學、污染氣象學等。
環境生物學 研究生物與受人類幹預的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的機理和規律。它有兩個研究領域:一個是針對環境污染問題的污染生態學;一個是針對環境破壞問題的自然保護。
環境生物學以研究生態係統為核心,嚮兩個方向發展:從宏觀上研究環境中污染物在生態係統中的遷移、轉化、富集和歸宿,以及對生態係統結構和功能的影響;從微觀上研究污染物對生物的毒理作用和遺傳變異影響的機理和規律。
環境化學 主要是鑒定和測量化學污染物在環境中的含量,研究它們的存在形態和遷移、轉化規律,探討污染物的回收利用和分解成為無害的簡單化合物的機理。它有兩個分支:環境污染化學和環境分析化學。
環境物理學 研究物理環境和人類之間的相互作用。主要研究聲、光、熱、電磁場和射綫對人類的影響,以及消除其不良影響的技術途徑和措施。聲、光、熱、電、射綫,為人類生存和發展所必需。但是,它們在環境中的量過高或過低,就會造成污染和危害。
環境醫學 研究環境與人群健康的關係,特別是研究環境污染對人群健康的有害影響及其預防措施,包括探索污染物在人體內的動態和作用機理,查明環境致病因素和致病條件,闡明污染物對健康損害的早期反應和潛在的遠期效應,以便為製定環境衛生標準和預防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環境醫學的研究領域有環境流行病學、環境毒理學、環境醫學監測等。
環境工程學 是運用工程技術的原理和方法,防治環境污染,合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主要研究內容有大氣污染防治工程、水污染防治工程、固體廢物的處理和利用、噪聲控製等,並研究環境污染綜合防治,以及運用係統分析和係統工程的方法,從區域環境的整體上尋求解决環境問題的最佳方案。此外,環境工程學還研究控製污染的技術經濟問題,開展技術發展的環境影響評價工作。
環境管理學 研究采用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教育的和科學技術的各種手段調整社會經濟發展同環境保護之間的關係,處理國民經濟各部門、各社會集團和個人有關環境問題的相互關係,通過全面規劃和合理利用自然資源,達到保護環境和促進經濟發展的目的。
環境經濟學 研究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相互關係,探索合理調節人類經濟活動和環境之間的物質交換的基本規律,其目的是使經濟活動能取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
環境是一個有機的整體,環境污染又是極其復雜的、涉及面相當廣泛的問題。因此,在環境科學發展過程中,環境科學的各個分支學科雖然各有特點,但又互相滲透,互相依存,它們是環境科學這個整體的不可分割的組成互相依存,它們是環境科學這個整體的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 |
|
1、環境科學是在20世紀50年代環境問題嚴重化的背景下誕生的,1954年美國學者最早提出了“環境科學”一詞。
2、國際性環境科學機構出現於20世紀60年代,1968年國際科學聯合理事會設立了環境問題科學委員會,20世紀70年代出現了以環境科學為內容的專門著作,其中為1972年“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而出版的《衹有一個地球》是環境科學中一部最著名的緒論性著作。
環境科學的未來
隨着人類在控製環境污染方面所取得的進展,環境科學這一新興學科也日趨成熟,並形成自己的基礎理論和研究方法。它將從分門別類研究環境和環境問題,逐步發展到從整體上進行綜合研究。
環境科學的方法論也在發展。例如在環境質量評價中,逐步建立起一個將環境的歷史研究同現狀研究結合起來,將微觀研究同宏觀研究結合起來,將靜態研究同動態研究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並且運用數學統計理論、數學模步發展到從整體上進行綜合研究。通過這種研究,逐漸形成生態係統和經濟社會係統的相互關係的理論。
環境科學的方法論也在發展。例如在環境質量評價中,逐步建立起一個將環境的歷史研究同現狀研究結合起來,將微觀研究同宏觀研究結合起來,將靜態研究同動態研究結合起來的研究方法;並且運用數學統計理論、數學模式和規範的評價程序,形成一套基本上能夠全面、準確地評定環境質量的評價方法。
環境科學現有的各分支學科,正處於蓬勃發展時期。這些分支學科在深入探討環境科學的基礎理論和解决環境問題的途徑和方法的過程中,還將出現更多的新的分支學科。例如環境生物學在研究污染對微生物生命活動和種群結構的影響,以及由於微生物種群的變化而引起的環境變化方面,將導致環境微生物學的出現。這種發展情況將使環境科學成為一個枝繁葉茂的龐大學科體係。
環境科學專業業務培養目標:本專業培養具備環境科學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能在科研機構、高等學校、企事業單位及行政部門等從事科研、教學、環境保護和環境管理等工作的高級專門人才。
業務培養要求:本專業學生主要學習環境科學方面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受到應用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環境管理的基本訓練,具有較好的科學素養及一定的教學、研究、開發和管理能力,掌握環境監測與環境質量評價的方法以及進行環境規劃與管理的基本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1.掌握數學、物理、化學等方面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
2.掌握環境科學與管理的基本理論、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
3.瞭解相近專業的一般原理和知識;
4.熟悉國傢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合理利用、可持續發展、知識産權等有關政策和法規;
5.瞭解環境科學的理論前沿、應用前景和最新發展動態,以及環境保護産業的發展狀況;
6.掌握資料查詢、文獻檢索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獲取相關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實驗設計,創造實驗條件,歸納、整理、分析實驗結果,撰寫論文,參與學術交流的能力。
主幹課程:
主幹學科:環境科學
主要課程:生態學、環境學、環境化學、環境生物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學、環境質量及評價、環境管理與環境法、環境信息係統等。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結合自然地理學、生態學、環境工程、環境監測等課程進行教學實習等,一般安排10--20周。
修業年限:四年
授予學位:理學學士
相近專業:環境科學 生態學 資源環境科學 應用氣象學
開設環境科學(理學學士、碩士)的院校:北京師範大學、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同濟大學、南開大學、西華師範大學、四川師範大學等。 |
|
環境科學
環境科學研究人類社會經濟發展活動與環境演化規律之
間的相互關係,尋求人類社會和環境協同演化、持續發展途徑與方
法的科學。其研究對象是人類與環境之間的矛盾關係。通過調整人
類的社會經濟行為,保護、發展和建設環境,從而使環境為人類社
會持續、協調、穩定的發展提供良好的支持和保證。環境科學源於
環境問題的出現以及人類解决環境問題的需要。多年來,各行各業
的專傢從不同傳統科學的角度,從環境問題的不同側面來尋求認
識環境問題和解决環境問題的途徑,於是出現了環境數學、環境物
理學、環境化學、環境地學、環境生物學、環境醫學、環境工程學、
環境經濟學、環境法學、環境管理學以及環境哲學等許多邊緣性、
交叉性的分支學科。環境科學已在這些分支學科的基礎上逐步形
成為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新科學。
|
物理百科 Physics Encyclopedia |
環 境 科 學
環境保護是當今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關心的重大的社會經濟問題,也是科學技術領域裏重大的研究課題。環境科學是在現代社會經濟和科學發展過程中形成的一門綜合性科學。就世界範圍來說,環境科學成為一門科學還是近二、三十年的事情。
環境和環境問題
環境是相對於中心事物而言的。與某一中心事物有關的周圍事物,就是這個事物的環境。環境科學研究的環境,是以人類為主體的外部世界,即人類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物質條件的綜合體,包括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自然環境是直接或間接影響到人類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質及其能量的總體。現在的地球表層大部分受過人類的幹預,原生的自然環境已經不多了。環境科學所研究的社會環境是人類在自然環境的基礎上,通過長期有意識的社會勞動所創造的人工環境。它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發展的標志,並隨着人類社會的發展不斷豐富和演變。環境具有多種層次,多種結構,可以作各種不同的劃分。按照環境要素可分為大氣、水、土壤、生物等環境;按照人類活動範圍可分為車間、廠礦、村落、城市、區域、全球、宇宙等環境。環境科學是把環境作為一個整體進行綜合研究的。
地球表面有四個圈層,即氣圈、水圈、土壤-岩石圈以及在這三個圈交會處適宜於生物生存的生物圈(有的學者將土壤-岩石圈分為土壤圈和岩石圈,有的學者將人類從生物圈中劃出,另立智能圈)。這四個圈主要在太陽能的作用下進行着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在這種情況下,自然界呈現出萬物競新、生生不息的景象。人類衹是地球環境演變到一定階段的産物。人體組織的組成元素及其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同地殼的元素及其豐度之間具有相關關係,表明人是環境的産物。人類出現後,通過生産和消費活動,從自然界獲取生存資源,然後又將經過改造和使用的自然物和各種廢棄物還給自然界,從而參與了自然界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過程,不斷地改變着地球環境。人類在改造環境的過程中,地球環境仍以固有的規律運動着,不斷地反作用於人類,因此常常産生環境問題。
環境問題可以說在古代就有了。西亞的美索不達米亞,中國的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由於大規模地毀林墾荒,而又不註意培育林木,造成嚴重的水土流失,以致良田美地逐漸淪為貧瘠土壤。産業革命以後,社會生産力的迅速發展,機器的廣泛使用,為人類創造了大量財富,而工業生産排出的廢棄物卻造成了環境污染。19世紀下半葉,世界最大工業中心之一的倫敦,曾多次發生因排放煤煙引起的嚴重的煙霧事件。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類對自然界的“每一次勝利,在第一步都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卻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預料的影響,常常把第一個結果又取消了”。在世界人口數量不多、生産規模不大的時候,人類活動對環境的影響並不太大,即使發生環境問題也衹是局部性的。20世紀50年代以來,社會生産力和科學技術突飛猛進,人口數量激增,人類徵服自然界的能力大大增強,環境的反作用便日益強烈地顯露出來,成為世界各國人民共同關心的全球性問題。
到18世紀末,人類發現的化學元素總共衹有20多種。今天94種天然元素已經全部被發現,而且還製成了十多種人造元素。人工製取的各種化合物的種類與年俱增,據統計目前已超過500萬種。在這些化學品中,有毒化學品的年産量已達 400萬噸。大量人工製取的化合物包括有毒物質在內進入環境,在環境中擴散、遷移、纍積和轉化,不斷地惡化環境,嚴重威脅着人類和其他生物的生存。60年代末愛爾蘭海上成千上萬衹海鳥死去,經生物學家解剖發現,海鳥體內含有高濃度的多氯聯苯。從生息在冰原覆蓋、荒無人煙的南極大陸上的企鵝體內也檢出了DDT。在北極附近格陵蘭冰蓋層中,近幾十年來鉛和汞的含量不斷上升。日本在40年代出現主要由鎘污染造成的痛痛病,在50年代先後出現由於汞污染造成的水俁病和由於石油化工企業排放的大氣污染物造成的四日市哮喘。許多種有害物質進入人體及其他生物體內還會産生潛在的和遠期的危害。這一切已經引起世界各國的普遍關註。
人類活動排放的廢棄物,越來越大地超過環境自淨能力,從而影響全球的環境質量。70年代估計,全世界每年排入環境的固體廢物超過30億噸,廢水約6000~7000億噸,廢氣中僅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就近4億噸。大量廢棄物排入環境使大氣和水體的組成起了變化。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按體積計)已由19世紀的0.028%增加到現在的 0.032%。二氧化碳對地球氣候起着調節作用。科學實驗證實,如果它的含量繼續增高,勢必引起全球性的氣候異常。西歐一些國傢排放的大量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經風傳送,隨雨水降落,造成斯堪的納維亞地區一些淡水湖的湖水酸度顯著上升。瑞典一些湖泊水中的氫離子濃度70年代比30年代幾乎增加了100倍,魚産量因而大幅度下降。近年來世界上每年由於海運、沿海鑽探和開採石油、事故溢漏和廢物處理排入海洋的石油及其製品達到500多萬噸。海洋被石油污染,使海洋浮遊生物的生存受到嚴重的威脅。據估計,現在大氣圈中的氧氣,有四分之一是海洋中的海洋浮遊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而産生的。海洋浮遊植物一旦遭到嚴重的損害,勢必影響全球的氧含量的平衡。
人口的增長和生産活動的增強,成為對環境的衝擊和壓力。許多種資源日益減少,並面臨耗竭的危險。全世界每年消耗的礦物燃料,20世紀初不足15億噸(按標準大卡計算),70年代增至70~80億噸。地球森林面積,1862年約為55億公頃,20世紀60年代約為38億公頃,70年代末衹剩下不到26億公頃了。應該特別提到的是,熱帶雨林對調節全球氣候有重要作用,大面積的砍伐,將産生嚴重後果。由於不合理的耕作制度,世界上被風蝕、????鹼化的土地日益增多。據聯合國有關部門估計,土壤由於侵蝕每年損失240億噸,沙漠化土地每年擴大600萬公頃,如果繼續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加上城市和交通事業的發展占用大量農田,全世界現有的12.4億公頃耕地20年後將損失三分之一,世界糧食生産將受到嚴重威脅。另外,由於原生環境的消失、人類的捕殺和環境污染,世界上的植物和動物遺傳資源急劇減少了。估計有 25000種植物和1000多種脊椎動物的種、亞種和變種面臨滅絶的危險,這對人類將是無法彌補的損失。
以上事實說明,當今世界上大氣、水、土壤和生物所受到的污染和破壞已達到危險的程度。自然界的生態平衡受到日益嚴重的幹擾,自然資源受到大規模破壞,自然環境正在退化。環境科學就是為解决人類面臨的嚴重的環境問題,為創造更適宜、更美好的環境而逐漸發展起來的。它的興起和發展,標志着人類對環境的認識、利用和改造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環境科學的研究領域和主要任務
環境科學的研究領域,在50~60年代側重於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的方面,目前已擴大到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社會科學方面。對環境問題的係統研究,要運用地學、生物學、化學、物理學、醫學、工程學、數學以及社會學、經濟學、法學等多種學科的知 |
|
- n.: environmental science
|
|
漢字 | 化學 | 金屬 | 環境工程 | 污染 | 百科大全 | 環境保護 | 期刊 | 學科 | 生物學 | 微生物學 | 技術 | 能源 | 百科辭典 | 機械工程 | 自然科學 | 地質 | 地質學 | 地球科學 | 環境 | 經濟 | 産業 | 城市 | 城市管理 | 復雜巨係統 | 規劃百科 | 術語 | 名詞 | 更多結果... |
|
|
環境科學類 | 環境科學家 | 人口環境科學 | 環境科學學報 | 環境科學專業 | 海洋環境科學 | 中國環境科學 | 人居環境科學 | 資源環境科學 | 環境科學人物 | 農業環境科學 | 環境科學研究 | 重慶環境科學 | 環境科學與工程 | 中國環境科學院 | 環境科學與技術 | 城市與環境科學 | 環境科學研究所 | 環境科學研究院 | 環境科學研究方法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 | 人居環境科學導論 | 環境科學基礎理論 | 環境科學基礎教程 | 航天環境科學名詞 | 環境科學技術導論 | 拜耳環境科學公司 | 環境科學與工程係 | 環境科學基礎(第3版) | 常德市環境科學研究所 | 環境科學編輯委員會 | 南京大學環境科學研究所 |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協會 |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 | MATLAB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 生態與環境科學實驗室 | 安徽師範大學環境科學學院 |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 | 廣東省環境科學學會 | 生物環境科學與技術研究所 | 青島科技大學環境科學專業 | 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 | 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 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 《現代環境科學概論》 | 環境科學測試設備和測量 | 環境科學係列叢書環境法學 | 安徽省環境科學研究院 | 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清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係 | 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 雲南師範大學能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英漢環境科學與工程詞彙(第二版) | 中國海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杭州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 東華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上海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 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 華北電力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國環境科學會第六屆理事會第二次全體會議理事咨詢建議匯編 | 廣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內江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信陽師範學院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 華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長安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環境科學研究實驗教程(高等農業院校教材) | 東北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 廣西師範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天津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安全工程學院 | 內蒙古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 華南農業大學資源環境學院環境科學專業 | 保護上海母親河(黃浦江水環境科學考察) | 河南財經學院資源與環境科學係 | 哈爾濱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 廣東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揚州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重慶大學資源及環境科學學院 | 蘇州科技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廈門大學嘉庚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係 | 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山西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 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09年 | 環境科學技術研討會管理辦法 | 環境科學與工程專業英語(修訂版) | 地理信息係統在環境科學中的應用 | 遼寧石油化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湖南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國礦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習基地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環境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 | 中國科學院資源環境科學數據中心 | 上海交通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桂林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南京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實驗教學中心 | 湖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南京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吉首大學生物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廈門大學近海海洋環境科學國傢重點實驗室 | 四川長城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 成都大學長城環境科學研究所 | 成都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研究所 | 四川省環境科學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重點實驗室 | 武漢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華中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天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南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山東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西北師範大學地理與環境科學學院 | 天津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 河北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 河南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 河北農業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溫州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 太原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河南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04化工班 | 新疆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華中師範大學城市與環境科學學院 | 國傢環保總局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 | 南京師範大學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 黃山學院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 南昌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華東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紐約州立大學環境科學與林業科學學院 | 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河北師範大學資源與環境科學學院 | 黃石理工學院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南京信息工程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復旦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係 | 河北科技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同濟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環境科學技術聯合實驗室 | 安慶師範學院化學與環境科學學院 | 伊犁師範學院生物化學與環境科學係 | 河海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 | 中國科學院蘭州資源環境科學信息中心 | 蘭州森和環境科學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 環境科學係列叢書環境經濟學 | 株洲市環境科學研究所實驗廠 | 蘭州沃特剋環境科學技術有限公司 | 浙江師範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 | 四川省成都市四川大學東區化學學院環境科學 | 昆明理工大學環境科學及工程學院 | |
|
|
環境化學 | 環境規劃與管理 | 環境與安全類 | 環境物理學 | 環境地學 | 環境工程學 | 環境經濟學 | 環境數學 | 環境管理學 | 環境法學 | 環境科學人物 | 環境學 | 環境生物學 | 環境醫學 | |
|